苍梧山,天玑殿。
清晨,山中云雾弥漫,鸟鸣叠起,衬得整个山涧十分清幽。
元启殿尤其安逸。
殿中庭院,仆役正如往常般挥着笤帚清扫落叶,碧砚匆匆而至,正巧撞上了端着衣物从内殿出来的侍女。
“里面的贵客还未醒吗?”
那侍女摇头。
这样的问话几乎每天都要听几遍,侍女早已习惯,便连神色上的遗憾都如昨日一般分毫不差。
碧砚没再多说什么,又匆匆出了殿。
那侍女目送他远去,转身朝内殿里张望一眼。
内殿之中,除了正袅袅升烟的宁神香,并无其它动静。
只那宽大的屏风后、层层布幔间的榻上正躺着一个人,是个眉眼寡淡的女子。
也不知是何身份,只记得数月前少主急急回谷,还未进山门便传唤李先生。
可怜李先生刚随黎先生从岑州治水回来,还没歇上一口气,便被人扯着胳膊飞奔去了天玑殿。
前去迎接的众人隔着老远便觉少主与往日不同,离得近了才看清少主怀中正抱着个人,但那人被少主宽大的披风遮得严严实实,谁也没看清模样,只粗粗看那羸弱的身影,应当是个女子,被少主一路抱回了元启殿。
少主待之如贵客,凡事亲力亲为,丝毫不曾假他人之手。
消息传出去,自然招惹了许多好奇心。
平日里天玑殿门口便少不了旁敲侧击的,众人也见惯不怪了。
只是这贵客住下已近数月,也不知生了何病,一直未曾苏醒,若不是每日需喂些粥水,当真是了无生气。
可纵然如此,伺候的侍女们也不敢懈怠。
此时天玑殿主殿,听完碧砚回禀,谢青城眉心微拧,他放下手中方才正翻阅的奏报,问殿中正恭候的老者。
“观叔,她为何还未醒?”
被称作观叔的老者虽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乃世居苍梧的医士,名唤李观。
闻言,那老者合袖叹道:
“少主莫急。她先前被人喂下固魂丸,正当养精蓄力,要醒来还须等上些时日。”
这也正是谢青城担心的地方。
“这固魂丸药性极烈,百年难出一粒,对她身子可有害?”
老者道:“旁人或许受累,她却未必。少主可知这位贵客身中何毒?”
谢青城神情微顿,道:
“她脉象古怪,我探不出来。”
他说得是实话。
早在青州,元徽突发伤寒,他便替她把过脉。
那时便觉得她脉象奇怪,但又令人说不明白奇怪在哪儿。
但自那之后,她身体却每况愈下。
这样想来,当初在景州分道,她与玄倾一路北上,再见时却消瘦非常,除了行程疲惫,难保不是这个脉象搞的鬼。
“可是因为所中之毒的缘故?”
“不错。”
“那她中的到底是何毒?”
那老者却沉吟。
“这毒少主应当有所耳闻。”
“?”
老者再次沉吟,许久,还是如实道:
“此毒名唤‘雪上霜’。”
殿中在他话落后一片寂静。
碧砚不知状况,却眼尖地瞧见李先生话落后,少主脸色陡然一变。
谢青城从主座上赫然起身,神情竟有一瞬间惊慌。
“怎么可能是雪上霜?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此毒只存于旧籍之中,早已失传,世间早已没有此物。”
他极力地否认,说到最后,语调却低了下来,恍若自语。
少主竟这般失态。
想来那元启殿的贵客必是少主的心上人。
可这一段儿女情长注定多艰难了,老者有些遗憾地想。
他道:“书中所记载之物说到底也是这世间存在过的,且那贵客的脉象和症状的确与典籍中所载的毒发症状极为相似。”
殿中又安静下来。
谢青城怔怔落座。
他下意识去捡那不小心蹭落在地的奏报,却发现自己的指尖比往常微抖。
他愣愣地看着,指尖蜷了蜷,像是没反应过来。
碧砚见状,低低唤了一声少主。
他回过神。
捡起奏报放在身前的桌案上,他正襟危坐,隐在天光中的侧脸轮廓鲜明,仿若已恢复如常。
“观叔,此毒可解?”
殿中响起他淡淡的声音,十分冷静。
可碧砚却分明听出那嗓音中的哑然,他扭过头,偷偷抹了一下突然就犯潮的眼睛。
“先生”碧砚看向始终未曾答话的老者,目露希冀。
可老者迟疑片刻,终究叹了一声。
“少主自小熟读医经,应当明白此毒.....”
老者语气迟疑,到底没将最后两个字讲出来。
可在场的人都听出了那层意思,主殿一时又陷入寂静。
“何况此毒深埋她体中已有七年之久,能活到如今已是奇迹。”老者又叹道。
的确是奇迹。
谢青城又怔怔出神。
“雪上霜毒性极烈,一旦毒发便是寻常男儿也撑不过一时三刻,为何她却能挺过了七年?”他喃喃道,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神情恍惚的很。
老者自然也疑虑过。
不过近日望闻问切,他心中大致也有了数。
“如果所料不错,七年前应当是有人用内力压制了她体内之毒。可七年间附体日复一日羸弱,亏空甚多,再加上雪上霜毒性猛烈,如今怕是已强压不住了。”
是了。
元徽身居要职,平日里政务繁忙。
他就曾亲眼见过,她倚着一块路边的石头看奏疏,连玄倾递给她的干粮都吃不了许多。
她就是如此拼命,明明这么大人了,便连自己的身子都顾及不到。
“观叔”他哑声唤了一句。
“少主”
知道他有话要说,老者合袖躬了身,恭敬非常。
“望观叔务必保全她性命,此事我会再想办法。还有”
他喉咙微紧,只觉艰涩难言,却仍旧克制着潮水迭起的心绪,淡淡道:“她中毒之事不能外传,尔等务必守口如瓶。”
“是。”
谢青城便示意他们退了下去。
大殿空旷,瞬时只剩下他一个人。
在光影里怔愣许久,他才想起今日还未曾看过她,便也不管手头还未阅完的奏报,出了殿门便提气纵身,瞬间消失在原地。
元启殿如常安逸,守在四周的暗卫警觉的很,却在认出他的气息后戒备顿收,又悄声隐回原地。
他跨进殿门,入眼处珠帘微动,有两个侍女说笑着从内掀帘出来,手上还端着换下的炭盆。
撞上他,两个侍女吓得急急垂首,齐齐唤了声少主。
他颔首,没多怪责,抬手示意她们退下。
殿内染着凝神的香,炭火蒸腾,烟气袅袅,穿过层层的珠帘与布幔,屏风后的那人熟睡着,呼吸绵长。
他绕过宽大的屏风,薄如蝉翼的纱帐之间,榻上的那人双目轻阖,眉目清透,睡着的样子温和无害,仿若与世无争。
料到她的病症会棘手些,可没想到会是雪上霜。
不由想起那日密林中,他有意带她回苍梧救治,玄倾面上的迟疑。
玄倾是不是知道什么呢?
可玄倾什么也没有多说,只答应让他带着人回了苍梧。
玄倾却没有一道过来,他始终牢记流光最后一刻给他的旨意,便连负着伤也要不顾一切地赶回大魏去。
玄倾离去时,再三恳求他务必救元徽性命,那双英目中的忧惧藏都藏不住。
不谈自己对她的情意,便是玄倾这份信任他也不能辜负。
可是,眼下除了等他好像也无办法了。
“殿下,望你快快醒来,安然无恙。”
他低喃着,隔着层层薄纱,温润的目光逡巡着那双秀丽的眉眼,神情似祈祷,温柔地不像话。
此时的大燕与大魏却因元徽而剑拔弩张。
起因还要从她受刺一事讲起。
元徽北上观典,狩猎时于密林受刺的消息不知怎么传回了大魏,元昭帝震怒,举朝激愤,尤其是陆舒窈上书,言殿下北上抵燕后再无音讯传来,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沸腾。
而大燕在此之后却放出话来,言大魏来使心怀不轨,竟趁大典结束之际偷闯燕宫盗走大燕的南下边疆布防图,可谓无耻至极。
此话传到大魏朝廷的耳中,就差直言是大魏摄政王元徽闯宫偷盗了,气得萧太师和众御史直骂燕皇帝不要脸,竟胡出这般污蔑人的不入流手段。
笑话!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不谈他们殿下怎会知道大燕兵防图藏在皇宫的哪个角落,就是机缘巧合得知了,那堂堂大燕的宫防难道是纸糊的吗,竟能任旁人来去自如?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纠缠到最后,旁人也不知谁真谁假了。
一时竟闹得沸沸扬扬。
于此同时,大燕边防军异动频频,且已整军南下数里,俨然有妄动兵戈之势。
大魏也不平静。
流州军枕戈待旦,自元徽北上观典便日日操练至鸡鸣。
一切好像都很平静,但风暴冥冥之中即将来临。
山雨欲来,而风声渐起,便连远避世间之外的苍梧山也嗅到了不寻常。
而惊动苍梧山,恰恰是燕帝不愿的。
而大燕之所以一反常态,敢开诚布公地指责元徽闯宫盗图,不再横加遮掩,是因为密林刺杀案已有了眉目。
舜英奉旨追查,顺着那三身衣物所沾染的香料,她利用猎狗的嗅觉一路追寻,终于在大燕以北的一处密林寻到那三人的踪迹。
一路追捕过去,她带着人马日夜兼程。
那三人虽易装而行,但好在身上的味道避不了,在一个晚霞漫天的傍晚被舜英带着猎狗堵在一家客店内。
那三人见身份败露,且插翅难逃,竟对视一眼,一致吞下袖中毒,当场自尽。
没抓到活的,舜英有些失望。
但没关系,只要对方不是燕骑,那对燕帝而言就是好消息。
正好借机将元徽闯宫盗图一事传出去,宫中又有目击人证,那大燕南下出兵就有了借口,这样即便是凌驾江湖与朝廷之上的苍梧山也无话可说。
其实燕帝还是有些不满意的。
因为南下攻魏之事本可以再快一步,可是大燕运送至边疆的粮草还未抵达青州便遭遇袭击,被人一把火烧了干净。
这批粮草本是用来打头阵的,却损失惨重,以致朝廷不得不再行调度一批,却延误了边防军的出兵时机,让燕帝大为着恼。
更可恶的是,粮草运送的路线极为隐秘,便是朝中也少有人知,所以兵部和户部至今也没查清楚到底是谁干的。
还有,元徽主仆二人自那日从內宫水道潜逃出宫便失去踪迹,不仅他们派出去的官兵搜寻不到,便连大魏皇廷都没有她的音讯。
这让燕帝隐隐有些不安。
和元徽暗中交手这么多年,他很清楚这位摄政殿下的手腕和心计。
单单就此番闯宫盗物一事而言,当初她密林受刺拂袖离去,谁能想到这只是她连环计中的一出将计就计呢?
想必自踏上大燕国土的那一刻,为了盗走那个东西,她便精心布下了一场连环的局,可见她的心思城府。
这样一个算无遗策的人,却躲在暗处,还怀揣着一本对所有安插在大魏暗桩的催命符,怎能让人放心?
毕竟敌暗我明,长久下去,无论对大燕还是对燕帝而言,都不是个好消息。
世间风云跌宕,在苍梧山的岁月却好像慢了下来。
日子还是这样的慢慢往前进,山中清寂,晨钟暮鼓,安闲的生活让人岁月无忧。
流光是在一个十分静谧的午后醒来的。
侍候的侍女马虎,如常给她换了干净的衣物,临走了却忘记放下遮光的纱幔。正巧那日窗扉半开,清风拂来,午后辰光明媚,斑驳的光影在她眉目交错,她在睡梦中被天光催醒,长睫掀动,如薄弱的蝶翼微微地颤。
日光刺目,她适应了些许,入目是空荡荡的大殿和陌生的陈列,并不是她的望舒宫。
她试探着起身,却因为沉睡太久,全身绵软,便连手足也无丝毫的气力。
藏在榻下的鞋履纤尘不染,一看便是簇新的,未曾穿过,便连身上也竟是陌生的衣着。
她从榻上撑坐起,赤脚下地,尝试着站起身来,却不料足踝无力,一步踏空,她失去平衡忽而摔倒,连带着撞倒了身侧那扇偌大的屏风,哗啦啦闹出不小的动静。
殿外守门的两个侍女被惊动,冲进来一看,见她跪坐在地上,两人惊呼一声,连忙手忙脚乱地来扶她。
“呀,您醒啦!”
侍女们不无讶异。
把她扶起安置在就近的软塌上,一个留了下来,另一个匆匆跑了出去。
“贵客可算醒了!”留下的这个似乎还是个话多的人。
但难得的人声还是让流光神思清明了几分。
“你是谁?这是哪里?”
“这里天玑殿。我叫碧吟,姑娘可以唤我阿吟。”
“天玑殿?这里是苍梧山。”她淡淡问,语气却已笃定。
碧吟点头,见她脸色苍白,勉强着也坐不稳的样子,便顺手拿来一侧蓬松的软垫塞在她身后,流光借着力才勉强坐直身形。
苍梧山啊,她轻揉眉心,叹了一口气。
“本宫怎么会在这里。”她喃喃道,似自语。
碧吟听清楚了,笑着回道:“您是少主亲自带回来的,只是一直沉睡着,已有些时日了。”
是么?
记忆中最后的画面是和玄倾与沈寒时待在一起,可为何她又撞上了谢青城?
还有玄倾,玄倾去哪了?
她眉眼微垂,只觉脑中乱的很,不再多言什么。
碧吟见状笑道:
“姑娘久睡,腹中未曾进过一粒粥米,怕是精力不济,我这就吩咐人备膳来。”
说着,见她并无其它吩咐,那侍女便从容退了下去。
殿中又恢复清静。
流光斜靠软塌陷入自己的思绪里,但明明已睡了许久,却依旧眼皮沉重。
不消片刻,竟也无意识地,她蜷在榻上又倦倦睡了过去。
再次醒来,是夜色正盛的时分。
不知为何又睡回床榻,她在昏暗的烛色中悠悠转醒,精神却比午后时要好上许多。
恍惚中总觉得有人在她床榻旁久坐,模糊的神情溢满温柔。
她掀开眉睫,一刹那梦乡与现实混合,果见榻前跪坐着一人,稀疏宫灯映照着那人清晰的眉目,似少年又似青年的疏朗。
“殿下”
那人轮廓逐渐清晰,见她醒来,他突然就笑了,比窗外的明月还要粲然。
“殿下可算醒了。”
谢青城笑道,凝视着她的眉目弯弯,难掩眸中的欣喜与激动。
是啊,死里逃生,的确可算一桩可喜可贺的事情。
不由被他感染,流光唇角也不禁弯了弯。
“谢少主,本宫为何会在这里?”她淡声问,在他的搀扶下半坐起身。
“此事说来话长。殿下如今大病初愈,神思经不起损耗,等过几日精神养足了,我再悉数说给殿下听。”
他不愿多说,是不想她此刻还要耗神。
流光倒也没有强求。
正巧此时殿外传来侍女的细语,低声询问着要不要上膳。
谢青城轻应一声,对着流光笑道:
“殿下许久未曾进食,我让厨房做了粥米,还请殿下先用膳。”
清晨,山中云雾弥漫,鸟鸣叠起,衬得整个山涧十分清幽。
元启殿尤其安逸。
殿中庭院,仆役正如往常般挥着笤帚清扫落叶,碧砚匆匆而至,正巧撞上了端着衣物从内殿出来的侍女。
“里面的贵客还未醒吗?”
那侍女摇头。
这样的问话几乎每天都要听几遍,侍女早已习惯,便连神色上的遗憾都如昨日一般分毫不差。
碧砚没再多说什么,又匆匆出了殿。
那侍女目送他远去,转身朝内殿里张望一眼。
内殿之中,除了正袅袅升烟的宁神香,并无其它动静。
只那宽大的屏风后、层层布幔间的榻上正躺着一个人,是个眉眼寡淡的女子。
也不知是何身份,只记得数月前少主急急回谷,还未进山门便传唤李先生。
可怜李先生刚随黎先生从岑州治水回来,还没歇上一口气,便被人扯着胳膊飞奔去了天玑殿。
前去迎接的众人隔着老远便觉少主与往日不同,离得近了才看清少主怀中正抱着个人,但那人被少主宽大的披风遮得严严实实,谁也没看清模样,只粗粗看那羸弱的身影,应当是个女子,被少主一路抱回了元启殿。
少主待之如贵客,凡事亲力亲为,丝毫不曾假他人之手。
消息传出去,自然招惹了许多好奇心。
平日里天玑殿门口便少不了旁敲侧击的,众人也见惯不怪了。
只是这贵客住下已近数月,也不知生了何病,一直未曾苏醒,若不是每日需喂些粥水,当真是了无生气。
可纵然如此,伺候的侍女们也不敢懈怠。
此时天玑殿主殿,听完碧砚回禀,谢青城眉心微拧,他放下手中方才正翻阅的奏报,问殿中正恭候的老者。
“观叔,她为何还未醒?”
被称作观叔的老者虽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乃世居苍梧的医士,名唤李观。
闻言,那老者合袖叹道:
“少主莫急。她先前被人喂下固魂丸,正当养精蓄力,要醒来还须等上些时日。”
这也正是谢青城担心的地方。
“这固魂丸药性极烈,百年难出一粒,对她身子可有害?”
老者道:“旁人或许受累,她却未必。少主可知这位贵客身中何毒?”
谢青城神情微顿,道:
“她脉象古怪,我探不出来。”
他说得是实话。
早在青州,元徽突发伤寒,他便替她把过脉。
那时便觉得她脉象奇怪,但又令人说不明白奇怪在哪儿。
但自那之后,她身体却每况愈下。
这样想来,当初在景州分道,她与玄倾一路北上,再见时却消瘦非常,除了行程疲惫,难保不是这个脉象搞的鬼。
“可是因为所中之毒的缘故?”
“不错。”
“那她中的到底是何毒?”
那老者却沉吟。
“这毒少主应当有所耳闻。”
“?”
老者再次沉吟,许久,还是如实道:
“此毒名唤‘雪上霜’。”
殿中在他话落后一片寂静。
碧砚不知状况,却眼尖地瞧见李先生话落后,少主脸色陡然一变。
谢青城从主座上赫然起身,神情竟有一瞬间惊慌。
“怎么可能是雪上霜?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此毒只存于旧籍之中,早已失传,世间早已没有此物。”
他极力地否认,说到最后,语调却低了下来,恍若自语。
少主竟这般失态。
想来那元启殿的贵客必是少主的心上人。
可这一段儿女情长注定多艰难了,老者有些遗憾地想。
他道:“书中所记载之物说到底也是这世间存在过的,且那贵客的脉象和症状的确与典籍中所载的毒发症状极为相似。”
殿中又安静下来。
谢青城怔怔落座。
他下意识去捡那不小心蹭落在地的奏报,却发现自己的指尖比往常微抖。
他愣愣地看着,指尖蜷了蜷,像是没反应过来。
碧砚见状,低低唤了一声少主。
他回过神。
捡起奏报放在身前的桌案上,他正襟危坐,隐在天光中的侧脸轮廓鲜明,仿若已恢复如常。
“观叔,此毒可解?”
殿中响起他淡淡的声音,十分冷静。
可碧砚却分明听出那嗓音中的哑然,他扭过头,偷偷抹了一下突然就犯潮的眼睛。
“先生”碧砚看向始终未曾答话的老者,目露希冀。
可老者迟疑片刻,终究叹了一声。
“少主自小熟读医经,应当明白此毒.....”
老者语气迟疑,到底没将最后两个字讲出来。
可在场的人都听出了那层意思,主殿一时又陷入寂静。
“何况此毒深埋她体中已有七年之久,能活到如今已是奇迹。”老者又叹道。
的确是奇迹。
谢青城又怔怔出神。
“雪上霜毒性极烈,一旦毒发便是寻常男儿也撑不过一时三刻,为何她却能挺过了七年?”他喃喃道,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神情恍惚的很。
老者自然也疑虑过。
不过近日望闻问切,他心中大致也有了数。
“如果所料不错,七年前应当是有人用内力压制了她体内之毒。可七年间附体日复一日羸弱,亏空甚多,再加上雪上霜毒性猛烈,如今怕是已强压不住了。”
是了。
元徽身居要职,平日里政务繁忙。
他就曾亲眼见过,她倚着一块路边的石头看奏疏,连玄倾递给她的干粮都吃不了许多。
她就是如此拼命,明明这么大人了,便连自己的身子都顾及不到。
“观叔”他哑声唤了一句。
“少主”
知道他有话要说,老者合袖躬了身,恭敬非常。
“望观叔务必保全她性命,此事我会再想办法。还有”
他喉咙微紧,只觉艰涩难言,却仍旧克制着潮水迭起的心绪,淡淡道:“她中毒之事不能外传,尔等务必守口如瓶。”
“是。”
谢青城便示意他们退了下去。
大殿空旷,瞬时只剩下他一个人。
在光影里怔愣许久,他才想起今日还未曾看过她,便也不管手头还未阅完的奏报,出了殿门便提气纵身,瞬间消失在原地。
元启殿如常安逸,守在四周的暗卫警觉的很,却在认出他的气息后戒备顿收,又悄声隐回原地。
他跨进殿门,入眼处珠帘微动,有两个侍女说笑着从内掀帘出来,手上还端着换下的炭盆。
撞上他,两个侍女吓得急急垂首,齐齐唤了声少主。
他颔首,没多怪责,抬手示意她们退下。
殿内染着凝神的香,炭火蒸腾,烟气袅袅,穿过层层的珠帘与布幔,屏风后的那人熟睡着,呼吸绵长。
他绕过宽大的屏风,薄如蝉翼的纱帐之间,榻上的那人双目轻阖,眉目清透,睡着的样子温和无害,仿若与世无争。
料到她的病症会棘手些,可没想到会是雪上霜。
不由想起那日密林中,他有意带她回苍梧救治,玄倾面上的迟疑。
玄倾是不是知道什么呢?
可玄倾什么也没有多说,只答应让他带着人回了苍梧。
玄倾却没有一道过来,他始终牢记流光最后一刻给他的旨意,便连负着伤也要不顾一切地赶回大魏去。
玄倾离去时,再三恳求他务必救元徽性命,那双英目中的忧惧藏都藏不住。
不谈自己对她的情意,便是玄倾这份信任他也不能辜负。
可是,眼下除了等他好像也无办法了。
“殿下,望你快快醒来,安然无恙。”
他低喃着,隔着层层薄纱,温润的目光逡巡着那双秀丽的眉眼,神情似祈祷,温柔地不像话。
此时的大燕与大魏却因元徽而剑拔弩张。
起因还要从她受刺一事讲起。
元徽北上观典,狩猎时于密林受刺的消息不知怎么传回了大魏,元昭帝震怒,举朝激愤,尤其是陆舒窈上书,言殿下北上抵燕后再无音讯传来,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沸腾。
而大燕在此之后却放出话来,言大魏来使心怀不轨,竟趁大典结束之际偷闯燕宫盗走大燕的南下边疆布防图,可谓无耻至极。
此话传到大魏朝廷的耳中,就差直言是大魏摄政王元徽闯宫偷盗了,气得萧太师和众御史直骂燕皇帝不要脸,竟胡出这般污蔑人的不入流手段。
笑话!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不谈他们殿下怎会知道大燕兵防图藏在皇宫的哪个角落,就是机缘巧合得知了,那堂堂大燕的宫防难道是纸糊的吗,竟能任旁人来去自如?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纠缠到最后,旁人也不知谁真谁假了。
一时竟闹得沸沸扬扬。
于此同时,大燕边防军异动频频,且已整军南下数里,俨然有妄动兵戈之势。
大魏也不平静。
流州军枕戈待旦,自元徽北上观典便日日操练至鸡鸣。
一切好像都很平静,但风暴冥冥之中即将来临。
山雨欲来,而风声渐起,便连远避世间之外的苍梧山也嗅到了不寻常。
而惊动苍梧山,恰恰是燕帝不愿的。
而大燕之所以一反常态,敢开诚布公地指责元徽闯宫盗图,不再横加遮掩,是因为密林刺杀案已有了眉目。
舜英奉旨追查,顺着那三身衣物所沾染的香料,她利用猎狗的嗅觉一路追寻,终于在大燕以北的一处密林寻到那三人的踪迹。
一路追捕过去,她带着人马日夜兼程。
那三人虽易装而行,但好在身上的味道避不了,在一个晚霞漫天的傍晚被舜英带着猎狗堵在一家客店内。
那三人见身份败露,且插翅难逃,竟对视一眼,一致吞下袖中毒,当场自尽。
没抓到活的,舜英有些失望。
但没关系,只要对方不是燕骑,那对燕帝而言就是好消息。
正好借机将元徽闯宫盗图一事传出去,宫中又有目击人证,那大燕南下出兵就有了借口,这样即便是凌驾江湖与朝廷之上的苍梧山也无话可说。
其实燕帝还是有些不满意的。
因为南下攻魏之事本可以再快一步,可是大燕运送至边疆的粮草还未抵达青州便遭遇袭击,被人一把火烧了干净。
这批粮草本是用来打头阵的,却损失惨重,以致朝廷不得不再行调度一批,却延误了边防军的出兵时机,让燕帝大为着恼。
更可恶的是,粮草运送的路线极为隐秘,便是朝中也少有人知,所以兵部和户部至今也没查清楚到底是谁干的。
还有,元徽主仆二人自那日从內宫水道潜逃出宫便失去踪迹,不仅他们派出去的官兵搜寻不到,便连大魏皇廷都没有她的音讯。
这让燕帝隐隐有些不安。
和元徽暗中交手这么多年,他很清楚这位摄政殿下的手腕和心计。
单单就此番闯宫盗物一事而言,当初她密林受刺拂袖离去,谁能想到这只是她连环计中的一出将计就计呢?
想必自踏上大燕国土的那一刻,为了盗走那个东西,她便精心布下了一场连环的局,可见她的心思城府。
这样一个算无遗策的人,却躲在暗处,还怀揣着一本对所有安插在大魏暗桩的催命符,怎能让人放心?
毕竟敌暗我明,长久下去,无论对大燕还是对燕帝而言,都不是个好消息。
世间风云跌宕,在苍梧山的岁月却好像慢了下来。
日子还是这样的慢慢往前进,山中清寂,晨钟暮鼓,安闲的生活让人岁月无忧。
流光是在一个十分静谧的午后醒来的。
侍候的侍女马虎,如常给她换了干净的衣物,临走了却忘记放下遮光的纱幔。正巧那日窗扉半开,清风拂来,午后辰光明媚,斑驳的光影在她眉目交错,她在睡梦中被天光催醒,长睫掀动,如薄弱的蝶翼微微地颤。
日光刺目,她适应了些许,入目是空荡荡的大殿和陌生的陈列,并不是她的望舒宫。
她试探着起身,却因为沉睡太久,全身绵软,便连手足也无丝毫的气力。
藏在榻下的鞋履纤尘不染,一看便是簇新的,未曾穿过,便连身上也竟是陌生的衣着。
她从榻上撑坐起,赤脚下地,尝试着站起身来,却不料足踝无力,一步踏空,她失去平衡忽而摔倒,连带着撞倒了身侧那扇偌大的屏风,哗啦啦闹出不小的动静。
殿外守门的两个侍女被惊动,冲进来一看,见她跪坐在地上,两人惊呼一声,连忙手忙脚乱地来扶她。
“呀,您醒啦!”
侍女们不无讶异。
把她扶起安置在就近的软塌上,一个留了下来,另一个匆匆跑了出去。
“贵客可算醒了!”留下的这个似乎还是个话多的人。
但难得的人声还是让流光神思清明了几分。
“你是谁?这是哪里?”
“这里天玑殿。我叫碧吟,姑娘可以唤我阿吟。”
“天玑殿?这里是苍梧山。”她淡淡问,语气却已笃定。
碧吟点头,见她脸色苍白,勉强着也坐不稳的样子,便顺手拿来一侧蓬松的软垫塞在她身后,流光借着力才勉强坐直身形。
苍梧山啊,她轻揉眉心,叹了一口气。
“本宫怎么会在这里。”她喃喃道,似自语。
碧吟听清楚了,笑着回道:“您是少主亲自带回来的,只是一直沉睡着,已有些时日了。”
是么?
记忆中最后的画面是和玄倾与沈寒时待在一起,可为何她又撞上了谢青城?
还有玄倾,玄倾去哪了?
她眉眼微垂,只觉脑中乱的很,不再多言什么。
碧吟见状笑道:
“姑娘久睡,腹中未曾进过一粒粥米,怕是精力不济,我这就吩咐人备膳来。”
说着,见她并无其它吩咐,那侍女便从容退了下去。
殿中又恢复清静。
流光斜靠软塌陷入自己的思绪里,但明明已睡了许久,却依旧眼皮沉重。
不消片刻,竟也无意识地,她蜷在榻上又倦倦睡了过去。
再次醒来,是夜色正盛的时分。
不知为何又睡回床榻,她在昏暗的烛色中悠悠转醒,精神却比午后时要好上许多。
恍惚中总觉得有人在她床榻旁久坐,模糊的神情溢满温柔。
她掀开眉睫,一刹那梦乡与现实混合,果见榻前跪坐着一人,稀疏宫灯映照着那人清晰的眉目,似少年又似青年的疏朗。
“殿下”
那人轮廓逐渐清晰,见她醒来,他突然就笑了,比窗外的明月还要粲然。
“殿下可算醒了。”
谢青城笑道,凝视着她的眉目弯弯,难掩眸中的欣喜与激动。
是啊,死里逃生,的确可算一桩可喜可贺的事情。
不由被他感染,流光唇角也不禁弯了弯。
“谢少主,本宫为何会在这里?”她淡声问,在他的搀扶下半坐起身。
“此事说来话长。殿下如今大病初愈,神思经不起损耗,等过几日精神养足了,我再悉数说给殿下听。”
他不愿多说,是不想她此刻还要耗神。
流光倒也没有强求。
正巧此时殿外传来侍女的细语,低声询问着要不要上膳。
谢青城轻应一声,对着流光笑道:
“殿下许久未曾进食,我让厨房做了粥米,还请殿下先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