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谢谢!谢谢幸子小姐谢谢——”
男同学转头看向蒋佑恩,似乎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
“叫我蒋先生就好了。”温润的男声缓和了对方的局促不安。
“谢谢蒋先生。”男同学朝两人深深鞠上一躬,在得到两人点头致意后离开了舞会。
“你们好,我是蒋佑恩。”
蒋佑恩朝李知微与林甘棠伸出双手,修长的手指在昏暗的光线下投射出阴影,食指指肚与无名指的指尖处覆盖着一层厚茧,悬在半空之中,稳当得却似抵着木桌。
那股干苔调的男香,这一次是尾调,劳丹脂裹挟着香根草,在空气中暧昧地拥抱。
见李知微迟迟没伸手,林甘棠便与蒋佑恩握手。
“你好蒋先生,我叫林甘棠,她叫李知微。”
蒋佑恩顺着林甘棠指向的手看向李知微,宋彦初说她最为和善,但他怎么感觉,她对自己有股敌意呢?
无论是那次的意外相撞,还是现在。
“你好,蒋先生。”李知微脸上的笑容淡淡的,客气而疏离。
林甘棠很意外,今夜李知微就是因为那位新闻业投资人才来的舞会,怎么现在人就站在面前,她却刻意与人保持着距离。
空气再次安静下来,与周围舞会的热闹显得格格不入,蒋佑恩似乎正欲开口,李知微先一步开口说话。
“不好意思,蒋先生,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就先失陪了。”不等蒋佑恩回答,李知微径直转身,朝门口走去。
林甘棠有些不明所以,但她还是跟上了李知微的身影,临走之前不忘朝蒋佑恩点头致意。
两人很快离开场馆,宋彦初不知何时又走到了蒋佑恩,耸起一边的肩膀轻轻撞了下蒋佑恩。
“你平时不是最会跟女孩儿聊天的吗?怎么今天一声都不吭,人家两个女孩子走夜路,也不知道开车送一下,多危险啊。”
“你方才没瞧见那位李小姐看我的眼神吗?”蒋佑恩自嘲一笑,他是做投资的,平日没少去风月场合,很擅长和年轻女孩儿打交道,也是香港城里出了名的浪荡公子哥。
这回倒是,栽跟头咯。
“对我的讨厌都快写到连上了,人家看都不想多看我一眼。”
“难得啊,蒋大少爷,也有你吃瘪的时候。”宋彦初咧嘴一笑,圆润的虎牙露出,显出几分少年气的可爱。
“还好吧,要是每个姑娘都喜欢我——”蒋佑恩嘴角挑着笑,随即放下杯子,朝出口走去,“你们这些人不得各个打光棍。”
宋彦初小跑几步跟上蒋佑恩:“瞧你得瑟那个劲儿,都三十了,至少比她大七八岁,少在我们年轻人这里装嫩了。”
“话说,你不是没有和渡边大佐合作的意向吗,怎么方才院长介绍的时候,不开口解释呢?”
“我怎么开口解释,难道我说我来香港不过是他替世叔看看他在外留学的小儿子过得好不好,顺便来自己的母校看看重温留学岁月?”
“哎呀!你能不能别提那老头子了,我都出国了他还是这么啰嗦......”
春日的夜晚尚有些寒意,欧式建筑遍布东京的街头,行人有些身着新兴的西式服饰,但也有些依旧穿着传统和服。
两人都穿着高跟鞋,走的并不快,李知微的脚趾被尖嘴绑带挤压,酸痛感从指尖蔓延,让人难以忍受。
眼见着不远处路灯下有一个长椅,两人都如释重负,坐下来休整片刻。
林甘棠弯腰抚上脚踝,揉捏着以缓解高跟鞋带来的酸楚:“知微,你今天怎么回事,对那个蒋先生那么冷淡,你今天可是奔着他才去舞会的。”
“你没听到他们说吗?他可是渡边先生请来的。”
“渡边先生请来的又怎样了?”林甘棠没太懂李知微的意思。
“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你说他们跟国内新闻界举足轻重的人关系这么密切,还能图些什么呢?”
“原来如此。”林甘棠恍然大悟,“不过那个蒋先生看着没比我们大多少,竟然能有如此成就。”
虽然不想承认,但李知微还是点点头:“可惜心思没放在正道上,民国初建,又是当今时局,他不在国内好好经营报社,反倒跑来别国攀附权贵。”
“可惜了啊。”
李知微的确感到很惋惜,她本以为那位投资人已经是四五十岁的年纪,没想到竟然这样年轻,但商人终究是商人,在他们心中,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了知微,明天你有空吗?要不要去浅草新开的百货商店逛逛。”林甘棠揉脚的动作不停,头埋在双膝处,声音显得有些低。
“明天就不去了,明天,是周慈生的生日。”
李知微的声音稳稳的,但仔细辨认,不难听出其中的晦涩与悲伤。
林甘棠手顿时停下来,她转身抬头看向李知微,几度欲开口又停下,最后只说出一句:“知微,你——”
林甘棠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安慰李知微,周慈生是李知微的丈夫,不,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人还没有成亲,李知微只是周慈生的童养媳。
周慈生死在了他们成亲前的那个冬天。
“宣统三年,十二月,尸骨无存。”
“我们的婚事定在第二年的春天,但他没等到。”
林甘棠还记得李知微对她说起这些过往时的语调,很平淡,似乎像在聊天气那样,让人听不出任何情绪,但她的嘴角又微微上扬,不知道是不是回想起自己的亡夫。
林甘棠看着她,觉得自己似乎也看不清她,看不清她被扑闪的睫毛遮住的双眸。
也看不清她的悲伤。
明明两人肩并肩坐着,甚至膝盖亲昵地靠在一起,但她依旧觉得自己与李知微间隔着一片汪洋,波涛起伏,将两人越拍越远,她在岸上,李知微在水上。
她将自己放逐。
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春光乍泄于天间,慷慨地洒进每一个屋子,温柔唤醒沉睡于梦境的异乡人。
李知微缓缓睁开眼睛,一个冗长的梦境,走马观花般将她二十载人生中的如梭时光倾泻眼前。
光绪十七年,夏,她出生于云南府昆明城,父亲是三品提督学政,母亲难产而死。母亲死后,父亲并未再娶,她虽然从未体会过母爱是何滋味,但父亲却也给了她双倍舐犊之情。
昆明城里四季如春,她在院子里骑上父亲的脖颈摸高,在文林街铺洒如被的银杏叶上打滚,在湛蓝色滇池的滇池旁喂食海雀。
童年也曾无限美好。
光绪二十四年,父亲北上,临走前告诉她会在秋天前回来,为她过生辰,陪她看雀儿。
同年九月,父亲遭奸人陷害,被捕入狱,死于押解回滇的途中。
十二月,那年昆明的冬天出奇的冷,府中早已被官府抄家,奴仆小厮各自奔走,自她出生起就照顾她的奶娘,亲手将她卖给人牙子。
不知道颠沛流离了多少年,到被卖到了广东湛江一户周姓盐商人家。
那是一个春天,她跟着周家人乘水路来到湛江,盐商大院中的梨花树下,她第一次见到周慈生。
他们说,那是他的丈夫。
一个笑起来眼睛像月牙的男孩。
周家从商为生,家底丰厚,在吃穿用度上从未亏待过她,但周母为人尖酸刻薄,处处挑她毛病,在听闻她是罪臣之后后更是想将她扫地出门,生怕坏了自己儿子的气运。
寄人篱下的那些年,李知微过得很艰难。
但还好有周慈生。
他对她说,学政大人的千金不能被教成只知道礼教女红伺候丈夫的浅薄女人,于是在周母门前跪了三天三夜,直至将膝盖跪倒没有知觉,为她求来了专门来府上教书的先生。
他会在她因周母打骂罚跪祠堂时在夜里翻窗,为她送来松软的跪垫与糕点,生怕她跪伤了膝盖,饿坏了肚子。
他会在她不小心将家中昂贵的古董瓷器打碎时,主动揽了罪名,被周父用藤条打出血痕后,也笑着对她说一点儿也不疼。
在李知微还不懂得丈夫是什么的年纪,她就已经为周慈生是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开心。
除了父亲,周慈生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
他让她再次长出血肉,他是她的新生。
直到两年前。
周慈生的死讯传来时,她刚从府外溜回来,手中还拿着永和园刚出炉的蟹壳黄烧饼,这是晨起周慈生离开时,对她随口说起的。
用草绳捆着的纸包裹着烧饼,她拎着草绳的一端,用指尖轻轻捏着,晃晃悠悠地打开周府大门。
穿过长廊,来到后院,周父周母悲恸的哭声传来,家里乱作一团。
下人们对她说,少爷死了。
瞬间迸发的轰鸣穿透脑海与耳膜,像是留声机中发出的刺耳尖叫声,她就那样紧紧攥着草绳,站在原地,仿若时间静止。
据说是被炸死的,所以尸骨无存,周慈生背着家里参加了革命,负责炸药运输,被抓捕时为了掩护同伴撤离,主动点燃了手持炸药。
仿佛又回到听闻父亲死讯的那个秋天,一瞬间掉入刺骨的深潭,无论她怎样用力扑腾,始终无法逃离,始终深陷其中。
她为周慈生做了衣冠冢,就埋在院子里那颗梨花树下,那样一个撒娇鬼,贪吃鬼,一定不想离家太远吧。
但她的家没了,她来到了东京,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发疯似得埋头苦读,为了自己能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记者,为了能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是她的志向,也是他的志向。
男同学转头看向蒋佑恩,似乎并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
“叫我蒋先生就好了。”温润的男声缓和了对方的局促不安。
“谢谢蒋先生。”男同学朝两人深深鞠上一躬,在得到两人点头致意后离开了舞会。
“你们好,我是蒋佑恩。”
蒋佑恩朝李知微与林甘棠伸出双手,修长的手指在昏暗的光线下投射出阴影,食指指肚与无名指的指尖处覆盖着一层厚茧,悬在半空之中,稳当得却似抵着木桌。
那股干苔调的男香,这一次是尾调,劳丹脂裹挟着香根草,在空气中暧昧地拥抱。
见李知微迟迟没伸手,林甘棠便与蒋佑恩握手。
“你好蒋先生,我叫林甘棠,她叫李知微。”
蒋佑恩顺着林甘棠指向的手看向李知微,宋彦初说她最为和善,但他怎么感觉,她对自己有股敌意呢?
无论是那次的意外相撞,还是现在。
“你好,蒋先生。”李知微脸上的笑容淡淡的,客气而疏离。
林甘棠很意外,今夜李知微就是因为那位新闻业投资人才来的舞会,怎么现在人就站在面前,她却刻意与人保持着距离。
空气再次安静下来,与周围舞会的热闹显得格格不入,蒋佑恩似乎正欲开口,李知微先一步开口说话。
“不好意思,蒋先生,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就先失陪了。”不等蒋佑恩回答,李知微径直转身,朝门口走去。
林甘棠有些不明所以,但她还是跟上了李知微的身影,临走之前不忘朝蒋佑恩点头致意。
两人很快离开场馆,宋彦初不知何时又走到了蒋佑恩,耸起一边的肩膀轻轻撞了下蒋佑恩。
“你平时不是最会跟女孩儿聊天的吗?怎么今天一声都不吭,人家两个女孩子走夜路,也不知道开车送一下,多危险啊。”
“你方才没瞧见那位李小姐看我的眼神吗?”蒋佑恩自嘲一笑,他是做投资的,平日没少去风月场合,很擅长和年轻女孩儿打交道,也是香港城里出了名的浪荡公子哥。
这回倒是,栽跟头咯。
“对我的讨厌都快写到连上了,人家看都不想多看我一眼。”
“难得啊,蒋大少爷,也有你吃瘪的时候。”宋彦初咧嘴一笑,圆润的虎牙露出,显出几分少年气的可爱。
“还好吧,要是每个姑娘都喜欢我——”蒋佑恩嘴角挑着笑,随即放下杯子,朝出口走去,“你们这些人不得各个打光棍。”
宋彦初小跑几步跟上蒋佑恩:“瞧你得瑟那个劲儿,都三十了,至少比她大七八岁,少在我们年轻人这里装嫩了。”
“话说,你不是没有和渡边大佐合作的意向吗,怎么方才院长介绍的时候,不开口解释呢?”
“我怎么开口解释,难道我说我来香港不过是他替世叔看看他在外留学的小儿子过得好不好,顺便来自己的母校看看重温留学岁月?”
“哎呀!你能不能别提那老头子了,我都出国了他还是这么啰嗦......”
春日的夜晚尚有些寒意,欧式建筑遍布东京的街头,行人有些身着新兴的西式服饰,但也有些依旧穿着传统和服。
两人都穿着高跟鞋,走的并不快,李知微的脚趾被尖嘴绑带挤压,酸痛感从指尖蔓延,让人难以忍受。
眼见着不远处路灯下有一个长椅,两人都如释重负,坐下来休整片刻。
林甘棠弯腰抚上脚踝,揉捏着以缓解高跟鞋带来的酸楚:“知微,你今天怎么回事,对那个蒋先生那么冷淡,你今天可是奔着他才去舞会的。”
“你没听到他们说吗?他可是渡边先生请来的。”
“渡边先生请来的又怎样了?”林甘棠没太懂李知微的意思。
“日本人对中国虎视眈眈,你说他们跟国内新闻界举足轻重的人关系这么密切,还能图些什么呢?”
“原来如此。”林甘棠恍然大悟,“不过那个蒋先生看着没比我们大多少,竟然能有如此成就。”
虽然不想承认,但李知微还是点点头:“可惜心思没放在正道上,民国初建,又是当今时局,他不在国内好好经营报社,反倒跑来别国攀附权贵。”
“可惜了啊。”
李知微的确感到很惋惜,她本以为那位投资人已经是四五十岁的年纪,没想到竟然这样年轻,但商人终究是商人,在他们心中,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了知微,明天你有空吗?要不要去浅草新开的百货商店逛逛。”林甘棠揉脚的动作不停,头埋在双膝处,声音显得有些低。
“明天就不去了,明天,是周慈生的生日。”
李知微的声音稳稳的,但仔细辨认,不难听出其中的晦涩与悲伤。
林甘棠手顿时停下来,她转身抬头看向李知微,几度欲开口又停下,最后只说出一句:“知微,你——”
林甘棠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安慰李知微,周慈生是李知微的丈夫,不,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人还没有成亲,李知微只是周慈生的童养媳。
周慈生死在了他们成亲前的那个冬天。
“宣统三年,十二月,尸骨无存。”
“我们的婚事定在第二年的春天,但他没等到。”
林甘棠还记得李知微对她说起这些过往时的语调,很平淡,似乎像在聊天气那样,让人听不出任何情绪,但她的嘴角又微微上扬,不知道是不是回想起自己的亡夫。
林甘棠看着她,觉得自己似乎也看不清她,看不清她被扑闪的睫毛遮住的双眸。
也看不清她的悲伤。
明明两人肩并肩坐着,甚至膝盖亲昵地靠在一起,但她依旧觉得自己与李知微间隔着一片汪洋,波涛起伏,将两人越拍越远,她在岸上,李知微在水上。
她将自己放逐。
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春光乍泄于天间,慷慨地洒进每一个屋子,温柔唤醒沉睡于梦境的异乡人。
李知微缓缓睁开眼睛,一个冗长的梦境,走马观花般将她二十载人生中的如梭时光倾泻眼前。
光绪十七年,夏,她出生于云南府昆明城,父亲是三品提督学政,母亲难产而死。母亲死后,父亲并未再娶,她虽然从未体会过母爱是何滋味,但父亲却也给了她双倍舐犊之情。
昆明城里四季如春,她在院子里骑上父亲的脖颈摸高,在文林街铺洒如被的银杏叶上打滚,在湛蓝色滇池的滇池旁喂食海雀。
童年也曾无限美好。
光绪二十四年,父亲北上,临走前告诉她会在秋天前回来,为她过生辰,陪她看雀儿。
同年九月,父亲遭奸人陷害,被捕入狱,死于押解回滇的途中。
十二月,那年昆明的冬天出奇的冷,府中早已被官府抄家,奴仆小厮各自奔走,自她出生起就照顾她的奶娘,亲手将她卖给人牙子。
不知道颠沛流离了多少年,到被卖到了广东湛江一户周姓盐商人家。
那是一个春天,她跟着周家人乘水路来到湛江,盐商大院中的梨花树下,她第一次见到周慈生。
他们说,那是他的丈夫。
一个笑起来眼睛像月牙的男孩。
周家从商为生,家底丰厚,在吃穿用度上从未亏待过她,但周母为人尖酸刻薄,处处挑她毛病,在听闻她是罪臣之后后更是想将她扫地出门,生怕坏了自己儿子的气运。
寄人篱下的那些年,李知微过得很艰难。
但还好有周慈生。
他对她说,学政大人的千金不能被教成只知道礼教女红伺候丈夫的浅薄女人,于是在周母门前跪了三天三夜,直至将膝盖跪倒没有知觉,为她求来了专门来府上教书的先生。
他会在她因周母打骂罚跪祠堂时在夜里翻窗,为她送来松软的跪垫与糕点,生怕她跪伤了膝盖,饿坏了肚子。
他会在她不小心将家中昂贵的古董瓷器打碎时,主动揽了罪名,被周父用藤条打出血痕后,也笑着对她说一点儿也不疼。
在李知微还不懂得丈夫是什么的年纪,她就已经为周慈生是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开心。
除了父亲,周慈生是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
他让她再次长出血肉,他是她的新生。
直到两年前。
周慈生的死讯传来时,她刚从府外溜回来,手中还拿着永和园刚出炉的蟹壳黄烧饼,这是晨起周慈生离开时,对她随口说起的。
用草绳捆着的纸包裹着烧饼,她拎着草绳的一端,用指尖轻轻捏着,晃晃悠悠地打开周府大门。
穿过长廊,来到后院,周父周母悲恸的哭声传来,家里乱作一团。
下人们对她说,少爷死了。
瞬间迸发的轰鸣穿透脑海与耳膜,像是留声机中发出的刺耳尖叫声,她就那样紧紧攥着草绳,站在原地,仿若时间静止。
据说是被炸死的,所以尸骨无存,周慈生背着家里参加了革命,负责炸药运输,被抓捕时为了掩护同伴撤离,主动点燃了手持炸药。
仿佛又回到听闻父亲死讯的那个秋天,一瞬间掉入刺骨的深潭,无论她怎样用力扑腾,始终无法逃离,始终深陷其中。
她为周慈生做了衣冠冢,就埋在院子里那颗梨花树下,那样一个撒娇鬼,贪吃鬼,一定不想离家太远吧。
但她的家没了,她来到了东京,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发疯似得埋头苦读,为了自己能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记者,为了能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是她的志向,也是他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