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第一章热搜榜13
文娱热搜榜上出现了个“神女在上确定影视化”的话题词条,后面跟了个粉底白字的“新”字,没走上升榜直接到了文娱榜第十,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玩微博的人都清楚这属于“空降”,纷纷抱着“吃瓜”心态点进去看。
词条里除了一众营销号复制粘贴的重复文案以外,没有什么新的消息,就连阅读量和讨论度都被其他比它排名低的词条“吊打”,买的相当简单粗暴,毫不走心。即便如此,这条来历不明的话题也不顾离谱的数据差别,大步迈至总榜第13。
然后再没有移动,一直停在这个位置。
直到又一类似的“君子不弃确认影视化”的词条上榜,“神女在上确定影视化”才往下挪了一位。
不同于“神女在上”连数据都不做掩饰的明显,“君子不弃”这一条的热度飙升,后面跟着的“新”字很快变成了橙色的“热”随即又变成了暗红的“爆”,转眼便升至热榜前五,最后停在了总热度榜第3的位置。
词条也不是个空壳,综合讨论里连营销号的文案都五花八门,实时里更是热闹非凡,哀嚎的期待的看热闹的都有,最后汇聚成一个可观的数字缀在词条后。
哀嚎的占大多数,能称得上一句“哀鸿遍野”,乃至于热搜榜上又多了四五条相关的话题讨论,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影视化能否还原原著。
近年来“IP改编”已经渐渐演变成常态,尤其是网络小说,不论题材不管时间,凡是有点名堂的小说都被卖出了版权,电影电视剧动漫广播剧“四位一体”,越是有名的小说争议越大。动漫广播剧这种跟小说同属一个“次元”的形式还好,电影电视剧这种“三次元”产物可谓是矛盾集中地,从拿到IP的那一刻,唱衰声也就随之而来。
而《神女在上》和《君子不弃》,都是已经卖出影视权的小说。
这两本小说按写成的时间来看都属于“古早小说”的范围,完结的时间相差不远,《神女在上》略早一个星期。但是论“知名度”,后者远远高于前者,尤其是《君子不弃》的主角“禾不弃”,不知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
“君子不弃”的相关话题很快就变成了关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讨论,连带着“神女在上”这一条的榜位也跟着升了一位,又变成了热榜第13。
各大营销号闻风而动,纷纷动用各方人脉企图提前同行一步获得更多一手消息。
主要瞄准的当然是“君子不弃”,能不能完成本季度KPI 全靠这一口。“神女在上”则因为热度不高,变成了顺带的那一个。
愈来愈热烈的讨论和夸张的数字变成红色的内眼眶成为大眼睛的一部分,大眼睛的视线范围之外是完全相反的风平浪静。
《君子不弃》的IP被大厂拿下,准备工作顺风顺水,很快就拿到了拍摄许可准备开机。
《神女在上》则仿佛一开始就开启了“困难模式”的副本,光前期投资就愁的出品人兼总制片人秀发不保,说话前要叹三口气。好不容易立了项,攒组又成了难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剧本找谁来写。
倒不是说找不到编剧,实在是成败在此一举。
《神女在上》原作题材是常见的仙侠玄幻,虽然是部言情小说但是剧情比例远远大于感情占比,甚至感情线铺的远不如剧情线,一度导致读者直接跳过情感戏直奔剧情部分。然而作者偏不信邪,强行增加了感情比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连唯一说得过去的剧情部分都被压缩,结局潦草,评论区一片骂声。
但又因为这一部小说是当年难得的大女主文,所以即使内容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还是让当时没有什么选择的“大女主”爱好者们捏着鼻子贡献订阅量,在荒芜的同类型小说中开出朵颤巍巍的小白花,在各大榜单中成为大女主类型的“一枝独秀”。
这也是出品人拿下这部小说的最大原因。
而如果按原著走向写本,这部剧只会沦为同类型的陪衬,引发群嘲也不是没有可能,更别说能请来有点流量的演员了。
剧本能决定一部剧的生死。
“这一块的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李志,也就是因为《神女在上》开局天坑愁的发顶都快亮可鉴人的出品人兼总制片,坐在“知书剧本工作坊”的会客室里一脸诚恳地对穿着短袖白T黑色长裤、戴着巨大的黑框眼镜脖子上挂着蓝绳工作证满脸严肃端坐在他身侧黑皮沙发上的年轻姑娘画饼,“我听说沈老师最近正在考虑转型,我们这个剧既是沈老师擅长的女性视角叙述又是大热的玄幻题材,拿来练手最合适不过,您看方不方便请沈老师……”
语气简直要卑微到尘埃里。
也难怪李志态度如此。
“知书剧本工作坊”的创立人沈知书是国内少数站在顶尖编剧梯队里的女性编剧,最擅长从女性立场出发站在女性视角叙述故事,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以塑造当代女性角色为主”的电视剧潮流中脱颖而出,凭借一部独立编剧的《我们这一家》一举夺得三大奖项的编剧奖,后来又有《阳台》《相濡以沫》等作品,均从女性自身出发,主要描绘女性形象,以细腻客观又感性自持的描述风格在编剧行业拥有一席之地。
之后沈知书受聘为电影学院编剧类目教授,后来又组建了自己的编剧工作室,继续为编剧行业输送人才。
而这两年沈老师已年近耳顺,很少再劳心劳力地写本,加上影视行业变化多端,让人摸不着韵脚,她擅长的风格渐渐不被市场所接受,所以为了工作室的孩子们和工作室能走得更长远,她最后还是决定暂时停笔,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
但这不妨碍“知书剧本工作坊”仍立于业内塔尖。
李志的声音越来越低,见身边人不表态心里也开始打鼓。
原本他敢上门就是因为之前通过业内好友联系上“知书剧本工作坊”的时候这边态度也很积极,双方聊得不错才定下了今天过来细聊,可是他口干舌燥说了半天对方也不表态,他摸不准工作坊的意思,再不敢贸然开口。
人到不惑还要继续坐冷板凳,李志在心里苦笑,这都叫什么事儿。
会客室的气氛渐渐下沉,李志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坐在原位默不作声地打量起会客室内的陈设,目光偶尔略过身边那个小姑娘——也不能说是小姑娘了,虽然看上去年轻,但是身上的气质很干练,并不是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样子。
她露在外面的胳膊和手都很白,像是在黑暗的室内都能自己发光,即使脸被刘海和眼镜遮挡大半,还是能看出是鹅蛋脸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皮肤太白,衬得在脑后用皮筋随意束成一大束的长发愈发黑浓。
要是嘴唇再红一点,李志天马行空地想,这就是现代白雪公主啊。
不过,他挠挠下巴,我怎么觉得这姑娘越看越眼熟呢?
李志正出神,门外又奔进一个人。
真的是跑进来的,因为惯性差点没刹住车,还用手在茶几上撑了一下才稳住。
进来的是个年轻男人,穿着衬衣西裤西装外套搭在手臂上,可能因为跑得太热脖子上的领带被松了一半,还没等气喘匀就已经过来要跟李志握手:“李总好,我是‘知书剧本工作坊’的云知寒,负责跟您对接这次的项目,很抱歉我迟到了。”
他从口袋里摸出个跟那个姑娘一模一样的蓝绳工作证在李志跟前一晃,“真是不好意思,开会开太久了。”
“没有没有,”云知寒的态度很好地缓解了李志的不安,他赶紧握住云知寒的手,“我也刚到不久。”
“您坐您坐。”云知寒把李志让回到沙发上,又冲他不好意思地笑笑。
他长得也很好看,李志职业病发作下意识在心里点评,身上有种少见的并不文弱的书卷气,往那里一站就叫人感觉稳妥,像是找到了依靠。
可惜这种就是放在普通人中出众,却不是适合荧幕的脸。
他又看向一直稳坐在沙发上的那姑娘,她就很适合。
云知寒顺着李志的视线看过去,差点气笑,“安安你跟这儿干嘛呢,老师找了你半天!”
可能是觉得语气不太好,他又给李志解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这是我吉祥物师妹,老喜欢挨个屋乱窜。”
“言晏,”他像极了拉着孩子认人的长辈,喊着师妹的名字要她打招呼,“快点跟人打招呼,像什么样子!”
“老李,”言晏这才把那副碍事的黑框眼镜摘了,露出那张清冷昳丽的脸,微挑狭长的眼尾含了几分矫揉造作的委屈,看向听见她名字之后就呆立当场的李志,“我们的革命友谊就这么脆弱吗,前两天不是刚在会场见过吗?”
她说的“会场”是个视频平台内部宣传发布会,既为宣传也为招商。与会者大部分都是媒体或资方,鲜少有艺人,因此言晏中途过来和李志打招呼时还吓了他一跳。
云知寒看看她又看看李志:“你们认识?”
何止认识,李志手上有限的几部剧里言晏参演和主演的占了一半。甚至有阵子他听到“言晏”这两个字就肝疼。
实在是和她在剧组吵怕了。
倒不是真的吵架,而是言晏对剧本很较真。但凡有觉得不符合角色逻辑的地方,她一定会去找导演修改。
碍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演不敢明着拒绝,就把李志拉来当裁决第三人。
后来证明,言晏的坚持总是有道理的。
但这不妨碍李志对她ptsd。
而如果言晏是沈知书的学生的话,她对剧本的坚持就说得通了。
“那是。”言晏把眼镜当墨镜顶在脑门上,“你的微信还是我找人推给老李的呢。”
李志张了张嘴,想说这不是我托的关系吗,怎么变成是你找人了?不过现在他还是选择闭嘴,情况变化太快,他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缓一缓中年人脆弱的小心脏。
“你们聊。”言晏跟云知寒拌了两句嘴之后潇洒离场,“再不过去老师要亲自来抓人了。”
她站起来才能看出个高腿长,云知寒的身高已然出众,言晏的个头在视觉效果上居然比云知寒矮不了多少。
李志后知后觉言晏明明各方面都出挑却一直没大火的原因——即使她什么都不做地站在角落,她仍然是最焦点的那个。
这样的结果就是除非搭挡各方面与言晏平分秋色或是胜过她,否则只会相形见绌。
可这个世道,李志在心里叹息,哪里是仅凭能力说话的。
“李总请喝茶。”
云知寒的声音把李志拉回现在,他打起精神,重新说明自己的来意。
词条里除了一众营销号复制粘贴的重复文案以外,没有什么新的消息,就连阅读量和讨论度都被其他比它排名低的词条“吊打”,买的相当简单粗暴,毫不走心。即便如此,这条来历不明的话题也不顾离谱的数据差别,大步迈至总榜第13。
然后再没有移动,一直停在这个位置。
直到又一类似的“君子不弃确认影视化”的词条上榜,“神女在上确定影视化”才往下挪了一位。
不同于“神女在上”连数据都不做掩饰的明显,“君子不弃”这一条的热度飙升,后面跟着的“新”字很快变成了橙色的“热”随即又变成了暗红的“爆”,转眼便升至热榜前五,最后停在了总热度榜第3的位置。
词条也不是个空壳,综合讨论里连营销号的文案都五花八门,实时里更是热闹非凡,哀嚎的期待的看热闹的都有,最后汇聚成一个可观的数字缀在词条后。
哀嚎的占大多数,能称得上一句“哀鸿遍野”,乃至于热搜榜上又多了四五条相关的话题讨论,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影视化能否还原原著。
近年来“IP改编”已经渐渐演变成常态,尤其是网络小说,不论题材不管时间,凡是有点名堂的小说都被卖出了版权,电影电视剧动漫广播剧“四位一体”,越是有名的小说争议越大。动漫广播剧这种跟小说同属一个“次元”的形式还好,电影电视剧这种“三次元”产物可谓是矛盾集中地,从拿到IP的那一刻,唱衰声也就随之而来。
而《神女在上》和《君子不弃》,都是已经卖出影视权的小说。
这两本小说按写成的时间来看都属于“古早小说”的范围,完结的时间相差不远,《神女在上》略早一个星期。但是论“知名度”,后者远远高于前者,尤其是《君子不弃》的主角“禾不弃”,不知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
“君子不弃”的相关话题很快就变成了关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讨论,连带着“神女在上”这一条的榜位也跟着升了一位,又变成了热榜第13。
各大营销号闻风而动,纷纷动用各方人脉企图提前同行一步获得更多一手消息。
主要瞄准的当然是“君子不弃”,能不能完成本季度KPI 全靠这一口。“神女在上”则因为热度不高,变成了顺带的那一个。
愈来愈热烈的讨论和夸张的数字变成红色的内眼眶成为大眼睛的一部分,大眼睛的视线范围之外是完全相反的风平浪静。
《君子不弃》的IP被大厂拿下,准备工作顺风顺水,很快就拿到了拍摄许可准备开机。
《神女在上》则仿佛一开始就开启了“困难模式”的副本,光前期投资就愁的出品人兼总制片人秀发不保,说话前要叹三口气。好不容易立了项,攒组又成了难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剧本找谁来写。
倒不是说找不到编剧,实在是成败在此一举。
《神女在上》原作题材是常见的仙侠玄幻,虽然是部言情小说但是剧情比例远远大于感情占比,甚至感情线铺的远不如剧情线,一度导致读者直接跳过情感戏直奔剧情部分。然而作者偏不信邪,强行增加了感情比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连唯一说得过去的剧情部分都被压缩,结局潦草,评论区一片骂声。
但又因为这一部小说是当年难得的大女主文,所以即使内容有这样那样的缺陷,还是让当时没有什么选择的“大女主”爱好者们捏着鼻子贡献订阅量,在荒芜的同类型小说中开出朵颤巍巍的小白花,在各大榜单中成为大女主类型的“一枝独秀”。
这也是出品人拿下这部小说的最大原因。
而如果按原著走向写本,这部剧只会沦为同类型的陪衬,引发群嘲也不是没有可能,更别说能请来有点流量的演员了。
剧本能决定一部剧的生死。
“这一块的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李志,也就是因为《神女在上》开局天坑愁的发顶都快亮可鉴人的出品人兼总制片,坐在“知书剧本工作坊”的会客室里一脸诚恳地对穿着短袖白T黑色长裤、戴着巨大的黑框眼镜脖子上挂着蓝绳工作证满脸严肃端坐在他身侧黑皮沙发上的年轻姑娘画饼,“我听说沈老师最近正在考虑转型,我们这个剧既是沈老师擅长的女性视角叙述又是大热的玄幻题材,拿来练手最合适不过,您看方不方便请沈老师……”
语气简直要卑微到尘埃里。
也难怪李志态度如此。
“知书剧本工作坊”的创立人沈知书是国内少数站在顶尖编剧梯队里的女性编剧,最擅长从女性立场出发站在女性视角叙述故事,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以塑造当代女性角色为主”的电视剧潮流中脱颖而出,凭借一部独立编剧的《我们这一家》一举夺得三大奖项的编剧奖,后来又有《阳台》《相濡以沫》等作品,均从女性自身出发,主要描绘女性形象,以细腻客观又感性自持的描述风格在编剧行业拥有一席之地。
之后沈知书受聘为电影学院编剧类目教授,后来又组建了自己的编剧工作室,继续为编剧行业输送人才。
而这两年沈老师已年近耳顺,很少再劳心劳力地写本,加上影视行业变化多端,让人摸不着韵脚,她擅长的风格渐渐不被市场所接受,所以为了工作室的孩子们和工作室能走得更长远,她最后还是决定暂时停笔,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
但这不妨碍“知书剧本工作坊”仍立于业内塔尖。
李志的声音越来越低,见身边人不表态心里也开始打鼓。
原本他敢上门就是因为之前通过业内好友联系上“知书剧本工作坊”的时候这边态度也很积极,双方聊得不错才定下了今天过来细聊,可是他口干舌燥说了半天对方也不表态,他摸不准工作坊的意思,再不敢贸然开口。
人到不惑还要继续坐冷板凳,李志在心里苦笑,这都叫什么事儿。
会客室的气氛渐渐下沉,李志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坐在原位默不作声地打量起会客室内的陈设,目光偶尔略过身边那个小姑娘——也不能说是小姑娘了,虽然看上去年轻,但是身上的气质很干练,并不是刚从象牙塔出来的样子。
她露在外面的胳膊和手都很白,像是在黑暗的室内都能自己发光,即使脸被刘海和眼镜遮挡大半,还是能看出是鹅蛋脸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皮肤太白,衬得在脑后用皮筋随意束成一大束的长发愈发黑浓。
要是嘴唇再红一点,李志天马行空地想,这就是现代白雪公主啊。
不过,他挠挠下巴,我怎么觉得这姑娘越看越眼熟呢?
李志正出神,门外又奔进一个人。
真的是跑进来的,因为惯性差点没刹住车,还用手在茶几上撑了一下才稳住。
进来的是个年轻男人,穿着衬衣西裤西装外套搭在手臂上,可能因为跑得太热脖子上的领带被松了一半,还没等气喘匀就已经过来要跟李志握手:“李总好,我是‘知书剧本工作坊’的云知寒,负责跟您对接这次的项目,很抱歉我迟到了。”
他从口袋里摸出个跟那个姑娘一模一样的蓝绳工作证在李志跟前一晃,“真是不好意思,开会开太久了。”
“没有没有,”云知寒的态度很好地缓解了李志的不安,他赶紧握住云知寒的手,“我也刚到不久。”
“您坐您坐。”云知寒把李志让回到沙发上,又冲他不好意思地笑笑。
他长得也很好看,李志职业病发作下意识在心里点评,身上有种少见的并不文弱的书卷气,往那里一站就叫人感觉稳妥,像是找到了依靠。
可惜这种就是放在普通人中出众,却不是适合荧幕的脸。
他又看向一直稳坐在沙发上的那姑娘,她就很适合。
云知寒顺着李志的视线看过去,差点气笑,“安安你跟这儿干嘛呢,老师找了你半天!”
可能是觉得语气不太好,他又给李志解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这是我吉祥物师妹,老喜欢挨个屋乱窜。”
“言晏,”他像极了拉着孩子认人的长辈,喊着师妹的名字要她打招呼,“快点跟人打招呼,像什么样子!”
“老李,”言晏这才把那副碍事的黑框眼镜摘了,露出那张清冷昳丽的脸,微挑狭长的眼尾含了几分矫揉造作的委屈,看向听见她名字之后就呆立当场的李志,“我们的革命友谊就这么脆弱吗,前两天不是刚在会场见过吗?”
她说的“会场”是个视频平台内部宣传发布会,既为宣传也为招商。与会者大部分都是媒体或资方,鲜少有艺人,因此言晏中途过来和李志打招呼时还吓了他一跳。
云知寒看看她又看看李志:“你们认识?”
何止认识,李志手上有限的几部剧里言晏参演和主演的占了一半。甚至有阵子他听到“言晏”这两个字就肝疼。
实在是和她在剧组吵怕了。
倒不是真的吵架,而是言晏对剧本很较真。但凡有觉得不符合角色逻辑的地方,她一定会去找导演修改。
碍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导演不敢明着拒绝,就把李志拉来当裁决第三人。
后来证明,言晏的坚持总是有道理的。
但这不妨碍李志对她ptsd。
而如果言晏是沈知书的学生的话,她对剧本的坚持就说得通了。
“那是。”言晏把眼镜当墨镜顶在脑门上,“你的微信还是我找人推给老李的呢。”
李志张了张嘴,想说这不是我托的关系吗,怎么变成是你找人了?不过现在他还是选择闭嘴,情况变化太快,他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缓一缓中年人脆弱的小心脏。
“你们聊。”言晏跟云知寒拌了两句嘴之后潇洒离场,“再不过去老师要亲自来抓人了。”
她站起来才能看出个高腿长,云知寒的身高已然出众,言晏的个头在视觉效果上居然比云知寒矮不了多少。
李志后知后觉言晏明明各方面都出挑却一直没大火的原因——即使她什么都不做地站在角落,她仍然是最焦点的那个。
这样的结果就是除非搭挡各方面与言晏平分秋色或是胜过她,否则只会相形见绌。
可这个世道,李志在心里叹息,哪里是仅凭能力说话的。
“李总请喝茶。”
云知寒的声音把李志拉回现在,他打起精神,重新说明自己的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