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此言一出,厅内众人顿时窃窃私语起来,其中不乏嘲讽之声。
李月奴却恍若未闻,她垂首敛眸,颤巍巍的将手中的茶盏又往王妃跟前递了递。
王妃见状,微微一怔,随即不情不愿的要接过茶盏。
李月奴这才暗暗松了口气,正欲抽身而退时,却见王妃袖手一抬,便将那盏热茶重重的掀翻在地。
滚烫的茶水四溅,李月奴离得最近,因避无可避,衣裙上被沾湿了好大一片。
“你好大的胆子!这般滚烫的热茶竟敢往本妃跟前送!”王妃吃痛的摩挲了两下烫意未消的手心,她怒目瞪着李月奴,厉声呵斥。
李月奴则低垂着眉眼,面上依旧是一派从容。
她心知肚明,王府之中真心待她的,屈指可数。
王妃不待见她,妯娌瞧不起她,纵是府上的丫鬟婆子,也多有不把她当回事的。
但她已然脱胎换骨,不再是前世那被冤枉了都不知替自己辩解,傻乎乎一心讨好所有人的李月奴。
既然忍一时不能风平浪静,那退一步必定也不会海阔天空。
如此,她又何必再委曲求全?
“儿媳不敢!须知茶盏虽是儿媳递给母亲的,然茶水却非是儿媳准备的,儿媳冤枉!”李月奴掀了掀唇,她挺直了腰杆,据理力争。
王妃听了,愈发怒火中烧。
她状似头疼的揉了揉额角,随即声色俱厉的责骂道:“你还敢顶嘴!”
“儿媳不敢。”话虽如此,李月奴却端的一副不卑不亢的姿态,显然是不肯吃哑巴亏。
室内气氛一度剑拔弩张,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恰这时,门口处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
“三哥什么时候过来的?”五公子徐知安率先发现了徐知远,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小声嘀咕了一句,正好将所有人的视线都吸引了过去。
“远儿,不是叮嘱过你在屋中休养,不必过来?”当下王妃便顾不上李月奴了,只赶忙让人把徐知远扶了进来。
李月奴闻声望去,只见徐知远脸色苍白,身形消瘦,身后还跟着一手捧着小暖炉,一手抱着斗篷的小厮冬荣。
他缓缓行至厅中,先是给秦王和王妃见了礼,随即才将目光投向了李月奴。
“新媳妇给父王、母亲敬茶,儿子理应陪同。”徐知远不紧不慢的开口。
说完便咳嗽了几声,紧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了地上的碎瓷片上,遂又沙哑着嗓子,虚弱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月奴低垂着眉眼,没有要诉苦的打算。
在她看来,王妃是徐知远的生母,而她仅仅是一个过客,两相权衡,徐知远必然是偏帮着王妃的。
王妃则轻哼了一声,俨然是不欲多谈。
她招呼徐知远落座,又让冬荣把手炉和斗篷给徐知远用上,紧接着便开始嘘寒问暖。
哪知徐知远并不买账,他从冬荣手中接过斗篷后,动作轻柔的披在了李月奴身上。
“她是我妻,初来乍到,想必诸多不适。然我这身子不争气,恐怕护不住她,日后少不得要麻烦母亲多提点帮衬,若不然……”
徐知远越往下说便咳嗽得越厉害,到后面已然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了,他费劲的顺着气儿,原本苍白的脸上,不知不觉已经涨得通红。
王妃见了,只觉心里堵得慌。
徐知远是她唯一的儿子,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从来都是她的骄傲。
若非西川平叛归来染上恶疾……
“远儿,你快别说了!”
王妃长叹一声,霎时悲从中来,忍不住掩面拭泪。
秦王见状,不由得打圆场道:“远儿莫要胡思乱想,你媳妇既嫁了进来,便是王府的一份子,没人敢欺负她的。方才是你母亲一时不察,没端稳杯盏,你身子不好,便先回房歇着吧。”
徐知远点了点头,却并未立即离去,而是深深的看了李月奴一眼。
秦王于是摆摆手,叹道:“远儿媳妇,你也莫愣着了,陪远儿一道回去罢,敬茶的事来日方长。”
“是。”李月奴轻轻应了一声,她心下微动,面上却不显山露水。只低眉顺眼的跟在徐知远身后,一步一挪退了出去。
前世,徐知音并未提醒过她,她亦不知侍女端过来的茶盏会这般滚烫,刚拿到手里便被她跌了个粉碎。
王妃大怒,给她冠了诸多莫须有的罪名后,劈头盖脸狠狠教训了一通。
所有人都冷眼旁观,乐得看她笑话。
她六神无主,可怜巴巴遭了一通数落后,最终灰头土脸的出了正院,过后才遇见姗姗来迟的徐知远。
那时,她觉得委屈极了,偏偏又无从诉说。
结果,到晚间的时候,徐知远告诉她说,王妃下令,罚她禁足,无事不可出锦园……
从正房出来后,穿过了垂花门,徐知远便把冬荣叫到身侧,与之耳语了几句什么。
冬荣连连点头,将暖炉塞到徐知远手里,之后就率先离开了。
李月奴尚沉浸在前世的回忆里,迷迷糊糊间,冷不丁撞在了徐知远瘦削的脊背上。
她下意识摸了摸酸胀的鼻子,不凑巧牵动了手上的烫伤,忍不住嘶叫了一声,旋即朝掌心处呼了呼气,以作缓解。
徐知远转过身来,他眸光幽暗的朝李月奴瞟了一眼,低声问道:“很疼?”
李月奴摇摇头,忍着疼痛将手缩到袖子里。
“方才,多谢郎君解围。”她弯了弯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徐知远却不置可否,他回过身,重新迈开步子,朝锦园的方向走了去。
李月奴抿了抿唇,抬眸望着徐知远羸弱的背影,再回想起他在正房说的话,没来由开始纠结那究竟是他的肺腑之言,还是为她解围的说辞?前世的时候,他是否也曾为自己分辨过?
然转瞬她又摇了摇头,暗自告诫自己,徐知远便如皑皑高山雪,可望不可即。
她切不可心存妄念,若不然,只怕又要落得个遍体鳞伤的下场。
回到锦园后,曲嬷嬷使婢女银莲帮着李月奴把脏了的衣裙换下,另穿了一身杨妃色的锦裙。
给她换衣服的时候,看到她被烫得通红的掌心,银莲惊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看向李月奴的眼神里满是担忧。
李月奴却跟个没事人一般,她神情淡漠的看着掌心的烫伤,脸上挂着一抹若有似无的浅笑。
父亲李随不过区区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而且还是捐的官,相较秦王府原就门不当户不对,王府中人看不起她,并不稀奇。
她身似浮萍,生来便无枝可依,前世经历过的种种,足够叫她明白,唯有自己强大,才能安然度日。
她深吸了口气,让银莲取来药膏,轻轻涂抹在伤口上。
一阵清凉传来,疼痛稍减。
这时,徐知远的小厮冬荣匆匆而来,手中捧着一只精致的瓷瓶,他立在门外,气喘吁吁地道:“少夫人,三爷让小的送了烫伤药来,说是极有效的。”
李月奴微微一愣,回到锦园后,徐知远便借口有事,径自去了书房。
未曾想,他竟然还有这份心。
李月奴起身迎了出去,她从冬荣手里接过瓷瓶,轻声道了句谢。
待冬荣走后,便随手将之搁置一旁。
银莲见了,忍不住劝道:“少夫人,三爷让人送来的大抵是紫云膏,听闻此药膏对去腐生肌治疗烫伤有奇效,少夫人不若试试?”
李月奴摇摇头。
不是她矫情,而是她觉得,若两人之间注定了不会有结果,那最好一开始就尽可能的划清界限。
她不想如前世一般,在他润物细无声的关怀里迷失了自己,最终欲壑难填,悔之晚矣。
银莲还想再劝,李月奴已经起身朝屋外走了去。
外头云淡风轻,和煦的阳光撒在青石铺就得板道上。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道旁杨柳新叶初绽,嫩绿欲滴,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丝丝清新的草木香气,沁人心脾。
李月奴漫步在园中,她的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杨妃色的锦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夺目。
她虽是替嫁冲喜,但毕竟是嫁到秦王府,李家为此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前世她愚昧,一方面替李明月嫁了进来,一方面又觉得那些嫁妆都是李家为李明月准备的,与她无关,逮着机会就巴巴的还回了李家。
如今她可不会再犯傻了。
她打定主意等徐知远好了,便要让他履行承诺。
她要与徐知远和离,要体面的离开。
那些嫁妆,便是她日后的倚仗,还是不可能还回去的。
陪嫁过来的除了一些黄白之物,另有一位老嬷嬷和四名丫鬟。
孙嬷嬷是嫡母的眼线,至于四个丫鬟……
她们之中大抵只有云罗一个是真心向着她的罢。
想到前世为她鞍前马后,最终却被乱棍打死,埋骨乱葬岗的云罗,李月奴眉宇间染上了一抹郁色。
她让银莲传话,把云罗找了来,另外叫孙嬷嬷将堆积在廊外的那些嫁妆箱子归拢了,要登记造册,存到库房。
银莲应声而去。
不多时,便见一名朗目疏眉鹅蛋脸,头束碧丝流海鬟,身着绣花棉布裙,面若春花的小丫头,步履匆匆的走了过来。
“云罗见过少夫人。”她在李月奴跟前站定,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
李月奴却恍若未闻,她垂首敛眸,颤巍巍的将手中的茶盏又往王妃跟前递了递。
王妃见状,微微一怔,随即不情不愿的要接过茶盏。
李月奴这才暗暗松了口气,正欲抽身而退时,却见王妃袖手一抬,便将那盏热茶重重的掀翻在地。
滚烫的茶水四溅,李月奴离得最近,因避无可避,衣裙上被沾湿了好大一片。
“你好大的胆子!这般滚烫的热茶竟敢往本妃跟前送!”王妃吃痛的摩挲了两下烫意未消的手心,她怒目瞪着李月奴,厉声呵斥。
李月奴则低垂着眉眼,面上依旧是一派从容。
她心知肚明,王府之中真心待她的,屈指可数。
王妃不待见她,妯娌瞧不起她,纵是府上的丫鬟婆子,也多有不把她当回事的。
但她已然脱胎换骨,不再是前世那被冤枉了都不知替自己辩解,傻乎乎一心讨好所有人的李月奴。
既然忍一时不能风平浪静,那退一步必定也不会海阔天空。
如此,她又何必再委曲求全?
“儿媳不敢!须知茶盏虽是儿媳递给母亲的,然茶水却非是儿媳准备的,儿媳冤枉!”李月奴掀了掀唇,她挺直了腰杆,据理力争。
王妃听了,愈发怒火中烧。
她状似头疼的揉了揉额角,随即声色俱厉的责骂道:“你还敢顶嘴!”
“儿媳不敢。”话虽如此,李月奴却端的一副不卑不亢的姿态,显然是不肯吃哑巴亏。
室内气氛一度剑拔弩张,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恰这时,门口处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
“三哥什么时候过来的?”五公子徐知安率先发现了徐知远,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小声嘀咕了一句,正好将所有人的视线都吸引了过去。
“远儿,不是叮嘱过你在屋中休养,不必过来?”当下王妃便顾不上李月奴了,只赶忙让人把徐知远扶了进来。
李月奴闻声望去,只见徐知远脸色苍白,身形消瘦,身后还跟着一手捧着小暖炉,一手抱着斗篷的小厮冬荣。
他缓缓行至厅中,先是给秦王和王妃见了礼,随即才将目光投向了李月奴。
“新媳妇给父王、母亲敬茶,儿子理应陪同。”徐知远不紧不慢的开口。
说完便咳嗽了几声,紧接着,他的目光落在了地上的碎瓷片上,遂又沙哑着嗓子,虚弱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李月奴低垂着眉眼,没有要诉苦的打算。
在她看来,王妃是徐知远的生母,而她仅仅是一个过客,两相权衡,徐知远必然是偏帮着王妃的。
王妃则轻哼了一声,俨然是不欲多谈。
她招呼徐知远落座,又让冬荣把手炉和斗篷给徐知远用上,紧接着便开始嘘寒问暖。
哪知徐知远并不买账,他从冬荣手中接过斗篷后,动作轻柔的披在了李月奴身上。
“她是我妻,初来乍到,想必诸多不适。然我这身子不争气,恐怕护不住她,日后少不得要麻烦母亲多提点帮衬,若不然……”
徐知远越往下说便咳嗽得越厉害,到后面已然一个字也吐不出来了,他费劲的顺着气儿,原本苍白的脸上,不知不觉已经涨得通红。
王妃见了,只觉心里堵得慌。
徐知远是她唯一的儿子,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从来都是她的骄傲。
若非西川平叛归来染上恶疾……
“远儿,你快别说了!”
王妃长叹一声,霎时悲从中来,忍不住掩面拭泪。
秦王见状,不由得打圆场道:“远儿莫要胡思乱想,你媳妇既嫁了进来,便是王府的一份子,没人敢欺负她的。方才是你母亲一时不察,没端稳杯盏,你身子不好,便先回房歇着吧。”
徐知远点了点头,却并未立即离去,而是深深的看了李月奴一眼。
秦王于是摆摆手,叹道:“远儿媳妇,你也莫愣着了,陪远儿一道回去罢,敬茶的事来日方长。”
“是。”李月奴轻轻应了一声,她心下微动,面上却不显山露水。只低眉顺眼的跟在徐知远身后,一步一挪退了出去。
前世,徐知音并未提醒过她,她亦不知侍女端过来的茶盏会这般滚烫,刚拿到手里便被她跌了个粉碎。
王妃大怒,给她冠了诸多莫须有的罪名后,劈头盖脸狠狠教训了一通。
所有人都冷眼旁观,乐得看她笑话。
她六神无主,可怜巴巴遭了一通数落后,最终灰头土脸的出了正院,过后才遇见姗姗来迟的徐知远。
那时,她觉得委屈极了,偏偏又无从诉说。
结果,到晚间的时候,徐知远告诉她说,王妃下令,罚她禁足,无事不可出锦园……
从正房出来后,穿过了垂花门,徐知远便把冬荣叫到身侧,与之耳语了几句什么。
冬荣连连点头,将暖炉塞到徐知远手里,之后就率先离开了。
李月奴尚沉浸在前世的回忆里,迷迷糊糊间,冷不丁撞在了徐知远瘦削的脊背上。
她下意识摸了摸酸胀的鼻子,不凑巧牵动了手上的烫伤,忍不住嘶叫了一声,旋即朝掌心处呼了呼气,以作缓解。
徐知远转过身来,他眸光幽暗的朝李月奴瞟了一眼,低声问道:“很疼?”
李月奴摇摇头,忍着疼痛将手缩到袖子里。
“方才,多谢郎君解围。”她弯了弯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徐知远却不置可否,他回过身,重新迈开步子,朝锦园的方向走了去。
李月奴抿了抿唇,抬眸望着徐知远羸弱的背影,再回想起他在正房说的话,没来由开始纠结那究竟是他的肺腑之言,还是为她解围的说辞?前世的时候,他是否也曾为自己分辨过?
然转瞬她又摇了摇头,暗自告诫自己,徐知远便如皑皑高山雪,可望不可即。
她切不可心存妄念,若不然,只怕又要落得个遍体鳞伤的下场。
回到锦园后,曲嬷嬷使婢女银莲帮着李月奴把脏了的衣裙换下,另穿了一身杨妃色的锦裙。
给她换衣服的时候,看到她被烫得通红的掌心,银莲惊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看向李月奴的眼神里满是担忧。
李月奴却跟个没事人一般,她神情淡漠的看着掌心的烫伤,脸上挂着一抹若有似无的浅笑。
父亲李随不过区区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而且还是捐的官,相较秦王府原就门不当户不对,王府中人看不起她,并不稀奇。
她身似浮萍,生来便无枝可依,前世经历过的种种,足够叫她明白,唯有自己强大,才能安然度日。
她深吸了口气,让银莲取来药膏,轻轻涂抹在伤口上。
一阵清凉传来,疼痛稍减。
这时,徐知远的小厮冬荣匆匆而来,手中捧着一只精致的瓷瓶,他立在门外,气喘吁吁地道:“少夫人,三爷让小的送了烫伤药来,说是极有效的。”
李月奴微微一愣,回到锦园后,徐知远便借口有事,径自去了书房。
未曾想,他竟然还有这份心。
李月奴起身迎了出去,她从冬荣手里接过瓷瓶,轻声道了句谢。
待冬荣走后,便随手将之搁置一旁。
银莲见了,忍不住劝道:“少夫人,三爷让人送来的大抵是紫云膏,听闻此药膏对去腐生肌治疗烫伤有奇效,少夫人不若试试?”
李月奴摇摇头。
不是她矫情,而是她觉得,若两人之间注定了不会有结果,那最好一开始就尽可能的划清界限。
她不想如前世一般,在他润物细无声的关怀里迷失了自己,最终欲壑难填,悔之晚矣。
银莲还想再劝,李月奴已经起身朝屋外走了去。
外头云淡风轻,和煦的阳光撒在青石铺就得板道上。早春时节,万物复苏,道旁杨柳新叶初绽,嫩绿欲滴,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
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丝丝清新的草木香气,沁人心脾。
李月奴漫步在园中,她的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杨妃色的锦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夺目。
她虽是替嫁冲喜,但毕竟是嫁到秦王府,李家为此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前世她愚昧,一方面替李明月嫁了进来,一方面又觉得那些嫁妆都是李家为李明月准备的,与她无关,逮着机会就巴巴的还回了李家。
如今她可不会再犯傻了。
她打定主意等徐知远好了,便要让他履行承诺。
她要与徐知远和离,要体面的离开。
那些嫁妆,便是她日后的倚仗,还是不可能还回去的。
陪嫁过来的除了一些黄白之物,另有一位老嬷嬷和四名丫鬟。
孙嬷嬷是嫡母的眼线,至于四个丫鬟……
她们之中大抵只有云罗一个是真心向着她的罢。
想到前世为她鞍前马后,最终却被乱棍打死,埋骨乱葬岗的云罗,李月奴眉宇间染上了一抹郁色。
她让银莲传话,把云罗找了来,另外叫孙嬷嬷将堆积在廊外的那些嫁妆箱子归拢了,要登记造册,存到库房。
银莲应声而去。
不多时,便见一名朗目疏眉鹅蛋脸,头束碧丝流海鬟,身着绣花棉布裙,面若春花的小丫头,步履匆匆的走了过来。
“云罗见过少夫人。”她在李月奴跟前站定,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