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八年的秋季解落了大兴城的槐叶。
“七月丙子,陛下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推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①,听闻那房玄龄年仅十八,天资聪颖,才学出众,也在推举之列。”嫂子李欣一边啃着枣子,一边说道。
“房玄龄熟读经史,擅长诗文,自然光彩夺目。如今我朝人才云集,就目前看来,我是无望了。”戴胄一边拿着树枝逗弄实月的小狗,一边对着李欣说。
“年轻人怎么这般灰心丧气?各有所长,你如何得知你就一定不如他?”小狗也跟着汪汪直叫。
戴胄听罢,笑而不语。
一日,戴胄正在家中温习功课,忽然实月来报“胄哥儿,门外有官差求见。”
戴胄慌忙放下手中卷轴,快步迎出去。
只见那官差问道:“敢问可是戴家公子戴胄?”
“正是在下。”
官差又道:“这是吏部文书,请查看。”
戴胄收下,向官差道谢,拆开一看,原来是吏部告知十一月面试的诸多事宜,戴胄心中稍稍有所宽慰。实月得知后欢呼雀跃,飞奔向中堂,告知老夫人。
十一月的寒风在宫城内舞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戴胄已不同往日,他胸有成竹,显得更加沉稳干练。
高孝基高侍郎此时正与众官员席地而坐,他悠然地看着戴胄,只见戴胄不慌不忙,对答如流,此时的戴胄,已是胜券在握。
开皇十九(599年)年的春季,这是戴胄有生以来第一次真真正正地站在宫城之中,戴胄终于靠明经入仕,成为堂堂正正吏部云骑尉,尽管今后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但是此时戴胄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愉。
房玄龄当日也表现得十分出色,他得到了高侍郎的认可,授羽骑尉、隰城县尉②,骑着高头大马,即将赴任。
傍晚,微风习习,戴胄和母亲正坐在院子里,看着片片翠绿的槐叶随风舞动,李欣走过来,说道:“听闻过几日太子府中云昭训之子庆生,阿胄可要过去?”
戴胄抬头看了一眼嫂子,答道:“太子殿下身份尊贵,其实我等能轻易攀附的。况且高大人不喜我们掺和这些事情。高大人于我而言有知遇之恩,我理应按照高大人所言,只管专心办差,安安分分才是,不可多生事端,叫高大人不悦,嫂子莫要再提了。”
李欣笑道:“我也不过是一问罢了。这云昭训之子庆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太子殿下当今在朝堂上炙手可热,可不是一般人物!”
此时的陈老夫人正倚靠在中堂的凭几上,她皱着眉毛,不言不语,陈涵从屏风后走过来,她看了一眼陈老夫人,关切地问道:“阿娘,你这是怎么了?”
“没怎么,年老体弱,头疼病犯了而已。”
陈涵在陈母身边坐下,陈母长叹一声:“戴胄倒是个安分孩子,阿娘当日还不如成全了你们,也不至于你如今还没有去处。”
陈涵道“戴家公子早已订婚,阿娘如何能成全了我们?”
“罢了,罢了。今日,我也就同你实话实说,戴胄不曾婚配,阿娘当日也是为了成全你和王献,不想那王献可恶,表里不一,竟是个酒肉之徒。”
陈涵听罢,震惊不已。
陈母又道:“戴胄如今已考取功名,授官吏部云骑尉,倒也还算勉强般配。戴母宽以待人,想必也是个好说话的。阿娘想过了,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也是一种福气?何必争来抢去,斗气一生?”
“阿娘可是同意了?”
陈母只是点了点头,不再做声,却也不见半点欣喜之色,陈涵疑惑不已。
①《隋书》:(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秋七月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②《旧唐书》:(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素称知人,见之深相嗟挹,谓裴矩曰:“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后补隰城尉。
“七月丙子,陛下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推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①,听闻那房玄龄年仅十八,天资聪颖,才学出众,也在推举之列。”嫂子李欣一边啃着枣子,一边说道。
“房玄龄熟读经史,擅长诗文,自然光彩夺目。如今我朝人才云集,就目前看来,我是无望了。”戴胄一边拿着树枝逗弄实月的小狗,一边对着李欣说。
“年轻人怎么这般灰心丧气?各有所长,你如何得知你就一定不如他?”小狗也跟着汪汪直叫。
戴胄听罢,笑而不语。
一日,戴胄正在家中温习功课,忽然实月来报“胄哥儿,门外有官差求见。”
戴胄慌忙放下手中卷轴,快步迎出去。
只见那官差问道:“敢问可是戴家公子戴胄?”
“正是在下。”
官差又道:“这是吏部文书,请查看。”
戴胄收下,向官差道谢,拆开一看,原来是吏部告知十一月面试的诸多事宜,戴胄心中稍稍有所宽慰。实月得知后欢呼雀跃,飞奔向中堂,告知老夫人。
十一月的寒风在宫城内舞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戴胄已不同往日,他胸有成竹,显得更加沉稳干练。
高孝基高侍郎此时正与众官员席地而坐,他悠然地看着戴胄,只见戴胄不慌不忙,对答如流,此时的戴胄,已是胜券在握。
开皇十九(599年)年的春季,这是戴胄有生以来第一次真真正正地站在宫城之中,戴胄终于靠明经入仕,成为堂堂正正吏部云骑尉,尽管今后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但是此时戴胄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愉。
房玄龄当日也表现得十分出色,他得到了高侍郎的认可,授羽骑尉、隰城县尉②,骑着高头大马,即将赴任。
傍晚,微风习习,戴胄和母亲正坐在院子里,看着片片翠绿的槐叶随风舞动,李欣走过来,说道:“听闻过几日太子府中云昭训之子庆生,阿胄可要过去?”
戴胄抬头看了一眼嫂子,答道:“太子殿下身份尊贵,其实我等能轻易攀附的。况且高大人不喜我们掺和这些事情。高大人于我而言有知遇之恩,我理应按照高大人所言,只管专心办差,安安分分才是,不可多生事端,叫高大人不悦,嫂子莫要再提了。”
李欣笑道:“我也不过是一问罢了。这云昭训之子庆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太子殿下当今在朝堂上炙手可热,可不是一般人物!”
此时的陈老夫人正倚靠在中堂的凭几上,她皱着眉毛,不言不语,陈涵从屏风后走过来,她看了一眼陈老夫人,关切地问道:“阿娘,你这是怎么了?”
“没怎么,年老体弱,头疼病犯了而已。”
陈涵在陈母身边坐下,陈母长叹一声:“戴胄倒是个安分孩子,阿娘当日还不如成全了你们,也不至于你如今还没有去处。”
陈涵道“戴家公子早已订婚,阿娘如何能成全了我们?”
“罢了,罢了。今日,我也就同你实话实说,戴胄不曾婚配,阿娘当日也是为了成全你和王献,不想那王献可恶,表里不一,竟是个酒肉之徒。”
陈涵听罢,震惊不已。
陈母又道:“戴胄如今已考取功名,授官吏部云骑尉,倒也还算勉强般配。戴母宽以待人,想必也是个好说话的。阿娘想过了,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也是一种福气?何必争来抢去,斗气一生?”
“阿娘可是同意了?”
陈母只是点了点头,不再做声,却也不见半点欣喜之色,陈涵疑惑不已。
①《隋书》:(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秋七月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②《旧唐书》:(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素称知人,见之深相嗟挹,谓裴矩曰:“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后补隰城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