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阁再遇
等到终于摆脱了那群“热情似火”的同窗,回到在监学的住处,贾琰才不禁松了口气,无他,实在是这些同窗们过于“热情”了些,好险他才能赶在午时前从这些人的重重包围圈中走出来。
房内的墨砚见二爷回来了,忙端上一早便备好的茶水与自家二爷倒上。
贾琰接过茶水,饮了一口茶水,重新理了衣角,才算平稳了气息,不显得那般急促,凌乱。
见他喝了茶,墨砚才又在一旁小心地问道:“二爷今日还要去藏书阁吗?”
贾琰此时看着手中茶杯中飘浮着的深绿色茶叶,不禁有些出神地想着,“不知道林妹妹如今在府上可好,刚入了秋,这几日天气时好时坏,也不知她身子可好……”
这般想着,耳边突然响起墨砚的声音,方才收回了心神,放下手中的茶杯,回道:“用过午膳,再去也不迟。”
一旁的墨砚听了,忙去提自家主子今日的午膳来。
——
用过午膳,贾琰照常去了藏书阁,至于为什么来这,无它,即便不是为了科举仕途,国子监内的藏书阁也是迄今为止国朝内最大的藏书阁,其内名家典著,史书记载尤如浩瀚星河,经典汇集,仅凭这点,贾琰也是爱来此处的。
他并不是一个醉心于仕途,沉溺于掌握权势的人,对于“权势”他知道这是他踏入仕途,踏入官场,身为贾家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同样这也是能帮林妹妹父亲官场无忧的一大利器。
“君不见,沧海悠悠,权能通天地,也能让人丧于天地,贪念心起,都将成那万丈深渊下的枯骨。”
“他贪心,也不敢贪心,他贪心地想和林妹妹能有一个未来,也唯恐这份贪心会弄巧成拙,错伤佳人。”
“人皆有贪念,他并非圣人。”贾琰如是想。
等到再次进了藏书阁,贾琰照常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后,准备寻一处偏僻的角落看书。
只是他并未想到,这次同样好运的碰上了高老先生。
只是看这位老先生,愁眉不展像是心情不佳,贾琰也只是默不作声地拱身行了个礼,便打算换个地方了。
正待走,耳边响起了一道声音,“坐吧!不是先前说了要找老夫我解答关于盐政上的政论吗?”
“你且说说,你有什么不解?”
贾琰听了,虽不解高老先生此举何意,但还是照实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古语有言,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可学生有惑,若言多而不符,虽广但从众者为多,又当何解?”
贾琰的这句话,是说朝中关于扬州押送官盐船支沉没一事,众人都站队从众,互相推诿,更有甚者夸大其词,混水摸鱼,结党营私的。
听到贾琰的这番话,高先生并未急着回答,而是抬头认真打量了他一番,方才不急不缓地回道:“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小友何必自扰之。”
而一旁的贾琰听到,语气却染上几分激动道:“若是善为政者,又何至此!”
看着面前神色激动的少年,高先生起先未语,沉默良久,就在贾琰为自己的莽撞而后悔失了分寸时。
他面前的老者吐出了在他今后的仕途生涯里影响了他一生的一段话。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不仁,休怪万民怒!天与万民生,亦与万民灭。”
“若粟不裹食,贤不纳之,卿何谋?”
“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易子而食,惨绝人寰,天不作为,卿当何谋?”
“若他日登高,一人之下,权倾朝野,风光无限,卿又当何谋?”
“皆时,道是民重亦或是权重。”
“卿可知,卿可说。”
突然,面前的高先生一改往日的温和而变得咄咄逼人。
看着眼前这个平日里和善儒雅,德高望重的老人,此时却老态骤显,双眼布满红血丝,满头白发,心中似有无限愤懑的老人,贾琰一时竟有些被震住。
“他从未想到,看似最为忠君爱国的高首辅,高先生,也会说出如此离经判道的话,这不禁冲刷了贾琰对这个封建时代古板守旧的士大夫形象。”
“可当他转念一想,原本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古人说出的,只是如今从这个一向遵从君臣纲常的大儒口中说出所带来的震憾更大。”
而当将这些时日因忧心边疆战局,山西民众,皇权倾轧,昏君当道等等朝局乱象,心中所有的不满,愤怒通通述出后,高先生看着眼前这个似是被自已吓到的少年,突然笑出了声,笑声越来越大,直到惊扰了角落里其他专心看书的学子,方才停止。
大笑过后,看着像是被自己的话吓到失语的学生,又转而安慰道:“老夫这几日心情不畅,失了言,还请小友不要放在心上。”
贾琰听了回过神,知道先生误会了,他并不是因为害怕而失神,而是太过于震惊。
这样的话,也许在现代社会,一个普通的学过几天历史的高中生便能侃侃而谈,因为相比这个时代那个时代所接受的君臣思想几乎为零,但这话是出自一个自幼便接受君臣,伦理纲常典型的士大夫形象的人口中说出却最是震撼人心的!
短暂的震惊过后,贾琰摇头,坚定地出声道:“先生大义,不必妄自菲薄,君子大义,从不逊于天地。”
听着面前这个年仅十三、四岁少年的话,看着对方认真的神色,高先生不禁眼眶微红:“他自幼习文,少时立志登科,学得一身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而今四五十年载,终不忘少年志,却也难免辛酸泪,志虽远,却与帝王之愿两相违,终不达。”
如今见了年轻的贾琰,少年英气,雄姿勃发,倒让他突然想起年少时志气雄发的自己来。
房内的墨砚见二爷回来了,忙端上一早便备好的茶水与自家二爷倒上。
贾琰接过茶水,饮了一口茶水,重新理了衣角,才算平稳了气息,不显得那般急促,凌乱。
见他喝了茶,墨砚才又在一旁小心地问道:“二爷今日还要去藏书阁吗?”
贾琰此时看着手中茶杯中飘浮着的深绿色茶叶,不禁有些出神地想着,“不知道林妹妹如今在府上可好,刚入了秋,这几日天气时好时坏,也不知她身子可好……”
这般想着,耳边突然响起墨砚的声音,方才收回了心神,放下手中的茶杯,回道:“用过午膳,再去也不迟。”
一旁的墨砚听了,忙去提自家主子今日的午膳来。
——
用过午膳,贾琰照常去了藏书阁,至于为什么来这,无它,即便不是为了科举仕途,国子监内的藏书阁也是迄今为止国朝内最大的藏书阁,其内名家典著,史书记载尤如浩瀚星河,经典汇集,仅凭这点,贾琰也是爱来此处的。
他并不是一个醉心于仕途,沉溺于掌握权势的人,对于“权势”他知道这是他踏入仕途,踏入官场,身为贾家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同样这也是能帮林妹妹父亲官场无忧的一大利器。
“君不见,沧海悠悠,权能通天地,也能让人丧于天地,贪念心起,都将成那万丈深渊下的枯骨。”
“他贪心,也不敢贪心,他贪心地想和林妹妹能有一个未来,也唯恐这份贪心会弄巧成拙,错伤佳人。”
“人皆有贪念,他并非圣人。”贾琰如是想。
等到再次进了藏书阁,贾琰照常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后,准备寻一处偏僻的角落看书。
只是他并未想到,这次同样好运的碰上了高老先生。
只是看这位老先生,愁眉不展像是心情不佳,贾琰也只是默不作声地拱身行了个礼,便打算换个地方了。
正待走,耳边响起了一道声音,“坐吧!不是先前说了要找老夫我解答关于盐政上的政论吗?”
“你且说说,你有什么不解?”
贾琰听了,虽不解高老先生此举何意,但还是照实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古语有言,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可学生有惑,若言多而不符,虽广但从众者为多,又当何解?”
贾琰的这句话,是说朝中关于扬州押送官盐船支沉没一事,众人都站队从众,互相推诿,更有甚者夸大其词,混水摸鱼,结党营私的。
听到贾琰的这番话,高先生并未急着回答,而是抬头认真打量了他一番,方才不急不缓地回道:“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小友何必自扰之。”
而一旁的贾琰听到,语气却染上几分激动道:“若是善为政者,又何至此!”
看着面前神色激动的少年,高先生起先未语,沉默良久,就在贾琰为自己的莽撞而后悔失了分寸时。
他面前的老者吐出了在他今后的仕途生涯里影响了他一生的一段话。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天不仁,休怪万民怒!天与万民生,亦与万民灭。”
“若粟不裹食,贤不纳之,卿何谋?”
“若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易子而食,惨绝人寰,天不作为,卿当何谋?”
“若他日登高,一人之下,权倾朝野,风光无限,卿又当何谋?”
“皆时,道是民重亦或是权重。”
“卿可知,卿可说。”
突然,面前的高先生一改往日的温和而变得咄咄逼人。
看着眼前这个平日里和善儒雅,德高望重的老人,此时却老态骤显,双眼布满红血丝,满头白发,心中似有无限愤懑的老人,贾琰一时竟有些被震住。
“他从未想到,看似最为忠君爱国的高首辅,高先生,也会说出如此离经判道的话,这不禁冲刷了贾琰对这个封建时代古板守旧的士大夫形象。”
“可当他转念一想,原本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古人说出的,只是如今从这个一向遵从君臣纲常的大儒口中说出所带来的震憾更大。”
而当将这些时日因忧心边疆战局,山西民众,皇权倾轧,昏君当道等等朝局乱象,心中所有的不满,愤怒通通述出后,高先生看着眼前这个似是被自已吓到的少年,突然笑出了声,笑声越来越大,直到惊扰了角落里其他专心看书的学子,方才停止。
大笑过后,看着像是被自己的话吓到失语的学生,又转而安慰道:“老夫这几日心情不畅,失了言,还请小友不要放在心上。”
贾琰听了回过神,知道先生误会了,他并不是因为害怕而失神,而是太过于震惊。
这样的话,也许在现代社会,一个普通的学过几天历史的高中生便能侃侃而谈,因为相比这个时代那个时代所接受的君臣思想几乎为零,但这话是出自一个自幼便接受君臣,伦理纲常典型的士大夫形象的人口中说出却最是震撼人心的!
短暂的震惊过后,贾琰摇头,坚定地出声道:“先生大义,不必妄自菲薄,君子大义,从不逊于天地。”
听着面前这个年仅十三、四岁少年的话,看着对方认真的神色,高先生不禁眼眶微红:“他自幼习文,少时立志登科,学得一身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而今四五十年载,终不忘少年志,却也难免辛酸泪,志虽远,却与帝王之愿两相违,终不达。”
如今见了年轻的贾琰,少年英气,雄姿勃发,倒让他突然想起年少时志气雄发的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