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架比檀梵童足足高出一层有余,要想拿到放在最上面的匣子,她必须把脚尖踮起来,使劲把自己拉长,才勉强够得着。不过,她没有想到这里积了这么多灰尘。刚一摸到匣子,稍微挪动,一大团烟雾扑了下来,呛得她的眼睛、鼻子和喉咙烧得发痛,不得不弓身咳嗽流泪。
“女郎,还好吗?”
檀梵童很想告诉罗娘子自己没事,可她找不到咳嗽的间隙,又忙着埋首在袖子里揉眼睛。她感觉到罗娘子朝她走过来,吩咐侍女去拿梯子。她的头天旋地转,想靠在可以支撑的地方稳住身子,却发现被人托住了手肘。她听见一阵砰砰磅磅的声音,接着是木材被踩压的嘎吱声。
当檀梵童觉得刺痛平息到能抬起头时,她看见博古架前多了一个和膝盖等高的矮梯,侍女站在上面正要爬下来,怀里抱着那个金面匣子。
“女郎好些了吗?”罗娘子问,拉着檀梵童的手臂,像是担心她在慌乱之中不小心推倒书架。
“谢谢娘子,现在没事了。”檀梵童擦擦眼泪,再道了一声谢接过侍女递到她面前的匣子。匣子的大小和一卷纸书《论语》的书盒差不多,但重量不比一册简书重。表面十分光鲜,通体鎏金,匣盖那一面刻有佛陀拈花一笑的典故,菩提树下众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释迦摩尼拈在手里的那支梅花微微凸起,仿佛浮在图上,制作十分精湛,任谁一看都能立刻知道造价不菲。
匣子的搭扣上挂着罗娘子提过的那把转轮锁。是铜制的,转轮拨动起来很流畅,应该没有生锈。表面有几道划痕,被人用利器刮蹭过。没有锁孔,转出密码是除了斩开以外唯一的开锁方法。
没有线索,没有暗示,孤零零的一把锁,该向哪里进一步?檀梵童晃了晃匣子,再用力晃了晃,才感觉到一阵闷响。里面确实放了东西,是柔软的,轻盈的,发不出声音的,类似布一类的东西。
檀梵童突然想起——
“罗娘子,”檀梵童猛地转身,握住罗娘子的胳膊,“我记得你说发现这个匣子的时候,锁上缠着一块绸布手帕?”
罗娘子愣了一下,似乎不太知道发生了什么,过了一会儿才点头答是。
“那手帕呢?在哪里?”
“因为不知道有什么作用,所以被收进柜子里了。”
檀梵童一刻也没耽误地追问,“可以给我看一下吗?”
“女郎先放了我吧。”罗娘子说,拉了拉被拽住的胳膊。
“啊,抱歉。”檀梵童松开手,但难以察觉到她的抱歉。
听见罗娘子令侍女去案子边的矮柜取手帕后,檀梵童向后退一步,再一次审视着博古架。漆色暗沉、斑驳,从颜色和木纹看得出是很便宜的松木。把格格不入的匣子拿下来后,那股不和谐的感觉也被拿走了。
“女郎觉得怎么样?”罗娘子问。
檀梵童重重地叹了口气,挠着后脑,神色不轻松但也不认输,“说实话,没头没脑,毫无脉络,现在还没有一点线索。”
“唉,我也知道确实是强人所难了。”
“话说,我有一个问题。”檀梵童突然问,“娘子,这书斋是尊祖父亲自布置的吗?”
“是,不仅布置,连打扫清理也是。阿翁从不假手于人。”
“那,这里面的东西都是尊祖父的吗?”
“这……应该吧。”
“应该?”
“要是阿翁生前带了别人的东西进来,他不提我们就不知道。”罗娘子停顿了一会儿,略加思索之后问道,“女郎是怀疑那个匣子不是阿翁的?”
“是啊。”檀梵童说,语调简洁利落,“这里是由尊祖父布置,换而言之,完全是他个人的空间,放进什么丢掉什么,依据只有他的喜好和想法。所以多少能看出他的作风。”檀梵童晃了晃匣子,“这个东西太别扭了,尊祖父看起来不像是喜好奢侈的人。”
罗娘子没有说话。她拧着眉毛看起来不怎么认同,但一时之间找不到反驳的句子。
这时,侍女将手帕递了过来,恰到好处。
“相当华丽啊。”檀梵童伸手拿起手帕,意有所指地摇了摇后,走到窗边透光的地方,将手帕展开来看。
要檀梵童说,与其说这是一块绸布手帕,不如说是刺绣手帕更为贴切。两手长宽的布料满地施锈,十名供养人朝拜着端坐于中心莲台的佛陀,四周忍冬围绕,穿插些许异色菩提叶,用不同的针法突出。精巧至极。比她预料的还要工细。
而且。
檀梵童细看几眼几个供养人,男穿左衽窄袖长衫,女着间色及地长裙,脚踏皮靴。
“这上面的人都是北人,南边有人做这样的绣品?”檀梵童指着帕上一人问道。
罗娘子迟疑一阵,说,“阿翁去过北方诸国,也许是游历的时候被人赠送的礼物。我记得阿翁说过,博古架上的东西大多是他从外带回来的纪念。”
“好阔气的朋友啊。”檀梵童说,朝罗娘子怡然地笑了笑,“看来娘子也认为,尊祖父不会自己买入和使用这么奢侈的东西。”
罗娘子叹了口气,说,“假定女郎说的是真的,这不是阿翁的东西,那会是谁的呢?”
檀梵童低头看着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的窗沿,盯了一眼在光里跳动的颗粒,摸了摸怀里匣子干净光洁的表面,想起那扑了她一脸的烟雾。她心里一紧,快步走向博古架,爬上没有移走的梯子,在最上面一层的格子底面看见一层薄灰,和几道乱七八糟的拖痕。没有一块没落尘的地方。
“娘子,这个匣子换过位置吗?”
“没有,阿翁去世后,我们就是在那里看见它的,虽然拿上拿下动过,但是没有换过地方。”
“尊祖父在离世前几天有没有和别人往来过?”
“没有。那几天是上元节后,学馆休息,阿翁畏寒一直闭门不出,连灯会也没看。”
檀梵童点点头,说,“那我也不知道。”
“什么?”罗娘子一脸不解。
“我的意思是,我也不知道这个匣子是谁的。”
-
一天前。
崔怀真去看尸体的时候,正是晌午时分,他正好拿起筷子。而且这一天是他这一旬的休沐日。仵作刚从家里赶来,这一段距离显然让他拼尽了全力,气喘吁吁得像能把心肺吐出来。这个不走运的家伙脸上还粘着饭粒。到场的录事既认真又负责,仔细记录尸体带来的每一条线索,力求用文字还原现场。严肃的态度令人疑惑,他怎么还只是一个录事。
“郎君……”建邺县丞停了下来,给自己多争取到一些时间斟酌字眼和语气,“足下,这是足下吩咐过要找到的人吗?”
这人站在离崔怀真三拳远的位置,一动不动,足有一刻钟,总算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也可能是被崔怀真听清的第一句话。他并不是看不起他,只是雨水实在太过绵密,砾石般敲击棕衣,拍打地面,飞溅到那具躺在地上□□上身的尸体上。
人在死后外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日夜相对的亲人,也不一定能认得出来。崔怀真见过太多的尸体,他知道尸体会告诉活人一些秘密,但他更清楚的是盯着尸体是发现不了多少东西的。尤其是这样的尸体。五官模糊到彻底看不清,口鼻溢出一团泡沫,泡胀的舌头从闭不上的嘴里冒出来,没了发冠束缚的头发纠缠着水草,身体肿胀到被砂砾轻轻一划就会破裂开,也许是在河里撞到了什么脖子奇怪地折着,吸满了水的皮肤透着一种腐烂的苍白。
只有被撕破了好几道口子的深蓝色裤褶,被膨胀的手指卡死的戒指和挂在腰间的最后一块玉佩,诉说着尸体的身份。
但是,崔怀真依然看着这具散发着强烈的恶臭尸体。他们也许在建邺城里擦肩过无数次,但他对他的生前一无所知。然而他花了整整五天,只是为了找到他,他已经做好了杀掉他的准备,结果他早就死了。这种事情第一次发生是在好几年前,但他现在还没有完全习惯。
“是。”崔怀真说,他叹了一口气,“玉佩、戒指,只有这些东西吗?”
“这……尸体难以近身,不太好搜,但捞起来的时候连鞋子都没了,想必是没有了吧。”
“沿途找过吗?”
“要打捞的话,足下是打算从哪里开始?”
“算了。”
崔怀真直起腰,转身背对淮水,刚迈步要离开,突然听见开口,“足下,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
“啊——鹰扬卫会接手这里,什么都不用做,忘了吧。不过,如果你想和别人说起,大可随意。”
没有人再出声留他。崔怀真解开拴在道边树上的缰绳,翻身上马。还没过晌午,但他没法回去把午饭吃完。他继续前行,周围的人越来越少,城里的喧闹逐渐远去,马蹄声的回响倍加明显。过了一会儿,他的眼前只剩下树丛交错的树林、偶然经过的樵夫、诗兴大发游山的学生。他慢下速度,精准地找到藏在银杏树下的亭子。空无一人。
他的目光扫过亭子的每一根柱子、每一条长椅,检视着叠了一层又一层的孔洞、刀痕、字迹,在高过头顶一臂的位置,看见一枚灰色的铁钉。
铜钉是危险改期,银钉是意外延迟,金钉是终止。铁钉是照常进行。
明天庄严寺面谈,照常。崔怀真心想,然后拔出了那枚铁钉。
“女郎,还好吗?”
檀梵童很想告诉罗娘子自己没事,可她找不到咳嗽的间隙,又忙着埋首在袖子里揉眼睛。她感觉到罗娘子朝她走过来,吩咐侍女去拿梯子。她的头天旋地转,想靠在可以支撑的地方稳住身子,却发现被人托住了手肘。她听见一阵砰砰磅磅的声音,接着是木材被踩压的嘎吱声。
当檀梵童觉得刺痛平息到能抬起头时,她看见博古架前多了一个和膝盖等高的矮梯,侍女站在上面正要爬下来,怀里抱着那个金面匣子。
“女郎好些了吗?”罗娘子问,拉着檀梵童的手臂,像是担心她在慌乱之中不小心推倒书架。
“谢谢娘子,现在没事了。”檀梵童擦擦眼泪,再道了一声谢接过侍女递到她面前的匣子。匣子的大小和一卷纸书《论语》的书盒差不多,但重量不比一册简书重。表面十分光鲜,通体鎏金,匣盖那一面刻有佛陀拈花一笑的典故,菩提树下众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释迦摩尼拈在手里的那支梅花微微凸起,仿佛浮在图上,制作十分精湛,任谁一看都能立刻知道造价不菲。
匣子的搭扣上挂着罗娘子提过的那把转轮锁。是铜制的,转轮拨动起来很流畅,应该没有生锈。表面有几道划痕,被人用利器刮蹭过。没有锁孔,转出密码是除了斩开以外唯一的开锁方法。
没有线索,没有暗示,孤零零的一把锁,该向哪里进一步?檀梵童晃了晃匣子,再用力晃了晃,才感觉到一阵闷响。里面确实放了东西,是柔软的,轻盈的,发不出声音的,类似布一类的东西。
檀梵童突然想起——
“罗娘子,”檀梵童猛地转身,握住罗娘子的胳膊,“我记得你说发现这个匣子的时候,锁上缠着一块绸布手帕?”
罗娘子愣了一下,似乎不太知道发生了什么,过了一会儿才点头答是。
“那手帕呢?在哪里?”
“因为不知道有什么作用,所以被收进柜子里了。”
檀梵童一刻也没耽误地追问,“可以给我看一下吗?”
“女郎先放了我吧。”罗娘子说,拉了拉被拽住的胳膊。
“啊,抱歉。”檀梵童松开手,但难以察觉到她的抱歉。
听见罗娘子令侍女去案子边的矮柜取手帕后,檀梵童向后退一步,再一次审视着博古架。漆色暗沉、斑驳,从颜色和木纹看得出是很便宜的松木。把格格不入的匣子拿下来后,那股不和谐的感觉也被拿走了。
“女郎觉得怎么样?”罗娘子问。
檀梵童重重地叹了口气,挠着后脑,神色不轻松但也不认输,“说实话,没头没脑,毫无脉络,现在还没有一点线索。”
“唉,我也知道确实是强人所难了。”
“话说,我有一个问题。”檀梵童突然问,“娘子,这书斋是尊祖父亲自布置的吗?”
“是,不仅布置,连打扫清理也是。阿翁从不假手于人。”
“那,这里面的东西都是尊祖父的吗?”
“这……应该吧。”
“应该?”
“要是阿翁生前带了别人的东西进来,他不提我们就不知道。”罗娘子停顿了一会儿,略加思索之后问道,“女郎是怀疑那个匣子不是阿翁的?”
“是啊。”檀梵童说,语调简洁利落,“这里是由尊祖父布置,换而言之,完全是他个人的空间,放进什么丢掉什么,依据只有他的喜好和想法。所以多少能看出他的作风。”檀梵童晃了晃匣子,“这个东西太别扭了,尊祖父看起来不像是喜好奢侈的人。”
罗娘子没有说话。她拧着眉毛看起来不怎么认同,但一时之间找不到反驳的句子。
这时,侍女将手帕递了过来,恰到好处。
“相当华丽啊。”檀梵童伸手拿起手帕,意有所指地摇了摇后,走到窗边透光的地方,将手帕展开来看。
要檀梵童说,与其说这是一块绸布手帕,不如说是刺绣手帕更为贴切。两手长宽的布料满地施锈,十名供养人朝拜着端坐于中心莲台的佛陀,四周忍冬围绕,穿插些许异色菩提叶,用不同的针法突出。精巧至极。比她预料的还要工细。
而且。
檀梵童细看几眼几个供养人,男穿左衽窄袖长衫,女着间色及地长裙,脚踏皮靴。
“这上面的人都是北人,南边有人做这样的绣品?”檀梵童指着帕上一人问道。
罗娘子迟疑一阵,说,“阿翁去过北方诸国,也许是游历的时候被人赠送的礼物。我记得阿翁说过,博古架上的东西大多是他从外带回来的纪念。”
“好阔气的朋友啊。”檀梵童说,朝罗娘子怡然地笑了笑,“看来娘子也认为,尊祖父不会自己买入和使用这么奢侈的东西。”
罗娘子叹了口气,说,“假定女郎说的是真的,这不是阿翁的东西,那会是谁的呢?”
檀梵童低头看着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的窗沿,盯了一眼在光里跳动的颗粒,摸了摸怀里匣子干净光洁的表面,想起那扑了她一脸的烟雾。她心里一紧,快步走向博古架,爬上没有移走的梯子,在最上面一层的格子底面看见一层薄灰,和几道乱七八糟的拖痕。没有一块没落尘的地方。
“娘子,这个匣子换过位置吗?”
“没有,阿翁去世后,我们就是在那里看见它的,虽然拿上拿下动过,但是没有换过地方。”
“尊祖父在离世前几天有没有和别人往来过?”
“没有。那几天是上元节后,学馆休息,阿翁畏寒一直闭门不出,连灯会也没看。”
檀梵童点点头,说,“那我也不知道。”
“什么?”罗娘子一脸不解。
“我的意思是,我也不知道这个匣子是谁的。”
-
一天前。
崔怀真去看尸体的时候,正是晌午时分,他正好拿起筷子。而且这一天是他这一旬的休沐日。仵作刚从家里赶来,这一段距离显然让他拼尽了全力,气喘吁吁得像能把心肺吐出来。这个不走运的家伙脸上还粘着饭粒。到场的录事既认真又负责,仔细记录尸体带来的每一条线索,力求用文字还原现场。严肃的态度令人疑惑,他怎么还只是一个录事。
“郎君……”建邺县丞停了下来,给自己多争取到一些时间斟酌字眼和语气,“足下,这是足下吩咐过要找到的人吗?”
这人站在离崔怀真三拳远的位置,一动不动,足有一刻钟,总算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也可能是被崔怀真听清的第一句话。他并不是看不起他,只是雨水实在太过绵密,砾石般敲击棕衣,拍打地面,飞溅到那具躺在地上□□上身的尸体上。
人在死后外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日夜相对的亲人,也不一定能认得出来。崔怀真见过太多的尸体,他知道尸体会告诉活人一些秘密,但他更清楚的是盯着尸体是发现不了多少东西的。尤其是这样的尸体。五官模糊到彻底看不清,口鼻溢出一团泡沫,泡胀的舌头从闭不上的嘴里冒出来,没了发冠束缚的头发纠缠着水草,身体肿胀到被砂砾轻轻一划就会破裂开,也许是在河里撞到了什么脖子奇怪地折着,吸满了水的皮肤透着一种腐烂的苍白。
只有被撕破了好几道口子的深蓝色裤褶,被膨胀的手指卡死的戒指和挂在腰间的最后一块玉佩,诉说着尸体的身份。
但是,崔怀真依然看着这具散发着强烈的恶臭尸体。他们也许在建邺城里擦肩过无数次,但他对他的生前一无所知。然而他花了整整五天,只是为了找到他,他已经做好了杀掉他的准备,结果他早就死了。这种事情第一次发生是在好几年前,但他现在还没有完全习惯。
“是。”崔怀真说,他叹了一口气,“玉佩、戒指,只有这些东西吗?”
“这……尸体难以近身,不太好搜,但捞起来的时候连鞋子都没了,想必是没有了吧。”
“沿途找过吗?”
“要打捞的话,足下是打算从哪里开始?”
“算了。”
崔怀真直起腰,转身背对淮水,刚迈步要离开,突然听见开口,“足下,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
“啊——鹰扬卫会接手这里,什么都不用做,忘了吧。不过,如果你想和别人说起,大可随意。”
没有人再出声留他。崔怀真解开拴在道边树上的缰绳,翻身上马。还没过晌午,但他没法回去把午饭吃完。他继续前行,周围的人越来越少,城里的喧闹逐渐远去,马蹄声的回响倍加明显。过了一会儿,他的眼前只剩下树丛交错的树林、偶然经过的樵夫、诗兴大发游山的学生。他慢下速度,精准地找到藏在银杏树下的亭子。空无一人。
他的目光扫过亭子的每一根柱子、每一条长椅,检视着叠了一层又一层的孔洞、刀痕、字迹,在高过头顶一臂的位置,看见一枚灰色的铁钉。
铜钉是危险改期,银钉是意外延迟,金钉是终止。铁钉是照常进行。
明天庄严寺面谈,照常。崔怀真心想,然后拔出了那枚铁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