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秋第一次见到自己生活了十四年的宅邸的主人是在一个秋风骤起的夜晚。
那时的她尚过十三岁,还是汲府的一个家仆之女。只记得是一个露水深深的夜晚,一个穿戴着金纹暗织的斗篷的人慌慌张张提着玻璃灯笼闯进了汲秋和母亲的房间,吵醒了还在睡梦的汲秋。朦胧中,那人和母亲絮絮叨叨了一会儿急忙从偏门出去了。汲秋的母亲秋娘听话毕却立即将她从床上拉了起来,从床底将早已准备好的包袱系在她的身上。小汲秋从梦中被吵醒本就难受,踉踉跄跄被母亲塞满身包袱更是不解。
“母亲,出什么事了,这是做什么?”
“秋儿,听娘的话,从暗门出去,门房都不在了,太夫人把女眷能放的都放了,没人能拦你,你向东院去找太夫人,太夫人会与你安排。”
“母亲,这是做什么,大小姐明日要我陪着去早市吃馄饨。你要往哪里去?”小汲秋睡眼惺忪仍是不解的看向母亲。
“秋儿,记着!虽然娘没有出人头地但娘很高兴把你养的这么大这么好。接下来的日子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太夫人和宫里的那位大人会全力帮你,记住娘的话,一定要活下去,相信娘的话,活下去就有希望。”话毕,秋娘拿着包袱推着小汲秋出了暗门。
“走!”
汲秋刚出暗门便想回头找母亲,可西院墙垣窜起了火光,火光映红了院墙的青瓦,墙外还有兵马铁骑而过的声音。
“圣上敕令我等即刻封锁侯府,请侯爷早日出来迎接,否则我等莽夫便要破门而入了。”
“周不望,我与你共事十载,未曾想到你是如此小人。”
“侯爷言重,我等也是奉旨行事。”
“奉的是谁的旨,我看是阳奉阴违的奉旨!”
“你!汲侯爷,圣上谕旨,休要多言”
秋风起,火势顺风而起,似是要扑面而来。小汲秋忙不迭的头也不敢回地奋力向东院跑去。这夜晚的院墙感觉格外的多,格外的高,平常熟悉的道路也显得格外的漫长。也不知在被第几个门槛给绊倒后,心一惊,抬头一看,正是东院太夫人的陪嫁侍女度若嬷嬷。
“嬷嬷,我娘让我来找太夫人。”
“哎呀!总算是找到你了,你随我进来”
小汲秋背着满身包袱,脸上不知已经蹭了多少灰,东厢房灯火通明,看到太夫人正穿着斗篷简装,站在堂屋似是正在等待来人到来。汲秋一见太夫人,刚要行礼便被太夫人拦下说道:
“汲秋好儿,起来。。”汲秋不明所以被吓得呆呆点头。
“小汲秋,下面的话你听好了。
“你知道你从小生长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东…东阳侯府?”
“是,今晚之后咱们府上就要翻天覆地了。马上那些兵马司的人看前院不愿乖乖开门就要破门了,你们这些小小人我真是放心不下。你娘原是我看错了她,是个好女子。你娘把你托给了老身,希望我这个老身子骨还能有用,保给你们一个平安。”
“太夫人…大小姐呢….”汲秋形单影只站在圈椅旁不敢乱动.
“度若,朴儿呢,朴儿怎么还没来?”
“太夫人,朴姐儿已经让嬷嬷去抱了,我再去催!”
“闲话不必多说了,秋丫头,你以后出了这个府就要忘记你是从这里出去的孩子。连你和主人名字都不要记了。”
“小丫头,记着,你和这个府、这一脉没有关联了。过会儿的场面吓人,那些人抄起来是不要脸面的,你不要看。我让度嬷嬷送你们出去,这一出去就得靠你们自己了。”
“太夫人,我我….我不想走,我娘还在…..”
“你必须走,你和朴儿走了我们汲家才能有一线希望!”
“太夫人,东院前官兵来了,朴姐儿让侯妈子从后院带出去了。”
“好……我们汲家不求世代封侯拜相永葆荣华,但求是非曲直无愧于心。你若出不去,就是我们汲家的好孩子,你若今后出的去,记住了,东阳汲府从未有谋反之心,至死忠于皇帝。”
话音未落,前门破门的声音就已经传来,堂屋里剩下的奴仆们都被吓得直哭。度若嬷嬷则拉着汲秋向后门跑去。小汲秋一边跑一边哭,度若嬷嬷领着着她到一个细狭的狗洞示意她钻过去。那狗洞直通玄门大街,大街上兵马林立,守在狗洞旁的官兵看见汲秋出来后,迅速打起了掩护,将她送上了驾着马车一路向北而去。
汲秋上了马车惊魂未定,全身紧绷,见度若嬷嬷并没有随着自己出来,她透过车帘子的缝隙看向汲府的方向,只见骑兵将府邸四周围的水泄不通,西院更是已经一片火海,直冲天际。
不知颠簸了多久后,仿佛上了山又下了山,弯弯绕绕颠簸得汲秋差点昏睡过去。马车夫将车停在了一条狭长的暗巷边,由另一个中年老妪引领着下车向着飞檐林立的宫殿走去。
汲秋细细的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只见那老妪将她领过一道五彩的垂花门,又跨了一条连廊,过了一间厢房,在放着一方牌匾一幅中堂配楹联的厅中老妪让她稍稍等候。汲秋看着那高悬的匾额上写着“云境”,左右的桃木联上各写着
“天下之道”“以观其妙”。
彼时,不见的老妪搀扶着一贵妇缓缓倚靠在下方的罗汉塌上。汲秋知来人身份不小赶忙跪下。那贵妇年纪相貌看着虽比自家老夫人小,略披薄衣不戴珠翠,可威严之势不减半分,见汲秋跪下笑道
“哀家听你祖母说因你母亲是商人之女,从小也没给你授学教字。本以为你是个顽皮猴儿,不成想这孩子礼数倒是做的好。起来,多大了,在家里叫什么名字?”
“这是度太后。”旁人侍从提醒道
“回…回太后,小女名叫秋,今年二七,在家时娘亲也唤我为汲秋。”
“是个可爱人儿,年纪也小,比哀家的阳城小一轮”
“阳城公主殿下倾国倾城,是太后娘娘教导的好。”旁边的嬷嬷附和道。
“就是,这小东西如何比得了阳城长公主。”
彼时周围站着的嬷嬷们都围在太后身边夸赞着阳城公主,汲秋跪在塌下忽然看到一个嬷嬷快速的从屏风的后面小步急速走了进来在度太后耳边低声说道些什么,度太后听罢摆了摆手,看着汲秋说道:
“你祖母煞费苦心,都是一家人。今日东阳汲府横遭大祸,汲老夫人煞费苦心,将你托付于哀家,自会好好待你。你就呆在哀家的身边吧,哀家来找人教你。”
“多谢太夫人,不对,多谢太后娘娘!”汲秋脑袋一片懵,只知道按照惯性连忙磕头谢恩。
“哀家有个掌侍明年就要告老还乡含饴弄孙了,跟在哀家身边也就和你们家没有关系了。家中逢此大难,可怜见的,哀家找信得过的宫人来教你。等你学成了规矩,再长几年就接替她的位置吧”
“可是太后,可是….”汲秋想起娘还不知道在哪里,脑中一片天旋地转。
“宫中比你家今日可怕的多,犹豫太多可不能活在这里。”太后扶着额淡淡闭上眼睛说到。
“奴婢明白了,多谢太后”
“记着,要命活就是哀家的旁支亲戚,是林嬷嬷将你带进宫的。”
“你已入了宫门,更深露重,下去休息吧”
那时的她尚过十三岁,还是汲府的一个家仆之女。只记得是一个露水深深的夜晚,一个穿戴着金纹暗织的斗篷的人慌慌张张提着玻璃灯笼闯进了汲秋和母亲的房间,吵醒了还在睡梦的汲秋。朦胧中,那人和母亲絮絮叨叨了一会儿急忙从偏门出去了。汲秋的母亲秋娘听话毕却立即将她从床上拉了起来,从床底将早已准备好的包袱系在她的身上。小汲秋从梦中被吵醒本就难受,踉踉跄跄被母亲塞满身包袱更是不解。
“母亲,出什么事了,这是做什么?”
“秋儿,听娘的话,从暗门出去,门房都不在了,太夫人把女眷能放的都放了,没人能拦你,你向东院去找太夫人,太夫人会与你安排。”
“母亲,这是做什么,大小姐明日要我陪着去早市吃馄饨。你要往哪里去?”小汲秋睡眼惺忪仍是不解的看向母亲。
“秋儿,记着!虽然娘没有出人头地但娘很高兴把你养的这么大这么好。接下来的日子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太夫人和宫里的那位大人会全力帮你,记住娘的话,一定要活下去,相信娘的话,活下去就有希望。”话毕,秋娘拿着包袱推着小汲秋出了暗门。
“走!”
汲秋刚出暗门便想回头找母亲,可西院墙垣窜起了火光,火光映红了院墙的青瓦,墙外还有兵马铁骑而过的声音。
“圣上敕令我等即刻封锁侯府,请侯爷早日出来迎接,否则我等莽夫便要破门而入了。”
“周不望,我与你共事十载,未曾想到你是如此小人。”
“侯爷言重,我等也是奉旨行事。”
“奉的是谁的旨,我看是阳奉阴违的奉旨!”
“你!汲侯爷,圣上谕旨,休要多言”
秋风起,火势顺风而起,似是要扑面而来。小汲秋忙不迭的头也不敢回地奋力向东院跑去。这夜晚的院墙感觉格外的多,格外的高,平常熟悉的道路也显得格外的漫长。也不知在被第几个门槛给绊倒后,心一惊,抬头一看,正是东院太夫人的陪嫁侍女度若嬷嬷。
“嬷嬷,我娘让我来找太夫人。”
“哎呀!总算是找到你了,你随我进来”
小汲秋背着满身包袱,脸上不知已经蹭了多少灰,东厢房灯火通明,看到太夫人正穿着斗篷简装,站在堂屋似是正在等待来人到来。汲秋一见太夫人,刚要行礼便被太夫人拦下说道:
“汲秋好儿,起来。。”汲秋不明所以被吓得呆呆点头。
“小汲秋,下面的话你听好了。
“你知道你从小生长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东…东阳侯府?”
“是,今晚之后咱们府上就要翻天覆地了。马上那些兵马司的人看前院不愿乖乖开门就要破门了,你们这些小小人我真是放心不下。你娘原是我看错了她,是个好女子。你娘把你托给了老身,希望我这个老身子骨还能有用,保给你们一个平安。”
“太夫人…大小姐呢….”汲秋形单影只站在圈椅旁不敢乱动.
“度若,朴儿呢,朴儿怎么还没来?”
“太夫人,朴姐儿已经让嬷嬷去抱了,我再去催!”
“闲话不必多说了,秋丫头,你以后出了这个府就要忘记你是从这里出去的孩子。连你和主人名字都不要记了。”
“小丫头,记着,你和这个府、这一脉没有关联了。过会儿的场面吓人,那些人抄起来是不要脸面的,你不要看。我让度嬷嬷送你们出去,这一出去就得靠你们自己了。”
“太夫人,我我….我不想走,我娘还在…..”
“你必须走,你和朴儿走了我们汲家才能有一线希望!”
“太夫人,东院前官兵来了,朴姐儿让侯妈子从后院带出去了。”
“好……我们汲家不求世代封侯拜相永葆荣华,但求是非曲直无愧于心。你若出不去,就是我们汲家的好孩子,你若今后出的去,记住了,东阳汲府从未有谋反之心,至死忠于皇帝。”
话音未落,前门破门的声音就已经传来,堂屋里剩下的奴仆们都被吓得直哭。度若嬷嬷则拉着汲秋向后门跑去。小汲秋一边跑一边哭,度若嬷嬷领着着她到一个细狭的狗洞示意她钻过去。那狗洞直通玄门大街,大街上兵马林立,守在狗洞旁的官兵看见汲秋出来后,迅速打起了掩护,将她送上了驾着马车一路向北而去。
汲秋上了马车惊魂未定,全身紧绷,见度若嬷嬷并没有随着自己出来,她透过车帘子的缝隙看向汲府的方向,只见骑兵将府邸四周围的水泄不通,西院更是已经一片火海,直冲天际。
不知颠簸了多久后,仿佛上了山又下了山,弯弯绕绕颠簸得汲秋差点昏睡过去。马车夫将车停在了一条狭长的暗巷边,由另一个中年老妪引领着下车向着飞檐林立的宫殿走去。
汲秋细细的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只见那老妪将她领过一道五彩的垂花门,又跨了一条连廊,过了一间厢房,在放着一方牌匾一幅中堂配楹联的厅中老妪让她稍稍等候。汲秋看着那高悬的匾额上写着“云境”,左右的桃木联上各写着
“天下之道”“以观其妙”。
彼时,不见的老妪搀扶着一贵妇缓缓倚靠在下方的罗汉塌上。汲秋知来人身份不小赶忙跪下。那贵妇年纪相貌看着虽比自家老夫人小,略披薄衣不戴珠翠,可威严之势不减半分,见汲秋跪下笑道
“哀家听你祖母说因你母亲是商人之女,从小也没给你授学教字。本以为你是个顽皮猴儿,不成想这孩子礼数倒是做的好。起来,多大了,在家里叫什么名字?”
“这是度太后。”旁人侍从提醒道
“回…回太后,小女名叫秋,今年二七,在家时娘亲也唤我为汲秋。”
“是个可爱人儿,年纪也小,比哀家的阳城小一轮”
“阳城公主殿下倾国倾城,是太后娘娘教导的好。”旁边的嬷嬷附和道。
“就是,这小东西如何比得了阳城长公主。”
彼时周围站着的嬷嬷们都围在太后身边夸赞着阳城公主,汲秋跪在塌下忽然看到一个嬷嬷快速的从屏风的后面小步急速走了进来在度太后耳边低声说道些什么,度太后听罢摆了摆手,看着汲秋说道:
“你祖母煞费苦心,都是一家人。今日东阳汲府横遭大祸,汲老夫人煞费苦心,将你托付于哀家,自会好好待你。你就呆在哀家的身边吧,哀家来找人教你。”
“多谢太夫人,不对,多谢太后娘娘!”汲秋脑袋一片懵,只知道按照惯性连忙磕头谢恩。
“哀家有个掌侍明年就要告老还乡含饴弄孙了,跟在哀家身边也就和你们家没有关系了。家中逢此大难,可怜见的,哀家找信得过的宫人来教你。等你学成了规矩,再长几年就接替她的位置吧”
“可是太后,可是….”汲秋想起娘还不知道在哪里,脑中一片天旋地转。
“宫中比你家今日可怕的多,犹豫太多可不能活在这里。”太后扶着额淡淡闭上眼睛说到。
“奴婢明白了,多谢太后”
“记着,要命活就是哀家的旁支亲戚,是林嬷嬷将你带进宫的。”
“你已入了宫门,更深露重,下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