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馥独自坐在床上,努力回忆沈大荣其人。
从沈奶奶房内出来之后,她已枯坐了一个时辰,脑海里却怎么也想不出沈大荣有何特别之处。
硬要说的话,他有农家人少有的魄力与远见,假如今天站在这里的是他,他无需沈馥像劝沈四贵那般的劝他,自己就会主动提出要去周边看看。
种地的也有聪明人,这并不奇怪,也不应该会因此丢掉性命,但掉下山崖一说也确实奇怪,经沈奶奶和钱荷花回忆,当天艳阳高照,无风,又是大白天,不存在被大风刮下去或者路遇野兽的情况。
等再赚些银子,她须得雇上一队人去崖底寻找,若是真掉下去,总能找到线索。
思来想去,还是得多赚钱。
她整理好思绪,好好睡了一觉,第二日,就随着三个婶婶和沈四贵去了东街的摊子上。
租摊子比沈馥想的便利许多,去街尾县衙设的租赁地点交银子拿契书,不花什么时间。
摊子一个月起租,沈馥打算先租一个月看看情况,直到付完钱也没碰上小鬼难缠的事。
沈四贵也很惊奇,这块地方向来是个香饽饽,哪里的人过来都得被官差咬下一口肉,如今却成了按规矩办事。
“管他呢,对咱们有利不就得了。”余甜心大,兴奋地一边往租好的摊子走,一边瞧路两边的摊子。
她们来得晚,街上好的摊子早有人租下,只有几个边角地还余了些摊位,沈馥挑了个街尾的位置,毗邻官差的屋子。
这当然是她见当地官差规矩办事后定下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官差在,被人闹事的可能就大大降低。
与她邻近的是家包子铺,只卖包子和馒头,一见到她们过来就热情的打招呼,言语之间都是在打探她们卖什么。
本地的摊子并未禁止卖相同的东西,包子摊老板担忧也在情理之中,沈馥不卖关子,直接说出她们卖的东西:“卤杂肉。”
既非正肉,叫下水未免影响食欲,沈馥最后定下叫杂肉,有猪杂,也有猪蹄猪尾巴等物,叫杂肉正切题。
包子铺的一听不是卖包子就放下心来,至于什么是杂肉,他也不着急打听,等人出摊就一目了然。
沈馥拿出带来的小炉子摆在地上,里头早已放上烧红的碳,不多,只为温个锅,再在上方摆上装卤肉的陶罐,一个小摊子便摆好了。
只是一个如此小的摊子站着五个大人,不像来摆摊的,倒像是五人围着吃打边炉,场面着实好笑。
这也就是头几天,三个婶婶头一回摆摊没经验,她自是要来带几天,沈四贵则是她叫来镇场子的,让旁人知道她们这个摊不止有几个女人,家中男人也在呢。
沈四贵发挥社牛精神,很快同周边摊主混熟,知晓这条街的情况,听闻最近换了新县令后,规矩日严,不敢再有人过来以任何名义乱收费,大家都可以安心摆摊。
几人说话间,陶罐内的卤香味开始变得浓郁,从四面八方散开,路过的行人不由自主地抽动鼻子,想要知道这股勾人的香味来自何处。
沈馥见时机到了掀开盖子,沈四贵颇有默契地立刻大声叫卖:“卤杂肉——香喷喷的卤杂肉嘞——”
他的嗓门大,一会儿工夫就有人被吸引过来,问道:“卤杂肉是什么肉?”
沈四贵用竹勺兜起一勺到碟子里,“我也不瞒各位,卤杂肉就是大家平日吃不到的猪下水,猪蹄、猪尾巴和猪头。”
问了的人顷刻变了脸,“这等下贱东西也好拿出来卖?!你耍我呢!”
如今的世人皆好羊肉,对没有阉割过的猪肉都不屑一顾,一般只有少数不介意的人家或穷苦老百姓会在农忙时节割些肉回去补补力气。
这也是猪肉每日只卖出八头的原因,做得不好吃,价也不算便宜,人家情愿买只鸡回去开荤,至少随便煮或炒也没什么怪味,难吃不到哪去。
沈馥料到会有人无法接受,“几位大哥,这是用咱们家的秘方所做,绝无那些怪味,不若你们先尝一尝,若觉得还如以往那般不好吃,我倒赔你们一人十文钱。”
只是尝一口肉就能得到十文钱,还有这等好事?!
大家对视一眼,纷纷答应,只是一尝后他们就知道十文钱他们是拿不到了。
这肉压根不是他们想象中腥臊又臭,反而唇齿留香,比客来居的炖羊肉都好吃。
“掌柜的,你可算来摆摊子了,给我来两斤。”
众人狐疑不定间,人群中突然钻出一个略胖的男子,这面孔沈馥熟悉,正是那日来她家买蚊香吵得最凶的男子之一。
身后乔婉儿麻利地打包了两斤肉用采来洗净的大叶子装上,再用麻绳打包好交给对方。
这年头不像后世,摆摊的原本利润就不高,用树叶包裹食物是常事,沈馥初来摆摊,自然是能省就省。
“真有那么好吃?不会是亲戚过来演糊弄咱们的吧?”围观者发出质疑。
“吴老六,看看我是谁,你天天来我家面摊吃面的,何时发现我有这么一门亲戚?”
被叫吴老六的悚然一惊,先前没注意到买肉的面相,这、这不是东街那家面馆的少东家吗?
一般的面摊自然称不上东家,他说的是县里最大的面馆——云来面馆的掌柜的儿子,听闻那掌柜祖上有人在宫内当御厨,做得一手好面,这手艺也就传承下来,成了云来面馆的招牌。
面馆的少东家自然不可能受这么一家小摊子所托,替她们说话,那就是说,这家卤肉是真好吃?
吴老六再转过头看尝过肉的几人,并未有人嫌弃,反而目光聚焦在陶罐,目露渴望。
他一下就有了主意,“掌柜的给我称一斤。”
能天天下馆子的自然不是什么穷人。
有了这两人带头,先前尝过肉的陆陆续续的都称了些肉,随后又吸引过来好些看热闹的人,有那平日不舍得买肉的,尝过后也买了半斤。
“这都疯了不成,这下水也敢卖得与猪肉相同价。”围观者目瞪口呆。
尝过的人纷纷对他翻白眼,“你知道个什么,一般的下水自然不值得,但这肉做得比人家饭馆里的都好吃,卖的就是个手艺!”
质疑的人不信邪,尝了碟子里的最后一块肉,一下就噎得说不出话来,等吞下肉,他毫不犹豫地要了一斤。
还不到午时,带来的肉卖得一干二净,几人兴奋地收拾好摊子,跟顾客交代了以后都会来这里摆摊后,拥挤的人群才散开。
五人回到家,余甜立刻催促着要盘账,沈馥也有心一天算一次账,反正货不多,不耽误时间。
她把今日赚来的银子都倒在桌上,又拿出拿来找钱的本钱和买肉的成本外,余下的就是今日所赚的钱。
一斤卤杂肉十五文银钱,一副猪下水大约二十二斤,猪头虽重,但上头的肉却没多少,零零散散加起来,一头猪所得的肉有三十八斤,今日送来的是三头猪的猪下水,也就是一百一十四斤。
着实不少了,要知道如今一头猪也不过一百五十斤的肉,她们这相当于卖了大半头猪。
也就是得了一千七百多文,下水有大有小,但也逃不过这范围。
一两七钱!她们一日就赚了这么多银子!
见余甜等人的眼睛几乎要放出光来,沈馥不得不提醒她们一句:“还有香料钱没算进去呢。”
这是大头,好在能重复利用,综合算下来,今日估摸着赚了一千四百文。
其中沈馥七成,余下三家一人一成。
“那就是一百四十文。”乔婉儿家里做木匠生意,对算数不在话下。
可即便是一百四十文,对一般的农户家庭来说已是一笔巨款,余甜咧着的嘴就没合上过,闺女的夏衣有着落了。
“你们想怎么分?我的建议是半月一次,这样呢既省事,也能及时发现账目有没有问题。”
她们的生意不过是小打小闹,半月分一次不算什么。
乔婉儿三人都没有意见。
此后一周沈馥和沈四贵都跟着三人去摆摊,等她们逐渐上手后,两人就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她却是不知道,一双眼睛每日死死地盯住她们的铺子。
冯家。
冯正良阴沉着脸听手下禀报沈馥铺子的情况,那点银子他自然看不上,只是上次他的教训反倒促成铺子的生意,令他极其不爽,后来被爹知道了还得了一顿斥责。
“你这个蠢货,一个小铺子也值当你如此关心?!还找人去打砸,你知道另两家是怎么嘲笑我们冯家的吗!这段日子你先去田庄好好反省,生意暂由你二弟接管。”
回想起当日的一字一句还有他二弟眼里的幸灾乐祸,他就觉得屈辱,这一切都是因为沈馥!
冯正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又怕针对沈馥再次引来父亲的目光,只能暗中盯着。
他思来想去,叫来手下冯良,“你去给县令递个帖子。”
冯良:“是。”
他的算盘打的很好,给县令塞点钱,让他照顾照顾自家生意,他爹一高兴说不定又让他回去。
大不了损失点私房钱。
以往这么做都很灵,可惜这次碰了壁。
谢澜不在家。
从沈奶奶房内出来之后,她已枯坐了一个时辰,脑海里却怎么也想不出沈大荣有何特别之处。
硬要说的话,他有农家人少有的魄力与远见,假如今天站在这里的是他,他无需沈馥像劝沈四贵那般的劝他,自己就会主动提出要去周边看看。
种地的也有聪明人,这并不奇怪,也不应该会因此丢掉性命,但掉下山崖一说也确实奇怪,经沈奶奶和钱荷花回忆,当天艳阳高照,无风,又是大白天,不存在被大风刮下去或者路遇野兽的情况。
等再赚些银子,她须得雇上一队人去崖底寻找,若是真掉下去,总能找到线索。
思来想去,还是得多赚钱。
她整理好思绪,好好睡了一觉,第二日,就随着三个婶婶和沈四贵去了东街的摊子上。
租摊子比沈馥想的便利许多,去街尾县衙设的租赁地点交银子拿契书,不花什么时间。
摊子一个月起租,沈馥打算先租一个月看看情况,直到付完钱也没碰上小鬼难缠的事。
沈四贵也很惊奇,这块地方向来是个香饽饽,哪里的人过来都得被官差咬下一口肉,如今却成了按规矩办事。
“管他呢,对咱们有利不就得了。”余甜心大,兴奋地一边往租好的摊子走,一边瞧路两边的摊子。
她们来得晚,街上好的摊子早有人租下,只有几个边角地还余了些摊位,沈馥挑了个街尾的位置,毗邻官差的屋子。
这当然是她见当地官差规矩办事后定下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官差在,被人闹事的可能就大大降低。
与她邻近的是家包子铺,只卖包子和馒头,一见到她们过来就热情的打招呼,言语之间都是在打探她们卖什么。
本地的摊子并未禁止卖相同的东西,包子摊老板担忧也在情理之中,沈馥不卖关子,直接说出她们卖的东西:“卤杂肉。”
既非正肉,叫下水未免影响食欲,沈馥最后定下叫杂肉,有猪杂,也有猪蹄猪尾巴等物,叫杂肉正切题。
包子铺的一听不是卖包子就放下心来,至于什么是杂肉,他也不着急打听,等人出摊就一目了然。
沈馥拿出带来的小炉子摆在地上,里头早已放上烧红的碳,不多,只为温个锅,再在上方摆上装卤肉的陶罐,一个小摊子便摆好了。
只是一个如此小的摊子站着五个大人,不像来摆摊的,倒像是五人围着吃打边炉,场面着实好笑。
这也就是头几天,三个婶婶头一回摆摊没经验,她自是要来带几天,沈四贵则是她叫来镇场子的,让旁人知道她们这个摊不止有几个女人,家中男人也在呢。
沈四贵发挥社牛精神,很快同周边摊主混熟,知晓这条街的情况,听闻最近换了新县令后,规矩日严,不敢再有人过来以任何名义乱收费,大家都可以安心摆摊。
几人说话间,陶罐内的卤香味开始变得浓郁,从四面八方散开,路过的行人不由自主地抽动鼻子,想要知道这股勾人的香味来自何处。
沈馥见时机到了掀开盖子,沈四贵颇有默契地立刻大声叫卖:“卤杂肉——香喷喷的卤杂肉嘞——”
他的嗓门大,一会儿工夫就有人被吸引过来,问道:“卤杂肉是什么肉?”
沈四贵用竹勺兜起一勺到碟子里,“我也不瞒各位,卤杂肉就是大家平日吃不到的猪下水,猪蹄、猪尾巴和猪头。”
问了的人顷刻变了脸,“这等下贱东西也好拿出来卖?!你耍我呢!”
如今的世人皆好羊肉,对没有阉割过的猪肉都不屑一顾,一般只有少数不介意的人家或穷苦老百姓会在农忙时节割些肉回去补补力气。
这也是猪肉每日只卖出八头的原因,做得不好吃,价也不算便宜,人家情愿买只鸡回去开荤,至少随便煮或炒也没什么怪味,难吃不到哪去。
沈馥料到会有人无法接受,“几位大哥,这是用咱们家的秘方所做,绝无那些怪味,不若你们先尝一尝,若觉得还如以往那般不好吃,我倒赔你们一人十文钱。”
只是尝一口肉就能得到十文钱,还有这等好事?!
大家对视一眼,纷纷答应,只是一尝后他们就知道十文钱他们是拿不到了。
这肉压根不是他们想象中腥臊又臭,反而唇齿留香,比客来居的炖羊肉都好吃。
“掌柜的,你可算来摆摊子了,给我来两斤。”
众人狐疑不定间,人群中突然钻出一个略胖的男子,这面孔沈馥熟悉,正是那日来她家买蚊香吵得最凶的男子之一。
身后乔婉儿麻利地打包了两斤肉用采来洗净的大叶子装上,再用麻绳打包好交给对方。
这年头不像后世,摆摊的原本利润就不高,用树叶包裹食物是常事,沈馥初来摆摊,自然是能省就省。
“真有那么好吃?不会是亲戚过来演糊弄咱们的吧?”围观者发出质疑。
“吴老六,看看我是谁,你天天来我家面摊吃面的,何时发现我有这么一门亲戚?”
被叫吴老六的悚然一惊,先前没注意到买肉的面相,这、这不是东街那家面馆的少东家吗?
一般的面摊自然称不上东家,他说的是县里最大的面馆——云来面馆的掌柜的儿子,听闻那掌柜祖上有人在宫内当御厨,做得一手好面,这手艺也就传承下来,成了云来面馆的招牌。
面馆的少东家自然不可能受这么一家小摊子所托,替她们说话,那就是说,这家卤肉是真好吃?
吴老六再转过头看尝过肉的几人,并未有人嫌弃,反而目光聚焦在陶罐,目露渴望。
他一下就有了主意,“掌柜的给我称一斤。”
能天天下馆子的自然不是什么穷人。
有了这两人带头,先前尝过肉的陆陆续续的都称了些肉,随后又吸引过来好些看热闹的人,有那平日不舍得买肉的,尝过后也买了半斤。
“这都疯了不成,这下水也敢卖得与猪肉相同价。”围观者目瞪口呆。
尝过的人纷纷对他翻白眼,“你知道个什么,一般的下水自然不值得,但这肉做得比人家饭馆里的都好吃,卖的就是个手艺!”
质疑的人不信邪,尝了碟子里的最后一块肉,一下就噎得说不出话来,等吞下肉,他毫不犹豫地要了一斤。
还不到午时,带来的肉卖得一干二净,几人兴奋地收拾好摊子,跟顾客交代了以后都会来这里摆摊后,拥挤的人群才散开。
五人回到家,余甜立刻催促着要盘账,沈馥也有心一天算一次账,反正货不多,不耽误时间。
她把今日赚来的银子都倒在桌上,又拿出拿来找钱的本钱和买肉的成本外,余下的就是今日所赚的钱。
一斤卤杂肉十五文银钱,一副猪下水大约二十二斤,猪头虽重,但上头的肉却没多少,零零散散加起来,一头猪所得的肉有三十八斤,今日送来的是三头猪的猪下水,也就是一百一十四斤。
着实不少了,要知道如今一头猪也不过一百五十斤的肉,她们这相当于卖了大半头猪。
也就是得了一千七百多文,下水有大有小,但也逃不过这范围。
一两七钱!她们一日就赚了这么多银子!
见余甜等人的眼睛几乎要放出光来,沈馥不得不提醒她们一句:“还有香料钱没算进去呢。”
这是大头,好在能重复利用,综合算下来,今日估摸着赚了一千四百文。
其中沈馥七成,余下三家一人一成。
“那就是一百四十文。”乔婉儿家里做木匠生意,对算数不在话下。
可即便是一百四十文,对一般的农户家庭来说已是一笔巨款,余甜咧着的嘴就没合上过,闺女的夏衣有着落了。
“你们想怎么分?我的建议是半月一次,这样呢既省事,也能及时发现账目有没有问题。”
她们的生意不过是小打小闹,半月分一次不算什么。
乔婉儿三人都没有意见。
此后一周沈馥和沈四贵都跟着三人去摆摊,等她们逐渐上手后,两人就又去忙自己的事了。
她却是不知道,一双眼睛每日死死地盯住她们的铺子。
冯家。
冯正良阴沉着脸听手下禀报沈馥铺子的情况,那点银子他自然看不上,只是上次他的教训反倒促成铺子的生意,令他极其不爽,后来被爹知道了还得了一顿斥责。
“你这个蠢货,一个小铺子也值当你如此关心?!还找人去打砸,你知道另两家是怎么嘲笑我们冯家的吗!这段日子你先去田庄好好反省,生意暂由你二弟接管。”
回想起当日的一字一句还有他二弟眼里的幸灾乐祸,他就觉得屈辱,这一切都是因为沈馥!
冯正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又怕针对沈馥再次引来父亲的目光,只能暗中盯着。
他思来想去,叫来手下冯良,“你去给县令递个帖子。”
冯良:“是。”
他的算盘打的很好,给县令塞点钱,让他照顾照顾自家生意,他爹一高兴说不定又让他回去。
大不了损失点私房钱。
以往这么做都很灵,可惜这次碰了壁。
谢澜不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