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来了吗?”
悬日西沉,清昼坐立难安,一看到禾玉便忍不住站了起来,她提起舞裙,满眼期待。
“快了。”禾云笑了,“您可都备好了?我估摸着就是一刻钟的功夫了。”
清昼连忙点头,耳尖面颊飞霞点点,“都好了的。姐姐们快看我的妆有没有花了?好不好看?”
“你若是不好看还能有谁好看?”禾云轻轻巧巧地把她的碎发撩起,“不要怕,妆容衣裳都很好。”
清昼深吸一口气,曼步走回偌大屏风后。
这屏风由檀木制成,上刻精美花样,正中央为一个圆形,却并没有填充锦缎,而是封上宣纸。薄薄的上好宣纸蒙着一层光,照出屏后人姣好的侧颜。
“见过大人。”不知过了多久,耳畔终于传来通报声,烂熟于心的琵琶管弦声响起,清昼挽起唇,提腕起舞。
隔着一层宣纸,清昼看不到对面人的疲惫与不耐烦,她嘴角带着期待的羞涩笑意,舞蹈动作舒缓自然。
姜道之眉头微拧,手指无意识地揉着太阳穴,眼睛半阖着,也不知能不能看清眼前为他而跳的舞蹈。
直到听到水滴破空的声响,姜道之睁眼。
屏风正中的宣纸有两层,里外各一,而清昼穿了水袖裙,亦舞亦挥毫,以长袖沾取墨水,于宣纸上书写文字。
粉白渐变的身影闪出,少女巧笑倩兮,身如蝶轻,眼眸灵动婉转,侧身俯仰,墨色上宣纸。
姜道之第一次亲眼见以舞作画,心生新奇,微微坐直身子。
轻飘飘的几个动作之后,“平安”二字跃然纸上,四周还有点点绯红花瓣。清昼轻喘着气,袖上墨色未干,她深深拜下,“清昼无能,聊作此舞博大人一笑,祝大人生辰吉祥,平安喜乐。”
“……你跳得极好,起来罢。”没有太久的迟疑,姜道之起身上前,单手轻扶清昼。
清昼抿嘴笑,随后浅浅欠身,看向两旁含笑而立的女使。女使们看到清昼的眼神便齐步走来,将屏风正中的宣纸一推,轴转面换,最里层的“喜乐”二字也浮现,映入眼帘。
“府中姐姐们常说大人不爱笑,我就想着得找个新奇法子逗您乐一乐才好。可是大人是谁了,多么见多识广,我不算聪明,也不知道用舞写字算不算新奇,若是不好,日后清昼再改……”
说话间,少女的目光大胆地落在姜道之身上,满是真诚,她太过认真,反而让姜道之愣神,但也只是愣了一瞬。
“……甚好。”他缓缓笑了起来,“我很喜欢。”
看到对方笑了,清昼也放了心,一双凤眼月牙弯弯,灿若星辰。
姜道之鬼使神差地用手指抚上她的侧脸,清昼一呆,下一秒,他指腹的乌墨让她红了脸,“……大人见笑,容清昼更衣。”
“去罢。”姜道之失笑,挥了挥手,“换好衣裳,一起用膳。”
“嗯!”清昼提裙转身,裙角在石阶上飞扬,如同波浪被风吹起。
姜道之看着她的背影,突然莞尔。
姜道之不是铺张浪费的性格,正堂的饭摆上来也没到权贵的奢侈标准,不过是鲜笋蒸鹅、蜜炙鸩子、东坡豆腐等十几个常吃菜品,而姜道之面前额外配上碗长寿面便罢了。
“大人,怎地今日不见您的同僚为您祝寿?”清昼觉得府上太过安静,不由得出声问道。
“今年不是整寿,在家里随意热闹热闹便好,不必大张旗鼓,反倒劳民伤财。”姜道之温和道,“半月前我得了一块羊脂玉,色泽不错,便送到了鸣金坊给你打了只簪子,今日刚好送来了,你看看。”
他话音刚落,便有女使捧来酸枝木并蒂莲纹匣子,清昼在姜道之肯定的目光中轻轻打开,眼睛一亮。
眼前的长簪由赤金打造,簪身上雕刻了繁密精细的四季花纹,花蕊处统一描上了银边,而簪头是一块莹润透亮的羊脂白玉,不掺任何杂色。
“大人,这个会不会太贵重了,您不是担心劳民伤财么……”清昼有些紧张地看向他,教坊舞姬的发饰多是丝带绢花,她从未用过这种名贵的首饰。
姜道之起身,亲自为她簪上,“既是给你的,多少都不算贵重。匠人们为这只簪子费心颇多,若你不好好戴着,那才是劳民伤财。”
“……是,清昼多谢大人。”闻得此言,仿佛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清昼接下。
说到底,她也只是十五岁的孩子,对漂亮精美的首饰就是有着向往与喜爱,得了姜道之的准话,清昼便欢天喜地收下,几乎是日日佩戴。
今儿是金玉簪配大红襦裙,明儿是金玉簪搭翡色褙子,鲜亮又大气。
“她很喜欢?”姜道之听着禾玉的叙述,面上没什么表情,“回头再让鸣金坊多打一副头面来罢。”
“属下明白。”禾玉手脚利落地为他佩戴金革带,“禾渠近日病了,不能护您左右,您要路上小心。”
“嗯。”姜道之面上冷淡,“天渐渐热了,府中人受不住便取冰,不用顾忌。”
“大人放心。”禾玉抿唇一笑。
本朝制度沿袭前朝,五更三点入殿。
宫道漫长,暖色灯笼在风中飘闪,伴着零零碎碎的交谈声。
“如今二王已满十二岁,婚期不过三年,官家也该立太子了。”脚步声中,一苍老声音响起。
“官家不过而立之年,何须这么急?”有一声音反对。
“大王今年十三岁,四王也有七岁,都是懂事的年纪了,若不早早定下正统,未来或有野心亦未可知。”苍老声音淡定。
“二王乃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何惧野心?”
“大王只年长二王一岁,行事却稳妥得多,官家贤明,立贤未尝不可。”
“国朝以礼治国,少卿这话可是质疑嫡长?”
“…………”
“立嗣大事,官家自有决断。你我外官,还是不要说三道四的好。”不知过了多久,听了满耳朵嫡嫡嫡长长长的姜道之忍不住皱眉。
本代皇帝终究太过仁慈,上一代的严苛刑法在本朝就没实行过一次,前朝文官横行风气怕是又要起来。
文官话语权太重对自己未来很是不利。
“姜侍郎连妻室都没有,自然不知立嗣的重要性。且看古今中外,多少兄弟阋墙之祸都是由不明嗣位而起?”
闻得对方冷笑,姜道之暗暗白眼,不再多说。
本朝名为大周,开国不过五十年,如今是第三任皇帝陆昶当政。
如今的官家于上一代的“夺嫡之争”里不显山不露水,是其他兄弟斗死斗残后自然而然登基的。他出身不显,脾性温和,当了皇帝也不变,推行节俭之术,十年未曾改。
陆昶属于稳步前行的掌舵手,每一步每一子都下得慢而稳。他广开言路,礼遇百官,名声是出了名的好,而托了他的福,本朝言官也是出了名的“蛮横敢言”。
“二王年幼,朕欲待他成亲后再加太子位,众卿以为有何不妥?”
皇帝头戴玄色长脚幞头,着帝王常服,眉眼之间一派疏朗大气,说话也是不急不缓。
“官家,二王乃皇后娘娘所出,是为嫡长子,又已十二岁,正是立太子的时候啊。”紫袍老人语重心长,恭敬拜下。
“杜卿请起。”皇帝有些头痛,但依旧是好脾气道:“朕只是觉得二王年纪小,待他年满十五成婚,行事更为稳妥之后再议罢。”
不等杜尚书再说话,他又道:“河南水患朕甚心忧,如今怎样,可有卿家知道?”
姜道之并不管水患一事,但待皇帝话音落他便主动出列,上前一步。
“臣姜道之禀官家——”
他声音清朗,在皇帝耳中远比杜尚书好听。
“臣年少时曾往江南,路经河南,认一少年为义兄,如今兄长任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县令,感天灾伤民,常与臣飞鸽传书……”
水患之事祸及百姓,在此时终归要比立嗣重要,朝中大臣也纷纷转移了注意力,专心讨论赈灾一事。
…………
转眼时辰过去,众人退朝,皇帝也回了福宁殿批阅各地送来的文书。
“官家,罗美人说小公主又吐奶了,请官家去看看。”副都知许进途躬身禀报。
皇帝听了不禁轻轻蹙眉,长叹一口气,还是放下了文书,“去罗美人那儿罢。”
锦绣阁。
“臣妾见过官家……”已哭成泪人的罗美人怀里抱着女儿,语带哽咽,可依旧恭敬行礼。皇帝将她扶起,把小公主接过来,“今早以来吐了多久了?”
“回官家,已有一个时辰了。”宫人欠身,垂泪回答。
“太医院还是没法子么?”皇帝的声音无奈,抱了一会儿孩子便把她交给宫人,“公主才六个月,怎么禁得起整日吐奶?”
罗美人泪如雨下,一时忘情,直接拉住皇帝的袖子,“官家,这定是有奸邪小人作祟!小玉儿从臣妾肚子里出来时还好好的,可自从入了夏便昼夜啼哭不止,官家您要为我们母女做主啊……”
皇帝无奈地给她擦眼泪,“此事一开始便让皇后查了,太医院也里里外外地仔细看过,都说是入夏缘故孩子不适应,你莫要多想。小玉儿吐奶,你也不吃不喝,终不是长久之计。”
“皇后娘娘偏心!她看董婕妤温柔乖顺就一味地护着她,任由董婕妤谋害臣妾和小玉儿!”罗美人泣不成声,“董婕妤也有公主,她就是怕官家多看小玉儿才出手谋害的!”
皇帝听得直皱眉,却仍然耐着性子,“说话做事要有证据,董婕妤连门都不常出,怎么会谋害你和小玉儿呢?皇后做事是最公允的,若真有奸邪事,她不会放过。”
“官家不信就罢了,那这几日多陪陪臣妾和小玉儿好不好?”罗美人见他不信更难过了,哽咽道,“起码您要让这后宫众人都知道,您是心疼臣妾、心疼小玉儿的……”
“好,这几日若无国事,朕就一直在锦绣阁呆着。”皇帝一听哭声脑子就疼,他压住内心的烦躁,温柔地拍了拍身前人的后背,“不哭了成不成?再哭你身子也受不住。”
“官家可是说真的?”闻言,罗美人抬起晶莹的泪眼。
皇帝依旧轻拍着她的后背,温声安慰,“自然是真的,君子一言九鼎,不说假话。快去洗把脸,等小玉儿不吐奶了咱们一块吃个饭。”
“嗯……”罗美人拭去眼角的泪,点头应好。
待罗美人去了内室,皇帝唤了许进途过来,低声嘱咐,“你去董婕妤那儿,让她这几日不必去给皇后请安了,免得撞上罗美人,又是一顿闹腾。”
许进途死死低着头不让眼里的同情流露,“是,奴明白。”
悬日西沉,清昼坐立难安,一看到禾玉便忍不住站了起来,她提起舞裙,满眼期待。
“快了。”禾云笑了,“您可都备好了?我估摸着就是一刻钟的功夫了。”
清昼连忙点头,耳尖面颊飞霞点点,“都好了的。姐姐们快看我的妆有没有花了?好不好看?”
“你若是不好看还能有谁好看?”禾云轻轻巧巧地把她的碎发撩起,“不要怕,妆容衣裳都很好。”
清昼深吸一口气,曼步走回偌大屏风后。
这屏风由檀木制成,上刻精美花样,正中央为一个圆形,却并没有填充锦缎,而是封上宣纸。薄薄的上好宣纸蒙着一层光,照出屏后人姣好的侧颜。
“见过大人。”不知过了多久,耳畔终于传来通报声,烂熟于心的琵琶管弦声响起,清昼挽起唇,提腕起舞。
隔着一层宣纸,清昼看不到对面人的疲惫与不耐烦,她嘴角带着期待的羞涩笑意,舞蹈动作舒缓自然。
姜道之眉头微拧,手指无意识地揉着太阳穴,眼睛半阖着,也不知能不能看清眼前为他而跳的舞蹈。
直到听到水滴破空的声响,姜道之睁眼。
屏风正中的宣纸有两层,里外各一,而清昼穿了水袖裙,亦舞亦挥毫,以长袖沾取墨水,于宣纸上书写文字。
粉白渐变的身影闪出,少女巧笑倩兮,身如蝶轻,眼眸灵动婉转,侧身俯仰,墨色上宣纸。
姜道之第一次亲眼见以舞作画,心生新奇,微微坐直身子。
轻飘飘的几个动作之后,“平安”二字跃然纸上,四周还有点点绯红花瓣。清昼轻喘着气,袖上墨色未干,她深深拜下,“清昼无能,聊作此舞博大人一笑,祝大人生辰吉祥,平安喜乐。”
“……你跳得极好,起来罢。”没有太久的迟疑,姜道之起身上前,单手轻扶清昼。
清昼抿嘴笑,随后浅浅欠身,看向两旁含笑而立的女使。女使们看到清昼的眼神便齐步走来,将屏风正中的宣纸一推,轴转面换,最里层的“喜乐”二字也浮现,映入眼帘。
“府中姐姐们常说大人不爱笑,我就想着得找个新奇法子逗您乐一乐才好。可是大人是谁了,多么见多识广,我不算聪明,也不知道用舞写字算不算新奇,若是不好,日后清昼再改……”
说话间,少女的目光大胆地落在姜道之身上,满是真诚,她太过认真,反而让姜道之愣神,但也只是愣了一瞬。
“……甚好。”他缓缓笑了起来,“我很喜欢。”
看到对方笑了,清昼也放了心,一双凤眼月牙弯弯,灿若星辰。
姜道之鬼使神差地用手指抚上她的侧脸,清昼一呆,下一秒,他指腹的乌墨让她红了脸,“……大人见笑,容清昼更衣。”
“去罢。”姜道之失笑,挥了挥手,“换好衣裳,一起用膳。”
“嗯!”清昼提裙转身,裙角在石阶上飞扬,如同波浪被风吹起。
姜道之看着她的背影,突然莞尔。
姜道之不是铺张浪费的性格,正堂的饭摆上来也没到权贵的奢侈标准,不过是鲜笋蒸鹅、蜜炙鸩子、东坡豆腐等十几个常吃菜品,而姜道之面前额外配上碗长寿面便罢了。
“大人,怎地今日不见您的同僚为您祝寿?”清昼觉得府上太过安静,不由得出声问道。
“今年不是整寿,在家里随意热闹热闹便好,不必大张旗鼓,反倒劳民伤财。”姜道之温和道,“半月前我得了一块羊脂玉,色泽不错,便送到了鸣金坊给你打了只簪子,今日刚好送来了,你看看。”
他话音刚落,便有女使捧来酸枝木并蒂莲纹匣子,清昼在姜道之肯定的目光中轻轻打开,眼睛一亮。
眼前的长簪由赤金打造,簪身上雕刻了繁密精细的四季花纹,花蕊处统一描上了银边,而簪头是一块莹润透亮的羊脂白玉,不掺任何杂色。
“大人,这个会不会太贵重了,您不是担心劳民伤财么……”清昼有些紧张地看向他,教坊舞姬的发饰多是丝带绢花,她从未用过这种名贵的首饰。
姜道之起身,亲自为她簪上,“既是给你的,多少都不算贵重。匠人们为这只簪子费心颇多,若你不好好戴着,那才是劳民伤财。”
“……是,清昼多谢大人。”闻得此言,仿佛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清昼接下。
说到底,她也只是十五岁的孩子,对漂亮精美的首饰就是有着向往与喜爱,得了姜道之的准话,清昼便欢天喜地收下,几乎是日日佩戴。
今儿是金玉簪配大红襦裙,明儿是金玉簪搭翡色褙子,鲜亮又大气。
“她很喜欢?”姜道之听着禾玉的叙述,面上没什么表情,“回头再让鸣金坊多打一副头面来罢。”
“属下明白。”禾玉手脚利落地为他佩戴金革带,“禾渠近日病了,不能护您左右,您要路上小心。”
“嗯。”姜道之面上冷淡,“天渐渐热了,府中人受不住便取冰,不用顾忌。”
“大人放心。”禾玉抿唇一笑。
本朝制度沿袭前朝,五更三点入殿。
宫道漫长,暖色灯笼在风中飘闪,伴着零零碎碎的交谈声。
“如今二王已满十二岁,婚期不过三年,官家也该立太子了。”脚步声中,一苍老声音响起。
“官家不过而立之年,何须这么急?”有一声音反对。
“大王今年十三岁,四王也有七岁,都是懂事的年纪了,若不早早定下正统,未来或有野心亦未可知。”苍老声音淡定。
“二王乃是皇后所出的嫡子,何惧野心?”
“大王只年长二王一岁,行事却稳妥得多,官家贤明,立贤未尝不可。”
“国朝以礼治国,少卿这话可是质疑嫡长?”
“…………”
“立嗣大事,官家自有决断。你我外官,还是不要说三道四的好。”不知过了多久,听了满耳朵嫡嫡嫡长长长的姜道之忍不住皱眉。
本代皇帝终究太过仁慈,上一代的严苛刑法在本朝就没实行过一次,前朝文官横行风气怕是又要起来。
文官话语权太重对自己未来很是不利。
“姜侍郎连妻室都没有,自然不知立嗣的重要性。且看古今中外,多少兄弟阋墙之祸都是由不明嗣位而起?”
闻得对方冷笑,姜道之暗暗白眼,不再多说。
本朝名为大周,开国不过五十年,如今是第三任皇帝陆昶当政。
如今的官家于上一代的“夺嫡之争”里不显山不露水,是其他兄弟斗死斗残后自然而然登基的。他出身不显,脾性温和,当了皇帝也不变,推行节俭之术,十年未曾改。
陆昶属于稳步前行的掌舵手,每一步每一子都下得慢而稳。他广开言路,礼遇百官,名声是出了名的好,而托了他的福,本朝言官也是出了名的“蛮横敢言”。
“二王年幼,朕欲待他成亲后再加太子位,众卿以为有何不妥?”
皇帝头戴玄色长脚幞头,着帝王常服,眉眼之间一派疏朗大气,说话也是不急不缓。
“官家,二王乃皇后娘娘所出,是为嫡长子,又已十二岁,正是立太子的时候啊。”紫袍老人语重心长,恭敬拜下。
“杜卿请起。”皇帝有些头痛,但依旧是好脾气道:“朕只是觉得二王年纪小,待他年满十五成婚,行事更为稳妥之后再议罢。”
不等杜尚书再说话,他又道:“河南水患朕甚心忧,如今怎样,可有卿家知道?”
姜道之并不管水患一事,但待皇帝话音落他便主动出列,上前一步。
“臣姜道之禀官家——”
他声音清朗,在皇帝耳中远比杜尚书好听。
“臣年少时曾往江南,路经河南,认一少年为义兄,如今兄长任河南省归德府永城县县令,感天灾伤民,常与臣飞鸽传书……”
水患之事祸及百姓,在此时终归要比立嗣重要,朝中大臣也纷纷转移了注意力,专心讨论赈灾一事。
…………
转眼时辰过去,众人退朝,皇帝也回了福宁殿批阅各地送来的文书。
“官家,罗美人说小公主又吐奶了,请官家去看看。”副都知许进途躬身禀报。
皇帝听了不禁轻轻蹙眉,长叹一口气,还是放下了文书,“去罗美人那儿罢。”
锦绣阁。
“臣妾见过官家……”已哭成泪人的罗美人怀里抱着女儿,语带哽咽,可依旧恭敬行礼。皇帝将她扶起,把小公主接过来,“今早以来吐了多久了?”
“回官家,已有一个时辰了。”宫人欠身,垂泪回答。
“太医院还是没法子么?”皇帝的声音无奈,抱了一会儿孩子便把她交给宫人,“公主才六个月,怎么禁得起整日吐奶?”
罗美人泪如雨下,一时忘情,直接拉住皇帝的袖子,“官家,这定是有奸邪小人作祟!小玉儿从臣妾肚子里出来时还好好的,可自从入了夏便昼夜啼哭不止,官家您要为我们母女做主啊……”
皇帝无奈地给她擦眼泪,“此事一开始便让皇后查了,太医院也里里外外地仔细看过,都说是入夏缘故孩子不适应,你莫要多想。小玉儿吐奶,你也不吃不喝,终不是长久之计。”
“皇后娘娘偏心!她看董婕妤温柔乖顺就一味地护着她,任由董婕妤谋害臣妾和小玉儿!”罗美人泣不成声,“董婕妤也有公主,她就是怕官家多看小玉儿才出手谋害的!”
皇帝听得直皱眉,却仍然耐着性子,“说话做事要有证据,董婕妤连门都不常出,怎么会谋害你和小玉儿呢?皇后做事是最公允的,若真有奸邪事,她不会放过。”
“官家不信就罢了,那这几日多陪陪臣妾和小玉儿好不好?”罗美人见他不信更难过了,哽咽道,“起码您要让这后宫众人都知道,您是心疼臣妾、心疼小玉儿的……”
“好,这几日若无国事,朕就一直在锦绣阁呆着。”皇帝一听哭声脑子就疼,他压住内心的烦躁,温柔地拍了拍身前人的后背,“不哭了成不成?再哭你身子也受不住。”
“官家可是说真的?”闻言,罗美人抬起晶莹的泪眼。
皇帝依旧轻拍着她的后背,温声安慰,“自然是真的,君子一言九鼎,不说假话。快去洗把脸,等小玉儿不吐奶了咱们一块吃个饭。”
“嗯……”罗美人拭去眼角的泪,点头应好。
待罗美人去了内室,皇帝唤了许进途过来,低声嘱咐,“你去董婕妤那儿,让她这几日不必去给皇后请安了,免得撞上罗美人,又是一顿闹腾。”
许进途死死低着头不让眼里的同情流露,“是,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