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日后。
近来时有落雨,邺城的城门在烈焰与骤雨的交替侵袭中已然扭曲变形,在飞石与冲车的重击之下,烧得红热的金铁与木屑纷纷而落。
城下的冲车再一次开始了撞击。
訇然的巨响中,燃烧的巨木与断裂的铁锁勾连着重重砸下,沉重的城门在四散飞溅的烈火猝然分崩离析。
此刻远天已破开一线微白,晨风料峭地掠过原野与城楼,带起浓重的灼烧气味。城头雉堞间的火仍在烈烈燃烧,姜昀循着那一线晨曦翘首侧目,正见几道流星光芒如剑,转瞬即逝。而城墙上下一潮潮的喊杀声已然渐渐淡去,城中渐有火光飞腾,火光中却已鲜有人影隐现。
放眼望去,火光照耀处唯有尸首枕藉,横流的血被泥土吸干,满是殷红。
折断的旗杆将一名士兵的后心洞穿,他向着北方半跪在地,头颅深深地垂落下来,好似只是在沉静地祈祷。更远处,一支长枪透过几具倒伏的尸首深深插入土地,尸首散乱的长发在风中凌乱地起落,褐红的血迹将枪杆染透,最上方的尸首尚且瞪着眼睛,好似是在凝望着这片残酷的沙场。
末了,他垂眸瞥了一眼手中已然卷刃的长刀,听得耳畔再一次有错杂的步履声渐次登上城头,便索性弃了长刀,取了背上的角弓与囊中的箭矢。
在第一人当先踏上城墙的马道之时,姜昀已然后掠数步,张弓搭箭瞄准了后方那一袭玄色的雕裘大氅。
他张着弓,却并未立即放箭,反倒是略微阖了阖眼,听着身侧的风声。
很是安静……大约已经不剩多少人了吧。
“什么人!”
在敌军将领错愕的大喝声中,他蓦地睁开了眼,眸光是久违的灿然逼人。
那羽箭倏然划出一道银灰色的光痕,挟着全力以赴的凛凛气势,瞬息已逼近了段元祯的面门。
“殿下!”
先前那名出声喝问的将领一惊,当即不顾一切地探身出去,虽无把握接箭,却仍旧有意用身体挡下这一击。
也正是在这一霎,变故陡生。
段元祯单手扯着那人的衣襟匆匆将他推开,顺手抬手挥刀,寒光劈空斩落。
羽箭被当空斩作两段,而断箭去势不绝,斜斜刺入他身侧的城墙砖石之间。
姜昀探手再欲取箭时已觉双臂脱力,指尖亦是只触到了空空如也的箭囊。他自嘲似的轻笑了一声稳住步伐身形,就此垂下了握着角弓的手。
“陛下这便认输了?不打算与本王谈一谈条件么?”
段元祯不觉挑了挑眉,抬手间周遭的将士便已纷纷围了上来,断绝了他的退路。
“事已至此,原本也无分别。”姜昀只是淡淡地打量着他,好似早已料到了今日之景,“不知辽西王此后做何打算?”
“你当知晓,即便本王在此动手,也背不上那‘弑君’的名号。”段元祯饶有兴致地应答着,却并未如愿见到对方显出或惊或怒的神色,末了,他唯有径自冷笑道,“放心,我可没有那么冲动。更何况,我也想看一看,当此之际,死生存亡,何者于你更为煎熬。”
“值此临敌之际,辽西王倒是颇有闲情。”
段元祯心知他言下所指是青州的萧望之,在片刻的忖度过后,恢复了先前游刃有余的讥诮神色:“本王不过是恪守本心而已。陛下,早在伏击飞狐陉前很久,你我便是敌人了。”
“是么……”姜昀听得此言,不由得极轻地叹息一声,“若是论及此处,朕倒是的确想到了一个条件。”
“哦?愿闻其详。”
“邺城内尚有安土重迁的百姓与束手归降的将士,辽西王若当真还记得你那位故人的模样——呵,朕并不在意你如何复仇,只是不必迁怒于他们。”
“你……”段元祯在片刻的讶异与哑然过后,似有不悦地蹙了蹙眉,“这是自然,本王是大宁的臣子,不是嗜杀的蛮夷。”
这一番应对之语话里话外皆是隐隐直指昔年的光文皇帝,姜昀却已是移开了目光,好似并不在意其中的讽刺之意,径自眺望着天宁寺中的高塔:“那么,请便。”
段元祯一时难免无言,直到察觉到他的目光所在后,索性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幽幽笑道,“如此,便请陛下移驾天宁寺吧。”
姜昀扫视过“护卫”于身侧的辽西将士,不再多言,只是径自举步,旁若无人地从容向城下走去。
及至二人擦肩之时,段元祯却又忽地侧了侧眼眸,低声开口:“其实若论故人,本王倒是有陛下一位故人的消息——甚至可算是好消息。”
姜昀不由得略微顿了顿脚步,沉沉一侧目,对上了他的目光。
“是那位扶风郡王。”段元祯不紧不慢地笑了一声,徐徐道,“他的命倒是不错,侥幸未曾死在寿阳战场中,如今似是在暗中为大宁皇室效力。”
姜昀身形蓦地一滞,眸中有隐晦的光华明灭闪逝,而后,他却是垂了垂眼眸,轻声笑道:“他若当真性命无恙……自然很好。”
他这样自顾自地说罢,便重又举步,匆匆向城内走去。
一名亲信将领见此,心下自是大为不忿:“殿下,此人未免太过……”
“大局已定,由他去吧。”段元祯兀自冷笑一声,摇了摇头,继而又吩咐道,“传令下去,辽西将士入城后,不得冒犯百姓,违者立斩。”
“……是!”
——
建元六年正月,辽西王元祯破邺城,执帝以归天宁,幽之别室。时乐平郡侯望之在睢阳,即以勤王之名发兵向邺。威厉王曜闻之,遽袭洛阳,以攻大将军崧。
——《北昭书·帝纪·宣烈皇帝纪》
——
邺城的正月从来寒意料峭,纵然落了几点早春的雨,也总是携着黏腻的幽冷刺入骨髓,平白令人坐立难安。
其时檐外雨声簌簌如铃,侍从引段元祯步入廊下后,便忙不迭地收了伞,将伞面之上细碎的水珠与冰粒轻轻抖落。而段元祯侧目瞥了一眼庭中如珠帘断续的雨幕,便转身步入了天宁寺的正殿中。
天宁寺的殿阁高塔不曾幸免于这场连月的战火,青瓦飞甍的庑殿早已剥落了数处,虽隐约仍有几分昔日的宏大气势,却终究难掩颓唐之态。段元祯信步走入殿中,便望见四罗汉分立门内,只是手足五官已破损大半,更无从辨别其手中法器。
大殿正中应是供着有二弟子侍奉的释迦牟尼像,只是历经城破那一夜的兵燹过后,佛陀的宝相已然只余半面。段元祯立在门内仰首,唯可见石像依稀是鼻若悬胆、方额广颐的意态,唇角扬起的弧度静谧盈然,只是自面颊鼻梁向上,却只余下一片虚空。
于是他便也无从知晓,这尊佛像曾经的面容究竟是庄严、刚毅,亦或慈悲。
“辽西王?”
段元祯目光循声下移目光,望见了跽坐于莲台前的姜昀,他放下了手中的书卷,却并未有更多动作,语调依旧平静:“辽西王既已来此,想必诸事当有了断。”
“倒是该再次谢过玄朔军的人,他们乘隙而入奇袭了青州,逼得萧望之不得不暂且罢手。他退了兵,本王在此便也从容了许多。”段元祯闻言,毫不吝啬地笑着从容告知,“至于中原的消息,本王并无隐瞒的必要,想来你皆已听闻——白崧盘踞洛阳号令三军,皇后退避长安临朝称制,更不必说那些僭称帝王的宗室与叛军……你看,自寿阳战后,他们需要的,从来都是‘邺城陷落’。”
“辽西王筹谋多年,今日来此,想来并非是为了一逞口舌之快。”
段元祯信口嗤笑道:“是觉得本王起了杀心么?其实陛下若愿禅代,本王自然也没了动手的法理——本王很好奇,陛下愿意这么做么?”
“不必以言语相激,你想必自始至终都明白,当下纵然倾幽燕之力,也无从与中原争锋,所谓的‘禅代’,只会令你进退维谷。”姜昀此时方才回过身来,在一瞬的讥诮过后,仍旧静静地端详着他的神色,言辞之间颇有几分笃定,“更何况,禅代本是圣贤之事,与阁下无关,与朕亦是无关。”
“原来陛下也觉得,自己并非圣贤么?本王还以为……呵。”
姜昀沉默地看向他。
“本王此前便说过,早在陛下一无所知时,你我便是敌人了。”段元祯却也无心探究对方的心中所想,他随意地在不远处的蒲团之上落了座,突兀地说起了其他,“听闻你有意发兵南下时,我去晋阳见了一位故人。那时似乎是六月,算起来也是我第一次得见晋阳的夏日,倒是意外的生意盎然。想来若无兵祸,在他治下,晋阳当是一处清平祥和的乐土,而在幽燕之地……我也本当是称职的‘辽西公’——一切根由可都是因你自己而起……陛下,这从来怨不得我。”
姜昀静静听罢他这番没来由的话语,却只是摇了摇头,不无惋惜地反驳:“纵然没有大昭,辽西王所言的‘若无兵祸’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原因你当知晓。朕自问立国以来无愧于幽燕百姓,可惜,如今他们却是因阁下一己之愿,平白卷入局中,想来纵是孟司空泉下有知,也不愿得见此景。”
“孟玄章……那时倘若终需有一人了结乱局,我总希望会是他。”这个名字令段元祯的眸光有一瞬的锋锐,他亦是回拢了几分神思,冷笑道,“呵……陛下可知道,本王在绝路逢生流亡四方之时,无时无刻不在领会到的,又是什么?”
不待对方应答,他便又无所谓地将话说了下去:“权力才是当世无往不利的锋刃,任何人都不得不为之屈服。倘若本王一早绝了兄友弟恭之心控扼辽东,一切原本也可以不同——好在也不算太晚……永远不会晚。”
“可辽西王偏偏又做了挑起乱局之人,无论当年如何景仰拜服,你终归还是背叛了他的愿景。”姜昀言及此处,一字一顿地发问,语调虽仍是温和平静,眸中却又分明携着震人心魄的力量,“段元祯,你是的确有意承其遗志、为其复仇,还是在利用他粉饰野心呢?”
段元祯一时哑然,继而却反是笑了起来:“扶风郡王于你是何等倾肝沥胆的孤臣,可你在决意南下之时,又何曾听过他半句规劝?”
姜昀不免凝眸愣怔了片刻,好似未曾料到对方会以此反诘。良久,他也只是轻声喟叹,并未争辩其间是否有种种不得已:“如你所言。但我不会后悔那时的决断,也自当承受应有的代价。”
他沉默了一瞬,略显疲惫地施施然笑道:“无论借着何等缘由,辽西王方才都已下定了决心,那么,你打不打算在今日动手呢?”
“看来你本就是甘愿赴死的。”段元祯终是率先站起身来,默认了他的这番话语,“在那之前,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愿望?”
姜昀亦是径自侧目,望向了明暗烛影、断续雨脚间端坐的半面神佛,于是那静谧含笑的宝相也借着灯烛,在他的眼眸中划出一痕幻光:
“若是可以,我想再听一听那日的胡笳。”
“……仅此而已?”
段元祯心下讶然,只是终归不曾等到对方的反悔之辞,那双安静的眼眸像昼夜之交的霞也像黎明未晓的雾,却平白令他心生愧怍不敢逼视。
于是他便也回身避过那道目光,召来一名亲信低声地吩咐了几句。
不过半炷香的时辰,天宁寺外便有胡笳声渺渺响起,好似朔风吹彻了长夜天心的月,由温热迷离的浮金渐渐凝绝为冷冽如雪的弯刀,孤寂而飘摇地悬于头顶,却又偏能够照彻每一人的幽微襟怀,照见英雄折剑,丹心如灰。
段元祯便也难免有了一瞬的恍惚。
姜昀却已是轻轻地笑了一声,神思好似也随着他的语调落在了渺远幽静的天际:“曲调虽是一致,其情却耽于悲怆迷惘,不及当年神韵。”
“……是啊,远不及当年故人。”段元祯收拢神思,也已无心再用言语相激,只平静问道,“原来你也曾听过这支曲子。”
“那时在晋阳城外远远地听见过数次,原想着来日或可结识作曲之人,只是终究未能如愿。”姜昀侧目,望见香案的烛台是有一滴烛泪滑落,氤氲着凝成了一片殷红的泪冢,“此曲本用宫调式谱成,纵多有羽声变徵,亦作未灭其辽阔长远、包罗宇宙之旷达心境,一味流连于悲怆彷徨,反是落了下乘。”
“府君本就是旷达之人,我一早便知,他或许永远不会彷徨犹疑、不会苟且偷生,更不会悔之已晚地想要回头……”段元祯的话语突兀地一顿,他垂下眼眸再次凝视着姜昀的面容,若有所思道,“即便是兵败寿阳后,你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无论哪一个,都不至令你困死孤城。”
“看一看如今中原各方的处境,便可知那时纵然放弃青、兖之地,无论留守洛都或退守长安,其势其情也不过如此。”姜昀言及此处,话语中便也隐隐含了一抹模糊笑意,又转瞬消逝无踪,他懒懒地振了振袖角,又道,“辽西王也曾守过晋阳,依你所见,那时的孟司空便是了无退路么?”
“呵……我明白了。”
段元祯无言地侧目抬眸,透过破损的窗纱,隐隐望见窗牖外的天幕已成铁青之色,霭霭的连云低垂着,直压在天宁寺大殿的鸱吻间,檐下阶上,俱是一片刺人的阴湿。
姜昀却是罕见地主动开了口,问道:“辽西王先前曾说,元祈留在了秣陵?”
“偶然从一位盟友的口中听闻,他与连环坞留在江州的耳目有过往来。”段元祯简短地应了一声,又好似心有所感一般问道,“我有些好奇,倘若那时他生还的消息及时传回,你当如何?”
姜昀一时间缜默无言,直到窗外蓦地一声孤鸿啼鸣,方唤得他回转过心神,自语似的轻声道:“……那么,我希望他回来,也希望他不再回来——即便对世人眼中的那几位‘背叛者’,我的答复亦是如此。”
近来时有落雨,邺城的城门在烈焰与骤雨的交替侵袭中已然扭曲变形,在飞石与冲车的重击之下,烧得红热的金铁与木屑纷纷而落。
城下的冲车再一次开始了撞击。
訇然的巨响中,燃烧的巨木与断裂的铁锁勾连着重重砸下,沉重的城门在四散飞溅的烈火猝然分崩离析。
此刻远天已破开一线微白,晨风料峭地掠过原野与城楼,带起浓重的灼烧气味。城头雉堞间的火仍在烈烈燃烧,姜昀循着那一线晨曦翘首侧目,正见几道流星光芒如剑,转瞬即逝。而城墙上下一潮潮的喊杀声已然渐渐淡去,城中渐有火光飞腾,火光中却已鲜有人影隐现。
放眼望去,火光照耀处唯有尸首枕藉,横流的血被泥土吸干,满是殷红。
折断的旗杆将一名士兵的后心洞穿,他向着北方半跪在地,头颅深深地垂落下来,好似只是在沉静地祈祷。更远处,一支长枪透过几具倒伏的尸首深深插入土地,尸首散乱的长发在风中凌乱地起落,褐红的血迹将枪杆染透,最上方的尸首尚且瞪着眼睛,好似是在凝望着这片残酷的沙场。
末了,他垂眸瞥了一眼手中已然卷刃的长刀,听得耳畔再一次有错杂的步履声渐次登上城头,便索性弃了长刀,取了背上的角弓与囊中的箭矢。
在第一人当先踏上城墙的马道之时,姜昀已然后掠数步,张弓搭箭瞄准了后方那一袭玄色的雕裘大氅。
他张着弓,却并未立即放箭,反倒是略微阖了阖眼,听着身侧的风声。
很是安静……大约已经不剩多少人了吧。
“什么人!”
在敌军将领错愕的大喝声中,他蓦地睁开了眼,眸光是久违的灿然逼人。
那羽箭倏然划出一道银灰色的光痕,挟着全力以赴的凛凛气势,瞬息已逼近了段元祯的面门。
“殿下!”
先前那名出声喝问的将领一惊,当即不顾一切地探身出去,虽无把握接箭,却仍旧有意用身体挡下这一击。
也正是在这一霎,变故陡生。
段元祯单手扯着那人的衣襟匆匆将他推开,顺手抬手挥刀,寒光劈空斩落。
羽箭被当空斩作两段,而断箭去势不绝,斜斜刺入他身侧的城墙砖石之间。
姜昀探手再欲取箭时已觉双臂脱力,指尖亦是只触到了空空如也的箭囊。他自嘲似的轻笑了一声稳住步伐身形,就此垂下了握着角弓的手。
“陛下这便认输了?不打算与本王谈一谈条件么?”
段元祯不觉挑了挑眉,抬手间周遭的将士便已纷纷围了上来,断绝了他的退路。
“事已至此,原本也无分别。”姜昀只是淡淡地打量着他,好似早已料到了今日之景,“不知辽西王此后做何打算?”
“你当知晓,即便本王在此动手,也背不上那‘弑君’的名号。”段元祯饶有兴致地应答着,却并未如愿见到对方显出或惊或怒的神色,末了,他唯有径自冷笑道,“放心,我可没有那么冲动。更何况,我也想看一看,当此之际,死生存亡,何者于你更为煎熬。”
“值此临敌之际,辽西王倒是颇有闲情。”
段元祯心知他言下所指是青州的萧望之,在片刻的忖度过后,恢复了先前游刃有余的讥诮神色:“本王不过是恪守本心而已。陛下,早在伏击飞狐陉前很久,你我便是敌人了。”
“是么……”姜昀听得此言,不由得极轻地叹息一声,“若是论及此处,朕倒是的确想到了一个条件。”
“哦?愿闻其详。”
“邺城内尚有安土重迁的百姓与束手归降的将士,辽西王若当真还记得你那位故人的模样——呵,朕并不在意你如何复仇,只是不必迁怒于他们。”
“你……”段元祯在片刻的讶异与哑然过后,似有不悦地蹙了蹙眉,“这是自然,本王是大宁的臣子,不是嗜杀的蛮夷。”
这一番应对之语话里话外皆是隐隐直指昔年的光文皇帝,姜昀却已是移开了目光,好似并不在意其中的讽刺之意,径自眺望着天宁寺中的高塔:“那么,请便。”
段元祯一时难免无言,直到察觉到他的目光所在后,索性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幽幽笑道,“如此,便请陛下移驾天宁寺吧。”
姜昀扫视过“护卫”于身侧的辽西将士,不再多言,只是径自举步,旁若无人地从容向城下走去。
及至二人擦肩之时,段元祯却又忽地侧了侧眼眸,低声开口:“其实若论故人,本王倒是有陛下一位故人的消息——甚至可算是好消息。”
姜昀不由得略微顿了顿脚步,沉沉一侧目,对上了他的目光。
“是那位扶风郡王。”段元祯不紧不慢地笑了一声,徐徐道,“他的命倒是不错,侥幸未曾死在寿阳战场中,如今似是在暗中为大宁皇室效力。”
姜昀身形蓦地一滞,眸中有隐晦的光华明灭闪逝,而后,他却是垂了垂眼眸,轻声笑道:“他若当真性命无恙……自然很好。”
他这样自顾自地说罢,便重又举步,匆匆向城内走去。
一名亲信将领见此,心下自是大为不忿:“殿下,此人未免太过……”
“大局已定,由他去吧。”段元祯兀自冷笑一声,摇了摇头,继而又吩咐道,“传令下去,辽西将士入城后,不得冒犯百姓,违者立斩。”
“……是!”
——
建元六年正月,辽西王元祯破邺城,执帝以归天宁,幽之别室。时乐平郡侯望之在睢阳,即以勤王之名发兵向邺。威厉王曜闻之,遽袭洛阳,以攻大将军崧。
——《北昭书·帝纪·宣烈皇帝纪》
——
邺城的正月从来寒意料峭,纵然落了几点早春的雨,也总是携着黏腻的幽冷刺入骨髓,平白令人坐立难安。
其时檐外雨声簌簌如铃,侍从引段元祯步入廊下后,便忙不迭地收了伞,将伞面之上细碎的水珠与冰粒轻轻抖落。而段元祯侧目瞥了一眼庭中如珠帘断续的雨幕,便转身步入了天宁寺的正殿中。
天宁寺的殿阁高塔不曾幸免于这场连月的战火,青瓦飞甍的庑殿早已剥落了数处,虽隐约仍有几分昔日的宏大气势,却终究难掩颓唐之态。段元祯信步走入殿中,便望见四罗汉分立门内,只是手足五官已破损大半,更无从辨别其手中法器。
大殿正中应是供着有二弟子侍奉的释迦牟尼像,只是历经城破那一夜的兵燹过后,佛陀的宝相已然只余半面。段元祯立在门内仰首,唯可见石像依稀是鼻若悬胆、方额广颐的意态,唇角扬起的弧度静谧盈然,只是自面颊鼻梁向上,却只余下一片虚空。
于是他便也无从知晓,这尊佛像曾经的面容究竟是庄严、刚毅,亦或慈悲。
“辽西王?”
段元祯目光循声下移目光,望见了跽坐于莲台前的姜昀,他放下了手中的书卷,却并未有更多动作,语调依旧平静:“辽西王既已来此,想必诸事当有了断。”
“倒是该再次谢过玄朔军的人,他们乘隙而入奇袭了青州,逼得萧望之不得不暂且罢手。他退了兵,本王在此便也从容了许多。”段元祯闻言,毫不吝啬地笑着从容告知,“至于中原的消息,本王并无隐瞒的必要,想来你皆已听闻——白崧盘踞洛阳号令三军,皇后退避长安临朝称制,更不必说那些僭称帝王的宗室与叛军……你看,自寿阳战后,他们需要的,从来都是‘邺城陷落’。”
“辽西王筹谋多年,今日来此,想来并非是为了一逞口舌之快。”
段元祯信口嗤笑道:“是觉得本王起了杀心么?其实陛下若愿禅代,本王自然也没了动手的法理——本王很好奇,陛下愿意这么做么?”
“不必以言语相激,你想必自始至终都明白,当下纵然倾幽燕之力,也无从与中原争锋,所谓的‘禅代’,只会令你进退维谷。”姜昀此时方才回过身来,在一瞬的讥诮过后,仍旧静静地端详着他的神色,言辞之间颇有几分笃定,“更何况,禅代本是圣贤之事,与阁下无关,与朕亦是无关。”
“原来陛下也觉得,自己并非圣贤么?本王还以为……呵。”
姜昀沉默地看向他。
“本王此前便说过,早在陛下一无所知时,你我便是敌人了。”段元祯却也无心探究对方的心中所想,他随意地在不远处的蒲团之上落了座,突兀地说起了其他,“听闻你有意发兵南下时,我去晋阳见了一位故人。那时似乎是六月,算起来也是我第一次得见晋阳的夏日,倒是意外的生意盎然。想来若无兵祸,在他治下,晋阳当是一处清平祥和的乐土,而在幽燕之地……我也本当是称职的‘辽西公’——一切根由可都是因你自己而起……陛下,这从来怨不得我。”
姜昀静静听罢他这番没来由的话语,却只是摇了摇头,不无惋惜地反驳:“纵然没有大昭,辽西王所言的‘若无兵祸’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原因你当知晓。朕自问立国以来无愧于幽燕百姓,可惜,如今他们却是因阁下一己之愿,平白卷入局中,想来纵是孟司空泉下有知,也不愿得见此景。”
“孟玄章……那时倘若终需有一人了结乱局,我总希望会是他。”这个名字令段元祯的眸光有一瞬的锋锐,他亦是回拢了几分神思,冷笑道,“呵……陛下可知道,本王在绝路逢生流亡四方之时,无时无刻不在领会到的,又是什么?”
不待对方应答,他便又无所谓地将话说了下去:“权力才是当世无往不利的锋刃,任何人都不得不为之屈服。倘若本王一早绝了兄友弟恭之心控扼辽东,一切原本也可以不同——好在也不算太晚……永远不会晚。”
“可辽西王偏偏又做了挑起乱局之人,无论当年如何景仰拜服,你终归还是背叛了他的愿景。”姜昀言及此处,一字一顿地发问,语调虽仍是温和平静,眸中却又分明携着震人心魄的力量,“段元祯,你是的确有意承其遗志、为其复仇,还是在利用他粉饰野心呢?”
段元祯一时哑然,继而却反是笑了起来:“扶风郡王于你是何等倾肝沥胆的孤臣,可你在决意南下之时,又何曾听过他半句规劝?”
姜昀不免凝眸愣怔了片刻,好似未曾料到对方会以此反诘。良久,他也只是轻声喟叹,并未争辩其间是否有种种不得已:“如你所言。但我不会后悔那时的决断,也自当承受应有的代价。”
他沉默了一瞬,略显疲惫地施施然笑道:“无论借着何等缘由,辽西王方才都已下定了决心,那么,你打不打算在今日动手呢?”
“看来你本就是甘愿赴死的。”段元祯终是率先站起身来,默认了他的这番话语,“在那之前,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愿望?”
姜昀亦是径自侧目,望向了明暗烛影、断续雨脚间端坐的半面神佛,于是那静谧含笑的宝相也借着灯烛,在他的眼眸中划出一痕幻光:
“若是可以,我想再听一听那日的胡笳。”
“……仅此而已?”
段元祯心下讶然,只是终归不曾等到对方的反悔之辞,那双安静的眼眸像昼夜之交的霞也像黎明未晓的雾,却平白令他心生愧怍不敢逼视。
于是他便也回身避过那道目光,召来一名亲信低声地吩咐了几句。
不过半炷香的时辰,天宁寺外便有胡笳声渺渺响起,好似朔风吹彻了长夜天心的月,由温热迷离的浮金渐渐凝绝为冷冽如雪的弯刀,孤寂而飘摇地悬于头顶,却又偏能够照彻每一人的幽微襟怀,照见英雄折剑,丹心如灰。
段元祯便也难免有了一瞬的恍惚。
姜昀却已是轻轻地笑了一声,神思好似也随着他的语调落在了渺远幽静的天际:“曲调虽是一致,其情却耽于悲怆迷惘,不及当年神韵。”
“……是啊,远不及当年故人。”段元祯收拢神思,也已无心再用言语相激,只平静问道,“原来你也曾听过这支曲子。”
“那时在晋阳城外远远地听见过数次,原想着来日或可结识作曲之人,只是终究未能如愿。”姜昀侧目,望见香案的烛台是有一滴烛泪滑落,氤氲着凝成了一片殷红的泪冢,“此曲本用宫调式谱成,纵多有羽声变徵,亦作未灭其辽阔长远、包罗宇宙之旷达心境,一味流连于悲怆彷徨,反是落了下乘。”
“府君本就是旷达之人,我一早便知,他或许永远不会彷徨犹疑、不会苟且偷生,更不会悔之已晚地想要回头……”段元祯的话语突兀地一顿,他垂下眼眸再次凝视着姜昀的面容,若有所思道,“即便是兵败寿阳后,你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无论哪一个,都不至令你困死孤城。”
“看一看如今中原各方的处境,便可知那时纵然放弃青、兖之地,无论留守洛都或退守长安,其势其情也不过如此。”姜昀言及此处,话语中便也隐隐含了一抹模糊笑意,又转瞬消逝无踪,他懒懒地振了振袖角,又道,“辽西王也曾守过晋阳,依你所见,那时的孟司空便是了无退路么?”
“呵……我明白了。”
段元祯无言地侧目抬眸,透过破损的窗纱,隐隐望见窗牖外的天幕已成铁青之色,霭霭的连云低垂着,直压在天宁寺大殿的鸱吻间,檐下阶上,俱是一片刺人的阴湿。
姜昀却是罕见地主动开了口,问道:“辽西王先前曾说,元祈留在了秣陵?”
“偶然从一位盟友的口中听闻,他与连环坞留在江州的耳目有过往来。”段元祯简短地应了一声,又好似心有所感一般问道,“我有些好奇,倘若那时他生还的消息及时传回,你当如何?”
姜昀一时间缜默无言,直到窗外蓦地一声孤鸿啼鸣,方唤得他回转过心神,自语似的轻声道:“……那么,我希望他回来,也希望他不再回来——即便对世人眼中的那几位‘背叛者’,我的答复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