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挨了训,受了罚,直至天黑,才带着满身伤痕从青璃院里出来。
那一夜风雪紧,回到常青院的路极为漫长。
灯笼中的烛火被湖风吹得摇摇晃晃,忽明忽灭。她背后生出股凉意,本能地想离水边远一些。
谁料黑暗中忽然伸出一双手,将她推下结满冰的湖里。冰碴与湖水灌进冬衣里,寒意犹如锥心刺骨的痛,迅速袭遍全身。她才挣扎着爬上了岸,背后一记闷棍又使她跪倒在地。
抬头只见那身形臃肿的男人趾高气扬地站在她面前,身后还跟着两个杂役。
刘管事嗤笑道:“我在宋府做了十四年管事,你告了密又如何?常青院的那位向来做不了主,如今哪还护得了你?”
“......”岁宁低垂着头,怀中紧紧抱着个紫檀木匣子,一言不语。
男人踩着她的裙摆,开口道:“怎么?去了常青院,就忘了怎么乞怜吗?”
岁宁紧咬着牙,连指甲在木盒上划出了几道印记都浑然未觉。可是想到贺奚的死,她最终还是在活着与死去之间选择了委曲求全。
她麻木地开口:“奴知错了......”
“还有呢?”
“再也不敢了......”
黑暗之中,男人笑得愈发得意,带着身后的两名杂役扬长而去。
风雪泠冽,寒意透过湿漉的衣裳如同尖针般刺进了她的骨子里,已经分不清是冷还是痛,唯独恨意格外清晰。
昏黄的烛光透过书房的镂花窗,映照在檐下石阶上,是这清冷的院子里唯一一点暖意。
她扶着树干,一步一步踱回院子里。脚步声惊起树上的麻雀,抖落了枝干上的积雪。
宋聿听见院里传来的动静,他提灯出了门,冷声问道:“你白日里去了何处?”
她迟疑走近,在看到檐下模糊的人影后,无力地栽倒在雪地里,活像只落水的狸奴,浑身透着寒气,狼狈得很。
气愤转瞬被慌乱所取代,少年扔了手中的灯,解下身上的斗篷便朝她跑了过去。
“谁干的?”他扶起雪地上奄奄一息的人,将斗篷盖在她身上,一路扶着她进了屋。
她沉默了许久才开口,声如细蚊:“夜里没看清路,跌到水里去了......”
“何必骗我?”宋聿看到她背上渗出的血,将洁白的斗篷染红了大片。
“她打你了?”他清冷的眉目间挂着平日里少有的怒意。
怀疑还是打量?岁宁把怀中的紫檀木盒子塞给他,便闭上了眼,不愿再去探究他此刻的神情。
“你在这里等着,我去找医师来。”
话音如松风过境,吹落了无情枝上的雪。
一如往年冬日,她发了高热,又染了咳疾,在天寒地冻的夜里咳得上气不接下气。
只能说,她病得恰到好处。少年不忍责问病榻上的人,终日守着那个满是指甲印的紫檀木匣子,那是她从栖春居带回来的东西。
他收起了所有的愤怒与怀疑,一遍又一遍地同自己和解。
在某一个落雪的冬日,他端了杯梨茶,走近坐在檐下的少女。
“背上的伤还疼不疼?”
岁宁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宋聿不免叹了口气:“她都这般对你了,你还向着她么?亏我几次三番救你......”
真没良心......
可是他又比谁都清楚,世人既不痴,也不傻,没人会为了他,去违逆姜夫人的命令。
岁宁依旧是摇头,“我从未向着夫人。”
“那天的话,我都听到了,你说,你是青璃院的人。”
“我又不是公子,怎么敢当面忤逆她呢?”
“既如此,你为何要来常青院?到头来,总要得罪一方。”
岁宁团了团手中的暖炉,反问道:“公子想听实话,还是好听的话?”
宋聿问:“有没有好听的实话?”
岁宁低咳了几声,思忖着如何开口:“无人愿意到常青院来,所以才轮到了我。是我自己想要来的,毕竟比起这里,我更不愿意留在青璃院。”
她眉目间有淡淡的愁容,却还是笑了笑:“在认识公子之前,我只听过府上的流言蜚语,虽不了解你,但我懂人性。”
他对被罚跪祠堂和禁足常青院的事闭口不谈,只低头望着满地的尘土与落叶,微微叹息。
不禁又想起,先生领着他回到宋府的那日,也是这样一个雪晴的冬日。
一路上,先生都在劝他,不要怪你的父母,他们不是故意将你弄丢的。
只是好不容易认了祖,归了宗,这座府里的人,好似不大欢迎他。
后来才渐渐明白,他是在逃亡路上被舍弃的孩子,也是这个自诩清白的家族难以抹去的污点。
他们当时不是庆幸这个孩子还活着,而是担心他会不会将此事抖出去。
于是连带着救了他的恩师,也一并被幽禁在栖春居。
见他许久不说话,岁宁不知道自己的话是否又一次中伤了他。
“公子的爱憎太过分明,纵使心存芥蒂,可否在夫人面前将这些心思收一收?”她仰着头,望着满庭的常青树,脸上还是划过两行泪来,“这样,我就不会再受罚了。”
宋聿没有去看她,也没有反驳。
岁宁又说,“公子不会一辈子困守在常青院,待到加冠、入仕、成家,自有千百种法子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届时山河辽阔,天地自由。”
“有心之人,自能看清公子本来的模样。无心之人误解,又何必与之计较呢?”
可是他似乎只执着于最后一句,“你又是如何看我?”
岁宁看了他一眼,言不由衷的话却下意识脱口而出:“我愿常伴公子左右。”
“是么?这一次怎么不谈条件了?”宋聿注视她许久,似是要看穿她那双善于说谎的眼睛。
可她既不羞怯,也不躲闪,偏偏张了一双看上去极为诚挚的眼眸,令人瞧不出什么端倪来。
只听她轻声问道:“公子......像你这样的人,什么样的利益才能打动你?”
“你又在盘算些什么?”宋聿轻咳了一声,没回答她。
他又喃喃自语道:“非得是利益,不能是真心吗?”
如雪落的声音隐匿在风中,教人听不真切。
他愿容许此人留在了常青院,容许她走进书房,也容许她留在余后的年岁里。
少年所有渴求,不过一颗私心。
寒风钻进衣襟,岁宁又忍不住咳嗽了几声,她垂着眸,笑道:“公子不说,我怎么知道该为你做些什么?”
宋聿笑她:“什么都不必做,你别病死在常青院就好。”
岁宁大抵也了解了此人,习惯用冷言冷语,诉说着关心。
他既不暗淡,也不张扬,恰似一片雪落在肩头的温柔。
此后的一个月多里,岁宁常常病卧在床,他也因踹刘晟下水而被母亲禁足在常青院。于是二人大多数时候,只能同在一个屋檐下,煮着梨茶,观雪。
疏远地相伴,聊胜于无。
有时宋聿执笔抄书,偶尔抬头看她研墨。
她看他写着,“丙戌即去,岁暮霜天曙。云影山光,徒惊玉蕊香......”
他也听她笑说,“愿公子前路少周折,省麻烦。愿长闲轻舟泛,仰观游云常自安。愿举杯敬青山,明月松风长相伴。”
她读得懂诗书,会作歌赋,也能将少年心中最深的愿望脱口而出。
他问:“你不似寻常人家教养出来的女儿,那又出自何家呢?”
“公子此言,不是在赞誉我,而是看低了庶民百姓。”岁宁手捧着诗经端坐,忽然正色道,“万民如何长大,我便如何长大。寻常人家,怎么就不能有我这样的女儿?”
“说的是。倒是我于井中见月了。”宋聿习惯了她偶有的违逆,只是一笑置之。
那时的少年以为,他与她,可以做一生的知己。
于是在相识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宋聿将自己十几年来的心事全都倾诉于她,却忘了她曾经说的那句,她最懂人性。
“我同你一样,也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只是逃亡路上缺衣少食,后有胡人追兵。父亲说,两个孩子只能保全一个,而我,恰好是被舍弃的那个.......
“许多年以后,后来先生救了我,带我寻上门来。许是大恩成仇,他们害怕先生将这件事说出去,就请他留在了府里......
“原本我不记恨他们,可是为何他们都将家中不睦的过错推给我和先生......为何不愿承认是自己错了......”
岁宁忽然神色认真地说道:“公子将自己的软肋告知于我,就不怕某一日,会变成刺向你的刀刃?”
宋聿不禁苦笑:“你竟将这些事看作是软肋吗?”
“不。”岁宁摇了摇头,“那些走不出去的困苦,才会成为软肋。”
“是啊,所以我总会走出去,去寻你所说的山河辽阔,天地自由。”
想到柜子里锁住的那个平安符,他也会问:“一步一叩首走过的八百级石阶,苦不苦?”
岁宁不愿他内疚,便笑着说:“我不信神佛,心不诚,只记得当时怎么偷偷骂你来着了,这样求来的平安符,还能保平安吗?”
可他舍不得扔,总在余下的岁月里偷偷拿出来,看了又看。
在岁宁夜夜受咳疾搓磨之时,他总会守在她的床榻边,安慰着她说,“寒岭红梅今又开,待你病好了,我带你去看山野的白雪。”
那时她也只是笑笑,“公子连常青院都出不去,怎会知道哪里的梅花开了?”
“每一年冬日,我都会去城郊的梅岭,自然知晓。”少年小心翼翼捂着她生满冻疮的手,认真地说道,“届时我也带你去看,好不好?等我加了冠,入了仕,就带你离开宋府,好不好?”
床前地烛光映着他清冷地眉目,多了几分柔和。
炉中的炭火烧的正旺,噼啪作响。
那时的她沉沉睡去,宋聿没等到她的答复。
曾有一瞬,他也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就此相伴一生。
他看到她手腕上挂着一枚金印,上面刻着篆体的“岁宁”二字,那时他忘了深究这两个字的含义,还除夕那日,他送了她一枚玉印,上面是他亲手刻的名字。
岁宁在看清了玉印上刻着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
为何会哭呢?
相比于那枚偷来的金印,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印了。
可稚容不是她的名字啊。
宋聿没察觉出她的反常,只一边翻书,一边笑她:“被刘晟欺负的时候都没哭,怎么这会儿哭了?”
“原本不知道送你些什么,思来想去,兴许钱帛这等俗物入不了你的眼,便刻了枚印章送你。”
岁宁听完,哭得更大声了,谁会跟钱过不去啊。
“谁说我不喜欢钱了?”
宋聿有些哭笑不得,“那先前问你有什么愿望,你又不肯说。”
岁宁不说话,扯过衣袖揩去泪水,只一个劲儿地摇头。
后来他要出门同家中长辈守岁,只留了她一个人在院里。
那时谁都没想到,会在一次稀松平常的道别之后长别数年,再一次见面,就是建康城诡谲多变的风波里了。
那一夜风雪紧,回到常青院的路极为漫长。
灯笼中的烛火被湖风吹得摇摇晃晃,忽明忽灭。她背后生出股凉意,本能地想离水边远一些。
谁料黑暗中忽然伸出一双手,将她推下结满冰的湖里。冰碴与湖水灌进冬衣里,寒意犹如锥心刺骨的痛,迅速袭遍全身。她才挣扎着爬上了岸,背后一记闷棍又使她跪倒在地。
抬头只见那身形臃肿的男人趾高气扬地站在她面前,身后还跟着两个杂役。
刘管事嗤笑道:“我在宋府做了十四年管事,你告了密又如何?常青院的那位向来做不了主,如今哪还护得了你?”
“......”岁宁低垂着头,怀中紧紧抱着个紫檀木匣子,一言不语。
男人踩着她的裙摆,开口道:“怎么?去了常青院,就忘了怎么乞怜吗?”
岁宁紧咬着牙,连指甲在木盒上划出了几道印记都浑然未觉。可是想到贺奚的死,她最终还是在活着与死去之间选择了委曲求全。
她麻木地开口:“奴知错了......”
“还有呢?”
“再也不敢了......”
黑暗之中,男人笑得愈发得意,带着身后的两名杂役扬长而去。
风雪泠冽,寒意透过湿漉的衣裳如同尖针般刺进了她的骨子里,已经分不清是冷还是痛,唯独恨意格外清晰。
昏黄的烛光透过书房的镂花窗,映照在檐下石阶上,是这清冷的院子里唯一一点暖意。
她扶着树干,一步一步踱回院子里。脚步声惊起树上的麻雀,抖落了枝干上的积雪。
宋聿听见院里传来的动静,他提灯出了门,冷声问道:“你白日里去了何处?”
她迟疑走近,在看到檐下模糊的人影后,无力地栽倒在雪地里,活像只落水的狸奴,浑身透着寒气,狼狈得很。
气愤转瞬被慌乱所取代,少年扔了手中的灯,解下身上的斗篷便朝她跑了过去。
“谁干的?”他扶起雪地上奄奄一息的人,将斗篷盖在她身上,一路扶着她进了屋。
她沉默了许久才开口,声如细蚊:“夜里没看清路,跌到水里去了......”
“何必骗我?”宋聿看到她背上渗出的血,将洁白的斗篷染红了大片。
“她打你了?”他清冷的眉目间挂着平日里少有的怒意。
怀疑还是打量?岁宁把怀中的紫檀木盒子塞给他,便闭上了眼,不愿再去探究他此刻的神情。
“你在这里等着,我去找医师来。”
话音如松风过境,吹落了无情枝上的雪。
一如往年冬日,她发了高热,又染了咳疾,在天寒地冻的夜里咳得上气不接下气。
只能说,她病得恰到好处。少年不忍责问病榻上的人,终日守着那个满是指甲印的紫檀木匣子,那是她从栖春居带回来的东西。
他收起了所有的愤怒与怀疑,一遍又一遍地同自己和解。
在某一个落雪的冬日,他端了杯梨茶,走近坐在檐下的少女。
“背上的伤还疼不疼?”
岁宁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宋聿不免叹了口气:“她都这般对你了,你还向着她么?亏我几次三番救你......”
真没良心......
可是他又比谁都清楚,世人既不痴,也不傻,没人会为了他,去违逆姜夫人的命令。
岁宁依旧是摇头,“我从未向着夫人。”
“那天的话,我都听到了,你说,你是青璃院的人。”
“我又不是公子,怎么敢当面忤逆她呢?”
“既如此,你为何要来常青院?到头来,总要得罪一方。”
岁宁团了团手中的暖炉,反问道:“公子想听实话,还是好听的话?”
宋聿问:“有没有好听的实话?”
岁宁低咳了几声,思忖着如何开口:“无人愿意到常青院来,所以才轮到了我。是我自己想要来的,毕竟比起这里,我更不愿意留在青璃院。”
她眉目间有淡淡的愁容,却还是笑了笑:“在认识公子之前,我只听过府上的流言蜚语,虽不了解你,但我懂人性。”
他对被罚跪祠堂和禁足常青院的事闭口不谈,只低头望着满地的尘土与落叶,微微叹息。
不禁又想起,先生领着他回到宋府的那日,也是这样一个雪晴的冬日。
一路上,先生都在劝他,不要怪你的父母,他们不是故意将你弄丢的。
只是好不容易认了祖,归了宗,这座府里的人,好似不大欢迎他。
后来才渐渐明白,他是在逃亡路上被舍弃的孩子,也是这个自诩清白的家族难以抹去的污点。
他们当时不是庆幸这个孩子还活着,而是担心他会不会将此事抖出去。
于是连带着救了他的恩师,也一并被幽禁在栖春居。
见他许久不说话,岁宁不知道自己的话是否又一次中伤了他。
“公子的爱憎太过分明,纵使心存芥蒂,可否在夫人面前将这些心思收一收?”她仰着头,望着满庭的常青树,脸上还是划过两行泪来,“这样,我就不会再受罚了。”
宋聿没有去看她,也没有反驳。
岁宁又说,“公子不会一辈子困守在常青院,待到加冠、入仕、成家,自有千百种法子远离这个是非之地,届时山河辽阔,天地自由。”
“有心之人,自能看清公子本来的模样。无心之人误解,又何必与之计较呢?”
可是他似乎只执着于最后一句,“你又是如何看我?”
岁宁看了他一眼,言不由衷的话却下意识脱口而出:“我愿常伴公子左右。”
“是么?这一次怎么不谈条件了?”宋聿注视她许久,似是要看穿她那双善于说谎的眼睛。
可她既不羞怯,也不躲闪,偏偏张了一双看上去极为诚挚的眼眸,令人瞧不出什么端倪来。
只听她轻声问道:“公子......像你这样的人,什么样的利益才能打动你?”
“你又在盘算些什么?”宋聿轻咳了一声,没回答她。
他又喃喃自语道:“非得是利益,不能是真心吗?”
如雪落的声音隐匿在风中,教人听不真切。
他愿容许此人留在了常青院,容许她走进书房,也容许她留在余后的年岁里。
少年所有渴求,不过一颗私心。
寒风钻进衣襟,岁宁又忍不住咳嗽了几声,她垂着眸,笑道:“公子不说,我怎么知道该为你做些什么?”
宋聿笑她:“什么都不必做,你别病死在常青院就好。”
岁宁大抵也了解了此人,习惯用冷言冷语,诉说着关心。
他既不暗淡,也不张扬,恰似一片雪落在肩头的温柔。
此后的一个月多里,岁宁常常病卧在床,他也因踹刘晟下水而被母亲禁足在常青院。于是二人大多数时候,只能同在一个屋檐下,煮着梨茶,观雪。
疏远地相伴,聊胜于无。
有时宋聿执笔抄书,偶尔抬头看她研墨。
她看他写着,“丙戌即去,岁暮霜天曙。云影山光,徒惊玉蕊香......”
他也听她笑说,“愿公子前路少周折,省麻烦。愿长闲轻舟泛,仰观游云常自安。愿举杯敬青山,明月松风长相伴。”
她读得懂诗书,会作歌赋,也能将少年心中最深的愿望脱口而出。
他问:“你不似寻常人家教养出来的女儿,那又出自何家呢?”
“公子此言,不是在赞誉我,而是看低了庶民百姓。”岁宁手捧着诗经端坐,忽然正色道,“万民如何长大,我便如何长大。寻常人家,怎么就不能有我这样的女儿?”
“说的是。倒是我于井中见月了。”宋聿习惯了她偶有的违逆,只是一笑置之。
那时的少年以为,他与她,可以做一生的知己。
于是在相识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宋聿将自己十几年来的心事全都倾诉于她,却忘了她曾经说的那句,她最懂人性。
“我同你一样,也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只是逃亡路上缺衣少食,后有胡人追兵。父亲说,两个孩子只能保全一个,而我,恰好是被舍弃的那个.......
“许多年以后,后来先生救了我,带我寻上门来。许是大恩成仇,他们害怕先生将这件事说出去,就请他留在了府里......
“原本我不记恨他们,可是为何他们都将家中不睦的过错推给我和先生......为何不愿承认是自己错了......”
岁宁忽然神色认真地说道:“公子将自己的软肋告知于我,就不怕某一日,会变成刺向你的刀刃?”
宋聿不禁苦笑:“你竟将这些事看作是软肋吗?”
“不。”岁宁摇了摇头,“那些走不出去的困苦,才会成为软肋。”
“是啊,所以我总会走出去,去寻你所说的山河辽阔,天地自由。”
想到柜子里锁住的那个平安符,他也会问:“一步一叩首走过的八百级石阶,苦不苦?”
岁宁不愿他内疚,便笑着说:“我不信神佛,心不诚,只记得当时怎么偷偷骂你来着了,这样求来的平安符,还能保平安吗?”
可他舍不得扔,总在余下的岁月里偷偷拿出来,看了又看。
在岁宁夜夜受咳疾搓磨之时,他总会守在她的床榻边,安慰着她说,“寒岭红梅今又开,待你病好了,我带你去看山野的白雪。”
那时她也只是笑笑,“公子连常青院都出不去,怎会知道哪里的梅花开了?”
“每一年冬日,我都会去城郊的梅岭,自然知晓。”少年小心翼翼捂着她生满冻疮的手,认真地说道,“届时我也带你去看,好不好?等我加了冠,入了仕,就带你离开宋府,好不好?”
床前地烛光映着他清冷地眉目,多了几分柔和。
炉中的炭火烧的正旺,噼啪作响。
那时的她沉沉睡去,宋聿没等到她的答复。
曾有一瞬,他也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就此相伴一生。
他看到她手腕上挂着一枚金印,上面刻着篆体的“岁宁”二字,那时他忘了深究这两个字的含义,还除夕那日,他送了她一枚玉印,上面是他亲手刻的名字。
岁宁在看清了玉印上刻着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
为何会哭呢?
相比于那枚偷来的金印,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印了。
可稚容不是她的名字啊。
宋聿没察觉出她的反常,只一边翻书,一边笑她:“被刘晟欺负的时候都没哭,怎么这会儿哭了?”
“原本不知道送你些什么,思来想去,兴许钱帛这等俗物入不了你的眼,便刻了枚印章送你。”
岁宁听完,哭得更大声了,谁会跟钱过不去啊。
“谁说我不喜欢钱了?”
宋聿有些哭笑不得,“那先前问你有什么愿望,你又不肯说。”
岁宁不说话,扯过衣袖揩去泪水,只一个劲儿地摇头。
后来他要出门同家中长辈守岁,只留了她一个人在院里。
那时谁都没想到,会在一次稀松平常的道别之后长别数年,再一次见面,就是建康城诡谲多变的风波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