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毫不见小,等人们到了碾场,都浇了个透心凉。
身上再凉都不及人心里凉。
麦子放在空地,雨水早都浸透了,蔺吉安率先冲出去,在碾场的小屋里扯油布。
拿着油布就往开了展,想要铺到麦子上。有些人家的汉子看见蔺吉安一个人铺吃力,也跟着过去帮忙。
但人人都知道,这麦子救不回来了。
有人哭出了声。
是蔺丑娃斜上面的一户人家,和蔺家拐着弯带亲戚,蔺吉安叫一声大伯。
“娃,没用了,没用了。”说着就像是站不住了般,整个人滑倒在地,然后就跟要发疯样,将麦子往怀里抱。
平日里都是女人家哭,这第一次见大男人哭,还是个五十多的人,不顾一点形象,像个孩童一样撕心裂肺哭嚎起来。
“我的麦子,我的麦子。”
周围的人让这哭声搅的心更加乱,原本强逼着不让自己掉眼泪的妇人们也开始流泪。这辛辛苦苦一年,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今晚的大雨。
今晚天上的星星怎么就能骗人呢。
蔺丑娃也被浇透,就站在旁边。里正打着伞,由自己的大儿子扶着终于来了。
上天发怒,人根本无能为力。蔺吉安一伙人扯油布的样子像是个笑话,让那些恸哭的人更清晰地明白,彻底完了。
与此同时,刺耳的雷电劈下,瞬间天地间亮如白昼。众人脸上的惊慌,害怕以及绝望被蔺吉安尽收眼下,人们脸上根本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都怔怔地站在这空旷地,任由雨水泼下。
不知等到天明,他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此时,府城外的一家客栈屋内,有人忧心忡忡望着外面的大雨。
已经快要一个时辰了,雨却越下越大,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
何晓梅点起了油灯,陪着钟喜站在窗边。
每当这种时候,钟喜总是显得格外沉静。他皱着眉头一言不发,心下思绪都不知道翻滚了多少回。
秋收时的雷声和暴雨意味着什么,他们这些人最为清楚。那麦子包谷让雨水泡透,人吃了会死,可没了粮食,他们也会饿死。后半年这些时日都要靠秋收的粮食度过,一场大雨却斩了他们这些老农的退路。
装黄芪的车架放在客栈牛棚里,虽说不用担心,初三还是冒雨跑出去检查了一遍。
完了就上了楼敲门。
钟喜上身一绷,转头直直盯着门。“谁?”
梁初三抹了把顺脸淌的雨水,整个人浑身发抖,连带着那本就不怎么攒劲的嗓子更加断断续续。“喔...我...初三。”说着,那上下两层牙齿止不住地打颤。
稍稍放松,钟喜过去开了门。
“你出去了一趟?”
初三抱着自己的胳膊,快快地上下搓,不忘回话。“嗯,我...看黄芪...芪去了。”
不行了,他还是冷得厉害,对着钟喜点点头,又用那眼睛看钟喜。何晓梅拿过来个布巾子,“赶紧身上头上擦擦。”
钟喜明白了,就是黄芪好着呢,没被那雨水淋到。又看初三边擦头发,边用下巴点外面。
“没办法,今晚这雨太不是时候,庄稼这些怕是不太行了。”
初三又点头,他也是这个感觉。听到雨声他一个睡得热乎的人直接就冲出去牛棚了。当时他想的就是粮食可能不行了,那他们的这车黄芪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还因为着急踩到了他爹的腿。暗夜里看不清,他那大脚就踩到了他爹腿上,差点给他爹踩折。这么折腾了会儿,几个房间的人也都醒了。
“你爹这些都醒了?”
初三这会儿终于缓过来,“嗯,醒,醒了。”
“行了,那就下去把人都叫上来吧。”
等到初三下楼,何晓梅先开了口。“她爹,我下去烧些热水,你给百酒写封信吧。咱们明天就不去府城了。”
因为是第一次做药材买卖,这次他们出门就带了三车。这三车有他们自己种的,还有从药农那收的。
想着东西不多,他们这次就先去趟府城,看趟闺女。其实明早出发他们在城门落锁之前应该是能到的,可眼下明显不行了。
雨明天早上要是没停,他们也不能等了。
钟喜酒喜欢他媳妇这聪明有脑瓜,不过也止不住地磨叨,“要是没这场雨,咱们也能见见两个娃。”
这破球老天爷,根本不干人事。
“行了,别想那些了,等会儿人上来给交代交代。”说罢,自己又从包袱里面拿了件外披。
一场秋雨一场寒,今晚的雨下得邪乎。店小二也被雨声吵醒,正打着盹儿坐在灶火门旁烧火。
这倒是省了何晓梅的事,交代了小二一声,给了几个铜板,转身上楼又停了脚步。钟喜带着人在房间说话,她不想听,索性直接就坐在大堂。
也不知道百酒百乐怎么样了。作为一个母亲,她总是忍不住地牵挂孩子,想知道孩子今天吃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除了想孩子们,她又愁起药材买卖来了。
要是钟喜知道,又该说她了。“你天天不要琢磨这些好不好,你休息休息,这些事有我想,有我去解决。”
何晓梅及时打住思绪,看见梁柱几人往楼下走,问候几句就回屋了。赶紧睡,明儿个要开始赶路了。
暴雨在第二日清晨就停了,钟喜一行人稍微垫了垫肚子,就赶紧出发了。他们呢转了方向,这次,一路直奔京城。
他们从县城往府城走的那段路,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要不,就是路面有个大坑。车上拉着药材,没法走快。
越离京城近,这路就越平坦,甚至也宽大起来,骡子跑起来快,所以他们要比预计时间提前三天到京城。
城门高大威严,人仰着脖子到底就能将城墙最高处看到,好似和天际相接。正门是那些王公贵族的专用通道,半天都不见一辆车架经过。像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只能走东边侧门。可连那侧门口都立着两个石狮子,两侧站着官兵,正在一一排查进出城的百姓。
蔺东到了城门口,显出些拘谨和胆小来。他从没有过这种类似于自卑的情绪。他以为他还算是见过些世面,能面不改色地进这大城市。可是,看着出出进进的人穿的都是绸子衣裳,他下意识摸摸自己的麻布短打,难得的有些心不在焉。
打头的钟喜无心欣赏,也对于自己走不了正门无甚感想。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银钱啊,银钱,飞来我口袋吧!
通过层层盘查,进了城他们就兵分两路:何晓梅带着大部队先去客栈办理入住,安顿下来就收拾收拾吃口饭;钟喜则带着梁柱和蔺东,从车上取了些黄芪包好,去了最近的药堂。
钟喜着急,见了药童就拿了黄芪出来,道明来意,却见那人爱答不理,“嗯,稍等。”
然后这一等就没了消息。
药堂中人来人往,没人正眼瞧他们三个。蔺东生气,故意放大声音,“咱们不在这儿买了,去其他店,还让他一个小小药童摆谱!”
这么说完,那药童头也不抬,手却抬起来,“出门右拐,有家善人。”
“哎,你...”蔺东感觉受到了歧视,站起身就想去理论,还是梁柱拉住了他。他气得眼眶都要红了,为了自己兄弟受的这白眼。他被人无视就无视了,可他哥钟喜却被这么个小小药童低眼看,他就没来由的火大。
钟喜还是笑呵呵的,见人家不搭理他们,他就先站起来在药堂转悠。这么一会,他也看得差不多,拍了拍蔺东的肩膀,带人就出门了。
“哥,他们欺人太甚!凭什么瞧不起我们?”这家里老二都十岁的蔺东炸毛了。
“正常,这有什么。”钟喜面上看起来心态很好,“咱们算什么东西?就算你觉得自己是块银子,觉得自己值钱,可大街上都是金子,那人家还能专门捡你块银子?”
确实,京城太繁华了,这是自打进城他们的感受。
高楼林立,人来人往,酒楼茶馆人络绎不绝,甚至看见有人随手给了路边乞儿一块银子。肉眼所见,来来往往的人身上就没个补丁,人家的脸上更是干净。女人家不戴遮风的头巾子,男人,男人还是小白脸居多。
这里和他们那儿完全不一样。
也不知道这么说服的是蔺东还是他自己,反正钟喜决定再去一家药堂看看。
不出所料,人家还是没有怎么搭理他们。这次那药童是看了黄芪的,可看过后态度依旧敷衍,只说如今黄芪已经够了,今年他们也没本事再加量。
蔺东还捧着黄芪,追人家,“您瞧瞧,这可是今年新收的,我们西北百涛的黄芪药效肯定要比其他地方的要好。”可人家听了直接往外推,“你们那穷地方还能种黄芪不成?”
“为什么不能种?”
“一年到头粮食能打多少石?地里都种上麦子怕是都不够吃,还有闲地种药材?”人家讥讽意味拉满,说完就去招呼其他客人。
真是可笑。原来,京城倒是知道他们西北穷。
几人又走了几个小药堂,还是没人搭理,钟喜干脆带着两人回了客栈。
殊不知客栈里因为这西北黄芪聊得正热火朝天。
身上再凉都不及人心里凉。
麦子放在空地,雨水早都浸透了,蔺吉安率先冲出去,在碾场的小屋里扯油布。
拿着油布就往开了展,想要铺到麦子上。有些人家的汉子看见蔺吉安一个人铺吃力,也跟着过去帮忙。
但人人都知道,这麦子救不回来了。
有人哭出了声。
是蔺丑娃斜上面的一户人家,和蔺家拐着弯带亲戚,蔺吉安叫一声大伯。
“娃,没用了,没用了。”说着就像是站不住了般,整个人滑倒在地,然后就跟要发疯样,将麦子往怀里抱。
平日里都是女人家哭,这第一次见大男人哭,还是个五十多的人,不顾一点形象,像个孩童一样撕心裂肺哭嚎起来。
“我的麦子,我的麦子。”
周围的人让这哭声搅的心更加乱,原本强逼着不让自己掉眼泪的妇人们也开始流泪。这辛辛苦苦一年,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今晚的大雨。
今晚天上的星星怎么就能骗人呢。
蔺丑娃也被浇透,就站在旁边。里正打着伞,由自己的大儿子扶着终于来了。
上天发怒,人根本无能为力。蔺吉安一伙人扯油布的样子像是个笑话,让那些恸哭的人更清晰地明白,彻底完了。
与此同时,刺耳的雷电劈下,瞬间天地间亮如白昼。众人脸上的惊慌,害怕以及绝望被蔺吉安尽收眼下,人们脸上根本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都怔怔地站在这空旷地,任由雨水泼下。
不知等到天明,他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此时,府城外的一家客栈屋内,有人忧心忡忡望着外面的大雨。
已经快要一个时辰了,雨却越下越大,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
何晓梅点起了油灯,陪着钟喜站在窗边。
每当这种时候,钟喜总是显得格外沉静。他皱着眉头一言不发,心下思绪都不知道翻滚了多少回。
秋收时的雷声和暴雨意味着什么,他们这些人最为清楚。那麦子包谷让雨水泡透,人吃了会死,可没了粮食,他们也会饿死。后半年这些时日都要靠秋收的粮食度过,一场大雨却斩了他们这些老农的退路。
装黄芪的车架放在客栈牛棚里,虽说不用担心,初三还是冒雨跑出去检查了一遍。
完了就上了楼敲门。
钟喜上身一绷,转头直直盯着门。“谁?”
梁初三抹了把顺脸淌的雨水,整个人浑身发抖,连带着那本就不怎么攒劲的嗓子更加断断续续。“喔...我...初三。”说着,那上下两层牙齿止不住地打颤。
稍稍放松,钟喜过去开了门。
“你出去了一趟?”
初三抱着自己的胳膊,快快地上下搓,不忘回话。“嗯,我...看黄芪...芪去了。”
不行了,他还是冷得厉害,对着钟喜点点头,又用那眼睛看钟喜。何晓梅拿过来个布巾子,“赶紧身上头上擦擦。”
钟喜明白了,就是黄芪好着呢,没被那雨水淋到。又看初三边擦头发,边用下巴点外面。
“没办法,今晚这雨太不是时候,庄稼这些怕是不太行了。”
初三又点头,他也是这个感觉。听到雨声他一个睡得热乎的人直接就冲出去牛棚了。当时他想的就是粮食可能不行了,那他们的这车黄芪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还因为着急踩到了他爹的腿。暗夜里看不清,他那大脚就踩到了他爹腿上,差点给他爹踩折。这么折腾了会儿,几个房间的人也都醒了。
“你爹这些都醒了?”
初三这会儿终于缓过来,“嗯,醒,醒了。”
“行了,那就下去把人都叫上来吧。”
等到初三下楼,何晓梅先开了口。“她爹,我下去烧些热水,你给百酒写封信吧。咱们明天就不去府城了。”
因为是第一次做药材买卖,这次他们出门就带了三车。这三车有他们自己种的,还有从药农那收的。
想着东西不多,他们这次就先去趟府城,看趟闺女。其实明早出发他们在城门落锁之前应该是能到的,可眼下明显不行了。
雨明天早上要是没停,他们也不能等了。
钟喜酒喜欢他媳妇这聪明有脑瓜,不过也止不住地磨叨,“要是没这场雨,咱们也能见见两个娃。”
这破球老天爷,根本不干人事。
“行了,别想那些了,等会儿人上来给交代交代。”说罢,自己又从包袱里面拿了件外披。
一场秋雨一场寒,今晚的雨下得邪乎。店小二也被雨声吵醒,正打着盹儿坐在灶火门旁烧火。
这倒是省了何晓梅的事,交代了小二一声,给了几个铜板,转身上楼又停了脚步。钟喜带着人在房间说话,她不想听,索性直接就坐在大堂。
也不知道百酒百乐怎么样了。作为一个母亲,她总是忍不住地牵挂孩子,想知道孩子今天吃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除了想孩子们,她又愁起药材买卖来了。
要是钟喜知道,又该说她了。“你天天不要琢磨这些好不好,你休息休息,这些事有我想,有我去解决。”
何晓梅及时打住思绪,看见梁柱几人往楼下走,问候几句就回屋了。赶紧睡,明儿个要开始赶路了。
暴雨在第二日清晨就停了,钟喜一行人稍微垫了垫肚子,就赶紧出发了。他们呢转了方向,这次,一路直奔京城。
他们从县城往府城走的那段路,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要不,就是路面有个大坑。车上拉着药材,没法走快。
越离京城近,这路就越平坦,甚至也宽大起来,骡子跑起来快,所以他们要比预计时间提前三天到京城。
城门高大威严,人仰着脖子到底就能将城墙最高处看到,好似和天际相接。正门是那些王公贵族的专用通道,半天都不见一辆车架经过。像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只能走东边侧门。可连那侧门口都立着两个石狮子,两侧站着官兵,正在一一排查进出城的百姓。
蔺东到了城门口,显出些拘谨和胆小来。他从没有过这种类似于自卑的情绪。他以为他还算是见过些世面,能面不改色地进这大城市。可是,看着出出进进的人穿的都是绸子衣裳,他下意识摸摸自己的麻布短打,难得的有些心不在焉。
打头的钟喜无心欣赏,也对于自己走不了正门无甚感想。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银钱啊,银钱,飞来我口袋吧!
通过层层盘查,进了城他们就兵分两路:何晓梅带着大部队先去客栈办理入住,安顿下来就收拾收拾吃口饭;钟喜则带着梁柱和蔺东,从车上取了些黄芪包好,去了最近的药堂。
钟喜着急,见了药童就拿了黄芪出来,道明来意,却见那人爱答不理,“嗯,稍等。”
然后这一等就没了消息。
药堂中人来人往,没人正眼瞧他们三个。蔺东生气,故意放大声音,“咱们不在这儿买了,去其他店,还让他一个小小药童摆谱!”
这么说完,那药童头也不抬,手却抬起来,“出门右拐,有家善人。”
“哎,你...”蔺东感觉受到了歧视,站起身就想去理论,还是梁柱拉住了他。他气得眼眶都要红了,为了自己兄弟受的这白眼。他被人无视就无视了,可他哥钟喜却被这么个小小药童低眼看,他就没来由的火大。
钟喜还是笑呵呵的,见人家不搭理他们,他就先站起来在药堂转悠。这么一会,他也看得差不多,拍了拍蔺东的肩膀,带人就出门了。
“哥,他们欺人太甚!凭什么瞧不起我们?”这家里老二都十岁的蔺东炸毛了。
“正常,这有什么。”钟喜面上看起来心态很好,“咱们算什么东西?就算你觉得自己是块银子,觉得自己值钱,可大街上都是金子,那人家还能专门捡你块银子?”
确实,京城太繁华了,这是自打进城他们的感受。
高楼林立,人来人往,酒楼茶馆人络绎不绝,甚至看见有人随手给了路边乞儿一块银子。肉眼所见,来来往往的人身上就没个补丁,人家的脸上更是干净。女人家不戴遮风的头巾子,男人,男人还是小白脸居多。
这里和他们那儿完全不一样。
也不知道这么说服的是蔺东还是他自己,反正钟喜决定再去一家药堂看看。
不出所料,人家还是没有怎么搭理他们。这次那药童是看了黄芪的,可看过后态度依旧敷衍,只说如今黄芪已经够了,今年他们也没本事再加量。
蔺东还捧着黄芪,追人家,“您瞧瞧,这可是今年新收的,我们西北百涛的黄芪药效肯定要比其他地方的要好。”可人家听了直接往外推,“你们那穷地方还能种黄芪不成?”
“为什么不能种?”
“一年到头粮食能打多少石?地里都种上麦子怕是都不够吃,还有闲地种药材?”人家讥讽意味拉满,说完就去招呼其他客人。
真是可笑。原来,京城倒是知道他们西北穷。
几人又走了几个小药堂,还是没人搭理,钟喜干脆带着两人回了客栈。
殊不知客栈里因为这西北黄芪聊得正热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