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绾的嘴,肃宗的心
“老前辈……”
冷月决计是没有想到,老兵居然会拖着一条伤残的腿找来这里。她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见到老兵,被他的眼神锁住的那一刻,竟一时不知该如何面对。
“将军,小儿幸得将军垂怜,老朽遭此劫难,也……也值了。”老兵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抓着冷月的胳膊,话语中已然是无责备怨怼之意了。可冷月也看得清楚,说到最后,他分明痛苦地低下了头,温热的泪滴在冷月的手上,瞬间被风吹得冰凉。
老兵此时神情,显然说出最后这两个字对他而言是刻入骨髓的折磨,可他还是咬牙忍住即将涌出的泪,劝阻冷月道:“将军万不可冲动行事,只有保重自己,才能保护更多的‘小犬’啊!”
老兵声情凄怆,明明已经肝肠痛绝,却仍然近似哀求。冷月的心几乎要碎在此处,方才冲动的头脑却因他渐渐冷静了下来。老兵说得没错,苏文远说得也没错……她泪眼婆娑,回头去看捂着鼻子跟出来的苏文远,他竟然也泪洒黄沙。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衷,苏文远的眼泪流得纯粹而简单——他可以谁都不为,只是替冷月感到心伤——冷月每一次月夜下的伤怀苏文远都记得,战斗后每一次的哭泣苏文远也记得。
身为将军,以后的以后,定然还会有无数次相似又绝非一模一样的事发生在她的身边,他最担心的,是冷月哪一天会撑不下去,毕竟,自战乱以来,她经历的事都太过残忍,太过绝情了……
冷月的身子打着晃,泪水还在簌簌地滚落,好在人是被劝住了。她将老兵扶至帐中坐下,这一头尚不能心安,另一头又开始担忧起苏文远的伤来。
冷月并非不知自己下手少些分寸,可是刚刚就着实犯了混。苏文远挨的这一拳不轻快,鼻梁没有被打断已是万幸。
冷月心怀愧意,用凉水浸湿一块方巾,让苏文远坐在床榻边,小心翼翼地替他擦拭着脸上的血迹。苏文远亦不躲闪她的目光,反而沉静地与她四目相对着。
冷月感受到他的目光,瞬时被他看得热了脸颊,却又不知为何竟然无法躲开他的炽热,就这样同他一直相视下去。
她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苏文远。她迫切地想要看清他的面部轮廓,看清他的唇齿眼睫,甚至连那道丑陋的伤疤都要镌刻在眼睛里……
看着看着,冷月于心头蓦然泛起一阵涩意——她还是同样的感觉——苏文远就是孙芳洲,可苏文远到底又不是孙芳洲……无论两个人有多少朦胧的相似痕迹,同样也有多少明显的不同之处,她终是垂下眼眸,失望和惶然在心头弥散开来。
苏文远一直默默注意着冷月,注意着她的所有表情,从她的羞赧,到她的失落,苏文远的心也跟着遍历了从山巅到深渊的落差。然而,冷月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泪,却不合时宜地化作一团火焰,点燃了苏文远心中最焦灼的东西。
他一时有些难以自制,喉头上下翻涌着,胸膛起伏得愈来愈烈。冷月又低着头,对这一切全然不知。
苏文远的心疯狂躁动着,可就在他即将送上那虔诚的一吻时,恍然想起什么似的迟疑了。冷月终于回神,再一次看向苏文远时,神情中又叠加了诸多凄凉……
几天来,李俶一边休养,一边在诸多将领陆陆续续的禀奏中逐步了解了朔方军的情况。
此时此刻,叛军主将阿史那从礼正在与北方蛮族诸部勾结,于朔方军东北部大量屯兵。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在不日前与他遭遇了。
李俶别的倒是不担心,唯独目前各方唐军还没有兵合一处,届时叛军早一步形成气候先下了手,势必会影响唐朝军队的士气。所以无论如何,必须尽快将队伍集结起来,与叛军分庭抗礼,再找机会向两京进发。
计划永远都是好的,可是还有老话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李俶一门心思扑在与马璘、肃宗以及九方节度会师,共图大计的当口,肃宗的使臣先一步到达,直接命令朔方军按兵不动,准备接应马璘等部。
这一令人出其不意的插曲,直接打乱了郭子仪之前敲定的作战计划。李俶对此也颇为不解。他仔细听完肃宗的新计划,这才明白事情原委:看来追溯本源,还要从房绾这个人不合时宜地站出来说起。
唐军的反攻计划,一开始明确的是郭子仪主张的迂回作战。他原定与马璘等各部会师,取道凤翔之后,出奇兵占领潼关,切断长安与洛阳的联系,然后收复长安,进而收复洛阳,最后平定范阳——这次战乱的发源地。
经过这么久以来的准备,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俶的一只脚甚至也可以说已经伸了出去。
然而远在众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武,肃宗却突发奇想,在战略上又听人提出了两种意见,分别持这两种意见的人正是房琯和李泌。
房琯何人,是肃宗即位之后任命的当朝宰相。他的主张与郭子仪的截然相反,不仅不与叛军周旋,反而从正面进攻,直接收复长安、洛阳,而后倾覆范阳。
李泌又是何人,他本一届白衣,但其人眼光颇为长远,肃宗即位后特意召见想征拜他为相。李泌自知白衣之身高居相位众心难服,仍以白衣身份留在了肃宗身边。他的主张更为怪异,即出兵远征范阳,对长安和范阳交互进攻,造成敌人首尾难顾,等敌人筋疲力尽时,再全面进攻,进行决战,夺取胜利。
这两个方针一出,肃宗直接将郭子仪的计划甩到了一边,原因也很简单:郭子仪的计划里,长安被放在了后面。
眼下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可是同一个乞丐没有什么两样。朝廷在流亡,皇帝在风餐露宿,所以眼下肃宗更急于收复长安。收复长安标志着唐朝对全国统治的恢复,标志着朝廷有了归宿,流亡政府生涯的结束。故而说,房琯的一张嘴,成功抓住了肃宗的胃口,他这一派的主张很快占了上风。
然而,就在肃宗已经开始做着收复长安后的美梦时,李俶的心却凉了……
冷月决计是没有想到,老兵居然会拖着一条伤残的腿找来这里。她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见到老兵,被他的眼神锁住的那一刻,竟一时不知该如何面对。
“将军,小儿幸得将军垂怜,老朽遭此劫难,也……也值了。”老兵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抓着冷月的胳膊,话语中已然是无责备怨怼之意了。可冷月也看得清楚,说到最后,他分明痛苦地低下了头,温热的泪滴在冷月的手上,瞬间被风吹得冰凉。
老兵此时神情,显然说出最后这两个字对他而言是刻入骨髓的折磨,可他还是咬牙忍住即将涌出的泪,劝阻冷月道:“将军万不可冲动行事,只有保重自己,才能保护更多的‘小犬’啊!”
老兵声情凄怆,明明已经肝肠痛绝,却仍然近似哀求。冷月的心几乎要碎在此处,方才冲动的头脑却因他渐渐冷静了下来。老兵说得没错,苏文远说得也没错……她泪眼婆娑,回头去看捂着鼻子跟出来的苏文远,他竟然也泪洒黄沙。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衷,苏文远的眼泪流得纯粹而简单——他可以谁都不为,只是替冷月感到心伤——冷月每一次月夜下的伤怀苏文远都记得,战斗后每一次的哭泣苏文远也记得。
身为将军,以后的以后,定然还会有无数次相似又绝非一模一样的事发生在她的身边,他最担心的,是冷月哪一天会撑不下去,毕竟,自战乱以来,她经历的事都太过残忍,太过绝情了……
冷月的身子打着晃,泪水还在簌簌地滚落,好在人是被劝住了。她将老兵扶至帐中坐下,这一头尚不能心安,另一头又开始担忧起苏文远的伤来。
冷月并非不知自己下手少些分寸,可是刚刚就着实犯了混。苏文远挨的这一拳不轻快,鼻梁没有被打断已是万幸。
冷月心怀愧意,用凉水浸湿一块方巾,让苏文远坐在床榻边,小心翼翼地替他擦拭着脸上的血迹。苏文远亦不躲闪她的目光,反而沉静地与她四目相对着。
冷月感受到他的目光,瞬时被他看得热了脸颊,却又不知为何竟然无法躲开他的炽热,就这样同他一直相视下去。
她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苏文远。她迫切地想要看清他的面部轮廓,看清他的唇齿眼睫,甚至连那道丑陋的伤疤都要镌刻在眼睛里……
看着看着,冷月于心头蓦然泛起一阵涩意——她还是同样的感觉——苏文远就是孙芳洲,可苏文远到底又不是孙芳洲……无论两个人有多少朦胧的相似痕迹,同样也有多少明显的不同之处,她终是垂下眼眸,失望和惶然在心头弥散开来。
苏文远一直默默注意着冷月,注意着她的所有表情,从她的羞赧,到她的失落,苏文远的心也跟着遍历了从山巅到深渊的落差。然而,冷月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泪,却不合时宜地化作一团火焰,点燃了苏文远心中最焦灼的东西。
他一时有些难以自制,喉头上下翻涌着,胸膛起伏得愈来愈烈。冷月又低着头,对这一切全然不知。
苏文远的心疯狂躁动着,可就在他即将送上那虔诚的一吻时,恍然想起什么似的迟疑了。冷月终于回神,再一次看向苏文远时,神情中又叠加了诸多凄凉……
几天来,李俶一边休养,一边在诸多将领陆陆续续的禀奏中逐步了解了朔方军的情况。
此时此刻,叛军主将阿史那从礼正在与北方蛮族诸部勾结,于朔方军东北部大量屯兵。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在不日前与他遭遇了。
李俶别的倒是不担心,唯独目前各方唐军还没有兵合一处,届时叛军早一步形成气候先下了手,势必会影响唐朝军队的士气。所以无论如何,必须尽快将队伍集结起来,与叛军分庭抗礼,再找机会向两京进发。
计划永远都是好的,可是还有老话讲: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李俶一门心思扑在与马璘、肃宗以及九方节度会师,共图大计的当口,肃宗的使臣先一步到达,直接命令朔方军按兵不动,准备接应马璘等部。
这一令人出其不意的插曲,直接打乱了郭子仪之前敲定的作战计划。李俶对此也颇为不解。他仔细听完肃宗的新计划,这才明白事情原委:看来追溯本源,还要从房绾这个人不合时宜地站出来说起。
唐军的反攻计划,一开始明确的是郭子仪主张的迂回作战。他原定与马璘等各部会师,取道凤翔之后,出奇兵占领潼关,切断长安与洛阳的联系,然后收复长安,进而收复洛阳,最后平定范阳——这次战乱的发源地。
经过这么久以来的准备,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李俶的一只脚甚至也可以说已经伸了出去。
然而远在众人看不见摸不着的灵武,肃宗却突发奇想,在战略上又听人提出了两种意见,分别持这两种意见的人正是房琯和李泌。
房琯何人,是肃宗即位之后任命的当朝宰相。他的主张与郭子仪的截然相反,不仅不与叛军周旋,反而从正面进攻,直接收复长安、洛阳,而后倾覆范阳。
李泌又是何人,他本一届白衣,但其人眼光颇为长远,肃宗即位后特意召见想征拜他为相。李泌自知白衣之身高居相位众心难服,仍以白衣身份留在了肃宗身边。他的主张更为怪异,即出兵远征范阳,对长安和范阳交互进攻,造成敌人首尾难顾,等敌人筋疲力尽时,再全面进攻,进行决战,夺取胜利。
这两个方针一出,肃宗直接将郭子仪的计划甩到了一边,原因也很简单:郭子仪的计划里,长安被放在了后面。
眼下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可是同一个乞丐没有什么两样。朝廷在流亡,皇帝在风餐露宿,所以眼下肃宗更急于收复长安。收复长安标志着唐朝对全国统治的恢复,标志着朝廷有了归宿,流亡政府生涯的结束。故而说,房琯的一张嘴,成功抓住了肃宗的胃口,他这一派的主张很快占了上风。
然而,就在肃宗已经开始做着收复长安后的美梦时,李俶的心却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