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王景禹压根没那功夫与“诈尸还魂的人”周旋,招呼了二郎二丫进堂屋,留牛二在院里看人。
木门“咣当”一声,关的严丝合缝儿。
陈达力神智回笼。
“这……这……”
牛二:“站着干什么,还等请吃席呢?赶紧走!”
堂屋里,已经无人关心外面的人,李立田、邹老三、元四几人同王景禹议了会儿事,又被王母留了饭,李立田叫王景禹自去备好书,明日过后,琐事他自会料理得,众人方才散了。
又十几日过去,到了县试开考的前一晚。
酉时刚过,李念仁一家就吃罢了晚饭。
他独自回到了他和爷爷合住又兼书房的西屋,最后一遍清点了明日参考要背的书箱。
这书箱是他爹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见缝插针的赶时间砍了几株小峦山的老竹做的,特意为他到县里参加县试时装置必须品而准备的。
他爹一共做了两个,一个是他正在检阅的这件,另一个送给了要和他一道参考的王景禹。
笔、墨、砚,证明身份的家状、五子联保状、郭秀才具保书都妥妥的放置着。明日一早,他娘还会把烘焙好的干粮和储水袋包好也放进去。
然后,他就要和王家大郎聚齐,一道出发进县城。
想到这里,李念仁抑制不住的有些激动。
一时想象着县试考过得了童生,一家人尤其是爷爷欣喜的场面,心跳噗通噗通直鼓噪至耳膜。
一时又忧心万一考不过,不知会有多沮丧和失望,也许爷爷不会说什么,只会叫他继续努力,但他也觉无颜面对他们……
临南县多年未曾县试,也无法预测知县大人会出什么考题。
他忍不住在大脑里一遍遍的思量,那些有可能考到的题,自己又该怎么破题答题。
不一会儿脑门上就汗涔涔的,摸了摸胸口,手掌下胸腔之中,依旧鼓荡不休。
还是太紧张了。
景禹必然不会紧张的吧?
与他一起读书这两年,爷爷教授的课业,他总能爽爽利利的完成。
且他经历的事,总比自己多的多了。
李念仁直觉的认为,王景禹无论何事都不会紧张慌乱。
回想起来,明明他每天都比王景禹多半日的时间来用功,又比他早开蒙近一年。
可王景禹已然和他一样,读熟背会了爷爷教授的所有书籍,就连书写的字迹,都隐隐透着洒脱厚重劲儿,比他的运笔成熟了不少。
鞭春那日的事,他已听了爷爷和爹娘都说过了。虽然他们没有刻意说景禹的优秀,已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可他想也可知道,能够在众人面前自如的应考,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了。
李念仁重新封好了自己的书箱,出了房门。
他爹李立田仍在唰唰的磨犁,赤膊的上身不停滴落着汗珠,李念仁转去灶房装了一瓢水,又拿了块擦身的布巾在凉水里拧了,“爹,喝口水歇会儿。”
李立田一时腾不出手:“先放案上,过会儿就喝。”
“好。”李念仁放好了水碗,布巾搭在棚架上,“爹,我去趟景禹家。”
听他是要去找王家大郎,李立田自然放心:“行,去吧!黑天前就回来,明儿还要早起。”
“好嘞,爹。”
踩着村里掺着石子的土路,来到了王家的小院外。
只见王家四口这时也都在院子里,难得十分轻松,什么活计也没做,就在院中由着一对双胞胎玩耍。
还有他叔家的堂弟石蛋今天也在,手里抱着两岁的弟弟二狗,热热闹闹的逗两个双胞胎玩。
李念仁扶着院门叫了声:“景禹。”
王景禹见是李念仁,招了手:“念仁,快进来!”
他随手拖过石蛋不坐了的条凳,轻拍了一掌凳面:“来,坐。”
“嗯。”李念仁走过去,规规矩矩的坐下。
王母这时问:“吃罢饭了吗?”又不由分说的递过一把盐渍炒豆塞进他手里。
李念仁忙推脱:“吃过了吃过了,今儿食的粉丝菜汤,爹和娘还特地做了白面肉饼。”
“一把豆也不占肚儿,你和大郎边吃边说。”王母攥住李念仁的手,以防推脱间豆子撒出来,说罢就起身准备去把二郎和二丫补了一半的衣服拿出来继续补。
李念仁只好看了看手里的豆子,吃了一颗,咸香酥脆,忍不住又吃了几粒,刚来的几分局促淡去不少。
“这是黄豆,热锅炒过,再撒些磨细了的盐。”王景禹看着他道。
石蛋显然也吃过,这时插了句:“好吃吧?都是我大哥的主意,大伯娘照着弄出来的!”
“嗯嗯,好吃,黄豆还可以这样吃。”李念仁一口气把这一小把吃完,王景禹又递过他一碗奶茶。
李念仁不再推脱,接过来喝了一口。
眼神一亮,忍不住又连连啜饮,才暂时放了碗。
只见王景禹十分闲适的看着弟妹玩耍,那么淡然,那么成竹在胸。
似乎对他来说,今天、明天,与以往的每一天都没什么不同。
果然是一点也没有自己这样临考前的忐忑和紧张。
“景禹,明日县试的书箱,你都整理好了吗?”李念仁问。
王景禹:“整理好了,明早背了就走。”
“那……你今晚还温书不?”
王景禹看出了他的紧张,显然满腹心思都是这一件事,本是打算休憩放松一晚,此时便道:“不若我们来对贴?”
这简直正中李念仁下怀,当即坐的直了:“好哇!大郎你先考我!”
王景禹一笑,同他一来一往的温起了书。
原本带着二郎二丫玩丢石子的石蛋,也瞧着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有趣,带着三个小人围了过来。
王母在不远的凳上坐着,一边在水盆中搓洗的衣服,一边也把耳听着。
石蛋手指轻点两个小崽儿:“听着点!看看大哥和大锤,多有学问!”
二丫:“大哥肚子里装的字可真多!”
二郎:“大哥将来肯定是大官!”
二狗:“咿咿呀呀!大关!”
景禹趁空一人一把摸了三个小崽的脑瓜:“再大一点,也送你们去开蒙读书。”
二丫和二郎眼眸闪闪:“好哇好哇!我们也要像大哥一样,一肚子的书本学问!”
“好,现在乖,听念仁哥背书。”
二郎二丫连忙闭上小嘴点头,喉咙里“嗯嗯嗯”的呼噜着答应。
几十个回合下来,两人就把县试必读的书目默诵个遍,又轮流把贴经、墨义等几类县试常考的题目类型变换着出了几轮。李念仁除了偶尔停驻思索,越来越投入,乃至石蛋偶尔的插科打诨,二郎二丫崇拜的小眼神也不再能使他分神。
影风动,新夜初凉。
李念仁恋恋不舍的站起身:“实在是抱歉,扰了你许久。”
王景禹:“不妨事。”
“那,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去,你也早些休息。明日卯时我来找你。”
“好。”
石蛋知道两人是约好了要一起上县城考试,又头一次亲眼见了二人这般你来我往背诵书本的样子,心底着实是欣羨。
但也清楚他们家的情况,是供不了他读书的,倒也不会过多思虑自寻烦恼。
往后他好好干,说不定真像大哥说的,能送二狗去念一念!
见李念仁要走,就熟络的上前,送他到院门口:“就你和我大哥这学问,明日里那什么县试必然不在话下,你夜里就安心睡个踏实觉,慢走啊!”
至和六年春三月,十二岁的王景禹与十一岁的李念仁,在送行的李长发陪伴下,来到了临南县衙前。
几经波折,他们终于攀越了农家子弟读书的第一道龙门。
半个时辰后,即将开启的,是正式的科考升级之路。
根据提前公布的县试公告,本次县试将共考两天,一天一场。
考试的内容分别是贴经、墨义、经义、诗赋和算术;所问题目的范围,也都在已公布的十几册经义诗赋典籍范围内,并不会过度发散。
考试的地点就设置在县衙二门内的夫子院中,院子门口加设了一座简易的木栅辕门,寓意“龙门”,所有参考学子携检视过的书箱,经此龙门进入考场。
知县大人率众吏,亲自监考。
段岭迈进县试的夫子院,扫了一眼参考的众学子。
经过鞭春那日一番宣讲,截止到县试投名那日,整个临南县总算凑足了近三十名参考者。参考之人年龄参差不齐,其中有一半是壮年抑或花甲年岁之人。
段岭按下心中淡淡的怅然,不动声色的负手立于前排。
他清了清嗓,没有在主位坐下,朗声道:“国家取士,将欲得人才也。经义策论乃国士之本,凡学子,务求经典熟稔于心、随取随用,义理通达、通经致用,故试墨义、贴经与经义;舒怀言志、唱乐礼交,故试诗赋;文理优长、筹算应用,故试算术。本县学子虽少,但取才之礼不可废,县试共试两场,分两日,首日试省题诗、墨义、贴经,次日试经义、算术。望各位学子谨守礼义,皆能学有所得。”
语毕,县衙公人执了考题贴板,为所有学子展示第一日的试题。
王景禹抬了眼看试题。
题一:以《春夜喜雨》为题,作省题诗一首,五言六韵,不限韵脚。
题二:帖《论语》《尔雅》《孝经》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尚书》墨义三十条。
省题诗即试贴诗,是专用于科考的诗,而所谓“墨义”相当于现代的默写,“贴经”相当于现代的填空。
试题一露面,考场内当即就响起了学子的惊呼声。
盖因,这贴经和墨义的量也太大了些!
木门“咣当”一声,关的严丝合缝儿。
陈达力神智回笼。
“这……这……”
牛二:“站着干什么,还等请吃席呢?赶紧走!”
堂屋里,已经无人关心外面的人,李立田、邹老三、元四几人同王景禹议了会儿事,又被王母留了饭,李立田叫王景禹自去备好书,明日过后,琐事他自会料理得,众人方才散了。
又十几日过去,到了县试开考的前一晚。
酉时刚过,李念仁一家就吃罢了晚饭。
他独自回到了他和爷爷合住又兼书房的西屋,最后一遍清点了明日参考要背的书箱。
这书箱是他爹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见缝插针的赶时间砍了几株小峦山的老竹做的,特意为他到县里参加县试时装置必须品而准备的。
他爹一共做了两个,一个是他正在检阅的这件,另一个送给了要和他一道参考的王景禹。
笔、墨、砚,证明身份的家状、五子联保状、郭秀才具保书都妥妥的放置着。明日一早,他娘还会把烘焙好的干粮和储水袋包好也放进去。
然后,他就要和王家大郎聚齐,一道出发进县城。
想到这里,李念仁抑制不住的有些激动。
一时想象着县试考过得了童生,一家人尤其是爷爷欣喜的场面,心跳噗通噗通直鼓噪至耳膜。
一时又忧心万一考不过,不知会有多沮丧和失望,也许爷爷不会说什么,只会叫他继续努力,但他也觉无颜面对他们……
临南县多年未曾县试,也无法预测知县大人会出什么考题。
他忍不住在大脑里一遍遍的思量,那些有可能考到的题,自己又该怎么破题答题。
不一会儿脑门上就汗涔涔的,摸了摸胸口,手掌下胸腔之中,依旧鼓荡不休。
还是太紧张了。
景禹必然不会紧张的吧?
与他一起读书这两年,爷爷教授的课业,他总能爽爽利利的完成。
且他经历的事,总比自己多的多了。
李念仁直觉的认为,王景禹无论何事都不会紧张慌乱。
回想起来,明明他每天都比王景禹多半日的时间来用功,又比他早开蒙近一年。
可王景禹已然和他一样,读熟背会了爷爷教授的所有书籍,就连书写的字迹,都隐隐透着洒脱厚重劲儿,比他的运笔成熟了不少。
鞭春那日的事,他已听了爷爷和爹娘都说过了。虽然他们没有刻意说景禹的优秀,已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可他想也可知道,能够在众人面前自如的应考,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了。
李念仁重新封好了自己的书箱,出了房门。
他爹李立田仍在唰唰的磨犁,赤膊的上身不停滴落着汗珠,李念仁转去灶房装了一瓢水,又拿了块擦身的布巾在凉水里拧了,“爹,喝口水歇会儿。”
李立田一时腾不出手:“先放案上,过会儿就喝。”
“好。”李念仁放好了水碗,布巾搭在棚架上,“爹,我去趟景禹家。”
听他是要去找王家大郎,李立田自然放心:“行,去吧!黑天前就回来,明儿还要早起。”
“好嘞,爹。”
踩着村里掺着石子的土路,来到了王家的小院外。
只见王家四口这时也都在院子里,难得十分轻松,什么活计也没做,就在院中由着一对双胞胎玩耍。
还有他叔家的堂弟石蛋今天也在,手里抱着两岁的弟弟二狗,热热闹闹的逗两个双胞胎玩。
李念仁扶着院门叫了声:“景禹。”
王景禹见是李念仁,招了手:“念仁,快进来!”
他随手拖过石蛋不坐了的条凳,轻拍了一掌凳面:“来,坐。”
“嗯。”李念仁走过去,规规矩矩的坐下。
王母这时问:“吃罢饭了吗?”又不由分说的递过一把盐渍炒豆塞进他手里。
李念仁忙推脱:“吃过了吃过了,今儿食的粉丝菜汤,爹和娘还特地做了白面肉饼。”
“一把豆也不占肚儿,你和大郎边吃边说。”王母攥住李念仁的手,以防推脱间豆子撒出来,说罢就起身准备去把二郎和二丫补了一半的衣服拿出来继续补。
李念仁只好看了看手里的豆子,吃了一颗,咸香酥脆,忍不住又吃了几粒,刚来的几分局促淡去不少。
“这是黄豆,热锅炒过,再撒些磨细了的盐。”王景禹看着他道。
石蛋显然也吃过,这时插了句:“好吃吧?都是我大哥的主意,大伯娘照着弄出来的!”
“嗯嗯,好吃,黄豆还可以这样吃。”李念仁一口气把这一小把吃完,王景禹又递过他一碗奶茶。
李念仁不再推脱,接过来喝了一口。
眼神一亮,忍不住又连连啜饮,才暂时放了碗。
只见王景禹十分闲适的看着弟妹玩耍,那么淡然,那么成竹在胸。
似乎对他来说,今天、明天,与以往的每一天都没什么不同。
果然是一点也没有自己这样临考前的忐忑和紧张。
“景禹,明日县试的书箱,你都整理好了吗?”李念仁问。
王景禹:“整理好了,明早背了就走。”
“那……你今晚还温书不?”
王景禹看出了他的紧张,显然满腹心思都是这一件事,本是打算休憩放松一晚,此时便道:“不若我们来对贴?”
这简直正中李念仁下怀,当即坐的直了:“好哇!大郎你先考我!”
王景禹一笑,同他一来一往的温起了书。
原本带着二郎二丫玩丢石子的石蛋,也瞧着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有趣,带着三个小人围了过来。
王母在不远的凳上坐着,一边在水盆中搓洗的衣服,一边也把耳听着。
石蛋手指轻点两个小崽儿:“听着点!看看大哥和大锤,多有学问!”
二丫:“大哥肚子里装的字可真多!”
二郎:“大哥将来肯定是大官!”
二狗:“咿咿呀呀!大关!”
景禹趁空一人一把摸了三个小崽的脑瓜:“再大一点,也送你们去开蒙读书。”
二丫和二郎眼眸闪闪:“好哇好哇!我们也要像大哥一样,一肚子的书本学问!”
“好,现在乖,听念仁哥背书。”
二郎二丫连忙闭上小嘴点头,喉咙里“嗯嗯嗯”的呼噜着答应。
几十个回合下来,两人就把县试必读的书目默诵个遍,又轮流把贴经、墨义等几类县试常考的题目类型变换着出了几轮。李念仁除了偶尔停驻思索,越来越投入,乃至石蛋偶尔的插科打诨,二郎二丫崇拜的小眼神也不再能使他分神。
影风动,新夜初凉。
李念仁恋恋不舍的站起身:“实在是抱歉,扰了你许久。”
王景禹:“不妨事。”
“那,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去,你也早些休息。明日卯时我来找你。”
“好。”
石蛋知道两人是约好了要一起上县城考试,又头一次亲眼见了二人这般你来我往背诵书本的样子,心底着实是欣羨。
但也清楚他们家的情况,是供不了他读书的,倒也不会过多思虑自寻烦恼。
往后他好好干,说不定真像大哥说的,能送二狗去念一念!
见李念仁要走,就熟络的上前,送他到院门口:“就你和我大哥这学问,明日里那什么县试必然不在话下,你夜里就安心睡个踏实觉,慢走啊!”
至和六年春三月,十二岁的王景禹与十一岁的李念仁,在送行的李长发陪伴下,来到了临南县衙前。
几经波折,他们终于攀越了农家子弟读书的第一道龙门。
半个时辰后,即将开启的,是正式的科考升级之路。
根据提前公布的县试公告,本次县试将共考两天,一天一场。
考试的内容分别是贴经、墨义、经义、诗赋和算术;所问题目的范围,也都在已公布的十几册经义诗赋典籍范围内,并不会过度发散。
考试的地点就设置在县衙二门内的夫子院中,院子门口加设了一座简易的木栅辕门,寓意“龙门”,所有参考学子携检视过的书箱,经此龙门进入考场。
知县大人率众吏,亲自监考。
段岭迈进县试的夫子院,扫了一眼参考的众学子。
经过鞭春那日一番宣讲,截止到县试投名那日,整个临南县总算凑足了近三十名参考者。参考之人年龄参差不齐,其中有一半是壮年抑或花甲年岁之人。
段岭按下心中淡淡的怅然,不动声色的负手立于前排。
他清了清嗓,没有在主位坐下,朗声道:“国家取士,将欲得人才也。经义策论乃国士之本,凡学子,务求经典熟稔于心、随取随用,义理通达、通经致用,故试墨义、贴经与经义;舒怀言志、唱乐礼交,故试诗赋;文理优长、筹算应用,故试算术。本县学子虽少,但取才之礼不可废,县试共试两场,分两日,首日试省题诗、墨义、贴经,次日试经义、算术。望各位学子谨守礼义,皆能学有所得。”
语毕,县衙公人执了考题贴板,为所有学子展示第一日的试题。
王景禹抬了眼看试题。
题一:以《春夜喜雨》为题,作省题诗一首,五言六韵,不限韵脚。
题二:帖《论语》《尔雅》《孝经》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尚书》墨义三十条。
省题诗即试贴诗,是专用于科考的诗,而所谓“墨义”相当于现代的默写,“贴经”相当于现代的填空。
试题一露面,考场内当即就响起了学子的惊呼声。
盖因,这贴经和墨义的量也太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