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八月,夏末秋初,余热还未散尽,秋老虎把路上的行人逼得直擦汗喘气。
路边有一简陋的凉茶摊子,只有四根竹竿一块破布搭建起来,又摆上几张陈旧的桌椅,来这里喝茶的人却络绎不绝。
一背着包袱的商人打扮的过路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歇脚的地方,急忙坐下,让小二上一壶凉茶。
“明明已经入秋,这天也太闷热了。”商人猛得灌了几口茶,方才觉得解暑。
“可不是,”小二用毛巾擦了擦汗,附和道,“反倒还更热了。”
商人赶路赶了许久,这时身上疲惫一扫而空,心情爽快,便想说几句闲话:“这几个月京城可有什么趣事没有?”
“还能有什么趣事呢,”小二一边收拾旁边客人留下的碗,一边说,“现在能聊上几句的不就之前那没破的案子嘛。要我说,死了几个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害不到我们这些老百姓头上。”
“哦,”商人又啜饮了一口凉茶,“我几个月之前就去外地做买卖了,这案子还没破啊?”
“嗐,哪这么容易,”小二语气鄙夷,“开始官府还折腾一阵,抓了人又放了人,还有几个官员罢官回家的。听说后来不得已还调任了几个官,专门查这个案子,不都没下文嘛。”
“要我说是这担子压得太重了,没几个人扛得住,”一直在一旁听着的人忍不住插嘴,“沾点边的人能跑的都跑了,前不久就有个老官员死在任上,可叹哟。”
“听说负责此案的大理寺现在都没什么人了,”小二说,“谁也不敢沾边。”
商人不禁感叹:“这案子难道就成了无头公案了吗?”
“很有可能,”旁边坐着的人捻了捻自己的胡须,“大理寺里就剩下一刚从外地调任的毛头小子支撑,估计等这事风头过了,才会有人补上。”
商人觉得这事不大对:“冤假错案那么多,随便抓一个人不就行了吗?还有别的案子等大理寺审核,怎么会因为这件事跑了这么多人?”
“客官你是不知道啊,”小二把声音压低,说,“要是大家都不在意的案子,随便应付一下也没人知道。但这事被传得神乎其神,就非得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原本破案也不是没可能,陛下任命的大理寺卿也是个破案神速的老官员。但有传闻说有鬼魂在大理寺官署作祟,估计是冤魂,丢了不少东西。而且,那个老官员德高望重,都快有结案的希望了。就在这关口,被发现死在桌案前。虽都说是寿终正寝,但这也太不详了。”
“是啊,”旁边的人也点点头,“就那个老官员死了之后,大理寺的一众官吏纷纷上书请求调任甚至直接辞官。”
商人半懂不懂,又说:“哎,你们之前说大理寺就一个官员支撑了?他怎么不跑?”
“他刚到啊,”小二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人表示同情,“来的路上,大理寺的人就都跑得差不多了。不可能真的一个人也不留吧,太倒霉了。”
“哎,话说回来,这些官员关我们什么事,俸禄又不发到我们手上。”
其他两人纷纷点头,又转而说皇帝新纳的妃子被传得有多美。
大理寺 卷宗堆积如山,一小吏坐在桌案前呼呼大睡,乌纱帽都歪在一边。
门外走来一个年轻官吏,见状,敲了敲他的桌子:“别睡了。”
“······”没有反应。
“别睡了!”
小吏被这大声一喊惊得从长长的睡梦中惊醒,他擦干嘴角的口水,茫然地看了看周围,才发现面前站了一个绯衣官吏。
小吏回过神,结结巴巴地从口中吐出几个词:“杜,杜大人。”
“陆甲,今天天气这么好是给你睡觉的吗?”杜文焕皱起眉头,严肃的样子让陆甲想起家里八十岁老爷爷还健康时训斥自己的模样。
“可是杜大人,这文书压根就看不完啊。”陆甲指着那片纸堆说。
“拿过来我看吧。”杜文焕叹了口气,这人只会帮倒忙,还得自己亲力亲为。
“好嘞。”陆甲屁颠屁颠地就要将文书全部搬到杜文焕的桌案上。
“等一下,”杜文焕压住那堆纸,询问道,“我之前要你去把前任大理寺卿所留下的关于官员被杀案的手稿全部搜寻出来,你都找到了吗?”
“没有,”陆甲心虚地说,又想再多狡辩一下,“可是这实在太为难下官了。之前那些人走的时候都没把事做完,卷宗也整理得很乱。官员被杀案的手稿也是七零八散,下官能找到那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陆甲所说的“不容易找到的手稿”就三页纸,杜文焕想发脾气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半响冷冷地说:“我去找,你把这些文书全审批完,刑部那边来人催了。”
“??”陆甲发现自己还是逃不出埋头看这些东西的命运,只能认命地说:“是,杜大人。”
边整理边嘟囔:“刑部那边就知道催催催,也不知道调个人过来帮忙······”
他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杜文焕一记眼刀给吓得把已经到喉咙的话硬是给憋了回去。
杜文焕来到案牍库,这里存放了维咸国自开国以来所有的案卷和文书。
这一个月来的案卷十分混乱,他让陆甲重新整理了一遍,但他再次翻看时,不由得眼前一黑。
官员被杀案这部分的案卷仍然是混乱的,其他的案卷也有些乱,虽然比起陆甲整理之前好了一点。
他又快速整理了一遍,从旧卷宗中找出了几张不合的旧纸。
纸面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都是关于官员被杀案的细节。
显然这并不是手稿的全部,但可惜的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了。
杜文焕翻看了那几张旧纸,因为夹在其他卷宗里,所以保存相对完好。
他将这些纸收起来,走出案牍库,才发现已经到了下午。
正碰上着急跑出门,准备回家吃饭的陆甲。
“······”
大眼瞪小眼,陆甲也不敢动。
杜文焕无奈地说:“唉,算了,你回去吧。”
“那下官就先告退了。”说完,陆甲快步离开,没走几步就跑了起来,就好像身后有怪物在追似的。
杜文焕朝天边看了一眼,日落的晚霞挂在天上,染红了原本碧蓝的天空。几只大雁结成一队划过天空,扑腾的翅膀不似白天那么有劲,像是被日落放缓了速度。
这对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归家的信号,意味着他们可以放下白天的劳动,与家人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黄昏到傍晚这段悠闲的时光。
可是,即使已经踏上回杜府的马车,杜文焕心里却并没有感受到一点放松。
“到了,二公子。”
车夫的话让杜文焕从走神中回来,他下了马车,车夫驾着马车绕道从后门进去了。
杜府门前摆着两个石狮子,还算得上新,年代并不久远。
正门的牌匾上用楷书写着“杜府”两个烫金大字,左右各有一联,上联是“诗书传家远”,下联是“礼义继世长”。
门口两边还挂着灯笼用来照明,两个小厮站在两侧门前,见杜文焕走来,连忙低头行了个礼:“二公子好。”
“嗯。”杜文焕应了一声,过了大门。
虽然已经到了黄昏,但杜府的下人却并不闲着,丫鬟和小厮来来往往,又是搬花又是准备晚膳。
杜文焕绕过他们,穿过长廊,往僻静的西院走去。
西院是他住的地方,在回来之前,除了平日的打扫和日常维护,基本没人来这里。
即使他回来住了这么一段时间,西院的人员流动也是和往常一样,当然也有他只让丫鬟在用膳和沐浴的时候过来的原因。
毕竟每天从大理寺回来的时间都差不多,用膳和沐浴的时间也差不多,也就没人特意过来打扰他。
换好了常服,他又在书房中看了一会书,丫鬟便来请他去前厅用膳。
“我知道了。”
来到前厅,其他人都已经坐下等着动筷了。
杜老爷坐在主位,眉毛浓厚,胡须深长,一副刻板严肃的样子。坐在他左手边的是杜夫人,她年纪不过四十左右,风韵犹存,抱着一个大概七八岁的男孩。
坐在杜夫人旁边的是杜文焕大哥杜尧的妻子,也就是杜文焕的嫂子展婉,她二十六岁左右,发髻挽成妇人样式,眉眼柔和,也是个美人。
杜文焕在众人的视线中走到杜老爷右手边坐下,等杜老爷夹了菜,其他人方才动筷。
凝固的气氛随着饭菜的热气渐渐松动,杜夫人露出一个笑容,给杜文焕夹了一块鸡肉,说:“文焕已经在大理寺劳累了一天,想必已经很累了,吃块鸡肉补一补。”
杜文焕道谢:“多谢母亲。”
杜老爷却不以为意,冷哼一声:“累也是他自找的。聪明人都走了,就他一个人守在大理寺,这让我背了多少笑柄!”
“老爷,别这么说,”杜夫人一边替幼子擦掉脸上沾着的饭粒,一边说,“文焕只是太年轻,又被他老师摆了一道。再忍忍,等那个案子差不多过去了,以文焕现在的大理寺少卿之位,那不得给你在同僚面前争光。”
“最好是这样,”杜老爷嘴上仍然不饶人,“不然这大理寺少卿之位也是陛下说罢免就罢免的。”
“父亲,”杜文焕听不下去了,放下筷子,但仍旧尽力保持恭敬和礼数,“大理寺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位寺丞,至于争光,也许从我调任离京的那一天开始就不能给您了。当然,也许更早。”
“逆子!”杜文焕明明是平和的语气,却让杜老爷从心里腾出一股火气,“你以为十七岁中探花就是少年天才?不规划自己的出路,迟早泯然众人!到时候别说是我杜家出来的!”
除了杜文焕,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火气吓了一跳,不敢吱声。
“这是当然。”杜文焕冷静地点点头,并没被吓住,不紧不慢地用帕子擦了擦沾了点食物碎屑的嘴角,就起身告辞。
“那父亲、母亲、嫂嫂,我先回房了。”
只有展婉轻轻点了点头。
他大步朝外走去,只留下身后碗筷碰撞的声音。
外面已经完全暗淡下来,夜空中点缀着几颗星子。
没有月亮的夜晚,有些星星抱团闪烁着光芒,只有一颗忽明忽暗的星离它们远远的,那忽闪忽闪的银光像是它垂下来的孤独的泪水。
路边有一简陋的凉茶摊子,只有四根竹竿一块破布搭建起来,又摆上几张陈旧的桌椅,来这里喝茶的人却络绎不绝。
一背着包袱的商人打扮的过路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个歇脚的地方,急忙坐下,让小二上一壶凉茶。
“明明已经入秋,这天也太闷热了。”商人猛得灌了几口茶,方才觉得解暑。
“可不是,”小二用毛巾擦了擦汗,附和道,“反倒还更热了。”
商人赶路赶了许久,这时身上疲惫一扫而空,心情爽快,便想说几句闲话:“这几个月京城可有什么趣事没有?”
“还能有什么趣事呢,”小二一边收拾旁边客人留下的碗,一边说,“现在能聊上几句的不就之前那没破的案子嘛。要我说,死了几个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害不到我们这些老百姓头上。”
“哦,”商人又啜饮了一口凉茶,“我几个月之前就去外地做买卖了,这案子还没破啊?”
“嗐,哪这么容易,”小二语气鄙夷,“开始官府还折腾一阵,抓了人又放了人,还有几个官员罢官回家的。听说后来不得已还调任了几个官,专门查这个案子,不都没下文嘛。”
“要我说是这担子压得太重了,没几个人扛得住,”一直在一旁听着的人忍不住插嘴,“沾点边的人能跑的都跑了,前不久就有个老官员死在任上,可叹哟。”
“听说负责此案的大理寺现在都没什么人了,”小二说,“谁也不敢沾边。”
商人不禁感叹:“这案子难道就成了无头公案了吗?”
“很有可能,”旁边坐着的人捻了捻自己的胡须,“大理寺里就剩下一刚从外地调任的毛头小子支撑,估计等这事风头过了,才会有人补上。”
商人觉得这事不大对:“冤假错案那么多,随便抓一个人不就行了吗?还有别的案子等大理寺审核,怎么会因为这件事跑了这么多人?”
“客官你是不知道啊,”小二把声音压低,说,“要是大家都不在意的案子,随便应付一下也没人知道。但这事被传得神乎其神,就非得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原本破案也不是没可能,陛下任命的大理寺卿也是个破案神速的老官员。但有传闻说有鬼魂在大理寺官署作祟,估计是冤魂,丢了不少东西。而且,那个老官员德高望重,都快有结案的希望了。就在这关口,被发现死在桌案前。虽都说是寿终正寝,但这也太不详了。”
“是啊,”旁边的人也点点头,“就那个老官员死了之后,大理寺的一众官吏纷纷上书请求调任甚至直接辞官。”
商人半懂不懂,又说:“哎,你们之前说大理寺就一个官员支撑了?他怎么不跑?”
“他刚到啊,”小二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人表示同情,“来的路上,大理寺的人就都跑得差不多了。不可能真的一个人也不留吧,太倒霉了。”
“哎,话说回来,这些官员关我们什么事,俸禄又不发到我们手上。”
其他两人纷纷点头,又转而说皇帝新纳的妃子被传得有多美。
大理寺 卷宗堆积如山,一小吏坐在桌案前呼呼大睡,乌纱帽都歪在一边。
门外走来一个年轻官吏,见状,敲了敲他的桌子:“别睡了。”
“······”没有反应。
“别睡了!”
小吏被这大声一喊惊得从长长的睡梦中惊醒,他擦干嘴角的口水,茫然地看了看周围,才发现面前站了一个绯衣官吏。
小吏回过神,结结巴巴地从口中吐出几个词:“杜,杜大人。”
“陆甲,今天天气这么好是给你睡觉的吗?”杜文焕皱起眉头,严肃的样子让陆甲想起家里八十岁老爷爷还健康时训斥自己的模样。
“可是杜大人,这文书压根就看不完啊。”陆甲指着那片纸堆说。
“拿过来我看吧。”杜文焕叹了口气,这人只会帮倒忙,还得自己亲力亲为。
“好嘞。”陆甲屁颠屁颠地就要将文书全部搬到杜文焕的桌案上。
“等一下,”杜文焕压住那堆纸,询问道,“我之前要你去把前任大理寺卿所留下的关于官员被杀案的手稿全部搜寻出来,你都找到了吗?”
“没有,”陆甲心虚地说,又想再多狡辩一下,“可是这实在太为难下官了。之前那些人走的时候都没把事做完,卷宗也整理得很乱。官员被杀案的手稿也是七零八散,下官能找到那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陆甲所说的“不容易找到的手稿”就三页纸,杜文焕想发脾气都不知道说些什么,半响冷冷地说:“我去找,你把这些文书全审批完,刑部那边来人催了。”
“??”陆甲发现自己还是逃不出埋头看这些东西的命运,只能认命地说:“是,杜大人。”
边整理边嘟囔:“刑部那边就知道催催催,也不知道调个人过来帮忙······”
他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杜文焕一记眼刀给吓得把已经到喉咙的话硬是给憋了回去。
杜文焕来到案牍库,这里存放了维咸国自开国以来所有的案卷和文书。
这一个月来的案卷十分混乱,他让陆甲重新整理了一遍,但他再次翻看时,不由得眼前一黑。
官员被杀案这部分的案卷仍然是混乱的,其他的案卷也有些乱,虽然比起陆甲整理之前好了一点。
他又快速整理了一遍,从旧卷宗中找出了几张不合的旧纸。
纸面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都是关于官员被杀案的细节。
显然这并不是手稿的全部,但可惜的是,再也找不到别的了。
杜文焕翻看了那几张旧纸,因为夹在其他卷宗里,所以保存相对完好。
他将这些纸收起来,走出案牍库,才发现已经到了下午。
正碰上着急跑出门,准备回家吃饭的陆甲。
“······”
大眼瞪小眼,陆甲也不敢动。
杜文焕无奈地说:“唉,算了,你回去吧。”
“那下官就先告退了。”说完,陆甲快步离开,没走几步就跑了起来,就好像身后有怪物在追似的。
杜文焕朝天边看了一眼,日落的晚霞挂在天上,染红了原本碧蓝的天空。几只大雁结成一队划过天空,扑腾的翅膀不似白天那么有劲,像是被日落放缓了速度。
这对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归家的信号,意味着他们可以放下白天的劳动,与家人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黄昏到傍晚这段悠闲的时光。
可是,即使已经踏上回杜府的马车,杜文焕心里却并没有感受到一点放松。
“到了,二公子。”
车夫的话让杜文焕从走神中回来,他下了马车,车夫驾着马车绕道从后门进去了。
杜府门前摆着两个石狮子,还算得上新,年代并不久远。
正门的牌匾上用楷书写着“杜府”两个烫金大字,左右各有一联,上联是“诗书传家远”,下联是“礼义继世长”。
门口两边还挂着灯笼用来照明,两个小厮站在两侧门前,见杜文焕走来,连忙低头行了个礼:“二公子好。”
“嗯。”杜文焕应了一声,过了大门。
虽然已经到了黄昏,但杜府的下人却并不闲着,丫鬟和小厮来来往往,又是搬花又是准备晚膳。
杜文焕绕过他们,穿过长廊,往僻静的西院走去。
西院是他住的地方,在回来之前,除了平日的打扫和日常维护,基本没人来这里。
即使他回来住了这么一段时间,西院的人员流动也是和往常一样,当然也有他只让丫鬟在用膳和沐浴的时候过来的原因。
毕竟每天从大理寺回来的时间都差不多,用膳和沐浴的时间也差不多,也就没人特意过来打扰他。
换好了常服,他又在书房中看了一会书,丫鬟便来请他去前厅用膳。
“我知道了。”
来到前厅,其他人都已经坐下等着动筷了。
杜老爷坐在主位,眉毛浓厚,胡须深长,一副刻板严肃的样子。坐在他左手边的是杜夫人,她年纪不过四十左右,风韵犹存,抱着一个大概七八岁的男孩。
坐在杜夫人旁边的是杜文焕大哥杜尧的妻子,也就是杜文焕的嫂子展婉,她二十六岁左右,发髻挽成妇人样式,眉眼柔和,也是个美人。
杜文焕在众人的视线中走到杜老爷右手边坐下,等杜老爷夹了菜,其他人方才动筷。
凝固的气氛随着饭菜的热气渐渐松动,杜夫人露出一个笑容,给杜文焕夹了一块鸡肉,说:“文焕已经在大理寺劳累了一天,想必已经很累了,吃块鸡肉补一补。”
杜文焕道谢:“多谢母亲。”
杜老爷却不以为意,冷哼一声:“累也是他自找的。聪明人都走了,就他一个人守在大理寺,这让我背了多少笑柄!”
“老爷,别这么说,”杜夫人一边替幼子擦掉脸上沾着的饭粒,一边说,“文焕只是太年轻,又被他老师摆了一道。再忍忍,等那个案子差不多过去了,以文焕现在的大理寺少卿之位,那不得给你在同僚面前争光。”
“最好是这样,”杜老爷嘴上仍然不饶人,“不然这大理寺少卿之位也是陛下说罢免就罢免的。”
“父亲,”杜文焕听不下去了,放下筷子,但仍旧尽力保持恭敬和礼数,“大理寺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位寺丞,至于争光,也许从我调任离京的那一天开始就不能给您了。当然,也许更早。”
“逆子!”杜文焕明明是平和的语气,却让杜老爷从心里腾出一股火气,“你以为十七岁中探花就是少年天才?不规划自己的出路,迟早泯然众人!到时候别说是我杜家出来的!”
除了杜文焕,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火气吓了一跳,不敢吱声。
“这是当然。”杜文焕冷静地点点头,并没被吓住,不紧不慢地用帕子擦了擦沾了点食物碎屑的嘴角,就起身告辞。
“那父亲、母亲、嫂嫂,我先回房了。”
只有展婉轻轻点了点头。
他大步朝外走去,只留下身后碗筷碰撞的声音。
外面已经完全暗淡下来,夜空中点缀着几颗星子。
没有月亮的夜晚,有些星星抱团闪烁着光芒,只有一颗忽明忽暗的星离它们远远的,那忽闪忽闪的银光像是它垂下来的孤独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