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送进去,流光果然笑了。
见她展颜,玄倾松了一口气。
“原来殿下竟这么喜欢花灯?”他小声咕哝道。
他声音低,流光自然没有听清楚他说的什么,只问他:“哪来的灯?”
玄倾将提灯的手柄送至她面前,闻言,神情略微有些犹豫。
“托人在宫外买来的。”许久,他回道。
流光不曾察觉出他的不对,她接过递来的灯柄。
小小的灯盏状若天上月,在宫中如此璀璨的夜色里也依旧散发着素白柔和的光,令拥有它的人心境忽地就柔软许多。
“玄倾,本宫值得人忠诚相待吗?”她低着首,轻声问。
“当然,殿下并非刻薄之人,待下也不曾寡恩。”
“那为何他们一个个都要背叛呢?”
这个玄倾没有办法回答,只神色认真道:“我永远不愿背叛殿下。”
流光笑了一下。
她捧着怀中的小小月亮,澄澈的眸光投向窗外的无边夜色,不知想到什么,忽地就留下了两行清泪。
“去把药端来吧。还有,本宫有些饿了。”她忽道。
听了此话,玄倾几乎喜极而泣。
他连忙就抬步往殿外走,脚步略显几分急促。
见状,流光弯起唇角,抬手抹去了颊上晶莹的泪滴。
玄倾出了殿门,下意识朝着方才站了的地方瞧过去,那里已空空如也。
他蹙眉,在原地静静停留片刻,抬步去了膳房。
在他走后,偏殿的柱后有人走了出来。
看了一眼内殿依旧坐在窗前的那抹倩影,那人失笑:
“原来这么好哄啊......”
摄政殿下心情好转,望舒宫一改连日阴霾,恢复了以往的静谧安宁。
因芳蕤获罪,望舒宫便没了近身侍奉殿下的女官,侍女中虽也有恭敬妥帖、知根知底的,但素日里流光便对她们不甚亲近,更何况在当下。
她虽不开口,但偌大的望舒宫怎可没有主事的女官?
再加上她如今这样虚弱的身子,玄倾怎么也不放心她身边没人。
最后思前想后,他私下做主,把太医院里那一直负责侍候流光汤药的医女调来了望舒宫,由她照顾殿下的饮食起居。
一来这医女已在殿下榻前侍奉多次,一直尽心尽力,并无不周之处。
二来她也是谢青城安排进来的人,只这一点便足够可信。
医女复姓慕容,名兮茵,是个容貌姣好,做事细致的女子。
玄倾将她带进望舒宫,见了流光。
流光见了人倒也没说什么,只问了两句她的名姓,便将人留了下来。
这日晚间,望舒宫的偏殿中,兮茵如常侍奉着流光服用汤药,玄倾脚步匆匆从外走了进来。
“殿下,大监回京了。”
流光拨弄调羹的指尖微微一顿。
玄倾注意到,道:“去见了圣上。”
上首久久没有传出声响。
玄倾抬目,见殿下垂着眼帘,不知在想些什么。
他退了出去。
过了须臾,流光服下汤药,兮茵带人撤下汤碗,便见玄倾又从外疾步进来。
这次没等他开口,流光倒是先出了声。
“大监见过圣上,又去了何处?”她问。
“大理寺。”玄倾答。
“大理寺啊”流光轻轻呢喃一声,立在天光浅淡的轩窗前,驻足良久,问“还有谁?”
“常内侍。”
殿中又是一阵安静。
许久,流光淡声道:
“令人去暗牢知会一声,让闻远放行。无论他们要做什么,大理寺不许过问。”
夜色正浓,大理寺暗牢却灯火通明。
万籁俱寂中,一阵脚步声打破了黑夜下的宁静。
负责巡逻的狱卫听见动静,立即瞪向声源处,横刀呼喝:
“暗牢重地,谁人喧哗?”
随着这声戒备落下,一行人出现在入门处晃动的烛火中。
“杂家奉圣命来见魏氏逆贼。”说话的人声音尖细。
领头的狱卒闻声看过去,见其一身宫中内侍的穿戴,手中扶着一个走路都有些吃力的老者,那老者亦是一身内侍官袍,身后跟着的几个人衣着同样如此,狱卫戒心未减反添谨慎。
要是以往,宫中人奉旨来暗牢见个什么人自然可以让路通行,但偏偏这几日不行。
魏党谋逆,下大理寺暗狱,上元夜殿下便有令下,任何人不得接近探视。
此番他们若冒然就将人放了进去,违了令,殿下怪罪下来,可是要掉脑袋的。
但眼前这些人穿戴举止的确像是宫中内官,若真是圣上的人,狱卫也不敢轻易得罪,思来想去只能先安抚着,另一边遣人去请还在大理寺焚膏继晷的闻寺卿。
上元夜之后,闻远几乎日日夜宿大理寺,亲自盯着对几个魏党要犯的严刑审讯。
此时已至夜深,他尚未睡下,正披衣坐在案后阅着一份案宗,听完狱卫通报,尚且疑惑圣上为何突然派人来见魏锦书,望舒宫那边便有人过来递了话。
递话的人受了玄倾的授意,在他耳侧密语几句。
“这是殿下的意思?”闻远皱了眉。
传话的人点了点头。
闻远见状,若有所思,却没再多问什么,换上官袍去了暗牢。
见他赶了过来,一直与内官们周旋着的狱卫松了一口气。
“闻大人,是杂家。”常内侍笑道,见了礼。
闻远亦还了礼。
“见过内官。不知内官深夜造访所为何事?”他看向常内侍手中一直恭敬扶着的老者,虽也一袭内侍袍服,但面生的紧,
“这位是”他问。
常内侍笑道:
“这是曾在先帝身边侍奉的大监。”
“原来是大监。”闻远见了礼。
老者却伸出颤巍巍的手扶住了他。
“闻寺卿不必多礼。杂家虽是先帝旧臣,但如今并无官职在身。今日若非有要事,亦不会着这身内官袍服,让大人见笑了。”
老者的声音苍老地犹如山涧的晨钟暮鼓。
若非常内侍的提醒,谁能想到这样面目和蔼的老人竟会是先帝的心腹。
这位曾先后掌管着前朝内务府和整个禁军的内官大监啊,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先帝的前朝后宫无人难出其右。
“大监带了先帝遗旨要见叛臣逆贼,这才深夜叨扰,有劳大人了。”常内侍道。
先帝遗旨?怪不得望舒宫那边传话让人不得阻拦。
闻远心思斗转,微微笑道:
“内官哪里的话,二位请。”
魏锦书被关押在暗牢的最隐秘处,四周铜墙铁壁,戒备森严。
大理寺为防不测,甚至并未将他与他的妻女关押在一起。
闻远带着几个内官赶过去的时候,他正曲腿倚在牢门的铁栅上,抬首看着墙上一扇微小的窗。
那扇窗是牢中用以疏通气流的出口,小到连个小孩的身量都装不下,唯独夜色中透进来一抹浅淡的天光。
素日里意气风发的一国太傅,如今大狱的阶下囚,一身重刑犯的囚服,手足皆缚镣铐,除了曲起的那条腿尚算完好,另一条伸展在草堆上的腿却以极其怪异的角度扭曲着,包裹着它的囚服裤脚已被血迹染得乌黑,俨然是大理寺用刑的痕迹。
许是察觉了有人过来,他缓慢地转过头。
“是本官花了眼?竟会在这里见到大监。”他的神色非常平静,平静地没有丝毫起伏,甚至连素日位居高位的深沉也都不见端倪。
“太傅并没看错,是杂家。”大监淡声。
魏锦书的目光从他面上划过,落向他身后的几个人,冷笑:
“怎么?大理寺竟无能至此,撬不开本官的嘴便换了他人过来?可即便是你,先帝旧人,那又如何,本官便会开口吗?”
大监却笑:
“魏太傅究竟是燕民还是魏臣,这已不是杂家一个快要睡棺材的内官该管的事了。”
此话一出,不止大理寺卿,就是常内侍亦是一愣。
魏锦书盯着大监面无表情的脸看了片刻。
不知想到什么,他面色恍惚,许久,忽而哈哈大笑。
大理寺灯火通明,望舒宫的烛光亦亮到了夜深。
“死了?”
“死了。闻大人进去时,人都已经僵了。”玄倾道。
流光负手立在偏殿的廊下,已至夜深,身上却连件寝衣也没有换。
“一个在大魏潜伏了将近半生的棋子竟然就这么轻易地死了。”她声音轻轻地,仿若自语。
“大理寺严刑逼供,却并未撬开他的嘴。关于沈淮这个人,他一个字也不肯说。即便是闻大人也有些无策了。”
大理寺卿闻远,那是酷吏出身的能臣,在他手下就没有撬不开的嘴。
魏锦书下狱,连其妻女也尽数收押大理寺中,大理寺刑讯逼供下想必也没少拿着他妻女的性命威逼利诱,然而却什么也没问出来。
魏锦书软硬不吃,俨然是抱了必死之心。
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对燕对魏,都已是一颗弃子。
现下死了,倒也不足为惜。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流光问。
“大监屏退了左右,并无人听到他与魏锦书的谈话。只是”
“只是什么?”
“据闻大人透露,大监去见魏锦书奉的并非圣令,而是先帝遗旨。”玄倾道。
流光转过了身。
正巧此时,兮茵的声音在偏殿内响起:
“殿下,大监在外求见。”
玄倾看向流光。
廊下的人静立许久,淡声道:“乌河至金陵路途遥远,大监数日奔波,想必甚是劳累疲乏,还是先休整一日吧。”
兮茵欠身应下,退了出去。
偏殿便又空空。
玄倾见状,问流光:“殿下为何不见大监?”
廊下的人并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抬首看了一眼廊外的无边夜色,忽而笑了笑。
“玄倾,本宫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先帝。”许久,她轻声道。
玄倾沉默下来。
他来到流光身边的时机很巧,恰是元宸帝仙逝,太女摄政的那一年。他虽与这位先帝有过谋面,但并不了解,所有关于这位先帝的印象大多来源于殿下的只言片语,殿下对这位皇父很是敬爱与孺慕。
他没有说话,流光也没有盼着他能说什么。
她陷在自己的思绪里。
过了很久很久,更深露重,玄倾才听她淡声吩咐一句:
“魏锦书之死对外便说是畏罪自缢吧,也免去前朝后宫许多口舌。”
玄倾应了下来。
见她展颜,玄倾松了一口气。
“原来殿下竟这么喜欢花灯?”他小声咕哝道。
他声音低,流光自然没有听清楚他说的什么,只问他:“哪来的灯?”
玄倾将提灯的手柄送至她面前,闻言,神情略微有些犹豫。
“托人在宫外买来的。”许久,他回道。
流光不曾察觉出他的不对,她接过递来的灯柄。
小小的灯盏状若天上月,在宫中如此璀璨的夜色里也依旧散发着素白柔和的光,令拥有它的人心境忽地就柔软许多。
“玄倾,本宫值得人忠诚相待吗?”她低着首,轻声问。
“当然,殿下并非刻薄之人,待下也不曾寡恩。”
“那为何他们一个个都要背叛呢?”
这个玄倾没有办法回答,只神色认真道:“我永远不愿背叛殿下。”
流光笑了一下。
她捧着怀中的小小月亮,澄澈的眸光投向窗外的无边夜色,不知想到什么,忽地就留下了两行清泪。
“去把药端来吧。还有,本宫有些饿了。”她忽道。
听了此话,玄倾几乎喜极而泣。
他连忙就抬步往殿外走,脚步略显几分急促。
见状,流光弯起唇角,抬手抹去了颊上晶莹的泪滴。
玄倾出了殿门,下意识朝着方才站了的地方瞧过去,那里已空空如也。
他蹙眉,在原地静静停留片刻,抬步去了膳房。
在他走后,偏殿的柱后有人走了出来。
看了一眼内殿依旧坐在窗前的那抹倩影,那人失笑:
“原来这么好哄啊......”
摄政殿下心情好转,望舒宫一改连日阴霾,恢复了以往的静谧安宁。
因芳蕤获罪,望舒宫便没了近身侍奉殿下的女官,侍女中虽也有恭敬妥帖、知根知底的,但素日里流光便对她们不甚亲近,更何况在当下。
她虽不开口,但偌大的望舒宫怎可没有主事的女官?
再加上她如今这样虚弱的身子,玄倾怎么也不放心她身边没人。
最后思前想后,他私下做主,把太医院里那一直负责侍候流光汤药的医女调来了望舒宫,由她照顾殿下的饮食起居。
一来这医女已在殿下榻前侍奉多次,一直尽心尽力,并无不周之处。
二来她也是谢青城安排进来的人,只这一点便足够可信。
医女复姓慕容,名兮茵,是个容貌姣好,做事细致的女子。
玄倾将她带进望舒宫,见了流光。
流光见了人倒也没说什么,只问了两句她的名姓,便将人留了下来。
这日晚间,望舒宫的偏殿中,兮茵如常侍奉着流光服用汤药,玄倾脚步匆匆从外走了进来。
“殿下,大监回京了。”
流光拨弄调羹的指尖微微一顿。
玄倾注意到,道:“去见了圣上。”
上首久久没有传出声响。
玄倾抬目,见殿下垂着眼帘,不知在想些什么。
他退了出去。
过了须臾,流光服下汤药,兮茵带人撤下汤碗,便见玄倾又从外疾步进来。
这次没等他开口,流光倒是先出了声。
“大监见过圣上,又去了何处?”她问。
“大理寺。”玄倾答。
“大理寺啊”流光轻轻呢喃一声,立在天光浅淡的轩窗前,驻足良久,问“还有谁?”
“常内侍。”
殿中又是一阵安静。
许久,流光淡声道:
“令人去暗牢知会一声,让闻远放行。无论他们要做什么,大理寺不许过问。”
夜色正浓,大理寺暗牢却灯火通明。
万籁俱寂中,一阵脚步声打破了黑夜下的宁静。
负责巡逻的狱卫听见动静,立即瞪向声源处,横刀呼喝:
“暗牢重地,谁人喧哗?”
随着这声戒备落下,一行人出现在入门处晃动的烛火中。
“杂家奉圣命来见魏氏逆贼。”说话的人声音尖细。
领头的狱卒闻声看过去,见其一身宫中内侍的穿戴,手中扶着一个走路都有些吃力的老者,那老者亦是一身内侍官袍,身后跟着的几个人衣着同样如此,狱卫戒心未减反添谨慎。
要是以往,宫中人奉旨来暗牢见个什么人自然可以让路通行,但偏偏这几日不行。
魏党谋逆,下大理寺暗狱,上元夜殿下便有令下,任何人不得接近探视。
此番他们若冒然就将人放了进去,违了令,殿下怪罪下来,可是要掉脑袋的。
但眼前这些人穿戴举止的确像是宫中内官,若真是圣上的人,狱卫也不敢轻易得罪,思来想去只能先安抚着,另一边遣人去请还在大理寺焚膏继晷的闻寺卿。
上元夜之后,闻远几乎日日夜宿大理寺,亲自盯着对几个魏党要犯的严刑审讯。
此时已至夜深,他尚未睡下,正披衣坐在案后阅着一份案宗,听完狱卫通报,尚且疑惑圣上为何突然派人来见魏锦书,望舒宫那边便有人过来递了话。
递话的人受了玄倾的授意,在他耳侧密语几句。
“这是殿下的意思?”闻远皱了眉。
传话的人点了点头。
闻远见状,若有所思,却没再多问什么,换上官袍去了暗牢。
见他赶了过来,一直与内官们周旋着的狱卫松了一口气。
“闻大人,是杂家。”常内侍笑道,见了礼。
闻远亦还了礼。
“见过内官。不知内官深夜造访所为何事?”他看向常内侍手中一直恭敬扶着的老者,虽也一袭内侍袍服,但面生的紧,
“这位是”他问。
常内侍笑道:
“这是曾在先帝身边侍奉的大监。”
“原来是大监。”闻远见了礼。
老者却伸出颤巍巍的手扶住了他。
“闻寺卿不必多礼。杂家虽是先帝旧臣,但如今并无官职在身。今日若非有要事,亦不会着这身内官袍服,让大人见笑了。”
老者的声音苍老地犹如山涧的晨钟暮鼓。
若非常内侍的提醒,谁能想到这样面目和蔼的老人竟会是先帝的心腹。
这位曾先后掌管着前朝内务府和整个禁军的内官大监啊,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先帝的前朝后宫无人难出其右。
“大监带了先帝遗旨要见叛臣逆贼,这才深夜叨扰,有劳大人了。”常内侍道。
先帝遗旨?怪不得望舒宫那边传话让人不得阻拦。
闻远心思斗转,微微笑道:
“内官哪里的话,二位请。”
魏锦书被关押在暗牢的最隐秘处,四周铜墙铁壁,戒备森严。
大理寺为防不测,甚至并未将他与他的妻女关押在一起。
闻远带着几个内官赶过去的时候,他正曲腿倚在牢门的铁栅上,抬首看着墙上一扇微小的窗。
那扇窗是牢中用以疏通气流的出口,小到连个小孩的身量都装不下,唯独夜色中透进来一抹浅淡的天光。
素日里意气风发的一国太傅,如今大狱的阶下囚,一身重刑犯的囚服,手足皆缚镣铐,除了曲起的那条腿尚算完好,另一条伸展在草堆上的腿却以极其怪异的角度扭曲着,包裹着它的囚服裤脚已被血迹染得乌黑,俨然是大理寺用刑的痕迹。
许是察觉了有人过来,他缓慢地转过头。
“是本官花了眼?竟会在这里见到大监。”他的神色非常平静,平静地没有丝毫起伏,甚至连素日位居高位的深沉也都不见端倪。
“太傅并没看错,是杂家。”大监淡声。
魏锦书的目光从他面上划过,落向他身后的几个人,冷笑:
“怎么?大理寺竟无能至此,撬不开本官的嘴便换了他人过来?可即便是你,先帝旧人,那又如何,本官便会开口吗?”
大监却笑:
“魏太傅究竟是燕民还是魏臣,这已不是杂家一个快要睡棺材的内官该管的事了。”
此话一出,不止大理寺卿,就是常内侍亦是一愣。
魏锦书盯着大监面无表情的脸看了片刻。
不知想到什么,他面色恍惚,许久,忽而哈哈大笑。
大理寺灯火通明,望舒宫的烛光亦亮到了夜深。
“死了?”
“死了。闻大人进去时,人都已经僵了。”玄倾道。
流光负手立在偏殿的廊下,已至夜深,身上却连件寝衣也没有换。
“一个在大魏潜伏了将近半生的棋子竟然就这么轻易地死了。”她声音轻轻地,仿若自语。
“大理寺严刑逼供,却并未撬开他的嘴。关于沈淮这个人,他一个字也不肯说。即便是闻大人也有些无策了。”
大理寺卿闻远,那是酷吏出身的能臣,在他手下就没有撬不开的嘴。
魏锦书下狱,连其妻女也尽数收押大理寺中,大理寺刑讯逼供下想必也没少拿着他妻女的性命威逼利诱,然而却什么也没问出来。
魏锦书软硬不吃,俨然是抱了必死之心。
这样的一个人,无论对燕对魏,都已是一颗弃子。
现下死了,倒也不足为惜。
“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流光问。
“大监屏退了左右,并无人听到他与魏锦书的谈话。只是”
“只是什么?”
“据闻大人透露,大监去见魏锦书奉的并非圣令,而是先帝遗旨。”玄倾道。
流光转过了身。
正巧此时,兮茵的声音在偏殿内响起:
“殿下,大监在外求见。”
玄倾看向流光。
廊下的人静立许久,淡声道:“乌河至金陵路途遥远,大监数日奔波,想必甚是劳累疲乏,还是先休整一日吧。”
兮茵欠身应下,退了出去。
偏殿便又空空。
玄倾见状,问流光:“殿下为何不见大监?”
廊下的人并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抬首看了一眼廊外的无边夜色,忽而笑了笑。
“玄倾,本宫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先帝。”许久,她轻声道。
玄倾沉默下来。
他来到流光身边的时机很巧,恰是元宸帝仙逝,太女摄政的那一年。他虽与这位先帝有过谋面,但并不了解,所有关于这位先帝的印象大多来源于殿下的只言片语,殿下对这位皇父很是敬爱与孺慕。
他没有说话,流光也没有盼着他能说什么。
她陷在自己的思绪里。
过了很久很久,更深露重,玄倾才听她淡声吩咐一句:
“魏锦书之死对外便说是畏罪自缢吧,也免去前朝后宫许多口舌。”
玄倾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