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其实沈新章此行的目的不是江南,而是广州。
清朝并不是完全和外界封闭,广州就是他们同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地方。如果陆地的路没办法走通,人就要走向海洋。
沈新章带着从清嘉那里拿来的钱在广州建立了一些学校,主要教授物理化学,语言技术之类的东西。
教育是永远不会有亏本一说的,有时候一两代的人才辈出便能拯救亿万人的命运。
被选中的人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有些积蓄的都去学堂,在科举上搏出路呢。这些人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命运就是如此,人在拥有和错过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自己的选择,但一辈子的起落回头看又都是自己亲自选的。
就像经济学中说国家的自然禀赋是国家创新的阻碍。
这在道家思想中十分常见,说的是优势劣势之间的转换,用来描述大清现在的处境正合适。
温水煮青蛙的农业社会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天然养成了勤奋、求稳和忍耐的性格特质。
他们就像被圈养着的鸡,眼前就是食物。
只要忍耐剥削压迫,多种地,不遇上天灾人祸、政权崩溃,就能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他们把这种极具规则和秩序的生活视为拥有幸福人生的底色。
这种情况不能说不好,只能说这是封建王朝刻意规训的结果。
平庸又懦弱的民众更方便管理,吃苦耐劳才能创造出多余的生产力。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只能如此,发展的虽慢,但鲜少有特别混乱的时期,总会归于一统。
这是中华民族领先西方这么多年的一大优势。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并不总是适合整个世界发展的。
中华民族由领先到落后,西方由落后到领先很大程度上是受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的优势劣势在不同时代相互转化的结果。
西方人像是生活在水泽的鸡,他们的天地在广袤无垠的大海。
海洋的危险和浩瀚让航海家被称为冒险家。这种时刻面临忧患,必须走出去的生存方式为西方人留下了勇敢、贪婪、开放的性格特点。
人们冒着巨大风险还要去做的事一定是有巨大收益的事。欧洲人靠着海洋从美洲获得财富和矿藏,从非洲获得奴隶和物产,从世界各地吸收文化科技。
让习惯赌博的人老老实实挣钱不容易,但让习惯求稳的人走险也同样不易。在大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贵族亦或是贫民,他们都无法下定决心走向海洋,只因为人不走到绝路他们是下不了决心改变的。
要兵有兵,要炮有炮,打个噶尔丹犹豫半天,你指望他们下决心改革呢。
胤禩提出能收服的收服,不能收服攻打,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想法后,康熙召集各大臣将军商议了三天。
胤禩坐在帐中听着这群老头子相互之间打了三天太极,无语望天。
他总算明白为什么伟人说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未来了。
你很难在日薄西山的“夕阳”看到希望,这群老头子瞻前顾后一句有用的点子也不说出来。
谁能看出来这是在打仗,这不纯纯厨具大促销吗?一屋子的不粘锅。
不说就不会说错,不干就不会犯错,卡bug卡的那叫一个得心应手。偌大一个朝堂不是尸位素餐之徒便是贪官污吏。
他忍不住地就要开口反驳这些老头几句,却在一个老头说些“穷寇莫追,不可操之过急,时机合适才能一击必中”之类的话时,被一声巨响抢了先,是胤禔拍桌子的声音。
胤禩:勇敢勇敢我的朋友。
康熙本来低着头不知是在沉思还是在发呆,车轱辘话听三天,谁不困啊。
此时被胤禔这一动静吓得头猛地一颤,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嘿,这死孩子。
“夫战,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噶尔丹只带了百十个人逃窜,正处在虚弱混乱的时期,草原上的联盟本就不稳固,还有什么好等的?等他实力恢复,卷土重来吗?”胤禔站起来,怒目圆睁。
来帐中议事的都是重臣,说话那人乃是兵部尚书开音布,他并不让着胤禔,据理力争道:“殿下此言有理。可您难道没听过“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道理吗?此战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噶尔丹已经被皇上的亲征吓得屁滚尿流,又打了败仗,内部自是人心浮散,班师回朝后另派使节招降准噶尔各部,何愁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胤禔冷笑,“你说得简单!葛尔丹野心勃勃,畏威而不畏德。哪里会降?不赶尽杀绝,后患无穷。”
“明明有两全其美,和平解决的法子,您非要打仗,将士们的命不是命吗?”
两人你来我往,火花四射,康熙面无表情,既不制止,也不发表意见,就看着他俩吵。
两人从国事上升到人身攻击。胤禔骂那人倚老卖老,那人说胤禔纸上谈兵。
眼看场面越来越劲爆,胤禩终于对上了胤禔的视线,示意他不要再吵了,两人这才停了下来。
闭上嘴,胤禔和开音布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两人的行为有多荒唐,不敢看康熙的表情,立马跪地。
康熙先看向胤禔,语气温和,询问道:“说够啦?”
然后不等胤禔回答就转向开音布,带了些笑,“你也说够啦?”
两人还不至于听不出这阴阳怪气,头垂得更低了些。
康熙像是真的毫不生气一样,还笑着拍了拍手,“好,你们俩说够了,轮到我了。”
众人以为这是要一锤定音了,纷纷朝上首看去,聚精会神。谁料康熙虚晃一枪,手势一转,朝胤禩的方向点了两下,“胤禩,你来说。”
除了康熙和胤禔几乎没人知道不让走是胤禩出的主意。听到这话,除了五阿哥胤祺露出一个点了他就别点我喽的表情,剩下人面上都有些困惑。
胤禩起身垂眸,“皇阿玛饱读兵书,英明神武,自有决断。儿臣只曾听一人讲过十六个字,想说与皇阿玛。”
“哦?你说说。”康熙来了兴趣,问道。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声音落地,满室寂静。
十六个字便概括了数千年来玄妙的兵家义理,鞭辟入里,字字珠玑。能写出一万句话的不一定有真本事,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一万句话的一定大有作为。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康熙两眼放光,激动地大声询问道:“你在何处识得此人?”
胤禩一时没有说话,他顺着康熙的问句想自己是在何处识得。哦!是在史书上,在民众中,在山野烂漫中笑得最动人的梅花枝上。
胤禩凝注着空气中的一个点,仿佛出现了一支梅花,他嗓音低沉,答非所问:“他不在此间。”
康熙脸上露出一抹黯然,叹了口气,惋惜道:“是位真豪杰啊,只可惜不得见。”
胤禩:不得见不可惜,你俩真见面了才出大问题,封建王朝的骨灰给你扬了。
世界是年轻人的,康熙最后还是采用了胤禩的想法。
他把劝降的任务交给了胤禩和胤祺,让胤禔带着胤禛练兵,准备向西北进发。
胤祺养在太后膝下,精通满语蒙语,了解草原上人们的风俗习惯,不至于犯了忌讳,胤禩则是表面君子内里犟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张好脸卖了人还能叫人给他数钱,派他俩去劝降是再合适不过的。
胤禩毕竟学过几年历史,他敢提出一面劝降,一面以武力催逼就是因为他知道准噶尔不是铁板一块,哈密就是他要出手的第一个破绽。
这个率先向清廷投降的地区,一定早已对噶尔丹不满,而他的不满绝不仅仅是地区首领自己的不满。
噶尔丹是蒙古族的首领,却当了28年西藏的活佛。
昭莫多兵败之后,清军守住关隘,更是截留了不少他寄往西藏的信件。
胤禩只需要拿出这些噶尔丹亲自写的信件,给这些蒙古部落一看,再夸两句噶尔丹的虔诚。
你瞧,这满纸朝圣者的悲歌,你看这字里行间对藏传佛教纯洁的信仰,真真是赤子之心!
蒙古人自己就会考量,一个迷信宗教的统治者、一个大难临头,还将心对着西藏朝圣的首领,代表的还是蒙古的利益吗?噶尔丹想要政教合一,这些部族可不一定全部同意。
再有顽固一点,执意要相信噶尔丹能带领他们走向辉煌的,只需要再狠一点。告诉他们,五世□□早已圆寂,你们首领被人家耍的团团转,拿着你们蒙古的军队捍卫人家的利益呢,忙活半天为他人作嫁衣裳呢。直接一破防破防一片。
胤禔那边也十分顺利,噶尔丹后有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西方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背刺,前要直面清廷的军队。
手下被策反的消息一天天传来,他虽抵死不降,可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已经是困兽之斗,坐以待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清廷的战马在远方驰骋,噶尔丹知道自己已是老之将至,功败垂成。
草原的春天,天那样蓝,草这样茂盛,神说要人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可能做到野火烧不尽的却好像只有草木。
饮酒,狂歌,写下最后一首诗,噶尔丹躺在坚硬厚实的土地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策妄接手了他的江山,这个背叛者对康熙跪下,恭敬地表示臣服。
战争终于结束,史书上,康熙的功绩又添一笔,天地间,多少烈士孤魂游荡。
胤禩望向草原,眼前仿佛出现了蒙古铁骑在草原驰骋的样子……
那时,他们是让欧洲人谈之色变的“上帝之鞭”,在欧亚大陆打下了大大的疆土,鼎盛到战无不胜……
只可惜人生荣枯有数,或强或羸,或错或隳。
清朝并不是完全和外界封闭,广州就是他们同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地方。如果陆地的路没办法走通,人就要走向海洋。
沈新章带着从清嘉那里拿来的钱在广州建立了一些学校,主要教授物理化学,语言技术之类的东西。
教育是永远不会有亏本一说的,有时候一两代的人才辈出便能拯救亿万人的命运。
被选中的人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有些积蓄的都去学堂,在科举上搏出路呢。这些人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命运就是如此,人在拥有和错过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自己的选择,但一辈子的起落回头看又都是自己亲自选的。
就像经济学中说国家的自然禀赋是国家创新的阻碍。
这在道家思想中十分常见,说的是优势劣势之间的转换,用来描述大清现在的处境正合适。
温水煮青蛙的农业社会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天然养成了勤奋、求稳和忍耐的性格特质。
他们就像被圈养着的鸡,眼前就是食物。
只要忍耐剥削压迫,多种地,不遇上天灾人祸、政权崩溃,就能过上相对平稳的生活。他们把这种极具规则和秩序的生活视为拥有幸福人生的底色。
这种情况不能说不好,只能说这是封建王朝刻意规训的结果。
平庸又懦弱的民众更方便管理,吃苦耐劳才能创造出多余的生产力。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只能如此,发展的虽慢,但鲜少有特别混乱的时期,总会归于一统。
这是中华民族领先西方这么多年的一大优势。但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并不总是适合整个世界发展的。
中华民族由领先到落后,西方由落后到领先很大程度上是受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的优势劣势在不同时代相互转化的结果。
西方人像是生活在水泽的鸡,他们的天地在广袤无垠的大海。
海洋的危险和浩瀚让航海家被称为冒险家。这种时刻面临忧患,必须走出去的生存方式为西方人留下了勇敢、贪婪、开放的性格特点。
人们冒着巨大风险还要去做的事一定是有巨大收益的事。欧洲人靠着海洋从美洲获得财富和矿藏,从非洲获得奴隶和物产,从世界各地吸收文化科技。
让习惯赌博的人老老实实挣钱不容易,但让习惯求稳的人走险也同样不易。在大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贵族亦或是贫民,他们都无法下定决心走向海洋,只因为人不走到绝路他们是下不了决心改变的。
要兵有兵,要炮有炮,打个噶尔丹犹豫半天,你指望他们下决心改革呢。
胤禩提出能收服的收服,不能收服攻打,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想法后,康熙召集各大臣将军商议了三天。
胤禩坐在帐中听着这群老头子相互之间打了三天太极,无语望天。
他总算明白为什么伟人说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未来了。
你很难在日薄西山的“夕阳”看到希望,这群老头子瞻前顾后一句有用的点子也不说出来。
谁能看出来这是在打仗,这不纯纯厨具大促销吗?一屋子的不粘锅。
不说就不会说错,不干就不会犯错,卡bug卡的那叫一个得心应手。偌大一个朝堂不是尸位素餐之徒便是贪官污吏。
他忍不住地就要开口反驳这些老头几句,却在一个老头说些“穷寇莫追,不可操之过急,时机合适才能一击必中”之类的话时,被一声巨响抢了先,是胤禔拍桌子的声音。
胤禩:勇敢勇敢我的朋友。
康熙本来低着头不知是在沉思还是在发呆,车轱辘话听三天,谁不困啊。
此时被胤禔这一动静吓得头猛地一颤,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嘿,这死孩子。
“夫战,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噶尔丹只带了百十个人逃窜,正处在虚弱混乱的时期,草原上的联盟本就不稳固,还有什么好等的?等他实力恢复,卷土重来吗?”胤禔站起来,怒目圆睁。
来帐中议事的都是重臣,说话那人乃是兵部尚书开音布,他并不让着胤禔,据理力争道:“殿下此言有理。可您难道没听过“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道理吗?此战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噶尔丹已经被皇上的亲征吓得屁滚尿流,又打了败仗,内部自是人心浮散,班师回朝后另派使节招降准噶尔各部,何愁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胤禔冷笑,“你说得简单!葛尔丹野心勃勃,畏威而不畏德。哪里会降?不赶尽杀绝,后患无穷。”
“明明有两全其美,和平解决的法子,您非要打仗,将士们的命不是命吗?”
两人你来我往,火花四射,康熙面无表情,既不制止,也不发表意见,就看着他俩吵。
两人从国事上升到人身攻击。胤禔骂那人倚老卖老,那人说胤禔纸上谈兵。
眼看场面越来越劲爆,胤禩终于对上了胤禔的视线,示意他不要再吵了,两人这才停了下来。
闭上嘴,胤禔和开音布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两人的行为有多荒唐,不敢看康熙的表情,立马跪地。
康熙先看向胤禔,语气温和,询问道:“说够啦?”
然后不等胤禔回答就转向开音布,带了些笑,“你也说够啦?”
两人还不至于听不出这阴阳怪气,头垂得更低了些。
康熙像是真的毫不生气一样,还笑着拍了拍手,“好,你们俩说够了,轮到我了。”
众人以为这是要一锤定音了,纷纷朝上首看去,聚精会神。谁料康熙虚晃一枪,手势一转,朝胤禩的方向点了两下,“胤禩,你来说。”
除了康熙和胤禔几乎没人知道不让走是胤禩出的主意。听到这话,除了五阿哥胤祺露出一个点了他就别点我喽的表情,剩下人面上都有些困惑。
胤禩起身垂眸,“皇阿玛饱读兵书,英明神武,自有决断。儿臣只曾听一人讲过十六个字,想说与皇阿玛。”
“哦?你说说。”康熙来了兴趣,问道。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声音落地,满室寂静。
十六个字便概括了数千年来玄妙的兵家义理,鞭辟入里,字字珠玑。能写出一万句话的不一定有真本事,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一万句话的一定大有作为。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康熙两眼放光,激动地大声询问道:“你在何处识得此人?”
胤禩一时没有说话,他顺着康熙的问句想自己是在何处识得。哦!是在史书上,在民众中,在山野烂漫中笑得最动人的梅花枝上。
胤禩凝注着空气中的一个点,仿佛出现了一支梅花,他嗓音低沉,答非所问:“他不在此间。”
康熙脸上露出一抹黯然,叹了口气,惋惜道:“是位真豪杰啊,只可惜不得见。”
胤禩:不得见不可惜,你俩真见面了才出大问题,封建王朝的骨灰给你扬了。
世界是年轻人的,康熙最后还是采用了胤禩的想法。
他把劝降的任务交给了胤禩和胤祺,让胤禔带着胤禛练兵,准备向西北进发。
胤祺养在太后膝下,精通满语蒙语,了解草原上人们的风俗习惯,不至于犯了忌讳,胤禩则是表面君子内里犟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张好脸卖了人还能叫人给他数钱,派他俩去劝降是再合适不过的。
胤禩毕竟学过几年历史,他敢提出一面劝降,一面以武力催逼就是因为他知道准噶尔不是铁板一块,哈密就是他要出手的第一个破绽。
这个率先向清廷投降的地区,一定早已对噶尔丹不满,而他的不满绝不仅仅是地区首领自己的不满。
噶尔丹是蒙古族的首领,却当了28年西藏的活佛。
昭莫多兵败之后,清军守住关隘,更是截留了不少他寄往西藏的信件。
胤禩只需要拿出这些噶尔丹亲自写的信件,给这些蒙古部落一看,再夸两句噶尔丹的虔诚。
你瞧,这满纸朝圣者的悲歌,你看这字里行间对藏传佛教纯洁的信仰,真真是赤子之心!
蒙古人自己就会考量,一个迷信宗教的统治者、一个大难临头,还将心对着西藏朝圣的首领,代表的还是蒙古的利益吗?噶尔丹想要政教合一,这些部族可不一定全部同意。
再有顽固一点,执意要相信噶尔丹能带领他们走向辉煌的,只需要再狠一点。告诉他们,五世□□早已圆寂,你们首领被人家耍的团团转,拿着你们蒙古的军队捍卫人家的利益呢,忙活半天为他人作嫁衣裳呢。直接一破防破防一片。
胤禔那边也十分顺利,噶尔丹后有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西方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背刺,前要直面清廷的军队。
手下被策反的消息一天天传来,他虽抵死不降,可谁都能看得出来,他已经是困兽之斗,坐以待毙。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清廷的战马在远方驰骋,噶尔丹知道自己已是老之将至,功败垂成。
草原的春天,天那样蓝,草这样茂盛,神说要人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可能做到野火烧不尽的却好像只有草木。
饮酒,狂歌,写下最后一首诗,噶尔丹躺在坚硬厚实的土地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策妄接手了他的江山,这个背叛者对康熙跪下,恭敬地表示臣服。
战争终于结束,史书上,康熙的功绩又添一笔,天地间,多少烈士孤魂游荡。
胤禩望向草原,眼前仿佛出现了蒙古铁骑在草原驰骋的样子……
那时,他们是让欧洲人谈之色变的“上帝之鞭”,在欧亚大陆打下了大大的疆土,鼎盛到战无不胜……
只可惜人生荣枯有数,或强或羸,或错或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