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处乡间小道上,一个身穿青衣的驿使策马从道路上跑过,身后掀起一阵尘土。
穿过小路和长满灌木的树林,一条河悄然出现,岸边有一群正在挖水渠的劳工和几个官员,为首的那个身穿深绿色圆领澜袍,即使只是远远地看,也可见他身姿挺拔,长身玉立,清贵潇洒。
“县令大人!”终于见到收信的人,青衣驿使下马快步朝他跑去。
被叫的人转过身去,清晨的阳光照在他白净的脸上,俊美得连阳光都要羞涩几分,线条逐渐分明的脸上已经褪去稚气,眉宇间带着几分不扎人的骄傲和疏离。
这几年让他成长了不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县令。
“县令大人,有您的信,从京城加急来的。”青衣驿使一边喘着气,一边将信塞到这位青年县令的手上。
杜文焕接过拆开,才发现这是老师写给自己的信。
“文焕亲启,
这几年为师在京城也听过你不少事迹,做得不错,已经不是那个稚气的孩子了。京城这边有大案子,陛下命为师查案,已经掌握了不少线索。前不久为师已经上书请求陛下将你调回京城,估计就这几日文书将会下达。做好准备,这次的案子对你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师”
看完信,杜文焕将它收好,心中百感交加。又转头对驿使说:“辛苦了,请回驿站休息吧。下官还要监督修建水渠,就不送了。”
“杜大人真是爱民如子,”驿使一边感叹,一边骑上马,“那下官就先告辞了。”
“慢走。”
目送驿使离开,杜文焕又转头对那些官员说:“修建水渠的工程图拿过来,我再跟你们说一说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灌溉的水渠一定要尽早完成,夏末秋初雨水较多,又快到收获的农时,防洪防涝仍然是必须的。”
众官员齐声说:“是。”
等杜文焕处理完所有的事回到府邸时,已经是晚上了。
忽明忽暗的灯盏下,杜文焕又将老师的信展开看了一遍。
老师的意思是让自己调任回京,好帮助他调查案件。
就杜文焕所了解,老师已经七十岁高龄,但陛下仍然要早就致仕的他填补从三品大理寺卿之位。
此举若是在从前,是无法让人理解的。
但最近京城出了一件悬案,有几位官员在家中离奇死亡,参与调查的官员查不出原因,抓了一批人又迫于民意放了一批人。
皇帝因为他们久久查不出嫌犯大怒,处理了一批官员。久而久之,许多官员都不愿意碰这件案子,宁愿罢官归乡也不愿有半点牵连。
老师就是在这关口被皇帝强令上任的,他原来也担任过大理寺卿,经验丰富,又教出过许多优秀的学生。
杜文焕就是他最后一个学生,有时候老师会笑称杜文焕是他的“关门弟子”。
在杜文焕十七岁高中探花之后,因殿试时的策论文辞优美,字字珠玑,加上博学宏词和书判拔萃两科成绩优异,被选入秘书省做校书郎。
校书郎虽是九品小官,竞争却十分激烈,要求也非常高,甚至有人在著述中称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
加上诸多前人从校书郎官至宰相,又让这官位被人高看一眼。时人认为校书郎是清流,而秘书省的校书郎更是优中之优。
老师也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任秘书省的校书郎才注意到他。
当时老师已经六十多岁,早已退居家中,只是一位曾经的学生来看望他时带了抄写的杜文焕的卷子。
老师看了之后赞赏不已,在那个学生帮忙引荐之后,杜文焕便成了他最后一个学生。
“文焕,你以后可堪大用,”老师在一次棋局对弈失败之后对杜文焕说,“只是在羽翼未丰之时要懂得避开锋芒,过盛则衰。我见你落子愈发凌厉,有野心是好事,但过于执着只会被人利用。”
“学生明白了。”杜文焕虚心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你们这些年轻人,年轻气盛,总以为什么都可以改变,”老师叹了口气,苍老的声音中满是无奈,“很多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见你们这样,又是欣慰又是担忧,总想将你们保护在羽翼下。但我已经老了,你们却仍然在成长。”
杜文焕顿了顿,发觉老师是想起了什么心事,便问:“老师是想起什么,才有此感叹么?”
“唉,”老师深深叹了口气,似乎想把胸中的浊气全吐出,他看着那些纵横交错的棋子,想起了一个更加精通此术的人,“我曾经有个学生,十六岁就高中状元,品德优异,心怀天下,博闻强识,聪明伶俐。只可惜······伴君如伴虎,造化弄人。你不仅要学会韬光养晦,还要揣明圣意,防那些小人大作文章。如果你有什么不可说的事,身边所有的人,包括我也绝不能透露。”
“?”杜文焕不太明白老师突然对他说这些做什么,但这一番话绝对是不避讳的肺腑之言。他感激地说:“我明白的,老师。那他后来去哪了,我是不是应该拜会一下?”
“不必了,”老师痛苦地说,“已经死了十多年了,连坟墓都不知道在哪。”
说完,便什么都不愿意再透露了。
从那之后,杜文焕谨记老师的教诲,不再一味地求官位进阶。
加上皇帝突然将几个官员下狱,杜文焕觉得有点危险,便主动请求外调。
在离开京城的那一天,老师亲自来送他,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文焕,一切小心。”
待杜文焕启程要走时,老师又冲上去,再次握住他的手说:“在外任职,即使官职微小也需记得要爱民如子,须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多锻炼是好事。”
杜文焕惊讶了一瞬,点点头,骑上马离开了京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回到现在,杜文焕独立在窗下,手里还拿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书。
离别时听了老师那番话感到惊讶是因为老师说的话,手上这本书扉页上也引用了同样的话,可见作者对这句话的重视。
这本书是他早在做官之前,从一个旧书摊上买到的。
当时这本书快要被当作废纸卖掉,却因为封面上的字迹引得他驻足停留。
封面上的题字缺胳膊少腿,勉强可以认出是“为官轶事”,封面已经破损了大半,露出里页。
可以看出作者的书法造诣极高,字迹婉若游龙,潇洒飘逸。
乍一看像是闲庭信笔,只用区区几笔就轻松勾出一本甚至可以不看内容,但论书法的佳作。
但细看内容之后更为惊异,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对治理一个地区十分在行,所做之事也都是有利于民的。
不论是兴修水利,还是放粮赈灾,都细细写明该怎么安排人员和物资,以及要注意的事。
并且作者在断案上颇有心得。上至杀人命案,下至家长里短,都能一一理清判明。
在杜文焕做官之初,就是这本书帮他读过难关。
他一直都很想找到这本书的作者,但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而且作者并未写上姓名,只留下残页供人细读。
老师说完那句话之后,他心里冒出一个突然而又奇怪的念头,是不是老师和作者认识呢?
不过也只是想想,作者恐怕未必有好下场。因为在书的最后一卷上,写了两个字——“巫术”。
凡是涉及这两个字的官员,都在维咸国严厉的“禁巫令”之下被流放或是处死。
作者也没写多少就停笔了,再没有后续。
实在让人觉得惋惜。
不过他绝不会涉及这些东西,这三年的积淀已经使他成长了许多,也不再需要这本书。
此去京城,必定可以让老师看看这些年攒下的阅历和经验,一扫之前的稚气。
穿过小路和长满灌木的树林,一条河悄然出现,岸边有一群正在挖水渠的劳工和几个官员,为首的那个身穿深绿色圆领澜袍,即使只是远远地看,也可见他身姿挺拔,长身玉立,清贵潇洒。
“县令大人!”终于见到收信的人,青衣驿使下马快步朝他跑去。
被叫的人转过身去,清晨的阳光照在他白净的脸上,俊美得连阳光都要羞涩几分,线条逐渐分明的脸上已经褪去稚气,眉宇间带着几分不扎人的骄傲和疏离。
这几年让他成长了不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县令。
“县令大人,有您的信,从京城加急来的。”青衣驿使一边喘着气,一边将信塞到这位青年县令的手上。
杜文焕接过拆开,才发现这是老师写给自己的信。
“文焕亲启,
这几年为师在京城也听过你不少事迹,做得不错,已经不是那个稚气的孩子了。京城这边有大案子,陛下命为师查案,已经掌握了不少线索。前不久为师已经上书请求陛下将你调回京城,估计就这几日文书将会下达。做好准备,这次的案子对你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师”
看完信,杜文焕将它收好,心中百感交加。又转头对驿使说:“辛苦了,请回驿站休息吧。下官还要监督修建水渠,就不送了。”
“杜大人真是爱民如子,”驿使一边感叹,一边骑上马,“那下官就先告辞了。”
“慢走。”
目送驿使离开,杜文焕又转头对那些官员说:“修建水渠的工程图拿过来,我再跟你们说一说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灌溉的水渠一定要尽早完成,夏末秋初雨水较多,又快到收获的农时,防洪防涝仍然是必须的。”
众官员齐声说:“是。”
等杜文焕处理完所有的事回到府邸时,已经是晚上了。
忽明忽暗的灯盏下,杜文焕又将老师的信展开看了一遍。
老师的意思是让自己调任回京,好帮助他调查案件。
就杜文焕所了解,老师已经七十岁高龄,但陛下仍然要早就致仕的他填补从三品大理寺卿之位。
此举若是在从前,是无法让人理解的。
但最近京城出了一件悬案,有几位官员在家中离奇死亡,参与调查的官员查不出原因,抓了一批人又迫于民意放了一批人。
皇帝因为他们久久查不出嫌犯大怒,处理了一批官员。久而久之,许多官员都不愿意碰这件案子,宁愿罢官归乡也不愿有半点牵连。
老师就是在这关口被皇帝强令上任的,他原来也担任过大理寺卿,经验丰富,又教出过许多优秀的学生。
杜文焕就是他最后一个学生,有时候老师会笑称杜文焕是他的“关门弟子”。
在杜文焕十七岁高中探花之后,因殿试时的策论文辞优美,字字珠玑,加上博学宏词和书判拔萃两科成绩优异,被选入秘书省做校书郎。
校书郎虽是九品小官,竞争却十分激烈,要求也非常高,甚至有人在著述中称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
加上诸多前人从校书郎官至宰相,又让这官位被人高看一眼。时人认为校书郎是清流,而秘书省的校书郎更是优中之优。
老师也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任秘书省的校书郎才注意到他。
当时老师已经六十多岁,早已退居家中,只是一位曾经的学生来看望他时带了抄写的杜文焕的卷子。
老师看了之后赞赏不已,在那个学生帮忙引荐之后,杜文焕便成了他最后一个学生。
“文焕,你以后可堪大用,”老师在一次棋局对弈失败之后对杜文焕说,“只是在羽翼未丰之时要懂得避开锋芒,过盛则衰。我见你落子愈发凌厉,有野心是好事,但过于执着只会被人利用。”
“学生明白了。”杜文焕虚心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你们这些年轻人,年轻气盛,总以为什么都可以改变,”老师叹了口气,苍老的声音中满是无奈,“很多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见你们这样,又是欣慰又是担忧,总想将你们保护在羽翼下。但我已经老了,你们却仍然在成长。”
杜文焕顿了顿,发觉老师是想起了什么心事,便问:“老师是想起什么,才有此感叹么?”
“唉,”老师深深叹了口气,似乎想把胸中的浊气全吐出,他看着那些纵横交错的棋子,想起了一个更加精通此术的人,“我曾经有个学生,十六岁就高中状元,品德优异,心怀天下,博闻强识,聪明伶俐。只可惜······伴君如伴虎,造化弄人。你不仅要学会韬光养晦,还要揣明圣意,防那些小人大作文章。如果你有什么不可说的事,身边所有的人,包括我也绝不能透露。”
“?”杜文焕不太明白老师突然对他说这些做什么,但这一番话绝对是不避讳的肺腑之言。他感激地说:“我明白的,老师。那他后来去哪了,我是不是应该拜会一下?”
“不必了,”老师痛苦地说,“已经死了十多年了,连坟墓都不知道在哪。”
说完,便什么都不愿意再透露了。
从那之后,杜文焕谨记老师的教诲,不再一味地求官位进阶。
加上皇帝突然将几个官员下狱,杜文焕觉得有点危险,便主动请求外调。
在离开京城的那一天,老师亲自来送他,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文焕,一切小心。”
待杜文焕启程要走时,老师又冲上去,再次握住他的手说:“在外任职,即使官职微小也需记得要爱民如子,须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多锻炼是好事。”
杜文焕惊讶了一瞬,点点头,骑上马离开了京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回到现在,杜文焕独立在窗下,手里还拿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书。
离别时听了老师那番话感到惊讶是因为老师说的话,手上这本书扉页上也引用了同样的话,可见作者对这句话的重视。
这本书是他早在做官之前,从一个旧书摊上买到的。
当时这本书快要被当作废纸卖掉,却因为封面上的字迹引得他驻足停留。
封面上的题字缺胳膊少腿,勉强可以认出是“为官轶事”,封面已经破损了大半,露出里页。
可以看出作者的书法造诣极高,字迹婉若游龙,潇洒飘逸。
乍一看像是闲庭信笔,只用区区几笔就轻松勾出一本甚至可以不看内容,但论书法的佳作。
但细看内容之后更为惊异,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对治理一个地区十分在行,所做之事也都是有利于民的。
不论是兴修水利,还是放粮赈灾,都细细写明该怎么安排人员和物资,以及要注意的事。
并且作者在断案上颇有心得。上至杀人命案,下至家长里短,都能一一理清判明。
在杜文焕做官之初,就是这本书帮他读过难关。
他一直都很想找到这本书的作者,但这本书已经有些年头,而且作者并未写上姓名,只留下残页供人细读。
老师说完那句话之后,他心里冒出一个突然而又奇怪的念头,是不是老师和作者认识呢?
不过也只是想想,作者恐怕未必有好下场。因为在书的最后一卷上,写了两个字——“巫术”。
凡是涉及这两个字的官员,都在维咸国严厉的“禁巫令”之下被流放或是处死。
作者也没写多少就停笔了,再没有后续。
实在让人觉得惋惜。
不过他绝不会涉及这些东西,这三年的积淀已经使他成长了许多,也不再需要这本书。
此去京城,必定可以让老师看看这些年攒下的阅历和经验,一扫之前的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