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的心思总是难以捉摸的,但战争却不会去顾及太多的儿女情长。
不过数日,大燕一直担忧的事到底成了真。
勃番起兵了。
这个素不起眼的北部岛国,在将近数十年的韬光养晦后,终于勇敢地朝着那头他们畏惧并又憎恨的雄狮扬起了手中最锋利的兵刃,对战伊始便狠挫对方的风头与锐气。
即便大燕防范及时,但依旧难以抵抗对方兵马之势,不过半月燕北边防溃散,五州失陷,连带兵的将领亦被对方大将一举斩了头颅,几乎乱了整个军心。素来自负又雍容的大燕,竟头一次在一个小国手上狠狠吃了一场在南方战场都未曾吃过的败仗。
苍梧山中,饶是沉稳如苏礼文,收到战报时亦是一愣。
“此战怎会如此惨烈?”
对方虽有备而来,但弹丸之地,即便厉兵秣马,又能有多少的雄狮锐兵?
按着大燕的军力,仗打成这样怎么想也不应该。
给他送战报的人闻声,回道:
“大燕悉数兵力皆扑在与魏的南方战场。即便早有防范,但兵力调动非一日之功,再加上良帅缺乏,所以被对方狠挫了锐气。听闻燕帝收到战报后勃然大怒,整个燕京亦如乌云笼罩,似风雨欲来。”
苏礼文听罢,叹道:
“五州之后是宁川,宁川之后乃三州八郡,再之后便是天子国门。人家都快打上门了,明堂上的天子又如何能坐得住?”
更何况此时的大燕在南方战场亦失利频频。
“主将被斩,那如今北边是谁领兵?”他问。
“两个顶上来的军中副将,同沈鸣川一样皆乃沈氏旁支的子弟。”
“竟都是沈氏的子弟?”苏礼文有些诧异。
回话的人点了点头,又补了一句:
“听闻此番大败,整个燕廷包括燕帝皆有意调遣沈琼楼奔赴北疆主战御敌。”
“沈琼楼?”苏礼文更添诧色。
关于沈氏与燕皇室的怨恨纠葛他自然有所知情。
也不知那位燕文帝当初机关算尽,可曾料到有朝一日大燕濒临绝境时手中可用的竟只有沈氏的俊秀?
“这个年轻人不可小觑。”他叹道。
一个默默背负着宗族的荣辱走到现在的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若无意外,此战之后且不管大燕是个什么情形,整个沈氏的起复却已是板上钉钉了......
勃番起兵,燕北告急,与这个消息一道抵至金陵的还有秋海天的书信。
算一算时日,这封信倒也没有回的很晚。
彼时已是仲春,流光立在宫城深处的一树繁花树影里,打开了这封来自遥远北方的信函。
玄倾抱剑守在一旁,一直盯着她的神情,见她看完信后神色无所波澜,心下不由有些担心。
“北边怎么说?”
流光沉默了片刻,折上手中信纸递给了他。
“平和之乱,沈氏全族几近覆灭。饶是如此血海深仇,时至今日沈氏一族也依旧为大燕竭心尽力,呕心泣血,不得不说也是一桩孽缘。”她淡道,语气平静。
玄倾展开了信函。
“退兵?”他看着纸上的几个字,皱了眉。
虽说这是秋海天的亲笔信,但字字皆如沈琼楼的口吻。
沈琼楼信中倒也坦然,直言沈淮之事可以合作,但条件是大魏必须退兵。
“直接越过‘和谈’二字和我们谈退兵,这位沈首辅可真敢狮子大张口啊。”流光冷笑道。
“单凭沈淮,恐怕还没有这个分量。”玄倾道。
流光冷笑。
“一个沈淮,就想逼着我们放弃北定中原的良机,真是打了一副好算盘啊,可本宫还没有昏聩至此。”
“那,和沈琼楼那边的联系还要继续吗?”玄倾问。
“当然要继续。”流光道。
魏燕战场的利益不能让步,对‘沈淮’这个人的追踪也不能放弃。
鱼与熊掌她偏要兼得。
玄倾抬了眸。
既不放弃,那就意味着这将是一场漫长又艰难的拉锯战了。
也许,少不得要接触苍梧......
“那殿下要见那位吗?”他试探着问。
虽未点明名姓,但流光已知道他说的是谁。
她一身绯衣宫装,立在春日繁花成荫的树影下沉默了许久许久,方淡声回道:
“再等等。”
再等等,毕竟一切都尚未到合适的时机。
她在等什么呢?
也许除了玄倾,并无人知晓这位掌权殿下向来深藏的心思。
直到北境再次传来捷报。
自金陵下了敕令,勒令流州军务必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青州后,整个流州军便一直在做渡河的准备。
夏河之后是淮岭,而淮岭之后便是青州。
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青州的地势本就是山峦迭起,而青州城就像是嵌在淮岭之中的一颗明珠,与其说淮岭之后是青州,倒不如说淮岭即青州。
而拿下青州,就等于拿下淮岭。
对于渡河一事,大魏的水师似乎具备天然的优势,也许是连连的胜战激昂了整支军队的士气,再加上春日水暖,不过一日一夜的辰光,大军便强行渡过了夏河,同时将前来御敌的燕军打得连连败退。
渡河成功,军中士气更振。暻王没有放过这个良机,勒令元奇带兵追击溃败而逃的燕军,元奇也没有令他失望,带着军队一路追击将燕军主力逼退至青州城外十里,最后与夙凌亲自率领的援军对峙在了青州城下。
暻王带领的另一支大军也随后赶了上来。
淮岭山脉连绵,乃南北一道天然的屏障,青州嵌于其中,地势易守难攻,向来是兵家难克之地。这也是为何魏燕之战打的如此胶着,苍梧等与青州颇有渊源的几大势力却并不如何担忧的原因。
但大约是天算不如人算吧。
魏军驻扎城外十里,与城楼上的燕军对峙了大约半月有余,逐渐体会了攻城的艰难。
“王叔,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主将军帐,元奇止不住的担忧。
“燕军守城,背靠青州粮商,自可高枕无忧,可我们的大军经不起这样的内耗。”
他们此番涉水而来,本就不便带有太多的辎重,虽有后方按时补给,但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再加上快要入夏,届时天气炙热,人家在城中有阴凉遮顶,他们暴于烈阳之下怕是更加难捱。
燕军许是也考虑到了这些,这几日对战明显也有意拖延。
上首的暻王正在翻看淮岭的地势图,闻声没说什么,只道:“再等等。”
还要等?
少年人到底沉不住气。
“可是姑姑的手谕是要咱们尽快攻下青州。为今之计,若不强攻,再有拖延,即便大军耗得起,怕是苍梧和江南要插手进来了。”
再牵入两方势力,那对大魏而言才是大大的不妙。
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然元暻却示意他稍安勿躁。
“情势于我们大好,要切忌心急。如今的青州城就如铜墙铁壁,对方防范之心甚密,我们并无可乘之机。但百密总有一疏,但看我们能不能窥得这丝良机了。”
少年人似懂非懂。
暻王却道:“自古而今,兵家风云中就没有克不下的城池。”
也许是元暻足够胜券在握,不过三日,便有前方斥候来报,说据他们安插在敌营的暗桩来信,言燕军似有大动,却并不知具体原因。
大动?
什么样的大动竟连这些燕军兵卒都毫不知情?
他们尚且为此疑惑不解,身在金陵的人也许料到了他们会遇此番难题,隔着重重关山送来了一切事情的谜底。
“王爷,殿下的亲笔信。”亲自呈上书信的是平仓。
暻王看着书信,眉心却微拧。
如今正当攻城之际,这个时候金陵递来书信,想必为的不是一般的事。
他接过了书信,然展开细阅,却是一愣,旋即挑了眉。
“燕北也起了战事?”
“什么?”元奇以为自己听错了,顾不得举止冒犯,凑上前去跟着一块看信。
暻王倒没有怪罪他的冒失,只将看完的书信递给了他。
少年人盯着字迹的目光逐渐锃亮。
“勃番?这打哪儿冒出来的势力?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
少年人眉目间的神采飞扬起来。
平仓见状亦笑,看向正凝眉不知在想什么的暻王,道:“燕北起了战事,咱们在敌营的暗桩却毫不知情,想必是燕廷有意隐瞒,怕扰乱了军心。”
可敌方不希望发生的,他们却十分乐见其成。
“王叔,事不宜迟,这就是我们的良机啊。”少年人跃跃欲试。
元暻这回倒没有犹豫,吩咐道:
“那就传令下去吧。从此刻开始,本王要这则消息就如这春日里无处不在的柳絮散落在青州这座城池的每一个边角,街头巷尾,人人相闻。”
暻王令下,北地音讯遍布,正因守城而身心俱疲的燕兵果真受扰,一时军心大乱。
夙凌有心□□,但他常年任职京都,在军营中的资历到底薄了几分,再加上连连的败仗,威信便也大减。
沈鸣川倒有几分薄面,但这个面子说到底还是别人看在沈琼楼的份上,客气是有,敬畏却少。何况他与夙凌一直存在分歧,两人的不和已是一层随时便可捅破的窗户纸。
不过数日,大燕一直担忧的事到底成了真。
勃番起兵了。
这个素不起眼的北部岛国,在将近数十年的韬光养晦后,终于勇敢地朝着那头他们畏惧并又憎恨的雄狮扬起了手中最锋利的兵刃,对战伊始便狠挫对方的风头与锐气。
即便大燕防范及时,但依旧难以抵抗对方兵马之势,不过半月燕北边防溃散,五州失陷,连带兵的将领亦被对方大将一举斩了头颅,几乎乱了整个军心。素来自负又雍容的大燕,竟头一次在一个小国手上狠狠吃了一场在南方战场都未曾吃过的败仗。
苍梧山中,饶是沉稳如苏礼文,收到战报时亦是一愣。
“此战怎会如此惨烈?”
对方虽有备而来,但弹丸之地,即便厉兵秣马,又能有多少的雄狮锐兵?
按着大燕的军力,仗打成这样怎么想也不应该。
给他送战报的人闻声,回道:
“大燕悉数兵力皆扑在与魏的南方战场。即便早有防范,但兵力调动非一日之功,再加上良帅缺乏,所以被对方狠挫了锐气。听闻燕帝收到战报后勃然大怒,整个燕京亦如乌云笼罩,似风雨欲来。”
苏礼文听罢,叹道:
“五州之后是宁川,宁川之后乃三州八郡,再之后便是天子国门。人家都快打上门了,明堂上的天子又如何能坐得住?”
更何况此时的大燕在南方战场亦失利频频。
“主将被斩,那如今北边是谁领兵?”他问。
“两个顶上来的军中副将,同沈鸣川一样皆乃沈氏旁支的子弟。”
“竟都是沈氏的子弟?”苏礼文有些诧异。
回话的人点了点头,又补了一句:
“听闻此番大败,整个燕廷包括燕帝皆有意调遣沈琼楼奔赴北疆主战御敌。”
“沈琼楼?”苏礼文更添诧色。
关于沈氏与燕皇室的怨恨纠葛他自然有所知情。
也不知那位燕文帝当初机关算尽,可曾料到有朝一日大燕濒临绝境时手中可用的竟只有沈氏的俊秀?
“这个年轻人不可小觑。”他叹道。
一个默默背负着宗族的荣辱走到现在的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若无意外,此战之后且不管大燕是个什么情形,整个沈氏的起复却已是板上钉钉了......
勃番起兵,燕北告急,与这个消息一道抵至金陵的还有秋海天的书信。
算一算时日,这封信倒也没有回的很晚。
彼时已是仲春,流光立在宫城深处的一树繁花树影里,打开了这封来自遥远北方的信函。
玄倾抱剑守在一旁,一直盯着她的神情,见她看完信后神色无所波澜,心下不由有些担心。
“北边怎么说?”
流光沉默了片刻,折上手中信纸递给了他。
“平和之乱,沈氏全族几近覆灭。饶是如此血海深仇,时至今日沈氏一族也依旧为大燕竭心尽力,呕心泣血,不得不说也是一桩孽缘。”她淡道,语气平静。
玄倾展开了信函。
“退兵?”他看着纸上的几个字,皱了眉。
虽说这是秋海天的亲笔信,但字字皆如沈琼楼的口吻。
沈琼楼信中倒也坦然,直言沈淮之事可以合作,但条件是大魏必须退兵。
“直接越过‘和谈’二字和我们谈退兵,这位沈首辅可真敢狮子大张口啊。”流光冷笑道。
“单凭沈淮,恐怕还没有这个分量。”玄倾道。
流光冷笑。
“一个沈淮,就想逼着我们放弃北定中原的良机,真是打了一副好算盘啊,可本宫还没有昏聩至此。”
“那,和沈琼楼那边的联系还要继续吗?”玄倾问。
“当然要继续。”流光道。
魏燕战场的利益不能让步,对‘沈淮’这个人的追踪也不能放弃。
鱼与熊掌她偏要兼得。
玄倾抬了眸。
既不放弃,那就意味着这将是一场漫长又艰难的拉锯战了。
也许,少不得要接触苍梧......
“那殿下要见那位吗?”他试探着问。
虽未点明名姓,但流光已知道他说的是谁。
她一身绯衣宫装,立在春日繁花成荫的树影下沉默了许久许久,方淡声回道:
“再等等。”
再等等,毕竟一切都尚未到合适的时机。
她在等什么呢?
也许除了玄倾,并无人知晓这位掌权殿下向来深藏的心思。
直到北境再次传来捷报。
自金陵下了敕令,勒令流州军务必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青州后,整个流州军便一直在做渡河的准备。
夏河之后是淮岭,而淮岭之后便是青州。
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青州的地势本就是山峦迭起,而青州城就像是嵌在淮岭之中的一颗明珠,与其说淮岭之后是青州,倒不如说淮岭即青州。
而拿下青州,就等于拿下淮岭。
对于渡河一事,大魏的水师似乎具备天然的优势,也许是连连的胜战激昂了整支军队的士气,再加上春日水暖,不过一日一夜的辰光,大军便强行渡过了夏河,同时将前来御敌的燕军打得连连败退。
渡河成功,军中士气更振。暻王没有放过这个良机,勒令元奇带兵追击溃败而逃的燕军,元奇也没有令他失望,带着军队一路追击将燕军主力逼退至青州城外十里,最后与夙凌亲自率领的援军对峙在了青州城下。
暻王带领的另一支大军也随后赶了上来。
淮岭山脉连绵,乃南北一道天然的屏障,青州嵌于其中,地势易守难攻,向来是兵家难克之地。这也是为何魏燕之战打的如此胶着,苍梧等与青州颇有渊源的几大势力却并不如何担忧的原因。
但大约是天算不如人算吧。
魏军驻扎城外十里,与城楼上的燕军对峙了大约半月有余,逐渐体会了攻城的艰难。
“王叔,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主将军帐,元奇止不住的担忧。
“燕军守城,背靠青州粮商,自可高枕无忧,可我们的大军经不起这样的内耗。”
他们此番涉水而来,本就不便带有太多的辎重,虽有后方按时补给,但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再加上快要入夏,届时天气炙热,人家在城中有阴凉遮顶,他们暴于烈阳之下怕是更加难捱。
燕军许是也考虑到了这些,这几日对战明显也有意拖延。
上首的暻王正在翻看淮岭的地势图,闻声没说什么,只道:“再等等。”
还要等?
少年人到底沉不住气。
“可是姑姑的手谕是要咱们尽快攻下青州。为今之计,若不强攻,再有拖延,即便大军耗得起,怕是苍梧和江南要插手进来了。”
再牵入两方势力,那对大魏而言才是大大的不妙。
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然元暻却示意他稍安勿躁。
“情势于我们大好,要切忌心急。如今的青州城就如铜墙铁壁,对方防范之心甚密,我们并无可乘之机。但百密总有一疏,但看我们能不能窥得这丝良机了。”
少年人似懂非懂。
暻王却道:“自古而今,兵家风云中就没有克不下的城池。”
也许是元暻足够胜券在握,不过三日,便有前方斥候来报,说据他们安插在敌营的暗桩来信,言燕军似有大动,却并不知具体原因。
大动?
什么样的大动竟连这些燕军兵卒都毫不知情?
他们尚且为此疑惑不解,身在金陵的人也许料到了他们会遇此番难题,隔着重重关山送来了一切事情的谜底。
“王爷,殿下的亲笔信。”亲自呈上书信的是平仓。
暻王看着书信,眉心却微拧。
如今正当攻城之际,这个时候金陵递来书信,想必为的不是一般的事。
他接过了书信,然展开细阅,却是一愣,旋即挑了眉。
“燕北也起了战事?”
“什么?”元奇以为自己听错了,顾不得举止冒犯,凑上前去跟着一块看信。
暻王倒没有怪罪他的冒失,只将看完的书信递给了他。
少年人盯着字迹的目光逐渐锃亮。
“勃番?这打哪儿冒出来的势力?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
少年人眉目间的神采飞扬起来。
平仓见状亦笑,看向正凝眉不知在想什么的暻王,道:“燕北起了战事,咱们在敌营的暗桩却毫不知情,想必是燕廷有意隐瞒,怕扰乱了军心。”
可敌方不希望发生的,他们却十分乐见其成。
“王叔,事不宜迟,这就是我们的良机啊。”少年人跃跃欲试。
元暻这回倒没有犹豫,吩咐道:
“那就传令下去吧。从此刻开始,本王要这则消息就如这春日里无处不在的柳絮散落在青州这座城池的每一个边角,街头巷尾,人人相闻。”
暻王令下,北地音讯遍布,正因守城而身心俱疲的燕兵果真受扰,一时军心大乱。
夙凌有心□□,但他常年任职京都,在军营中的资历到底薄了几分,再加上连连的败仗,威信便也大减。
沈鸣川倒有几分薄面,但这个面子说到底还是别人看在沈琼楼的份上,客气是有,敬畏却少。何况他与夙凌一直存在分歧,两人的不和已是一层随时便可捅破的窗户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