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回到东宫,还未进寝殿,就看到父皇的贴身内侍,允公公的徒弟小桂子走到他的面前,行了一礼之后说:“皇上请太子殿下进宫面圣。”
太子当然知道这时候被皇上召进宫面圣,是为何事。一定是他没有出席婉儿的结业宴会,而被太师状告。
也好,太师既然要状告他,他亦可趁此机会向父皇请求撤销他与婉儿的联姻。
想到这样,他立即与允公公一道进宫了。
皇宫内的紫辰殿是一处独立的后院,也是皇上的寝宫。寝宫建造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后殿为五间,东西两侧为寝室,各设有床和家具,应有尽有,供皇上随意居住。
紫辰殿为正殿,殿中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面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的经验和教训等著述,专供皇上阅读和研究。
此时夜已深,殿内只有皇上一人。因为夏季的原因,四周的窗户已开,室内又放了降温的冰块,因此殿内很是清凉舒服。
宇文恒治走进大殿时,皇上正在案前阅读各地官员送来的奏折。他看到宇文恒治进来,也没有搭理他,而是继续看手中的奏折。
宇文恒治走到离皇上十步远的地方时,弯腰向皇上行礼:“儿臣见过父皇。”
“打哪里来?”
“东宫。”
“东宫之前,去哪里了?和谁?”皇上的目光依旧盯着奏折,他明明知道今天太子与谁在一起,却还要问出来。
可见他对此很有意见,因此语气有如犀利的刀子,刮向宇文恒治,让他有一瞬间的停滞和不安。
但只一会,太子又淡定地回话:“回禀父皇,东宫之前,儿臣出了一趟城门,与简宁一起出的城门。”
“何时回的城内?”
“亥时初。”
皇上听到这里终于放下手中的奏折,站起来,绕过御案,目光威严地盯着宇文恒治:“你这儒子,竟如此顽劣没有担当。
身为朕的儿子,又是太子,不想着为朕分担国事政事,却在这里做这等儿女情长的事情。”
“父皇有何忧心之事,需要儿臣为您分担?”
皇上闻言看了看太子,这才从案桌上的角落里拿起一个织布做成的人,布人身上扎满了针。
他把扎满针的布人递给太子:“你怎么理解,这个布人扎满了针是何用意?”
太子接过布人仔细看了看,并未看到布人身上写了谁的名字。那么,它就不属于后宫妃子们为了争宠,而以针扎人的方式诅咒某人早日死去。
既然不是后宫之事,那必定是朝堂之事。
他一旦想通这层道理,便惊讶地问:“父皇,究竟是何事让你如芒在刺?”
皇上不答,反语气沉沉地道来:“嗯。想我大周高祖皇帝,是通过叱咤风云,刀头舐血才打下的江山。
打下江山后,他为了国家绵延万年及安稳,杀了很多与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高太祖说,打天下者可以以暴制暴来管理国家。但我们坐拥天下者却不可以,我们必须以仁治国。
但是,一个国家终究不能以仁治国太长时间。否则,政权就容易被功高盖主的文武大臣所惦记。”
聪明的太子听到这里,举起布人问:“所以父皇,这是想要拔掉您身上的刺?”
他说着拔了一根针出来。
“不是,是你的!”
“儿臣的?”太子很惊讶,他虽然聪明,但终究还没有做过皇帝,领略不到其中的玄机,“儿臣愚昧,有点听不太明白,还请父皇明示。”
皇上道:“下个月中秋你就要满18岁了,到时就要行冠礼,行了冠礼,也就意味着你正式成为大周的下一任皇上。
但你年轻,没有什么功勋在身,就这样让你当皇上,虽然是大周历来的祖训和传统,但也难免让有丰功伟业之人,或者辅助朕治理国家有功勋的文武重臣,对你心怀不满,便会给你制造各种难题或困境,让你无法坐稳皇上之位。
所以,作为你的父皇,为了让你稳坐江山,必须帮你拔掉这身上的所有刺,才能让你稳坐江山。”皇上说完,便把布人身上的针刺全部拔掉了。
宇文恒治听了心中感动,忙说:“父皇健康长寿,必定能活百年,又何须这么早就为儿臣谋划此事?”
“你不懂,”皇上摇摇头,看着太子说,“正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
朕的功臣若再继续辅佐你治理国家,他难免自持功高盖主,处处与你做对,或者对你敷衍了事,又或者,他需要你听从他的话行事。
如此一来,你岂不是成了他的傀儡?所以,我大周皇上历来就有帝王之术,于太子行冠礼之前口口相传,早做谋略,才为上策之计。”
“原来如此,儿臣受教了!”
只听皇上继续说:“你的清南王皇叔,他是朕的第一大武人功臣。
多年前,他收服了西魏扩大了疆土。朕当时确实是很高兴,又想到南梁对我大周蠢蠢欲动,总是想要挥师北下抢我大周地盘,那时大周最能打胜仗的将军,便是你清南王皇叔。
于是,朕便拨了50万士兵给他,让他好好地守住东南边境之地。
这么多年来,在他的防守之下,南梁虽经常来犯,但都被你黄叔打回去了。
他镇守东南边境确实有着很大功劳,但他手握50万大军军权却也是一种隐患。
所以啊,你皇叔清南王有朝一日若想反了你的皇朝,他一挥军旗,便可带兵长驱直入皇城,逼你投降,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皇上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又继续说:“还有朕的文人功臣杜太师,他是朕从小的教书先生。他辅佐朕的政事和国事多年,功劳盛大。他权倾朝野,羽翼遍布朝廷和都城的每个角落。
这样的人,若将来的你没有能力牵制他,必将被他反牵制。懂吗?”
太子闻言心中一动,知道父皇这句“懂吗?”意义深远,而这个意义一定与他今天没有出席婉儿的结业宴有关。
刚这样想,果然就听到父皇语气沉沉地说来:“今天太师不满你丢下未来太子妃的结业大喜日子,而与外族女子简宁相伴游玩,甚是惹恼。
于是,入夜之前,他便携手几个军机大臣,于未来六天的早朝向朕告假。
他这是在向朕施威,同时也是在向你施威。
所以,如果你真能娶他的女儿为太子妃,估计他死心塌地的辅佐及维护你坐稳江山是有可能的。
但你若不能娶他女儿为太子妃,将来你这位皇帝在他的面前就很难办事。”
太子万万没有想到,因为他没出席结业宴,太师竟然就做得如此过分,这真是太嚣张了!
他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了一下说:“儿臣明白!
父皇,与其将来儿臣管理国家的时候会被太师和皇叔牵制,还不如先把他们的权利削掉一半,再扶持忠心于儿臣的文臣和武臣上位。”
皇上听了欣慰地道:“你倒聪明,一点就透。你既然如此聪明,朕便要问问你,你对此事是否有对策?”
对策当然有,一直都有。
宇文恒治抓住机会,看着父皇说:“太师既然不满我没有参加婉儿的结业喜庆日子,便知道儿臣无意与他的女儿联姻,便会有所准备,或者联名其他大臣逼迫儿臣娶他的女儿。
所以,儿臣应该先下手为强,既要削弱他的权利,也不能娶他的女儿。让他双层失利,他才会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这就是儿臣的对策,父皇觉得儿臣这个对策怎样?”
皇上有点无语,便道:“不怎么样……”
“父皇,您请听我细细道来。”
“你说!”皇上以为太子接下来一定会说要娶简宁为太子妃的事情,因为这几年来,太子只要提及要解除与婉儿的联姻事情,接下来就一定会说要娶简宁为太子妃的话,让他和皇后听了甚是恼火。
他虽然一点儿也不想听这样的话,但架不住太子一副蠢蠢欲动的样子,让他还是忍不住想听听太子有什么样的计谋。
却没有想到太子的计谋虽然与简宁有关,但他却字句为提要娶简宁为太子妃的事情。
当他听完太子的计谋之后,忍不住大赞:“好计,好计!”
然后,他指着宇文恒治很是欣慰地说,“你这儒子,平时看你顽劣,性子又不恭,没有想到做起正经事来,却如此的有计有谋。
看来,我大周有你这位未来的储君管理天下,何愁不会国朝稳定,江山万年延续呢!”
“谢父皇夸奖。”
皇上忍不住感概:“若朕的其他孩子都能如你这般聪明,有智有谋就好了。”
宇文恒治谦虚道:“能得父皇的夸奖,是儿臣的荣幸。
不过,儿臣知道,身为皇家子裔,个个都是聪明绝顶之人,就看谁先出计策,或者谁敢出计策。
哪怕是儿臣,如果没有父皇的允许,儿臣也绝对不敢在父皇的面前出谋献策的。”
皇上闻言点头赞同。
的确,身为皇家子裔,个个都是聪明绝顶。哪怕他们天生不是聪明绝顶的人,但作为皇家子裔,也必须要受到非常人能受的教育和培训,便也能成为聪明绝顶的人。
当然,至于太子的计谋能否成功,还得等他冠宴之后才能确定……
太子当然知道这时候被皇上召进宫面圣,是为何事。一定是他没有出席婉儿的结业宴会,而被太师状告。
也好,太师既然要状告他,他亦可趁此机会向父皇请求撤销他与婉儿的联姻。
想到这样,他立即与允公公一道进宫了。
皇宫内的紫辰殿是一处独立的后院,也是皇上的寝宫。寝宫建造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后殿为五间,东西两侧为寝室,各设有床和家具,应有尽有,供皇上随意居住。
紫辰殿为正殿,殿中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面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的经验和教训等著述,专供皇上阅读和研究。
此时夜已深,殿内只有皇上一人。因为夏季的原因,四周的窗户已开,室内又放了降温的冰块,因此殿内很是清凉舒服。
宇文恒治走进大殿时,皇上正在案前阅读各地官员送来的奏折。他看到宇文恒治进来,也没有搭理他,而是继续看手中的奏折。
宇文恒治走到离皇上十步远的地方时,弯腰向皇上行礼:“儿臣见过父皇。”
“打哪里来?”
“东宫。”
“东宫之前,去哪里了?和谁?”皇上的目光依旧盯着奏折,他明明知道今天太子与谁在一起,却还要问出来。
可见他对此很有意见,因此语气有如犀利的刀子,刮向宇文恒治,让他有一瞬间的停滞和不安。
但只一会,太子又淡定地回话:“回禀父皇,东宫之前,儿臣出了一趟城门,与简宁一起出的城门。”
“何时回的城内?”
“亥时初。”
皇上听到这里终于放下手中的奏折,站起来,绕过御案,目光威严地盯着宇文恒治:“你这儒子,竟如此顽劣没有担当。
身为朕的儿子,又是太子,不想着为朕分担国事政事,却在这里做这等儿女情长的事情。”
“父皇有何忧心之事,需要儿臣为您分担?”
皇上闻言看了看太子,这才从案桌上的角落里拿起一个织布做成的人,布人身上扎满了针。
他把扎满针的布人递给太子:“你怎么理解,这个布人扎满了针是何用意?”
太子接过布人仔细看了看,并未看到布人身上写了谁的名字。那么,它就不属于后宫妃子们为了争宠,而以针扎人的方式诅咒某人早日死去。
既然不是后宫之事,那必定是朝堂之事。
他一旦想通这层道理,便惊讶地问:“父皇,究竟是何事让你如芒在刺?”
皇上不答,反语气沉沉地道来:“嗯。想我大周高祖皇帝,是通过叱咤风云,刀头舐血才打下的江山。
打下江山后,他为了国家绵延万年及安稳,杀了很多与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高太祖说,打天下者可以以暴制暴来管理国家。但我们坐拥天下者却不可以,我们必须以仁治国。
但是,一个国家终究不能以仁治国太长时间。否则,政权就容易被功高盖主的文武大臣所惦记。”
聪明的太子听到这里,举起布人问:“所以父皇,这是想要拔掉您身上的刺?”
他说着拔了一根针出来。
“不是,是你的!”
“儿臣的?”太子很惊讶,他虽然聪明,但终究还没有做过皇帝,领略不到其中的玄机,“儿臣愚昧,有点听不太明白,还请父皇明示。”
皇上道:“下个月中秋你就要满18岁了,到时就要行冠礼,行了冠礼,也就意味着你正式成为大周的下一任皇上。
但你年轻,没有什么功勋在身,就这样让你当皇上,虽然是大周历来的祖训和传统,但也难免让有丰功伟业之人,或者辅助朕治理国家有功勋的文武重臣,对你心怀不满,便会给你制造各种难题或困境,让你无法坐稳皇上之位。
所以,作为你的父皇,为了让你稳坐江山,必须帮你拔掉这身上的所有刺,才能让你稳坐江山。”皇上说完,便把布人身上的针刺全部拔掉了。
宇文恒治听了心中感动,忙说:“父皇健康长寿,必定能活百年,又何须这么早就为儿臣谋划此事?”
“你不懂,”皇上摇摇头,看着太子说,“正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
朕的功臣若再继续辅佐你治理国家,他难免自持功高盖主,处处与你做对,或者对你敷衍了事,又或者,他需要你听从他的话行事。
如此一来,你岂不是成了他的傀儡?所以,我大周皇上历来就有帝王之术,于太子行冠礼之前口口相传,早做谋略,才为上策之计。”
“原来如此,儿臣受教了!”
只听皇上继续说:“你的清南王皇叔,他是朕的第一大武人功臣。
多年前,他收服了西魏扩大了疆土。朕当时确实是很高兴,又想到南梁对我大周蠢蠢欲动,总是想要挥师北下抢我大周地盘,那时大周最能打胜仗的将军,便是你清南王皇叔。
于是,朕便拨了50万士兵给他,让他好好地守住东南边境之地。
这么多年来,在他的防守之下,南梁虽经常来犯,但都被你黄叔打回去了。
他镇守东南边境确实有着很大功劳,但他手握50万大军军权却也是一种隐患。
所以啊,你皇叔清南王有朝一日若想反了你的皇朝,他一挥军旗,便可带兵长驱直入皇城,逼你投降,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皇上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又继续说:“还有朕的文人功臣杜太师,他是朕从小的教书先生。他辅佐朕的政事和国事多年,功劳盛大。他权倾朝野,羽翼遍布朝廷和都城的每个角落。
这样的人,若将来的你没有能力牵制他,必将被他反牵制。懂吗?”
太子闻言心中一动,知道父皇这句“懂吗?”意义深远,而这个意义一定与他今天没有出席婉儿的结业宴有关。
刚这样想,果然就听到父皇语气沉沉地说来:“今天太师不满你丢下未来太子妃的结业大喜日子,而与外族女子简宁相伴游玩,甚是惹恼。
于是,入夜之前,他便携手几个军机大臣,于未来六天的早朝向朕告假。
他这是在向朕施威,同时也是在向你施威。
所以,如果你真能娶他的女儿为太子妃,估计他死心塌地的辅佐及维护你坐稳江山是有可能的。
但你若不能娶他女儿为太子妃,将来你这位皇帝在他的面前就很难办事。”
太子万万没有想到,因为他没出席结业宴,太师竟然就做得如此过分,这真是太嚣张了!
他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了一下说:“儿臣明白!
父皇,与其将来儿臣管理国家的时候会被太师和皇叔牵制,还不如先把他们的权利削掉一半,再扶持忠心于儿臣的文臣和武臣上位。”
皇上听了欣慰地道:“你倒聪明,一点就透。你既然如此聪明,朕便要问问你,你对此事是否有对策?”
对策当然有,一直都有。
宇文恒治抓住机会,看着父皇说:“太师既然不满我没有参加婉儿的结业喜庆日子,便知道儿臣无意与他的女儿联姻,便会有所准备,或者联名其他大臣逼迫儿臣娶他的女儿。
所以,儿臣应该先下手为强,既要削弱他的权利,也不能娶他的女儿。让他双层失利,他才会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
这就是儿臣的对策,父皇觉得儿臣这个对策怎样?”
皇上有点无语,便道:“不怎么样……”
“父皇,您请听我细细道来。”
“你说!”皇上以为太子接下来一定会说要娶简宁为太子妃的事情,因为这几年来,太子只要提及要解除与婉儿的联姻事情,接下来就一定会说要娶简宁为太子妃的话,让他和皇后听了甚是恼火。
他虽然一点儿也不想听这样的话,但架不住太子一副蠢蠢欲动的样子,让他还是忍不住想听听太子有什么样的计谋。
却没有想到太子的计谋虽然与简宁有关,但他却字句为提要娶简宁为太子妃的事情。
当他听完太子的计谋之后,忍不住大赞:“好计,好计!”
然后,他指着宇文恒治很是欣慰地说,“你这儒子,平时看你顽劣,性子又不恭,没有想到做起正经事来,却如此的有计有谋。
看来,我大周有你这位未来的储君管理天下,何愁不会国朝稳定,江山万年延续呢!”
“谢父皇夸奖。”
皇上忍不住感概:“若朕的其他孩子都能如你这般聪明,有智有谋就好了。”
宇文恒治谦虚道:“能得父皇的夸奖,是儿臣的荣幸。
不过,儿臣知道,身为皇家子裔,个个都是聪明绝顶之人,就看谁先出计策,或者谁敢出计策。
哪怕是儿臣,如果没有父皇的允许,儿臣也绝对不敢在父皇的面前出谋献策的。”
皇上闻言点头赞同。
的确,身为皇家子裔,个个都是聪明绝顶。哪怕他们天生不是聪明绝顶的人,但作为皇家子裔,也必须要受到非常人能受的教育和培训,便也能成为聪明绝顶的人。
当然,至于太子的计谋能否成功,还得等他冠宴之后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