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确实不想。”
... ...
房若谷收敛笑意,抬眼对上窦如嫣的凝视。
窦如嫣眼角抽动,一股气憋在她胸口酝酿,却没有喷薄的气力。
“但臣不想的,是殃及战事,而并非是拂娘娘的计议。”
陇右战事当前,关中后方却出此勾结西秦突厥搅局之事。当下,若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将尹妃按罪,必会扰动前线,坏了大事不说,兴许正合匪寇歹意。
窦如嫣只得冷哼一声。她自知待尹妃归京后,即便大可将巧月的事翻出来纠察,她既为中宫之主又有谁能对后宫管辖之事多嘴。
但若真想将尹妃母子以谋反论罪,三司必会介入。而今,正如裴宏所说,三司使三席,尹氏已占两席。
其一,而大理寺卿张昝的外侄本就出身尹氏,这层关系之于张寺卿的影响不言而喻。现今大理寺少卿裴宏羽翼未丰,必得隐在水面之下才能得更多空间运作,从而对窦如嫣有所助力。可以说,裴宏还左不过是个无法上桌说话的线偶。
其二,御史大夫长孙延看中李俭的气魄和本领,他虽未明着站队尹德妃之流,却在圣人面前每每回护大皇子殿下。
再者,御史大夫其职在三司使中地位斐然,即便长孙延是高坚将军一手养大的甥侄,但他为人我行我素,朝堂之上的立场并不会因舅父而动摇。更别说会为了高坚转附窦如嫣。
长孙延天性清高刚直,只认自身的判断,也正因圣人看中他这身反骨,才将他收进御史台为官。因此,即便日后庙堂之上须得与舅父对阵,照长孙延的性子,最多不过守正不阿就事论事。
余下的,便只有房若谷座下的刑部还可一搏。可房若谷一声“不能”,简直将窦如嫣这句所谓的亮话直接打回洞里。[18]
窦如嫣酝酿着对策,她自知房若谷本就是个油盐不进、巧弄方圆的再世诸葛,无论就着寻常情谊还是自陈痛处,都无法动摇房若谷对大局考量的坚持。
而房若谷立于殿中,实则心中对尹德妃的企图早有判断。
自从他得知皇后一行蒲津渡遇袭,还未捕获任何蛛丝马迹,当即速速暗中命人日夜纠察,并先于高坚一步捉拿往返西秦与晋阳府之间的细作。只是此事窦如嫣并不知晓,而房若谷也并无告知她的意思。
难怪高坚派出去的人并无所获,只不过已被房若谷收入囊中。
房若谷明白皇后的意思,但他更在意圣人李容的筹谋。尹德妃的头脑本就不甚灵光,若非如此只怕她也没那个胆量攀上突厥行此事。房若谷要做的便是将此事牢牢攥住,将全数实权按在尚书省,以不变应万变,待到圣人凯旋回朝再作爆发。
亦或说,爆发还是不爆发,将烈焰引至何处烧起来,皆看圣人的意思。
焉乎,房若谷恢复面上轻松的模样,忽地背手踱步,又牢骚道:
“喔唷娘娘,茶不给喝一口就罢了,凳子也不赏臣一坐,至于如此气度吗?莫非是叫臣气的?”
... ...
窦如嫣冷嗔他一眼,于是带着气性挥挥手,一旁的潘尚宫即刻便命人搬来了座椅。只见窦如嫣又斜眼瞧一下云庆,潘尚宫便又知意地命人将茶水盘递在云庆手上。
云庆原本规矩地隐在一处,他望向上座,窦如嫣的眼神早已不在他身上。他明白该自己登台了,便端举茶盘,碾步至房若谷身边。
而房若谷才将端起茶盏,也突然注意到这个殿外一瞥的小内官。
他一边吹拂茶汤,一边瞥一眼窦如嫣,道:
“怪臣思虑不周,刘公公侍候娘娘十余载,一朝凛然殉任,难怪娘娘愤慨攻心。”
窦如嫣心想:老狐狸。她连一个白眼都懒得掷,摇摇手也同潘尚宫要来一盏茶喝。
房若谷永远话说得轻盈,但内里的意图纯如箭矢一般锋利,句句将谋逆之罪扯回宫闱恩情。面上看是理解皇后的难处,实在的意思却压她一头,将窦如嫣的愤慨定义在妇人之仁、易怒缺虑之上。
还没等窦如嫣想到如何接话,房若谷又道:“刘公公的冤情臣自然明白,只是张寺卿来报,条条刀口是突厥弯刀所致。”
窦如嫣简直想让他闭嘴,于是抚上小腹,又拿帕子轻掩鼻息,才没让房若谷将更惨烈的话说出口。
房若谷也的确有所收敛,但还没死心:
“千牛将军既说交手的突厥兵额角刺有黥印,臣已命人查探,上月云州几个县府确遭北境袭扰,数数突厥俘虏也的确逃脱。不过,现下还未知云州之事是否与此有关联,但臣定然竭尽全力,给娘娘一个交代。”[18.1]
这一字一句似是在公堂府衙交差一般,简直把窦如嫣的委屈辛酸撇个一干二净,也实在激恼了她。
“本宫!二皇子和公主!险些为奸贼所害,若非有柴二郎一路护卫,本宫又与陛下心意相通能得高将军护佑,早已死在路上了!”
窦如嫣说着便振袖起身,喝叱的声音响彻殿宇:“一介妃嫔竟派遣细作监视本宫左右,即便没有云州,也有丰州代州!不如尚书将大唐十道全然彻查一番,再说些交代的托词岂不更好?”
不过房若谷并未被她的气焰影响,继续慢条斯理道:
“正因要给娘娘,更该给此陛下乃至我大唐一个交代,若是并无旁证铁据证明此事因大皇子而起,娘娘轻易安下这个罪名,恐怕太武断了。”
铁据?霎时,那日李毓宁射下探鹰镝声仿佛响彻大内,窦如嫣又忆起巧月在黑夜中窸窸窣窣的身影,只是突然的一阵火光,她好似又望见刘公公的脸。
那夜刘公公并未将巧月的便笺收入袖中,而是吹燃了火折子,将它烧尽。
... ...
窦如嫣心中一紧,重新坐回榻垫。她幽幽看向房若谷道:
“尹妃派到昭阳公主身边的细作畏罪自杀,这条命还算不得证据?”
“敢问娘娘可有凭证?”
确实,那字条上只不过单字一个“遂”,墨迹写在描有素莲的香笺之上。而尹妃平素最爱莲花,陛下是明白的。可窦如燕亦是明白,即便信条还在,也证明不得什么。
“没有。”
她不情愿地说,房若谷听罢也轻叹一口气。
“臣也算拥从陛下和娘娘十几载的光景,娘娘所虑本就为臣所惧啊!那蒲州名簿臣已阅览,的确详尽周全。虽不知娘娘是从何处所得,但既是娘娘给的,臣定会将蒲州城内外勘查无虞,给娘娘一个交代。在证据确凿之前,娘娘无论如何究问臣,臣依旧是这句话:既不想,也不能。”
这番话实实令窦如嫣泄气,至少今日,她自知再无可能从房若谷嘴里撬出个所以然。于是坦定轻声道:“云庆,给尚书续茶。”
她又道:“还未道与尚书知,云庆是刘公公的义子,现如今刘公公魂归故里,云庆也算本宫的指望。”
房若谷托盏接茶,他看一眼云庆:“原是如此。”
窦如嫣半转黑眸,似乎也粘惹些房若谷式的轻盈语调:
“云庆,本宫交代给大理寺的差事办得如何?”
云庆托举茶盘,恭谨道:
“回娘娘,估摸着,这会儿差不多是办妥了。”
... ...
房若谷啜饮的举止顿住。
“哦?既如此,潘尚宫,让尚食局预备房尚书的晚膳,尚书便用过饭再出宫吧。”
“娘娘,臣...”
窦如嫣没让他说完,继续道:
“这会差不多,申时了吧?潘尚宫,再差人去国子学传令,叫呈儿带上房小郎君一同至兴庆宫用膳。”
... ...
房若谷手中的茶盏越攥越紧,他一扫寻常宽颜,眸中带着惊诧和愕然看向窦如嫣。
而窦如嫣悠然起身,步下殿台:
“光顾着说些没头绪的,本宫还未向尚书好好致谢。呈儿当日悬吊渡口,险些丧命。如今手伤未愈,多亏书晏帮衬功课。若是在陛下凯旋之前能将晋史预备出眉目,恐怕现下的速度是不够。想必呈儿还需书晏助力,一同多加用功。”
她环走房若谷半周,虽绕得远些,但声量丝毫不曾减弱。
“本宫想着,书晏既是陛下亲指的皇子伴读,今日起便在大内住下吧。毕竟...修史要紧,尚书说呢?”
“娘娘!”房若谷腾起。
“尚书该是没甚异议吧!大内安全得紧,反正外敌都在外头,又不在里头。尚书既有决心将那没凭证的事理清,本宫也有信心将大内护得周全。”
两双狠戾的眸光相撞,窦如嫣和房若谷立于殿中,气势互不相让。
顷刻,房若谷松下身子,他先一步低下眼眸,缓言问:
“敢问娘娘...命大理寺办的什么差事。”
窦如嫣重新带上久违的笑意,下巴上的黑痣随嘴角浮动两下:
“本宫聊备好戏,尚书不如用过膳...再思量。”
—
一日前,大理寺。
冬雨淅沥,雨水打在廊檐又勾线洒下。
裴宏身着赤绯官服立于廊前,他左手端一个木碗,右手握一双木筷,一边搅动碗中的吃食,一边看看廊前的密雨。
辰至午时,天色由于落雨显得灰蒙蒙的,让人以为将要入夜了。
裴宏吸吸鼻子,快速翻动筷子,一口一口将这碗羊羹吃进嘴里。
“少卿进得好生快,看来今日的廊食正合口味。”[18.2]
人未现声已至,裴宏含嘴嚼动吃食,又稀松平常地往身后看,原是大理寺卿张昝也端着碗来到廊前。
“寺卿见笑。”裴宏抬碗稍稍作礼,“庖厨今日总算炙了羊,我还道大理寺的食本叫那厨头子挪去吃酒了!”[18.3]
他继续搅动羹饭,又添一大口,“也就...尚可尝尝罢!”
只见张昝也抖抖袖子开始吃午饭,他看上去五十来岁,胡须有半数都已花白,鬓角几簇银丝也蹿出幞巾。
张昝身着玄紫官服,配的是金玉带,他与裴宏站在一处明显官阶高上一级。不过二人看上去彼此颇为熟稔,裴宏吃着饭甚至坐上廊间,吃得累了还撑撑臂膀,一点也没有畏惧上峰的意思。
“少卿吃得不惯,回头叫人寻个更好的庖厨来,也好多做些故乡的吃食。”
张昝握箸敲敲碗沿,说着也坐上廊间,不过他动作更收些,也算半个正襟危坐。二人就这么面对面伴雨进食。
“欸~寺卿说笑了不是,左不过一顿饭的事,哪那么多讲究。”
裴宏说着又加快扒拉饭的速度,惹得慢条斯理的张昝狐疑道:
“从前不见少卿进食这般快,啧,可是近来差务甚繁否?”
“哟哟,您可是上峰,说这话是要骇死某罢。什么差务,我是急得回府拾掇库房,好挪给家中不成器的胞弟小住。”
“胞弟?在河东道当差那位?叫什么来的...瞧我这记性。”
“正是。那混怂的姓名,寺卿不记得也罢!” 裴宏砸吧一下筷子尖,将羊羹吃完了。
... ...
房若谷收敛笑意,抬眼对上窦如嫣的凝视。
窦如嫣眼角抽动,一股气憋在她胸口酝酿,却没有喷薄的气力。
“但臣不想的,是殃及战事,而并非是拂娘娘的计议。”
陇右战事当前,关中后方却出此勾结西秦突厥搅局之事。当下,若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将尹妃按罪,必会扰动前线,坏了大事不说,兴许正合匪寇歹意。
窦如嫣只得冷哼一声。她自知待尹妃归京后,即便大可将巧月的事翻出来纠察,她既为中宫之主又有谁能对后宫管辖之事多嘴。
但若真想将尹妃母子以谋反论罪,三司必会介入。而今,正如裴宏所说,三司使三席,尹氏已占两席。
其一,而大理寺卿张昝的外侄本就出身尹氏,这层关系之于张寺卿的影响不言而喻。现今大理寺少卿裴宏羽翼未丰,必得隐在水面之下才能得更多空间运作,从而对窦如嫣有所助力。可以说,裴宏还左不过是个无法上桌说话的线偶。
其二,御史大夫长孙延看中李俭的气魄和本领,他虽未明着站队尹德妃之流,却在圣人面前每每回护大皇子殿下。
再者,御史大夫其职在三司使中地位斐然,即便长孙延是高坚将军一手养大的甥侄,但他为人我行我素,朝堂之上的立场并不会因舅父而动摇。更别说会为了高坚转附窦如嫣。
长孙延天性清高刚直,只认自身的判断,也正因圣人看中他这身反骨,才将他收进御史台为官。因此,即便日后庙堂之上须得与舅父对阵,照长孙延的性子,最多不过守正不阿就事论事。
余下的,便只有房若谷座下的刑部还可一搏。可房若谷一声“不能”,简直将窦如嫣这句所谓的亮话直接打回洞里。[18]
窦如嫣酝酿着对策,她自知房若谷本就是个油盐不进、巧弄方圆的再世诸葛,无论就着寻常情谊还是自陈痛处,都无法动摇房若谷对大局考量的坚持。
而房若谷立于殿中,实则心中对尹德妃的企图早有判断。
自从他得知皇后一行蒲津渡遇袭,还未捕获任何蛛丝马迹,当即速速暗中命人日夜纠察,并先于高坚一步捉拿往返西秦与晋阳府之间的细作。只是此事窦如嫣并不知晓,而房若谷也并无告知她的意思。
难怪高坚派出去的人并无所获,只不过已被房若谷收入囊中。
房若谷明白皇后的意思,但他更在意圣人李容的筹谋。尹德妃的头脑本就不甚灵光,若非如此只怕她也没那个胆量攀上突厥行此事。房若谷要做的便是将此事牢牢攥住,将全数实权按在尚书省,以不变应万变,待到圣人凯旋回朝再作爆发。
亦或说,爆发还是不爆发,将烈焰引至何处烧起来,皆看圣人的意思。
焉乎,房若谷恢复面上轻松的模样,忽地背手踱步,又牢骚道:
“喔唷娘娘,茶不给喝一口就罢了,凳子也不赏臣一坐,至于如此气度吗?莫非是叫臣气的?”
... ...
窦如嫣冷嗔他一眼,于是带着气性挥挥手,一旁的潘尚宫即刻便命人搬来了座椅。只见窦如嫣又斜眼瞧一下云庆,潘尚宫便又知意地命人将茶水盘递在云庆手上。
云庆原本规矩地隐在一处,他望向上座,窦如嫣的眼神早已不在他身上。他明白该自己登台了,便端举茶盘,碾步至房若谷身边。
而房若谷才将端起茶盏,也突然注意到这个殿外一瞥的小内官。
他一边吹拂茶汤,一边瞥一眼窦如嫣,道:
“怪臣思虑不周,刘公公侍候娘娘十余载,一朝凛然殉任,难怪娘娘愤慨攻心。”
窦如嫣心想:老狐狸。她连一个白眼都懒得掷,摇摇手也同潘尚宫要来一盏茶喝。
房若谷永远话说得轻盈,但内里的意图纯如箭矢一般锋利,句句将谋逆之罪扯回宫闱恩情。面上看是理解皇后的难处,实在的意思却压她一头,将窦如嫣的愤慨定义在妇人之仁、易怒缺虑之上。
还没等窦如嫣想到如何接话,房若谷又道:“刘公公的冤情臣自然明白,只是张寺卿来报,条条刀口是突厥弯刀所致。”
窦如嫣简直想让他闭嘴,于是抚上小腹,又拿帕子轻掩鼻息,才没让房若谷将更惨烈的话说出口。
房若谷也的确有所收敛,但还没死心:
“千牛将军既说交手的突厥兵额角刺有黥印,臣已命人查探,上月云州几个县府确遭北境袭扰,数数突厥俘虏也的确逃脱。不过,现下还未知云州之事是否与此有关联,但臣定然竭尽全力,给娘娘一个交代。”[18.1]
这一字一句似是在公堂府衙交差一般,简直把窦如嫣的委屈辛酸撇个一干二净,也实在激恼了她。
“本宫!二皇子和公主!险些为奸贼所害,若非有柴二郎一路护卫,本宫又与陛下心意相通能得高将军护佑,早已死在路上了!”
窦如嫣说着便振袖起身,喝叱的声音响彻殿宇:“一介妃嫔竟派遣细作监视本宫左右,即便没有云州,也有丰州代州!不如尚书将大唐十道全然彻查一番,再说些交代的托词岂不更好?”
不过房若谷并未被她的气焰影响,继续慢条斯理道:
“正因要给娘娘,更该给此陛下乃至我大唐一个交代,若是并无旁证铁据证明此事因大皇子而起,娘娘轻易安下这个罪名,恐怕太武断了。”
铁据?霎时,那日李毓宁射下探鹰镝声仿佛响彻大内,窦如嫣又忆起巧月在黑夜中窸窸窣窣的身影,只是突然的一阵火光,她好似又望见刘公公的脸。
那夜刘公公并未将巧月的便笺收入袖中,而是吹燃了火折子,将它烧尽。
... ...
窦如嫣心中一紧,重新坐回榻垫。她幽幽看向房若谷道:
“尹妃派到昭阳公主身边的细作畏罪自杀,这条命还算不得证据?”
“敢问娘娘可有凭证?”
确实,那字条上只不过单字一个“遂”,墨迹写在描有素莲的香笺之上。而尹妃平素最爱莲花,陛下是明白的。可窦如燕亦是明白,即便信条还在,也证明不得什么。
“没有。”
她不情愿地说,房若谷听罢也轻叹一口气。
“臣也算拥从陛下和娘娘十几载的光景,娘娘所虑本就为臣所惧啊!那蒲州名簿臣已阅览,的确详尽周全。虽不知娘娘是从何处所得,但既是娘娘给的,臣定会将蒲州城内外勘查无虞,给娘娘一个交代。在证据确凿之前,娘娘无论如何究问臣,臣依旧是这句话:既不想,也不能。”
这番话实实令窦如嫣泄气,至少今日,她自知再无可能从房若谷嘴里撬出个所以然。于是坦定轻声道:“云庆,给尚书续茶。”
她又道:“还未道与尚书知,云庆是刘公公的义子,现如今刘公公魂归故里,云庆也算本宫的指望。”
房若谷托盏接茶,他看一眼云庆:“原是如此。”
窦如嫣半转黑眸,似乎也粘惹些房若谷式的轻盈语调:
“云庆,本宫交代给大理寺的差事办得如何?”
云庆托举茶盘,恭谨道:
“回娘娘,估摸着,这会儿差不多是办妥了。”
... ...
房若谷啜饮的举止顿住。
“哦?既如此,潘尚宫,让尚食局预备房尚书的晚膳,尚书便用过饭再出宫吧。”
“娘娘,臣...”
窦如嫣没让他说完,继续道:
“这会差不多,申时了吧?潘尚宫,再差人去国子学传令,叫呈儿带上房小郎君一同至兴庆宫用膳。”
... ...
房若谷手中的茶盏越攥越紧,他一扫寻常宽颜,眸中带着惊诧和愕然看向窦如嫣。
而窦如嫣悠然起身,步下殿台:
“光顾着说些没头绪的,本宫还未向尚书好好致谢。呈儿当日悬吊渡口,险些丧命。如今手伤未愈,多亏书晏帮衬功课。若是在陛下凯旋之前能将晋史预备出眉目,恐怕现下的速度是不够。想必呈儿还需书晏助力,一同多加用功。”
她环走房若谷半周,虽绕得远些,但声量丝毫不曾减弱。
“本宫想着,书晏既是陛下亲指的皇子伴读,今日起便在大内住下吧。毕竟...修史要紧,尚书说呢?”
“娘娘!”房若谷腾起。
“尚书该是没甚异议吧!大内安全得紧,反正外敌都在外头,又不在里头。尚书既有决心将那没凭证的事理清,本宫也有信心将大内护得周全。”
两双狠戾的眸光相撞,窦如嫣和房若谷立于殿中,气势互不相让。
顷刻,房若谷松下身子,他先一步低下眼眸,缓言问:
“敢问娘娘...命大理寺办的什么差事。”
窦如嫣重新带上久违的笑意,下巴上的黑痣随嘴角浮动两下:
“本宫聊备好戏,尚书不如用过膳...再思量。”
—
一日前,大理寺。
冬雨淅沥,雨水打在廊檐又勾线洒下。
裴宏身着赤绯官服立于廊前,他左手端一个木碗,右手握一双木筷,一边搅动碗中的吃食,一边看看廊前的密雨。
辰至午时,天色由于落雨显得灰蒙蒙的,让人以为将要入夜了。
裴宏吸吸鼻子,快速翻动筷子,一口一口将这碗羊羹吃进嘴里。
“少卿进得好生快,看来今日的廊食正合口味。”[18.2]
人未现声已至,裴宏含嘴嚼动吃食,又稀松平常地往身后看,原是大理寺卿张昝也端着碗来到廊前。
“寺卿见笑。”裴宏抬碗稍稍作礼,“庖厨今日总算炙了羊,我还道大理寺的食本叫那厨头子挪去吃酒了!”[18.3]
他继续搅动羹饭,又添一大口,“也就...尚可尝尝罢!”
只见张昝也抖抖袖子开始吃午饭,他看上去五十来岁,胡须有半数都已花白,鬓角几簇银丝也蹿出幞巾。
张昝身着玄紫官服,配的是金玉带,他与裴宏站在一处明显官阶高上一级。不过二人看上去彼此颇为熟稔,裴宏吃着饭甚至坐上廊间,吃得累了还撑撑臂膀,一点也没有畏惧上峰的意思。
“少卿吃得不惯,回头叫人寻个更好的庖厨来,也好多做些故乡的吃食。”
张昝握箸敲敲碗沿,说着也坐上廊间,不过他动作更收些,也算半个正襟危坐。二人就这么面对面伴雨进食。
“欸~寺卿说笑了不是,左不过一顿饭的事,哪那么多讲究。”
裴宏说着又加快扒拉饭的速度,惹得慢条斯理的张昝狐疑道:
“从前不见少卿进食这般快,啧,可是近来差务甚繁否?”
“哟哟,您可是上峰,说这话是要骇死某罢。什么差务,我是急得回府拾掇库房,好挪给家中不成器的胞弟小住。”
“胞弟?在河东道当差那位?叫什么来的...瞧我这记性。”
“正是。那混怂的姓名,寺卿不记得也罢!” 裴宏砸吧一下筷子尖,将羊羹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