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成上朝去了,泠华从长信宫出来,转弯便去了中南椒房殿。
椒房殿里常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茉莉与栀子的味道交融在一起,纠缠难分。
殿内铺着张雪白的兽皮地毯,泠华仔细瞧了瞧那地毯毛,根根分明,顶上带着点银尖,油光发亮,摸上去柔若无物,温暖轻盈,端的便是身好皮毛。
泠华嗓子里发出一声轻哼,一边鄙夷着,一边抬手敲了敲门。
“我进来了——”
她高声喊着,推开两扇木门,就要往里走。可是还未进门,却见眼前金光一闪,一个小巧的茶杯便从门内狠狠的摔了出来,泠华侧身一闪,那杯子便碎在地上,瓷片崩了一地,险些划伤她的腿。
泠华有些诧异,却听里面的人带着薄怒的声音一字一字的传入泠华的耳朵里。
“我在更衣!”
男人的尾音带着些微颤,不知是气的还是惊的。泠华很识趣的关上门,然后垂着头乖乖的站在门侧。
良久,里面那人才冷硬的说道:
“进来吧。”
泠华重新推门进去。
那人背对着她站在窗前,墨玉般的长发如同织造坊里最好的绸缎一般柔顺。
光落在他的身上,宛若九霄云天下凡的仙子,美的惊心动魄。
泠华歪头看了片刻,才道:
“大清早的,先生怎么生了这么大的火气,仔细伤了身子。”
此人正是前几天被李妙成软禁的顾衍顾少师,他微微侧过头,只露出一小片光洁的侧脸,眼睛里带着些薄怒。
“让李妙成放了我。”
泠华有些无语:
“我怎能左右陛下的决定?先生高看我了。”
闻言,顾衍的睫毛轻轻的颤了两下,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可察觉的恼怒。
“曲、泠、华!”
泠华立刻正襟危坐。
“我在。”
他咬了咬牙,似乎有些恨铁不成钢。
“师徒一场,你就这么对我?”
泠华有些委屈。
这怎么能怪她?这个世上谁人能劝的动李妙成那头倔驴?
她小声嘟囔道:
“师徒一场,明知不可能还要让徒弟去做,这不摆明了为难人嘛……哪有你这样的师父。”
顾衍的胸口微微起伏了下,雪白的衣襟随着他的动作轻轻的颤着。
“你……”
他张着口,一双狭长的眼睛也因为恼火而蒙了水汽。
泠华见旁边有壶剩的茶叶,便拿了过来,一边往里添水一边喋喋不休道:
“陛下的性子你也知道,何必与他对着干呢?不上算呀。”
顾衍良久没有说话,从泠华的角度,只能看见他紧抿的双唇和带着冷意的眼尾。
风留恋他身上的味道,光喜爱他身上的风华。眼前人太美好,美好的让人不舍得打破。
水声潺潺,春蝉微鸣,顾衍看着自己从小带大的孩子言之凿凿的样子,心中忽然生了些钝痛。
他记得泠华小时候是个极其天真烂漫的女孩,见人便咧着那口小而细的贝齿,端的惹人喜欢。
时光一晃,她已然这么大了。
顾衍看着她长大,看着她变成了熟悉又陌生的样子。
胸腔中的钝痛愈发强烈,他额角有汗,一滴一滴的落在地毯上,随后消失在洁白的皮毛里。
泠华不知他心中所想,只是自顾自的说道:
“陛下呢,很喜欢你。你知道吧?他从来都没这么喜欢过一个人,顾衍,如果你能好好伺候他,说不定那天他就高抬贵手就把你家人放出来了呢,人啊,可千万想开点……”
她喋喋不休的说着,手里动作不停。倒了水,又舀了一勺茶叶,一股脑的全都怼进茶壶里,胡乱的搅拌着,然后放到泥炉上煮开。
窗外的春光变得柔和起来,像一层朦胧的纱,笼罩在偌大的椒房殿内,连带着方才剑拔弩张的氛围都淡了下去。
在这样难得温和静好的环境里,她忽然听见一个声音,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泠华,回头吧。”
顾衍负手而立,抬眼看着窗外洁白的云彩,清冷的眸子里笼着几分流光,脚下踩着的是他破碎斑驳的影子。
他轻声开口:
“岸在眼前,我来渡你。”
他微微仰着头,露出一段白皙的脖颈,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
风熏的人醉了,泠华有些晕眩,倒水的手微微一顿,水洒出来一点。
她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画面——
那是个很平常很平常的下午,泠华在学堂上咬着笔,百无聊赖的想着策论题目。
顾衍见她实在想的艰难,便清清冷冷的走到她面前,沉声问道:
“不会?”
泠华哪敢说不会,因此便含糊不清的打着哈哈:
“呜……当然会啦。”
顾衍那双微微上挑的眼睛轻轻的扫了一眼空白的梨花纸,冷声道:
“撒谎。”
泠华浑身一激灵,叼着的笔掉在了桌上。
她解释道:
“先生别恼,这就想出来了。”
顾衍坐到她面前,微抬着下巴,双眸平静的注视着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这个题目,何解?”
泠华心虚道:
“嗯……那个,什么来着?额……今天天气真好呀哈哈哈哈哈……”
顾衍长长的睫毛又颤了下,眼底带着些寒凉。
“好好说!”
见他生气,泠华才不情不愿的回到:
“……真不知道。”
男子沉默片刻,随后抬眸,说话的声音依然是清清冷冷的,但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竟然从顾衍的语气中听出了几分昔日罕见的温和。
“古往今来,鲜少有君王可以做到这十四个字。居庙堂之高,如何见得百姓之苦?为君排忧解难,走访天下,急君所急,忧民所忧,是做臣子的本分。文章写不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理辨是非,万不可失了为臣之心,更不可被功名利禄迷了眼睛,蒙了心智,汝要切记。”
泠华在心里撇了撇嘴,面上却是一副乖顺模样。
“是,先生,泠华记住了。”
他合上书本,平静的说道:
“散学吧。回去好好想想我说的话。”
………………………………
回忆纷扰,还是让泠华愣了许久。
她垂着眸子,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顾衍曾经的教诲。
那个人曾经教她明辨是非,既不可失了为臣之心,也不可为功名利禄折腰。
但是顾衍是怎么做的?
泠华无不讽刺的想——为臣之心,那是什么?顾衍率领十万禁军起兵造反,这便是他口中言之凿凿的为臣之心吗?
她心中不平,语气也不好。
“顾衍,刘白玉死了,刘夫人死了,羽兰也死了,你说你要渡我?他们怎么死的?你为什么要渡我?!”
她紧紧的攥着拳头,浑身上下都在发抖。
“你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她用最冷漠的语气诘问着自己的授业恩师,尽管男子的脸上露出些茫然无助的神色,可她没有放过他,依然步步紧逼。
“午夜梦回,他们可曾出现在帝师大人的梦里啊?”
泠华长眉微挑,目光里是诘责,也是失望。
“回不了头了,顾衍。谁都没法渡我,没有船,没有岸,黑夜看不见尽头,我到不了天明——没有皎皎君子和为臣之心,只有庙堂高远与血海深仇。”
她冷漠的,用刀子一样锋利的话语刺着顾衍的心。
“你我早已恩断义绝,少拿恩师的派头来压我。我为人上人,你为囚中骨,如今的你,还配与我这般讲话吗?”
泠华鲜少有情绪这般激动的时候,可是她真的忍不住。愤怒,不甘,悔恨,就像毒药一般侵蚀着她的思绪,让她说出一句又一句锋利的言语。
顾衍的睫毛又颤了两下,连带着声音里也多了几分沙哑。
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开口,希望规劝面前的女孩。
“泠华,回头吧。”
“我渡你,信我。”
泠华双手环肩,紧抿着唇,冷漠的看着他那张俊秀的脸。
冷冰冰的,跟他的心一样,又冷又硬,不讨人喜欢。
泠华嘲讽的笑了笑,随后一脚踢翻桌子,大步离去。
阳光灼热,她眯起眼睛,回头看了一眼。
顾衍依然未动,只是目送着她远去,颀长的身姿在空旷的宫殿内显得十分单薄。
“我来渡你。”
“回头是岸。”
泠华眨了下眼睛,眼角好像有东西流出来,她仰头看着太阳,生生的将那点泪渍逼了回去。
三条人命陪葬了泠华的过去,以及所有的宽容与爱。
现在来说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5
李妙成下朝后,依旧在长信宫里心不在焉的批着折子。
他拿起一本奏折,翻了翻,随后恹恹的扔到一边,点漆般深邃的眸子里带着点躁郁。
“公主呢?”
他无不阴郁的问身边的宫人。
小宫女吓坏了,脸色惨白。
“今个一早,去椒房殿了。”斟酌片刻,她小心的回答道。
闻言,李妙成的肩头一颤,眸中那点阴郁越发深浓,手中的笔被他狠狠捏断。
小宫女吓得连忙跪下,只觉得自己的脖子怕是也快断了。
好在李妙成没有着急发落她,只是沉声:
“去找她回来,就说朕不舒服,该吃药了。”
小宫女马不停蹄的去了。
跑到一半,她在芳草汀里见着了泠华,泠华正坐在长椅上发呆,花瓣落了满身,她一动不动。
小宫女叫苦道:
“我的好公主,原来你在这,可叫奴婢好找!陛下正找您呢!”
泠华回过神来,眼睫上带着点晶莹的露珠,她眨了眨眼睛,水珠消失不见,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知道了,带我过去吧。”
泠华压下心中的烦躁,随着小宫女去了长信宫。
刚进去,便迎面撞见李妙成一副死了爹娘的臭脸。
他抿着唇,唇线弯的好看,眼尾微微泛红。
“你去哪了?”
他开口问道,苍白的脸上带着点病恹,语气淡漠听不出喜怒。
没等泠华回答,又听得少年沙哑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你不是跟我说你不喜欢他吗?”
泠华解释道:
“我确实是不喜欢他……”
他眯了眯眼睛,纤长的手指轻轻的顶着自己的太阳穴,目光犀利的睥睨着台下之人。
“那你去找他干什么?”
泠华对上那双漆黑的眸子,心中既不紧张,也不惧怕,只是平静而温和的说道:
“陛下,泠华此生,只为了您一人而活。您喜欢的,看上的,泠华都不觊觎,亦不心动。”
李妙成见她言之凿凿,滚烫的心里微微好受一点,紧握的拳头松了一点,可是脸上的神色依然不好看。
柔软的黑发细碎的散在他的额前,挡住了眼底一闪而过的阴鸷。
“记住你说的话。”
泠华道:
“以列祖列宗起誓,今日之语,永不违背。”
李妙成冷哼一声,颇为厌倦的转过头去,只露出一条漂亮的下颌线。
泠华心中叹了口气。
在她心中,李妙成算是条疯狗。
顾衍呢,就是牵着疯狗的绳。
泠华心里别扭,不想看李妙成发脾气,一时也忘了自己有事要找他,抬脚欲走。
李妙成眸色一暗,脸上似有狠戾闪过,抬手摔了个价值不菲的茶杯。
“站住。”
泠华听着茶杯清脆的碎响,喉头微梗,而后转过身来,一脸悉听尊便的样子。
“陛下有何见教?”
李妙成红着眼睛,苍白的脸上带着几分不正常的薄红,在柔软的春光里显得格外突兀。
“药呢?”
他声音沙哑的问道。
泠华眉心微蹙,斟酌着说道:
“……没找到,仿佛不在恒亲王府。”
闻言,李妙成一下子掀翻桌案,桌子从长阶上滚落下来,摔到柱子上,四分五裂,巨大的声响很快便引来了第三护卫军,银甲军士鱼贯而入,对着泠华持枪弄剑。
泠华摊开双手,无奈道:
“……不是我。陛下自己摔的东西。”
护卫军指挥使萧天睿见她神色淡漠,心中暗觉不对,便对身后众人使了个眼色,众人默默的放下刀枪,然后退了出去。
李妙成站在台上冷笑连连。
“泠华小姐好威风。如今都能使唤朕的护卫军了?”
他这般阴阳怪气,泠华也有些生气,再开口时语气中不由自主的带着些薄怒。
“……陛下,您如此无理取闹,恐会伤了国朝上下三十六府的心。”
李妙成脸上的肌肉似乎抽动了一下,眼底愈发猩红。
“你生气了?”
他声音嘶哑,手指放到唇边,牙齿焦灼的咬着指甲,点漆般黑沉的眸子正一动不动的观察着泠华脸上的表情。
“因为顾衍?”
闻言,泠华脑袋便嗡的一声炸了,十分莫名其妙的看着他:
“这跟顾衍有何关系?陛下,您疯魔了吧……”
李妙成不听她讲话,双手紧紧的抓着头发,脖子上青筋爆起,像一头暴怒的野兽。
“滚!!滚!!你给朕滚出去! 出去!朕不要看见你!!!”
他喘着粗气,近乎失去理智的怒骂道。
泠华呼吸一滞,见他形同疯癫,便知今日怕是谈不出什么事了,微微叹气一声,转身离去,在她出门的那一刹那,一个杯子被摔到了她身边的门框上,应声而碎。
泠华只是微微一顿,却没有停留,也没有回头,大步流星的走过长信宫殿前一百零八道长阶,路过内官张思琰身边时,她停了脚步,冷冰冰的瞟了下眼前低眉顺眼的小太监,沉声道:
“……陛下病的愈发重了,你记得按时给他吃药。”
张思琰陪着笑,也不说话,那双带着阴柔的眼睛轻轻的撇着地上斑驳的影子。
泠华冷哼一声,默不作声的出了宫门,曲府的马车早已停在了外面,见她出来,马夫架着长车叮叮当当的向她驶来。
小厮扶着她上了车,泠华吩咐他们去长英巷的重华书庭。
正直中午,学生们在饭堂用膳。泠华去的时候,饭堂已经挤的人山人海,有几个学生认出了她,便在彼此耳边窃窃私语道:
“副院使怎么来了?”
“她怎么不去宫里啦?今个不开朝会吗?”
泠华听到那些声音时,还是微微停顿了下。
重华书庭是北芜最大的书庭,为北芜国太祖皇帝李烨所创,全院总共三百六二年的历史,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只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都可于内就读。淮安京多少贵族争破了头,只为让自家儿女在重华书庭里挂个名头,将来不管为官做宰还是谈婚论嫁,都是会被人家高看一眼的。
泠华步履匆忙的穿过庭廊,几个学生见了她,恭恭敬敬的朝她行礼作揖,她微微一顿,目光扫过那几个学生的脸,却见他们一个个具是垂着头不敢多听多看的样子,心中忽然有些起落。
她目光复杂的看着他们片刻,随后挥了挥手,让他们离去了。
得了特赦令,学生们熙熙攘攘的推搡着彼此走远,热闹的打成一团。泠华看着他们互相关爱,彼此慰问,心中忽然有些羡慕。
三五知己,好友相伴,即便未来长路漫漫,也依然不觉疲倦。
她明明也才二十二岁,风华正茂,可是跟这些热烈赤忱的生命相比,泠华只觉得自己的心已经枯萎成一朵干花,没有甘霖滋润,只能悄悄的,静默的腐烂在角落里。
她也会羡慕,也会回忆起年少时的光景,那个时候,她也如同这些少年一般青春洋溢,魅力四射,朋友成群,众星捧月。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泠华垂着眼睛,盯着碗里一道红艳欲滴的辣椒炒肉,脑海中闪过一幕幕熟悉而破碎的景象。
一会儿是良家旭赤红的双目,一会儿是何月瑶凄厉的呼唤,一会儿是她自己跌跌撞撞的跑下长阶,追着那道远去的棺樽,口中神志不清的呓语祈求着。
三年过去了……
泠华的眼睛又看向了那群年轻的,蓬勃的孩子们。
他们嘻嘻哈哈大的笑着,笑的恣意开朗,泠华不敢过去,她知道,只要自己一过去,这些爽朗的笑声便再也听不到了。
每个人都喜欢她,但又都避着她,她不知道应该如何跟他们交往,也不知道每当午夜梦回时,孤独与寂寞催生的眼泪到底能不能湿透枕巾。
他们见到她,总是礼貌的笑着,但也只是礼貌,泠华感觉不到任何别的东西,那种放松和快乐,别人永远无法从她的身上体会到。
她只能守着自己孤零零的小圈子,望着别人成群结队的影子,默默的吃下一顿又一顿孤独的饭,从此食髓不知味。
她与别人之间总是隔着一道打不破的壁垒,泠华过不去,别人也没有兴趣来。
没有人愿意在她的心里撕开一道口子,让渴望天日的花朵从夹缝中生长出来。
她与别人一样,心里有一朵芬芳馥郁的花,只在曾经绽放过。
她安静的站着,喧嚣杂乱的声音在耳边淡去,光与影破碎在她身上,是悲伤的颜色。
椒房殿里常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茉莉与栀子的味道交融在一起,纠缠难分。
殿内铺着张雪白的兽皮地毯,泠华仔细瞧了瞧那地毯毛,根根分明,顶上带着点银尖,油光发亮,摸上去柔若无物,温暖轻盈,端的便是身好皮毛。
泠华嗓子里发出一声轻哼,一边鄙夷着,一边抬手敲了敲门。
“我进来了——”
她高声喊着,推开两扇木门,就要往里走。可是还未进门,却见眼前金光一闪,一个小巧的茶杯便从门内狠狠的摔了出来,泠华侧身一闪,那杯子便碎在地上,瓷片崩了一地,险些划伤她的腿。
泠华有些诧异,却听里面的人带着薄怒的声音一字一字的传入泠华的耳朵里。
“我在更衣!”
男人的尾音带着些微颤,不知是气的还是惊的。泠华很识趣的关上门,然后垂着头乖乖的站在门侧。
良久,里面那人才冷硬的说道:
“进来吧。”
泠华重新推门进去。
那人背对着她站在窗前,墨玉般的长发如同织造坊里最好的绸缎一般柔顺。
光落在他的身上,宛若九霄云天下凡的仙子,美的惊心动魄。
泠华歪头看了片刻,才道:
“大清早的,先生怎么生了这么大的火气,仔细伤了身子。”
此人正是前几天被李妙成软禁的顾衍顾少师,他微微侧过头,只露出一小片光洁的侧脸,眼睛里带着些薄怒。
“让李妙成放了我。”
泠华有些无语:
“我怎能左右陛下的决定?先生高看我了。”
闻言,顾衍的睫毛轻轻的颤了两下,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可察觉的恼怒。
“曲、泠、华!”
泠华立刻正襟危坐。
“我在。”
他咬了咬牙,似乎有些恨铁不成钢。
“师徒一场,你就这么对我?”
泠华有些委屈。
这怎么能怪她?这个世上谁人能劝的动李妙成那头倔驴?
她小声嘟囔道:
“师徒一场,明知不可能还要让徒弟去做,这不摆明了为难人嘛……哪有你这样的师父。”
顾衍的胸口微微起伏了下,雪白的衣襟随着他的动作轻轻的颤着。
“你……”
他张着口,一双狭长的眼睛也因为恼火而蒙了水汽。
泠华见旁边有壶剩的茶叶,便拿了过来,一边往里添水一边喋喋不休道:
“陛下的性子你也知道,何必与他对着干呢?不上算呀。”
顾衍良久没有说话,从泠华的角度,只能看见他紧抿的双唇和带着冷意的眼尾。
风留恋他身上的味道,光喜爱他身上的风华。眼前人太美好,美好的让人不舍得打破。
水声潺潺,春蝉微鸣,顾衍看着自己从小带大的孩子言之凿凿的样子,心中忽然生了些钝痛。
他记得泠华小时候是个极其天真烂漫的女孩,见人便咧着那口小而细的贝齿,端的惹人喜欢。
时光一晃,她已然这么大了。
顾衍看着她长大,看着她变成了熟悉又陌生的样子。
胸腔中的钝痛愈发强烈,他额角有汗,一滴一滴的落在地毯上,随后消失在洁白的皮毛里。
泠华不知他心中所想,只是自顾自的说道:
“陛下呢,很喜欢你。你知道吧?他从来都没这么喜欢过一个人,顾衍,如果你能好好伺候他,说不定那天他就高抬贵手就把你家人放出来了呢,人啊,可千万想开点……”
她喋喋不休的说着,手里动作不停。倒了水,又舀了一勺茶叶,一股脑的全都怼进茶壶里,胡乱的搅拌着,然后放到泥炉上煮开。
窗外的春光变得柔和起来,像一层朦胧的纱,笼罩在偌大的椒房殿内,连带着方才剑拔弩张的氛围都淡了下去。
在这样难得温和静好的环境里,她忽然听见一个声音,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
“泠华,回头吧。”
顾衍负手而立,抬眼看着窗外洁白的云彩,清冷的眸子里笼着几分流光,脚下踩着的是他破碎斑驳的影子。
他轻声开口:
“岸在眼前,我来渡你。”
他微微仰着头,露出一段白皙的脖颈,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
风熏的人醉了,泠华有些晕眩,倒水的手微微一顿,水洒出来一点。
她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画面——
那是个很平常很平常的下午,泠华在学堂上咬着笔,百无聊赖的想着策论题目。
顾衍见她实在想的艰难,便清清冷冷的走到她面前,沉声问道:
“不会?”
泠华哪敢说不会,因此便含糊不清的打着哈哈:
“呜……当然会啦。”
顾衍那双微微上挑的眼睛轻轻的扫了一眼空白的梨花纸,冷声道:
“撒谎。”
泠华浑身一激灵,叼着的笔掉在了桌上。
她解释道:
“先生别恼,这就想出来了。”
顾衍坐到她面前,微抬着下巴,双眸平静的注视着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岳阳楼记》)。这个题目,何解?”
泠华心虚道:
“嗯……那个,什么来着?额……今天天气真好呀哈哈哈哈哈……”
顾衍长长的睫毛又颤了下,眼底带着些寒凉。
“好好说!”
见他生气,泠华才不情不愿的回到:
“……真不知道。”
男子沉默片刻,随后抬眸,说话的声音依然是清清冷冷的,但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竟然从顾衍的语气中听出了几分昔日罕见的温和。
“古往今来,鲜少有君王可以做到这十四个字。居庙堂之高,如何见得百姓之苦?为君排忧解难,走访天下,急君所急,忧民所忧,是做臣子的本分。文章写不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理辨是非,万不可失了为臣之心,更不可被功名利禄迷了眼睛,蒙了心智,汝要切记。”
泠华在心里撇了撇嘴,面上却是一副乖顺模样。
“是,先生,泠华记住了。”
他合上书本,平静的说道:
“散学吧。回去好好想想我说的话。”
………………………………
回忆纷扰,还是让泠华愣了许久。
她垂着眸子,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顾衍曾经的教诲。
那个人曾经教她明辨是非,既不可失了为臣之心,也不可为功名利禄折腰。
但是顾衍是怎么做的?
泠华无不讽刺的想——为臣之心,那是什么?顾衍率领十万禁军起兵造反,这便是他口中言之凿凿的为臣之心吗?
她心中不平,语气也不好。
“顾衍,刘白玉死了,刘夫人死了,羽兰也死了,你说你要渡我?他们怎么死的?你为什么要渡我?!”
她紧紧的攥着拳头,浑身上下都在发抖。
“你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她用最冷漠的语气诘问着自己的授业恩师,尽管男子的脸上露出些茫然无助的神色,可她没有放过他,依然步步紧逼。
“午夜梦回,他们可曾出现在帝师大人的梦里啊?”
泠华长眉微挑,目光里是诘责,也是失望。
“回不了头了,顾衍。谁都没法渡我,没有船,没有岸,黑夜看不见尽头,我到不了天明——没有皎皎君子和为臣之心,只有庙堂高远与血海深仇。”
她冷漠的,用刀子一样锋利的话语刺着顾衍的心。
“你我早已恩断义绝,少拿恩师的派头来压我。我为人上人,你为囚中骨,如今的你,还配与我这般讲话吗?”
泠华鲜少有情绪这般激动的时候,可是她真的忍不住。愤怒,不甘,悔恨,就像毒药一般侵蚀着她的思绪,让她说出一句又一句锋利的言语。
顾衍的睫毛又颤了两下,连带着声音里也多了几分沙哑。
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开口,希望规劝面前的女孩。
“泠华,回头吧。”
“我渡你,信我。”
泠华双手环肩,紧抿着唇,冷漠的看着他那张俊秀的脸。
冷冰冰的,跟他的心一样,又冷又硬,不讨人喜欢。
泠华嘲讽的笑了笑,随后一脚踢翻桌子,大步离去。
阳光灼热,她眯起眼睛,回头看了一眼。
顾衍依然未动,只是目送着她远去,颀长的身姿在空旷的宫殿内显得十分单薄。
“我来渡你。”
“回头是岸。”
泠华眨了下眼睛,眼角好像有东西流出来,她仰头看着太阳,生生的将那点泪渍逼了回去。
三条人命陪葬了泠华的过去,以及所有的宽容与爱。
现在来说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5
李妙成下朝后,依旧在长信宫里心不在焉的批着折子。
他拿起一本奏折,翻了翻,随后恹恹的扔到一边,点漆般深邃的眸子里带着点躁郁。
“公主呢?”
他无不阴郁的问身边的宫人。
小宫女吓坏了,脸色惨白。
“今个一早,去椒房殿了。”斟酌片刻,她小心的回答道。
闻言,李妙成的肩头一颤,眸中那点阴郁越发深浓,手中的笔被他狠狠捏断。
小宫女吓得连忙跪下,只觉得自己的脖子怕是也快断了。
好在李妙成没有着急发落她,只是沉声:
“去找她回来,就说朕不舒服,该吃药了。”
小宫女马不停蹄的去了。
跑到一半,她在芳草汀里见着了泠华,泠华正坐在长椅上发呆,花瓣落了满身,她一动不动。
小宫女叫苦道:
“我的好公主,原来你在这,可叫奴婢好找!陛下正找您呢!”
泠华回过神来,眼睫上带着点晶莹的露珠,她眨了眨眼睛,水珠消失不见,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知道了,带我过去吧。”
泠华压下心中的烦躁,随着小宫女去了长信宫。
刚进去,便迎面撞见李妙成一副死了爹娘的臭脸。
他抿着唇,唇线弯的好看,眼尾微微泛红。
“你去哪了?”
他开口问道,苍白的脸上带着点病恹,语气淡漠听不出喜怒。
没等泠华回答,又听得少年沙哑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你不是跟我说你不喜欢他吗?”
泠华解释道:
“我确实是不喜欢他……”
他眯了眯眼睛,纤长的手指轻轻的顶着自己的太阳穴,目光犀利的睥睨着台下之人。
“那你去找他干什么?”
泠华对上那双漆黑的眸子,心中既不紧张,也不惧怕,只是平静而温和的说道:
“陛下,泠华此生,只为了您一人而活。您喜欢的,看上的,泠华都不觊觎,亦不心动。”
李妙成见她言之凿凿,滚烫的心里微微好受一点,紧握的拳头松了一点,可是脸上的神色依然不好看。
柔软的黑发细碎的散在他的额前,挡住了眼底一闪而过的阴鸷。
“记住你说的话。”
泠华道:
“以列祖列宗起誓,今日之语,永不违背。”
李妙成冷哼一声,颇为厌倦的转过头去,只露出一条漂亮的下颌线。
泠华心中叹了口气。
在她心中,李妙成算是条疯狗。
顾衍呢,就是牵着疯狗的绳。
泠华心里别扭,不想看李妙成发脾气,一时也忘了自己有事要找他,抬脚欲走。
李妙成眸色一暗,脸上似有狠戾闪过,抬手摔了个价值不菲的茶杯。
“站住。”
泠华听着茶杯清脆的碎响,喉头微梗,而后转过身来,一脸悉听尊便的样子。
“陛下有何见教?”
李妙成红着眼睛,苍白的脸上带着几分不正常的薄红,在柔软的春光里显得格外突兀。
“药呢?”
他声音沙哑的问道。
泠华眉心微蹙,斟酌着说道:
“……没找到,仿佛不在恒亲王府。”
闻言,李妙成一下子掀翻桌案,桌子从长阶上滚落下来,摔到柱子上,四分五裂,巨大的声响很快便引来了第三护卫军,银甲军士鱼贯而入,对着泠华持枪弄剑。
泠华摊开双手,无奈道:
“……不是我。陛下自己摔的东西。”
护卫军指挥使萧天睿见她神色淡漠,心中暗觉不对,便对身后众人使了个眼色,众人默默的放下刀枪,然后退了出去。
李妙成站在台上冷笑连连。
“泠华小姐好威风。如今都能使唤朕的护卫军了?”
他这般阴阳怪气,泠华也有些生气,再开口时语气中不由自主的带着些薄怒。
“……陛下,您如此无理取闹,恐会伤了国朝上下三十六府的心。”
李妙成脸上的肌肉似乎抽动了一下,眼底愈发猩红。
“你生气了?”
他声音嘶哑,手指放到唇边,牙齿焦灼的咬着指甲,点漆般黑沉的眸子正一动不动的观察着泠华脸上的表情。
“因为顾衍?”
闻言,泠华脑袋便嗡的一声炸了,十分莫名其妙的看着他:
“这跟顾衍有何关系?陛下,您疯魔了吧……”
李妙成不听她讲话,双手紧紧的抓着头发,脖子上青筋爆起,像一头暴怒的野兽。
“滚!!滚!!你给朕滚出去! 出去!朕不要看见你!!!”
他喘着粗气,近乎失去理智的怒骂道。
泠华呼吸一滞,见他形同疯癫,便知今日怕是谈不出什么事了,微微叹气一声,转身离去,在她出门的那一刹那,一个杯子被摔到了她身边的门框上,应声而碎。
泠华只是微微一顿,却没有停留,也没有回头,大步流星的走过长信宫殿前一百零八道长阶,路过内官张思琰身边时,她停了脚步,冷冰冰的瞟了下眼前低眉顺眼的小太监,沉声道:
“……陛下病的愈发重了,你记得按时给他吃药。”
张思琰陪着笑,也不说话,那双带着阴柔的眼睛轻轻的撇着地上斑驳的影子。
泠华冷哼一声,默不作声的出了宫门,曲府的马车早已停在了外面,见她出来,马夫架着长车叮叮当当的向她驶来。
小厮扶着她上了车,泠华吩咐他们去长英巷的重华书庭。
正直中午,学生们在饭堂用膳。泠华去的时候,饭堂已经挤的人山人海,有几个学生认出了她,便在彼此耳边窃窃私语道:
“副院使怎么来了?”
“她怎么不去宫里啦?今个不开朝会吗?”
泠华听到那些声音时,还是微微停顿了下。
重华书庭是北芜最大的书庭,为北芜国太祖皇帝李烨所创,全院总共三百六二年的历史,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只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都可于内就读。淮安京多少贵族争破了头,只为让自家儿女在重华书庭里挂个名头,将来不管为官做宰还是谈婚论嫁,都是会被人家高看一眼的。
泠华步履匆忙的穿过庭廊,几个学生见了她,恭恭敬敬的朝她行礼作揖,她微微一顿,目光扫过那几个学生的脸,却见他们一个个具是垂着头不敢多听多看的样子,心中忽然有些起落。
她目光复杂的看着他们片刻,随后挥了挥手,让他们离去了。
得了特赦令,学生们熙熙攘攘的推搡着彼此走远,热闹的打成一团。泠华看着他们互相关爱,彼此慰问,心中忽然有些羡慕。
三五知己,好友相伴,即便未来长路漫漫,也依然不觉疲倦。
她明明也才二十二岁,风华正茂,可是跟这些热烈赤忱的生命相比,泠华只觉得自己的心已经枯萎成一朵干花,没有甘霖滋润,只能悄悄的,静默的腐烂在角落里。
她也会羡慕,也会回忆起年少时的光景,那个时候,她也如同这些少年一般青春洋溢,魅力四射,朋友成群,众星捧月。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泠华垂着眼睛,盯着碗里一道红艳欲滴的辣椒炒肉,脑海中闪过一幕幕熟悉而破碎的景象。
一会儿是良家旭赤红的双目,一会儿是何月瑶凄厉的呼唤,一会儿是她自己跌跌撞撞的跑下长阶,追着那道远去的棺樽,口中神志不清的呓语祈求着。
三年过去了……
泠华的眼睛又看向了那群年轻的,蓬勃的孩子们。
他们嘻嘻哈哈大的笑着,笑的恣意开朗,泠华不敢过去,她知道,只要自己一过去,这些爽朗的笑声便再也听不到了。
每个人都喜欢她,但又都避着她,她不知道应该如何跟他们交往,也不知道每当午夜梦回时,孤独与寂寞催生的眼泪到底能不能湿透枕巾。
他们见到她,总是礼貌的笑着,但也只是礼貌,泠华感觉不到任何别的东西,那种放松和快乐,别人永远无法从她的身上体会到。
她只能守着自己孤零零的小圈子,望着别人成群结队的影子,默默的吃下一顿又一顿孤独的饭,从此食髓不知味。
她与别人之间总是隔着一道打不破的壁垒,泠华过不去,别人也没有兴趣来。
没有人愿意在她的心里撕开一道口子,让渴望天日的花朵从夹缝中生长出来。
她与别人一样,心里有一朵芬芳馥郁的花,只在曾经绽放过。
她安静的站着,喧嚣杂乱的声音在耳边淡去,光与影破碎在她身上,是悲伤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