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次在漠北见到闻舟哥哥时,潇儿就喜欢上你了。七年前,潇儿初次来漠北,人生地不熟的,遇到强匪,盘缠被夺,身陷匪寨,万念俱灰之时,是闻舟哥哥救下我,带潇儿去兵营里,对潇儿悉心照拂……常谓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潇儿铭记着闻舟哥哥的恩情,一直想要报答你的恩泽。”
闵元县主原名宋明潇,因是仲太后极为宠爱的唯一孙女,身份金贵,极少能有人直呼其名讳,县主本人一般也对外自称“本县主”,极少会自称“潇儿”。
沈春芜心想,大抵是遇着心仪之人,饶是再娇蛮的人,此刻亦会露出可掬的憨态。
“与闻舟哥哥待在兵营的这半年时光,是潇儿一生之中最为快乐自在的时光,只遗憾后来幽州突发兵燹,母亲担忧潇儿的安慰,紧急召潇儿回宫。在此之后,潇儿心中只装着闻舟哥哥一人。”
“这些年,潇儿在等闻舟哥哥回来,想着闻舟哥哥班师回朝后,可能会不太适应奉京里的生活,潇儿计划了很多事,想要和闻舟哥哥一同去做。所有人都看出潇儿对闻舟哥哥有意,太后祖母也看出潇儿的心意,说要给潇儿和闻舟哥哥主婚。”
躲藏在大树之下的沈春芜有些尴尬,没料到撞到闵元县主的告白现场,当下待在原地也不是,离开也不是,她一时进退维谷,只能去仔细留意一下盛轼的反应。
盛轼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听着,显得淡泊,俨如一片波澜不兴的海面,风吹过,竟是连半丝涟漪也不曾有。
宋明潇的嗓音裹挟不自禁的颤抖:“没想到闻舟哥哥一回京,就娶了沈家女,一丝机会都没有留给潇儿,所有人都在劝潇儿止损,可潇儿,就是没办法忘掉闻舟哥哥。这朝庙之外的人,都说闻舟哥哥冷血杀伐,出了名的残酷暴戾,可潇儿并不这般认为,铁骨也有柔情,闻舟哥哥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根本不是外人所妄议的那样。闻舟哥哥,能不能给潇儿一个报答的机会……”
“潇儿不介意和那个沈家女共侍一夫,纵使做平妻,潇儿也心甘情愿……”
话至尾稍,情绪过于激动,宋明潇当场哭出声来。
“本王不需要县主报恩,县主毋须妄自菲薄。”
盛轼的情绪淡到毫无起伏,“本王只有王妃一人,不可能有其他人,本王更不希望王妃生出误会或受了委屈,故此,请县主自重,也务必尊重王妃。”
男人的话辞听不出深浅,可莫名教人胆颤震悚:“今后莫要来了,否则,本王定以扰乱军纪严惩。”
校场内外忽然安静极了。
沈春芜想起自己哭的时候,盛轼将她揽入怀中,轻拍着她的肩膊,慢慢地安抚她。
又想起前一段时日待在军营里,她三番五次惹他生气,诸如香中带臭的腰带,诸如弄脏了他的官袍,诸如四处乱跑给他添了麻烦……盛轼几乎都快发作了,但又一一忍下。
自己是不是该庆幸一下他的宽容大度,没对她进行军法处置?
宋明潇忍住泣意,咬唇不甘心道:“潇儿与闻舟……与殿下相识这般久,足足有九年的光阴,难道敌不过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子吗?”
这个问题也算是问到沈春芜的心坎上了,她与盛轼初次相见,是在她出嫁的那日,第二次再见面时是在顾府,众目睽睽之下,他与她直接拜了堂。仔细想来,初见时,她坐在喜轿之中,罩着红盖头,他根本不知她长相如何。
是以,他为何想要娶她?是一时兴起,还是有别的缘由?
盛轼似是乏于应付这种问题,嗓音带着漫不经心的哂意:“若以相识时长定夺婚姻,本王与漠北边塞的女娘们相识时长达十余年,是不是得将她们都娶了?这人头数远不止三千,连楚帝的后宫都放不下,怕是更无县主一席之地。”
宋明潇这一回没有马上接话,也不知是不是没预料到盛轼会作出如此狂悖无礼的答覆,整个人僵怔在原地。
沈春芜心头诧异,对盛轼有了新的见识,面对女子的追求,原来他可以用最温和的语气,说出最薄情的话。
这一会儿又听盛轼慵懒道:“县主若无旁的事,请离开吧。”
这是他第二次下了逐客令。
两人的对话走到尽头。
片刻,传了闵元县主哭着奔远的声音。
沈春芜绷紧的心神,稍稍舒张开去,终于不用听到这抓心挠腮的对话了。
盛轼一晌吩咐席豫送人回宫,一晌不紧不慢地行至树下,视线拐入树荫底下,聚焦在一道纤影上。
“沈春芜,你要藏到何时?”
沈春芜觳觫一滞,这厮是何时发现端倪的?
她尴尬地行出树荫,立在阳光之下,垂首装鹌鹑状,本想解释自己是来校场让他教射箭的,但顾虑到他方才那些薄情的话,她生出畏葸之心,话到唇畔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今日难得天气晴好,我出来散个步,碰巧路过。”
盛轼挑了挑眉,散淡地望向近旁的副官,眼神似是在询问真伪。
副官受到了近乎千斤般沉重的威严,冷汗潸潸地摇了摇首,作无声的否认。
沈春芜对外界情况浑然不知,低声道:“我想先回去休息了,王爷去忙吧。”
言讫,转身想要离开,却被盛轼一只硬韧的胳膊阻住去路,沈春芜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却同样被他一条胳膊阻住道理,此情此景,相当于他将她壁咚在了树下。
副官心惊胆颤,哪里敢看,主动转身行远去了。
盛轼俯首,一错不错地看着沈春芜,她垂着眼,两腮高高鼓起来,显然是负了气的,他忍住捏她腮帮的念头,抿唇问:“同本王置什么气?”
沈春芜矢口否认:“我没有生气呀,我确实是想回去了。”她说着,挣了挣他的胳膊,但没有挣脱开。
盛轼唇畔漾着笑:“方才的对话,都听到了,是吗?”
“听到了。”沈春芜斟酌了一下,且道,“王爷对她有救命之恩,她心悦于王爷多年,愿酬答王爷的恩泽。”
盛轼:“……”
他气结,笑了一声:“本王方才所说的话,你一句没听到。”
——正是因为都听到了,所以不敢轻易去提。
沈春芜慢慢地垂下了手,按理来说,她不应该介怀这件事的。当初去慈宁宫谒见仲太后,遭到闵元县主百般刁难,她心中毫无波澜,只觉对方有点烦人,喜欢襄平王的话,就跟他说去啊,为何要来针对自己?如今一段时日的相处,沈春芜觉得自己在盛轼面前,已经无法如从前那般游刃有余,能轻易将“昭昭我意”诉诸于口。以前她是没有心的,遂能在盛轼面前收放自如,今朝,那些信手拈来的心意,蓦然变得难以启齿。
她知晓自己长得好看,但奉京城内诸多天潢贵女也绝对不差。她性情不算温柔,也有自己的棱角和脾气,惹急了也会咬人。
盛轼为何娶她?
沈春芜不打算去问,一问就显得自己非常被动。
思绪一团乱,不知该在男人面前作什么反应,沈春芜眼底酸酸的,忽然道:“你干嘛凶我?”
“我根本,就不想听的。”
盛轼原本只打算对沈春芜旁敲侧击一番,可谁料只问了一句话,就瞧着她红了眼眶,跟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泪珠不住地啪嗒啪嗒砸下来。
这副楚楚可怜的容相,让盛轼开始反刍自己方才的语气,是不是真的有些凶了,竟是吓着了她。
女郎白皙的面容浸在柔软的日光下,恍如绽放的兰花,泪痕滢滢反射出灼眼的光泽,看着娇怜柔弱。
“别哭。”盛轼掬起她的小脸,拇指揩掉泪渍,思及她心中可能置气的点,遂放软了口吻,道:“你若在意当年县主在漠北获救之事,本王可逐一讲给你听。”
沈春芜不说话,理智上她不应当去听的,这会表明她是在意的,但一拒绝,这又好像是在赌气了,一赌气心口会发闷,沈春芜不想跟自己过不去,好不如大大方方接受盛轼的解释。
闵元县主的父亲受封为清远伯,官拜兵部侍郎,七年前金军犯禁,清远伯率兵驰援幽州燕云台,闵元县主当时本该在宫中与公主们一同听学,却女扮男装随父去往幽州。抵达幽州之时,适逢幽州知府弃城而逃,大批流民一路往南逃亡。
适逢严冬,路有冻死骨,不少人为了夺食,不惜落草为寇,易子而食之事,也常有发生。
在流民的浪潮冲击之下,闵元县主不慎与清远伯走散,随后就被匪寇恶徒盯上,马车上的粮食一夺而空,她被掠入山中匪寨,命悬一线。
当时,盛轼接到消息,匪寨窝藏有一批火.药,遂是带九刀门去剿匪,历经一日一夜,匪贼获擒,火.药充军,被擒住的女娘们悉数获救。
盛轼对闵元县主确乎有救命之恩,但两人之间的交集也就止于此了,后面与金军开战,他率大军赴往前线,战争持续大半年,期间他并未回过幽州城郊的大本营。
对县主所说的“悉心照拂”,他完全不知情。凯旋归营之时,兵部侍郎曾带着一个少女来谢恩,盛轼并未放在心上,当时他有伤疾在身,九刀门只活下来两个人,对他的打击极其沉重,哪怕是惨胜,在当时的处境里,根本无暇他顾。
沈春芜听他娓娓道来,心中的褶皱逐渐平铺开去。
盛轼与宋明潇确乎是相识了九年,但他对她完全不熟,今次是两人第二次对话,上一回对话还是在七年前。
沈春芜听盛轼轻描淡写地叙述这一桩旧事,真正让她在意的是,不是县主,而是这场发生在七年前的幽州燕云台之战。
她也曾跟随舅父戚巍驰援幽州。
在幽州偏北的县镇里,在倾颓的战墟天火之中,她救下过一个满身是血的少年。
少年在她的山间屋庴里修养了一个月之后离开,自此杳无音讯,也不知他如今是否还活着。
少年寡言少语,并未透露名姓与身份,行止谨慎,想来在军中可能有些身份。少年离开的那一天,是个星子闪烁的长夜,山外响起槖槖马蹄声,原来是来了驻守的行军。她问他是不是打算要走了。他点了点头,算是默认。
沈春芜记得当时山雨欲来,风吹起了少年的袍角,在星夜的覆照之下,他两目深静,五官淡漠,仪容渊渟岳峙。沈春芜夜里看着他,觉得他的神态发生了隐微的变化,他看事物的眼神始终有着淡淡的厌倦,但看她向时,目光深沉而有力,使她想起暗夜里的孤狼,危险而神秘。
他离去以前,沈春芜问了一个问题:“那是什么军队?”这一支行军与寻常的军队不一样,兵卒皆披玄甲,高骑鬃马,如夜下潜伏的鹰扬。
其实,这也是在变相问他的来处。
少年开口:“漠北铁骑。”
他的嗓音如清泉,清越好听,底色却显得苍凉,听不出情绪起伏。
原来,他来自漠北铁骑。
思绪归拢,有那么一瞬,沈春芜脑海中晃了一个念头,有机会的话,可以从盛轼这里打听少年的下落。
现在显然不是一个适宜的时机。
盛轼已然叙完了话,见沈春芜出了神,眯了眯眸心:“在想什么?”
沈春芜回神,不欲被盛轼看出心事,找补道: “县主唤王爷‘闻舟哥哥’,我以为她同王爷应当是熟稔的,是以才心生了误会。”
这四个字,不同人来唤,有着不同的韵致与腔调。
盛轼眸色黯沉,不知为何,心中竟是有个隐秘的念头,想让她用一种求饶的口吻,哭着喊他的表字,前几夜熄下去的火,开始隐隐复燃。
他抓握着她的腕骨,嗓音喑哑:“再唤一声。”
沈春芜悟过了意,耳根遽地烫起来,摇了摇首:“不唤。”光天化日之下,让她在这里唤,太羞耻了。
谁料想,盛轼制住她胳膊的手,转而捧住她的脸,背对着日光,让她陷入阴影里,劈头吻下来。
像是不知餍足的兽,露出獠牙,对猎物有了一种掠夺与侵略的本能。
沈春芜怔住了。
男人吐息滚烫,唇瓣薄凉。
校场前的树荫底下,她一时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只能听到彼此的心律声。
过了晌久,盛轼适才松开她,喉结上下滚动,道:“唤不唤?”
沈春芜迫不得已,深吸了一口气,道:“……闻舟哥哥。”
“此前在山谷之中,你欠下本王一个条件,可还记得?”
沈春芜睫毛轻颤,额心抵在他的胸口,嗯了一声。
不知道他在酝酿些什么,她有些忐忑。
晌午的暖阳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过了很久,才听他说:“当初,娶你入府时,那一夜,我们没有喝合卺酒。”
——并不算真正的夫妻。
沈春芜一颗心在噗通噗通的跳着,没想到他居然记得这些细微的地方。
以为他早就忘记了。
“等观潮节结束后,本王重新补办一场婚仪,三书六礼娶你过门。”
“你可答应?”
闵元县主原名宋明潇,因是仲太后极为宠爱的唯一孙女,身份金贵,极少能有人直呼其名讳,县主本人一般也对外自称“本县主”,极少会自称“潇儿”。
沈春芜心想,大抵是遇着心仪之人,饶是再娇蛮的人,此刻亦会露出可掬的憨态。
“与闻舟哥哥待在兵营的这半年时光,是潇儿一生之中最为快乐自在的时光,只遗憾后来幽州突发兵燹,母亲担忧潇儿的安慰,紧急召潇儿回宫。在此之后,潇儿心中只装着闻舟哥哥一人。”
“这些年,潇儿在等闻舟哥哥回来,想着闻舟哥哥班师回朝后,可能会不太适应奉京里的生活,潇儿计划了很多事,想要和闻舟哥哥一同去做。所有人都看出潇儿对闻舟哥哥有意,太后祖母也看出潇儿的心意,说要给潇儿和闻舟哥哥主婚。”
躲藏在大树之下的沈春芜有些尴尬,没料到撞到闵元县主的告白现场,当下待在原地也不是,离开也不是,她一时进退维谷,只能去仔细留意一下盛轼的反应。
盛轼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听着,显得淡泊,俨如一片波澜不兴的海面,风吹过,竟是连半丝涟漪也不曾有。
宋明潇的嗓音裹挟不自禁的颤抖:“没想到闻舟哥哥一回京,就娶了沈家女,一丝机会都没有留给潇儿,所有人都在劝潇儿止损,可潇儿,就是没办法忘掉闻舟哥哥。这朝庙之外的人,都说闻舟哥哥冷血杀伐,出了名的残酷暴戾,可潇儿并不这般认为,铁骨也有柔情,闻舟哥哥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根本不是外人所妄议的那样。闻舟哥哥,能不能给潇儿一个报答的机会……”
“潇儿不介意和那个沈家女共侍一夫,纵使做平妻,潇儿也心甘情愿……”
话至尾稍,情绪过于激动,宋明潇当场哭出声来。
“本王不需要县主报恩,县主毋须妄自菲薄。”
盛轼的情绪淡到毫无起伏,“本王只有王妃一人,不可能有其他人,本王更不希望王妃生出误会或受了委屈,故此,请县主自重,也务必尊重王妃。”
男人的话辞听不出深浅,可莫名教人胆颤震悚:“今后莫要来了,否则,本王定以扰乱军纪严惩。”
校场内外忽然安静极了。
沈春芜想起自己哭的时候,盛轼将她揽入怀中,轻拍着她的肩膊,慢慢地安抚她。
又想起前一段时日待在军营里,她三番五次惹他生气,诸如香中带臭的腰带,诸如弄脏了他的官袍,诸如四处乱跑给他添了麻烦……盛轼几乎都快发作了,但又一一忍下。
自己是不是该庆幸一下他的宽容大度,没对她进行军法处置?
宋明潇忍住泣意,咬唇不甘心道:“潇儿与闻舟……与殿下相识这般久,足足有九年的光阴,难道敌不过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子吗?”
这个问题也算是问到沈春芜的心坎上了,她与盛轼初次相见,是在她出嫁的那日,第二次再见面时是在顾府,众目睽睽之下,他与她直接拜了堂。仔细想来,初见时,她坐在喜轿之中,罩着红盖头,他根本不知她长相如何。
是以,他为何想要娶她?是一时兴起,还是有别的缘由?
盛轼似是乏于应付这种问题,嗓音带着漫不经心的哂意:“若以相识时长定夺婚姻,本王与漠北边塞的女娘们相识时长达十余年,是不是得将她们都娶了?这人头数远不止三千,连楚帝的后宫都放不下,怕是更无县主一席之地。”
宋明潇这一回没有马上接话,也不知是不是没预料到盛轼会作出如此狂悖无礼的答覆,整个人僵怔在原地。
沈春芜心头诧异,对盛轼有了新的见识,面对女子的追求,原来他可以用最温和的语气,说出最薄情的话。
这一会儿又听盛轼慵懒道:“县主若无旁的事,请离开吧。”
这是他第二次下了逐客令。
两人的对话走到尽头。
片刻,传了闵元县主哭着奔远的声音。
沈春芜绷紧的心神,稍稍舒张开去,终于不用听到这抓心挠腮的对话了。
盛轼一晌吩咐席豫送人回宫,一晌不紧不慢地行至树下,视线拐入树荫底下,聚焦在一道纤影上。
“沈春芜,你要藏到何时?”
沈春芜觳觫一滞,这厮是何时发现端倪的?
她尴尬地行出树荫,立在阳光之下,垂首装鹌鹑状,本想解释自己是来校场让他教射箭的,但顾虑到他方才那些薄情的话,她生出畏葸之心,话到唇畔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今日难得天气晴好,我出来散个步,碰巧路过。”
盛轼挑了挑眉,散淡地望向近旁的副官,眼神似是在询问真伪。
副官受到了近乎千斤般沉重的威严,冷汗潸潸地摇了摇首,作无声的否认。
沈春芜对外界情况浑然不知,低声道:“我想先回去休息了,王爷去忙吧。”
言讫,转身想要离开,却被盛轼一只硬韧的胳膊阻住去路,沈春芜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却同样被他一条胳膊阻住道理,此情此景,相当于他将她壁咚在了树下。
副官心惊胆颤,哪里敢看,主动转身行远去了。
盛轼俯首,一错不错地看着沈春芜,她垂着眼,两腮高高鼓起来,显然是负了气的,他忍住捏她腮帮的念头,抿唇问:“同本王置什么气?”
沈春芜矢口否认:“我没有生气呀,我确实是想回去了。”她说着,挣了挣他的胳膊,但没有挣脱开。
盛轼唇畔漾着笑:“方才的对话,都听到了,是吗?”
“听到了。”沈春芜斟酌了一下,且道,“王爷对她有救命之恩,她心悦于王爷多年,愿酬答王爷的恩泽。”
盛轼:“……”
他气结,笑了一声:“本王方才所说的话,你一句没听到。”
——正是因为都听到了,所以不敢轻易去提。
沈春芜慢慢地垂下了手,按理来说,她不应该介怀这件事的。当初去慈宁宫谒见仲太后,遭到闵元县主百般刁难,她心中毫无波澜,只觉对方有点烦人,喜欢襄平王的话,就跟他说去啊,为何要来针对自己?如今一段时日的相处,沈春芜觉得自己在盛轼面前,已经无法如从前那般游刃有余,能轻易将“昭昭我意”诉诸于口。以前她是没有心的,遂能在盛轼面前收放自如,今朝,那些信手拈来的心意,蓦然变得难以启齿。
她知晓自己长得好看,但奉京城内诸多天潢贵女也绝对不差。她性情不算温柔,也有自己的棱角和脾气,惹急了也会咬人。
盛轼为何娶她?
沈春芜不打算去问,一问就显得自己非常被动。
思绪一团乱,不知该在男人面前作什么反应,沈春芜眼底酸酸的,忽然道:“你干嘛凶我?”
“我根本,就不想听的。”
盛轼原本只打算对沈春芜旁敲侧击一番,可谁料只问了一句话,就瞧着她红了眼眶,跟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泪珠不住地啪嗒啪嗒砸下来。
这副楚楚可怜的容相,让盛轼开始反刍自己方才的语气,是不是真的有些凶了,竟是吓着了她。
女郎白皙的面容浸在柔软的日光下,恍如绽放的兰花,泪痕滢滢反射出灼眼的光泽,看着娇怜柔弱。
“别哭。”盛轼掬起她的小脸,拇指揩掉泪渍,思及她心中可能置气的点,遂放软了口吻,道:“你若在意当年县主在漠北获救之事,本王可逐一讲给你听。”
沈春芜不说话,理智上她不应当去听的,这会表明她是在意的,但一拒绝,这又好像是在赌气了,一赌气心口会发闷,沈春芜不想跟自己过不去,好不如大大方方接受盛轼的解释。
闵元县主的父亲受封为清远伯,官拜兵部侍郎,七年前金军犯禁,清远伯率兵驰援幽州燕云台,闵元县主当时本该在宫中与公主们一同听学,却女扮男装随父去往幽州。抵达幽州之时,适逢幽州知府弃城而逃,大批流民一路往南逃亡。
适逢严冬,路有冻死骨,不少人为了夺食,不惜落草为寇,易子而食之事,也常有发生。
在流民的浪潮冲击之下,闵元县主不慎与清远伯走散,随后就被匪寇恶徒盯上,马车上的粮食一夺而空,她被掠入山中匪寨,命悬一线。
当时,盛轼接到消息,匪寨窝藏有一批火.药,遂是带九刀门去剿匪,历经一日一夜,匪贼获擒,火.药充军,被擒住的女娘们悉数获救。
盛轼对闵元县主确乎有救命之恩,但两人之间的交集也就止于此了,后面与金军开战,他率大军赴往前线,战争持续大半年,期间他并未回过幽州城郊的大本营。
对县主所说的“悉心照拂”,他完全不知情。凯旋归营之时,兵部侍郎曾带着一个少女来谢恩,盛轼并未放在心上,当时他有伤疾在身,九刀门只活下来两个人,对他的打击极其沉重,哪怕是惨胜,在当时的处境里,根本无暇他顾。
沈春芜听他娓娓道来,心中的褶皱逐渐平铺开去。
盛轼与宋明潇确乎是相识了九年,但他对她完全不熟,今次是两人第二次对话,上一回对话还是在七年前。
沈春芜听盛轼轻描淡写地叙述这一桩旧事,真正让她在意的是,不是县主,而是这场发生在七年前的幽州燕云台之战。
她也曾跟随舅父戚巍驰援幽州。
在幽州偏北的县镇里,在倾颓的战墟天火之中,她救下过一个满身是血的少年。
少年在她的山间屋庴里修养了一个月之后离开,自此杳无音讯,也不知他如今是否还活着。
少年寡言少语,并未透露名姓与身份,行止谨慎,想来在军中可能有些身份。少年离开的那一天,是个星子闪烁的长夜,山外响起槖槖马蹄声,原来是来了驻守的行军。她问他是不是打算要走了。他点了点头,算是默认。
沈春芜记得当时山雨欲来,风吹起了少年的袍角,在星夜的覆照之下,他两目深静,五官淡漠,仪容渊渟岳峙。沈春芜夜里看着他,觉得他的神态发生了隐微的变化,他看事物的眼神始终有着淡淡的厌倦,但看她向时,目光深沉而有力,使她想起暗夜里的孤狼,危险而神秘。
他离去以前,沈春芜问了一个问题:“那是什么军队?”这一支行军与寻常的军队不一样,兵卒皆披玄甲,高骑鬃马,如夜下潜伏的鹰扬。
其实,这也是在变相问他的来处。
少年开口:“漠北铁骑。”
他的嗓音如清泉,清越好听,底色却显得苍凉,听不出情绪起伏。
原来,他来自漠北铁骑。
思绪归拢,有那么一瞬,沈春芜脑海中晃了一个念头,有机会的话,可以从盛轼这里打听少年的下落。
现在显然不是一个适宜的时机。
盛轼已然叙完了话,见沈春芜出了神,眯了眯眸心:“在想什么?”
沈春芜回神,不欲被盛轼看出心事,找补道: “县主唤王爷‘闻舟哥哥’,我以为她同王爷应当是熟稔的,是以才心生了误会。”
这四个字,不同人来唤,有着不同的韵致与腔调。
盛轼眸色黯沉,不知为何,心中竟是有个隐秘的念头,想让她用一种求饶的口吻,哭着喊他的表字,前几夜熄下去的火,开始隐隐复燃。
他抓握着她的腕骨,嗓音喑哑:“再唤一声。”
沈春芜悟过了意,耳根遽地烫起来,摇了摇首:“不唤。”光天化日之下,让她在这里唤,太羞耻了。
谁料想,盛轼制住她胳膊的手,转而捧住她的脸,背对着日光,让她陷入阴影里,劈头吻下来。
像是不知餍足的兽,露出獠牙,对猎物有了一种掠夺与侵略的本能。
沈春芜怔住了。
男人吐息滚烫,唇瓣薄凉。
校场前的树荫底下,她一时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只能听到彼此的心律声。
过了晌久,盛轼适才松开她,喉结上下滚动,道:“唤不唤?”
沈春芜迫不得已,深吸了一口气,道:“……闻舟哥哥。”
“此前在山谷之中,你欠下本王一个条件,可还记得?”
沈春芜睫毛轻颤,额心抵在他的胸口,嗯了一声。
不知道他在酝酿些什么,她有些忐忑。
晌午的暖阳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过了很久,才听他说:“当初,娶你入府时,那一夜,我们没有喝合卺酒。”
——并不算真正的夫妻。
沈春芜一颗心在噗通噗通的跳着,没想到他居然记得这些细微的地方。
以为他早就忘记了。
“等观潮节结束后,本王重新补办一场婚仪,三书六礼娶你过门。”
“你可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