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六年,夏末秋初。
早朝后乌云密布的,两位御史大夫却在宫道上闲庭信步着。他们遥看见门楼下有贵人出行,抬凤辇的轿夫便有二十多个,随行的侍女和太监更是多达十个。而贵人高坐于凤辇之上,不见真容只见风姿。
湿漉漉的阴气冲得张大夫拱了拱鼻子,“来者何人?好大的排场。”
李大夫的步伐放慢,瞧着稍远处的凤辇之上的贵人,已经了然于心,“自然是华康公主,不然这宫中还有谁敢坐着,比皇后还要奢华的凤辇出行呢。”
张大夫的目光追随着凤辇而去,瞧着金红色的凤辇在云雨色之间穿行,显出几分隐隐幢幢的盛极反衰之色,“嫡公主到底是不一样,出行的排场都不容小觑。”
李大夫瞧着也是,他撇了撇嘴,看似有些不是滋味,“华康公主可是皇后连丧三儿一女后才得来的宝贝女儿,皇上和皇后都对她宠爱有加、娇惯备至。别说是她出行的排场比皇后都大,就连她穿戴的服饰规格都远超公主的品级。”
凤辇消失于宫道的拐角,张大夫转而抬头后看向灰蒙蒙的天空,“华康公主如此受宠,如若她是男子,定然会被皇上封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
李大夫谨慎地转头后看向张大夫,眼神里的警告都快要溢出来了,“此话不能乱讲,如若被有心之人听去禀告给皇上,我们这便是妄议朝政的死罪。更何况,即便华康公主是女子,她的地位也比后妃们生养的皇子们高贵得多。因为皇后本就得宠,还被皇上赐封号为孝锦,一般皇后只有在薨世后才能被皇上赐谥号,华康公主是子凭母贵。”
张大夫见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华康,他倒想看看华康是否有逆风翻盘的本事:“高贵有何用,将来继承大统的人,不还是后妃们生养的皇子们。可惜便可惜在皇后生下华康公主后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为大周生养皇子。而华康公主终究只是公主,无法保住她们往后余生的荣华富贵。”
张大夫的直言不讳,让李大夫有些胆颤,他赶忙圆话道:“皇上如此宠爱华康公主,怎么会不为其安排后生。华康公主如今堪堪十四岁,娇美的如同花朵一般,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更何况,虽然后妃们生养的皇子们与华康公主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但是他们一向善待最小的华康公主,自然不会让华康公主落得晚景凄凉的下场。”
张大夫领悟到了李大夫的圆话之意,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嘴快不妥,于是强行的结束了上一个话题:“三个月后便要举办五皇子的婚礼,听闻华康公主向皇上谏言,希望我们这些位卑言轻的小官们也能参加婚礼。我们生在了好时候,能沾沾华康公主的光泽。”
“虽然华康公主平时恃宠而骄,但是我感觉她是明白人。她待人接物皆是彬彬有礼,也能善待我们这些小官们。看来皇后在华康公主的教养方面,下了好大的一番功夫。皇后肯定不想要华康公主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公主,定然是希望她能有一番作为,才会如此细致的教养她。”李大夫将华康说作美玉,亦可作金石。
张大夫有些疑惑道:“可是公主能有何作为?公主通常都需要远嫁和亲,守护大周的一方安宁。好比五年前远嫁和亲的玉泽公主,她人还未到吐蕃,吐蕃的老赞普便去世了。她刚嫁过去便守了活寡,又为了生活而改嫁给新赞普,至今才被允许回到大周探亲。玉泽公主牺牲自己的幸福,才守护了大周的一方安宁,这倒不失是一种作为。”
“玉泽公主是正六品李宝林生养的女儿,远嫁和亲便是她的命运。华康公主是皇后生养的嫡子,后妃们还生养了十二位公主呢,远嫁和亲之事怎么着都轮不到她。”李大夫说罢便有些恍惚,因为他的妹妹也是后妃之一。如果他的妹妹将来无法生下皇子,想必她的命运还不如李宝林母女呢。
张大夫少有的迷糊道:“可是公主除了远嫁和亲,守护大周的一方安宁之外,还能有何作为?”
张大夫的话音刚落,李大夫便好似想到了什么,突然正经道:“我的长子做三皇子的伴读时,听闻皇室的冷氏一族一直有一门家传绝学,门清儿称之为‘龙之力’。皇上从儿时便开始学习‘龙之力’,如今也不知道是否会教导华康公主。”
“家传绝学都是家族里的嫡子才能学□□上和皇后如今只有华康公主这一个嫡子,即便华康公主是女子,她也不得不学习‘龙之力’,将冷氏一族的家传绝学传承下去。”张大夫猜测道。
李大夫看似比敦宗还苦恼地叹息一声,“谁知道呢。我们且看且过。”
话音刚落,原本灰蒙蒙的天空便炸响起轰雷,疾风骤雨,两位御史大夫抱头鼠窜,而高坐于凤辇之上的华康倒是稳稳当当,只是豆大的雨珠将凤辇的棚顶打得“啪啪”作响,轿夫们勉强的将她抬去到了太极殿。
华康瞧见一个卸除妆发和身着素衣的女子,淋着大雨地跪在殿外,颇有顾影自怜之色。而她松了一口气,终于还是赶上了。
侍女为华康撑起油纸伞,“张婕妤之父因为重大过失而下狱,她已经为父求情的在殿外跪了一天一夜了。”
华康走向殿门,侍女跟随着,“公主殿下,别人都不想要趟这趟浑水,您可得悠着点来。要是皇上实在不松口,您便收口罢了。皇后不希望您冒险,毕竟现在羽翼未丰。”
华康了然道:“我尽量卖她一个人情,毕竟她位居正三品婕妤,日后定能有助于我。”
华康走进殿内后四处寻找着敦宗的身影,最后在高耸的书架前找见他。
敦宗听见有人靠近他的动静,转身后发现来人是华康,“华康,这么大的雨,你怎么不回宫里休息呢?”
华康走去到敦宗的跟前后屈膝行礼,“父皇万安。”
“眼看着您还在为国事操劳,实属辛苦,儿臣担心不已,为求心安,这才特意前来看望您。”华康捡些场面话来说。
敦宗抬手后扶住华康的双臂,发现她的双臂很凉,“外面下这么大的雨,万一着凉了怎么办?”
华康看出敦宗此时的心情并不糟糕,于是顺势而为:“儿臣有丫鬟伺候,一路上都有挡雨之物,并无大碍。反倒是在殿外长跪不起的张婕妤淋雨许久,恐怕是会伤身呐。”
“华康,你与张婕妤并不熟悉,为何你要帮她说情?”敦宗狐疑道。
华康耐心地解释道:“虽然儿臣与张婕妤并不熟悉,但是儿臣对父女之情十分熟稔。儿臣冒雨前来看望父皇,是为儿臣对父皇的孝心。张婕妤在雨中长跪不起,是为她对父亲的孝心。天底下没有哪个做女儿的,面对父亲下狱还能无动于衷。父皇认为张婕妤身为后妃,不守着宫闱却在殿外长跪不起,是为失德之举。儿臣倒是认为,张婕妤位居正三品却不惜丢弃名声,冒着成为废妃的风险也要为父求情,是为忠孝之举。更何况,父皇为国事操劳之余,恐怕也被张婕妤的忠孝之心感动,不忍心放任张婕妤独自在雨中长跪不起,这才舍身相陪至今。”
敦宗有些讶异地打量着华康,华康的表现超出了他的想象。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华康是千金洒予意逍遥,金屋藏就美人笑,这还是她第一次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敦宗挑高了眉毛,微扬起下巴,审视着华康,“华康,为何朕以前从未识得你如此能言善辩?”
华康看出敦宗已经对她的反常之举起疑,但是她为了大计而顶住压力,继续借势而进:“儿臣以前的年纪尚小,大事不通、小事不精,成日里只知道玩耍取乐。父皇日理万机,自然无暇知晓儿臣的进步。如今,借张婕妤的忠孝之势,父皇与儿臣才得以有相知之机,张婕妤不乏有功。还望父皇应许张婕妤的功过相抵,应允张婕妤的忠孝之心。”
敦宗听罢后恢复常态,“华康,朕从前认为公主不谙世事、与世无争,如何宠爱和娇惯都不足为过,如今看来是朕肤浅了。”
华康赶忙屈膝行礼,“父皇莫要自贬。”
敦宗有些惋惜道:“华康,朕很庆幸于你是女子,不会卷入朝堂的纷争之中。但是朕也很可惜于你是女子,无法在朝堂之中施展你的才能。朕只希望以后你能辅佐你的皇兄,让冷氏血脉延绵不休。”
其实敦宗的话说得相对保守,他既没有说明不让华康继位,也没有说明继位的皇子究竟会是谁。因为他身为皇帝,经历过兄弟相残,他当然知道沉得住气的重要性。
华康听后若有所思,稍加犹豫后仗着气氛正好,便大胆的转移矛盾道:“父皇,为何女子一定不能登基称帝?”
“不是不能,是不适合。”敦宗并未在意华康的失言,这是华康的特权。
华康追问道:“哪里不适合?”
敦宗轻叹了一口气,索性把话都说开了,“江湖中人自力更生即可,而皇室中人得有依靠才行。皇宫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朕有皇后这位贤妻,和那些后妃贵妾们扶持着朕,朕治理国家时才能得心应手。而你是女子,天底下哪有女子娶妻的道理。”
华康感觉时机差不多了,于是故意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虽然天底下没有女子娶妻的道理,但是有男子入赘的道理。如果儿臣可以登基称帝,成为天下的主宰者,一定会有络绎不绝的男子,自愿入赘到儿臣的后宫里。”
即便是太子说这种话都得被废,华康纯粹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她看似是顺着敦宗的话大胆谏言,实则她的话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转移敦宗对张婕妤之父所犯过失的介怀,二是试探敦宗对女子掌权的态度。而敦宗当然知道华康的言行不妥,但是眼下只有他们父女二人,说一些平时不让说的禁言倒也无妨。
他甚至还跟着华康一起开玩笑取乐:“朕竟然有些期待那样的盛景,毕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何况,朕在你的儿时便教导你学习‘龙之力’,自然是希望你有绝技傍身。如果有机会,一切皆有可能。”
华康知道敦宗已经被她说动了,赶忙恭维道:“父皇英明。”
华康走时并未去宽慰张婕妤,她想要将会心的机会留给敦宗和张婕妤。
当晚,侍女便来禀报:敦宗已经免去了张婕妤之父的牢狱之灾,只是被要求告老还乡,终生不得入朝。
华康得知消息后并未太开心,因为眼看着五皇子的婚礼将至,她身为嫡公主必须重视此事,这是一次笼络朝臣的机会。
早朝后乌云密布的,两位御史大夫却在宫道上闲庭信步着。他们遥看见门楼下有贵人出行,抬凤辇的轿夫便有二十多个,随行的侍女和太监更是多达十个。而贵人高坐于凤辇之上,不见真容只见风姿。
湿漉漉的阴气冲得张大夫拱了拱鼻子,“来者何人?好大的排场。”
李大夫的步伐放慢,瞧着稍远处的凤辇之上的贵人,已经了然于心,“自然是华康公主,不然这宫中还有谁敢坐着,比皇后还要奢华的凤辇出行呢。”
张大夫的目光追随着凤辇而去,瞧着金红色的凤辇在云雨色之间穿行,显出几分隐隐幢幢的盛极反衰之色,“嫡公主到底是不一样,出行的排场都不容小觑。”
李大夫瞧着也是,他撇了撇嘴,看似有些不是滋味,“华康公主可是皇后连丧三儿一女后才得来的宝贝女儿,皇上和皇后都对她宠爱有加、娇惯备至。别说是她出行的排场比皇后都大,就连她穿戴的服饰规格都远超公主的品级。”
凤辇消失于宫道的拐角,张大夫转而抬头后看向灰蒙蒙的天空,“华康公主如此受宠,如若她是男子,定然会被皇上封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
李大夫谨慎地转头后看向张大夫,眼神里的警告都快要溢出来了,“此话不能乱讲,如若被有心之人听去禀告给皇上,我们这便是妄议朝政的死罪。更何况,即便华康公主是女子,她的地位也比后妃们生养的皇子们高贵得多。因为皇后本就得宠,还被皇上赐封号为孝锦,一般皇后只有在薨世后才能被皇上赐谥号,华康公主是子凭母贵。”
张大夫见识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华康,他倒想看看华康是否有逆风翻盘的本事:“高贵有何用,将来继承大统的人,不还是后妃们生养的皇子们。可惜便可惜在皇后生下华康公主后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为大周生养皇子。而华康公主终究只是公主,无法保住她们往后余生的荣华富贵。”
张大夫的直言不讳,让李大夫有些胆颤,他赶忙圆话道:“皇上如此宠爱华康公主,怎么会不为其安排后生。华康公主如今堪堪十四岁,娇美的如同花朵一般,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更何况,虽然后妃们生养的皇子们与华康公主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但是他们一向善待最小的华康公主,自然不会让华康公主落得晚景凄凉的下场。”
张大夫领悟到了李大夫的圆话之意,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嘴快不妥,于是强行的结束了上一个话题:“三个月后便要举办五皇子的婚礼,听闻华康公主向皇上谏言,希望我们这些位卑言轻的小官们也能参加婚礼。我们生在了好时候,能沾沾华康公主的光泽。”
“虽然华康公主平时恃宠而骄,但是我感觉她是明白人。她待人接物皆是彬彬有礼,也能善待我们这些小官们。看来皇后在华康公主的教养方面,下了好大的一番功夫。皇后肯定不想要华康公主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公主,定然是希望她能有一番作为,才会如此细致的教养她。”李大夫将华康说作美玉,亦可作金石。
张大夫有些疑惑道:“可是公主能有何作为?公主通常都需要远嫁和亲,守护大周的一方安宁。好比五年前远嫁和亲的玉泽公主,她人还未到吐蕃,吐蕃的老赞普便去世了。她刚嫁过去便守了活寡,又为了生活而改嫁给新赞普,至今才被允许回到大周探亲。玉泽公主牺牲自己的幸福,才守护了大周的一方安宁,这倒不失是一种作为。”
“玉泽公主是正六品李宝林生养的女儿,远嫁和亲便是她的命运。华康公主是皇后生养的嫡子,后妃们还生养了十二位公主呢,远嫁和亲之事怎么着都轮不到她。”李大夫说罢便有些恍惚,因为他的妹妹也是后妃之一。如果他的妹妹将来无法生下皇子,想必她的命运还不如李宝林母女呢。
张大夫少有的迷糊道:“可是公主除了远嫁和亲,守护大周的一方安宁之外,还能有何作为?”
张大夫的话音刚落,李大夫便好似想到了什么,突然正经道:“我的长子做三皇子的伴读时,听闻皇室的冷氏一族一直有一门家传绝学,门清儿称之为‘龙之力’。皇上从儿时便开始学习‘龙之力’,如今也不知道是否会教导华康公主。”
“家传绝学都是家族里的嫡子才能学□□上和皇后如今只有华康公主这一个嫡子,即便华康公主是女子,她也不得不学习‘龙之力’,将冷氏一族的家传绝学传承下去。”张大夫猜测道。
李大夫看似比敦宗还苦恼地叹息一声,“谁知道呢。我们且看且过。”
话音刚落,原本灰蒙蒙的天空便炸响起轰雷,疾风骤雨,两位御史大夫抱头鼠窜,而高坐于凤辇之上的华康倒是稳稳当当,只是豆大的雨珠将凤辇的棚顶打得“啪啪”作响,轿夫们勉强的将她抬去到了太极殿。
华康瞧见一个卸除妆发和身着素衣的女子,淋着大雨地跪在殿外,颇有顾影自怜之色。而她松了一口气,终于还是赶上了。
侍女为华康撑起油纸伞,“张婕妤之父因为重大过失而下狱,她已经为父求情的在殿外跪了一天一夜了。”
华康走向殿门,侍女跟随着,“公主殿下,别人都不想要趟这趟浑水,您可得悠着点来。要是皇上实在不松口,您便收口罢了。皇后不希望您冒险,毕竟现在羽翼未丰。”
华康了然道:“我尽量卖她一个人情,毕竟她位居正三品婕妤,日后定能有助于我。”
华康走进殿内后四处寻找着敦宗的身影,最后在高耸的书架前找见他。
敦宗听见有人靠近他的动静,转身后发现来人是华康,“华康,这么大的雨,你怎么不回宫里休息呢?”
华康走去到敦宗的跟前后屈膝行礼,“父皇万安。”
“眼看着您还在为国事操劳,实属辛苦,儿臣担心不已,为求心安,这才特意前来看望您。”华康捡些场面话来说。
敦宗抬手后扶住华康的双臂,发现她的双臂很凉,“外面下这么大的雨,万一着凉了怎么办?”
华康看出敦宗此时的心情并不糟糕,于是顺势而为:“儿臣有丫鬟伺候,一路上都有挡雨之物,并无大碍。反倒是在殿外长跪不起的张婕妤淋雨许久,恐怕是会伤身呐。”
“华康,你与张婕妤并不熟悉,为何你要帮她说情?”敦宗狐疑道。
华康耐心地解释道:“虽然儿臣与张婕妤并不熟悉,但是儿臣对父女之情十分熟稔。儿臣冒雨前来看望父皇,是为儿臣对父皇的孝心。张婕妤在雨中长跪不起,是为她对父亲的孝心。天底下没有哪个做女儿的,面对父亲下狱还能无动于衷。父皇认为张婕妤身为后妃,不守着宫闱却在殿外长跪不起,是为失德之举。儿臣倒是认为,张婕妤位居正三品却不惜丢弃名声,冒着成为废妃的风险也要为父求情,是为忠孝之举。更何况,父皇为国事操劳之余,恐怕也被张婕妤的忠孝之心感动,不忍心放任张婕妤独自在雨中长跪不起,这才舍身相陪至今。”
敦宗有些讶异地打量着华康,华康的表现超出了他的想象。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华康是千金洒予意逍遥,金屋藏就美人笑,这还是她第一次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敦宗挑高了眉毛,微扬起下巴,审视着华康,“华康,为何朕以前从未识得你如此能言善辩?”
华康看出敦宗已经对她的反常之举起疑,但是她为了大计而顶住压力,继续借势而进:“儿臣以前的年纪尚小,大事不通、小事不精,成日里只知道玩耍取乐。父皇日理万机,自然无暇知晓儿臣的进步。如今,借张婕妤的忠孝之势,父皇与儿臣才得以有相知之机,张婕妤不乏有功。还望父皇应许张婕妤的功过相抵,应允张婕妤的忠孝之心。”
敦宗听罢后恢复常态,“华康,朕从前认为公主不谙世事、与世无争,如何宠爱和娇惯都不足为过,如今看来是朕肤浅了。”
华康赶忙屈膝行礼,“父皇莫要自贬。”
敦宗有些惋惜道:“华康,朕很庆幸于你是女子,不会卷入朝堂的纷争之中。但是朕也很可惜于你是女子,无法在朝堂之中施展你的才能。朕只希望以后你能辅佐你的皇兄,让冷氏血脉延绵不休。”
其实敦宗的话说得相对保守,他既没有说明不让华康继位,也没有说明继位的皇子究竟会是谁。因为他身为皇帝,经历过兄弟相残,他当然知道沉得住气的重要性。
华康听后若有所思,稍加犹豫后仗着气氛正好,便大胆的转移矛盾道:“父皇,为何女子一定不能登基称帝?”
“不是不能,是不适合。”敦宗并未在意华康的失言,这是华康的特权。
华康追问道:“哪里不适合?”
敦宗轻叹了一口气,索性把话都说开了,“江湖中人自力更生即可,而皇室中人得有依靠才行。皇宫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朕有皇后这位贤妻,和那些后妃贵妾们扶持着朕,朕治理国家时才能得心应手。而你是女子,天底下哪有女子娶妻的道理。”
华康感觉时机差不多了,于是故意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虽然天底下没有女子娶妻的道理,但是有男子入赘的道理。如果儿臣可以登基称帝,成为天下的主宰者,一定会有络绎不绝的男子,自愿入赘到儿臣的后宫里。”
即便是太子说这种话都得被废,华康纯粹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她看似是顺着敦宗的话大胆谏言,实则她的话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转移敦宗对张婕妤之父所犯过失的介怀,二是试探敦宗对女子掌权的态度。而敦宗当然知道华康的言行不妥,但是眼下只有他们父女二人,说一些平时不让说的禁言倒也无妨。
他甚至还跟着华康一起开玩笑取乐:“朕竟然有些期待那样的盛景,毕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何况,朕在你的儿时便教导你学习‘龙之力’,自然是希望你有绝技傍身。如果有机会,一切皆有可能。”
华康知道敦宗已经被她说动了,赶忙恭维道:“父皇英明。”
华康走时并未去宽慰张婕妤,她想要将会心的机会留给敦宗和张婕妤。
当晚,侍女便来禀报:敦宗已经免去了张婕妤之父的牢狱之灾,只是被要求告老还乡,终生不得入朝。
华康得知消息后并未太开心,因为眼看着五皇子的婚礼将至,她身为嫡公主必须重视此事,这是一次笼络朝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