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阖宫夜宴。
太和殿,摆酒设宴,满汉全席之盛,悠悠丝竹之声不绝。
皇亲贵族之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凉凉的秋风并没有堙灭众人的热情。
率兵出征的三皇子班师回朝,又恰逢中秋团圆佳节,正是喜上添喜的好事。
三皇子裴闻岐作为此次宴席的主人公,自是少不了受人吹捧赞扬。
张御史携杯向上位的皇帝致敬,声如洪钟,“陛下,三皇子年少有为,能在半月之内率三千精骑破胡人万军,击退胡人出疆界数千里,还国土百姓安灵,这真是天佑我大祁啊。”
兵部尚书萧霁也趁势站了起来,“陛下,三皇子率领的羽林军斩获马匹千骑,粮草无数,三皇子更是亲手斩杀了胡军将领之首,大涨我军士气,此次出征,三皇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啊,陛下。”
此次随行出征的将领也纷纷附和。
三皇子裴闻岐坦然面对众人的称赞,颔首不语,面上始终挂着谦逊的微笑。
皇帝坐在最高位,似有醉意。
闻言,微微眯了眯眼,他将目光投向下座坐的板正的三皇子,招手示意。
“闻岐,你上前来。”
裴闻岐上前拘礼,向皇帝呈上黑色的箱匣,“父皇”。
随侍的太监接过箱匣,打开递给皇帝过目。
里面赫然装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正是胡军将领之首。
周围离得近的人早已被这血腥的场面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皇帝却只是冷淡的看了一眼便移开了目光。
他不紧不慢的饮了一口酒,将裴闻岐从上到下的细细打量了一番,发觉自己这个儿子似乎变了许多。
十五岁入军队历练,如今已有三年,长高了许多,冷白的皮肤深了一个度,交叠行礼的手上添了几道细细的伤痕,身型愈发挺拔,面目也愈发坚韧。
少年一语不发的低头站着,银簪束发,头戴抹额,身穿淡黄色蟒袍,月白色腰封上坠着一枚弯月。低调谦和,看起来俨然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皇子,让人难以将他和战场上冲锋杀敌的将军联系到一起。
但父子连心,皇帝很清楚,再好的皮囊也只是虚有其表,他这个儿子温润的外表之下藏着隐秘的爪牙。
正如那双深邃的眼睛,善于隐蔽锋芒,令人看不出情绪。
皇帝盯着裴闻岐看了半晌,却不发一语。
恭敬行礼的裴闻岐不卑不亢,站姿挺拔。
父与子、君与臣之间无形的较量形成诡异的安静,悄然在殿内游走着。
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却不敢吱声。
还是一旁的皇后出声打破了僵局,“陛下,臣妾替闻岐讨个赏,这孩子可是立了大功呢。”
闻言皇帝回过神来,反问她道:“皇后觉得朕该给他些什么赏赐比较合适呢?”声音隐含笑意,却漫不经心。
“臣妾岂敢替陛下拿主意,陛下圣明,金银珠宝、笔墨书画不拘着赏赐些便好,只是……”
皇后扬起柔柔的笑,挽袖替皇帝斟酒,“若要给更大的赏赐,还得陛下来定呀。”
一语既出,四下皆惊,都明白了皇后的意图。
张御史会意,趁热打铁道:“陛下,请恕微臣直言,太子之位空悬,终不是长久之计,立嗣之事可否提上日程,还望陛下斟酌。”
中书令顾惟安请奏道:“陛下,三皇子虽然年轻,但文武双全,此次又立下了军功,微臣愚见,三皇子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啊。”
此话一出,大皇子一派的人坐不住了。
尚书侍郎曹斌请奏道:“陛下,自古以来立嫡立长,太子之位理应归于长子,请陛下三思。”
大皇子在座下已是冷汗淋漓,咬牙切齿。
当今天子方不惑之龄,却整日沉迷于求仙问道、鬼神之说,对后宫佳丽三千视若无睹,因此后宫诞下子女甚少。皇后的二皇子早年夭折,因而将年幼丧母的三皇子记在名下,贵妃育有七皇子,而除了裴善,其余四公主,五公主皆是两位婕妤所出。
大皇子身为长子,自知才逊,又不是出自中宫之后,虽已及冠,但还未获得亲王封号。但他自认为年长,太子之位合该归属于他。
近来立长立贤之说争议不断,裴闻岐作为皇后的养子,现又立下军功,因而大皇子一直将裴闻岐视作眼中钉。
皇帝对座下的争论充耳不闻,仍面向裴闻岐,“闻岐,你怎么看?”
少年垂下眼睫,掩盖住情绪,只是恭敬行礼道:“为国杀敌是儿臣该尽的本分,其余的,儿臣愧不敢当。”
皇帝打量了他一阵,颔首,缓缓道:“立位之事朕尚需斟酌,此次三皇子出征确是立下了大功,既如此,赐三皇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册封三皇子为荣亲王,赐封地荣安郡,待及冠之后,可迁至封地,大皇子既已及冠,也封为晋亲王,赐封地晋安郡。”
圣旨一下,一时间,宴席上古怪的气氛蔓延开来。
大皇子一派自不必说,预料之外的封赏,大皇子欢天喜地的谢恩,“谢父皇,儿臣领旨。”
以张御史、中书令一派的三皇子党却有些不满,立位之事不可轻易定夺自是不假,三皇子立下战功,封爵也是应当的,怎的还要捎上大皇子?
裴闻岐不动声色的领旨谢恩,“谢父皇,儿臣遵旨。”
皇后淡淡的撇了大皇子一样,面上还是挂着不变的温柔浅笑,“如此甚好,大皇子也大了,这下两兄弟都封了爵位,好事成双,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只有座下的贵妃面色略有些僵硬,她嘴上附和着说了些道喜的话,宽大华服的遮掩下早已悄悄撕碎了两张帕子。
没办法,她所生的七皇子年方一岁,这个场合她插不上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皇子和三皇子谢恩领旨,暗自气恼。
宴席仍在继续,皇后颇为关心的拉着裴闻岐说了好一会儿话,他也一一温顺对答。
酒过三巡,裴闻岐推脱掉了周围人客套的敬酒与恭维,借口宿醉离席。
贵妃为了讨皇帝欢心,自请弹奏月琴助兴,皇帝应允。
她貌美擅琴,琴声精妙,绵长动听。
正当众人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坐在宴席最高位的皇帝却一脸不耐,突然一把推开斟酒的宫女,怒斥道:“滚开。”
皇帝自顾自的抢过酒壶,闷闷的独自对酌。
那小宫女被推得失去了平衡,额头重重的磕在台阶上,刹时便见了血。
可她却不敢吭一声,勉强爬起来维持好跪姿,慌张的认着错。
皇后在一旁打着圆场,“罢了,你下去吧”
这关头,众人皆提着十二分胆子伺候,不敢轻易触了皇帝的霉头。
这几年,皇帝的性子愈发阴晴不定,随侍的宫人皆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皇后在一旁略劝了几句,见皇帝不理睬,终是轻轻叹了口气,命下人去备醒酒汤。
小插曲过去后,众人又继续饮酒聊天,极力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裴闻岐将这些抛诸脑后,向瑶池走去。
他实在是不喜欢这种闹哄哄的场合,倒不若战场上浴血杀敌来得痛快。
……
月光清澈如水,凉凉的晚风吹散了湖里的月亮,也打散了水面倒映的两个小小人影。
裴善坐在岸边的假山背面,尝着糕饼,和身边的小蝶有一搭没一搭的小声聊着天。
小蝶从始至终都有些许不安,巴巴的拉着裴善的袖口追问:“公主,我们为何要坐在这里吃糕饼,不怕被人发现吗?不如我们回宫去吧。”
裴善一边装作不经意的察看着周围,一边心不在焉的安抚她,“没事,这里隐蔽,不会有人注意到我们的。”
说着,顺手指向天际,“……你瞧……这里的月亮多圆多大呀,回宫了哪能赏到这么好的月亮。”
小蝶一直是百分百信任裴善,听她这么一说,也放下心来,专心赏月,“公主说的对,今年的月亮可真圆,中秋团圆夜,纵是不能和家人团圆,能和公主一块儿赏月,小蝶也觉着很开心了。”
“公主……公主您是否也有所感?”小蝶鼓足勇气,眼巴巴的看向裴善,期待着她的回答。
然而裴善没有听见,另一件事正占据着她的心神。
风中传来似有似无的悠悠琴声,她静静地侧耳聆听,认出那是《念君安》的曲调,从前她听娘亲弹过一次,记忆深刻。
她的娘亲,那个名唤容娘,才二十五岁便与世长辞的貌美女子。
娘亲去世时裴善还小,脑海中关于她的音容笑貌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模糊,只记得她很漂亮很温柔。
裴善印像最深刻的是娘亲眉宇间那终年不散的愁容,淡淡的,似朦胧的晨雾般轻飘飘,走进了才惊觉被沾湿了发。
娘亲以前时常抱着年幼的她赏花听曲,也会亲手做糕饼给她吃,看向她的目光很温柔。
其实,按仪制,裴善是应该叫她母妃的,可娘亲不喜欢这个称呼,让裴善私下里叫她娘亲。
那时父皇常常来看望娘亲,对自己也还算宠爱。
后来也不知怎的,渐渐的父皇就不来了。
而那个貌美女子似暮春残留的一朵开败了的蔷薇,一天天的枯萎凋谢,最终在一个深秋的清晨,迎来了衰亡。
她总是淡淡的,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笑,在裴善的记忆里仅有两次。
一次是她为裴善弹奏《念君安》的时候,另一次便是临终前气息奄奄之时。
那时她已经病得脸色苍白,气若游丝,却努力抬起无力的手抚上榻边哭的伤心的女儿的脸。
娘亲临终前撑着一口气断断续续的告诉裴善,以后在宫中要守拙自保,切不可得罪了皇后。
病痛折磨着她,她的嘴角却上扬着,慢慢的说:“小善,娘亲对不住你,不能看着你长大。”
“小善以后不要被困在这里,娘亲希望你走出去,以后若是你在宫中过不下去了,就去求你父皇,他或许会同意放你出宫去……”
“小善乖,别哭,娘亲一点儿也不疼。”
直到现在裴善也不明白,娘亲当时为何会那样说,自古以来公主若非出嫁是不可以随意离宫的,若有特例便是受宠的公主得陛下恩典,出宫另辟公主府。
但裴善既不愿草草嫁人,也并不受宠。
所以她不理解,就像不理解娘亲临终前嘴角的笑容。
那么自然,那么深刻,似解脱,似如偿所愿。
娘亲逝世后,因位分不高,其遗体不能葬入皇陵,她的生后事也是草草了事。
父皇在娘亲下葬那天匆匆来看了一眼。
屏退旁人后,他独自在灵堂站了一会儿,出来时冷冷的撇了披麻戴孝的裴善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之后再也没有来过。
“出去,我要怎么出去呢?”想起娘亲临终前的话,裴善陷在思绪里打转。
小蝶见公主举着半块糕饼沉默了半晌,却冷不丁的冒出这句话,感到奇怪,“公主,您要去哪儿?小蝶陪着您去好不好?”
裴善眨了眨眼睛,回过神来,小蝶无辜的脸在眼前放大,便上手去捏她的脸,故作轻松道:“我还能去哪儿?傻小蝶,你听错啦。”
小蝶今年才十岁,瘦的像猴儿,偏偏脸蛋儿肉嘟嘟的,平日里裴善老是笑她吃的东西全长脸蛋子上去了。
小蝶歪着头躲来躲去,主仆二人推推搡搡,亲密无间。
打玩之间,怀里的糕饼逃了一块跳进了湖里。
“噗通”一声,停在湖边休息的白鹭受惊,怪叫着飞远了。
“呱、呱、呱……”
叫声低哑难听,格外醒目。
“谁?出来”
假山对面突然传来冷厉的呵斥声。
裴善僵住了身子,笑容凝固在脸上,小蝶吓得缩成一团。
是谁呢……
太和殿,摆酒设宴,满汉全席之盛,悠悠丝竹之声不绝。
皇亲贵族之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凉凉的秋风并没有堙灭众人的热情。
率兵出征的三皇子班师回朝,又恰逢中秋团圆佳节,正是喜上添喜的好事。
三皇子裴闻岐作为此次宴席的主人公,自是少不了受人吹捧赞扬。
张御史携杯向上位的皇帝致敬,声如洪钟,“陛下,三皇子年少有为,能在半月之内率三千精骑破胡人万军,击退胡人出疆界数千里,还国土百姓安灵,这真是天佑我大祁啊。”
兵部尚书萧霁也趁势站了起来,“陛下,三皇子率领的羽林军斩获马匹千骑,粮草无数,三皇子更是亲手斩杀了胡军将领之首,大涨我军士气,此次出征,三皇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啊,陛下。”
此次随行出征的将领也纷纷附和。
三皇子裴闻岐坦然面对众人的称赞,颔首不语,面上始终挂着谦逊的微笑。
皇帝坐在最高位,似有醉意。
闻言,微微眯了眯眼,他将目光投向下座坐的板正的三皇子,招手示意。
“闻岐,你上前来。”
裴闻岐上前拘礼,向皇帝呈上黑色的箱匣,“父皇”。
随侍的太监接过箱匣,打开递给皇帝过目。
里面赫然装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正是胡军将领之首。
周围离得近的人早已被这血腥的场面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皇帝却只是冷淡的看了一眼便移开了目光。
他不紧不慢的饮了一口酒,将裴闻岐从上到下的细细打量了一番,发觉自己这个儿子似乎变了许多。
十五岁入军队历练,如今已有三年,长高了许多,冷白的皮肤深了一个度,交叠行礼的手上添了几道细细的伤痕,身型愈发挺拔,面目也愈发坚韧。
少年一语不发的低头站着,银簪束发,头戴抹额,身穿淡黄色蟒袍,月白色腰封上坠着一枚弯月。低调谦和,看起来俨然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皇子,让人难以将他和战场上冲锋杀敌的将军联系到一起。
但父子连心,皇帝很清楚,再好的皮囊也只是虚有其表,他这个儿子温润的外表之下藏着隐秘的爪牙。
正如那双深邃的眼睛,善于隐蔽锋芒,令人看不出情绪。
皇帝盯着裴闻岐看了半晌,却不发一语。
恭敬行礼的裴闻岐不卑不亢,站姿挺拔。
父与子、君与臣之间无形的较量形成诡异的安静,悄然在殿内游走着。
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却不敢吱声。
还是一旁的皇后出声打破了僵局,“陛下,臣妾替闻岐讨个赏,这孩子可是立了大功呢。”
闻言皇帝回过神来,反问她道:“皇后觉得朕该给他些什么赏赐比较合适呢?”声音隐含笑意,却漫不经心。
“臣妾岂敢替陛下拿主意,陛下圣明,金银珠宝、笔墨书画不拘着赏赐些便好,只是……”
皇后扬起柔柔的笑,挽袖替皇帝斟酒,“若要给更大的赏赐,还得陛下来定呀。”
一语既出,四下皆惊,都明白了皇后的意图。
张御史会意,趁热打铁道:“陛下,请恕微臣直言,太子之位空悬,终不是长久之计,立嗣之事可否提上日程,还望陛下斟酌。”
中书令顾惟安请奏道:“陛下,三皇子虽然年轻,但文武双全,此次又立下了军功,微臣愚见,三皇子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啊。”
此话一出,大皇子一派的人坐不住了。
尚书侍郎曹斌请奏道:“陛下,自古以来立嫡立长,太子之位理应归于长子,请陛下三思。”
大皇子在座下已是冷汗淋漓,咬牙切齿。
当今天子方不惑之龄,却整日沉迷于求仙问道、鬼神之说,对后宫佳丽三千视若无睹,因此后宫诞下子女甚少。皇后的二皇子早年夭折,因而将年幼丧母的三皇子记在名下,贵妃育有七皇子,而除了裴善,其余四公主,五公主皆是两位婕妤所出。
大皇子身为长子,自知才逊,又不是出自中宫之后,虽已及冠,但还未获得亲王封号。但他自认为年长,太子之位合该归属于他。
近来立长立贤之说争议不断,裴闻岐作为皇后的养子,现又立下军功,因而大皇子一直将裴闻岐视作眼中钉。
皇帝对座下的争论充耳不闻,仍面向裴闻岐,“闻岐,你怎么看?”
少年垂下眼睫,掩盖住情绪,只是恭敬行礼道:“为国杀敌是儿臣该尽的本分,其余的,儿臣愧不敢当。”
皇帝打量了他一阵,颔首,缓缓道:“立位之事朕尚需斟酌,此次三皇子出征确是立下了大功,既如此,赐三皇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册封三皇子为荣亲王,赐封地荣安郡,待及冠之后,可迁至封地,大皇子既已及冠,也封为晋亲王,赐封地晋安郡。”
圣旨一下,一时间,宴席上古怪的气氛蔓延开来。
大皇子一派自不必说,预料之外的封赏,大皇子欢天喜地的谢恩,“谢父皇,儿臣领旨。”
以张御史、中书令一派的三皇子党却有些不满,立位之事不可轻易定夺自是不假,三皇子立下战功,封爵也是应当的,怎的还要捎上大皇子?
裴闻岐不动声色的领旨谢恩,“谢父皇,儿臣遵旨。”
皇后淡淡的撇了大皇子一样,面上还是挂着不变的温柔浅笑,“如此甚好,大皇子也大了,这下两兄弟都封了爵位,好事成双,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只有座下的贵妃面色略有些僵硬,她嘴上附和着说了些道喜的话,宽大华服的遮掩下早已悄悄撕碎了两张帕子。
没办法,她所生的七皇子年方一岁,这个场合她插不上嘴,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皇子和三皇子谢恩领旨,暗自气恼。
宴席仍在继续,皇后颇为关心的拉着裴闻岐说了好一会儿话,他也一一温顺对答。
酒过三巡,裴闻岐推脱掉了周围人客套的敬酒与恭维,借口宿醉离席。
贵妃为了讨皇帝欢心,自请弹奏月琴助兴,皇帝应允。
她貌美擅琴,琴声精妙,绵长动听。
正当众人沉浸在优美的琴声之中时,坐在宴席最高位的皇帝却一脸不耐,突然一把推开斟酒的宫女,怒斥道:“滚开。”
皇帝自顾自的抢过酒壶,闷闷的独自对酌。
那小宫女被推得失去了平衡,额头重重的磕在台阶上,刹时便见了血。
可她却不敢吭一声,勉强爬起来维持好跪姿,慌张的认着错。
皇后在一旁打着圆场,“罢了,你下去吧”
这关头,众人皆提着十二分胆子伺候,不敢轻易触了皇帝的霉头。
这几年,皇帝的性子愈发阴晴不定,随侍的宫人皆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皇后在一旁略劝了几句,见皇帝不理睬,终是轻轻叹了口气,命下人去备醒酒汤。
小插曲过去后,众人又继续饮酒聊天,极力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裴闻岐将这些抛诸脑后,向瑶池走去。
他实在是不喜欢这种闹哄哄的场合,倒不若战场上浴血杀敌来得痛快。
……
月光清澈如水,凉凉的晚风吹散了湖里的月亮,也打散了水面倒映的两个小小人影。
裴善坐在岸边的假山背面,尝着糕饼,和身边的小蝶有一搭没一搭的小声聊着天。
小蝶从始至终都有些许不安,巴巴的拉着裴善的袖口追问:“公主,我们为何要坐在这里吃糕饼,不怕被人发现吗?不如我们回宫去吧。”
裴善一边装作不经意的察看着周围,一边心不在焉的安抚她,“没事,这里隐蔽,不会有人注意到我们的。”
说着,顺手指向天际,“……你瞧……这里的月亮多圆多大呀,回宫了哪能赏到这么好的月亮。”
小蝶一直是百分百信任裴善,听她这么一说,也放下心来,专心赏月,“公主说的对,今年的月亮可真圆,中秋团圆夜,纵是不能和家人团圆,能和公主一块儿赏月,小蝶也觉着很开心了。”
“公主……公主您是否也有所感?”小蝶鼓足勇气,眼巴巴的看向裴善,期待着她的回答。
然而裴善没有听见,另一件事正占据着她的心神。
风中传来似有似无的悠悠琴声,她静静地侧耳聆听,认出那是《念君安》的曲调,从前她听娘亲弹过一次,记忆深刻。
她的娘亲,那个名唤容娘,才二十五岁便与世长辞的貌美女子。
娘亲去世时裴善还小,脑海中关于她的音容笑貌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模糊,只记得她很漂亮很温柔。
裴善印像最深刻的是娘亲眉宇间那终年不散的愁容,淡淡的,似朦胧的晨雾般轻飘飘,走进了才惊觉被沾湿了发。
娘亲以前时常抱着年幼的她赏花听曲,也会亲手做糕饼给她吃,看向她的目光很温柔。
其实,按仪制,裴善是应该叫她母妃的,可娘亲不喜欢这个称呼,让裴善私下里叫她娘亲。
那时父皇常常来看望娘亲,对自己也还算宠爱。
后来也不知怎的,渐渐的父皇就不来了。
而那个貌美女子似暮春残留的一朵开败了的蔷薇,一天天的枯萎凋谢,最终在一个深秋的清晨,迎来了衰亡。
她总是淡淡的,很少有发自内心的笑,在裴善的记忆里仅有两次。
一次是她为裴善弹奏《念君安》的时候,另一次便是临终前气息奄奄之时。
那时她已经病得脸色苍白,气若游丝,却努力抬起无力的手抚上榻边哭的伤心的女儿的脸。
娘亲临终前撑着一口气断断续续的告诉裴善,以后在宫中要守拙自保,切不可得罪了皇后。
病痛折磨着她,她的嘴角却上扬着,慢慢的说:“小善,娘亲对不住你,不能看着你长大。”
“小善以后不要被困在这里,娘亲希望你走出去,以后若是你在宫中过不下去了,就去求你父皇,他或许会同意放你出宫去……”
“小善乖,别哭,娘亲一点儿也不疼。”
直到现在裴善也不明白,娘亲当时为何会那样说,自古以来公主若非出嫁是不可以随意离宫的,若有特例便是受宠的公主得陛下恩典,出宫另辟公主府。
但裴善既不愿草草嫁人,也并不受宠。
所以她不理解,就像不理解娘亲临终前嘴角的笑容。
那么自然,那么深刻,似解脱,似如偿所愿。
娘亲逝世后,因位分不高,其遗体不能葬入皇陵,她的生后事也是草草了事。
父皇在娘亲下葬那天匆匆来看了一眼。
屏退旁人后,他独自在灵堂站了一会儿,出来时冷冷的撇了披麻戴孝的裴善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之后再也没有来过。
“出去,我要怎么出去呢?”想起娘亲临终前的话,裴善陷在思绪里打转。
小蝶见公主举着半块糕饼沉默了半晌,却冷不丁的冒出这句话,感到奇怪,“公主,您要去哪儿?小蝶陪着您去好不好?”
裴善眨了眨眼睛,回过神来,小蝶无辜的脸在眼前放大,便上手去捏她的脸,故作轻松道:“我还能去哪儿?傻小蝶,你听错啦。”
小蝶今年才十岁,瘦的像猴儿,偏偏脸蛋儿肉嘟嘟的,平日里裴善老是笑她吃的东西全长脸蛋子上去了。
小蝶歪着头躲来躲去,主仆二人推推搡搡,亲密无间。
打玩之间,怀里的糕饼逃了一块跳进了湖里。
“噗通”一声,停在湖边休息的白鹭受惊,怪叫着飞远了。
“呱、呱、呱……”
叫声低哑难听,格外醒目。
“谁?出来”
假山对面突然传来冷厉的呵斥声。
裴善僵住了身子,笑容凝固在脸上,小蝶吓得缩成一团。
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