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祯自主帐前抬首遥望,正见营中的余火在第一缕朝阳下燃尽,留下一线细弱飘摇的风烟。
风烟之下,营中的校尉趋步行至他身侧,恭敬行礼:“殿下,幸得入夜时风向突变,营中粮草损毁并不算严重。纵火之人大多毙命,脱身者不过十之一二。”
“营中无碍便好。”段元祯侧身颔首,气定神闲地微笑道,“可查明了那些人的身份?”
校尉略作沉吟,便答道:“据末将初步看来,大多皆是先前常受将士雇佣的临水县百姓,此外也有些许昭国的轻锐士兵。”
“倒是奇了,当初本王也曾命人查验过邻水县户籍,那些百姓应当并非姜昀的耳目。”段元祯难掩讶异地挑了挑眉,继而举步向粮仓走去,“也罢,领本王去看一看纵火之人的尸首。”
“是。”校尉当即跟了上来,“殿下,末将已遣人分别往邺城与临水查探消息,今日想必便可有结论。”
段元祯颔首,复又闲然道:“今日倒是不见李长史。”
“昨夜起火后,李长史亦是点了人手追出营外,似乎是发觉了不寻常的踪迹。”
“原是如此。他出身草莽,想来于此道颇为精善,能率先察觉其中关节,也是寻常。”
二人谈论间已行至大营西北角,展眼望时,便见粮仓外的墙壁草木已缀连成一片焦黑,殒命于火海的尸首早已粘连得不辨彼此,唯有一旁几具或是自戕或被击毙的袭击者仍可辨认出生前的模样。
段元祯走上前去,只消一眼便可断定,那些面黄肌瘦却又不曾瞑目的尸首,的确只会是临水县的百姓。
那名校尉于是又道:“如今他们便是纵火烧粮也唯有借百姓之手,想必的确是山穷水尽了。”
“呵……”他忽而极轻地嗤笑一声,径自垂眸喃喃道,“你往日里做足了仁民爱物的戏码,到得今日,还是露出了原本面目么?”
晨风拂动他的锦帽貂裘猎猎翻卷,段元祯循着远处答答而来的马蹄声抬起眼来,望见一行数人策马而还。他便也敛去了那一瞬的讥诮神色,徐徐举步向为首的来人笑道:“有劳李长史奔走。”
“分内之事而已,殿下言重。”李从训亦是翻身下马,微笑着行礼应答,“殿下,昨夜有敌军轻骑掩护纵火者脱身,臣遣连环坞之人暗中尾随,也的确见到有邺城守军前来接应。”
“不曾伺机动手么?”
“谅他们这几人也翻不出风浪,倒不如听一听邺城守军能否透露些什么。”
段元祯略一颔首算作默认:“看来阁下的确探听到了些许消息。”
“是。”李从训稍作思忖,答道,“前来接应的守军亦是寥寥数十人,如校尉所言,他们的处境的确是窘迫。此外,他们言辞间隐约提及,城中的那位感念百姓忠义,将于七日后登坛设祭,告慰亡灵。”
“‘感念百姓忠义’……?呵……”段元祯再次冷笑一声,抬首望向了远处静默伫立的城楼,“此时此刻、彼时彼刻……不知他又是如何作想呢?”
李从训了然地并不深究,只是问道:“殿下可有谋算?”
段元祯的目光渺远地落在了城头的谯楼之上,那里正有一只失群的孤鸟徘徊不去:“便在他登坛设祭那日,送上一份厚礼吧。”
——
七日后,邺城天宁寺中。
此夜正有轻云遮月,霭霭雾绡飘临天宁寺的浮图之上,荡悠悠地好似隔绝了人间的景致。
翘角飞檐下的泠泠宝铎当风转圜,回环着振响低泣般的铃声,细细的霜色也已蒙上了四方泛光的铁璞,又丝丝缕缕地侵染着塔顶端坐的金瓶。
“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辩名传……”
姜昀诵过祭文后,便扬手将文稿抛入庭燎之中,他微微抬眼,目光越过翻卷的经幡与横空的白练,望向这座残破高耸的天宁寺塔。而当纸张燃尽的尘烟如蝶翼般明灭飞散时,祭台之上的僧侣亦是敛眉垂目,以慈悲之态齐齐吟诵起《往生咒》来。
此夜星疏月淡,如缕的薄云与雾色和着隐隐的唱诵,将灯火阑珊的邺城笼罩得朦胧静寂。唯有朔风凛凛穿檐过阁,引得铎铃又盘桓出清冽却也铿锵的声响,溅溅交鸣,惊破一晌幻梦。
眼前的火光依旧毕剥跃动,在这肃穆的唱诵之外,忽有丝丝缕缕的乐声,自高墙外迤逦而来。
姜昀侧耳静听,心下一瞬便已明了——是胡笳声。
那胡笳沉郁苍凉、浑厚渺远,初时不过一线,仿佛是自天外悠悠而来、自银汉飞流直下,俄而却又有四方胡笳应声而起,刹那渡越云山沧海,似踟蹰失途的旅人,于这一方危楼高塔间迤逦吟游,萦回不去,徐徐凝成幽咽深沉的低语。
天宁寺中的将领听得胡笳切切,大多已是循声抬眼,在这久违的乡音之中黯然望向沉黑如铁的天幕,望断这朔风锈蚀的山川——那是奔流千古的水,与巍峨万代的山,无限豪情都曾如其间宛然夭矫的游龙,溯洄着穷极宇宙与时空。
而那胡笳声偏又在极细弱处险险迸出一线裂音,继而转作怆然清越之声,似有云生风起、星陨月落,如遥夜的马蹄骤然踏碎溶溶月色,落入大河上下飘荡的轻舟,浮沉于浩浩汤汤的沧浪之间。末了,那曲调却又徐徐转作悲沉,徘徊迤逦之间似回风游弋于苍茫宇宙,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祭台下已有数名将士唏嘘流涕,悲不自胜。
姜昀亦不觉在这一刻举目而眺,于永夜高风的虚无中依稀得见阴阳推移浑穆浩瀚,覆水于收不回的岁月与扫不清的妖氛中置地东流,而其间踽踽往来的众生便也不过是未晞的点点朝露。
他蓦地忆起了这一支曲调,那是在往昔光阴的最深处,在战火纷飞的晋阳城外。
胡笳悲切,故而世人皆以为那应是属于绝地的英雄、穷途的孤臣,在万死无生之地叹息此生的命运。
可他其实并非全无退路,多年前那位晋阳的故人亦然。
姜昀不觉幽幽轻叹,自一瞬的恍惚之中回过神来,只是耳畔听得有将士泫然唏嘘,心下反是更为感怀。他举步拾级登上祭台,越过猎猎舞动着的庭燎,倾身抬手抚上了那一方黝黑的棺椁。
城外的胡笳声再度悠远而来,他却只是恍若未闻般地以额头抵上棺椁冰凉的漆面,轻轻阖了阖眼。
宝铎当风振音,天陲墨色依旧沉冷。
将士们于仰首时望见,高台之上的帝王徐徐起身回首,冠冕下那一双浓郁如酒的眼眸依旧温和而炽烈,如敕勒川上秋日的苍穹,清亮澄澈。
四方鼓角声蓦地自谯楼之上震天而来,如滚滚风雷一声声地擂在众人心头。
于是无需再有言辞为檄,天宁寺中的将士们便已在群鸟翔集的悲鸣中按住佩刀,扬声起誓:
“与陛下同死共生,誓无有贰!”
——
时有鸱鸮飞旋,翔鸣城上,其声甚悲,有甲兵入城之象。贼率众攻城,帝身贯甲胄,督战拒之,飞矢满身,血流被体。
——《北昭书·帝纪·宣烈皇帝纪》
——
邺城苍青色的城墙再度被如昼的火焰映得通红。
城下的藉车转动投臂次第发动,火光于一瞬之间破空而至,拖着滚滚浓烟尖锐地划破漆黑的夜色,携着硫磺与桐油的刺鼻气味,沉沉砸上邺城的城门与雉堞。
段元祯于中军挽辔翘首,借着这片艳烈的火海,望见城楼之上火光吞吐、旌旗飞扬,灼灼的烈风肆意拉开赤色的大氅。
在藉车的又一次齐射之时,他便也得以望见,姜昀领一行将士整肃地立起沉重的铁盾,挡下冲上城头的一团团烈火。那火团在触及盾牌的一瞬纷纷四散迸裂,爆燃的散片携着余劲散落城下,倏忽便是一阵火雨。
段元祯不由得极轻地叹了一声,复又沉沉地蹙起了眉。
“想不到事已至此,他们仍在负隅顽抗。”李从训眼见天际渐而发白,又见他只是沉吟不语,便信马缓行至其身侧,微微垂首算作行礼,“算起来,辽西王殿下已在邺城空耗许久了。若是因此而失了逐鹿中原的先机,或是做了他们的众矢之的,不知殿下可会后悔?”
“李长史莫不是以为,本王在此时进逼中原,当真便可有一席之地?当此之时,好大喜功可是致命的。”段元祯闻声侧目,却是不觉笑道,“阁下也不妨再猜一猜,那些人希望听见的,是邺城转危为安的消息,还是皇帝晏驾的消息?”
“呵……”李从训不置可否地笑了一声,转而移开了话题,“乐平郡侯将青徐边境的兵撤了回来,布在了魏郡东部诸县——殿下以为,这算不算一个好消息?”
“大约算是吧。”段元祯兀自笑了一声,终是将目光自邺城城头移开,侧目望向对方,“城破过后,想必关东之地十有七八皆可入乐平郡侯之手。算算时日,李长史想必也将动身向他复命了,此去位列功臣之位,于连环坞中人而言,或许也是不错。”
“在下毕竟不比那些世家子弟,位列功臣或是鸟尽弓藏都还未可知,此时为这许多人的前程做决断,未免太过轻率了。”李从训极轻地摇了摇头,展眼望见十余支燃烧的羽箭齐齐钉上了城门,烈焰和着桐油一瞬蔓延着包围了整个城门,“殿下既不为控邺城而望中原,其实不必亲自在此磋磨许久。”
“大约是为了亲自看一看他的末路吧。”
城下几名贴近铁门的士兵不慎沾上桐油,衣甲上霎时便攀上了火舌,滚滚热浪一瞬已升腾而起,即便是攻城的士兵也再不能接近此处,透过满目的烈焰,唯可见那道沉重的铁门好似也在业火中缓缓地扭曲变形。
李从训心下了然,却只作不知地叹息道:“倘若能有不堪困顿者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此战原会轻松许多。天灾人祸之时,这样的人原本并不算少。”
“眼下的情状,本王也并非不曾见过,若在往日,此人自是难以应对,但如今却是不同……”
段元祯言及此处,言语蓦地一顿。他重又眸光沉沉地远眺着邺城城头的光焰与刀兵,良久,却是收了收缰绳,唤来了一名亲信:“备梯,待城门处火势减弱,便登城决胜。”
——
姜昀破空挥刀,带起沉重的风声,瞬息斩落又一名攀上城头的敌军。
血光飞溅之间,刀刃也被周遭的火色映得通红。他眼风一掠,便望见城墙之上已有多处陷入了火海,那连绵侵掠的烈火跃动着照在将士们的甲胄之上,愈发显得殷红如血。
城下攻势暂歇,军中的裨将便也算准了时机趋步上前,毕恭毕敬地行礼道:“陛下,城中的人手物资俱已清点完毕。如今两千余将士尚有余力一战,但粮草……约摸只能再撑上四五日。”
姜昀略一颔首,随他回身看向了周遭的将领:“如此,有劳几位将军费心清点了。此战不易,诸位想必心中亦有定论。”
一名将领当即道:“自大昭立国至今,天下岂有速胜之战?何况当此纷乱之际,独有陛下慈恩如此,臣等自是有死无移。”
众人皆知当此乱局,朝三暮四者同样朝不保夕,此言既出,便陆续又有将领先后附和起来:
“臣等之先辈便建殊功于国家,如今自然不可不立忠效节,徒然辱没先君之志。”
“不死君难者,非丈夫也。”
……
而先前那名裨将听得众人皆是应和,亦是正色道:“陛下,纵然是社稷危倾之时,有识之士又岂会相信那等不知来历、不明目的,却又自诩拨乱反正天命所归之人?是以邺城困厄至今,未有贪生通敌之辈。请陛下无需顾虑,臣等但当以身报国而已。”
“如诸位所言,唯有手中握住的一切方为可信。”
姜昀笑了笑,直视着他们眼眸中跃动的火海,亦不打算再说无用的鼓舞之言。他抬起右手猛地一振,出鞘的长刀便已横在他的身前,于烈火前映照出一道明丽的光。
城头的将士们以长戟末端敲击着脚下的砖石,而城下的士兵应和着以武器敲击着鞍鞯,齐声低吼呼喝。
待到这声响汇成了一片低沉可怖的浪潮时,城上城下的地面便也好似因这齐整的敲击而缓缓震动起来。此时城外的藉车再发巨石,烧红的石料如天星斜坠抛入城中,于触到雉堞地面之时砸得粉碎,溅起滚烫的火焰与碎石,一瞬便将周遭不及闪躲之人烫伤砸伤。
但将士们的低吼却反倒是更加响亮了几分,在这片震震的呼喝声中,一名士兵高举旌旗振臂一摇,旗面凌空招展,烈烈如花。
远天渐而发白,朔风呼啸着掠过城墙上下的断刃与烈火,有如困兽正破开狭小的樊笼,当空咆哮逡巡。其间却偏又有一线悲笳断续隐现,不绝如缕。
风烟之下,营中的校尉趋步行至他身侧,恭敬行礼:“殿下,幸得入夜时风向突变,营中粮草损毁并不算严重。纵火之人大多毙命,脱身者不过十之一二。”
“营中无碍便好。”段元祯侧身颔首,气定神闲地微笑道,“可查明了那些人的身份?”
校尉略作沉吟,便答道:“据末将初步看来,大多皆是先前常受将士雇佣的临水县百姓,此外也有些许昭国的轻锐士兵。”
“倒是奇了,当初本王也曾命人查验过邻水县户籍,那些百姓应当并非姜昀的耳目。”段元祯难掩讶异地挑了挑眉,继而举步向粮仓走去,“也罢,领本王去看一看纵火之人的尸首。”
“是。”校尉当即跟了上来,“殿下,末将已遣人分别往邺城与临水查探消息,今日想必便可有结论。”
段元祯颔首,复又闲然道:“今日倒是不见李长史。”
“昨夜起火后,李长史亦是点了人手追出营外,似乎是发觉了不寻常的踪迹。”
“原是如此。他出身草莽,想来于此道颇为精善,能率先察觉其中关节,也是寻常。”
二人谈论间已行至大营西北角,展眼望时,便见粮仓外的墙壁草木已缀连成一片焦黑,殒命于火海的尸首早已粘连得不辨彼此,唯有一旁几具或是自戕或被击毙的袭击者仍可辨认出生前的模样。
段元祯走上前去,只消一眼便可断定,那些面黄肌瘦却又不曾瞑目的尸首,的确只会是临水县的百姓。
那名校尉于是又道:“如今他们便是纵火烧粮也唯有借百姓之手,想必的确是山穷水尽了。”
“呵……”他忽而极轻地嗤笑一声,径自垂眸喃喃道,“你往日里做足了仁民爱物的戏码,到得今日,还是露出了原本面目么?”
晨风拂动他的锦帽貂裘猎猎翻卷,段元祯循着远处答答而来的马蹄声抬起眼来,望见一行数人策马而还。他便也敛去了那一瞬的讥诮神色,徐徐举步向为首的来人笑道:“有劳李长史奔走。”
“分内之事而已,殿下言重。”李从训亦是翻身下马,微笑着行礼应答,“殿下,昨夜有敌军轻骑掩护纵火者脱身,臣遣连环坞之人暗中尾随,也的确见到有邺城守军前来接应。”
“不曾伺机动手么?”
“谅他们这几人也翻不出风浪,倒不如听一听邺城守军能否透露些什么。”
段元祯略一颔首算作默认:“看来阁下的确探听到了些许消息。”
“是。”李从训稍作思忖,答道,“前来接应的守军亦是寥寥数十人,如校尉所言,他们的处境的确是窘迫。此外,他们言辞间隐约提及,城中的那位感念百姓忠义,将于七日后登坛设祭,告慰亡灵。”
“‘感念百姓忠义’……?呵……”段元祯再次冷笑一声,抬首望向了远处静默伫立的城楼,“此时此刻、彼时彼刻……不知他又是如何作想呢?”
李从训了然地并不深究,只是问道:“殿下可有谋算?”
段元祯的目光渺远地落在了城头的谯楼之上,那里正有一只失群的孤鸟徘徊不去:“便在他登坛设祭那日,送上一份厚礼吧。”
——
七日后,邺城天宁寺中。
此夜正有轻云遮月,霭霭雾绡飘临天宁寺的浮图之上,荡悠悠地好似隔绝了人间的景致。
翘角飞檐下的泠泠宝铎当风转圜,回环着振响低泣般的铃声,细细的霜色也已蒙上了四方泛光的铁璞,又丝丝缕缕地侵染着塔顶端坐的金瓶。
“独念断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辩名传……”
姜昀诵过祭文后,便扬手将文稿抛入庭燎之中,他微微抬眼,目光越过翻卷的经幡与横空的白练,望向这座残破高耸的天宁寺塔。而当纸张燃尽的尘烟如蝶翼般明灭飞散时,祭台之上的僧侣亦是敛眉垂目,以慈悲之态齐齐吟诵起《往生咒》来。
此夜星疏月淡,如缕的薄云与雾色和着隐隐的唱诵,将灯火阑珊的邺城笼罩得朦胧静寂。唯有朔风凛凛穿檐过阁,引得铎铃又盘桓出清冽却也铿锵的声响,溅溅交鸣,惊破一晌幻梦。
眼前的火光依旧毕剥跃动,在这肃穆的唱诵之外,忽有丝丝缕缕的乐声,自高墙外迤逦而来。
姜昀侧耳静听,心下一瞬便已明了——是胡笳声。
那胡笳沉郁苍凉、浑厚渺远,初时不过一线,仿佛是自天外悠悠而来、自银汉飞流直下,俄而却又有四方胡笳应声而起,刹那渡越云山沧海,似踟蹰失途的旅人,于这一方危楼高塔间迤逦吟游,萦回不去,徐徐凝成幽咽深沉的低语。
天宁寺中的将领听得胡笳切切,大多已是循声抬眼,在这久违的乡音之中黯然望向沉黑如铁的天幕,望断这朔风锈蚀的山川——那是奔流千古的水,与巍峨万代的山,无限豪情都曾如其间宛然夭矫的游龙,溯洄着穷极宇宙与时空。
而那胡笳声偏又在极细弱处险险迸出一线裂音,继而转作怆然清越之声,似有云生风起、星陨月落,如遥夜的马蹄骤然踏碎溶溶月色,落入大河上下飘荡的轻舟,浮沉于浩浩汤汤的沧浪之间。末了,那曲调却又徐徐转作悲沉,徘徊迤逦之间似回风游弋于苍茫宇宙,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祭台下已有数名将士唏嘘流涕,悲不自胜。
姜昀亦不觉在这一刻举目而眺,于永夜高风的虚无中依稀得见阴阳推移浑穆浩瀚,覆水于收不回的岁月与扫不清的妖氛中置地东流,而其间踽踽往来的众生便也不过是未晞的点点朝露。
他蓦地忆起了这一支曲调,那是在往昔光阴的最深处,在战火纷飞的晋阳城外。
胡笳悲切,故而世人皆以为那应是属于绝地的英雄、穷途的孤臣,在万死无生之地叹息此生的命运。
可他其实并非全无退路,多年前那位晋阳的故人亦然。
姜昀不觉幽幽轻叹,自一瞬的恍惚之中回过神来,只是耳畔听得有将士泫然唏嘘,心下反是更为感怀。他举步拾级登上祭台,越过猎猎舞动着的庭燎,倾身抬手抚上了那一方黝黑的棺椁。
城外的胡笳声再度悠远而来,他却只是恍若未闻般地以额头抵上棺椁冰凉的漆面,轻轻阖了阖眼。
宝铎当风振音,天陲墨色依旧沉冷。
将士们于仰首时望见,高台之上的帝王徐徐起身回首,冠冕下那一双浓郁如酒的眼眸依旧温和而炽烈,如敕勒川上秋日的苍穹,清亮澄澈。
四方鼓角声蓦地自谯楼之上震天而来,如滚滚风雷一声声地擂在众人心头。
于是无需再有言辞为檄,天宁寺中的将士们便已在群鸟翔集的悲鸣中按住佩刀,扬声起誓:
“与陛下同死共生,誓无有贰!”
——
时有鸱鸮飞旋,翔鸣城上,其声甚悲,有甲兵入城之象。贼率众攻城,帝身贯甲胄,督战拒之,飞矢满身,血流被体。
——《北昭书·帝纪·宣烈皇帝纪》
——
邺城苍青色的城墙再度被如昼的火焰映得通红。
城下的藉车转动投臂次第发动,火光于一瞬之间破空而至,拖着滚滚浓烟尖锐地划破漆黑的夜色,携着硫磺与桐油的刺鼻气味,沉沉砸上邺城的城门与雉堞。
段元祯于中军挽辔翘首,借着这片艳烈的火海,望见城楼之上火光吞吐、旌旗飞扬,灼灼的烈风肆意拉开赤色的大氅。
在藉车的又一次齐射之时,他便也得以望见,姜昀领一行将士整肃地立起沉重的铁盾,挡下冲上城头的一团团烈火。那火团在触及盾牌的一瞬纷纷四散迸裂,爆燃的散片携着余劲散落城下,倏忽便是一阵火雨。
段元祯不由得极轻地叹了一声,复又沉沉地蹙起了眉。
“想不到事已至此,他们仍在负隅顽抗。”李从训眼见天际渐而发白,又见他只是沉吟不语,便信马缓行至其身侧,微微垂首算作行礼,“算起来,辽西王殿下已在邺城空耗许久了。若是因此而失了逐鹿中原的先机,或是做了他们的众矢之的,不知殿下可会后悔?”
“李长史莫不是以为,本王在此时进逼中原,当真便可有一席之地?当此之时,好大喜功可是致命的。”段元祯闻声侧目,却是不觉笑道,“阁下也不妨再猜一猜,那些人希望听见的,是邺城转危为安的消息,还是皇帝晏驾的消息?”
“呵……”李从训不置可否地笑了一声,转而移开了话题,“乐平郡侯将青徐边境的兵撤了回来,布在了魏郡东部诸县——殿下以为,这算不算一个好消息?”
“大约算是吧。”段元祯兀自笑了一声,终是将目光自邺城城头移开,侧目望向对方,“城破过后,想必关东之地十有七八皆可入乐平郡侯之手。算算时日,李长史想必也将动身向他复命了,此去位列功臣之位,于连环坞中人而言,或许也是不错。”
“在下毕竟不比那些世家子弟,位列功臣或是鸟尽弓藏都还未可知,此时为这许多人的前程做决断,未免太过轻率了。”李从训极轻地摇了摇头,展眼望见十余支燃烧的羽箭齐齐钉上了城门,烈焰和着桐油一瞬蔓延着包围了整个城门,“殿下既不为控邺城而望中原,其实不必亲自在此磋磨许久。”
“大约是为了亲自看一看他的末路吧。”
城下几名贴近铁门的士兵不慎沾上桐油,衣甲上霎时便攀上了火舌,滚滚热浪一瞬已升腾而起,即便是攻城的士兵也再不能接近此处,透过满目的烈焰,唯可见那道沉重的铁门好似也在业火中缓缓地扭曲变形。
李从训心下了然,却只作不知地叹息道:“倘若能有不堪困顿者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此战原会轻松许多。天灾人祸之时,这样的人原本并不算少。”
“眼下的情状,本王也并非不曾见过,若在往日,此人自是难以应对,但如今却是不同……”
段元祯言及此处,言语蓦地一顿。他重又眸光沉沉地远眺着邺城城头的光焰与刀兵,良久,却是收了收缰绳,唤来了一名亲信:“备梯,待城门处火势减弱,便登城决胜。”
——
姜昀破空挥刀,带起沉重的风声,瞬息斩落又一名攀上城头的敌军。
血光飞溅之间,刀刃也被周遭的火色映得通红。他眼风一掠,便望见城墙之上已有多处陷入了火海,那连绵侵掠的烈火跃动着照在将士们的甲胄之上,愈发显得殷红如血。
城下攻势暂歇,军中的裨将便也算准了时机趋步上前,毕恭毕敬地行礼道:“陛下,城中的人手物资俱已清点完毕。如今两千余将士尚有余力一战,但粮草……约摸只能再撑上四五日。”
姜昀略一颔首,随他回身看向了周遭的将领:“如此,有劳几位将军费心清点了。此战不易,诸位想必心中亦有定论。”
一名将领当即道:“自大昭立国至今,天下岂有速胜之战?何况当此纷乱之际,独有陛下慈恩如此,臣等自是有死无移。”
众人皆知当此乱局,朝三暮四者同样朝不保夕,此言既出,便陆续又有将领先后附和起来:
“臣等之先辈便建殊功于国家,如今自然不可不立忠效节,徒然辱没先君之志。”
“不死君难者,非丈夫也。”
……
而先前那名裨将听得众人皆是应和,亦是正色道:“陛下,纵然是社稷危倾之时,有识之士又岂会相信那等不知来历、不明目的,却又自诩拨乱反正天命所归之人?是以邺城困厄至今,未有贪生通敌之辈。请陛下无需顾虑,臣等但当以身报国而已。”
“如诸位所言,唯有手中握住的一切方为可信。”
姜昀笑了笑,直视着他们眼眸中跃动的火海,亦不打算再说无用的鼓舞之言。他抬起右手猛地一振,出鞘的长刀便已横在他的身前,于烈火前映照出一道明丽的光。
城头的将士们以长戟末端敲击着脚下的砖石,而城下的士兵应和着以武器敲击着鞍鞯,齐声低吼呼喝。
待到这声响汇成了一片低沉可怖的浪潮时,城上城下的地面便也好似因这齐整的敲击而缓缓震动起来。此时城外的藉车再发巨石,烧红的石料如天星斜坠抛入城中,于触到雉堞地面之时砸得粉碎,溅起滚烫的火焰与碎石,一瞬便将周遭不及闪躲之人烫伤砸伤。
但将士们的低吼却反倒是更加响亮了几分,在这片震震的呼喝声中,一名士兵高举旌旗振臂一摇,旗面凌空招展,烈烈如花。
远天渐而发白,朔风呼啸着掠过城墙上下的断刃与烈火,有如困兽正破开狭小的樊笼,当空咆哮逡巡。其间却偏又有一线悲笳断续隐现,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