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孔陌正在屋里看书。

    “公子,打听到消息了,那里约莫十岁的孩子只有三个。”风信急冲冲地进来。

    孔陌立马放下手中的笔,“能确定是哪个吗?”他抬头问道。

    “三个孩子个个面黄肌瘦,从眉眼看不出哪个和公子长得像。”

    孔陌咬紧牙关,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有没有法子让我和那三个孩子见上一面。”

    “虽说她们白天能出门,可韦奴走在路上总是惹人注目的。咱们来这里已经数月,好不容易打探到消息,公子切莫心急,这么多年咱们都等过来了。”

    “她出生不到三个月就没了娘亲,十年了,她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挨过了十年。”

    “我知公子痛心,别说您了,我躲在街角远远的瞧了一眼那几个孩子都觉得难受,那个瘦骨……”风信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连忙闭了嘴。

    孔陌撑着额头、摆了摆手。

    风信见他不想被人打扰,就退下了。

    孔陌打开书桌下的暗格,拿出一副画卷,慢慢地展开,里面画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那女人看上去三十岁上下,面容清秀,眼角眉梢都带着温柔的笑意。

    孔陌用手指轻轻地摩挲着画中女人的笑脸。

    安城坐落在天子脚下,是一座繁华无比的小城。

    城中大路四通八达,商铺商品琳琅满目,早上赶集的行人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可就是有着“大丽长盛不衰,安城盛世之都”的安城,一批低贱的奴隶住在南边的角落。

    人们称他们为“韦奴”。

    说起韦奴,不得不从现任皇帝朱长贵讲起。朱长贵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朱狗蛋。

    年少的朱狗蛋和父亲一起赶集,远处一辆马车驶来。

    马儿不知为何受了惊,冲向人群,朱狗蛋的父亲不幸当场被马踩死。

    车夫看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懒得下车查看。

    他跟轿子里的人低声说了几句,随后轿子里传来一声尖细的嗓音,“人死了?给十两银子打发了吧,皇上还等着呢。”

    从始至终,朱狗蛋没有看到轿子里男人的脸,但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声音,冷漠、无情的声音。

    后来路边的好心人小声跟他说:“那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奈公公,你惹不起的,唉,认命吧。”

    朱狗蛋当然不会认命。

    那时的朱狗蛋还不知道世道的不公,他觉得不过一个阉人,还能只手通天不成?

    他和母亲日日去府衙门口击鼓鸣冤,却被人轰出来。

    他不甘心,又从邻里筹借盘缠,不顾路途遥远,和母亲一起来到天子脚下的安城,希望能讨一个公道,却依旧状告无门。

    他母亲也因此积劳成疾、不幸病故。

    午夜梦回,那个冷漠的声音“人死了?给十两银子打发了吧”,就像鬼魅一样,从漆黑的夜晚冒出来,钻进朱狗蛋的耳朵,成为他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原来一个阉人,真的就能只手通天了。

    从此朱狗蛋恨上了宫里的每一个人。

    可再恨又能怎样呢?日子还得接着过。

    朱狗蛋回到家乡,想要快点还掉从左邻右舍借的盘缠钱,于是更加辛苦的劳作。

    日子一年年过去,就在朱狗蛋准备贫困潦倒地过完后半生的时候,皇帝的暴政引来了各地百姓的蠢蠢欲动。

    不惑之年的朱狗蛋觉得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

    随着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朱狗蛋拿起农具,带领种地的贫苦百姓造反。

    林紫苏的父亲林安实将军,还有刘年将军都是当时位居高位的大将军,但由于不满当朝皇帝的残暴统治,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反抗的大军。

    刘年将军不幸战亡,留下身怀六甲的妻子。

    林安实将军虽是前朝武将,但带领众人造反、立下大功,成为开国元勋,颇受朱长贵赏识。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神奇。

    朱狗蛋终于推翻了前朝韦氏长达七十二年的统治,建立国号“丽”,同时改名为“朱长贵”。

    起初,前朝的达官贵族以为自己的富贵日子到头了,以后得收紧裤腰带,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了。

    然而现实往往更残酷。

    皇帝朱长贵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本前朝官员名册,每一名统计在册的,无论文官武将,无论官居几品,上至宰相将军,下至宫女太监,从耋耄老者到三岁孩童,无一幸免。

    朱长贵打算把他们统统杀掉,以报杀父之仇、以泄心头之恨。

    林将军拼死阻拦,才留下这些人的性命。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那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城南的惨叫声不绝于耳,空气中漂浮着令人作呕的焦肉味。

    一声令下,前朝的达官显赫被赶出家门,统一押在安城之南的奴笼,被烙铁在左侧脖颈印上“韦奴”二字。

    朱长贵将那些空出来的府邸分给穷人。

    城中的百姓,从漏风的茅草屋搬到了宽敞明亮的大宅子,他们感恩戴德,大唱赞歌。

    大多官员及家眷都居住在安城,可总有出门探亲游玩的漏网之鱼。

    于是朱长贵让人贴出告示:凡是举报在逃官员或家眷一名,赏白银十两。

    前来提供线索的百姓把官府的门槛都要踏破了。

    安城外的官员家眷听到风声都躲了起来,可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被抓了回来。

    林将军多次劝诫:“陛下,前朝皇帝残暴无能,众官员也多贪淫无度,但削官夺爵,小惩大诫即可,何必株连其家眷?前朝总有心系百姓的清官,遭受无妄之灾,实属不公。如此赶尽杀绝必留后患呀,陛下。”

    彼时的朱长贵刚坐上龙椅,风光正盛,“朕敢做就不怕他们报复,区区几个漏网之鱼,成不了大事。”

    也因此,朱长贵十分注重皇城的安全,皇宫内外各有三重重兵把守。

    子时到晨时,安城的各个街道都有士兵巡逻。

    林将军亲手推翻了前朝的暴政,没想到却迎来了又一轮更加残暴的奴役,心中失望,拒绝了保卫皇城的肥差,主动请缨去千里之外的北方驻守边境。

    按理说朱长贵如此残暴,其统治必不会长久。

    可他虽奴役前朝官员,对普通百姓却十分仁爱。厚农桑,减赋税,注重科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君主。

    皇上下令禁止韦奴和普通百姓通婚,新出生的韦奴满三岁就会被烙上烙印。

    那些被囚禁在城南的韦奴们,白天辛苦劳作,夜晚像牲畜一样挤在漆黑的笼子里,呼吸着肮脏发霉的空气。

    每一只笼子大概只有两张塌的大小,却要容纳五六人居住。

    人在笼子里只能弯着腰进出,一个大通间能摆上四五十个这种笼子,住着两百来个韦奴。

    他们日未出而作,日落仍不得息。

    即便这样,普通人粗茶淡饭的生活对他们而言仍是奢侈。

    起初韦奴只能在官兵的眼皮子底下活动,除了劳作就是休憩,不得片刻自由。

    白天他们在田地里干活,有专门的官兵看守。晚上他们爬进牢笼,外头是上锁的牢门。

    十年来,林将军多次替韦奴在皇上面前求情,才有了韦奴今日短暂的自由。

    表面上他们可以选择劳作,也可以选择经商。可实际上呢?

    安城普通农户每年收获的粮食约有一半需要上缴朝廷,剩下的一半基本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口粮,每年还能有一点富余。

    可韦奴们需要上缴的粮食是安城普通百姓的三倍,这意味着每个韦奴需要种植两倍的田地面积才能勉强糊口。

    也有韦奴在外头做生意的,但客人一看到他们左侧脖颈上的刺字,多半会骂一声“晦气”,然后走开,更有跋扈者直接掀摊子。

    在酒楼茶楼当跑堂伙计的韦奴也好不到哪去,他们不仅要承受掌柜的颐指气使,还要忍受客人的冷嘲热讽、刻意刁难。

    他们脚不点地忙碌一天,得到的工钱只有普通伙计的五六成。

    朝廷怕他们聚众作乱,规定每一个韦奴在亥时之前必须回到他们城南的牢笼,亥时官兵准时查岗。

    如果他们不回去,就会株连他们的亲人好友,还有邻里。

    如果有城中百姓收留他们,一旦被举报。举报者奖白银十两,而收留他们的人则会伶仃入狱。

    起初还有少数普通百姓对韦奴心存怜悯,他们被人无缘无故打骂时,这些人还会上前劝诫,但更多的是冷漠的人在一旁看热闹、当帮凶。

    日子久了,这些善良的人也逐渐变得冷漠。

    渐渐的,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韦奴生来就该如此,生来就是供人取乐、驱使、奴役的牲畜。

    韦奴们也想过反抗,想要逃出城去。

    他们走在街上,粗糙破烂的衣裳和慌张恐惧的眼神早就暴露了他们的身份。

    即便他们偷来华贵的衣服套在身上,顺利走到城门口,可他们脖颈上的烙印还是会被守门的士兵发现。

    有些韦奴直接操起农具反抗,想要击杀看管的官兵。每一次反抗都会被暴力镇压,然后迎接他们的将是新一轮更加惨无人道的奴役。

章节目录

居安思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唐果酒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果酒丫并收藏居安思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