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秦宫。
号角声声,编钟阵阵,鼓乐齐鸣。这座于前不久失去君主的国度,终于在此刻迎来了它们的新君。
新君沿着石级缓步行进着,只见他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镶红冕服——秦人尚玄,故衣裳形制,皆为黑色。另有一柄长剑佩于腰侧,剑柄被一只修长的手紧紧攥着,这只手,乍看与它主人的实际年龄并不匹配,而是布满老茧与伤痕,一看就是饱经风霜,未曾好好护养过,但即便是这样,也掩盖不了这双手较好的形状。
礼乐停,新君已行至秦宫最高处,俯瞰着恭肃立于下方的各世族大夫们。他神情肃穆,一双眼睛狭而细长,炯炯有神,俊眉高挑,似要直入经外。在高挺的鼻梁下方,微薄的双唇紧闭,虽才加冠的年纪,却早已蓄了胡,八字胡端端正正的位于嘴唇上方,末端轻轻上挑,给这张俊美的脸庞徒增一缕威严以及与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
这便是秦国新君,年仅二十有一的献公嫡长子——嬴渠梁。
栎阳城上大夫府。
上大夫甘龙,算起来已经是三朝老臣了,他年事已高,在朝中颇有声望,同时也是各世族们的主心骨。此刻正是新君即位大典,身为朝廷重臣的甘龙并不在府中,只余他的长子甘成与嫡孙女甘璃和一大批家眷奴仆留守在家。
甘氏之风能在秦素有贤名,说起来也离不开甘龙这位孙女的行事作风。甘璃年方及笄,却早已熟读诸子百家,早年跟着爷爷修习经纶,稍稍长成,便被善于谋略的父亲送入刚创立不久的阴阳家门下学习阴阳五行之术,到如今已修三年,颇有长进,闲暇时便开府散粥,以至于栎阳城的老秦人,一谈到乐善好施,每每必提及上大夫家孙女,对其赞赏有加。
随着最后一声钟声敲响,不多时,一架马车便停到了甘府门前,上大夫甘龙拄着先君御赐的木杖,颤颤巍巍的进了门。
“爷爷!”见是爷爷归来,甘璃忙不迭的起身,跑到甘龙身边,随着父亲甘成,搀起爷爷入了正室。
“爷爷,这即位大典办的如何?还有这新君又如何?”刚刚坐定,甘璃就迫不及待的缠着甘龙发问。
“大典自是极为成功。”甘龙却是不急,不紧不慢的捋着白花的胡子,顿了片刻,又在孙女期待的目光下开口:“璃儿啊,你又不是未曾见过君上。”甘璃闻言,却是摇摇头:“即便见过,那也是小时候的事了,近年我又常在师傅处不常回家,君上也随着先君四处行军打仗,君上如何,我早已记不清了。”甘龙对着儿子笑道:
“这孩子,记得幼时和君上还是最好的玩伴,经常缠着我要见她渠梁哥哥,到如今却说全忘了,哈哈哈哈。”
听了爷爷取笑的话,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甘璃脸颊通红:“小时候不懂事,爷爷莫要笑我。”她急切的拉着甘龙的袖子:“爷爷你便告诉我吧,新君到底如何?”甘龙止了笑,神情严肃起来,沉思半晌开口:“我观君上少年英气,乃雄主也,我秦国振兴有望啊!”
这句话评价极高,甘璃的眼睛亮了起来,眼里尽是期待与遐想:“爷爷,我们何时才能见到君上呢?”“你这孩子。”甘龙抚掌而叹:“这便是女大不中留啊。”
还没等甘璃有所反应,就正色而言道:“今儿君上发了令,邀我甘氏一家赴宴,璃儿如此,便也跟着去罢。”他拉过甘璃的手,细细嘱咐:“如今的君上,可不是幼时与你玩闹的玩伴,明日赴宴,可要举止端庄,切莫有失。”甘璃平日里是极听爷爷话的,闻言便认真起来,恭敬的向甘龙行了一礼:“璃儿明白。”起身告退。
穿着只有重大节日里才穿的衣袍,甘璃一改往日跳脱的性子,规规矩矩的跟在祖父与父亲身后。栎阳城的秦宫她并不是第一次造访,记得年幼时她也是这样扯着爷爷的衣角,好奇的看着王城的一切。栎阳本是先君献公为了与魏交战便利所迁的都城,其规制与规模上远远逊于旧都雍城。再看这秦宫,甘璃曾随着师傅看过魏国的宫殿,相比之下,秦宫像一座朴素的民居,通过它,也可以略一窥见当今秦国的疲弱与贫穷。
行至国君宴请用的兴乐宫正殿,一行人坐定,随着内侍长长的一声“君上到——”后,这场君与甘氏一族的宴会拉开了序幕。席间的氛围还算轻快,国君嬴渠梁言辞风趣,与上大夫甘龙谈笑风生。甘璃只是在席末静静的端坐着,偶尔抬头碰到君上的目光,也仅仅抱之礼貌一笑,便又仓促转移了视线。
一顿饭便这样吃完了,临近宴席收场,嬴渠梁忽然开口道:“素日听闻甘家小妹颇通诸子百家,又在修习阴阳之道,渠梁不才,学识浅薄,小妹可否在席后少留片刻,渠梁有事想向妹妹请教。”话音刚落,甘璃就察觉到,祖父和父亲的目光便齐刷刷的落到了她身上。
“君上。”甘龙斟酌着开口:“臣这个孙女所学不过些皮毛,怎敢斗胆向君上言教。”
“哎。”嬴渠梁有些不悦的打断他的话:“小妹的贤名早已广布栎阳城,近年来我多有耳闻,况且又是上大夫您的亲孙女,才学又怎会一般呢?”他看向甘璃,微笑着点点头:“就这样罢,席后,小妹请随我来。”
跟随着嬴渠梁的步伐,甘璃进入了只有高位大臣和得宠内臣才能进入的国君寝殿。“小妹请坐。”嬴渠梁伸手指向案几对面的坐榻示意。“敢问君上,今日叫甘璃来,是有何疑难杂症,甘璃愿全力为君分忧。”“小妹末要拘礼。”嬴渠梁笑着示意内侍上茶。“小妹熟读诸子百家,而我对这些只是略懂一二,不知小妹可否为我浅论一二,以求治秦之术。”“原是如此。”
甘璃稍稍整理思绪,缓缓道:君上一定知道,当今百家,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为盛行。而我所学之阴阳术,与这些相比尚在襁褓之中。”她向君上一拜:“儒家,乃周王室所尊之术,恪守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孝悌这十一字箴言。儒家学子恪守六德六行六艺,着力于维护周礼。但甘璃认为,儒学,并不适合诸侯争霸的乱世,更不适合继续发展的秦国,想必君上也是如此想法。”
嬴渠梁点头:“我也是如此想的,渠梁受教。”说罢便附身行了一礼。甘璃有些受宠若惊,忙回礼道:“君上过谦,小妹不敢受如此大礼。”
片刻,她又开口:“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才我看来,更是可笑。”她的语气不觉棱厉:“人生来便为各自利益而争夺,在这乱世之中争夺只会更盛,而道家学子却妄想无为不争,岂不是可笑?此学说,只适合大乱后急需修养的治世,而不是现在啊。”
“那小妹认为,墨家如何?”“墨家?那个秉持兼爱非攻的墨家?”甘璃摇摇头,太过理想化了些。如今时世,不会,也不可能停止无休的战争。”“嗯......”嬴渠梁手抚了抚下巴:“如此,小妹是及推崇阴阳学派了?”“并非。”甘璃摇头:“我虽修习阴阳之术,可我却深知,阴阳五行之术,并不适合治国。”
她稍稍倾身:“君上可通法家?”“哦?小妹的意思是,法家可为我大秦所用?”“正是。”甘璃正色道:“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提倡以法治为核心,这不正符合当下秦国的迫切需要么?”她言辞之间有些激动,但很快冷静下来:“这些都为甘璃拙见,请君上明断。”
嬴渠梁的神情严肃起来,他略一沉思便抚掌而笑:“小妹不愧为阴阳门生,见地竟如此透彻!”“君上过奖。”得到如此褒奖,甘璃有些羞涩,掩唇笑道:“您能听我一言,我实在惶恐,又怎能接受如此称赞呢。”
“小妹过谦了。”嬴渠梁只是笑呵呵的唤来侍从沏新茶,又开口:“你我二人幼时曾是最好的玩伴,一度同起同卧,怎到如今却生疏了些。”“那时候甘璃年幼不懂事......”“哎。”他抬手止住甘璃的话头;“我可不是向你问罪的,只是你我如今可否再续幼时情分,再做好兄妹如何?”闻言,甘璃像幼时那般生涩的行了一礼:“小妹拜见兄长。”
嬴渠梁爽朗的笑了起来,二人又促膝而谈,直到深夜,甘璃才坐着马车回了府
号角声声,编钟阵阵,鼓乐齐鸣。这座于前不久失去君主的国度,终于在此刻迎来了它们的新君。
新君沿着石级缓步行进着,只见他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镶红冕服——秦人尚玄,故衣裳形制,皆为黑色。另有一柄长剑佩于腰侧,剑柄被一只修长的手紧紧攥着,这只手,乍看与它主人的实际年龄并不匹配,而是布满老茧与伤痕,一看就是饱经风霜,未曾好好护养过,但即便是这样,也掩盖不了这双手较好的形状。
礼乐停,新君已行至秦宫最高处,俯瞰着恭肃立于下方的各世族大夫们。他神情肃穆,一双眼睛狭而细长,炯炯有神,俊眉高挑,似要直入经外。在高挺的鼻梁下方,微薄的双唇紧闭,虽才加冠的年纪,却早已蓄了胡,八字胡端端正正的位于嘴唇上方,末端轻轻上挑,给这张俊美的脸庞徒增一缕威严以及与年龄并不相称的成熟。
这便是秦国新君,年仅二十有一的献公嫡长子——嬴渠梁。
栎阳城上大夫府。
上大夫甘龙,算起来已经是三朝老臣了,他年事已高,在朝中颇有声望,同时也是各世族们的主心骨。此刻正是新君即位大典,身为朝廷重臣的甘龙并不在府中,只余他的长子甘成与嫡孙女甘璃和一大批家眷奴仆留守在家。
甘氏之风能在秦素有贤名,说起来也离不开甘龙这位孙女的行事作风。甘璃年方及笄,却早已熟读诸子百家,早年跟着爷爷修习经纶,稍稍长成,便被善于谋略的父亲送入刚创立不久的阴阳家门下学习阴阳五行之术,到如今已修三年,颇有长进,闲暇时便开府散粥,以至于栎阳城的老秦人,一谈到乐善好施,每每必提及上大夫家孙女,对其赞赏有加。
随着最后一声钟声敲响,不多时,一架马车便停到了甘府门前,上大夫甘龙拄着先君御赐的木杖,颤颤巍巍的进了门。
“爷爷!”见是爷爷归来,甘璃忙不迭的起身,跑到甘龙身边,随着父亲甘成,搀起爷爷入了正室。
“爷爷,这即位大典办的如何?还有这新君又如何?”刚刚坐定,甘璃就迫不及待的缠着甘龙发问。
“大典自是极为成功。”甘龙却是不急,不紧不慢的捋着白花的胡子,顿了片刻,又在孙女期待的目光下开口:“璃儿啊,你又不是未曾见过君上。”甘璃闻言,却是摇摇头:“即便见过,那也是小时候的事了,近年我又常在师傅处不常回家,君上也随着先君四处行军打仗,君上如何,我早已记不清了。”甘龙对着儿子笑道:
“这孩子,记得幼时和君上还是最好的玩伴,经常缠着我要见她渠梁哥哥,到如今却说全忘了,哈哈哈哈。”
听了爷爷取笑的话,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甘璃脸颊通红:“小时候不懂事,爷爷莫要笑我。”她急切的拉着甘龙的袖子:“爷爷你便告诉我吧,新君到底如何?”甘龙止了笑,神情严肃起来,沉思半晌开口:“我观君上少年英气,乃雄主也,我秦国振兴有望啊!”
这句话评价极高,甘璃的眼睛亮了起来,眼里尽是期待与遐想:“爷爷,我们何时才能见到君上呢?”“你这孩子。”甘龙抚掌而叹:“这便是女大不中留啊。”
还没等甘璃有所反应,就正色而言道:“今儿君上发了令,邀我甘氏一家赴宴,璃儿如此,便也跟着去罢。”他拉过甘璃的手,细细嘱咐:“如今的君上,可不是幼时与你玩闹的玩伴,明日赴宴,可要举止端庄,切莫有失。”甘璃平日里是极听爷爷话的,闻言便认真起来,恭敬的向甘龙行了一礼:“璃儿明白。”起身告退。
穿着只有重大节日里才穿的衣袍,甘璃一改往日跳脱的性子,规规矩矩的跟在祖父与父亲身后。栎阳城的秦宫她并不是第一次造访,记得年幼时她也是这样扯着爷爷的衣角,好奇的看着王城的一切。栎阳本是先君献公为了与魏交战便利所迁的都城,其规制与规模上远远逊于旧都雍城。再看这秦宫,甘璃曾随着师傅看过魏国的宫殿,相比之下,秦宫像一座朴素的民居,通过它,也可以略一窥见当今秦国的疲弱与贫穷。
行至国君宴请用的兴乐宫正殿,一行人坐定,随着内侍长长的一声“君上到——”后,这场君与甘氏一族的宴会拉开了序幕。席间的氛围还算轻快,国君嬴渠梁言辞风趣,与上大夫甘龙谈笑风生。甘璃只是在席末静静的端坐着,偶尔抬头碰到君上的目光,也仅仅抱之礼貌一笑,便又仓促转移了视线。
一顿饭便这样吃完了,临近宴席收场,嬴渠梁忽然开口道:“素日听闻甘家小妹颇通诸子百家,又在修习阴阳之道,渠梁不才,学识浅薄,小妹可否在席后少留片刻,渠梁有事想向妹妹请教。”话音刚落,甘璃就察觉到,祖父和父亲的目光便齐刷刷的落到了她身上。
“君上。”甘龙斟酌着开口:“臣这个孙女所学不过些皮毛,怎敢斗胆向君上言教。”
“哎。”嬴渠梁有些不悦的打断他的话:“小妹的贤名早已广布栎阳城,近年来我多有耳闻,况且又是上大夫您的亲孙女,才学又怎会一般呢?”他看向甘璃,微笑着点点头:“就这样罢,席后,小妹请随我来。”
跟随着嬴渠梁的步伐,甘璃进入了只有高位大臣和得宠内臣才能进入的国君寝殿。“小妹请坐。”嬴渠梁伸手指向案几对面的坐榻示意。“敢问君上,今日叫甘璃来,是有何疑难杂症,甘璃愿全力为君分忧。”“小妹末要拘礼。”嬴渠梁笑着示意内侍上茶。“小妹熟读诸子百家,而我对这些只是略懂一二,不知小妹可否为我浅论一二,以求治秦之术。”“原是如此。”
甘璃稍稍整理思绪,缓缓道:君上一定知道,当今百家,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为盛行。而我所学之阴阳术,与这些相比尚在襁褓之中。”她向君上一拜:“儒家,乃周王室所尊之术,恪守仁义礼智,信勇恕诚,忠孝悌这十一字箴言。儒家学子恪守六德六行六艺,着力于维护周礼。但甘璃认为,儒学,并不适合诸侯争霸的乱世,更不适合继续发展的秦国,想必君上也是如此想法。”
嬴渠梁点头:“我也是如此想的,渠梁受教。”说罢便附身行了一礼。甘璃有些受宠若惊,忙回礼道:“君上过谦,小妹不敢受如此大礼。”
片刻,她又开口:“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才我看来,更是可笑。”她的语气不觉棱厉:“人生来便为各自利益而争夺,在这乱世之中争夺只会更盛,而道家学子却妄想无为不争,岂不是可笑?此学说,只适合大乱后急需修养的治世,而不是现在啊。”
“那小妹认为,墨家如何?”“墨家?那个秉持兼爱非攻的墨家?”甘璃摇摇头,太过理想化了些。如今时世,不会,也不可能停止无休的战争。”“嗯......”嬴渠梁手抚了抚下巴:“如此,小妹是及推崇阴阳学派了?”“并非。”甘璃摇头:“我虽修习阴阳之术,可我却深知,阴阳五行之术,并不适合治国。”
她稍稍倾身:“君上可通法家?”“哦?小妹的意思是,法家可为我大秦所用?”“正是。”甘璃正色道:“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提倡以法治为核心,这不正符合当下秦国的迫切需要么?”她言辞之间有些激动,但很快冷静下来:“这些都为甘璃拙见,请君上明断。”
嬴渠梁的神情严肃起来,他略一沉思便抚掌而笑:“小妹不愧为阴阳门生,见地竟如此透彻!”“君上过奖。”得到如此褒奖,甘璃有些羞涩,掩唇笑道:“您能听我一言,我实在惶恐,又怎能接受如此称赞呢。”
“小妹过谦了。”嬴渠梁只是笑呵呵的唤来侍从沏新茶,又开口:“你我二人幼时曾是最好的玩伴,一度同起同卧,怎到如今却生疏了些。”“那时候甘璃年幼不懂事......”“哎。”他抬手止住甘璃的话头;“我可不是向你问罪的,只是你我如今可否再续幼时情分,再做好兄妹如何?”闻言,甘璃像幼时那般生涩的行了一礼:“小妹拜见兄长。”
嬴渠梁爽朗的笑了起来,二人又促膝而谈,直到深夜,甘璃才坐着马车回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