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小鱼儿轻眯着眼,冰冷的银光闪烁在付采娟脖颈处。

    血液一下子从头顶凉到脚底,付采娟咄咄逼人的神情转瞬即逝,惊恐地瞪着眼,像只受惊的仓鼠。

    紧抿着唇,劳作痕迹明显的双手在胸前合十,前后晃晃,明显的求饶动作。

    翻山越岭能累死半匹马,无休无止的劳作快速耗掉剩下半条命的山坳坳,人类靠着地表数一数二的耐力,以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在这里扎根,延续血脉。

    和DNA同样稳定延续的,是浸骨入髓的男尊女卑思想。

    女孩们小时候被灌输男人是天的理念,等她们长大变为女人,天平已经倾斜至不可挽回的地步。

    她们是谨小慎微的附庸物,是依托大树垂怜才能存活的菟丝子,要唯命是从,要胆战心惊地将一切错误照单全收。

    她们怕被责怪,翻来覆去的肮脏词汇不由分说落在身上,沉重地让她们抬不起头。

    她们怕被迁怒,结满蛛网的砖瓦会在视线中逐渐放大,再迅速远去,她们双臂护头,青黑色的丑陋花纹会开在衣物布料遮盖的皮肤上。

    她们怕被抛弃,成长途中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告诉她们,她们一无所有,没有男人,她们会变成发霉的土豆,浸水的柴火,被老鼠啃破的布料。

    稳定的DNA遗传也会无可避免地产生突变,漫长的代代相传的“思想教育”中,或许有人意识到:“向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可沧海一粟,终究淹没于时代洪流。

    被淹没前,“异类”会经历什么?

    排挤,针对,打压,孤立。

    或许有人想过找真正让她们经受苦难的始作俑者对质,但最终,她们也只是默契地统一战线,把所有恶意、闷气和不甘,统统加诸到比自己更为弱小的,同性同类身上。

    小鱼儿抬手,在口罩底部做了个拉拉链的动作。

    付采娟慌乱点头,合十的双手使劲晃动。

    对男人的惧怕和顺从,不仅仅是针对相熟的男子。

    漫长浸淫中,这种惧意和恭顺,映射到了所有异性身上。

    以最卑微的方式,避免承受怒火带来的惩罚。

    哪怕面对的是个单薄消瘦的男人。

    小鱼儿恍惚地透过斧头反射的朦胧阳光,看向那个瑟瑟发抖的女人。

    视线流转,院子中所有劳作的妇人不约而同地继续手上的活计,对周遭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

    仿佛心照不宣地认为,这种不入流的伎俩迟早会被撞见,默认会得到多一次不多,少一次不少的“惩戒”。

    转头来,继续忙里偷闲的“游戏”。

    毕竟,这可是她们为数不多的泄怨途径。

    荒唐又可怜。

    小鱼儿不知想到什么,忽地冷笑一声,慢慢放下威胁她的器具。

    付采娟如蒙大赦,仓皇地鞠了两躬,搬起板凳,火速溜向离刘晓莉最远的院子对角。

    小鱼儿又在院子里站了会儿,在旁人眼里这是立威的表现。

    众人怯懦地用眼神交流,视线朝小鱼儿的方向象征性转一下,努努嘴,暗地猜测,刘晓莉是什么时候闷声不吭地,找来这么个庇护。

    小鱼儿对她们的心理活动一概不知,呆鱼在盯着刘晓莉快如结印的手发呆。

    没一会儿,刘晓莉就编织出背篓雏形,倒在地上麻利地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瑕疵。

    继续编织前,刘晓莉手按颈椎抬头。

    在她的视线落到小鱼儿身上前一秒,小鱼儿先一步转眼,踢了踢堆在脚边的粗竹堆,朝乔思朝点了点头。

    乔思朝心领神会,嘎嘣蹦到小鱼儿身边,拍两下手,“嗨嗨!”

    吸引全场目光,乔思朝充当新闻发言人,“晓莉同志,这些竹子是这位给你砍的呦。”

    刘晓莉震惊地睁大眼。

    周围窃窃私语声又起。

    正常来说,东家会准备好材料,请手工艺者进行加工。

    再不济也有充足的人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无到有生产出需要使用的原材料。

    但这里条件有限,人手随着农耕时间和家中事务时多时少,有限的劳动力都是原材料加工的门外汉,最大程度地拉低工艺效率,同时又没有财力购买弥补缺憾的高昂机器设备。

    竹制品达到能够售卖标准前的一切工序,都需要扛起半边天的妇人们亲自动手做。

    理论上应当现成的竹条,在她们亲力亲为前,保持着最自然原始的形态——安安稳稳扎根在林子松软的泥土里。

    这里的竹子粗且长,竹质刚硬,砍倒需要数目的材料,把哪怕干惯农活的人累得气喘吁吁。

    山路本就不好走,坡道上和寻常不同的土质又为行走增添难度。

    再扛上重量非同一般的,近十米长的柱状原料,下坡之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一根一根搬性价比不高,好多根一起搬危险系数极高,团队协作又容易在成果分配上产生歧义。

    忙了,累了,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成果不相匹配。

    蓬勃的野心和现实的无力让人难以两全。

    是以,原料的采集和运输,在兼职制作竹制工艺品的妇人们心中,以难以超越的难度系数,荣登制作流程困难榜榜首。

    她们一致认为,只要顺利把竹子运到坡下,编织钱就拿到了一半。

    上午的编织活动没进行多久,那个浑身黑色服饰的男人就拿着斧头上了山。

    过了许久,那看似瘦弱男人,扛着两根难以保持平衡的长竹稳步下山,放在院子边,又重新上山。

    来来回回许多趟,摞了整齐一堆。

    是她们需要忙活整个上午,腰酸背痛好几天的量。

    那男人看不清脸,身形背影也很陌生,他主动开口前,没人敢和他攀关系。

    众人只能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堆竹子,心痒难耐蠢蠢欲动。

    可她们没想到,这些竟然都是给刘晓莉的。

    这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叛经离道的,却又格外幸运的女人。

    男人发了话,就算心里有再多怨怼也只能窝火憋着。

    一时间,无数道锋利视线割向刘晓莉的骨肉,带着愤恨,不甘,妒忌,不满。

    这种视线像氧气一样,从小到大如影随形,刘晓莉早就过了那个会伤心难过的年纪,时间让她逐渐习惯,并视而不见。

    语言功能的丧失让她缺少表达内心世界的途径,连绵大山困住她向外走的路。

    儿时便低垂着的头让她的视野很窄,翻来覆去的生活和始终如一的贫穷让她的世界很小。

    小到她只能看到自己的家,三口人的小家。

    那些视线转瞬即逝,点到即止,她们还顾忌着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乔思朝拉着祁令,搬着小板凳坐到刘晓莉身边,跟她学编竹。

    小鱼儿又站了一会儿,转身走了。

    通过第一个拐角,思思正拿着根木棍,在湿软的土上捣捣画画,小鱼儿在她身后看着。

    没一会儿,一副简约线条的画跃然土上。

    一栋破旧的两层教学楼前,停着一辆后斗严重超载的挤满人的三轮车。

    车上有个长发女生,手里拿着一盒方形物体,笑着伸手往下递。

    车斗侧面,站着一个仰头的短发背影。

    那盒方形物体就是递给这个小孩的,那小孩可能在发呆,或者没反应过来,没有接。

    小鱼儿知道,那是盒二十四色的六角油画棒蜡笔。

    思思收到的第一件礼物。

    不过彼时的她并没有收,到最后也没有真正得到。

    这所只有一栋教学楼的小学,是十里八乡适龄皮猴的编外聚集地。

    教学楼有两层,八个教室,每个年级一个班,剩下的两个房间分别是杂物间和教师休息室。

    学校只有两个土著教师,年纪都不小,一个地中海,一个卤蛋光瓢。

    这所学校既没有校长也没有书记,没有职称困扰,没有业绩烦忧,实行扁平化管理。

    既没教师资源全靠分配,如果没了每年的实习师范生支撑,它早关门大吉八百回了。

    思思上学这年,来支教的是十三个师范学校的大学生。

    够倒霉催的,被分配到偏远又鸟不拉屎的山区。

    六个教语文六个教数学,一个专职带体育,全员轮班教美术和音乐。

    除了语数课有继承制的卷边少页的课本,美术课音乐课是不可能有教学工具的,如果就地取材失败,那就全靠一张嘴一双手。

    除了唯一的体育老师是男生,其他全是女孩子。

    这就体现出了师范生们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平衡强势一边倒的阳盛阴衰的男女比例。

    思思是这所摇摇欲坠的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入学的女孩子。

    万草丛中一点红,学生惊人的男女比例,给这波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实习大学生们一点小小的震撼。

    他们难以评价于乡亲们对孩子上学的态度,我的姑我的姥,我的褂子我的袄,都这么落后了,还这么瞎搞。

    不会有人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十八岁。

    单纯善良的大学生来来去去一波又一波,他们年轻勇敢,怀抱着一些想要改变世界、改变别人命运的想法,想进山挨家挨户劝劝,让家里适龄孩子都来上学。

    但每年,这些蠢蠢欲动的学生们无一成功。

    拦路虎是那两个土著老教师。

    他们俩每年都会在这群年轻人准备出发时,端着搪瓷缸把门。

    吹吹飘着的茶叶,在氤氲热气中抬头,笑眯眯地重复三句话,劝退真诚炽热的少年人。

    地中海:“劝不动,别试了。”

    卤蛋光瓢:“姑娘们,你们人多,还年轻,会很危险。”

    他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深山老林碰不见凶猛野兽,但,人会吃人。”

章节目录

这班就上到这儿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虽云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虽云乐并收藏这班就上到这儿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