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逾礼越制的行径,于当世并不罕见,只是少有人愿拿自己头顶乌纱帽,去与那滔天的势力相抗衡。
张四方痛斥道:“仅仅为了给上边这样的假象,各地官员便敢私藏胡人祸乱边境的军情,欺上不报?此事深究到底,难道仅有奸人造假这一项问题在?”
此话一出,匡太守看他的眼神登时多了几分赞誉,张四方向他颔首,自然地接下这份称赞。
如此一来,众学子不再有隐瞒的必要,便将心中所想悉数道来。
一人道:“边陲地区的百姓受胡人抢掠侵扰,早不是一两年的事情,然而地方官员私藏不报,既是担忧上边治他个管辖不力的罪,亦是恐惧胡人施以报复,更有甚者,同外族交易,从中获利,饱了私囊,却苦了百姓。”
张四方道:“想来这处县城是因着大人治理得当,方才保得安宁景象。我这一路向人求救,县里乡亲皆热情以待,不少人对我说,太守仁善又治下得当,定将救我于危难。”
匡太守道:“这夸赞却是当不上,我不过和这些学子一样,想要为无辜众生多做点什么,书生无能,便只好靠一张嘴,一杆笔,力争它个公平正义。你若是不嫌我年纪大,便是将我看作同窗也是可以。”
张四方忙道:“前辈德高望重,该受人敬仰才是,我岂敢无礼放肆。”
身侧一学子道:“既是同为求学者,就大方地相处即可。都说师者不分年纪、不论阅历,只要能为我等传道授业解惑,便可敬为师者,道理讲完了,再平等相处。当下我们便急需这一位师者,来解我们这上有权势压制、下遇贼匪横行的困境。”
说罢,周遭竟是陷入沉寂,个个苦恼沉思,只为求得一条思路,亦或是说,求得一条生路。
张四方无言观望,只心想,这处清贫廉洁的太守府邸,如若能将此番抱负和打算具化成风,那天下又何愁光辉明日不再有。
他正想着这一行人的作为,也算得上特立独行几个字,忽然便又想到,特立一事,并非只有他们能做。
张四方道:“诸位可曾向御史台告发这等荒唐事?”
一人道:“御史台从来依靠闻风奏事,独立于官制之外,我们哪里插得上嘴?”
张四方喜道:“正是因此,御史台既特立于百官之外,做这份监察上奏的差事,便不会有胡党非为的可能在!我们插不上话,那就让他们听见百姓讲话!”
一人道:“张公子是想说,我们借乡民口口相传,让风声传到御史大夫耳边去,他便能上奏请命,让上边派人来剿匪?”
张四方道:“不错,我来的这一路,瞧见乡民日子安逸,不曾听见有关胡人作乱的谈议,这样虽好,却也让御史台听不真切人家说的真话,此番事发,该让咱们提高警惕了,否则换做其他人,哪里又有勇气和那伙歹人商量谈判。”
匡太守连连点头,而后问道:“这位小兄弟于何处高就,可还方便告知?这样的才能,便是全天下也难寻得,何不于我等携手,为民生安定献计?”
张四方谦逊地摆摆手,笑道:“我不过是个满天下跑的闲散游侠,被抓的那兄弟,礼仪才华更甚于我,我家中更有比状元优秀千百倍的小妹在为民而谋,不缺我这一个,我便随缘相遇,踏实过日子就是。”
话说到这处,匡太守也不再强留,便说到:“我身负官职,却不适合与御史大夫多攀谈,不如由我这院子里的同窗小伙来,你瞧着哪个有眼缘,便请他与你同去御史台,如此这般,可好?”
众人纷纷笑道:“好哇!那便瞧瞧,谁有幸接下这份差事,前去与那御史大夫说辩一通!”
张四方却道:“且慢。”
待笑语渐息,他又道:“我等从未与那御史台的诸多官员有过来往,却不知这些人品行如何,我想着,或许该带些人手,假使众官拒不上报,我便直取那歹人老巢,不与这些糊涂人白费口舌。”
一时间,众学子惊愕地停下,或茫然或无措,直至有人说道:“张公子竟是人们口中所说,行侠仗义的英勇侠士么!”
登时夸赞声四起,却又有人问道:“可我们尽是文人,不会武功,也没有兵刃,可怎么打?”
兴奋的场面再又销声匿迹。
张四方道:“我倒是知晓有这样一群书生,手中无需兵刃,以随手可取之物,便可使出足以取人性命的功夫。”
众学子皆是新奇不已,只待他快些说下去。
张四方又道:“江湖上有一门派,名为昏晓堂,是个假模样的学堂,明面上教人念书考学,实则传授的是‘永’字一招,我与这学堂有缘,曾有过来往,也有法子使他们信任于我,却因它行踪太过隐秘,不知该从何处寻得。”
说这话时,匡太守紧盯着他,两眼皮肉松垂,却明亮如星辰,焕发着坚定信念,其中更有质疑与探寻,逼迫着张四方与他四目相对,不敢移开。
只听得匡太守问道:“你与这昏晓堂是什么关系?”
这话干脆且直白,再没有先前那样的客气有礼了。
张四方道:“都城附近便曾有一家分堂,我与兄弟二人送小妹去那里念书,却不料它惹上祸事,遭人围剿,幸而一众师生安然脱逃,小妹才学过人,受先生抬爱,便持有先生所托的信物,前往另一处分堂,这才安定了下来。”
他所言亦无假,皆是姜义曾经历的惊险事,至于更深的事因及其他,人家没问,又不必细言了,话总要编得个真假参半,才更容易使人信服不是。
匡太守暗暗点头,想是信了他的讲述,张四方便试探地问道:“大人也曾听闻这一江湖门派?”
匡太守点点头,又将自己与那昏晓堂的关系首次说与学子们听了,原来他竟是那闲谈宗门下的,托闲谈宗所识的清廉官人举荐,得以为官,却又因着那位大人自身官职不高,只求来了这一个荒僻乡野间的官。虽是太守,却丝毫得不到应享的待遇,索性秉持本心,兢兢业业地尽了本分,又召集这些个学子,一同参谋论道。
既是闲谈宗出身,张四方便想到先前昏晓堂曾接待闲谈宗来人,办了个甚的诗会,于是问道:“大人可知此地分堂立于何处?”
哪知匡太守神色凝重许多,似是不愿与那昏晓堂有过多交集,只淡然道:“就在东市后的一处学堂旧址里头。”
他又深深叹道:“我并非有意反驳你的好心提议,只是这昏晓堂的教义与闲谈宗有所不同,两派因此矛盾增生,我怕你上门后容易挨人家的欺负。”
张四方笑道:“人各有不同,具体表现如何,总要见到了面,说上话才能知晓。大人不必忧心,我且去交谈一番,假使合盟达成,便为我们省去了许多波折。”
匡太守为他指明线路,将他带到了东市口,便说道:“你知晓昏晓堂门生武艺超群,再往里走,便算是踏入他们的地盘了,我不便与你同去,但也会一直在这守着,一旦生变,你就出来门口随便找个人,托他来寻我。若是出不来,待我觉察异常时,再上门去要人。”
张四方笑着应下,又只身前往,手里持有分堂的信物。
先前姜义为分堂带去远州的信物,经由分堂核验后,又返回了她的手里,几次辗转,最后这信物终是没有再多的作用,便赠与她留念了,并赠言道,手持信物前往任意哪家分堂,皆可得以援助。
此后众人消息互通,张四方知晓此事,便借来看了。他常年四处游走,繁华贵所去过,乞丐流离之所也住过,又喜好与人结缘,从市井处厮混的各位“高人”手里习得技艺,仿造一份信物,又有何难。
当下他立于破旧学堂的门前,不及叩响门环,便有一人嘎吱嘎吱拉开门,说道:“此处不接待来客,若是有需要,还请移步太守府邸,或是向他回话,昏晓堂不愿参政议政。”
这人话语里带刺,面色不善,简直不耐烦与他多讲一句,张四方心想,不知昏晓堂是否管理不当,先前遇到的众人分明有情有义,待人亦是亲切和善,哪像他这样的不和,且还浑身戾气不散。
张四方仍温和地笑道:“我持有迁往远州的分堂信物,要向此地分堂求助,只因我一兄弟身陷险境,求学堂先生派人助我一臂之力,将此事报向御史台,救下我兄弟。”
这人一听“御史台”三个字,关门的动作一顿,思虑半晌,又邀他入内问话。
这下直深入后院,正有须发皓然的几人围坐在一块,争论不休,似是在说胡人在汉人地界行事过于猖狂一事。
见着张四方被带进来,几人霎时间收声,听那人指引道:“这人要求我们替他做事。”
说罢,将那伪造的信物呈上,又头也不回地退下。
几人一一看过信物,确是章印、字据、教义等全备无缺,只是不知因何,沉默半晌,这才向他过问,张四方又将来意再说了一遍,却留着心眼,不把自个儿对胡汉关系的态度挑明了。
只听得其中有一人问道:“你是闲谈宗的匡某人带来的?”
张四方道:“正是。”
那人又问道:“那你可又知晓,我昏晓堂是在替太子办事?”
闻言,张四方扑通一声跪地,眼里满是惶恐失意。
张四方痛斥道:“仅仅为了给上边这样的假象,各地官员便敢私藏胡人祸乱边境的军情,欺上不报?此事深究到底,难道仅有奸人造假这一项问题在?”
此话一出,匡太守看他的眼神登时多了几分赞誉,张四方向他颔首,自然地接下这份称赞。
如此一来,众学子不再有隐瞒的必要,便将心中所想悉数道来。
一人道:“边陲地区的百姓受胡人抢掠侵扰,早不是一两年的事情,然而地方官员私藏不报,既是担忧上边治他个管辖不力的罪,亦是恐惧胡人施以报复,更有甚者,同外族交易,从中获利,饱了私囊,却苦了百姓。”
张四方道:“想来这处县城是因着大人治理得当,方才保得安宁景象。我这一路向人求救,县里乡亲皆热情以待,不少人对我说,太守仁善又治下得当,定将救我于危难。”
匡太守道:“这夸赞却是当不上,我不过和这些学子一样,想要为无辜众生多做点什么,书生无能,便只好靠一张嘴,一杆笔,力争它个公平正义。你若是不嫌我年纪大,便是将我看作同窗也是可以。”
张四方忙道:“前辈德高望重,该受人敬仰才是,我岂敢无礼放肆。”
身侧一学子道:“既是同为求学者,就大方地相处即可。都说师者不分年纪、不论阅历,只要能为我等传道授业解惑,便可敬为师者,道理讲完了,再平等相处。当下我们便急需这一位师者,来解我们这上有权势压制、下遇贼匪横行的困境。”
说罢,周遭竟是陷入沉寂,个个苦恼沉思,只为求得一条思路,亦或是说,求得一条生路。
张四方无言观望,只心想,这处清贫廉洁的太守府邸,如若能将此番抱负和打算具化成风,那天下又何愁光辉明日不再有。
他正想着这一行人的作为,也算得上特立独行几个字,忽然便又想到,特立一事,并非只有他们能做。
张四方道:“诸位可曾向御史台告发这等荒唐事?”
一人道:“御史台从来依靠闻风奏事,独立于官制之外,我们哪里插得上嘴?”
张四方喜道:“正是因此,御史台既特立于百官之外,做这份监察上奏的差事,便不会有胡党非为的可能在!我们插不上话,那就让他们听见百姓讲话!”
一人道:“张公子是想说,我们借乡民口口相传,让风声传到御史大夫耳边去,他便能上奏请命,让上边派人来剿匪?”
张四方道:“不错,我来的这一路,瞧见乡民日子安逸,不曾听见有关胡人作乱的谈议,这样虽好,却也让御史台听不真切人家说的真话,此番事发,该让咱们提高警惕了,否则换做其他人,哪里又有勇气和那伙歹人商量谈判。”
匡太守连连点头,而后问道:“这位小兄弟于何处高就,可还方便告知?这样的才能,便是全天下也难寻得,何不于我等携手,为民生安定献计?”
张四方谦逊地摆摆手,笑道:“我不过是个满天下跑的闲散游侠,被抓的那兄弟,礼仪才华更甚于我,我家中更有比状元优秀千百倍的小妹在为民而谋,不缺我这一个,我便随缘相遇,踏实过日子就是。”
话说到这处,匡太守也不再强留,便说到:“我身负官职,却不适合与御史大夫多攀谈,不如由我这院子里的同窗小伙来,你瞧着哪个有眼缘,便请他与你同去御史台,如此这般,可好?”
众人纷纷笑道:“好哇!那便瞧瞧,谁有幸接下这份差事,前去与那御史大夫说辩一通!”
张四方却道:“且慢。”
待笑语渐息,他又道:“我等从未与那御史台的诸多官员有过来往,却不知这些人品行如何,我想着,或许该带些人手,假使众官拒不上报,我便直取那歹人老巢,不与这些糊涂人白费口舌。”
一时间,众学子惊愕地停下,或茫然或无措,直至有人说道:“张公子竟是人们口中所说,行侠仗义的英勇侠士么!”
登时夸赞声四起,却又有人问道:“可我们尽是文人,不会武功,也没有兵刃,可怎么打?”
兴奋的场面再又销声匿迹。
张四方道:“我倒是知晓有这样一群书生,手中无需兵刃,以随手可取之物,便可使出足以取人性命的功夫。”
众学子皆是新奇不已,只待他快些说下去。
张四方又道:“江湖上有一门派,名为昏晓堂,是个假模样的学堂,明面上教人念书考学,实则传授的是‘永’字一招,我与这学堂有缘,曾有过来往,也有法子使他们信任于我,却因它行踪太过隐秘,不知该从何处寻得。”
说这话时,匡太守紧盯着他,两眼皮肉松垂,却明亮如星辰,焕发着坚定信念,其中更有质疑与探寻,逼迫着张四方与他四目相对,不敢移开。
只听得匡太守问道:“你与这昏晓堂是什么关系?”
这话干脆且直白,再没有先前那样的客气有礼了。
张四方道:“都城附近便曾有一家分堂,我与兄弟二人送小妹去那里念书,却不料它惹上祸事,遭人围剿,幸而一众师生安然脱逃,小妹才学过人,受先生抬爱,便持有先生所托的信物,前往另一处分堂,这才安定了下来。”
他所言亦无假,皆是姜义曾经历的惊险事,至于更深的事因及其他,人家没问,又不必细言了,话总要编得个真假参半,才更容易使人信服不是。
匡太守暗暗点头,想是信了他的讲述,张四方便试探地问道:“大人也曾听闻这一江湖门派?”
匡太守点点头,又将自己与那昏晓堂的关系首次说与学子们听了,原来他竟是那闲谈宗门下的,托闲谈宗所识的清廉官人举荐,得以为官,却又因着那位大人自身官职不高,只求来了这一个荒僻乡野间的官。虽是太守,却丝毫得不到应享的待遇,索性秉持本心,兢兢业业地尽了本分,又召集这些个学子,一同参谋论道。
既是闲谈宗出身,张四方便想到先前昏晓堂曾接待闲谈宗来人,办了个甚的诗会,于是问道:“大人可知此地分堂立于何处?”
哪知匡太守神色凝重许多,似是不愿与那昏晓堂有过多交集,只淡然道:“就在东市后的一处学堂旧址里头。”
他又深深叹道:“我并非有意反驳你的好心提议,只是这昏晓堂的教义与闲谈宗有所不同,两派因此矛盾增生,我怕你上门后容易挨人家的欺负。”
张四方笑道:“人各有不同,具体表现如何,总要见到了面,说上话才能知晓。大人不必忧心,我且去交谈一番,假使合盟达成,便为我们省去了许多波折。”
匡太守为他指明线路,将他带到了东市口,便说道:“你知晓昏晓堂门生武艺超群,再往里走,便算是踏入他们的地盘了,我不便与你同去,但也会一直在这守着,一旦生变,你就出来门口随便找个人,托他来寻我。若是出不来,待我觉察异常时,再上门去要人。”
张四方笑着应下,又只身前往,手里持有分堂的信物。
先前姜义为分堂带去远州的信物,经由分堂核验后,又返回了她的手里,几次辗转,最后这信物终是没有再多的作用,便赠与她留念了,并赠言道,手持信物前往任意哪家分堂,皆可得以援助。
此后众人消息互通,张四方知晓此事,便借来看了。他常年四处游走,繁华贵所去过,乞丐流离之所也住过,又喜好与人结缘,从市井处厮混的各位“高人”手里习得技艺,仿造一份信物,又有何难。
当下他立于破旧学堂的门前,不及叩响门环,便有一人嘎吱嘎吱拉开门,说道:“此处不接待来客,若是有需要,还请移步太守府邸,或是向他回话,昏晓堂不愿参政议政。”
这人话语里带刺,面色不善,简直不耐烦与他多讲一句,张四方心想,不知昏晓堂是否管理不当,先前遇到的众人分明有情有义,待人亦是亲切和善,哪像他这样的不和,且还浑身戾气不散。
张四方仍温和地笑道:“我持有迁往远州的分堂信物,要向此地分堂求助,只因我一兄弟身陷险境,求学堂先生派人助我一臂之力,将此事报向御史台,救下我兄弟。”
这人一听“御史台”三个字,关门的动作一顿,思虑半晌,又邀他入内问话。
这下直深入后院,正有须发皓然的几人围坐在一块,争论不休,似是在说胡人在汉人地界行事过于猖狂一事。
见着张四方被带进来,几人霎时间收声,听那人指引道:“这人要求我们替他做事。”
说罢,将那伪造的信物呈上,又头也不回地退下。
几人一一看过信物,确是章印、字据、教义等全备无缺,只是不知因何,沉默半晌,这才向他过问,张四方又将来意再说了一遍,却留着心眼,不把自个儿对胡汉关系的态度挑明了。
只听得其中有一人问道:“你是闲谈宗的匡某人带来的?”
张四方道:“正是。”
那人又问道:“那你可又知晓,我昏晓堂是在替太子办事?”
闻言,张四方扑通一声跪地,眼里满是惶恐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