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昭帝想到以往受教于先帝座下的光景,目光逐渐温和。
闻远道:“先帝是仁厚之君,有这样的君主是社稷之幸,亦是臣下与百姓之福。而大燕因文字狱起平和之乱,致举国动荡,百姓流离。其中,部分流离的燕民南下至大魏与江南。”
元昭帝要是再听不出他话中之意那就枉为帝君了。
“继续说。”他沉声道。
“随着流民南下,部分燕国眼线也混入其中,他们和那些流离的燕民一样,在新的国度落地生根,更换户籍,有的甚至还改了名姓,而莫纤纤就是这些眼线之一。她的父亲秋南河因陷文字狱致举家下狱,沦为囚徒。圣上应当有过听闻,凡是牵入平和之乱的大燕官宦和其家眷非死即流放。而这个莫纤纤、不秋木瑶,自入狱后无人再知她及其父的踪迹,再出现时便是江南天仙楼花魁娘子的身份,掺合进了我大魏两桩大案中。所以,臣猜想”他说到此话头微止,抬目瞧了一眼上座帝王,垂目,语气平稳,“那些曾因平和之乱而受牵连的大燕世家或官宦子弟其实并没有死,只是以另一种身份继续效忠于他们的母国大燕。”
他只言片语自然震惊了满殿众人。
平和之乱竟是一场大燕精心设计的阴谋!
这可闻所未闻啊。
平和之乱距近已有数十载,大燕当时在位的燕文帝如今已是皇陵里的一具枯骨,而那些南下的燕民亦早已成为大魏的子民,与真正的魏民密不可分,共饮一江水的呀。
这个大理寺卿今日所言若是真话,那大燕之野心勃勃......众人不约而同地顿起颤栗。
元昭帝双眸沉沉。
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地从身侧元徽寡淡的面上划过,看向闻远时双眸微眯,
“闻远,你今日所言事关重大,这些是凭空猜测还是已有凭证?”
闻远欠身道:
“臣自接任大理寺以来,在复核历代旧案时发现自先帝起我大魏有三成刑狱案与这些已成为我魏民的燕民有关。燕民归魏,与魏民有所摩擦在所难免,臣本也不觉为奇,直到殿下北上归朝秘密带回一本燕帝密折。”
密折?什么密折,众人满头问号。
闻远从袖中掏出一本烫金的玄黑折子,
“圣上可还记得燕帝曾扬言摄政殿下盗取大燕兵防图一事吗?”
元昭帝当然记得,众臣也有印象,当时燕帝此言可谓大大伤了大魏颜面,大殿之上他们没少骂燕帝不要脸。
闻远道:“其实殿下当时的确从大燕带回一件秘物,却不是燕帝所谓的兵防图,而是这封密折。这密折乃是一份名录,上面记载了燕文帝时大燕混入南下流民中的所有暗桩的名姓,是两代燕帝极为私密之物,摄政殿下得到它亦颇费一番凶险与波折。”
元昭帝从常内侍手中接过闻远呈上的那玄黑烫金的薄帖,封面印着大燕国独特的烛龙图腾还有醒目的燕文,一个大大的‘秘’字。
南北文化迥异,但亦相互交融,燕文与魏多有相似,有些字亦十分相近,十分容易辨认。
元昭帝展开密折,他没有仔细去看那上面具体的每个名姓,目光只着重在末尾处的红章上落了落。那是大燕天子宝印落上的章,代表着大燕最至高无上的权力。
闻远:“这密折记载的名姓皆是陷入平和之乱的大燕官宦、世家子弟,被判流放后便毫无踪迹可寻。圣上,若仅仅只是区区几个受文字狱牵连的案犯,燕文帝又何须将此慎重记录在册,并让如今的燕帝视若至宝,在失窃后即便气怒至极都秘不敢宣呢?”
怪不得燕帝当时非说是他们殿下盗取的是兵防图,原来竟是这个缘故。
试想燕帝倘若昭告天下大魏摄政殿下盗走的是这样一个隐秘的名簿,不说大魏,就是江南和诸多深受其害的南部小国也难以容忍,必会群起攻讦大燕这样无耻行径。
“大燕,狼子野心!”燕帝怒叱一声,摔了手中烫金的密折。
天子盛怒,众人不敢独坐,纷纷起身而跪。
闻远跪在地上,却挺直腰板道:
“因此事事关重大,大理寺不敢张扬,只能步步暗查,后经核实,大燕南下的暗桩就如这密折记载悉数以秋南河、秋木瑶、沈淮为首,如今秋木瑶身份已明朗,就是如今江南天仙楼的花魁娘子莫纤纤。”
闻远话落,他身后一个大理寺官员立即从袖中掏出一叠纸张呈上,是莫纤纤的几张籍契,上面记载她的身份来历,包括她曾经的曾用名,其中就包括秋木瑶这个名姓,元昭帝细细浏览后的确与闻远所言相符。
见圣上盯着那籍契许久未发一言,闻远垂首道:
“眼下莫纤纤已被收押暗牢,其父秋南河却下落不明,此人与沈淮就如暗中潜藏在我大魏的两条毒蛇,实在危险至极。臣已审讯莫纤纤多番,她依旧什么也不肯招供,令大理寺上下忧心甚重。”说到此,他将话头转到小魏后身上,“臣今日初见皇后娘娘便觉娘娘的眉眼与莫纤纤极为相似,这才斗胆冒犯中宫。圣上,臣知晓自己无状,但这是目前唯一的线索了,事关社稷安稳,臣不敢轻忽,望圣上成全。”
说小魏后的眉眼与那莫纤纤相似,这话就差明示他怀疑魏太傅就是秋南河了。
众人屏息,皆垂目看着地面。
元昭帝的脸色果然如预料般的难看。
“闻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怀疑的可是国朝太傅,亦是本朝国丈!”
闻言,闻远合袖向帝王恭敬地行了一个揖礼,他语气铮铮:“臣知晓自己在做什么。但臣身为大理寺卿、大魏臣子,自当以忠君爱国为先,本职为重,微臣今日愿以性命相抵,望圣上彻查此事。”
竟以性命为筹!众人没想到这个刚任大理寺卿不久的年轻人竟固执至此。
元昭帝还没有说话,小魏后已被气得七窍生烟。
“你不过区区大理寺卿,一条贱命怎比得上当朝太傅的清誉?”小魏后蹙眉怒道。
众臣不约而同地皱了眉,就连流光也兴致盎然地看了一眼那已怒极失态的魏氏宠后。
“这是朝堂国政之事,娘娘岂可出言僭越!”闻远声音强硬。
“皇后,慎言!”元昭帝低呵。
小魏后今日被帝王二次呵斥,这次已明显感觉到圣意的不悦。
她抿唇看了一眼群臣中垂首低眉的父亲,自闻远出声起便未曾往自己这边瞧来一眼,也不知他要如何应对眼下......
小魏后定了定心神,虽有不甘,到底还是噤了声。
“众卿以为如何?”元昭帝拿不定主意,便问殿中众人的意见。
朝中魏氏党羽自然出言反对,成国公一派隔岸观火,有心的便也嗅出来了,这明显是摄政殿下与魏氏一党的官司......
众人纷纷表态,唯有杜遵迟迟没有发一言。
“杜御史怎么看?”元昭帝直接点人。
在这种事情上杜御史一贯是刚正不阿秉公直言的,这次却稍稍犹豫了片刻。
众臣盯视中,他欠身道:“太傅位列三公,乃朝廷重臣,又是当今国丈,为皇亲贵戚,若但凭大理寺卿一句皇后娘娘与暗牢女囚眉眼相似之由便要彻查这样的一个重臣贵戚,的确不妥。”
殿上的魏氏党羽包括元昭帝在听到最后四个字时皆松了一口气,然而这口气还没有彻底从胸中抒出去,那杜御史又开了口:
“但大理寺卿方才所言牵涉隐秘,事关国祚安稳,圣上不得不慎重考虑啊。”
杜御史语重心长。
然而此话方落立即便有魏党官员跳出来反驳。
“杜御史此言差矣。一旦圣上下令彻查,无论是何结果,太傅清誉便已然受污。试问诸位,一个曾受主上猜忌的臣子他以后该如何在朝堂立足,在天下人面前立足?御史大人这是要毁了太傅啊!”
这番话却遭杜御史严厉驳斥。
“休要胡乱攀扯!个人清誉虽重,但岂能重过江山社稷?今日殿上摄政殿下因血脉之疑受人诘难,为了前朝安稳,不惜忍辱负重也要彻查所有。有此先例在前,太傅身为重臣贵戚,难道爱官声清誉要胜过爱自己的国朝吗?”
这番言辞犀利的驳斥堵得魏党一众官员哑口无言。
因为就在方才,他们这些魏党人可是一溜地跟着魏太傅请求圣上彻查摄政殿下血脉之疑,如今不能猜忌落到自己头上便要顾惜着清誉毛羽,这在满殿勋爵、官宦面前是要落人口实的......
元昭帝也被杜遵这席话逼得只能立时表态。
他扭头询问流光的意见,见她点了点头,便轻咳一声:
“既然如此,那”
帝王眸光不动声色地落在至始至终垂首敛目的魏太傅身上。
似乎意识到了帝王灼热逼人的视线,魏太傅掐准了时辰站了出来。
他合袖欠身道:
“杜御史所言极是。老臣愿效仿摄政殿下今日壮举,请命圣上彻查大理寺卿对臣的所有猜忌,以安满殿人心、国祚社稷。”
闻远道:“先帝是仁厚之君,有这样的君主是社稷之幸,亦是臣下与百姓之福。而大燕因文字狱起平和之乱,致举国动荡,百姓流离。其中,部分流离的燕民南下至大魏与江南。”
元昭帝要是再听不出他话中之意那就枉为帝君了。
“继续说。”他沉声道。
“随着流民南下,部分燕国眼线也混入其中,他们和那些流离的燕民一样,在新的国度落地生根,更换户籍,有的甚至还改了名姓,而莫纤纤就是这些眼线之一。她的父亲秋南河因陷文字狱致举家下狱,沦为囚徒。圣上应当有过听闻,凡是牵入平和之乱的大燕官宦和其家眷非死即流放。而这个莫纤纤、不秋木瑶,自入狱后无人再知她及其父的踪迹,再出现时便是江南天仙楼花魁娘子的身份,掺合进了我大魏两桩大案中。所以,臣猜想”他说到此话头微止,抬目瞧了一眼上座帝王,垂目,语气平稳,“那些曾因平和之乱而受牵连的大燕世家或官宦子弟其实并没有死,只是以另一种身份继续效忠于他们的母国大燕。”
他只言片语自然震惊了满殿众人。
平和之乱竟是一场大燕精心设计的阴谋!
这可闻所未闻啊。
平和之乱距近已有数十载,大燕当时在位的燕文帝如今已是皇陵里的一具枯骨,而那些南下的燕民亦早已成为大魏的子民,与真正的魏民密不可分,共饮一江水的呀。
这个大理寺卿今日所言若是真话,那大燕之野心勃勃......众人不约而同地顿起颤栗。
元昭帝双眸沉沉。
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地从身侧元徽寡淡的面上划过,看向闻远时双眸微眯,
“闻远,你今日所言事关重大,这些是凭空猜测还是已有凭证?”
闻远欠身道:
“臣自接任大理寺以来,在复核历代旧案时发现自先帝起我大魏有三成刑狱案与这些已成为我魏民的燕民有关。燕民归魏,与魏民有所摩擦在所难免,臣本也不觉为奇,直到殿下北上归朝秘密带回一本燕帝密折。”
密折?什么密折,众人满头问号。
闻远从袖中掏出一本烫金的玄黑折子,
“圣上可还记得燕帝曾扬言摄政殿下盗取大燕兵防图一事吗?”
元昭帝当然记得,众臣也有印象,当时燕帝此言可谓大大伤了大魏颜面,大殿之上他们没少骂燕帝不要脸。
闻远道:“其实殿下当时的确从大燕带回一件秘物,却不是燕帝所谓的兵防图,而是这封密折。这密折乃是一份名录,上面记载了燕文帝时大燕混入南下流民中的所有暗桩的名姓,是两代燕帝极为私密之物,摄政殿下得到它亦颇费一番凶险与波折。”
元昭帝从常内侍手中接过闻远呈上的那玄黑烫金的薄帖,封面印着大燕国独特的烛龙图腾还有醒目的燕文,一个大大的‘秘’字。
南北文化迥异,但亦相互交融,燕文与魏多有相似,有些字亦十分相近,十分容易辨认。
元昭帝展开密折,他没有仔细去看那上面具体的每个名姓,目光只着重在末尾处的红章上落了落。那是大燕天子宝印落上的章,代表着大燕最至高无上的权力。
闻远:“这密折记载的名姓皆是陷入平和之乱的大燕官宦、世家子弟,被判流放后便毫无踪迹可寻。圣上,若仅仅只是区区几个受文字狱牵连的案犯,燕文帝又何须将此慎重记录在册,并让如今的燕帝视若至宝,在失窃后即便气怒至极都秘不敢宣呢?”
怪不得燕帝当时非说是他们殿下盗取的是兵防图,原来竟是这个缘故。
试想燕帝倘若昭告天下大魏摄政殿下盗走的是这样一个隐秘的名簿,不说大魏,就是江南和诸多深受其害的南部小国也难以容忍,必会群起攻讦大燕这样无耻行径。
“大燕,狼子野心!”燕帝怒叱一声,摔了手中烫金的密折。
天子盛怒,众人不敢独坐,纷纷起身而跪。
闻远跪在地上,却挺直腰板道:
“因此事事关重大,大理寺不敢张扬,只能步步暗查,后经核实,大燕南下的暗桩就如这密折记载悉数以秋南河、秋木瑶、沈淮为首,如今秋木瑶身份已明朗,就是如今江南天仙楼的花魁娘子莫纤纤。”
闻远话落,他身后一个大理寺官员立即从袖中掏出一叠纸张呈上,是莫纤纤的几张籍契,上面记载她的身份来历,包括她曾经的曾用名,其中就包括秋木瑶这个名姓,元昭帝细细浏览后的确与闻远所言相符。
见圣上盯着那籍契许久未发一言,闻远垂首道:
“眼下莫纤纤已被收押暗牢,其父秋南河却下落不明,此人与沈淮就如暗中潜藏在我大魏的两条毒蛇,实在危险至极。臣已审讯莫纤纤多番,她依旧什么也不肯招供,令大理寺上下忧心甚重。”说到此,他将话头转到小魏后身上,“臣今日初见皇后娘娘便觉娘娘的眉眼与莫纤纤极为相似,这才斗胆冒犯中宫。圣上,臣知晓自己无状,但这是目前唯一的线索了,事关社稷安稳,臣不敢轻忽,望圣上成全。”
说小魏后的眉眼与那莫纤纤相似,这话就差明示他怀疑魏太傅就是秋南河了。
众人屏息,皆垂目看着地面。
元昭帝的脸色果然如预料般的难看。
“闻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怀疑的可是国朝太傅,亦是本朝国丈!”
闻言,闻远合袖向帝王恭敬地行了一个揖礼,他语气铮铮:“臣知晓自己在做什么。但臣身为大理寺卿、大魏臣子,自当以忠君爱国为先,本职为重,微臣今日愿以性命相抵,望圣上彻查此事。”
竟以性命为筹!众人没想到这个刚任大理寺卿不久的年轻人竟固执至此。
元昭帝还没有说话,小魏后已被气得七窍生烟。
“你不过区区大理寺卿,一条贱命怎比得上当朝太傅的清誉?”小魏后蹙眉怒道。
众臣不约而同地皱了眉,就连流光也兴致盎然地看了一眼那已怒极失态的魏氏宠后。
“这是朝堂国政之事,娘娘岂可出言僭越!”闻远声音强硬。
“皇后,慎言!”元昭帝低呵。
小魏后今日被帝王二次呵斥,这次已明显感觉到圣意的不悦。
她抿唇看了一眼群臣中垂首低眉的父亲,自闻远出声起便未曾往自己这边瞧来一眼,也不知他要如何应对眼下......
小魏后定了定心神,虽有不甘,到底还是噤了声。
“众卿以为如何?”元昭帝拿不定主意,便问殿中众人的意见。
朝中魏氏党羽自然出言反对,成国公一派隔岸观火,有心的便也嗅出来了,这明显是摄政殿下与魏氏一党的官司......
众人纷纷表态,唯有杜遵迟迟没有发一言。
“杜御史怎么看?”元昭帝直接点人。
在这种事情上杜御史一贯是刚正不阿秉公直言的,这次却稍稍犹豫了片刻。
众臣盯视中,他欠身道:“太傅位列三公,乃朝廷重臣,又是当今国丈,为皇亲贵戚,若但凭大理寺卿一句皇后娘娘与暗牢女囚眉眼相似之由便要彻查这样的一个重臣贵戚,的确不妥。”
殿上的魏氏党羽包括元昭帝在听到最后四个字时皆松了一口气,然而这口气还没有彻底从胸中抒出去,那杜御史又开了口:
“但大理寺卿方才所言牵涉隐秘,事关国祚安稳,圣上不得不慎重考虑啊。”
杜御史语重心长。
然而此话方落立即便有魏党官员跳出来反驳。
“杜御史此言差矣。一旦圣上下令彻查,无论是何结果,太傅清誉便已然受污。试问诸位,一个曾受主上猜忌的臣子他以后该如何在朝堂立足,在天下人面前立足?御史大人这是要毁了太傅啊!”
这番话却遭杜御史严厉驳斥。
“休要胡乱攀扯!个人清誉虽重,但岂能重过江山社稷?今日殿上摄政殿下因血脉之疑受人诘难,为了前朝安稳,不惜忍辱负重也要彻查所有。有此先例在前,太傅身为重臣贵戚,难道爱官声清誉要胜过爱自己的国朝吗?”
这番言辞犀利的驳斥堵得魏党一众官员哑口无言。
因为就在方才,他们这些魏党人可是一溜地跟着魏太傅请求圣上彻查摄政殿下血脉之疑,如今不能猜忌落到自己头上便要顾惜着清誉毛羽,这在满殿勋爵、官宦面前是要落人口实的......
元昭帝也被杜遵这席话逼得只能立时表态。
他扭头询问流光的意见,见她点了点头,便轻咳一声:
“既然如此,那”
帝王眸光不动声色地落在至始至终垂首敛目的魏太傅身上。
似乎意识到了帝王灼热逼人的视线,魏太傅掐准了时辰站了出来。
他合袖欠身道:
“杜御史所言极是。老臣愿效仿摄政殿下今日壮举,请命圣上彻查大理寺卿对臣的所有猜忌,以安满殿人心、国祚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