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秋海天出事这个消息后,一连几日,流光的心情很不明朗。
祭典刺杀案查到现今,案情扑朔迷离,除了那批刺客明显指向江东死士,再无其它可用的线索。但祭典刺杀案中刺客只是一方面,那批被埋在祭坛周围的炸药,还有沉香中的烛芯以及香炉中藏着的引线,才是这场杀局中最精密的一环。
这样精妙的设计,若说这也是江东的局,不仅查案的大理寺不信,流光也不信。
江东世族若有这样运筹帷幄于千里的能力,那这大魏的天下早就不姓元了。
此案背后怕是另有其人,只是难的是,朝廷至今竟连个猜疑的对象都没有。
流光总觉得有什么能够将这一切串联起来,只是遗憾的是,他们都忽略了。
摄政殿下心情不虞,望舒宫侍奉的宫人们更加万分谨慎。
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岔子。
这日午后,流光在抱厦下静坐,侍奉的宫女不尽心,斟茶时不小心打翻了杯盏,温热的茶水不仅打湿了她云锦绣金纹的袖袍,还波及了案上她正翻阅的游记。
流光颦了眉。
玄倾在旁见到,皱眉呵斥:“大胆!殿前侍奉,怎可如此马虎?”
小宫女自知犯了过,跪在地上,连连告罪。
好在那茶水已放温许久,并不滚烫,流光挥挥手,示意她退去,接过一旁兮茵递来的手帕,拭去了书页上的水渍。
那茶水黏腻,游记页脚好几页受了牵连,流光擦干净一页翻过去,眸光不经意划过上面文字,下意识瞥开又倏然顿住,神色微凝。
玄倾意识到不对。
“殿下?”
流光静静盯着那段文字,在玄倾不解的目光中,蓦地笑了。
“本以为穷途末路,却不想柳暗花明。”
她眉眼骤然舒展,双眸湛湛如天上月,颊上梨涡浅浅。
“玄倾,我们好像一直忽略了一个细节。”她道。
未及天晚,大理寺卿闻远和吏部尚书陆舒窈被急召进宫。
至于摄政殿下为何急招,两人也不清楚。等到了议政殿,二人见了流光,见殿下神色凝重,便知事出有异。
“殿下急召,不知所为何事?”陆舒窈问。
“自周文山自戕后,你二人可有再查过冯子年之死?”流光问。
陆闻二人微怔,自未料到殿下召见是为了这件事。
二人相视一眼,闻远率先回道:“查过。只是此案年深日久,随着周文山已死,许多真相便查不清了,便连冯子年存于吏部的任职履历为何被删,也毫无头绪。”
陆舒窈在他话落后,跟着道:“其实此中内情也不难推断。冯子年既是周文山的门生,二人日常走动,冯子年许是发现了周文山的什么密事,周文山为求自保,杀人灭口,也并非不可能。至于抹去冯子年在吏部的任职存档”
“只要朝野中没有了这个人的存在痕迹,谁还会注意到这个人的死,至此真相埋没,一切便如石沉大海,再也生不起波澜了。”
陆舒窈坦言心中推测。
“你猜的不错。若本宫告诉你们,这便是答案呢?”流光淡道,朝玄倾看了一眼,后者取过她手边一本翻开的手册,递给陆闻二人。
“这是?”
二人接过递至眼前的页脚有些莫名脏污的书册,不明其意。
“这是元机从江东带回的游记,乃潮州郑氏麾下一谋士所书,其中许多篇幅涉及江东士族诸多密事。本宫这几日偶尔翻阅,不想却意外发现周文山和冯子年的踪迹。”流光淡声解释。
二人闻声,神色惊愕,立即低首去看。
翻开的书页寥寥数语,待看清其中内容,二人皆不约而同地皱了眉。
“此乃游记第一卷的其中一篇,是有关郑氏上代家主郑沣的相关记事。这篇游记记载,在先帝三十二年春,郑沣在潮州芝兰亭办了一次雅集,遍邀江东文人显贵,周文山便在其中,彼时他还带了自己的学生冯子年。”
说到此,流光的视线落向陆舒窈,
“本宫记得当初为了确认周文山是否是沈淮,曾让吏部调查燕文帝平和元年也就是先帝朝三十三年前后周文山是否离开过大魏赴过大燕,还记得此事吗?”
陆舒窈点点头,回道:“当时查到先帝三十二年,因老母亡故,周文山曾向朝廷请辞,居家丁忧三年,为母服丧。我们由此断定,周文山确有离开大魏远赴大燕的时机。”
流光闻言却笑,示意她再看向手中的游记,吩咐道:
“那你再翻阅其后本宫留下折痕的那几篇”。
陆闻二人循声翻去。
这之后被折起的几个篇幅,皆有周文山参与雅集、诗会或宴饮的痕迹,随同的十之八九皆有冯子年。
闻远作为破案能吏,率先发现了不妥。
“这几篇记事皆发生于先帝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也就是周文山丁忧潮州的三年期间,时间间隔最长不过三月,且这还只是有郑氏家主郑沣参与的记事。而以当时的船力和马力,从潮州至燕京,来回也要半载有余。由此可见,我们当时的推断,也许是错误的。”
简而言之,周文山在潮州丁忧的三年期间,根本就没有机会奔赴大燕。那在此推论下,于平和元年在大燕沈氏祠堂认祖归宗的便另有其人了。
那有关周文山是沈淮的说法可就......
“可当日用于指认沈淮身份的那半枚玉玦的确是在周文山家中发现的,周文山也并未否认。”陆舒窈道。
“可他也没有承认。”闻远道,“若非当日抄府他突然自缢,以致线索中断,查无可查,此案本不该如此仓促结束的。”
两人争论起来。
流光抬了手。
“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人也死了,再纠结于此也无济于事。本宫现下还有一事要告知你们——那个负责将书信和玉玦递给我们的人,死了。横死,凶手至今还未查到。”她突然道。
凭空蹦出这么一条消息,陆闻二人倏然一惊,敏锐地嗅出了其中阴谋的味道。
流光知他们所想,淡道:“本宫也可以告诉你们,如果此人之死和玉玦有关,那么我们也许中计了——周文山的确并非沈淮。”
此话如同晴天霹雳,陆闻二人惊疑不定,闻远又联想到近日在办的祭典刺杀案,后背倏然发凉。
他反推道:“如果沈淮真的另有其人,那这本游记中有关周文山之事便做不得假。那江东派人刺杀大皇子,便不只是为了掩盖江东世族与江南顾氏的往来,也还为了隐藏这段周文山的过往,保护真正的沈淮。”闻远喃喃道。
“那冯子年呢?他的死又是为何?”陆舒窈问。
“也是这个缘由。抄家那日,周文山见了玉玦面不改色,明显对事情始末心知肚明,那我们有理由怀疑,他顶替沈淮,怕是多年前便设计好的李代桃僵之策,所以冯子年才会早早丧命。”
毕竟,除了那些江东士族,也只有冯子年知晓,周文山丁忧三年一直身在潮州。
言及此,闻远看向手中握着的薄薄的书册,
“若非这本连江东世族都不曾知晓的游记,这么多的因果怕是要就此埋没了。”
说到此,他看向主位的流光,
“殿下,臣还怀疑此番祭典刺杀案的背后就有沈淮的手笔。”
夜晚,明月如钩。
流光独立中庭,双肩覆满月色清辉,玄倾单膝屈起坐在身后的门槛上,正拿着一块绸布细细拭着手中长剑,四下静谧中,与她谈论起白日的事情。
“殿下如何看待闻大人的推断?”
“闻远心思缜密,步步推论皆言之有理。旁人不知,你我是清楚的,元机带回的这本游记不会有假,否则便不会有那么多源源不断的江东死士了。”流光道。
那如此说来,周文山的确不是他们要找的沈淮了。
玄倾拭剑的动作微顿。
他想起当那日抓捕周文山,殿下也是如今日这般独立中宵,对月难眠。
想来那时殿下的担忧便是对的,仅凭一枚半块玉玦便判定周文山便是沈淮,的确有所武断。
“既然周文山不是沈淮,那真正的沈淮又会是谁?我们找了这个人这么久,可此人就像藏于白云之后的雾气,一旦得见天光,便消弭不见,当真是一点痕迹也无。”
这么多的阴差阳错,甚至让他怀疑,他们会一直找不到这个人。
“不,他已经露出马脚了。”流光道,
“祭典刺杀案看似布局精密,但若非这本游记,本不该有此杀局。是这本游记的出现,让沈淮感觉到了危机,才会铤而走险,策此杀局,可惜棋差一招,终究是功败垂成。”
“不出所料的话,我们离着这个人也仅剩一步之遥。”她道。
可偏偏就这一步,想要跨过,却难如登天。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玄倾问。
“等。”
“等?”
“等凤凰阁的消息。本宫要知晓是谁杀了秋海天,最起码要有一个怀疑之人。本宫有预感,此人才是找到沈淮的关键。”
流光意简言赅,沉静的目光落向天际明月,月色温柔,洒落她洁白如玉的侧脸,亦照亮那双明眸深处浅浅的波澜。
玄倾闻言神色微敛,立即抱剑起了身。
“我立刻去凤凰阁一趟。”
流光摇了摇头,
“天明再去吧,这么晚了,倒也不急。”
玄倾看了一眼天色,的确已不早了,犹豫了一会儿,听她吩咐作了罢。
“那殿下早些安置吧,听兮茵说,殿下这几日很是少眠,殿下要注意自己的身子。”他有些担忧道。
流光轻轻应了一声。
等回到寝殿,兮茵已候在殿中,见她回来,立即屈膝行礼。
流光掠了一眼案上已备好的东西,干净细长的银针在明亮的烛光下泛着锐利的光。
“一些都妥当了吗?”她问。
兮茵点了头。
见状,流光在一侧的榻上落座,素手解开腰间系带,如云的锦衣倾泻而下,露出一片光滑细腻的玉背。
兮茵取过银针,快要在下针时却微微顿住。
“会有点疼,殿下忍耐一些。”她细声叮嘱。
“无碍,施针吧。”流光淡道,闭了目。
祭典刺杀案查到现今,案情扑朔迷离,除了那批刺客明显指向江东死士,再无其它可用的线索。但祭典刺杀案中刺客只是一方面,那批被埋在祭坛周围的炸药,还有沉香中的烛芯以及香炉中藏着的引线,才是这场杀局中最精密的一环。
这样精妙的设计,若说这也是江东的局,不仅查案的大理寺不信,流光也不信。
江东世族若有这样运筹帷幄于千里的能力,那这大魏的天下早就不姓元了。
此案背后怕是另有其人,只是难的是,朝廷至今竟连个猜疑的对象都没有。
流光总觉得有什么能够将这一切串联起来,只是遗憾的是,他们都忽略了。
摄政殿下心情不虞,望舒宫侍奉的宫人们更加万分谨慎。
但饶是如此,还是出了岔子。
这日午后,流光在抱厦下静坐,侍奉的宫女不尽心,斟茶时不小心打翻了杯盏,温热的茶水不仅打湿了她云锦绣金纹的袖袍,还波及了案上她正翻阅的游记。
流光颦了眉。
玄倾在旁见到,皱眉呵斥:“大胆!殿前侍奉,怎可如此马虎?”
小宫女自知犯了过,跪在地上,连连告罪。
好在那茶水已放温许久,并不滚烫,流光挥挥手,示意她退去,接过一旁兮茵递来的手帕,拭去了书页上的水渍。
那茶水黏腻,游记页脚好几页受了牵连,流光擦干净一页翻过去,眸光不经意划过上面文字,下意识瞥开又倏然顿住,神色微凝。
玄倾意识到不对。
“殿下?”
流光静静盯着那段文字,在玄倾不解的目光中,蓦地笑了。
“本以为穷途末路,却不想柳暗花明。”
她眉眼骤然舒展,双眸湛湛如天上月,颊上梨涡浅浅。
“玄倾,我们好像一直忽略了一个细节。”她道。
未及天晚,大理寺卿闻远和吏部尚书陆舒窈被急召进宫。
至于摄政殿下为何急招,两人也不清楚。等到了议政殿,二人见了流光,见殿下神色凝重,便知事出有异。
“殿下急召,不知所为何事?”陆舒窈问。
“自周文山自戕后,你二人可有再查过冯子年之死?”流光问。
陆闻二人微怔,自未料到殿下召见是为了这件事。
二人相视一眼,闻远率先回道:“查过。只是此案年深日久,随着周文山已死,许多真相便查不清了,便连冯子年存于吏部的任职履历为何被删,也毫无头绪。”
陆舒窈在他话落后,跟着道:“其实此中内情也不难推断。冯子年既是周文山的门生,二人日常走动,冯子年许是发现了周文山的什么密事,周文山为求自保,杀人灭口,也并非不可能。至于抹去冯子年在吏部的任职存档”
“只要朝野中没有了这个人的存在痕迹,谁还会注意到这个人的死,至此真相埋没,一切便如石沉大海,再也生不起波澜了。”
陆舒窈坦言心中推测。
“你猜的不错。若本宫告诉你们,这便是答案呢?”流光淡道,朝玄倾看了一眼,后者取过她手边一本翻开的手册,递给陆闻二人。
“这是?”
二人接过递至眼前的页脚有些莫名脏污的书册,不明其意。
“这是元机从江东带回的游记,乃潮州郑氏麾下一谋士所书,其中许多篇幅涉及江东士族诸多密事。本宫这几日偶尔翻阅,不想却意外发现周文山和冯子年的踪迹。”流光淡声解释。
二人闻声,神色惊愕,立即低首去看。
翻开的书页寥寥数语,待看清其中内容,二人皆不约而同地皱了眉。
“此乃游记第一卷的其中一篇,是有关郑氏上代家主郑沣的相关记事。这篇游记记载,在先帝三十二年春,郑沣在潮州芝兰亭办了一次雅集,遍邀江东文人显贵,周文山便在其中,彼时他还带了自己的学生冯子年。”
说到此,流光的视线落向陆舒窈,
“本宫记得当初为了确认周文山是否是沈淮,曾让吏部调查燕文帝平和元年也就是先帝朝三十三年前后周文山是否离开过大魏赴过大燕,还记得此事吗?”
陆舒窈点点头,回道:“当时查到先帝三十二年,因老母亡故,周文山曾向朝廷请辞,居家丁忧三年,为母服丧。我们由此断定,周文山确有离开大魏远赴大燕的时机。”
流光闻言却笑,示意她再看向手中的游记,吩咐道:
“那你再翻阅其后本宫留下折痕的那几篇”。
陆闻二人循声翻去。
这之后被折起的几个篇幅,皆有周文山参与雅集、诗会或宴饮的痕迹,随同的十之八九皆有冯子年。
闻远作为破案能吏,率先发现了不妥。
“这几篇记事皆发生于先帝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也就是周文山丁忧潮州的三年期间,时间间隔最长不过三月,且这还只是有郑氏家主郑沣参与的记事。而以当时的船力和马力,从潮州至燕京,来回也要半载有余。由此可见,我们当时的推断,也许是错误的。”
简而言之,周文山在潮州丁忧的三年期间,根本就没有机会奔赴大燕。那在此推论下,于平和元年在大燕沈氏祠堂认祖归宗的便另有其人了。
那有关周文山是沈淮的说法可就......
“可当日用于指认沈淮身份的那半枚玉玦的确是在周文山家中发现的,周文山也并未否认。”陆舒窈道。
“可他也没有承认。”闻远道,“若非当日抄府他突然自缢,以致线索中断,查无可查,此案本不该如此仓促结束的。”
两人争论起来。
流光抬了手。
“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人也死了,再纠结于此也无济于事。本宫现下还有一事要告知你们——那个负责将书信和玉玦递给我们的人,死了。横死,凶手至今还未查到。”她突然道。
凭空蹦出这么一条消息,陆闻二人倏然一惊,敏锐地嗅出了其中阴谋的味道。
流光知他们所想,淡道:“本宫也可以告诉你们,如果此人之死和玉玦有关,那么我们也许中计了——周文山的确并非沈淮。”
此话如同晴天霹雳,陆闻二人惊疑不定,闻远又联想到近日在办的祭典刺杀案,后背倏然发凉。
他反推道:“如果沈淮真的另有其人,那这本游记中有关周文山之事便做不得假。那江东派人刺杀大皇子,便不只是为了掩盖江东世族与江南顾氏的往来,也还为了隐藏这段周文山的过往,保护真正的沈淮。”闻远喃喃道。
“那冯子年呢?他的死又是为何?”陆舒窈问。
“也是这个缘由。抄家那日,周文山见了玉玦面不改色,明显对事情始末心知肚明,那我们有理由怀疑,他顶替沈淮,怕是多年前便设计好的李代桃僵之策,所以冯子年才会早早丧命。”
毕竟,除了那些江东士族,也只有冯子年知晓,周文山丁忧三年一直身在潮州。
言及此,闻远看向手中握着的薄薄的书册,
“若非这本连江东世族都不曾知晓的游记,这么多的因果怕是要就此埋没了。”
说到此,他看向主位的流光,
“殿下,臣还怀疑此番祭典刺杀案的背后就有沈淮的手笔。”
夜晚,明月如钩。
流光独立中庭,双肩覆满月色清辉,玄倾单膝屈起坐在身后的门槛上,正拿着一块绸布细细拭着手中长剑,四下静谧中,与她谈论起白日的事情。
“殿下如何看待闻大人的推断?”
“闻远心思缜密,步步推论皆言之有理。旁人不知,你我是清楚的,元机带回的这本游记不会有假,否则便不会有那么多源源不断的江东死士了。”流光道。
那如此说来,周文山的确不是他们要找的沈淮了。
玄倾拭剑的动作微顿。
他想起当那日抓捕周文山,殿下也是如今日这般独立中宵,对月难眠。
想来那时殿下的担忧便是对的,仅凭一枚半块玉玦便判定周文山便是沈淮,的确有所武断。
“既然周文山不是沈淮,那真正的沈淮又会是谁?我们找了这个人这么久,可此人就像藏于白云之后的雾气,一旦得见天光,便消弭不见,当真是一点痕迹也无。”
这么多的阴差阳错,甚至让他怀疑,他们会一直找不到这个人。
“不,他已经露出马脚了。”流光道,
“祭典刺杀案看似布局精密,但若非这本游记,本不该有此杀局。是这本游记的出现,让沈淮感觉到了危机,才会铤而走险,策此杀局,可惜棋差一招,终究是功败垂成。”
“不出所料的话,我们离着这个人也仅剩一步之遥。”她道。
可偏偏就这一步,想要跨过,却难如登天。
“那我们现在该如何?”玄倾问。
“等。”
“等?”
“等凤凰阁的消息。本宫要知晓是谁杀了秋海天,最起码要有一个怀疑之人。本宫有预感,此人才是找到沈淮的关键。”
流光意简言赅,沉静的目光落向天际明月,月色温柔,洒落她洁白如玉的侧脸,亦照亮那双明眸深处浅浅的波澜。
玄倾闻言神色微敛,立即抱剑起了身。
“我立刻去凤凰阁一趟。”
流光摇了摇头,
“天明再去吧,这么晚了,倒也不急。”
玄倾看了一眼天色,的确已不早了,犹豫了一会儿,听她吩咐作了罢。
“那殿下早些安置吧,听兮茵说,殿下这几日很是少眠,殿下要注意自己的身子。”他有些担忧道。
流光轻轻应了一声。
等回到寝殿,兮茵已候在殿中,见她回来,立即屈膝行礼。
流光掠了一眼案上已备好的东西,干净细长的银针在明亮的烛光下泛着锐利的光。
“一些都妥当了吗?”她问。
兮茵点了头。
见状,流光在一侧的榻上落座,素手解开腰间系带,如云的锦衣倾泻而下,露出一片光滑细腻的玉背。
兮茵取过银针,快要在下针时却微微顿住。
“会有点疼,殿下忍耐一些。”她细声叮嘱。
“无碍,施针吧。”流光淡道,闭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