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山一座孤峰上,一只鹰隼正振翅飞往远方。
叶晟收回视线,看向身侧正眺望远方的青城,
“这次天山之事也算有惊无险,我回去也可跟祖父交代了。”他叹道。
谢青城的心情与他相似,微微笑了笑:
“是啊,这封书信到了,想必苏二叔也该放心了。”
自他被传杀了长春子,苍梧往这边的书信就没断过,二叔纵然心急如焚,信中却只字未提江湖风雨,只一味地问他是否受难,可还安然。
江南那边也同样,递来的书信不下五封,二哥心心念念的也只是他的安危。
虽徒遭一场冤难,可四方来信,佳友相伴,谢青城心中自有温暖。
二人谈笑间,身后有脚步声响起,叶晟回头一顾,是秋海天。
“秋少侠?”他微讶。
当日元日宴上,长春子被刺一事真相大白,贺别鹊因阴谋败露击杀道圆,被秋海天一怒之下斩于剑下,可谓惊心动魄。
如今风平浪静,长春子前辈的身后事已过头七,谢青城和叶晟也到了该离去的时候了。
秋海天换了一身弟子丧服,抱拳道:“此番天山危难,秋某多谢二位襄助。此前在下受奸人所惑,对二位多有冒犯,还请见谅。”
叶晟温言笑道:“秋少侠不必客气。此事虽是天山家事,却也是江湖事,我叶氏责无旁贷。”
秋海天又看向一直背对着的谢青城,
“秋某还要多谢少主不计前嫌,不仅为我天山找出真凶,还助我天山清理了门户。”
谢青城闻言,侧身过来,一笑:“秋少侠言重了。既是江湖事,又与本尊牵扯颇深,苍梧亦没有冷眼旁观之理。”
他青衫如玉,随风猎猎,若非亲自感受过当日宴上那凛冽的杀意,任谁见了都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温和无害的青年公子。
秋海天垂下眸,提及了另一桩要事。
“少主当日宴上曾提及的‘鸠摩’此人,事后我问过天山弟子,除了当初天山寿宴,无人再在山中见过此人。”
而唯一或许知晓些内情的道圆,已被贺别鹊一掌毙命,此事便算无从查起了。
“不过在下近日替师尊收殓时发现一个线索,对二位或许有用。”秋海天道,见他们似有兴趣,便唤来候在身后不远处的弟子。
那弟子也是一身丧服,双手捧着一个方形木盘,木盘上呈着一把眼熟的匕首。
叶晟试探着问:“这是?”
“叶少主料的不错,这就是那把凶器。”秋海天淡声道,沉默地取过托盘上的匕首。
匕首上的血迹已被清理干净,露出刀刃上十分清晰的刻纹。
“二位请看。”他将匕首递了过去。
叶晟伸手接过,细细观察片刻,皱眉:“云绕弯月?这个刻纹我从未见过。”
他看向同样正盯着刻纹脸色有些冷肃的青城,猜测:“会不会是图腾?但纵观天下诸国、商号、江湖门派,甚至是云隐世家,并没有哪个用过类似刻纹。”
金陵叶氏商号遍及天下,叶晟又自小涉及江湖事,可谓见多识广。
谢青城眯了双目:“连你都看不出,说明并非中原之物。”
此话意味深长。
听闻又涉及中原之外,叶晟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目光转向秋海天,
“话既说到此,秋少侠可曾在弟子中打听到这个鸠摩是何来历?”
秋海天点头,道:“有一个跟在贺别鹊身侧的弟子,据他交代,当初天山寿宴时,这个鸠摩跟着道圆前来拜访,贺别鹊招待的他们,三人交谈间曾透露出这个鸠摩来自海外一个小国,但由于贺别鹊做事十分谨慎,涉及谈话皆遣开左右,具体的名字他并没有听清楚。”
虽未问出具体,却也更加应验了叶晟和青城之前的猜测——长春子临终前所谓的“海外”,除了指鸠摩还应该有鸠摩背后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正妄图通过天山搅弄中原武林乃至天下的风云。
秋海天见他二人无话,想到他们将要启程离开,便道:“二位不必担忧,不日秋某将赶赴京都,此番天山之事的始末也必将悉数告知燕皇,想必燕皇也会细究鸠摩此人的来历还有这把匕首上的刻纹,届时若有线索,秋某一定会告知二位。”
叶晟多谢了他的好意。
谢青城却忽而开了口:
“秋少侠,恕本尊直言,如今天山群龙无首,秋少侠打算如何?”他直视秋海天。
秋海天听懂了他话中意,沉默须臾,他问:“少主的意思呢?”
谢青城笑了笑:“天山本是江湖客,却因与燕皇室的一段渊源,几次三番搅入天下朝局,如今这诸多风雨,也皆因此而起。”他的目光投向远山,那里未撤的素白的缟正随风飞舞,整个天山似乎都还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
谢青城:“尊师在世时,似乎并不喜天山与朝堂多有往来,想必生前也没少对诸位耳提面命过。本尊觉得秋少侠既然还在为燕帝做事,又已非天山弟子,便不宜再成为天山新主。毕竟,如今的天山刚从一场风雨中走出,正迫切地需要一片安宁不是吗?”
他的反问成功地令秋海天垂下双眸。
这位谢少主的意思很鲜明,倘若此番天山再不从长春子之死中吸取教训,继续堂而皇之地趟天下朝局的浑水,那已经伤痕累累的天山必将失去在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地位。
片刻,秋海天抬起头,正色道:“少主的意见秋某会认真考虑,也请苍梧和整个武林再给天山一次机会。”
谢青城没应声。
叶晟却开了口:“秋少侠,天山的以后并不在苍梧或者整个武林的一念之间,而在于秋少侠你的选择。”他温言道,却见秋海天凝眉不解神情似疑惑,也没再多言。
“我等言尽于此,秋少侠意会便可,就此别过,再会。”他的语气依旧温和。
秋海天明白了他的意思,踟蹰片刻,便带着弟子远去。
孤峰独秀,云海翻滚。
如若不去想那繁杂的世事,这片刻美景也足以填满人心。
叶晟看向远方,忽然唤道:“青城”
身侧人应了一声,微微偏眸。
叶晟见状,笑道:“此间事了,随我同去金陵吧。”
夜色降临,滁阳城内外静寂一片。
城楼上,守城的士兵手持长枪,巡逻的兵将来回走动,兵甲摩擦声衬得这个北方寒夜没有丝毫新年该有的欢庆。
城楼墙角处,一地就地酣眠的士兵中,总有几个睡意萧条。
夜色里渐起窃窃私语。
“今夜这么安静,敌军不会攻城吧?”一个瘦小的士兵低声嘟囔。
“放你娘的屁!瞎说什么,滁阳城外十里有乌江,敌军就算攻城也总要先渡江吧,你当咱们水师是吃素的呀,睡你的觉。”痛斥他的是身旁一个壮实的大汉。
“可那泫阳濮阳也屯了水师,不照样被攻下了吗?”那瘦兵怯怯地说。
壮汉瞪了他一眼,“那是他们疏于防范,被人事先洞察了兵防。咱们王爷英明神武,来了滁阳第一日便调整了兵防,就不信燕军那帮龟孙还能未卜先知。”
那瘦兵听他一番激言,内心也安稳了些。
两人又闲谈几句其它,那壮汉不耐困意,打了个哈欠,
“不早了,快睡吧,天亮了还要换防。”那壮汉最后嘟囔一句,裹紧身上的棉衣便歪身埋头睡去。
那瘦兵见状,也没再多言。
两人渐渐安静,却不知身后墙角处,有一个身影突然翻了个身。
烛光照不到的地方,那人身上的兵甲与普通士兵大不一样。
敌营之中,军营主帐正一片灯火通明。
沈鸣川掀帐进来时,主座上的人正在翻阅一卷兵书,听见动静连眉目都没抬。
“小叔”他唤了一声。
“那人还没有书信来吗?”沈琼楼神色淡淡地问,视线并未从书卷上离开。
沈鸣川摇了摇头。
他皱眉道:“自北境战役起,此人三番两次助我们,却未求回报,他到底意欲为何?”
北境首战失捷,他和小叔被陛下遣来此处,本以为必定是场难缠至极的战事,没想到有人屡屡递信,特意送来敌军水师布防图。
他们初时也十分谨慎,猜测着这会不会是魏军请君入瓮的阴谋,但经几番征战,皆证明对方送来的东西非常可信。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他们始终不知对方身份,难免会起几分忌惮与猜疑。
沈琼楼修长的指尖翻过手中书卷,少年的疑问并未引起他分毫的情绪变换。
许久,就在少年以为他不会开口时,他才淡淡道:“鸣川,不要总那么好奇。敌人的敌人,自然是我们的朋友。”
话虽如此,但少年人难免沉不住气,他试探着问:“小叔,会不会是我们自己人。毕竟前朝平和之乱时”
他话说半截,却见小叔轻轻瞥来视线,随即噤了声。
沈琼楼:“旁人听到此话心境如何我不知,但沈氏族人绝不可以此为荣,前朝平和之乱是我沈氏之辱,尔等切记。”
他语气不轻不重,却成功让少年白了脸。
小叔很少动怒,但只要涉及前朝事,便不是很温和。
今日的确是他逾越了。
“是。鸣川知道了。”少年认错。
沈琼楼没再对他多有苛责,只道:“那人是否还会递来书信已不重要了,他若不再来信,我们也不必去联系。”
少年闻言,睁圆了眸子。
“这是为何?”他急急问。
沈琼楼放下书卷,
“泫阳、濮阳接连失陷,旁人看不出其中的蹊跷,元暻却未必,这位大魏的暻王殿下并非是个好对付的角色。”
“可我们既能连下大魏三城,依仗的也并非几张兵防图之功。”少年明显不以为然。
“那是因为与我们对战的人是沈寒时。”沈琼楼盯了他一眼,少年低了头。
沈琼楼:“这位沈将军是元昭帝从他处调来,任职北境尚不足一载,对边关之事知之甚少。元暻却不同,他戍边七年,北境从未有过战事,边民对他感恩戴德,周围匪寇闻之丧胆,我们还没有真正对上他,不能掉以轻心。”
叶晟收回视线,看向身侧正眺望远方的青城,
“这次天山之事也算有惊无险,我回去也可跟祖父交代了。”他叹道。
谢青城的心情与他相似,微微笑了笑:
“是啊,这封书信到了,想必苏二叔也该放心了。”
自他被传杀了长春子,苍梧往这边的书信就没断过,二叔纵然心急如焚,信中却只字未提江湖风雨,只一味地问他是否受难,可还安然。
江南那边也同样,递来的书信不下五封,二哥心心念念的也只是他的安危。
虽徒遭一场冤难,可四方来信,佳友相伴,谢青城心中自有温暖。
二人谈笑间,身后有脚步声响起,叶晟回头一顾,是秋海天。
“秋少侠?”他微讶。
当日元日宴上,长春子被刺一事真相大白,贺别鹊因阴谋败露击杀道圆,被秋海天一怒之下斩于剑下,可谓惊心动魄。
如今风平浪静,长春子前辈的身后事已过头七,谢青城和叶晟也到了该离去的时候了。
秋海天换了一身弟子丧服,抱拳道:“此番天山危难,秋某多谢二位襄助。此前在下受奸人所惑,对二位多有冒犯,还请见谅。”
叶晟温言笑道:“秋少侠不必客气。此事虽是天山家事,却也是江湖事,我叶氏责无旁贷。”
秋海天又看向一直背对着的谢青城,
“秋某还要多谢少主不计前嫌,不仅为我天山找出真凶,还助我天山清理了门户。”
谢青城闻言,侧身过来,一笑:“秋少侠言重了。既是江湖事,又与本尊牵扯颇深,苍梧亦没有冷眼旁观之理。”
他青衫如玉,随风猎猎,若非亲自感受过当日宴上那凛冽的杀意,任谁见了都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温和无害的青年公子。
秋海天垂下眸,提及了另一桩要事。
“少主当日宴上曾提及的‘鸠摩’此人,事后我问过天山弟子,除了当初天山寿宴,无人再在山中见过此人。”
而唯一或许知晓些内情的道圆,已被贺别鹊一掌毙命,此事便算无从查起了。
“不过在下近日替师尊收殓时发现一个线索,对二位或许有用。”秋海天道,见他们似有兴趣,便唤来候在身后不远处的弟子。
那弟子也是一身丧服,双手捧着一个方形木盘,木盘上呈着一把眼熟的匕首。
叶晟试探着问:“这是?”
“叶少主料的不错,这就是那把凶器。”秋海天淡声道,沉默地取过托盘上的匕首。
匕首上的血迹已被清理干净,露出刀刃上十分清晰的刻纹。
“二位请看。”他将匕首递了过去。
叶晟伸手接过,细细观察片刻,皱眉:“云绕弯月?这个刻纹我从未见过。”
他看向同样正盯着刻纹脸色有些冷肃的青城,猜测:“会不会是图腾?但纵观天下诸国、商号、江湖门派,甚至是云隐世家,并没有哪个用过类似刻纹。”
金陵叶氏商号遍及天下,叶晟又自小涉及江湖事,可谓见多识广。
谢青城眯了双目:“连你都看不出,说明并非中原之物。”
此话意味深长。
听闻又涉及中原之外,叶晟脸色也沉了下来。
他目光转向秋海天,
“话既说到此,秋少侠可曾在弟子中打听到这个鸠摩是何来历?”
秋海天点头,道:“有一个跟在贺别鹊身侧的弟子,据他交代,当初天山寿宴时,这个鸠摩跟着道圆前来拜访,贺别鹊招待的他们,三人交谈间曾透露出这个鸠摩来自海外一个小国,但由于贺别鹊做事十分谨慎,涉及谈话皆遣开左右,具体的名字他并没有听清楚。”
虽未问出具体,却也更加应验了叶晟和青城之前的猜测——长春子临终前所谓的“海外”,除了指鸠摩还应该有鸠摩背后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正妄图通过天山搅弄中原武林乃至天下的风云。
秋海天见他二人无话,想到他们将要启程离开,便道:“二位不必担忧,不日秋某将赶赴京都,此番天山之事的始末也必将悉数告知燕皇,想必燕皇也会细究鸠摩此人的来历还有这把匕首上的刻纹,届时若有线索,秋某一定会告知二位。”
叶晟多谢了他的好意。
谢青城却忽而开了口:
“秋少侠,恕本尊直言,如今天山群龙无首,秋少侠打算如何?”他直视秋海天。
秋海天听懂了他话中意,沉默须臾,他问:“少主的意思呢?”
谢青城笑了笑:“天山本是江湖客,却因与燕皇室的一段渊源,几次三番搅入天下朝局,如今这诸多风雨,也皆因此而起。”他的目光投向远山,那里未撤的素白的缟正随风飞舞,整个天山似乎都还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
谢青城:“尊师在世时,似乎并不喜天山与朝堂多有往来,想必生前也没少对诸位耳提面命过。本尊觉得秋少侠既然还在为燕帝做事,又已非天山弟子,便不宜再成为天山新主。毕竟,如今的天山刚从一场风雨中走出,正迫切地需要一片安宁不是吗?”
他的反问成功地令秋海天垂下双眸。
这位谢少主的意思很鲜明,倘若此番天山再不从长春子之死中吸取教训,继续堂而皇之地趟天下朝局的浑水,那已经伤痕累累的天山必将失去在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地位。
片刻,秋海天抬起头,正色道:“少主的意见秋某会认真考虑,也请苍梧和整个武林再给天山一次机会。”
谢青城没应声。
叶晟却开了口:“秋少侠,天山的以后并不在苍梧或者整个武林的一念之间,而在于秋少侠你的选择。”他温言道,却见秋海天凝眉不解神情似疑惑,也没再多言。
“我等言尽于此,秋少侠意会便可,就此别过,再会。”他的语气依旧温和。
秋海天明白了他的意思,踟蹰片刻,便带着弟子远去。
孤峰独秀,云海翻滚。
如若不去想那繁杂的世事,这片刻美景也足以填满人心。
叶晟看向远方,忽然唤道:“青城”
身侧人应了一声,微微偏眸。
叶晟见状,笑道:“此间事了,随我同去金陵吧。”
夜色降临,滁阳城内外静寂一片。
城楼上,守城的士兵手持长枪,巡逻的兵将来回走动,兵甲摩擦声衬得这个北方寒夜没有丝毫新年该有的欢庆。
城楼墙角处,一地就地酣眠的士兵中,总有几个睡意萧条。
夜色里渐起窃窃私语。
“今夜这么安静,敌军不会攻城吧?”一个瘦小的士兵低声嘟囔。
“放你娘的屁!瞎说什么,滁阳城外十里有乌江,敌军就算攻城也总要先渡江吧,你当咱们水师是吃素的呀,睡你的觉。”痛斥他的是身旁一个壮实的大汉。
“可那泫阳濮阳也屯了水师,不照样被攻下了吗?”那瘦兵怯怯地说。
壮汉瞪了他一眼,“那是他们疏于防范,被人事先洞察了兵防。咱们王爷英明神武,来了滁阳第一日便调整了兵防,就不信燕军那帮龟孙还能未卜先知。”
那瘦兵听他一番激言,内心也安稳了些。
两人又闲谈几句其它,那壮汉不耐困意,打了个哈欠,
“不早了,快睡吧,天亮了还要换防。”那壮汉最后嘟囔一句,裹紧身上的棉衣便歪身埋头睡去。
那瘦兵见状,也没再多言。
两人渐渐安静,却不知身后墙角处,有一个身影突然翻了个身。
烛光照不到的地方,那人身上的兵甲与普通士兵大不一样。
敌营之中,军营主帐正一片灯火通明。
沈鸣川掀帐进来时,主座上的人正在翻阅一卷兵书,听见动静连眉目都没抬。
“小叔”他唤了一声。
“那人还没有书信来吗?”沈琼楼神色淡淡地问,视线并未从书卷上离开。
沈鸣川摇了摇头。
他皱眉道:“自北境战役起,此人三番两次助我们,却未求回报,他到底意欲为何?”
北境首战失捷,他和小叔被陛下遣来此处,本以为必定是场难缠至极的战事,没想到有人屡屡递信,特意送来敌军水师布防图。
他们初时也十分谨慎,猜测着这会不会是魏军请君入瓮的阴谋,但经几番征战,皆证明对方送来的东西非常可信。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他们始终不知对方身份,难免会起几分忌惮与猜疑。
沈琼楼修长的指尖翻过手中书卷,少年的疑问并未引起他分毫的情绪变换。
许久,就在少年以为他不会开口时,他才淡淡道:“鸣川,不要总那么好奇。敌人的敌人,自然是我们的朋友。”
话虽如此,但少年人难免沉不住气,他试探着问:“小叔,会不会是我们自己人。毕竟前朝平和之乱时”
他话说半截,却见小叔轻轻瞥来视线,随即噤了声。
沈琼楼:“旁人听到此话心境如何我不知,但沈氏族人绝不可以此为荣,前朝平和之乱是我沈氏之辱,尔等切记。”
他语气不轻不重,却成功让少年白了脸。
小叔很少动怒,但只要涉及前朝事,便不是很温和。
今日的确是他逾越了。
“是。鸣川知道了。”少年认错。
沈琼楼没再对他多有苛责,只道:“那人是否还会递来书信已不重要了,他若不再来信,我们也不必去联系。”
少年闻言,睁圆了眸子。
“这是为何?”他急急问。
沈琼楼放下书卷,
“泫阳、濮阳接连失陷,旁人看不出其中的蹊跷,元暻却未必,这位大魏的暻王殿下并非是个好对付的角色。”
“可我们既能连下大魏三城,依仗的也并非几张兵防图之功。”少年明显不以为然。
“那是因为与我们对战的人是沈寒时。”沈琼楼盯了他一眼,少年低了头。
沈琼楼:“这位沈将军是元昭帝从他处调来,任职北境尚不足一载,对边关之事知之甚少。元暻却不同,他戍边七年,北境从未有过战事,边民对他感恩戴德,周围匪寇闻之丧胆,我们还没有真正对上他,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