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朗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是道女声,那声音有点熟悉,可想不起在哪里听过,最重要的是那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似乎是带着难以置信的语气。
然而他平日并没有熟识交好的女子,更没去过烟花酒楼。
他回头看了一眼,也只从人缝里瞥到那女子帷帽的一角,然后摩肩接踵的人群便封锁了他的视线,再多讶异和困惑也只在高云朗眸中一闪而过。
他得赶回家告诉爹娘和姐姐哥哥这个好消息。
还没来得及看他一眼,刘羲和涌起的一腔热情凉了彻底,两年未见,刘羲和对高云朗的思念皆寄托在镇军将军府元宵节放的几盏天灯和早年的几封往来书信中。
因着这遭错过,刘羲和闷闷不乐了大半天,又想着好歹是高云朗高中的大好日子,耍了一套棍法哄了哄自己,晚饭多吃了两大碗饭。
刘翊安看着小妹规规矩矩、细嚼慢咽地吃了三碗饭和一碟子菜,当场傻了眼。
难得反思自己作为男子是不是饭量太小,最近好像身板也不如妹妹结实,只占了个头高的优势。
想到自己柔弱书生的形象,刘翊安多少有点受挫,心里暗下决心,做哥哥的日后难道要让妹妹保护自己吗?嗯,要锻炼!
然而,只一年多光景,高云朗就把自己作的名声扫地,从将军府家有才华有前途的公子哥变成都城里头榜上有名的浪荡子弟。
日日遛鸟斗蛐蛐,偶尔还和三两狐朋狗友去勾栏瓦舍喝得酩酊大醉。
高大川和严春蔓大棒甜枣都试了一遍,他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赖样子,大姐和二哥轮番疏导,也没撬出高云朗变脸的真相。
左右只有一句,“我不考了。”
老爹高大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高云朗中举人时,圣上甚至特意召见,直言他有福气,女儿是巾帼英雄,儿子也是栋梁之材,特准高云朗破格去京兆府历练,待过了殿试,定重用。
皇恩浩荡,高大川千恩万谢出了宫门,对镇军将军府能再得圣眷倍感欣慰。
原以为事情会按部就班发展下去,没想到在京兆府历练了一年,倒把高云朗练趴下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京都城里的种种变化,刘羲和一概不得而知。
一年前,刘羲和也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这决定来得自然干脆却非刘羲和主动。
高云朗入职京兆府月余,刘羲和的母亲安正玉外出游玩归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了半年团圆日子,直到某个传闻的出现。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鹤家年方及笄的小女儿被圣上指婚给齐国公的嫡子。
据说李鹤的女儿对婚事不满,年纪小胆子大,竟然从府里逃出去,被李家在城外一处破庙寻到,偷偷捆着回了家。
此事有关天家颜面,如此荒唐的举动既拂了齐国公的面子,又打了圣上的脸,一不留神便是抄家灭族之祸。
然而李家千防万防,消息依旧传到了圣上耳朵里,可怜年逾花甲的御史大人从圣上书房出来,两腿发软,由两个公公搀扶着才颤颤巍巍上了轿。
圣上严厉呵斥李鹤教女无方,官降一品,还罚了李鹤一年的俸禄,算是小惩大诫。
李鹤回到家,关起门来,把正头夫人原模原样地骂了一顿,斥责夫人连个闺阁女儿都看不住,差点给家里惹来大祸。
就这样,左都御史家和齐国公家结成了亲家,都察院一半的势力顺利纳入了圣上亲侄子齐国公的麾下。
这本算是秘闻,只为少数职位高的官宦知道,但刘博衍担任内阁学士一职,因职务之便知晓一些秘辛。
听李鹤的连襟的二叔公光禄寺少卿说,李鹤小女儿身边侍奉的一个嬷嬷曾在宫中待过许多年,自年轻时便随在东宫当差,后当今圣上登基,这个嬷嬷才放出宫。
那小女孩儿之所以能顺利躲避看守,逃出府外,似乎有这个嬷嬷的助力,而迅速找到小女孩儿也是这个嬷嬷提供了线索,妥妥的两面派。
李鹤知道了,竟也没说什么,没将人赶出府去。
这案子细节诸多,真假无从考证,可如果是真,细细思量这其中的关窍,又让人胆寒。
“女儿,爹娘有话同你讲。”安正玉难得正色,牵着女儿的手进了书房。
书房里,刘博衍也收敛了平日捋着胡子笑眯眯的模样,刘羲和紧张地咽了下口水。
“羲和,你早已到了婚嫁的年纪,原本我和你爹爹对外托辞你体弱,须得好生将养,暂不议亲。”安正玉叹了口气,继续道,“可李鹤家的事一出,给了我和你爹一个警醒,你往后的日子该有个决断了。”
“娘,女儿未曾想过婚嫁。”刘羲和拘谨地站在厅里,手下意识攥紧。
“爹娘不是一味催你婚嫁,而是想你对以后有个决断。”安正玉解释道。
刘博衍见刘羲和依旧皱着眉头不解,便接过话茬。
“羲和,爹知道,这两年你回家后,有诸多不自在。要学礼仪规矩,要参加各路官眷小姐的诗会。
“爹也知道,你心里虽万般不愿,但是个好孩子,体恤我和你母亲,总是把这些事做得极好。”
“可是,孩子,爹和你娘逼你学规矩,不是为了咱们家的面子和读书人的那套迂腐规矩。”
“是啊,你回家后,我便同你爹商量,为你多铺一条路。”听这话,刘羲和隐隐有些明白。
“孩子,若你想做贵女,以咱家的位置,在京都城里为你择一良婿不是问题,只是要趁早打算起来了,不然被抢先安排,”安正玉朝左上方施了抱拳礼,刘羲和了然,点了点头,“那咱们就被动了。”
“成亲后,成了官眷贵妇,锦衣玉食,出门前呼后拥,众人追捧服侍。可是,也有一些坏处。”安正玉说到这里,好像有万千感慨一般,深深看了丈夫一眼,刘博衍回以款款凝视。
气氛又有点暧昧了,好在刘羲和早就习惯自家父母黏黏糊糊的相处日常。
“当年我与你父亲定下婚约,一时万念俱灰。
一想到自己往后余生都要困在京都城的后宅里,过着外人看来光鲜亮丽实际在丈夫手底下凄凄惨惨讨生活的日子,整个人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丞相府,”刘博衍轻拍妻子手背以示安慰。
“后来,你爹不知怎的,知道了我的想法,便予我承诺,成婚后,不必日日待在后宅处理府内事务,想出门玩就出门玩,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你初回家时,只通晓些佛经和功夫。
我与你娘想,要是你打算像普通女孩一样挑夫家,日日在贵族圈子里打转,那就不能只懂些佛经和功夫,贵族的礼仪和在圈子里的名声就不能不做打算。
是以,我和你娘逼着你学这些,这些表面的事用不上也就罢了,一旦用的着,咱们得有。”刘博衍语调沉稳平缓,安正玉却渐渐有点沉不住气,变得激动起来。
“又或者,女儿有别的打算,我和你爹也同样支持,届时家里就放出消息,说你出家做姑子去了,任他们如何分说,咱们只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日子。
所以,女儿,别有什么顾虑,不管你选什么路,爹娘都依你的,只要你想定想准。”
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刘羲和心里软成了一滩。
她幼时体弱,吃了许多汤药也不见好转。
直到刘羲和六岁那年,她和父母哥哥同去元宵庙会赏灯猜谜,偶遇一个算命先生,说她有一段佛缘,要送去寺庙里养一段时间,身体自然会强健起来。
刘博衍是个从翰林院侍读混成内阁学士的老学究,做事有些文官的老派腔调,回家关起门来和老婆大人一商量,竟果断决定把女儿送去城郊的慈光寺。
“子不语怪力乱神,非不信也。”她记得离家前,父亲捋着胡子笑眯眯地给出这么一个理由。
她当时才六岁,跟着哥哥刘翊安在学堂启蒙,浅读过《论语》《孟子》,当时不甚理解。
待长大些,眼看着其他官员家的女儿们都在读《女则》,学礼仪,练琴棋书画,还要研习女红,刘羲和方才明白自己的父母是何等开明慈爱。只为求女儿一个康健的可能性,全然不顾世俗的条条框框。
“娘,你真幸福,我若是能像你一般活就好了。”
回到闺房,刘羲和一下子扑进母亲的怀里撒娇,安正玉把女儿拥住,露出方才没有的神情。
“傻闺女,娘是能打破一些常规,可总归是逃不脱的。手上仅有的一点权力还是你父亲给的。”
“是啊,爹很爱您。若是我日后的心上人,也像爹这般心疼妻子就好了。”刘羲和微微抬头,眼里难掩羡慕。
安正玉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她有点不忍心打破少女的浪漫情怀,又觉得身为母亲,她不得不说。
“可是我的自由,为何需要别人赐予呢?为何我的自由,不是握在父兄手里,就是丈夫手里。他们爱我宠我,便予我,如果不爱不宠,便不予。说什么宰相府的千金小姐,除了平常百姓艳羡的财富,娘只是一只被网束缚住的鸟。”
刘羲和怔住了,平日她只对母亲的生活羡慕不已,总觉得女孩子活成母亲这样,便是自由自在,快活得很,却从未想过更深一层,如今听母亲分说,好像确实是这样。
见到女儿怔住,安正玉担心自己是不是说破了太多。
当下处境,过得糊涂些,也未必不好,至少女儿有娘家撑腰,即便没有自由,但她和刘博衍会最大限度保证女儿的幸福。
“娘说这些,不是要左右你的决定,而是……”
“娘,我明白,这个决定我会慎重,多谢爹和娘为女儿这般筹谋。”
那晚,刘羲和与母亲讨论了许多,讲了自己在佛寺这些年的见闻,坦明了对高云朗的仰慕。
彼时高云朗以武将之子的身份考中举人,入职京兆府,在一众公子哥里小有名气,安正玉回京后也听说过一些。
没想到和自家女儿还有一段缘分,看女儿也是心动的,安正玉试探道:
“这孩子倒不错,家里人口简单,都是平民、武将出身,想必规矩不会很多,也无甚复杂的宅门内斗,羲和,这确是一个好的选择,若你有意,娘也可以前去为你打探,促成这门亲事。”
作者:号外,号外!御史大人连襟的二叔公是个大嘴巴。
然而他平日并没有熟识交好的女子,更没去过烟花酒楼。
他回头看了一眼,也只从人缝里瞥到那女子帷帽的一角,然后摩肩接踵的人群便封锁了他的视线,再多讶异和困惑也只在高云朗眸中一闪而过。
他得赶回家告诉爹娘和姐姐哥哥这个好消息。
还没来得及看他一眼,刘羲和涌起的一腔热情凉了彻底,两年未见,刘羲和对高云朗的思念皆寄托在镇军将军府元宵节放的几盏天灯和早年的几封往来书信中。
因着这遭错过,刘羲和闷闷不乐了大半天,又想着好歹是高云朗高中的大好日子,耍了一套棍法哄了哄自己,晚饭多吃了两大碗饭。
刘翊安看着小妹规规矩矩、细嚼慢咽地吃了三碗饭和一碟子菜,当场傻了眼。
难得反思自己作为男子是不是饭量太小,最近好像身板也不如妹妹结实,只占了个头高的优势。
想到自己柔弱书生的形象,刘翊安多少有点受挫,心里暗下决心,做哥哥的日后难道要让妹妹保护自己吗?嗯,要锻炼!
然而,只一年多光景,高云朗就把自己作的名声扫地,从将军府家有才华有前途的公子哥变成都城里头榜上有名的浪荡子弟。
日日遛鸟斗蛐蛐,偶尔还和三两狐朋狗友去勾栏瓦舍喝得酩酊大醉。
高大川和严春蔓大棒甜枣都试了一遍,他却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赖样子,大姐和二哥轮番疏导,也没撬出高云朗变脸的真相。
左右只有一句,“我不考了。”
老爹高大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高云朗中举人时,圣上甚至特意召见,直言他有福气,女儿是巾帼英雄,儿子也是栋梁之材,特准高云朗破格去京兆府历练,待过了殿试,定重用。
皇恩浩荡,高大川千恩万谢出了宫门,对镇军将军府能再得圣眷倍感欣慰。
原以为事情会按部就班发展下去,没想到在京兆府历练了一年,倒把高云朗练趴下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京都城里的种种变化,刘羲和一概不得而知。
一年前,刘羲和也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这决定来得自然干脆却非刘羲和主动。
高云朗入职京兆府月余,刘羲和的母亲安正玉外出游玩归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过了半年团圆日子,直到某个传闻的出现。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鹤家年方及笄的小女儿被圣上指婚给齐国公的嫡子。
据说李鹤的女儿对婚事不满,年纪小胆子大,竟然从府里逃出去,被李家在城外一处破庙寻到,偷偷捆着回了家。
此事有关天家颜面,如此荒唐的举动既拂了齐国公的面子,又打了圣上的脸,一不留神便是抄家灭族之祸。
然而李家千防万防,消息依旧传到了圣上耳朵里,可怜年逾花甲的御史大人从圣上书房出来,两腿发软,由两个公公搀扶着才颤颤巍巍上了轿。
圣上严厉呵斥李鹤教女无方,官降一品,还罚了李鹤一年的俸禄,算是小惩大诫。
李鹤回到家,关起门来,把正头夫人原模原样地骂了一顿,斥责夫人连个闺阁女儿都看不住,差点给家里惹来大祸。
就这样,左都御史家和齐国公家结成了亲家,都察院一半的势力顺利纳入了圣上亲侄子齐国公的麾下。
这本算是秘闻,只为少数职位高的官宦知道,但刘博衍担任内阁学士一职,因职务之便知晓一些秘辛。
听李鹤的连襟的二叔公光禄寺少卿说,李鹤小女儿身边侍奉的一个嬷嬷曾在宫中待过许多年,自年轻时便随在东宫当差,后当今圣上登基,这个嬷嬷才放出宫。
那小女孩儿之所以能顺利躲避看守,逃出府外,似乎有这个嬷嬷的助力,而迅速找到小女孩儿也是这个嬷嬷提供了线索,妥妥的两面派。
李鹤知道了,竟也没说什么,没将人赶出府去。
这案子细节诸多,真假无从考证,可如果是真,细细思量这其中的关窍,又让人胆寒。
“女儿,爹娘有话同你讲。”安正玉难得正色,牵着女儿的手进了书房。
书房里,刘博衍也收敛了平日捋着胡子笑眯眯的模样,刘羲和紧张地咽了下口水。
“羲和,你早已到了婚嫁的年纪,原本我和你爹爹对外托辞你体弱,须得好生将养,暂不议亲。”安正玉叹了口气,继续道,“可李鹤家的事一出,给了我和你爹一个警醒,你往后的日子该有个决断了。”
“娘,女儿未曾想过婚嫁。”刘羲和拘谨地站在厅里,手下意识攥紧。
“爹娘不是一味催你婚嫁,而是想你对以后有个决断。”安正玉解释道。
刘博衍见刘羲和依旧皱着眉头不解,便接过话茬。
“羲和,爹知道,这两年你回家后,有诸多不自在。要学礼仪规矩,要参加各路官眷小姐的诗会。
“爹也知道,你心里虽万般不愿,但是个好孩子,体恤我和你母亲,总是把这些事做得极好。”
“可是,孩子,爹和你娘逼你学规矩,不是为了咱们家的面子和读书人的那套迂腐规矩。”
“是啊,你回家后,我便同你爹商量,为你多铺一条路。”听这话,刘羲和隐隐有些明白。
“孩子,若你想做贵女,以咱家的位置,在京都城里为你择一良婿不是问题,只是要趁早打算起来了,不然被抢先安排,”安正玉朝左上方施了抱拳礼,刘羲和了然,点了点头,“那咱们就被动了。”
“成亲后,成了官眷贵妇,锦衣玉食,出门前呼后拥,众人追捧服侍。可是,也有一些坏处。”安正玉说到这里,好像有万千感慨一般,深深看了丈夫一眼,刘博衍回以款款凝视。
气氛又有点暧昧了,好在刘羲和早就习惯自家父母黏黏糊糊的相处日常。
“当年我与你父亲定下婚约,一时万念俱灰。
一想到自己往后余生都要困在京都城的后宅里,过着外人看来光鲜亮丽实际在丈夫手底下凄凄惨惨讨生活的日子,整个人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出丞相府,”刘博衍轻拍妻子手背以示安慰。
“后来,你爹不知怎的,知道了我的想法,便予我承诺,成婚后,不必日日待在后宅处理府内事务,想出门玩就出门玩,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你初回家时,只通晓些佛经和功夫。
我与你娘想,要是你打算像普通女孩一样挑夫家,日日在贵族圈子里打转,那就不能只懂些佛经和功夫,贵族的礼仪和在圈子里的名声就不能不做打算。
是以,我和你娘逼着你学这些,这些表面的事用不上也就罢了,一旦用的着,咱们得有。”刘博衍语调沉稳平缓,安正玉却渐渐有点沉不住气,变得激动起来。
“又或者,女儿有别的打算,我和你爹也同样支持,届时家里就放出消息,说你出家做姑子去了,任他们如何分说,咱们只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日子。
所以,女儿,别有什么顾虑,不管你选什么路,爹娘都依你的,只要你想定想准。”
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释,刘羲和心里软成了一滩。
她幼时体弱,吃了许多汤药也不见好转。
直到刘羲和六岁那年,她和父母哥哥同去元宵庙会赏灯猜谜,偶遇一个算命先生,说她有一段佛缘,要送去寺庙里养一段时间,身体自然会强健起来。
刘博衍是个从翰林院侍读混成内阁学士的老学究,做事有些文官的老派腔调,回家关起门来和老婆大人一商量,竟果断决定把女儿送去城郊的慈光寺。
“子不语怪力乱神,非不信也。”她记得离家前,父亲捋着胡子笑眯眯地给出这么一个理由。
她当时才六岁,跟着哥哥刘翊安在学堂启蒙,浅读过《论语》《孟子》,当时不甚理解。
待长大些,眼看着其他官员家的女儿们都在读《女则》,学礼仪,练琴棋书画,还要研习女红,刘羲和方才明白自己的父母是何等开明慈爱。只为求女儿一个康健的可能性,全然不顾世俗的条条框框。
“娘,你真幸福,我若是能像你一般活就好了。”
回到闺房,刘羲和一下子扑进母亲的怀里撒娇,安正玉把女儿拥住,露出方才没有的神情。
“傻闺女,娘是能打破一些常规,可总归是逃不脱的。手上仅有的一点权力还是你父亲给的。”
“是啊,爹很爱您。若是我日后的心上人,也像爹这般心疼妻子就好了。”刘羲和微微抬头,眼里难掩羡慕。
安正玉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她有点不忍心打破少女的浪漫情怀,又觉得身为母亲,她不得不说。
“可是我的自由,为何需要别人赐予呢?为何我的自由,不是握在父兄手里,就是丈夫手里。他们爱我宠我,便予我,如果不爱不宠,便不予。说什么宰相府的千金小姐,除了平常百姓艳羡的财富,娘只是一只被网束缚住的鸟。”
刘羲和怔住了,平日她只对母亲的生活羡慕不已,总觉得女孩子活成母亲这样,便是自由自在,快活得很,却从未想过更深一层,如今听母亲分说,好像确实是这样。
见到女儿怔住,安正玉担心自己是不是说破了太多。
当下处境,过得糊涂些,也未必不好,至少女儿有娘家撑腰,即便没有自由,但她和刘博衍会最大限度保证女儿的幸福。
“娘说这些,不是要左右你的决定,而是……”
“娘,我明白,这个决定我会慎重,多谢爹和娘为女儿这般筹谋。”
那晚,刘羲和与母亲讨论了许多,讲了自己在佛寺这些年的见闻,坦明了对高云朗的仰慕。
彼时高云朗以武将之子的身份考中举人,入职京兆府,在一众公子哥里小有名气,安正玉回京后也听说过一些。
没想到和自家女儿还有一段缘分,看女儿也是心动的,安正玉试探道:
“这孩子倒不错,家里人口简单,都是平民、武将出身,想必规矩不会很多,也无甚复杂的宅门内斗,羲和,这确是一个好的选择,若你有意,娘也可以前去为你打探,促成这门亲事。”
作者:号外,号外!御史大人连襟的二叔公是个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