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十位落选的秀女已收拾停当,正要跟随太监与姑姑们出宫,由专人安排送回各家。
早早起床的孟夏,等了又等,然而直到辰时二刻,也没人来叫她。
她的行李很少,仅一个包袱,于是孟夏直接背着包袱走到了前殿。
殿前,芳姑姑正与要出宫的姑娘们作别。
站在院门口的孟夏数了数,一二三……九十,再数一遍,……九十。
孟夏眨了眨眼睛,不死心地再数了一次。
芳姑姑看见远处带着帏帽、背着包袱的姑娘,就知她不知自己已经得了太妃娘娘的青眼。
她对面前的十位姑娘祝福道:“相识一场,即是缘分。姑姑祝你们日后觅得佳婿良缘,一生幸福和乐。好了,出宫去吧,归家途中莫忘自个儿的周全。”
顾桐左不见孟夏,右不见孟夏,以为她睡晚了,当数了十个人刚好齐数以后,她才知原来是自己想岔了。也好,留在宫中还是能有个盼头。只是她回了徽州,只能等将来孟夏出宫后才能去庐州找她……但她长得那般美,将来会成为娘娘也说不定。
孟夏走到芳姑姑身边,行了一礼,“姑姑安好,民女……”
芳姑姑只问:“姑娘背着包袱作甚?”
帏帽下的脸并不清楚,芳姑姑笑道:“姑娘睡糊涂了罢,倘是与人告别,便快些罢。”又看向周围的人,“小娘子们若有什么体己话,还请快些言道。半炷香后出储秀宫,别误了赶路的时辰。”
安稳觉睡得太早了。
孟夏轻呼出一口气,点点头,“谢姑姑。”
“顾桐,此一别,你多保重,祝你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顾桐擦了擦眼泪,“好夏夏,你在宫里,也要照顾好自己。”
犹豫几瞬,她咬唇道:“梁…之蓉,她没有看起来那么的好,你要当心。”
孟夏眉尾微微一动,一瞬又恢复如初。
“怎么了?”
顾桐低声说:“大选那日,我的衣裳破了,在殿上惹人笑话。可我明明记得,我晨起时穿衣裳还是完好的,那日我差点摔倒在地上,她扶住了我,这是唯一一次我与旁人近身。”
她随即又懊丧了脸色,“说到底这也不过是我的猜测,但你……还是多留个心眼罢。何况那些出身高门的贵女,都不是简单的……”
这是认为她未来会是皇帝的妃嫔了。
孟夏无奈,轻轻笑了下,“别多想了。”而后从包袱中找出一块手帕,摊在双手手心递给她,颇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新裁剪的手帕,手艺很粗糙……你别嫌弃可好?”
的确是裁剪的,而不是绣的。孟夏不会绣手帕,甚至连缝齐整细密的针角也不会。所以这方豆青素帕,只有一角处绣着的一个歪歪扭扭、不忍入目的“桐”字,是孟夏的手作。
顾桐“噗呲”一声笑了出来,接过手帕妥善收进包袱里,道:“以后若是有机会,我教教你刺绣吧。”
孟夏点头,“一言为定,要记得像从前一样开心。”
顾桐破涕为笑,“好,我会的。”
送顾桐到后宫宫门尽头的甬道口,孟夏便被要求止步。
回至储秀宫中,询问了芳姑姑关于她的事体,竟然被告知她直到容貌恢复完全时再去拜见静太妃。
芳姑姑看着低头沉默的她,语重心长地提醒:“姑娘,入了宫,便不是在宫外。事事切不可马虎糊涂。姑娘可知今晨之‘疏忽’,若被有心人抓做把柄,便能扣一顶忤逆不尊太妃的帽子。”
这的确是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询问芳姑姑关于自己的去向。孟夏郑重地行了个揖礼,“多谢姑姑教诲,民女谨记。”
芳姑姑在这宫里也快十三年了,哪能看不出这姑娘心里头盼着出宫去呢。可入了宫便是如此,事有一二分由人,便算不错了。
入夜,孟夏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拜见静太妃,或者说是静太妃要见她。看她的脸恢复得如何,如果脸还像从前一般,是要让她入后宫成为一位妃嫔么……?她本就是秀女,皇帝的母亲见秀女,除了这个含义,恐怕不会有别的什么了。
折腾来折腾去,还是如此,幸运之神没有眷顾她。
孟夏翻了个身,长叹一口气。
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待到容貌恢复还有两三个月,这其间未必不会有其他变数。况且,没有变数,也能主动制造变数。
默念着放宽心放宽心,她又能睡着了。
…
心心念念的变数,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孟夏及后宫众人多多少少都吃了一惊。
选秀结束的一个月后,皇帝一道口谕,孟夏的暂住地从储秀宫直接转至教坊司。
领旨“谢恩”后的孟夏咬着腮帮子,很是不客气地问候了当今天子往上三代皇帝。
她一个良籍女子,未行任何不法不敬不忠不仁之事,却成为了乐籍!
在这个时代,谁人不知,脱去贱籍是何等困难重重之事,难道当今天子已昏聩至不识肉糜了么?
何况,大宁朝的教坊司,虽以掌管礼乐歌舞为主,但也兼管官办妓.院。
与时人不同,她不觉得身为乐户,与乐工舞伎为伍是甚么可羞耻之事。但让她踏足腌臜之地,比让她去刷恭桶还要不能忍受百倍。她见过柳姑姑家三条巷后张大户家的张二狗刷恭桶,虽然很是难以忍受,却远好过去那些勾栏酒色放荡之地。
孟夏眼眸眨了又眨,努力克制住眼中竭力压抑的熊熊怒意。
她依旧跪在地上,眉眼淡淡,“可否请问公公,民女所犯何事,圣人要将民女贬为乐籍?”
贬为乐籍?
陈培一顿,陛下只让他把人送去教坊司弹筝,别留在宫里。也是他疏忽了,这个倒是没问陛下。
既然自己也还不清楚,他只好说:“这……陛下的意思,咱家也不知。”
见她不吭声,芳姑姑提醒一句:“如此,孟姑娘便收拾东西随陈公公走罢。”
孟夏站起来,拍了拍膝盖,挤出一抹僵硬的笑,“那请公公稍待片刻,民女马上就来。”
芳姑姑看着她的动作,真是提起了心、又提起了胆。
这可是大不敬啊。她还从未见过有人接旨后,胆敢当着宣旨太监的面,拍去衣裳上的灰尘泥巴的,哪怕只是圣人的口谕也不得如此,何况孟夏还是经受过宫廷礼仪正规教导的人。
她小心地觑着眼瞧了瞧陈公公,见他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而后也未有丝毫的不虞,才渐渐放下一颗为孟夏与身为教习嬷嬷的自己紧张的心。
陈培倒是没在意小姑娘家气头上的不敬,毕竟教坊司那种地方,哪一个清白良家子愿意去?
他袖着手,心道:“陛下既然觉得孟氏的琴弹得入耳,想要听曲儿直接把人召去就是,左右豹房里头的乐伎乐工也不算多。留在教坊司,算是怎么个意思?”
不过他倒不认为陛下是看上了孟氏,以陛下的性子,真的看上了谁,肯定直接就……咳,再怎么也不会让自己的女人留在那鱼龙混杂、奢靡浪荡的浮华地。
听宫里的风声,静太妃有意封孟氏个妃位。陛下这么做,大抵是要借此与太妃娘娘较个劲。当日陛下径自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做鹌鹑状的秀女和盛怒中的静太妃,总要找个地方发泄怒火,孟氏多半是成了天家母子二人角力的靶子。
陈培越想越觉得这是更有道理的猜测,毕竟他们叛逆的陛下做得出来,且很乐意做这样的事。
总之,不管陛下到底是何意,这秀女孟氏,算是得了后宫中独一份的“待遇”。
三步并作两步走回屋里的孟夏,一边在心里骂着“狗皇帝”,一边着手飞快收拾行囊,却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在宫里需担心某一日被静太妃传召,落下一个沉甸甸的妃嫔头衔来。去了教坊司,一则不在宫中,远离寿安宫;二则虽成了乐籍,选秀选的都是良家子,静太妃之后不可能为亲儿子择选一个贱籍女子入后宫罢,毕竟皇家也要颜面;三则,她没有犯任何事,哪怕真的有,那也要向皇帝问个清楚才行。难得她“有此荣幸”得到皇帝的一道口谕,既是让她去弹筝,将来总不太可能不召见她罢。
只是今后要去藏书阁,恐怕机会是无比的渺茫……
如此随心所欲、不顾他人意愿,倒是很应那“纨绔天子”的称号。
孟夏却不自知,她已然忽略的一个真理:封建王朝手握至高无上权柄的帝王,做什么事还需要过问旁人的意愿吗?
打好包袱的环结,孟夏低声一喃:“何止纨绔呢,简直就是恶劣。”
回望座座朱墙金黄琉璃瓦的精美绝伦的宫殿,孟夏在心里悄悄说了声——“再见”。
也许之后会因献乐入宫,也许再也不会进来了。
后宫中消息灵通的,暗自派人去打听得陛下“青眼”的这位秀女是何来头。静太妃得知消息时,孟夏已随陈培出了宫门。她将长毛白猫抱上膝盖,面色淡淡,只吩咐伍福:“去查查,他们曾有什么交集。”
…
日上中天,教坊司府门前,教坊司奉銮、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已在檐下等候多时。
孟夏地位低,便先行跳下马车,见到门前打扮不同的五人,行了个端正标准的万福礼,“民女拜见奉銮大人、二位韶舞大人、二位司乐大人。”
韶舞与司乐几人客气地向孟夏回了一揖,孟夏复还一礼。
教坊司奉銮即教坊司主官全桂,率先迎了上去,向刚下车的陈培屈身行礼。睁着一双绿豆小眼,脸上堆起层层笑褶,侧过身伸着手臂,恭敬道:“陈公公堂上请坐。”
他继而转头,朝孟夏笑眯眯道:“孟娘子有礼,往后就把这教坊司当作自家,有甚么难处尽可与我、与四位司乐韶舞说道。”语罢,暗暗看了一眼陈公公,见他面带微笑,心知没有说错什么话。
可不是么,这突然好端端的一个秀女,被赶到这教坊司来,还以为是冲撞了圣人太妃或是宫里的贵人。道是个怎样不合意、不懂事的秀女,可人是陈公公亲自去接来的,也是陈公公一路从宫里带到这的,要真说是什么惩罚的,可就太奇怪了。
虽说姑娘的脸被帏帽遮挡着看不清,但他惯会看人听声,七猜八猜的,倒揣摩出一个自以为八成正确的结论——这姑娘定是个有造化的。
圣人到底是年少轻狂的顽劣儿郎,此番定是要与这小娘子捉弄戏耍几个来回,才能完满那颗情窦初开的少男心。
全桂转了圈眼珠子,越发想得胡乱无厘头。
陈培懒得搭理他们心里的弯弯绕绕,他亲自把人带到这自然特殊得很,不消他明说,这些人也不敢随意轻慢了去。因而他只摆手道:“全主官客气,咱家还得回西苑,就不久留了。”
到得正堂,全桂指着一位年纪二十上下的丫鬟,向孟夏说道:“这是内子身边的婢女翠儿,今后便供孟娘子差遣。若有什么需要置办的,尽可差使她去整备添置。”
孟夏心里一惊,她现在可以完全肯定这些很不寻常。然而,早在御前大太监亲自领她到这里时,她就应该回过神了。
她行了个万福礼,面上微露难色,话中委婉地推拒:“民女谢过奉銮大人。民女初来乍到,不甚熟悉教坊司,辛苦翠儿姑娘些许时日。”
把“供她差遣”理解成为带她熟悉教坊司,以拒绝翠儿在她身边当丫鬟侍候。不论他们是因为陈公公还是别的,待她与其他乐工不同,她绝不能无知无觉地平白生受。
全桂不好强求,总归是她自己提出的要求。何况私下里他总会多叮嘱旁人注意些,免得惹出什么乱子累及自家。
没有任何被拒绝好意的不满,全桂呵呵一笑,“既如此,翠儿,你过些时日再回夫人那里伺候。”
翠儿应道:“大人,奴婢晓得了。”
教坊司中,乐工所居处所在富乐院的后院。
拒绝翠儿欲帮她背着包袱的意思,孟夏跟在翠儿身后,来到一处单独辟出的小院秀丽院。
看了眼院落的门匾,她不由得吐槽:不仅有点俗气,还与这院子里的景致毫不相称,大抵只是随意取的名称罢。
房屋久未住人,屋子里残留着刚洒扫完不久的湿气,散发着淡淡的木头霉味,空气中还漂浮着肉眼可见的微小尘埃。
孟夏用手帕捂着口鼻咳嗽了几声,放下包袱后,立即搬了个干净的小杌子到屋外廊下坐着。
翠儿是个机灵的,在厅堂全桂要将她拨给眼前的这位姑娘使唤时,她就明白了这姑娘是个有来头的。她走上前恭敬问:“姑娘可是饿了,可要用些午膳?”
孟夏双手撑着下巴,摇头闷声道:“不劳烦,我不饿。你去歇着吧,我这里现下没有什么事。”
翠儿转而问:“那奴婢先给您把屋子里的被褥、纱帐、垫子铺上?”她来这,总得好好为将来的贵人做些事情。
孟夏一顿,朝屋子里看了看,“不着急,让里头先通通风。”
既无事可做,翠儿只得退了下去。
半边身子靠着廊柱,孟夏目光定定地看着这干干净净的、刚除去杂草的、光秃秃的小院。
良久后,她叹息一声。
既来之,则安之。
奔波了半日,她早已有些疲倦。
孟夏把小杌子搬进屋里,打水重新擦拭了床榻、衣柜、案几,自己动手将被褥之类的铺了起来。
翠儿耳尖,一听到动静,从后罩房急忙赶来,心想这位姑娘大概是习惯过自食其力的日子,就不说放着让她来的话,只麻利地在一旁帮忙擦洗整理。
孟夏向她道了句谢。
翠儿自小就是丫鬟出身,做这些从来任劳任怨,还是初次听见贵人向她这等下人道谢,难免有些惶恐,“姑娘,这是奴婢应该做的,您不用……不用谢奴婢。”
孟夏没说话,把手擦干净,去厨房里倒了杯茶回来给她,“辛苦翠儿姐姐了。”
见她笑盈盈的,翠儿伸出了双手怯怯地接过茶,“奴婢谢过姑娘。”
早早起床的孟夏,等了又等,然而直到辰时二刻,也没人来叫她。
她的行李很少,仅一个包袱,于是孟夏直接背着包袱走到了前殿。
殿前,芳姑姑正与要出宫的姑娘们作别。
站在院门口的孟夏数了数,一二三……九十,再数一遍,……九十。
孟夏眨了眨眼睛,不死心地再数了一次。
芳姑姑看见远处带着帏帽、背着包袱的姑娘,就知她不知自己已经得了太妃娘娘的青眼。
她对面前的十位姑娘祝福道:“相识一场,即是缘分。姑姑祝你们日后觅得佳婿良缘,一生幸福和乐。好了,出宫去吧,归家途中莫忘自个儿的周全。”
顾桐左不见孟夏,右不见孟夏,以为她睡晚了,当数了十个人刚好齐数以后,她才知原来是自己想岔了。也好,留在宫中还是能有个盼头。只是她回了徽州,只能等将来孟夏出宫后才能去庐州找她……但她长得那般美,将来会成为娘娘也说不定。
孟夏走到芳姑姑身边,行了一礼,“姑姑安好,民女……”
芳姑姑只问:“姑娘背着包袱作甚?”
帏帽下的脸并不清楚,芳姑姑笑道:“姑娘睡糊涂了罢,倘是与人告别,便快些罢。”又看向周围的人,“小娘子们若有什么体己话,还请快些言道。半炷香后出储秀宫,别误了赶路的时辰。”
安稳觉睡得太早了。
孟夏轻呼出一口气,点点头,“谢姑姑。”
“顾桐,此一别,你多保重,祝你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顾桐擦了擦眼泪,“好夏夏,你在宫里,也要照顾好自己。”
犹豫几瞬,她咬唇道:“梁…之蓉,她没有看起来那么的好,你要当心。”
孟夏眉尾微微一动,一瞬又恢复如初。
“怎么了?”
顾桐低声说:“大选那日,我的衣裳破了,在殿上惹人笑话。可我明明记得,我晨起时穿衣裳还是完好的,那日我差点摔倒在地上,她扶住了我,这是唯一一次我与旁人近身。”
她随即又懊丧了脸色,“说到底这也不过是我的猜测,但你……还是多留个心眼罢。何况那些出身高门的贵女,都不是简单的……”
这是认为她未来会是皇帝的妃嫔了。
孟夏无奈,轻轻笑了下,“别多想了。”而后从包袱中找出一块手帕,摊在双手手心递给她,颇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新裁剪的手帕,手艺很粗糙……你别嫌弃可好?”
的确是裁剪的,而不是绣的。孟夏不会绣手帕,甚至连缝齐整细密的针角也不会。所以这方豆青素帕,只有一角处绣着的一个歪歪扭扭、不忍入目的“桐”字,是孟夏的手作。
顾桐“噗呲”一声笑了出来,接过手帕妥善收进包袱里,道:“以后若是有机会,我教教你刺绣吧。”
孟夏点头,“一言为定,要记得像从前一样开心。”
顾桐破涕为笑,“好,我会的。”
送顾桐到后宫宫门尽头的甬道口,孟夏便被要求止步。
回至储秀宫中,询问了芳姑姑关于她的事体,竟然被告知她直到容貌恢复完全时再去拜见静太妃。
芳姑姑看着低头沉默的她,语重心长地提醒:“姑娘,入了宫,便不是在宫外。事事切不可马虎糊涂。姑娘可知今晨之‘疏忽’,若被有心人抓做把柄,便能扣一顶忤逆不尊太妃的帽子。”
这的确是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询问芳姑姑关于自己的去向。孟夏郑重地行了个揖礼,“多谢姑姑教诲,民女谨记。”
芳姑姑在这宫里也快十三年了,哪能看不出这姑娘心里头盼着出宫去呢。可入了宫便是如此,事有一二分由人,便算不错了。
入夜,孟夏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拜见静太妃,或者说是静太妃要见她。看她的脸恢复得如何,如果脸还像从前一般,是要让她入后宫成为一位妃嫔么……?她本就是秀女,皇帝的母亲见秀女,除了这个含义,恐怕不会有别的什么了。
折腾来折腾去,还是如此,幸运之神没有眷顾她。
孟夏翻了个身,长叹一口气。
罢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待到容貌恢复还有两三个月,这其间未必不会有其他变数。况且,没有变数,也能主动制造变数。
默念着放宽心放宽心,她又能睡着了。
…
心心念念的变数,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孟夏及后宫众人多多少少都吃了一惊。
选秀结束的一个月后,皇帝一道口谕,孟夏的暂住地从储秀宫直接转至教坊司。
领旨“谢恩”后的孟夏咬着腮帮子,很是不客气地问候了当今天子往上三代皇帝。
她一个良籍女子,未行任何不法不敬不忠不仁之事,却成为了乐籍!
在这个时代,谁人不知,脱去贱籍是何等困难重重之事,难道当今天子已昏聩至不识肉糜了么?
何况,大宁朝的教坊司,虽以掌管礼乐歌舞为主,但也兼管官办妓.院。
与时人不同,她不觉得身为乐户,与乐工舞伎为伍是甚么可羞耻之事。但让她踏足腌臜之地,比让她去刷恭桶还要不能忍受百倍。她见过柳姑姑家三条巷后张大户家的张二狗刷恭桶,虽然很是难以忍受,却远好过去那些勾栏酒色放荡之地。
孟夏眼眸眨了又眨,努力克制住眼中竭力压抑的熊熊怒意。
她依旧跪在地上,眉眼淡淡,“可否请问公公,民女所犯何事,圣人要将民女贬为乐籍?”
贬为乐籍?
陈培一顿,陛下只让他把人送去教坊司弹筝,别留在宫里。也是他疏忽了,这个倒是没问陛下。
既然自己也还不清楚,他只好说:“这……陛下的意思,咱家也不知。”
见她不吭声,芳姑姑提醒一句:“如此,孟姑娘便收拾东西随陈公公走罢。”
孟夏站起来,拍了拍膝盖,挤出一抹僵硬的笑,“那请公公稍待片刻,民女马上就来。”
芳姑姑看着她的动作,真是提起了心、又提起了胆。
这可是大不敬啊。她还从未见过有人接旨后,胆敢当着宣旨太监的面,拍去衣裳上的灰尘泥巴的,哪怕只是圣人的口谕也不得如此,何况孟夏还是经受过宫廷礼仪正规教导的人。
她小心地觑着眼瞧了瞧陈公公,见他面色如常地点了点头,而后也未有丝毫的不虞,才渐渐放下一颗为孟夏与身为教习嬷嬷的自己紧张的心。
陈培倒是没在意小姑娘家气头上的不敬,毕竟教坊司那种地方,哪一个清白良家子愿意去?
他袖着手,心道:“陛下既然觉得孟氏的琴弹得入耳,想要听曲儿直接把人召去就是,左右豹房里头的乐伎乐工也不算多。留在教坊司,算是怎么个意思?”
不过他倒不认为陛下是看上了孟氏,以陛下的性子,真的看上了谁,肯定直接就……咳,再怎么也不会让自己的女人留在那鱼龙混杂、奢靡浪荡的浮华地。
听宫里的风声,静太妃有意封孟氏个妃位。陛下这么做,大抵是要借此与太妃娘娘较个劲。当日陛下径自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做鹌鹑状的秀女和盛怒中的静太妃,总要找个地方发泄怒火,孟氏多半是成了天家母子二人角力的靶子。
陈培越想越觉得这是更有道理的猜测,毕竟他们叛逆的陛下做得出来,且很乐意做这样的事。
总之,不管陛下到底是何意,这秀女孟氏,算是得了后宫中独一份的“待遇”。
三步并作两步走回屋里的孟夏,一边在心里骂着“狗皇帝”,一边着手飞快收拾行囊,却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在宫里需担心某一日被静太妃传召,落下一个沉甸甸的妃嫔头衔来。去了教坊司,一则不在宫中,远离寿安宫;二则虽成了乐籍,选秀选的都是良家子,静太妃之后不可能为亲儿子择选一个贱籍女子入后宫罢,毕竟皇家也要颜面;三则,她没有犯任何事,哪怕真的有,那也要向皇帝问个清楚才行。难得她“有此荣幸”得到皇帝的一道口谕,既是让她去弹筝,将来总不太可能不召见她罢。
只是今后要去藏书阁,恐怕机会是无比的渺茫……
如此随心所欲、不顾他人意愿,倒是很应那“纨绔天子”的称号。
孟夏却不自知,她已然忽略的一个真理:封建王朝手握至高无上权柄的帝王,做什么事还需要过问旁人的意愿吗?
打好包袱的环结,孟夏低声一喃:“何止纨绔呢,简直就是恶劣。”
回望座座朱墙金黄琉璃瓦的精美绝伦的宫殿,孟夏在心里悄悄说了声——“再见”。
也许之后会因献乐入宫,也许再也不会进来了。
后宫中消息灵通的,暗自派人去打听得陛下“青眼”的这位秀女是何来头。静太妃得知消息时,孟夏已随陈培出了宫门。她将长毛白猫抱上膝盖,面色淡淡,只吩咐伍福:“去查查,他们曾有什么交集。”
…
日上中天,教坊司府门前,教坊司奉銮、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已在檐下等候多时。
孟夏地位低,便先行跳下马车,见到门前打扮不同的五人,行了个端正标准的万福礼,“民女拜见奉銮大人、二位韶舞大人、二位司乐大人。”
韶舞与司乐几人客气地向孟夏回了一揖,孟夏复还一礼。
教坊司奉銮即教坊司主官全桂,率先迎了上去,向刚下车的陈培屈身行礼。睁着一双绿豆小眼,脸上堆起层层笑褶,侧过身伸着手臂,恭敬道:“陈公公堂上请坐。”
他继而转头,朝孟夏笑眯眯道:“孟娘子有礼,往后就把这教坊司当作自家,有甚么难处尽可与我、与四位司乐韶舞说道。”语罢,暗暗看了一眼陈公公,见他面带微笑,心知没有说错什么话。
可不是么,这突然好端端的一个秀女,被赶到这教坊司来,还以为是冲撞了圣人太妃或是宫里的贵人。道是个怎样不合意、不懂事的秀女,可人是陈公公亲自去接来的,也是陈公公一路从宫里带到这的,要真说是什么惩罚的,可就太奇怪了。
虽说姑娘的脸被帏帽遮挡着看不清,但他惯会看人听声,七猜八猜的,倒揣摩出一个自以为八成正确的结论——这姑娘定是个有造化的。
圣人到底是年少轻狂的顽劣儿郎,此番定是要与这小娘子捉弄戏耍几个来回,才能完满那颗情窦初开的少男心。
全桂转了圈眼珠子,越发想得胡乱无厘头。
陈培懒得搭理他们心里的弯弯绕绕,他亲自把人带到这自然特殊得很,不消他明说,这些人也不敢随意轻慢了去。因而他只摆手道:“全主官客气,咱家还得回西苑,就不久留了。”
到得正堂,全桂指着一位年纪二十上下的丫鬟,向孟夏说道:“这是内子身边的婢女翠儿,今后便供孟娘子差遣。若有什么需要置办的,尽可差使她去整备添置。”
孟夏心里一惊,她现在可以完全肯定这些很不寻常。然而,早在御前大太监亲自领她到这里时,她就应该回过神了。
她行了个万福礼,面上微露难色,话中委婉地推拒:“民女谢过奉銮大人。民女初来乍到,不甚熟悉教坊司,辛苦翠儿姑娘些许时日。”
把“供她差遣”理解成为带她熟悉教坊司,以拒绝翠儿在她身边当丫鬟侍候。不论他们是因为陈公公还是别的,待她与其他乐工不同,她绝不能无知无觉地平白生受。
全桂不好强求,总归是她自己提出的要求。何况私下里他总会多叮嘱旁人注意些,免得惹出什么乱子累及自家。
没有任何被拒绝好意的不满,全桂呵呵一笑,“既如此,翠儿,你过些时日再回夫人那里伺候。”
翠儿应道:“大人,奴婢晓得了。”
教坊司中,乐工所居处所在富乐院的后院。
拒绝翠儿欲帮她背着包袱的意思,孟夏跟在翠儿身后,来到一处单独辟出的小院秀丽院。
看了眼院落的门匾,她不由得吐槽:不仅有点俗气,还与这院子里的景致毫不相称,大抵只是随意取的名称罢。
房屋久未住人,屋子里残留着刚洒扫完不久的湿气,散发着淡淡的木头霉味,空气中还漂浮着肉眼可见的微小尘埃。
孟夏用手帕捂着口鼻咳嗽了几声,放下包袱后,立即搬了个干净的小杌子到屋外廊下坐着。
翠儿是个机灵的,在厅堂全桂要将她拨给眼前的这位姑娘使唤时,她就明白了这姑娘是个有来头的。她走上前恭敬问:“姑娘可是饿了,可要用些午膳?”
孟夏双手撑着下巴,摇头闷声道:“不劳烦,我不饿。你去歇着吧,我这里现下没有什么事。”
翠儿转而问:“那奴婢先给您把屋子里的被褥、纱帐、垫子铺上?”她来这,总得好好为将来的贵人做些事情。
孟夏一顿,朝屋子里看了看,“不着急,让里头先通通风。”
既无事可做,翠儿只得退了下去。
半边身子靠着廊柱,孟夏目光定定地看着这干干净净的、刚除去杂草的、光秃秃的小院。
良久后,她叹息一声。
既来之,则安之。
奔波了半日,她早已有些疲倦。
孟夏把小杌子搬进屋里,打水重新擦拭了床榻、衣柜、案几,自己动手将被褥之类的铺了起来。
翠儿耳尖,一听到动静,从后罩房急忙赶来,心想这位姑娘大概是习惯过自食其力的日子,就不说放着让她来的话,只麻利地在一旁帮忙擦洗整理。
孟夏向她道了句谢。
翠儿自小就是丫鬟出身,做这些从来任劳任怨,还是初次听见贵人向她这等下人道谢,难免有些惶恐,“姑娘,这是奴婢应该做的,您不用……不用谢奴婢。”
孟夏没说话,把手擦干净,去厨房里倒了杯茶回来给她,“辛苦翠儿姐姐了。”
见她笑盈盈的,翠儿伸出了双手怯怯地接过茶,“奴婢谢过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