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业组几人有条不紊地进行准备工作。

    大集前一天,于知乐骑车去城里取猪肉。

    “妮儿,这大棒骨整多了,没问题吧?”胡老三从后厨拎出一个小箩筐。

    于知乐目测这堆大棒骨有十斤以上,给他多塞了几毛钱。

    胡老三发现数目不对,又给她塞回来,两人拉扯了好一阵子。

    “妮儿,你现在算我半个师傅,这几毛钱的事不用算得那么清楚。”胡老三大大咧咧地说。

    于知乐拗不过他,说:“明儿我让摊子负责外送的人给胡三哥送一份泡椒米粉,胡三哥可不能拒绝了。”

    “你们小摊还有外送呢?这泡椒又是什么?”胡老三好奇地问。

    于知乐笑了笑:“这是蜀菜中特有的调味料,胡三哥尝过就知道了。”

    “小于,海隅村的副业组是张罗起来了?”服务员大姐插了一句,而后又自我介绍,“我叫胡蓝,你叫我蓝姐就成。”

    “是,明天第一天去大集摆摊,早上卖海鲜河粉,中下午卖泡椒米粉。”于知乐笑盈盈地回答。

    胡蓝一下来了兴致,问:“这泡椒米粉多少钱一碗?外送要加钱吗?”

    “泡椒米粉三毛钱一碗,有肉末有菜,还有小海鲜,额外加五分可以再加两荤一素配菜,外送五分钱。”于知乐详细地介绍小摊的经营模式。

    胡蓝觉着挺有意思,掏出五毛钱,说:“你给我配碗四毛五分的粉,中午送到这儿来。”

    接着,她吐槽道:“天天吃胡老三做的菜,吃到我都腻歪了。”

    “好的,您是我们第一位客人,送一杯柠檬水。”于知乐收下钱,笑道。

    胡蓝惊喜道:“嘿,你们副业组可真有趣,边买边送,而且这柠檬水也是个新鲜玩意儿,好喝吗?”

    “您尝过就知道。”于知乐卖了个关子。

    胡蓝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拉着她聊起家常。

    “行了,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你让人家小于回去好好准备。”胡老三打断。

    胡蓝白了他一眼,倒也不继续闲聊。

    于知乐与两人道别,碰巧在饭店门口撞见陈老。

    陈老还是穿着他的粗布衣裳,看起来心情很不错。

    “妮儿,你们副业组要摆摊了?”他见于知乐提着小箩筐,问道。

    上回,陈昭与他拉家常,有提到要搞副业组的事,他大力支持,并夸赞村里干部有远见。

    于知乐应声:“是,明天在大集,早七点摆到下午六点。”

    “好,好,好,小昭明天来吗?”陈老乐呵呵地问,他很喜欢这个开朗健谈的同姓小友。

    于知乐解释:“小昭没进副业组,但照他的性子,明天指定不会缺席。”

    “祝你们副业组发展越来越好,蒸蒸日上。”陈老祝贺。

    于知乐笑道:“承你贵言。”

    回到小院,副业组的人都在。

    “开张了!”于知乐变戏法般似的拿出胡蓝给的钱。

    崭新的纸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呀!”张文心回过神,惊呼,“还没摆摊就卖出一碗了?真的假的?”

    于知乐嘴角含笑:“一碗四毛五分的泡椒米粉外送国营饭店。”

    “太好了!乐乐真厉害!”张文心冲上前抱住于知乐。

    于知乐看向葛泰和张家三姐妹,说:“是我们真厉害。”

    她能看得出,这几天大家脑里的弦都崩得很紧。

    这五毛钱来得真及时,好比定海神针,让大家干劲更足。

    天微暗时,村里的捕鱼队满载而归。

    这次的海货种类不多,于知乐捡着鲜活的挑,虾、鱿鱼、蛤蜊和鲍鱼,每样挑了一小盆。

    海货搬回小院,她让大家回家休息,明天准时在于家集合。

    她则生小火,先把骨头汤炖上,又泡了四斤米和十五斤米粉。

    天还没亮,三道烛光从不同的方向向于家小院移动。

    四人在小路汇合时,于家已经亮起烛光。

    之后,四人各就各位。

    葛泰和张文心负责磨米浆,三姐妹在灶前蒸米皮,于海光和陈昭帮于知乐备素菜。

    五点整,一切准备就绪,海隅村副业组出发。

    桌椅垒在新的牛车上,灶和配菜用绳子栓在车尾,骨头汤和河粉、米粉用板车推。

    一行人缓缓朝海东镇走去,从天黑走到天亮,终于抵达聚集点。

    与此同时,其他村的副业组驱牛车从四面八方而来,卸下桌椅货物,逐渐聚成大集。

    “馒头、烧饼、豆浆,素面、粳米粥、豆花。”

    “荠菜、鲜肉小云吞。”

    太阳逐渐升起,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吆喝声响起。

    于知乐等人刚安置好摊子,东侧的摊子的人就上前打招呼了。

    她抬眼一看,还是老熟人。

    “妮儿,这么快就出摊了?”大陶村的大哥热情地打招呼。

    于知乐笑着应声:“刚好赶上趟。”

    “哟,准备得可真充足。”大哥看见摊子里的人和灶台前的配菜,惊叹道,“不过,这价格不低啊。”

    算上来凑热闹的陈昭,他们一共来了七个人,在大集里很罕见,别的吃食摊子最多就三人。

    而摊前的木板上写了早、午供应的种类,并标明了价格。

    早——海鲜河粉三毛一碗;午——泡椒米粉三毛一碗,注:加五分钱可加两荤一素配菜。

    “每份都有肉有菜,物有所值。”于知乐说。

    大哥还想说什么,摊前来人了,急忙跑摊子招呼。

    其他方向的摊子都是大集改制后新申请副业组的村子,第一次摆摊,好奇地盯着于知乐等人。

    “老板,给我配碗五毛钱的海鲜河粉。”陈昭往长凳上一坐,把五毛钱拍到桌上,开始演上了。

    一不小心用力过猛,他的掌心隐隐发热,面上却保持着豪横的神情。

    于知乐哑然失笑,但还是生火给他煮河粉。

    打开骨头汤的木桶盖子,香浓鲜美的味道悄然向四周扩散。

    “文心,杀一只鲍鱼。”于知乐边说边往小瓦锅舀上满满一勺淡白色的汤。

    紧接着,她依次加入蛤蜊、虾、小鱿鱼和肉末。

    汤咕噜咕噜地沸腾着,香味以更快的速度入侵大集各个角落的空气。

    加了海鲜的骨头汤多了一份鲜美,味道变得更诱人,渐渐吸引了早起出门觅食的工人。

    众人驻足摊前静看,与相熟的人小声讨论。

    大多数人都觉得三毛一碗河粉有点贵,但又被香气勾得直咽口水,内心纠结不已。

    于知乐没有在意众人的围观,加入河粉和各种素菜,最后进行调味。

    全家福河粉满得几乎要溢出来,被葛泰稳稳当当送到陈昭面前。

    “真鲜。”陈昭深深吸了一口气,首先喝了一口汤。

    汤鲜美醇厚,一下俘获了他的味蕾。

    虾肉鲜甜,鲍鱼肉质饱满,鱿鱼爽口弹牙,而主角河粉集合了所有食材的味道,口感韧弹爽滑。

    陈昭吃相斯文自然,脸上露出享受满足的表情。

    他不说话时,气质与往常截然不同,个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

    围观群众的天平逐渐向一侧倾斜。

    “前面的人让一让。”一道吊儿郎当的声音劈开人群,一屁股坐在陈昭对面。

    他看了看木板,直接指着吃得开心的陈昭,说:“来一份一模一样的。”

    “好,五毛钱。”于知乐扬起标准的笑脸。

    小年轻见了她,眼都直了,呆呆地盯着她的笑脸。

    “同志,五毛钱。”张文心重复她的话。

    霍天和回神,耳朵染上微红,磨磨蹭蹭地掏出一沓钱,抽出一块钱递给于知乐。

    “好的,稍等。”于知乐还他五毛钱。

    霍天和接过钱攥紧,点点头。

    他的发小是公社负责副业组申请的干事,每次有新的吃食摊子都会提前通知他。

    可是,发小没说海隅村副业组的负责人长得这么漂亮啊!

    想着想着,他的耳朵越来越红,忍不住又偷瞄了一眼于知乐。

    “这是罐头厂厂长的儿子。”有人认识霍天和,小声地向身边人介绍。

    那人恍然大悟:“就是那个吃遍海县的霍小爷啊,听说他说不好吃的摊子都干不过一个月。”

    “对,我们先等他尝过再看要不要吃。”

    其他人竖起耳朵听,同样打算先观望霍天和的态度。

    很快,霍天和的河粉端上桌,他迫不及待地尝了起来。

    “唔,好吃。”他舀了汤和河粉一起送进嘴里,眼睛发亮。

    他着急得一口接一口,顾不得烫,吃得满头大汗。

    “怎么样?好吃吧。”陈昭得意地说。

    霍天和猛地点头同意。

    “你中午再来一趟,泡椒米粉也超级超级好吃。”陈昭热情安利。

    “海鲜河粉三毛一碗,每碗都有肉末、鱿鱼、蛤蜊和虾,还有素菜!加五分钱可以再任选两荤一素。”张文心吆喝道,“我们的汤底是熬了几个小时的骨头汤,海货都很鲜活,带了饭盒的可以打包带走。”

    原本还在犹豫的人慢慢围上来点餐,陈昭让出位置。

    于知乐和张文心立即开煮,每人负责三个小瓦锅。

    葛泰趁机大声介绍外送服务,引起大家的兴趣。

章节目录

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啾十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啾十二并收藏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