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后,烨都最大的一场雪,在除夕的鞭炮声中停了。
宫城以西是繁华的坊市,游人如织,热闹喧阗。以东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摄政王府白雪皑皑,大红灯笼上盖一层厚雪。
黑木大门吱呀打开,十几名小厮跑进跑出,簸箕扫帚翻飞,麻利铲雪。半炷香的功夫,马车道就清了出来。
漆黑的施幡车自偏门驶出,马蹄声伴着凌冽冬寒,车夫打马长长“吁”了一声,将车停在正门。
“王爷,宁公公刚从宫里来,说陛下请您去宫中贺岁。文武百官都在光华门外等候。”小厮对跨出门槛的男人猫着腰。
步履沉沉的男人一身苍青色蟒袍,狐裘氅衣披肩,腰束银色云雷纹锦帛,在又厚又白的雪景中,挺拔如苍劲的松。
“不去。”
“这……这……”小厮瞪眼,提步小跑跟上,“王爷这是要去……”
男子一步登上马车,掀帘而入,半卧在宽敞的紫檀藤心坐塌上,瓷白修长的两指捏了捏鼻梁,沉沉念出三个字:“染瓦坊。”
小厮蹬上车舆前室,对车夫说:“新安坊,快!”
新政以前,染瓦坊尚未改名,聚集了全城染布、造砖瓦的大小作坊,住的多是卖苦力的贫贱百姓。新政以来,坊市名称全数大改。像染瓦坊,浣衣坊,货奴坊这些通俗易懂的缩略名称,都改换成新安、长宁、永乐、临江,这些个好寓意的词儿。
摄政王不改,仍旧叫这个名儿。
“去那儿?”小厮琢磨着,“饭桶子,布棚子,铁勺子都没带,也不像是去施粥的啊……”
小厮名万青,十七岁,已是王府老人了,做事心细手脚灵活,就是爱唠叨。王爷厌烦,他就自个儿跟自个儿说话。
大过年不在家里呆着,不去莺歌燕舞的乐坊寻欢,不去皇宫参加宴饮,我朝堂堂摄政王……去染瓦坊?
车轱辘转起来,驶到鞭炮声与烟火气里去。
大岐十数年来历经三代,八年前,年轻的永和帝离奇染病驾崩,新帝乃宗室旁支,年幼登基,仰仗宋无忌才从夺嫡之争中活下来,坐稳皇位。后封宋无忌为摄政大臣,封号夏雍王,也是满朝唯一的异姓王。
一人之下的位置,高处不胜寒。男人不过二十五六的年纪,却已是满面肃杀的风霜。尤其是这两年,朝堂局势波诡云谲,漠北诸部袭扰边陲,江南灾涝下游两年荒歉,流寇遍生,加之几个藩王沆瀣一气企图搅混水,手握朝堂最高实权的摄政王非但难逆涛泷,甚至自身也处于水深火热中。
俗话说有钱人过年,没钱人过关,可即便是最最低等的贱民,这年还得过。人多的地方,年味儿就重,正是上年夜饭的时辰,街市两旁饭菜飘香,除了几个顶着红通通瓜皮小帽的孩童在外放鞭炮,屠沽市井之中并没有往日喧哗忙碌的景象。
染瓦坊自由出入,即使宵禁了,坊门口也没有把守的官兵,马车缓缓驶入,却在拐了一个弯后,被迫停了下来。
一伙平民堵住了路。
十几人围堵在不甚宽阔的街市中央,即使施幡车上挂了摄政王府的灯笼,贫民也认不出来,车夫呼喝了一番,升斗小民没人理会,可把万青气的,站在马车前室上扯着嗓子大声叫着让路。
被人围观的,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蜷缩在雪和泥混合的地上,正在被一个满脸肥膘的中年男人用荆条狠狠地抽。
那是坊市里的米铺老板,一边打那小孩,一边骂:“瓜娃子!敢偷老子的米,官府来之前,老子先抽死你个鳖孙。”
围观百姓的八卦声流进万青的耳朵,他们说那个小孩儿很会偷东西,穿的棉裤的裤管又厚又粗,他将裤脚扎得紧紧的,进米店趁店主不注意,抓了米往裤腰里塞,一把接着一把,装了满裤管,只要不剧烈跑动,米不会从裤脚漏出来。他再若无其事慢慢走着带回去,这样偷一趟,能让一家三口饱肚三天。
这种事日日发生,百姓们都在看好戏。染瓦坊里的孩子,大多都是这样。
熬得住,就熬着,熬不住,贱命也就了了。
不小的喧哗惊动了摄政王,他曲指撩起帘子一角,将目光往外扫了一眼,眉目冷淡。
“王爷莫急,小的这就去把道儿清出来。”万青撸起袖子跳下车,王府家奴派头十足,拨开人群挤进去,掏出钱正打算赶人,发现已经有人先他一步,把麻烦解决了。
小贼倒在泥地上,抽着气,赤条条的胳膊上布满红痕,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挡在他面前,正在跟米店老板交涉。只见那少年掏出几个铜板递给老板,老板得了钱,气消了大半,一脸凶凶悍地扭头回了他的店。
百姓也开始散了。
那个自掏腰包的少年,一身石青色粗布深衣,浆洗多年的缘故,瞧着灰扑扑的,补丁叠着补丁。袖管子露出的两只手,冬寒料峭里冻得全是红通通的冻疮,两片脸颊也是绯红开裂,凸显出雪白瘦尖的下巴,看起来境况不比那个偷米贼好多少。
那少年见米店老板息事宁人了,看了地上的小贼一眼,挎着腕上的竹篮子,兀自走了。
那少年与这小贼并没有交情,这年头,还有人菩萨心肠掏钱替陌生人出头,还是在染瓦坊,真是活久见。
人散了,道儿就可以过了。小厮万青乐的不用自己出手,低调地回到车上,预备将这件奇事儿汇报给自家王爷。掀起车帘,发现空荡荡的车厢内唯余袅袅香炉青烟,人已不见了。
“额滴个天爷诶!王爷呢?”万青抓狂。
……
三十这天压根没人来买东西,桃七教会孩子们编几个竹蜻蜓玩儿,就跨了个篮子出去,趁还有几爿店没关门,赶紧买些年货,前几天为了年前按时交出这批货,闷头赶工了半个月,米面粮油都没空置办。再不出门,今晚就得喝西北风了。
哪知出去一趟回来,身后多了条尾巴。
他见那小孩被打得实在可怜,便替他偷来的米付了几个铜板。让他拿着米回家去煮,岂料小孩儿认定了自己似的,一路跟到了他干活的地儿。
那是个做竹编器物的作坊,桃七并不是这儿主人,而是主人雇的小工,店里还有七八个做活儿的小工,有的是与他一般的少年,有的十岁不到。桃七是最大的那个,干活最久,技艺娴熟,人也老实可靠,店主时常让他看管作坊,监督孩子们做活计。
他不在,一帮孩子们在院子里等他,时不时往冻伤的手指上哈几口热乎气,在雪地里跺脚。门开了,一帮小鬼头一窝蜂冲上去围着他,嘴里软软糯糯地唤着“七哥哥七哥哥”。
桃七出门前,答应了回来给他们带糖。他从篮子里掏出一个帕子展开,露出里头珍重包着的东西。
做苦力的孩子,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颗糖果,他们见到五颜六色的糖衣,眼睛闪闪发亮,兴奋跳起来,争相领了糖,有些等不及的连糖纸没剥完就塞进嘴里,有些懂事的把双手拱起起来,给他鞠个躬,说句“新年大吉”之类的吉祥话。
没人发现那个偷东西的小贼,正隔着院墙,探头探脑。
分完了糖,又得了这月的工钱,孩子们兀自散了回自己家。桃七没有家,他一贯是住在作坊里的。在主屋里支个板子,铺个棉被,能睡就成。
只不过今晚,他可能不再是一个人了。
“没地方去?”她拾起地上散落的竹片和蔑刀,头也不回地问那缩在墙根的小贼。
那孩子不发一言,似乎出奇腼腆。不过眼力还行,把她看漏的一把蔑针从簸箕里捡起来,递到他面前。
桃七站直了身子,打量他一眼。
除了裤管子比较厚实,他上身只有几条破布,衣不蔽体,乌黑的脸颊,蓬乱的头发,不知道有没有跳蚤,手上背上还有软木条抽出来的伤,还有就是真瘦啊。
“叫什么名字?”
“阿尾……”
“你偷来的米呢?”
“全撒了。”小孩指了指裂开的裤管。
桃七叹了口气,接过刀,然后往他手心里塞了一颗糖。
小孩捏着糖,乌黑的双眼变得亮晶晶的。
天黑了,万家灯火,在这一晚尤为璀璨。
“你在仓库过一晚。”桃七把他带到了一间堆满杂物的阴暗房间,丢给他一个炭盆子,一张破棉被,总不能把人放外头冻死。又把两碗不温不凉的饭菜搁在桌上,“这是我今晚的饭,给你吃。”
“那你呢?”阿尾小心翼翼地问。
“我住主屋,还有,我睡得早,要是有人靠近屋子吵醒我,我会把他头拧下来。”桃七轻拍了下他瘦铮铮的脊背,以示警告。
阿尾立刻配合地露出畏惧的神情。
桃七满意地咂咂嘴。
阿尾看着桃七走出了门,进了隔壁屋,他听到了门栓扣紧的声音。
他看着地上乏善可陈的饭菜,无声地笑了。
主屋也就是间稍大些的低矮砖房,他扣好门栓,在简陋的脸盆架前细细擦洗了脸和手脚,手上的冻疮经过温水浸泡后一层层脱落,脸上的红褪尽了,露出瓷白的肌肤,他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又换上一套洁白的男装,若是作坊的孩子们在这儿,也定然认不出眼前这个秀气白净的小公子居然是染瓦坊竹编作坊的小工桃七。
在堂屋正中间有个藤条编制的缣箱,用的是上好的慈竹,纤维韧性强、节稀筒长,细密的老藤条刷了桐油,耐潮耐虫,编出来的箱子一甲子也不会坏,缝隙小的连水都透不出来。
桃七打开箱子,抬脚跨了进去。奇异的是,高度仅到人膝盖的箱子居然将她整个人容纳了进去,少年人修长的身影消失在箱口,他在被“吞没”前,伸手将箱子合了起来。
那箱子底下连通的是个庞大的地下通道网,地道四通八达,不断出现岔路口,该怎么走桃七已经很熟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他终于看到了一点光亮。
在那点光亮旁边,伫立着一位门房打扮的仆役,身材并不高大,甚至有些佝偻,一道几乎把鼻子给割断的陈年伤疤触目惊心地横亘在面中。
没等桃七走到面前,他就沉着嗓子问: “公子往哪儿去?”
“买肉。”
疤面仆役脸色变得阴沉:“我家的肉是当日宰杀的,新鲜着呢,胳膊还是腿,都是不满十岁的,嫩得很。”
“七岁男孩的肩头肉,要子夜三刻宰杀的,用翡玉做的砧板,冰刃做的刀。”
疤面仆役脸上闪过一丝敬畏,似是验明了正身,恭声唱了个大喏,热络道:“贵客请进。”
宫城以西是繁华的坊市,游人如织,热闹喧阗。以东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摄政王府白雪皑皑,大红灯笼上盖一层厚雪。
黑木大门吱呀打开,十几名小厮跑进跑出,簸箕扫帚翻飞,麻利铲雪。半炷香的功夫,马车道就清了出来。
漆黑的施幡车自偏门驶出,马蹄声伴着凌冽冬寒,车夫打马长长“吁”了一声,将车停在正门。
“王爷,宁公公刚从宫里来,说陛下请您去宫中贺岁。文武百官都在光华门外等候。”小厮对跨出门槛的男人猫着腰。
步履沉沉的男人一身苍青色蟒袍,狐裘氅衣披肩,腰束银色云雷纹锦帛,在又厚又白的雪景中,挺拔如苍劲的松。
“不去。”
“这……这……”小厮瞪眼,提步小跑跟上,“王爷这是要去……”
男子一步登上马车,掀帘而入,半卧在宽敞的紫檀藤心坐塌上,瓷白修长的两指捏了捏鼻梁,沉沉念出三个字:“染瓦坊。”
小厮蹬上车舆前室,对车夫说:“新安坊,快!”
新政以前,染瓦坊尚未改名,聚集了全城染布、造砖瓦的大小作坊,住的多是卖苦力的贫贱百姓。新政以来,坊市名称全数大改。像染瓦坊,浣衣坊,货奴坊这些通俗易懂的缩略名称,都改换成新安、长宁、永乐、临江,这些个好寓意的词儿。
摄政王不改,仍旧叫这个名儿。
“去那儿?”小厮琢磨着,“饭桶子,布棚子,铁勺子都没带,也不像是去施粥的啊……”
小厮名万青,十七岁,已是王府老人了,做事心细手脚灵活,就是爱唠叨。王爷厌烦,他就自个儿跟自个儿说话。
大过年不在家里呆着,不去莺歌燕舞的乐坊寻欢,不去皇宫参加宴饮,我朝堂堂摄政王……去染瓦坊?
车轱辘转起来,驶到鞭炮声与烟火气里去。
大岐十数年来历经三代,八年前,年轻的永和帝离奇染病驾崩,新帝乃宗室旁支,年幼登基,仰仗宋无忌才从夺嫡之争中活下来,坐稳皇位。后封宋无忌为摄政大臣,封号夏雍王,也是满朝唯一的异姓王。
一人之下的位置,高处不胜寒。男人不过二十五六的年纪,却已是满面肃杀的风霜。尤其是这两年,朝堂局势波诡云谲,漠北诸部袭扰边陲,江南灾涝下游两年荒歉,流寇遍生,加之几个藩王沆瀣一气企图搅混水,手握朝堂最高实权的摄政王非但难逆涛泷,甚至自身也处于水深火热中。
俗话说有钱人过年,没钱人过关,可即便是最最低等的贱民,这年还得过。人多的地方,年味儿就重,正是上年夜饭的时辰,街市两旁饭菜飘香,除了几个顶着红通通瓜皮小帽的孩童在外放鞭炮,屠沽市井之中并没有往日喧哗忙碌的景象。
染瓦坊自由出入,即使宵禁了,坊门口也没有把守的官兵,马车缓缓驶入,却在拐了一个弯后,被迫停了下来。
一伙平民堵住了路。
十几人围堵在不甚宽阔的街市中央,即使施幡车上挂了摄政王府的灯笼,贫民也认不出来,车夫呼喝了一番,升斗小民没人理会,可把万青气的,站在马车前室上扯着嗓子大声叫着让路。
被人围观的,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儿,蜷缩在雪和泥混合的地上,正在被一个满脸肥膘的中年男人用荆条狠狠地抽。
那是坊市里的米铺老板,一边打那小孩,一边骂:“瓜娃子!敢偷老子的米,官府来之前,老子先抽死你个鳖孙。”
围观百姓的八卦声流进万青的耳朵,他们说那个小孩儿很会偷东西,穿的棉裤的裤管又厚又粗,他将裤脚扎得紧紧的,进米店趁店主不注意,抓了米往裤腰里塞,一把接着一把,装了满裤管,只要不剧烈跑动,米不会从裤脚漏出来。他再若无其事慢慢走着带回去,这样偷一趟,能让一家三口饱肚三天。
这种事日日发生,百姓们都在看好戏。染瓦坊里的孩子,大多都是这样。
熬得住,就熬着,熬不住,贱命也就了了。
不小的喧哗惊动了摄政王,他曲指撩起帘子一角,将目光往外扫了一眼,眉目冷淡。
“王爷莫急,小的这就去把道儿清出来。”万青撸起袖子跳下车,王府家奴派头十足,拨开人群挤进去,掏出钱正打算赶人,发现已经有人先他一步,把麻烦解决了。
小贼倒在泥地上,抽着气,赤条条的胳膊上布满红痕,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挡在他面前,正在跟米店老板交涉。只见那少年掏出几个铜板递给老板,老板得了钱,气消了大半,一脸凶凶悍地扭头回了他的店。
百姓也开始散了。
那个自掏腰包的少年,一身石青色粗布深衣,浆洗多年的缘故,瞧着灰扑扑的,补丁叠着补丁。袖管子露出的两只手,冬寒料峭里冻得全是红通通的冻疮,两片脸颊也是绯红开裂,凸显出雪白瘦尖的下巴,看起来境况不比那个偷米贼好多少。
那少年见米店老板息事宁人了,看了地上的小贼一眼,挎着腕上的竹篮子,兀自走了。
那少年与这小贼并没有交情,这年头,还有人菩萨心肠掏钱替陌生人出头,还是在染瓦坊,真是活久见。
人散了,道儿就可以过了。小厮万青乐的不用自己出手,低调地回到车上,预备将这件奇事儿汇报给自家王爷。掀起车帘,发现空荡荡的车厢内唯余袅袅香炉青烟,人已不见了。
“额滴个天爷诶!王爷呢?”万青抓狂。
……
三十这天压根没人来买东西,桃七教会孩子们编几个竹蜻蜓玩儿,就跨了个篮子出去,趁还有几爿店没关门,赶紧买些年货,前几天为了年前按时交出这批货,闷头赶工了半个月,米面粮油都没空置办。再不出门,今晚就得喝西北风了。
哪知出去一趟回来,身后多了条尾巴。
他见那小孩被打得实在可怜,便替他偷来的米付了几个铜板。让他拿着米回家去煮,岂料小孩儿认定了自己似的,一路跟到了他干活的地儿。
那是个做竹编器物的作坊,桃七并不是这儿主人,而是主人雇的小工,店里还有七八个做活儿的小工,有的是与他一般的少年,有的十岁不到。桃七是最大的那个,干活最久,技艺娴熟,人也老实可靠,店主时常让他看管作坊,监督孩子们做活计。
他不在,一帮孩子们在院子里等他,时不时往冻伤的手指上哈几口热乎气,在雪地里跺脚。门开了,一帮小鬼头一窝蜂冲上去围着他,嘴里软软糯糯地唤着“七哥哥七哥哥”。
桃七出门前,答应了回来给他们带糖。他从篮子里掏出一个帕子展开,露出里头珍重包着的东西。
做苦力的孩子,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颗糖果,他们见到五颜六色的糖衣,眼睛闪闪发亮,兴奋跳起来,争相领了糖,有些等不及的连糖纸没剥完就塞进嘴里,有些懂事的把双手拱起起来,给他鞠个躬,说句“新年大吉”之类的吉祥话。
没人发现那个偷东西的小贼,正隔着院墙,探头探脑。
分完了糖,又得了这月的工钱,孩子们兀自散了回自己家。桃七没有家,他一贯是住在作坊里的。在主屋里支个板子,铺个棉被,能睡就成。
只不过今晚,他可能不再是一个人了。
“没地方去?”她拾起地上散落的竹片和蔑刀,头也不回地问那缩在墙根的小贼。
那孩子不发一言,似乎出奇腼腆。不过眼力还行,把她看漏的一把蔑针从簸箕里捡起来,递到他面前。
桃七站直了身子,打量他一眼。
除了裤管子比较厚实,他上身只有几条破布,衣不蔽体,乌黑的脸颊,蓬乱的头发,不知道有没有跳蚤,手上背上还有软木条抽出来的伤,还有就是真瘦啊。
“叫什么名字?”
“阿尾……”
“你偷来的米呢?”
“全撒了。”小孩指了指裂开的裤管。
桃七叹了口气,接过刀,然后往他手心里塞了一颗糖。
小孩捏着糖,乌黑的双眼变得亮晶晶的。
天黑了,万家灯火,在这一晚尤为璀璨。
“你在仓库过一晚。”桃七把他带到了一间堆满杂物的阴暗房间,丢给他一个炭盆子,一张破棉被,总不能把人放外头冻死。又把两碗不温不凉的饭菜搁在桌上,“这是我今晚的饭,给你吃。”
“那你呢?”阿尾小心翼翼地问。
“我住主屋,还有,我睡得早,要是有人靠近屋子吵醒我,我会把他头拧下来。”桃七轻拍了下他瘦铮铮的脊背,以示警告。
阿尾立刻配合地露出畏惧的神情。
桃七满意地咂咂嘴。
阿尾看着桃七走出了门,进了隔壁屋,他听到了门栓扣紧的声音。
他看着地上乏善可陈的饭菜,无声地笑了。
主屋也就是间稍大些的低矮砖房,他扣好门栓,在简陋的脸盆架前细细擦洗了脸和手脚,手上的冻疮经过温水浸泡后一层层脱落,脸上的红褪尽了,露出瓷白的肌肤,他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又换上一套洁白的男装,若是作坊的孩子们在这儿,也定然认不出眼前这个秀气白净的小公子居然是染瓦坊竹编作坊的小工桃七。
在堂屋正中间有个藤条编制的缣箱,用的是上好的慈竹,纤维韧性强、节稀筒长,细密的老藤条刷了桐油,耐潮耐虫,编出来的箱子一甲子也不会坏,缝隙小的连水都透不出来。
桃七打开箱子,抬脚跨了进去。奇异的是,高度仅到人膝盖的箱子居然将她整个人容纳了进去,少年人修长的身影消失在箱口,他在被“吞没”前,伸手将箱子合了起来。
那箱子底下连通的是个庞大的地下通道网,地道四通八达,不断出现岔路口,该怎么走桃七已经很熟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他终于看到了一点光亮。
在那点光亮旁边,伫立着一位门房打扮的仆役,身材并不高大,甚至有些佝偻,一道几乎把鼻子给割断的陈年伤疤触目惊心地横亘在面中。
没等桃七走到面前,他就沉着嗓子问: “公子往哪儿去?”
“买肉。”
疤面仆役脸色变得阴沉:“我家的肉是当日宰杀的,新鲜着呢,胳膊还是腿,都是不满十岁的,嫩得很。”
“七岁男孩的肩头肉,要子夜三刻宰杀的,用翡玉做的砧板,冰刃做的刀。”
疤面仆役脸上闪过一丝敬畏,似是验明了正身,恭声唱了个大喏,热络道:“贵客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