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离开的第二年,金兵攻破汴京,宋人流亡。
京畿的村落被洗劫一空,方圆数十里不见生人。刚刚冒芽的田地被铁蹄践踏,成了乱葬垄。荒凉的土地上降下一场春雨,血雨与泥泞将白骨与饿殍掩埋。
有位执伞的青衣文士在雨中缓步而行,眉目清冷,青丝未束。走过血雨腥风,沿途脏污却未沾染他分毫。他垂眸俯瞰那些堆叠的尸骨,以平淡的语气哀悼亡者:
“天下兴亡。”
“众生皆苦。”
曾经护佑阖境之人,在他的神祠倒塌之后,眼中再不见悲悯。或者说,他已无力去悲悯世人了。
宋聿再度走在百姓南渡的路上,也曾一遍又一遍回顾那人所走过的路。这片土地上的人又一次在外族逼迫下离开故土,流离失所。仿佛历史的轮回,又一个八百年。
走了许久,他才在这乱葬垄中察觉到生人的气息。
那孩子头发散落一地,浑身好几处刀伤,因雨水灌进鼻腔而忍不住咳嗽,手中还死死攥着一块木牌。
“你,想活下去吗?”宋聿俯身看着她,倾斜雨伞替她遮蔽了风雨。那孩子都快咽气了,他语气却不紧不慢,似在同她谈条件。
她微微张口,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发不出半点声音,只能眨了眨眼。
宋聿勾了勾唇,笑问:“那就得做我的弟子,须得与从前之事断个干净,你可愿意?”
女孩没再回答他,只沉重地合上了眼睛。
青衣文士执伞转了一圈,雨水沿着伞骨溅落开来,不出一息,雨便停了。他弃了伞,抱起血泊之中的小女孩,迎着透过重云的微光,走在南下的路上。原本素洁的衣衫,也沾染上了那孩子身上的血污。
再走着,便已渡了秦淮江,到了南方。
宋聿牵着女孩的手,语气温和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池微。”女孩小声答道。
宋聿又问:“你答应了要做我的弟子,还记得吗?”
池微摸了摸身上的新衣,是丝绸的料子,而那几道伤口像是凭空消失了,半分痛感也无。她只茫然地看着他,好似忘却了许多事,却恰恰记得雨中见到他的那一幕,便点了点头。
“不问我些什么吗?”
池微犹豫地开口:“我该叫你,师父?”
“嗯。”
“师父,我们要去哪儿?”她环顾四周,见草亭之下与渡口处皆是衣衫褴褛的流民,便又将他的手握紧了些。
宋聿望着渡口,答道:“幽篁山,观澜书院。”
他又从包中取出个炊饼递给她,道:“你且吃些,等会要乘船。”
池微刚接过炊饼,转眼便看见草亭之外有个粉衣女孩挨着位老媪,正眼巴巴地看着她。
池微轻轻扯了扯宋聿宽大的袖子,指着不远处与她同龄的女孩,说道:“师父,那是将军府的女公子,我记得她。”
宋聿问:“你想帮她吗?”
池微撇撇嘴道:“有一年上元节,她撞坏了我的泥娃娃。”
闻言,宋聿微怔,旁的事情她不记得了,倒是十分记仇。他又蹲下身来,将装有吃食的包裹递给池微,同她说道:“你将这些拿去给她们吧。”
池微低头看着那所剩不多的吃食,道:“可是还有好多人。”
宋聿道:“世人皆有自己的苦难要渡,我们帮不了太多。”
上位者之失,后果却要由匍匐在他们脚下的万民承担。此地相去旧都千里,能走到这里的人所经南渡之苦已过了大半。
这一日暖阳高照,沿途枝繁叶茂,与北地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在去往建康城的路上,两辆华丽的马车缓缓行驶在官道之上,车上载着柳氏的女眷,车后还零零散散地跟着许多疲乏的流民。
有位身形高挑的少年,牵着马与后面的马车并排而行,马背上还坐着两个瘦骨伶仃的幼童,一路上都怯生生地观察着那个救下他们的少年。这两个连草鞋都穿不上的孩子,此前双脚被磨得血肉模糊,如今已经结痂了。
少年头上的斗笠已经被晒得褪色,依旧怀抱着那把血檀木紫宝石装饰的刀。
一只纤细雪白的手掀开车帘,柳蕴知稍稍探头,问他:“照临,要歇一会儿吗?”
临江把脸撇过一边,不耐道:“都说了八百遍了,临江这个名字很难记住吗?”
少女眉尖若蹙,颇为伤感地说道:“可我从前也这般唤你。”
临江冷笑道:“若是不盼我好,你便叫大声些,好让那些人都知道,江家的次子还活着。”
“我知晓了。”柳蕴知叹了口气,默默放下了车帘。
临江把缰绳递给柳家随行的仆从,又对柳蕴知叮嘱道:“前面就是健康城了,我只护送你到这里,这两个孩子便麻烦你照顾了。”
“好,多谢你了。”柳蕴知应了下来,“我会去求我父亲,替江家平反的。”
“不必了。”少年冷声打断了她,“你以为我当真不知,当年是谁构陷的江家么?”
马车内的人没再说话,临江亦径自转身走远了。
想到已经送出去的那块木牌,临江忽然有种不详的预感,便取出铜板,就着沙地起卦。
“还在北边吗?”临江随即抹平了沙地,又一路逆着南渡之人北上了。
京畿那家泥墙的院子早已倒塌,只余一垒土。他曾给那个孩子起的卦分明是颐卦,上吉,为何会如此?
临江拾起地上的几块碎瓷片,又塑好了一个浑身裂痕的瓷娃娃,置于低矮的土墙之上。
沿着尸骨与干涸的血迹,他是在田间的小道上拾到那块木牌的。世间缘分轻易就断了,这块代表传承的令牌,到底还是没能给出去。
少年紧紧握住那块令牌,喃喃自语道:“我再也不叫你死小孩了,你可一定要活着啊。”
暮春时节的暖阳映照在这片土地上,田地里的庄稼稀疏,陌上的野蔓却生长地极为茂盛。
田垄上的少年取下腰间酒壶,将壶中薄酒尽数倾洒在田地里,对着此地的亡者遥遥祭拜。
他行走世间,总忙着救济生人,送归亡魂。
只不过,至此又孑然一身。
京畿的村落被洗劫一空,方圆数十里不见生人。刚刚冒芽的田地被铁蹄践踏,成了乱葬垄。荒凉的土地上降下一场春雨,血雨与泥泞将白骨与饿殍掩埋。
有位执伞的青衣文士在雨中缓步而行,眉目清冷,青丝未束。走过血雨腥风,沿途脏污却未沾染他分毫。他垂眸俯瞰那些堆叠的尸骨,以平淡的语气哀悼亡者:
“天下兴亡。”
“众生皆苦。”
曾经护佑阖境之人,在他的神祠倒塌之后,眼中再不见悲悯。或者说,他已无力去悲悯世人了。
宋聿再度走在百姓南渡的路上,也曾一遍又一遍回顾那人所走过的路。这片土地上的人又一次在外族逼迫下离开故土,流离失所。仿佛历史的轮回,又一个八百年。
走了许久,他才在这乱葬垄中察觉到生人的气息。
那孩子头发散落一地,浑身好几处刀伤,因雨水灌进鼻腔而忍不住咳嗽,手中还死死攥着一块木牌。
“你,想活下去吗?”宋聿俯身看着她,倾斜雨伞替她遮蔽了风雨。那孩子都快咽气了,他语气却不紧不慢,似在同她谈条件。
她微微张口,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发不出半点声音,只能眨了眨眼。
宋聿勾了勾唇,笑问:“那就得做我的弟子,须得与从前之事断个干净,你可愿意?”
女孩没再回答他,只沉重地合上了眼睛。
青衣文士执伞转了一圈,雨水沿着伞骨溅落开来,不出一息,雨便停了。他弃了伞,抱起血泊之中的小女孩,迎着透过重云的微光,走在南下的路上。原本素洁的衣衫,也沾染上了那孩子身上的血污。
再走着,便已渡了秦淮江,到了南方。
宋聿牵着女孩的手,语气温和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池微。”女孩小声答道。
宋聿又问:“你答应了要做我的弟子,还记得吗?”
池微摸了摸身上的新衣,是丝绸的料子,而那几道伤口像是凭空消失了,半分痛感也无。她只茫然地看着他,好似忘却了许多事,却恰恰记得雨中见到他的那一幕,便点了点头。
“不问我些什么吗?”
池微犹豫地开口:“我该叫你,师父?”
“嗯。”
“师父,我们要去哪儿?”她环顾四周,见草亭之下与渡口处皆是衣衫褴褛的流民,便又将他的手握紧了些。
宋聿望着渡口,答道:“幽篁山,观澜书院。”
他又从包中取出个炊饼递给她,道:“你且吃些,等会要乘船。”
池微刚接过炊饼,转眼便看见草亭之外有个粉衣女孩挨着位老媪,正眼巴巴地看着她。
池微轻轻扯了扯宋聿宽大的袖子,指着不远处与她同龄的女孩,说道:“师父,那是将军府的女公子,我记得她。”
宋聿问:“你想帮她吗?”
池微撇撇嘴道:“有一年上元节,她撞坏了我的泥娃娃。”
闻言,宋聿微怔,旁的事情她不记得了,倒是十分记仇。他又蹲下身来,将装有吃食的包裹递给池微,同她说道:“你将这些拿去给她们吧。”
池微低头看着那所剩不多的吃食,道:“可是还有好多人。”
宋聿道:“世人皆有自己的苦难要渡,我们帮不了太多。”
上位者之失,后果却要由匍匐在他们脚下的万民承担。此地相去旧都千里,能走到这里的人所经南渡之苦已过了大半。
这一日暖阳高照,沿途枝繁叶茂,与北地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在去往建康城的路上,两辆华丽的马车缓缓行驶在官道之上,车上载着柳氏的女眷,车后还零零散散地跟着许多疲乏的流民。
有位身形高挑的少年,牵着马与后面的马车并排而行,马背上还坐着两个瘦骨伶仃的幼童,一路上都怯生生地观察着那个救下他们的少年。这两个连草鞋都穿不上的孩子,此前双脚被磨得血肉模糊,如今已经结痂了。
少年头上的斗笠已经被晒得褪色,依旧怀抱着那把血檀木紫宝石装饰的刀。
一只纤细雪白的手掀开车帘,柳蕴知稍稍探头,问他:“照临,要歇一会儿吗?”
临江把脸撇过一边,不耐道:“都说了八百遍了,临江这个名字很难记住吗?”
少女眉尖若蹙,颇为伤感地说道:“可我从前也这般唤你。”
临江冷笑道:“若是不盼我好,你便叫大声些,好让那些人都知道,江家的次子还活着。”
“我知晓了。”柳蕴知叹了口气,默默放下了车帘。
临江把缰绳递给柳家随行的仆从,又对柳蕴知叮嘱道:“前面就是健康城了,我只护送你到这里,这两个孩子便麻烦你照顾了。”
“好,多谢你了。”柳蕴知应了下来,“我会去求我父亲,替江家平反的。”
“不必了。”少年冷声打断了她,“你以为我当真不知,当年是谁构陷的江家么?”
马车内的人没再说话,临江亦径自转身走远了。
想到已经送出去的那块木牌,临江忽然有种不详的预感,便取出铜板,就着沙地起卦。
“还在北边吗?”临江随即抹平了沙地,又一路逆着南渡之人北上了。
京畿那家泥墙的院子早已倒塌,只余一垒土。他曾给那个孩子起的卦分明是颐卦,上吉,为何会如此?
临江拾起地上的几块碎瓷片,又塑好了一个浑身裂痕的瓷娃娃,置于低矮的土墙之上。
沿着尸骨与干涸的血迹,他是在田间的小道上拾到那块木牌的。世间缘分轻易就断了,这块代表传承的令牌,到底还是没能给出去。
少年紧紧握住那块令牌,喃喃自语道:“我再也不叫你死小孩了,你可一定要活着啊。”
暮春时节的暖阳映照在这片土地上,田地里的庄稼稀疏,陌上的野蔓却生长地极为茂盛。
田垄上的少年取下腰间酒壶,将壶中薄酒尽数倾洒在田地里,对着此地的亡者遥遥祭拜。
他行走世间,总忙着救济生人,送归亡魂。
只不过,至此又孑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