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她立马将这个想法推出脑海。
只那一副头面就不是了,更不要说百酒一直在给自己出主意,做买卖。看着走在前面人的后脑勺,娟儿更笃定了,这孩子就是嘴上不说,其实心里肯定很喜欢她这个姐姐吧。
唉,真是个嘴硬心软的。
况且她本就是知恩图报的人,之前就暗暗下决心,要给妹妹们攒头面了,这也是百酒对事对离别的淡定让她一时想岔了头。
殊不知,走在前面的百酒正在心里计划,如何撺掇自己娟儿姐回百涛呢。再说了,她并不觉得回去后就不会有机会和这边的家人再见面,反而,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交往更加频繁。
山田镇家人们小心翼翼迎接且打量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在心里一步步地打勾,双方本就因着血脉亲缘有意走近,接触下来发现,不管是已经干起大买卖的钟家,做着食肆生意的何家,还是带着小工,又喜欢小孩的王家亮子,都是个顶个的老实人。
憨厚老实不忘本,是他们的代言词。多少人有些本事,挣了几个银钱,总想着甩开的词,用来形容他们正好不过。
既然都想更好地往近走,那怎么能说以后可能不会相见呢?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可也拦不住这群老实人紧紧抱团。
长辈们走在前面,心里已经开始计划包袱往哪装,大概几日回去,何晓菊更是计划回去第一顿饭要做些什么吃食。小辈们磨磨蹭蹭,看着大人在前走也不着急,寻摸着热乎吃食,想带着回程路上吃。
等东西收拾好,一架架车停在佰家客门口,小子们才有了实感:旅途结束了,真的要回去了。
钟喜手上拿着封信,正在街对面的驿站交代着什么,又给人银子,抱拳表示感谢,转过身,对着等他的家人一挥手,车架就启程了。
与来时不同,回程路上没有太多欢快的笑声,多数人不免沉浸于即将离别的悲伤中。
年纪越大,感触越深。
落雪天,看不太清太阳,只有雾蒙蒙的云笼在空中,雪花很小,随着冷风飘动,不知目的地。
老爷子看着落雪,不免为自己的年纪难过。
属于他自己的年岁中,玩乐的时光很少。刚刚能端住托盘,就被爹娘带到田地,到十一二,腰上系着绳子,磨坊里围着转圈,不知疲累,爹娘换哥哥,换三叔,可从不换他。最幸福的时光,是帮庄子里的大户放羊,这活同村小孩都争着干,不为挣铜板,只为了稍微休息。
而后成了家,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早起种田,下晚浇水,没有一日的空闲。
这是他第一次,完完全全放下一切只为了自己高兴,出来和孩子们玩。少年时光已成镜花水月,他也无法站在湖面上,带着老伴在上面滑冰了。
可他也高兴。
因为,少年时绑在他身上的麻绳断了。
书信快马加鞭,在钟喜一行人还没有到百涛县的时候递到了王奇州的书桌。县令快速展开信,目下十行。钟喜信中没有冗余的废话,干脆直接地列了木罗小互市发展的时间表,而后是问题。
呵,所以皇上早都允许了互市。
他站起身,在书桌前来来回回地踱步。方圆站在他家大人后面,被绕的心下急躁。
大人自从看了信,就不说话这么围着屋子绕圈,快一刻钟了。他的心也火急火燎,想知道信中写了写什么。
不过他一个下人还能去张嘴问不成?索性低头盯鞋面,好过盯着他家大人绕圈头疼。
而转圈的王奇州没有他表现的那么烦躁。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从所获得的信息中找出最关键的一环。皇上是玩毛线的人,随心所欲,扰乱一片。可只要找到一根线头,左拉右绕,总能理顺。刚刚在脑海中已经找到的线头,可坐在桌前,他迟迟没有落笔。
要赌一把吗?
王奇州不是草包,更不是胸无大志的纨绔。相反,他胆大心细,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手中的笔是利刃,携着他自己的野心。
自己还没有落笔,就叫方圆去给常尚水传信,让来县衙一趟。而后写了两封信,寄了出去。
第三日晌午,王奇州和常尚水碰头,了解了如今县里的药材情况,王奇州就起身给常尚水作揖,表达了感谢。
其实本来人家常尚水就是个六品官,本该受这一揖。可两人碰面少,又都是实干的,没怎么讲究过这些虚礼。等再次落座,两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钟喜怎么还不来呢?
被念叨的钟喜耳朵红红,正带着人在王家后院研究新造的炉子。
今天是第二天。
他们回了山田镇休息了一天,亮子就和王江往外跑,原本从木罗买铁的想法被驳回,最后在镇子上的铁匠铺里选了铸铁。
铸铁价格没有铁高,而且买铸铁里正做担保会比铁的要多,最主要的是,铸铁的硬度足够。钟喜开始像刚做割麦机买卖一样,日日拉着两个小子往铁匠铺子跑,终于在今天,做好的炉子运回了家。
炉身矮小,只到成年人膝盖,最下面像个香炉,用四个脚支撑,中间的身体圆圆,最上面是三个炉圈子,而后在一侧有一个长长的筒。
炉子已经点着,里面加了两块碳。烟顺着粗粗的烟筒出来,飘在空中。几人正盯着炉子看,检查有没有漏烟的地方。
站在炉子边,钟喜很是满意。这比他之前做的炉子保暖性要更好,站在旁边,尤其是小腿旁,烤得人都站不住。
这么会儿功夫,王家进来了好些人。
是王江盯着扑脸的雪,挨家挨户叫的。
几乎每家都来了人,不是大老爷们,就是半大小子。这倒不是专故意叫了男人,而是基本上每家都有的共识:婆娘和小孩都怕冷,这么个天气,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好好在家炕上猫冬。
这会儿功夫炉子旁已经围了一圈人,手伸在炉子上面,感受着炙热的温度。“你们自己找老金做的?”
这东西真是暖和,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构造。
老金是镇上的铁匠,这会儿也站在旁边,闻言,手还塞在袖筒里,脚往前踢踢,“你们是不知道,老钟来我铺子说要做个炉子,这些日子真是没咋歇,终于做出来了。”
他这会儿被围在中间可骄傲了,已然忘了刚刚开始试验的时候几人的狼狈相。钟喜原本想按照自己之前做的炉子图样,让铁匠把他的一部分做好,自己再去填里面的筒。可效果不是很好。他的那个炉子放在西北够用,可这平原上,风呱呱吹,到了冬日比他们冷太多了,说不定还会因为烟筒太高,风迎着烟筒进了屋子,那不坏事了?
这是要命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所以他让老金拆毁重做,这么些日子终于做出个看起来小,却威力十足的炉子。这个炉子烟筒低,不用太担心倒吹风的问题,而且因为铸铁以及它里面用的盘炉筒的材料,热起来快,散热面积还更大。
“这是真暖和啊。”来串门的人伴着雪花,羡慕地看着那个矮趴趴的炉子。
等着碳火熄灭,钟喜招呼家里小子往房子里抬。
在外头试试漏不漏烟就行,最主要是要在房子里用。等抬进屋,有烧起炉子,没一会儿,屋子里热得人都站不住。
“怎么这么暖和?”有些手从袖筒掏出来,感受着室内的温度。
真暖和,要是家里能有一个,以后过冬还怕个啥?
何晓菊则是拿着火钩子将自己家里的炭盆往外勾,她们家的炭盆这以后都用不上了。
终于有人开始问老金,“老金,做这个要多少银钱?”
应该会很贵吧,这东西咱们这没有,属于独一份,有了这么个手艺,还愁挣不上银钱?
这真是人贵有一技之长。
老金没接话,却对那人来了个眼神,意思是稍安勿躁,转而看向钟喜。
“老钟,乡亲们问这炉子多少银钱?快说说。”他根本没法独吞这个买卖,因为炉筒子是钟喜带着王江和亮子做的,没让他看。
吵吵囔囔的声音停下来了,都等着钟喜发话。
钟喜的脸被炉子烤得红彤彤,一双耳朵更是被人念叨的红。看见看向他的人眼神中有激动,惊奇,更多的是忐忑。
为什么说人穷能从面上看出来呢?眼睛。一旦涉及到银钱,穷些的人家眼睛里总不免会露出些类似纠结的情绪。
总说女人抠,实际上,只要当了家,一个能比一个抠,越抠说明越会过日子,在乡亲们之前的名声也会好。
日子是由一文钱掰成八瓣花过的,家里要是填大件,都需要当家的做主,久而久之,花钱的抠劲就会表现在肢体上,眼睛里。身上的穿着不再多说,只那提起银钱就下意识弓起来的背,戳进袖筒的手,和尽量装作挺直腰杆的笑,就将人出卖个彻彻底底。
即使他们还不知道这个东西多少钱,可单是提到要花钱,亦或者钱,总会显出胆怯。
钟喜是从那样的苦日子过来的,看到乡亲们这样没有露出同情亦或者怜悯。他大大方方看着那些人,眼神平和,像是在说,我发现了。
不过没关系。
他没有优越感,也没有即将要提供给这些人上工机会的高傲,只是同平常一样,带着那份买卖人的三分笑意,说道:
“这炉子四两半银钱一个。”
看着前面人们一下子灰败的脸,又笑着接了句,“可咱们山田镇乡亲们能以工抵账。”
只那一副头面就不是了,更不要说百酒一直在给自己出主意,做买卖。看着走在前面人的后脑勺,娟儿更笃定了,这孩子就是嘴上不说,其实心里肯定很喜欢她这个姐姐吧。
唉,真是个嘴硬心软的。
况且她本就是知恩图报的人,之前就暗暗下决心,要给妹妹们攒头面了,这也是百酒对事对离别的淡定让她一时想岔了头。
殊不知,走在前面的百酒正在心里计划,如何撺掇自己娟儿姐回百涛呢。再说了,她并不觉得回去后就不会有机会和这边的家人再见面,反而,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交往更加频繁。
山田镇家人们小心翼翼迎接且打量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在心里一步步地打勾,双方本就因着血脉亲缘有意走近,接触下来发现,不管是已经干起大买卖的钟家,做着食肆生意的何家,还是带着小工,又喜欢小孩的王家亮子,都是个顶个的老实人。
憨厚老实不忘本,是他们的代言词。多少人有些本事,挣了几个银钱,总想着甩开的词,用来形容他们正好不过。
既然都想更好地往近走,那怎么能说以后可能不会相见呢?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可也拦不住这群老实人紧紧抱团。
长辈们走在前面,心里已经开始计划包袱往哪装,大概几日回去,何晓菊更是计划回去第一顿饭要做些什么吃食。小辈们磨磨蹭蹭,看着大人在前走也不着急,寻摸着热乎吃食,想带着回程路上吃。
等东西收拾好,一架架车停在佰家客门口,小子们才有了实感:旅途结束了,真的要回去了。
钟喜手上拿着封信,正在街对面的驿站交代着什么,又给人银子,抱拳表示感谢,转过身,对着等他的家人一挥手,车架就启程了。
与来时不同,回程路上没有太多欢快的笑声,多数人不免沉浸于即将离别的悲伤中。
年纪越大,感触越深。
落雪天,看不太清太阳,只有雾蒙蒙的云笼在空中,雪花很小,随着冷风飘动,不知目的地。
老爷子看着落雪,不免为自己的年纪难过。
属于他自己的年岁中,玩乐的时光很少。刚刚能端住托盘,就被爹娘带到田地,到十一二,腰上系着绳子,磨坊里围着转圈,不知疲累,爹娘换哥哥,换三叔,可从不换他。最幸福的时光,是帮庄子里的大户放羊,这活同村小孩都争着干,不为挣铜板,只为了稍微休息。
而后成了家,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早起种田,下晚浇水,没有一日的空闲。
这是他第一次,完完全全放下一切只为了自己高兴,出来和孩子们玩。少年时光已成镜花水月,他也无法站在湖面上,带着老伴在上面滑冰了。
可他也高兴。
因为,少年时绑在他身上的麻绳断了。
书信快马加鞭,在钟喜一行人还没有到百涛县的时候递到了王奇州的书桌。县令快速展开信,目下十行。钟喜信中没有冗余的废话,干脆直接地列了木罗小互市发展的时间表,而后是问题。
呵,所以皇上早都允许了互市。
他站起身,在书桌前来来回回地踱步。方圆站在他家大人后面,被绕的心下急躁。
大人自从看了信,就不说话这么围着屋子绕圈,快一刻钟了。他的心也火急火燎,想知道信中写了写什么。
不过他一个下人还能去张嘴问不成?索性低头盯鞋面,好过盯着他家大人绕圈头疼。
而转圈的王奇州没有他表现的那么烦躁。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从所获得的信息中找出最关键的一环。皇上是玩毛线的人,随心所欲,扰乱一片。可只要找到一根线头,左拉右绕,总能理顺。刚刚在脑海中已经找到的线头,可坐在桌前,他迟迟没有落笔。
要赌一把吗?
王奇州不是草包,更不是胸无大志的纨绔。相反,他胆大心细,是个敢想敢干的人。手中的笔是利刃,携着他自己的野心。
自己还没有落笔,就叫方圆去给常尚水传信,让来县衙一趟。而后写了两封信,寄了出去。
第三日晌午,王奇州和常尚水碰头,了解了如今县里的药材情况,王奇州就起身给常尚水作揖,表达了感谢。
其实本来人家常尚水就是个六品官,本该受这一揖。可两人碰面少,又都是实干的,没怎么讲究过这些虚礼。等再次落座,两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钟喜怎么还不来呢?
被念叨的钟喜耳朵红红,正带着人在王家后院研究新造的炉子。
今天是第二天。
他们回了山田镇休息了一天,亮子就和王江往外跑,原本从木罗买铁的想法被驳回,最后在镇子上的铁匠铺里选了铸铁。
铸铁价格没有铁高,而且买铸铁里正做担保会比铁的要多,最主要的是,铸铁的硬度足够。钟喜开始像刚做割麦机买卖一样,日日拉着两个小子往铁匠铺子跑,终于在今天,做好的炉子运回了家。
炉身矮小,只到成年人膝盖,最下面像个香炉,用四个脚支撑,中间的身体圆圆,最上面是三个炉圈子,而后在一侧有一个长长的筒。
炉子已经点着,里面加了两块碳。烟顺着粗粗的烟筒出来,飘在空中。几人正盯着炉子看,检查有没有漏烟的地方。
站在炉子边,钟喜很是满意。这比他之前做的炉子保暖性要更好,站在旁边,尤其是小腿旁,烤得人都站不住。
这么会儿功夫,王家进来了好些人。
是王江盯着扑脸的雪,挨家挨户叫的。
几乎每家都来了人,不是大老爷们,就是半大小子。这倒不是专故意叫了男人,而是基本上每家都有的共识:婆娘和小孩都怕冷,这么个天气,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好好在家炕上猫冬。
这会儿功夫炉子旁已经围了一圈人,手伸在炉子上面,感受着炙热的温度。“你们自己找老金做的?”
这东西真是暖和,也不知道是怎么个构造。
老金是镇上的铁匠,这会儿也站在旁边,闻言,手还塞在袖筒里,脚往前踢踢,“你们是不知道,老钟来我铺子说要做个炉子,这些日子真是没咋歇,终于做出来了。”
他这会儿被围在中间可骄傲了,已然忘了刚刚开始试验的时候几人的狼狈相。钟喜原本想按照自己之前做的炉子图样,让铁匠把他的一部分做好,自己再去填里面的筒。可效果不是很好。他的那个炉子放在西北够用,可这平原上,风呱呱吹,到了冬日比他们冷太多了,说不定还会因为烟筒太高,风迎着烟筒进了屋子,那不坏事了?
这是要命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所以他让老金拆毁重做,这么些日子终于做出个看起来小,却威力十足的炉子。这个炉子烟筒低,不用太担心倒吹风的问题,而且因为铸铁以及它里面用的盘炉筒的材料,热起来快,散热面积还更大。
“这是真暖和啊。”来串门的人伴着雪花,羡慕地看着那个矮趴趴的炉子。
等着碳火熄灭,钟喜招呼家里小子往房子里抬。
在外头试试漏不漏烟就行,最主要是要在房子里用。等抬进屋,有烧起炉子,没一会儿,屋子里热得人都站不住。
“怎么这么暖和?”有些手从袖筒掏出来,感受着室内的温度。
真暖和,要是家里能有一个,以后过冬还怕个啥?
何晓菊则是拿着火钩子将自己家里的炭盆往外勾,她们家的炭盆这以后都用不上了。
终于有人开始问老金,“老金,做这个要多少银钱?”
应该会很贵吧,这东西咱们这没有,属于独一份,有了这么个手艺,还愁挣不上银钱?
这真是人贵有一技之长。
老金没接话,却对那人来了个眼神,意思是稍安勿躁,转而看向钟喜。
“老钟,乡亲们问这炉子多少银钱?快说说。”他根本没法独吞这个买卖,因为炉筒子是钟喜带着王江和亮子做的,没让他看。
吵吵囔囔的声音停下来了,都等着钟喜发话。
钟喜的脸被炉子烤得红彤彤,一双耳朵更是被人念叨的红。看见看向他的人眼神中有激动,惊奇,更多的是忐忑。
为什么说人穷能从面上看出来呢?眼睛。一旦涉及到银钱,穷些的人家眼睛里总不免会露出些类似纠结的情绪。
总说女人抠,实际上,只要当了家,一个能比一个抠,越抠说明越会过日子,在乡亲们之前的名声也会好。
日子是由一文钱掰成八瓣花过的,家里要是填大件,都需要当家的做主,久而久之,花钱的抠劲就会表现在肢体上,眼睛里。身上的穿着不再多说,只那提起银钱就下意识弓起来的背,戳进袖筒的手,和尽量装作挺直腰杆的笑,就将人出卖个彻彻底底。
即使他们还不知道这个东西多少钱,可单是提到要花钱,亦或者钱,总会显出胆怯。
钟喜是从那样的苦日子过来的,看到乡亲们这样没有露出同情亦或者怜悯。他大大方方看着那些人,眼神平和,像是在说,我发现了。
不过没关系。
他没有优越感,也没有即将要提供给这些人上工机会的高傲,只是同平常一样,带着那份买卖人的三分笑意,说道:
“这炉子四两半银钱一个。”
看着前面人们一下子灰败的脸,又笑着接了句,“可咱们山田镇乡亲们能以工抵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