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一苦八旗
紫禁城的正午艳阳高照,宛如大蒸笼般将整个世界蒸得热气腾腾。
乾清宫外,穿着一袭贝勒蟒袍的胤禩跪在台阶前,腰杆笔直。他的额头上铺着大片汗水,外袍也水淋淋的,一看就跪了许久。
值守的小太监皆神色忙乱,不时往乾清宫里侧耳倾听,观察着里边的动静。
梁九功急匆匆地从乾清宫里出来,他脸色苍白,顶着一头汗,小跑着到胤禩旁边,“哎呦,我的贝勒爷啊。您……您这又是何必呢?万岁爷只是赏您两个格格,连侧妃都算不上。您要是不喜欢,那就是两个丫鬟。哪值当您亲自跪在这,这不是平白惹万岁爷生气吗?”
梁九功半蹲着身子,苦口婆心地劝,一边劝一边上手想把胤禩拉起来,“来,奴才扶着您,您起来回宫歇歇去。歇完了出宫去瞧瞧您那宅子建得怎么样了,这可是万岁爷亲自吩咐着工部选址建的,叫一切都按贝勒爷的心意,用最好的料子,万不可委屈了您。万岁爷心里想着您呢。”
胤禩嘴唇干得起皮,身体摇摇欲坠,但心里倔着,于是充耳不闻,安静地跪着。
梁九功见拉不起来,叹了口气,又哒哒哒跑回乾清宫。
康熙手撑在炕上的桌子上,正眯着眼透着纸糊着的窗子向外看,见梁九功进来,才将头扭了回来,手指轻巧桌面,问道:“没劝动?”
梁九功没有辩解,跪地低头认错,“是奴才无能。”
康熙抬手让他起来,声音平静,喃喃道:“不是你无能,是他太有本事了。”
梁九功立刻知道他这是真生气了,眼睛盯着地面,规规矩矩地立在一旁。
“行了,把他叫进来。”
胤禩走进来的速度很慢,与其说是走路,不如说是在往前挪。他怕连累手下人,便没有带侍从,廊下的太监们不解康熙的态度,犹豫着不敢上前搀扶,在他踩到石子踉跄一下几乎倒地的时候,才有一个小太监下定决心般上前一把扶住他。
小太监有种沉默寡言的气质,看着不甚机灵,胤禩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不客气地将手臂压在他的手臂上,半个身子靠了过去。
他身形清瘦,看起来弱不禁风,结果胤禩靠上去才发现他晃都没晃一下,讶异道:“你力气挺大啊。”
小太监没回话,沉默地扶着他往前走,走到最里面才放开他,迅速退下,跟个npc似的。
胤禩回头看了一眼他的背影,体面地捋了捋袍子上的褶皱,拿帕子擦掉汗水,又整理了一下头发、挽挽袖口,才一瘸一拐地走了进去。
“早朝打断朕说话,现在又跪在太阳底下威胁朕。胤禩,这就是你的为臣,为子之道吗?”康熙先发制人。
“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儿臣这正是在尽为人臣子的身份,劝谏皇阿玛。”胤禩撩开衣袍,利落下跪。
“死谏?让你娶个媳妇,你就要死给朕看?”康熙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你可别吓唬朕”的表情。
胤禩目光炯炯,叩首道:“儿臣此生所求唯清嘉一人。即便无法同她相守,也绝不与其他任何女子有夫妻之名。”
“这么多年了,朕还真没看出来。你爱新觉罗?胤禩还是个情种呢。”康熙阴阳怪气道。
世上有种恐惧叫你爸喊你大名,胤禩当然不会觉得那是夸奖,低头不发一言。
“呵,情种。”康熙嗤笑一声,“商纣王、周幽王、唐明皇都是情种,你看看天底下,当情种的几个有好下场!”
他自己越说越激动,瞪着胤禩,“说话!”
胤禩耍小孩子脾气一样,喃喃道:“你又不让我当皇帝,我不会败了你的江山的。我当不了唐明皇,当焦仲卿你都不让?”
放肆,十分放肆的言论。
康熙被他这一番言论说得火冒三丈,指着他你你你的气得说不出话。
胤禩对上他盛怒的目光,自己先说了难听话却恶人先告状般红了眼睛,“为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呢?皇阿玛。”
两人本来剑拔弩张,康熙恨不得跑到他身边打他两巴掌。结果什么话都没说呢,人家自己先要哭不哭的泫然欲泣上了。
康熙抿了抿嘴,无语道:“你锦衣玉食的,缺你吃缺你穿了?这得不到那得不到的,你怎么不说你想要的太多了。”
胤禩仿佛觉得自己很有道理般开口,“锦衣玉食是我投胎投得好,投成了你儿子。你投胎投得不太好成了我阿玛,你就得对我好,满足我的愿望。”
啃老啃得理所当然,就差说一句“爸爸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随时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了。
很多人说男性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这话放在康熙身上也是有用的。
作为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家长,这种被儿子依恋的感觉他真的拒绝不了。他微微眯了眯眼,神色软化了些。
梁九功亲眼看着胤禩进来之后康熙从微怒到大怒再到怒气逐渐消失的全过程,敬佩地看向胤禩:这是高手。
胤禩上辈子处心积虑讨好康熙,结果大是大非上,康熙从来没站到过他这一边。人性就是如此,没有人会在乎一个百依百顺的人的感受。
要让人看到你,你就得调动他的情绪,愤怒也好、难过也好,只要不是平淡。
就比如此时,康熙明知道他是装可怜,却还是耐心劝道:“天幕都说了,她害得你没有子嗣。你现在年龄小,等到你长大了,别人儿女绕膝,你府上连个喊你阿玛的人都没有你就知道后悔了。再者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看着你没有子嗣,朕心里不难过吗?你卫额娘心里会好受吗?”
胤禩油盐不进,“我卫额娘说只要我想做的,她什么都支持。”我妈好,你要当好人还是坏人你看着办吧。
“那也不行,你说了不算。赶紧给朕把人收了。”康熙耐心告罄,拍了一下桌子,直接命令道。
“你知道的皇阿玛,我从小就离开了母亲,您也不常来看我……”胤禩故技重施,小生嘟囔。
康熙盯着他,不说话。
胤禩看他不吃这套了,有点慌,威胁道:“我必须和她在一起,不然我就不活了。”
康熙仍然没有反应。
胤禩闭了闭眼,叹了口气,“皇阿玛,有些事情说出来只会显得我斤斤计较,可忘又实在忘不掉。”
“我为数不多向您提的要求,如今看来一样也没有实现。无论是生日您答应陪我却因太子生病让我一个人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我提起想要的扳指,您转手送给太子。您让我觉得我永远是该让位的那一个,那是很痛苦的感受。如今,我遇到了一个把我当成第一位的人,我绝不辜负她。”
康熙沉默半晌,终究妥协了,垂眸道:“你不愿收便不收了,婚事日后再说。”
他大抵想明白了,爱情这种东西对年轻人来说总是诱惑无限,你越是阻挠他越是渴望,倒不如让他亲自体验体验,也就自己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凡夫俗子的事,书里的梦幻爱情不过是“取次花丛懒回顾”的谎言。
胤禩并未察觉他的心思,开心地谢了恩便回去了。
另一边……
火炮的改良难度并不小,戴梓固然是机械制造方面的天才,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火炮的减重,材质的改良,火药的配比,如何标准化生产,炮壁的薄厚,能承受的膛压大小等等全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仅靠戴梓一个人,想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将火炮发展成西方那样,恐怕需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中国的古代科技最大的缺陷就是依靠经验主义,西方有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事物的发展原理的探究,数学、物理、化学等都获得了空前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思考方法。
而同时代的中国人还在科举考试的漩涡内卷,人人争着做官,商品经济不够发达不足以让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科技这一重要的兴国手段反而被当成旁门左道。
改变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输送留学生,让年轻人在他们的土地上生长,体会他们文化的优秀之处,让他们看到双方的差距,不再一味自高自大。简单来说就是开眼看世界。
只要是改革就没有不被反对的,因为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要被损害,所以胤禩明知道闭关锁国是有危害的却未提起过什么对外开放。
海上贸易繁荣必然会破坏封建王朝的稳定,这一点操作不好就直接全玩完了,这是康熙不会允许的事。
扩大生产和对外贸易会扩大商人的力量,这不仅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惹来官僚贵族的打压,更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鼓励农桑的观念不符,即便强行实行,也迟早崩溃。
但康熙实际上是并不反对对外学习和贸易的,他只是不想让汉民族,让商人去依靠这些扩大自己的力量。
八旗子弟人数众多,这些勋贵大臣可劲生孩子,等到孩子一大就送去朝廷拿俸禄,让朝廷给他们养孩子。
听说康熙国库银子吃紧,过不了多久就该裁撤官员了。当皇子的,不能不急君父所急,做亲戚的怎么能看着大好小伙失业在家?
想必康熙也不介意废物利用让这些亲近之人去看看梦里毁灭了他的王朝的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来大清的传教士又究竟隐瞒了什么。
胤禩想起自己考雅思时狂背单词的经历,又想起整天招猫逗狗,侵占良田,欺压百姓的勋贵,毫无心理负担地提笔写折子。
唉,苦一苦八旗,骂名我来担。
乾清宫外,穿着一袭贝勒蟒袍的胤禩跪在台阶前,腰杆笔直。他的额头上铺着大片汗水,外袍也水淋淋的,一看就跪了许久。
值守的小太监皆神色忙乱,不时往乾清宫里侧耳倾听,观察着里边的动静。
梁九功急匆匆地从乾清宫里出来,他脸色苍白,顶着一头汗,小跑着到胤禩旁边,“哎呦,我的贝勒爷啊。您……您这又是何必呢?万岁爷只是赏您两个格格,连侧妃都算不上。您要是不喜欢,那就是两个丫鬟。哪值当您亲自跪在这,这不是平白惹万岁爷生气吗?”
梁九功半蹲着身子,苦口婆心地劝,一边劝一边上手想把胤禩拉起来,“来,奴才扶着您,您起来回宫歇歇去。歇完了出宫去瞧瞧您那宅子建得怎么样了,这可是万岁爷亲自吩咐着工部选址建的,叫一切都按贝勒爷的心意,用最好的料子,万不可委屈了您。万岁爷心里想着您呢。”
胤禩嘴唇干得起皮,身体摇摇欲坠,但心里倔着,于是充耳不闻,安静地跪着。
梁九功见拉不起来,叹了口气,又哒哒哒跑回乾清宫。
康熙手撑在炕上的桌子上,正眯着眼透着纸糊着的窗子向外看,见梁九功进来,才将头扭了回来,手指轻巧桌面,问道:“没劝动?”
梁九功没有辩解,跪地低头认错,“是奴才无能。”
康熙抬手让他起来,声音平静,喃喃道:“不是你无能,是他太有本事了。”
梁九功立刻知道他这是真生气了,眼睛盯着地面,规规矩矩地立在一旁。
“行了,把他叫进来。”
胤禩走进来的速度很慢,与其说是走路,不如说是在往前挪。他怕连累手下人,便没有带侍从,廊下的太监们不解康熙的态度,犹豫着不敢上前搀扶,在他踩到石子踉跄一下几乎倒地的时候,才有一个小太监下定决心般上前一把扶住他。
小太监有种沉默寡言的气质,看着不甚机灵,胤禩上下打量了他一番,不客气地将手臂压在他的手臂上,半个身子靠了过去。
他身形清瘦,看起来弱不禁风,结果胤禩靠上去才发现他晃都没晃一下,讶异道:“你力气挺大啊。”
小太监没回话,沉默地扶着他往前走,走到最里面才放开他,迅速退下,跟个npc似的。
胤禩回头看了一眼他的背影,体面地捋了捋袍子上的褶皱,拿帕子擦掉汗水,又整理了一下头发、挽挽袖口,才一瘸一拐地走了进去。
“早朝打断朕说话,现在又跪在太阳底下威胁朕。胤禩,这就是你的为臣,为子之道吗?”康熙先发制人。
“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儿臣这正是在尽为人臣子的身份,劝谏皇阿玛。”胤禩撩开衣袍,利落下跪。
“死谏?让你娶个媳妇,你就要死给朕看?”康熙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你可别吓唬朕”的表情。
胤禩目光炯炯,叩首道:“儿臣此生所求唯清嘉一人。即便无法同她相守,也绝不与其他任何女子有夫妻之名。”
“这么多年了,朕还真没看出来。你爱新觉罗?胤禩还是个情种呢。”康熙阴阳怪气道。
世上有种恐惧叫你爸喊你大名,胤禩当然不会觉得那是夸奖,低头不发一言。
“呵,情种。”康熙嗤笑一声,“商纣王、周幽王、唐明皇都是情种,你看看天底下,当情种的几个有好下场!”
他自己越说越激动,瞪着胤禩,“说话!”
胤禩耍小孩子脾气一样,喃喃道:“你又不让我当皇帝,我不会败了你的江山的。我当不了唐明皇,当焦仲卿你都不让?”
放肆,十分放肆的言论。
康熙被他这一番言论说得火冒三丈,指着他你你你的气得说不出话。
胤禩对上他盛怒的目光,自己先说了难听话却恶人先告状般红了眼睛,“为什么我想要的东西总是得不到呢?皇阿玛。”
两人本来剑拔弩张,康熙恨不得跑到他身边打他两巴掌。结果什么话都没说呢,人家自己先要哭不哭的泫然欲泣上了。
康熙抿了抿嘴,无语道:“你锦衣玉食的,缺你吃缺你穿了?这得不到那得不到的,你怎么不说你想要的太多了。”
胤禩仿佛觉得自己很有道理般开口,“锦衣玉食是我投胎投得好,投成了你儿子。你投胎投得不太好成了我阿玛,你就得对我好,满足我的愿望。”
啃老啃得理所当然,就差说一句“爸爸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随时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了。
很多人说男性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这话放在康熙身上也是有用的。
作为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家长,这种被儿子依恋的感觉他真的拒绝不了。他微微眯了眯眼,神色软化了些。
梁九功亲眼看着胤禩进来之后康熙从微怒到大怒再到怒气逐渐消失的全过程,敬佩地看向胤禩:这是高手。
胤禩上辈子处心积虑讨好康熙,结果大是大非上,康熙从来没站到过他这一边。人性就是如此,没有人会在乎一个百依百顺的人的感受。
要让人看到你,你就得调动他的情绪,愤怒也好、难过也好,只要不是平淡。
就比如此时,康熙明知道他是装可怜,却还是耐心劝道:“天幕都说了,她害得你没有子嗣。你现在年龄小,等到你长大了,别人儿女绕膝,你府上连个喊你阿玛的人都没有你就知道后悔了。再者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看着你没有子嗣,朕心里不难过吗?你卫额娘心里会好受吗?”
胤禩油盐不进,“我卫额娘说只要我想做的,她什么都支持。”我妈好,你要当好人还是坏人你看着办吧。
“那也不行,你说了不算。赶紧给朕把人收了。”康熙耐心告罄,拍了一下桌子,直接命令道。
“你知道的皇阿玛,我从小就离开了母亲,您也不常来看我……”胤禩故技重施,小生嘟囔。
康熙盯着他,不说话。
胤禩看他不吃这套了,有点慌,威胁道:“我必须和她在一起,不然我就不活了。”
康熙仍然没有反应。
胤禩闭了闭眼,叹了口气,“皇阿玛,有些事情说出来只会显得我斤斤计较,可忘又实在忘不掉。”
“我为数不多向您提的要求,如今看来一样也没有实现。无论是生日您答应陪我却因太子生病让我一个人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我提起想要的扳指,您转手送给太子。您让我觉得我永远是该让位的那一个,那是很痛苦的感受。如今,我遇到了一个把我当成第一位的人,我绝不辜负她。”
康熙沉默半晌,终究妥协了,垂眸道:“你不愿收便不收了,婚事日后再说。”
他大抵想明白了,爱情这种东西对年轻人来说总是诱惑无限,你越是阻挠他越是渴望,倒不如让他亲自体验体验,也就自己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凡夫俗子的事,书里的梦幻爱情不过是“取次花丛懒回顾”的谎言。
胤禩并未察觉他的心思,开心地谢了恩便回去了。
另一边……
火炮的改良难度并不小,戴梓固然是机械制造方面的天才,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火炮的减重,材质的改良,火药的配比,如何标准化生产,炮壁的薄厚,能承受的膛压大小等等全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仅靠戴梓一个人,想完成这样庞大的工作,将火炮发展成西方那样,恐怕需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中国的古代科技最大的缺陷就是依靠经验主义,西方有启蒙运动后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事物的发展原理的探究,数学、物理、化学等都获得了空前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思考方法。
而同时代的中国人还在科举考试的漩涡内卷,人人争着做官,商品经济不够发达不足以让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科技这一重要的兴国手段反而被当成旁门左道。
改变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输送留学生,让年轻人在他们的土地上生长,体会他们文化的优秀之处,让他们看到双方的差距,不再一味自高自大。简单来说就是开眼看世界。
只要是改革就没有不被反对的,因为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要被损害,所以胤禩明知道闭关锁国是有危害的却未提起过什么对外开放。
海上贸易繁荣必然会破坏封建王朝的稳定,这一点操作不好就直接全玩完了,这是康熙不会允许的事。
扩大生产和对外贸易会扩大商人的力量,这不仅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惹来官僚贵族的打压,更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鼓励农桑的观念不符,即便强行实行,也迟早崩溃。
但康熙实际上是并不反对对外学习和贸易的,他只是不想让汉民族,让商人去依靠这些扩大自己的力量。
八旗子弟人数众多,这些勋贵大臣可劲生孩子,等到孩子一大就送去朝廷拿俸禄,让朝廷给他们养孩子。
听说康熙国库银子吃紧,过不了多久就该裁撤官员了。当皇子的,不能不急君父所急,做亲戚的怎么能看着大好小伙失业在家?
想必康熙也不介意废物利用让这些亲近之人去看看梦里毁灭了他的王朝的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来大清的传教士又究竟隐瞒了什么。
胤禩想起自己考雅思时狂背单词的经历,又想起整天招猫逗狗,侵占良田,欺压百姓的勋贵,毫无心理负担地提笔写折子。
唉,苦一苦八旗,骂名我来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