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了。
米祺顺着人流走出地铁站,后知后觉地在人们的抱怨声中发现这一点。
金陵的雪并不铺天盖地,也不沸沸扬扬。它只是安静地飘落,浅浅勾勒事物的轮廓,略过山水、草木、房屋,又迅速消融失去形色。
自由且匆匆。
旅者只知“一朝金陵雪,半梦醉人间”,只看过古建筑的红墙白雪,自然想不到对于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下雪也是一桩繁琐的事。
这场雪下得很突然,和周围来来往往、步履不停的人一样,米祺也没有带伞,只能任雪花落在身上又迅速融化。
想起大学时还会和南方的同学们争论下雪究竟该不该打伞这个问题,米祺无奈地在心中承认:金陵的雪,确实要打伞啊。看来衣服又要湿了。
米祺拉上羽绒服的拉链,把脸埋进宽大暖和的羊绒围巾里,有些心不在焉地站在十字路口前等红绿灯。
金陵不常下雪,每次下雪都会勾起她藏在心里的关于临城的回忆。
临城是位于东北的一个小县城,既不靠海也不傍山,地理位置不算偏僻,但经济落后,相应的,交通也并不发达。十几年前只有一条高铁途径这个小城,将乘客们带去遥远但繁荣的祖国南端。
那时正在上大学的米祺就是坐着那条高铁一次次往返于临城与金陵之间,看着车窗外的景色从麦田变成稻田,看着太阳从东移到西。
直到近些年临城才有了自己的机场,航班并不算多,但总归不用先坐车去连江再起飞,出行方便了许多。
只可惜离家多年的孩子已经很少回家了。
米祺生在冬天,也天然的喜爱冬天。
临城的冬天总会有几场大雪,是不同于金陵的蓬松又有些厚重的雪,是伴随着凛冽寒风洋洋洒洒落下的雪,凛冽又荒蛮。
不洒盐的话,那雪即使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几日不会融化,如果雪后恰有细雨,则合而为冰。
对临城的孩子来说,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打滚、一步一步在积雪的甬路留下脚印,就是最快乐的时光。
这种活动在他们的童年时光里留下的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临城的孩子似乎生来就是为了逃出临城,不曾想过自己持有的可能只是一张前途未知的单程票。
米祺也一样。
她在大学毕业后听了父母的安排,在金陵考公上岸,做着没那么感兴趣的工作,过着一眼就望得到头的生活,按部就班,平淡麻木,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临城的大雪了。
和临城的联系融进风中,吹不散、带不走,却也渐渐淡了。
绿灯在这时亮起,光芒穿透细雪,传达着前进的信息。
米祺将被雪勾出的一点愁绪轻而珍重地塞回心底,只留下一点,一点持续了很多年的遗憾与不甘。
米祺正想着回家洗个热水澡,热一杯牛奶暖暖身子,然后再拿出一双更厚实保暖的鞋子。
余光注意到似乎有一道刺眼的光向她急速驶来,没等她在尖锐的鸣笛声中反应过来,视野就霎时被白光填满。
开着大灯的车子撞上了她。米祺仿佛雪花一样轻轻飞起,又重重落地。世界天旋地转,路人的惊呼声艰难地通过嗡鸣着宣告罢工的耳朵传入脑海,但米祺已经没有力气注意这些了。
可能人在死前真的会看到走马灯,米祺分明看到一个个碎片在她眼前升腾又亮起。临城的雪、临高的晚霞、父母的叹气、许久未见的朋友……
还有角落里一个模糊的,只有潦草轮廓的人影。
米祺闭上了眼睛。
最后一个念头是:今天是她的30岁生日啊。
“妙妙,马上降落了,醒醒。”
米祺被一个轻柔的声音叫醒,视线一点点变得清晰。
她惊奇地发现自己正坐在机舱内,而刚刚叫醒她的熟悉的声音赫然出自她的妈妈李女士。
“怎么还没睡醒啊,赶紧收拾东西。”李女士有点好笑地催促道。
米祺,小名妙妙,源自米奇妙妙屋这部动画片,被唤醒后看着年轻许多的李女士发懵,却又条件反射地听从她的话整理起自己的背包。
拿起放在小桌板上的手机,米祺隐约回忆起这个橘子手机壳应该是自己初中的时候用的,手机还是姐姐中考之后给自己买的。
这个场景,难道是中考后跟李女士的朋友们去川市旅游的时间点?
我重生回到了15年前?
米祺点亮手机屏幕,打开日历,确定了这一点。
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种主角发现自己重生后的喜悦与兴奋,米祺只感到一种迷茫。
在之后从连江到临城的一个小时的车程里,米祺在阿姨们的欢声笑语中保持着沉默。但她本就不是能跟长辈畅谈的性格,李女士只觉得女儿可能累了,没发现什么异常。
事实上,最初的迷茫过去之后,米祺就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思考她的上辈子。
她曾经很少回忆过去,尤其是在临城高中的三年。那是一段晦涩的时光。
米祺自觉初中的自己也曾耀眼也曾意气风发,也曾拥有远大的理想,后来莫名放纵,而后是一次次的挫败、终日惶恐,最后那梦变得越来越遥远,再也不被提及。
结局当然也是黯淡的。
似乎从做出分科时的选择,甚至是第一次步入临城高中时起,命运的走向已经写成。
她最终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去了遥远的江南,捧着所谓的铁饭碗,过着父母眼中稳定却也安逸的生活,日复一日,泯于众人。
那个耀眼却也温和的少女死在了临城高中。
之后那个无趣又平凡的女人死在了江南,结束了她仅走了三十年的一生。
神明最擅长愚弄世人。
看似慷慨地给予了重来一次的机会,然后呢?
命运真的可以改变吗?
面对这个问题,灵魂已经30岁的米祺依然不知所措。
从川城回来的第三天,也就是米祺重生回来的第三天。
她依然保持着打工人的生物钟,七点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又一次惊到厨房里正准备做饭的米先生。
“你起来又什么都不干,起这么早做什么?”米先生一边洗着青菜,一边看着自己突然养成早起习惯的女儿。
“睡不着就醒了呗,谁说我什么都不干的,我这两天不是帮你和我妈做家务了吗?”米祺对这种谴责表示强烈不满。
米祺忍不住回忆真正15岁的自己,似乎她从来没有什么生物钟,李女士不叫她起来吃饭她可以睡到日上三竿。
也确实不太会帮爸妈做家务,最多帮忙擦擦窗户洗一下抹布,然后捧着姐姐新买的手机看小说。
真是不懂事啊。米祺暗暗唾弃尚且青涩的自己。
然后乖乖接替米先生洗菜的位置,又引得他不断感叹女儿长大了、懂事了。
米祺的父母是很典型的东亚式父母,他们疼爱孩子,却又妄想控制孩子。前世的米祺从没被父母真正理解过,甚至在上高中之前,他们对她的教育堪称苛待。
李女士掌控欲太强,从不和女儿商量,直接给她报了许多补习班,甚至也不放心女儿自己去上课,即使这仅仅只需要乘坐十分钟的公交车。
除此之外,李女士还会操心女儿的交友问题:少跟学习一般的学生一起玩,家庭情况复杂的也少接触。
当然身为教师的李女士不会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但也足以让米祺与她爆发数次争吵。
这个时候米先生偶尔隐身,然后在母女气氛急转直下的时候出来劝架;偶尔表达对妻子的认同。
米祺后来会想,那时的李女士大概处在更年期,她当然是爱自己的,但爱里裹挟着并不锋利的刀,在她尚未成熟的心中留下顿感的痛。
她越来越逃避与父母的交流,也渐渐丧失了自己的声音。
坦白地说,米祺怨过他们。
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她任由悔恨在血液中流淌,然后被心脏运输至全身,任由眼泪打湿枕头和脸颊边的发丝。
她怨他们从不询问她的想法,怨他们因为一句“女孩子就应该稳稳当当的”而决定了她的专业,怨他们让她过上了无趣乏味的余生。
但米祺更怨那个温和又懦弱、不敢坚持意见的自己。
或许重来一次,人生真的会不一样。
或许重来一次,飘渺的理想主义者真的会遇见自己的陆地。
在饭桌上听着父母打趣自己的那一刻,米祺突然想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
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米祺逐渐意识到教育是不公平的。
哪怕是号称人生中唯一一次公平竞争的高考也会因为各地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的不同而丧失公允。
学生们从未真正站上同一起跑线,又哪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呢?
临城太小了,小得只装得下少数人的梦想。
最好的一批初中生会进入临城高中,那是临城学生梦想的起点,是临城唯一一所不用担心本科率的高中。
可即便在临城高中,也每隔几年才会出现一个惊才绝艳的天降紫薇星,靠自己的努力和智商考进清北。
米祺初中成绩很好,即使在学习上没花很多心思,也学有余力。市里联考考过几次前十,学校的月考更是考过数次第一。那时的她是老师家长口中“不用操心,未来肯定会有成就”的好学生。
但是初三的化学和物理让她狠狠摔了一跤。
是配不平的方程式、记不住的实验反应,是听不懂的电场磁场。她习惯松懈,并不知道是时候全力以赴了。于是中考虽然轻松达到了临城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排名也并不靠前,起码不在提前批次里。而高中三年,她依然没学会怎样奋斗……
“算了,不想这些,现在重要的是临城高中的分班考。”
米祺翻开一个没写完的本子,在顶端行云流水地写下“分班考”三个大字。
临城高中会在开学前半个月进行一次分班考,只考三门主科,排名前八十的学生会被分进宏志班,享受更良好的教师团队,进度也比普通平行班快些。
上辈子米祺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以为分班是按照中考成绩,疯玩一整个暑假,考试考得极不用心,自然被分到了普通班。
还有半个月。
米祺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面临着重生以后第一个挑战。
米祺顺着人流走出地铁站,后知后觉地在人们的抱怨声中发现这一点。
金陵的雪并不铺天盖地,也不沸沸扬扬。它只是安静地飘落,浅浅勾勒事物的轮廓,略过山水、草木、房屋,又迅速消融失去形色。
自由且匆匆。
旅者只知“一朝金陵雪,半梦醉人间”,只看过古建筑的红墙白雪,自然想不到对于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下雪也是一桩繁琐的事。
这场雪下得很突然,和周围来来往往、步履不停的人一样,米祺也没有带伞,只能任雪花落在身上又迅速融化。
想起大学时还会和南方的同学们争论下雪究竟该不该打伞这个问题,米祺无奈地在心中承认:金陵的雪,确实要打伞啊。看来衣服又要湿了。
米祺拉上羽绒服的拉链,把脸埋进宽大暖和的羊绒围巾里,有些心不在焉地站在十字路口前等红绿灯。
金陵不常下雪,每次下雪都会勾起她藏在心里的关于临城的回忆。
临城是位于东北的一个小县城,既不靠海也不傍山,地理位置不算偏僻,但经济落后,相应的,交通也并不发达。十几年前只有一条高铁途径这个小城,将乘客们带去遥远但繁荣的祖国南端。
那时正在上大学的米祺就是坐着那条高铁一次次往返于临城与金陵之间,看着车窗外的景色从麦田变成稻田,看着太阳从东移到西。
直到近些年临城才有了自己的机场,航班并不算多,但总归不用先坐车去连江再起飞,出行方便了许多。
只可惜离家多年的孩子已经很少回家了。
米祺生在冬天,也天然的喜爱冬天。
临城的冬天总会有几场大雪,是不同于金陵的蓬松又有些厚重的雪,是伴随着凛冽寒风洋洋洒洒落下的雪,凛冽又荒蛮。
不洒盐的话,那雪即使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几日不会融化,如果雪后恰有细雨,则合而为冰。
对临城的孩子来说,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打滚、一步一步在积雪的甬路留下脚印,就是最快乐的时光。
这种活动在他们的童年时光里留下的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临城的孩子似乎生来就是为了逃出临城,不曾想过自己持有的可能只是一张前途未知的单程票。
米祺也一样。
她在大学毕业后听了父母的安排,在金陵考公上岸,做着没那么感兴趣的工作,过着一眼就望得到头的生活,按部就班,平淡麻木,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临城的大雪了。
和临城的联系融进风中,吹不散、带不走,却也渐渐淡了。
绿灯在这时亮起,光芒穿透细雪,传达着前进的信息。
米祺将被雪勾出的一点愁绪轻而珍重地塞回心底,只留下一点,一点持续了很多年的遗憾与不甘。
米祺正想着回家洗个热水澡,热一杯牛奶暖暖身子,然后再拿出一双更厚实保暖的鞋子。
余光注意到似乎有一道刺眼的光向她急速驶来,没等她在尖锐的鸣笛声中反应过来,视野就霎时被白光填满。
开着大灯的车子撞上了她。米祺仿佛雪花一样轻轻飞起,又重重落地。世界天旋地转,路人的惊呼声艰难地通过嗡鸣着宣告罢工的耳朵传入脑海,但米祺已经没有力气注意这些了。
可能人在死前真的会看到走马灯,米祺分明看到一个个碎片在她眼前升腾又亮起。临城的雪、临高的晚霞、父母的叹气、许久未见的朋友……
还有角落里一个模糊的,只有潦草轮廓的人影。
米祺闭上了眼睛。
最后一个念头是:今天是她的30岁生日啊。
“妙妙,马上降落了,醒醒。”
米祺被一个轻柔的声音叫醒,视线一点点变得清晰。
她惊奇地发现自己正坐在机舱内,而刚刚叫醒她的熟悉的声音赫然出自她的妈妈李女士。
“怎么还没睡醒啊,赶紧收拾东西。”李女士有点好笑地催促道。
米祺,小名妙妙,源自米奇妙妙屋这部动画片,被唤醒后看着年轻许多的李女士发懵,却又条件反射地听从她的话整理起自己的背包。
拿起放在小桌板上的手机,米祺隐约回忆起这个橘子手机壳应该是自己初中的时候用的,手机还是姐姐中考之后给自己买的。
这个场景,难道是中考后跟李女士的朋友们去川市旅游的时间点?
我重生回到了15年前?
米祺点亮手机屏幕,打开日历,确定了这一点。
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种主角发现自己重生后的喜悦与兴奋,米祺只感到一种迷茫。
在之后从连江到临城的一个小时的车程里,米祺在阿姨们的欢声笑语中保持着沉默。但她本就不是能跟长辈畅谈的性格,李女士只觉得女儿可能累了,没发现什么异常。
事实上,最初的迷茫过去之后,米祺就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思考她的上辈子。
她曾经很少回忆过去,尤其是在临城高中的三年。那是一段晦涩的时光。
米祺自觉初中的自己也曾耀眼也曾意气风发,也曾拥有远大的理想,后来莫名放纵,而后是一次次的挫败、终日惶恐,最后那梦变得越来越遥远,再也不被提及。
结局当然也是黯淡的。
似乎从做出分科时的选择,甚至是第一次步入临城高中时起,命运的走向已经写成。
她最终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去了遥远的江南,捧着所谓的铁饭碗,过着父母眼中稳定却也安逸的生活,日复一日,泯于众人。
那个耀眼却也温和的少女死在了临城高中。
之后那个无趣又平凡的女人死在了江南,结束了她仅走了三十年的一生。
神明最擅长愚弄世人。
看似慷慨地给予了重来一次的机会,然后呢?
命运真的可以改变吗?
面对这个问题,灵魂已经30岁的米祺依然不知所措。
从川城回来的第三天,也就是米祺重生回来的第三天。
她依然保持着打工人的生物钟,七点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又一次惊到厨房里正准备做饭的米先生。
“你起来又什么都不干,起这么早做什么?”米先生一边洗着青菜,一边看着自己突然养成早起习惯的女儿。
“睡不着就醒了呗,谁说我什么都不干的,我这两天不是帮你和我妈做家务了吗?”米祺对这种谴责表示强烈不满。
米祺忍不住回忆真正15岁的自己,似乎她从来没有什么生物钟,李女士不叫她起来吃饭她可以睡到日上三竿。
也确实不太会帮爸妈做家务,最多帮忙擦擦窗户洗一下抹布,然后捧着姐姐新买的手机看小说。
真是不懂事啊。米祺暗暗唾弃尚且青涩的自己。
然后乖乖接替米先生洗菜的位置,又引得他不断感叹女儿长大了、懂事了。
米祺的父母是很典型的东亚式父母,他们疼爱孩子,却又妄想控制孩子。前世的米祺从没被父母真正理解过,甚至在上高中之前,他们对她的教育堪称苛待。
李女士掌控欲太强,从不和女儿商量,直接给她报了许多补习班,甚至也不放心女儿自己去上课,即使这仅仅只需要乘坐十分钟的公交车。
除此之外,李女士还会操心女儿的交友问题:少跟学习一般的学生一起玩,家庭情况复杂的也少接触。
当然身为教师的李女士不会把话说得这么直白,但也足以让米祺与她爆发数次争吵。
这个时候米先生偶尔隐身,然后在母女气氛急转直下的时候出来劝架;偶尔表达对妻子的认同。
米祺后来会想,那时的李女士大概处在更年期,她当然是爱自己的,但爱里裹挟着并不锋利的刀,在她尚未成熟的心中留下顿感的痛。
她越来越逃避与父母的交流,也渐渐丧失了自己的声音。
坦白地说,米祺怨过他们。
在无数个安静的夜晚,她任由悔恨在血液中流淌,然后被心脏运输至全身,任由眼泪打湿枕头和脸颊边的发丝。
她怨他们从不询问她的想法,怨他们因为一句“女孩子就应该稳稳当当的”而决定了她的专业,怨他们让她过上了无趣乏味的余生。
但米祺更怨那个温和又懦弱、不敢坚持意见的自己。
或许重来一次,人生真的会不一样。
或许重来一次,飘渺的理想主义者真的会遇见自己的陆地。
在饭桌上听着父母打趣自己的那一刻,米祺突然想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
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米祺逐渐意识到教育是不公平的。
哪怕是号称人生中唯一一次公平竞争的高考也会因为各地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的不同而丧失公允。
学生们从未真正站上同一起跑线,又哪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呢?
临城太小了,小得只装得下少数人的梦想。
最好的一批初中生会进入临城高中,那是临城学生梦想的起点,是临城唯一一所不用担心本科率的高中。
可即便在临城高中,也每隔几年才会出现一个惊才绝艳的天降紫薇星,靠自己的努力和智商考进清北。
米祺初中成绩很好,即使在学习上没花很多心思,也学有余力。市里联考考过几次前十,学校的月考更是考过数次第一。那时的她是老师家长口中“不用操心,未来肯定会有成就”的好学生。
但是初三的化学和物理让她狠狠摔了一跤。
是配不平的方程式、记不住的实验反应,是听不懂的电场磁场。她习惯松懈,并不知道是时候全力以赴了。于是中考虽然轻松达到了临城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排名也并不靠前,起码不在提前批次里。而高中三年,她依然没学会怎样奋斗……
“算了,不想这些,现在重要的是临城高中的分班考。”
米祺翻开一个没写完的本子,在顶端行云流水地写下“分班考”三个大字。
临城高中会在开学前半个月进行一次分班考,只考三门主科,排名前八十的学生会被分进宏志班,享受更良好的教师团队,进度也比普通平行班快些。
上辈子米祺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以为分班是按照中考成绩,疯玩一整个暑假,考试考得极不用心,自然被分到了普通班。
还有半个月。
米祺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面临着重生以后第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