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柳令襄不可置信地揉了揉双眼,失声叫道:“娘?周妈!”
赵氏应声抬头,已是含了热泪。她赶忙先答应,上前牵住柳令襄的双手,上下左右地看。柳令襄下意识要回避,然而,她头上的伤口才正结痂,狰狞得很,赵氏一眼就看到了,慌了神了,叠声问道:“这伤口怎么回事?”
“不碍事的,前天不留神跌跤,磕破了头。”柳令襄答道,一面看向范渺渺。
范渺渺知她不愿赵氏担忧,帮腔说道:“太太,确实如此。”
赵氏又问:“大夫看过没有?”
“请了请了。”柳令襄说道,“大夫说没事,只要日日换药,很快就好了。”
似怨她不珍重身体,赵氏又是发怒又是疼惜:“伤在额头,岂有小事?我看你平日只顾生意,是一点不在意自己,哪有这么大个人还会摔跤的?”
柳令襄劝着赵氏坐下,难得乖乖听她训斥。
牵云奉茶上来,范渺渺端给赵氏,打岔问道:“太太怎么上京来了?”
赵氏这才止住埋怨的话语,回头说道:“前阵北边不是地震了吗?虽说你们来信告知并无大恙,但我心底始终悬着颗心。府内现在人少,终日清净,常常就我和周妈大眼瞪小眼,实在没趣。大爷他呢又忙,好在是做了商会会长之后,精气神貌恢复了往日风采,身边又有掌柜们照应着,我也放心,索性便跟船走一趟京都,来瞧瞧你们。大爷知道后也很支持。”
柳令襄问道:“新亭可好?”
赵氏答道:“一切事务都很顺当。”
柳令襄刚说那就好,赵氏立刻瞪她一眼:“反倒是你,真不叫我省心,每月来的家信里一味只报喜事,别的尽管插科打诨。要我这次不来,还不知道你受伤这样严重。在信里你肯定是不会写的。”
柳令襄堆笑,扭住赵氏的肩膀撒娇,说我知错啦。
赵氏心早软了,但想到自己还在跟她怄气呢,连忙把脸转开。
她们母女团聚的场面,看得范渺渺在旁微笑,但忽想起一事,她叮嘱道:“令襄,这段时间你就待在府里好好养伤,生意上我来照看也是一样的。正好太太来了,还是头一回来京都,你陪她多逛逛名胜古迹。”
柳令襄如今这副样子,本就不好出去见人,免得伤处惹人怀疑,所以昨夜里两人头挨着头,还在苦恼,绞尽脑汁想编个不太奇怪的原由。今日赶巧赵氏来了。
赵氏一听,忙道:“这个好,这个好。我的话你一向不听,小姑的话你总要听的吧?”
柳令襄向着范渺渺一笑:“为我的事,要你之后多劳累了。”
范渺渺笑道:“分什么你的我的,不都是柳家的吗?”
……
……
此日之后,柳令襄一应推拒宴会邀请,沉下心来养伤,或陪赵氏游玩京畿之内。实在不容推拒的,也由范渺渺出面,代为招待,平日范渺渺则出入柳家店铺之中,忙碌不停。谈蔻有日到店铺还问起她:“怎么许久未见令襄?”
范渺渺因道:“她娘难得才来一趟,自然该放下一切公务,尽一尽孝心。”
谈蔻笑称:“父母在时,极力尽孝是应该的。”
范渺渺这才记起从没听谈蔻讲过她的父母,随口一问,谈蔻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我是祖父养大的。”
范渺渺不禁抱愧,说请节哀。
谈蔻摇了摇头,笑说:“我对父母其实没有印象,所以跟人谈起,也不怎么感到悲伤。只是难免有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罢了。”
联想她自己,也是少失怙恃,和谈蔻几乎有着相同的经历——真不可思议!但是,范渺渺看着谈蔻,又觉得她们两人其实很不相同。在她看来,谈蔻当然较她自己更加独立,在她看来是很值得敬佩的。
谈蔻顿了一阵,说道:“我父母早逝,身边又无姊妹帮衬,尽是些堂表兄弟,但和他们根本谈不到一块去。有时,我还真挺羡慕你与令襄,虽然差着辈分,但年纪相仿,至少可以做彼此聊天的对象。”
这是谈蔻第一次对她深剖心事,范渺渺心想,果然即使独立的人,内心也有示弱的时刻。她理解那种寂寞,拉长了乏味的童年,回想起来是一片空白。曾经她也自苦于此,若然表姊没有出现的话。
范渺渺想要开解,但自知言语无力,何况时过境迁,徒然安慰不过为着人情事故,心意太假,谈蔻也未必需要。于是她换了话题:“最近也不太常见你,还在忙地震赈灾的事吗?”
谈蔻将头一点,说道:“震后宫中可谓是一团乱——涉及贵人私事,不好与你多讲,但我因此实在分身乏术,很久没去观窑。”
范渺渺说道:“上次去视察,窑炉已建好,这几日应当可以重新开火了。”
两人相视一笑,继而议论起别的窑场,经此地震,大家库存受损都不是小数。离得近的,尚可迅速补货,离得远的,等上京又不知年岁。谈蔻说道:“我们重开一窑烧成,倒是可占先机。”
范渺渺笑道:“那我先祝贺在前。”
谈蔻也笑道:“你我之间何必恭维。”
她们谈得尽兴,谈蔻今日休值,本还想跟她继续讨论瓷器蘸釉技术,之后把酒言欢,谁知宫里临时来人,急急忙忙居然寻到这处。
若无大事,不必如此冒然,谈蔻道声失礼,告辞而去。
范渺渺忙完手头的事情,回到府里,传闻已是沸沸扬扬,各家各户都在议论纷纷。金妈待在府上自然也有听闻,迎上来时忙不迭地问:“小姐,那件事可否属实?”
今日午后街上都在议论北征大败,谈蔻想必就是受此传召进宫,范渺渺点头道:“恐怕不会有假。”
金妈失声说道:“怎会如此,前一阵不是还说朝廷这次北征十拿九稳吗?”
“既然是战争,难免总有意外的因素。”范渺渺正更衣,说着手上微顿,叹息一声,“未知朝廷这次损失如何?天灾人祸,只怕人心浮动。”
顷刻之间,北征大败的消息传遍朝野,据说皇帝十分震怒,朝廷之上人人自危,朝堂之外人心惶惶。就如她所担忧的,质疑之声也随之出现。
柳家哪怕只是一介商户,生意上也受了许多影响。本来震后物资紧缺,听闻败仗,百姓们更觉风声鹤唳,京里粮价暴涨。
然而就此鸣金收兵,绝非皇帝所愿。范渺渺瞧眼下这形势,像还会继续,因为连着好几日她回去晚了,路过李帘静府上,看见里面漆黑一片,连灯也不点。听金妈说,门房每日三餐往衙门里送,想必他是日夜宿在兵部,忙得脱不开身。
晏庄也在兵部领了事务。范渺渺有心关照两句,不过,当天大败消息传来,是他先托人来了信,信中只有稍安勿躁四字,仿佛料到她会忧虑。范渺渺看过,立时安下心来,任它外面舆论滚滚,府内府外一切照旧。
然而过了这阵,舆论不见消失,反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百官接二连三地上折质疑,请求临阵换帅。
但就连范渺渺这样不通兵事的人也知道,临阵换帅实乃大忌,皇帝虽有急胜之心,却也不敢枉顾军情,尤其太子还在前线阵中,倘若闹大,谁也不知会是如何收场。
皇帝当即驳斥临阵换帅的要求,追令多封,安抚全军,又命英王亲自押送兵器、粮草北上支援,以示再战决心。但在众人都忽视的角落中,将军府凋敝许久的大门打开了,尚且年幼的少主持令星夜入宫,拜见天子。
范渺渺听到坊间消息,已是好几日后。这日正巧她与晏庄约在西郊古刹相见,经一冬夏的辛勤,满墙壁画已修复如新,不复从前颓然。据住持说,不需多时,壁画便能重现往日风采。
她来过几次,熟门熟路走进矮房。她一来,晏庄就知道了,抬头一笑,随后继续忙碌手中的事。
范渺渺在对案坐下,拿起散落于地的纸张,一边归类,一边问道:“今日不忙吗?”
晏庄笑说:“我想,是托你们的福,近日可以偷闲少许。”
他这话太没头没脑,范渺渺听得一头雾水,便听他道:“先前地震,太平社借机宣教,你可知道?”
范渺渺点头,说她知情:“就是他们太过明目张胆,我才察觉柳二将柳家牵涉其中。”
晏庄说道:“原先我就留意到,太平社中人逢乱而动,企图危害社稷。今次北征大败,本该是他们的最好时机,然而柳二死了。”
“柳无意”在太平社中的身份,至今他们也不明了,但是显然不低。“他死了,现如今太平社内动荡不已,争斗频发,倒是省了朝廷费心。”
范渺渺便问:“近日民间舆论,难道不是太平社所为吗?”
“你也如此认为?”晏庄一笑,和她猜想不谋而合。旋即他眉头一皱,却道,“就是怪在此处,若非没人暗中挑拨,舆论何至今日程度,但又不见他们后手,实在不知这些太平社人想做什么。也许是沾上人命官司,他们现在自顾不暇吧。”
谈论一会儿时局,都觉没趣,一时便冷落了对话。虽然如此,彼此相对而坐也不觉无聊,因为宁肯在这狭小的藏经室内,同享片刻宁静,哪怕外面风雨正琳琅。
范渺渺忽问:“你不离京吗?”
常灼刀早赴北地,他家少主进宫之后,多半也要暗中赶往。晏庄筹谋多日,只为将军府能在未来某日重振声威。他会随同,想是必然。
晏庄刚想回答,见她神色,不禁改口问道:“你希望我离京?”
柳令襄不可置信地揉了揉双眼,失声叫道:“娘?周妈!”
赵氏应声抬头,已是含了热泪。她赶忙先答应,上前牵住柳令襄的双手,上下左右地看。柳令襄下意识要回避,然而,她头上的伤口才正结痂,狰狞得很,赵氏一眼就看到了,慌了神了,叠声问道:“这伤口怎么回事?”
“不碍事的,前天不留神跌跤,磕破了头。”柳令襄答道,一面看向范渺渺。
范渺渺知她不愿赵氏担忧,帮腔说道:“太太,确实如此。”
赵氏又问:“大夫看过没有?”
“请了请了。”柳令襄说道,“大夫说没事,只要日日换药,很快就好了。”
似怨她不珍重身体,赵氏又是发怒又是疼惜:“伤在额头,岂有小事?我看你平日只顾生意,是一点不在意自己,哪有这么大个人还会摔跤的?”
柳令襄劝着赵氏坐下,难得乖乖听她训斥。
牵云奉茶上来,范渺渺端给赵氏,打岔问道:“太太怎么上京来了?”
赵氏这才止住埋怨的话语,回头说道:“前阵北边不是地震了吗?虽说你们来信告知并无大恙,但我心底始终悬着颗心。府内现在人少,终日清净,常常就我和周妈大眼瞪小眼,实在没趣。大爷他呢又忙,好在是做了商会会长之后,精气神貌恢复了往日风采,身边又有掌柜们照应着,我也放心,索性便跟船走一趟京都,来瞧瞧你们。大爷知道后也很支持。”
柳令襄问道:“新亭可好?”
赵氏答道:“一切事务都很顺当。”
柳令襄刚说那就好,赵氏立刻瞪她一眼:“反倒是你,真不叫我省心,每月来的家信里一味只报喜事,别的尽管插科打诨。要我这次不来,还不知道你受伤这样严重。在信里你肯定是不会写的。”
柳令襄堆笑,扭住赵氏的肩膀撒娇,说我知错啦。
赵氏心早软了,但想到自己还在跟她怄气呢,连忙把脸转开。
她们母女团聚的场面,看得范渺渺在旁微笑,但忽想起一事,她叮嘱道:“令襄,这段时间你就待在府里好好养伤,生意上我来照看也是一样的。正好太太来了,还是头一回来京都,你陪她多逛逛名胜古迹。”
柳令襄如今这副样子,本就不好出去见人,免得伤处惹人怀疑,所以昨夜里两人头挨着头,还在苦恼,绞尽脑汁想编个不太奇怪的原由。今日赶巧赵氏来了。
赵氏一听,忙道:“这个好,这个好。我的话你一向不听,小姑的话你总要听的吧?”
柳令襄向着范渺渺一笑:“为我的事,要你之后多劳累了。”
范渺渺笑道:“分什么你的我的,不都是柳家的吗?”
……
……
此日之后,柳令襄一应推拒宴会邀请,沉下心来养伤,或陪赵氏游玩京畿之内。实在不容推拒的,也由范渺渺出面,代为招待,平日范渺渺则出入柳家店铺之中,忙碌不停。谈蔻有日到店铺还问起她:“怎么许久未见令襄?”
范渺渺因道:“她娘难得才来一趟,自然该放下一切公务,尽一尽孝心。”
谈蔻笑称:“父母在时,极力尽孝是应该的。”
范渺渺这才记起从没听谈蔻讲过她的父母,随口一问,谈蔻说道:“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我是祖父养大的。”
范渺渺不禁抱愧,说请节哀。
谈蔻摇了摇头,笑说:“我对父母其实没有印象,所以跟人谈起,也不怎么感到悲伤。只是难免有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罢了。”
联想她自己,也是少失怙恃,和谈蔻几乎有着相同的经历——真不可思议!但是,范渺渺看着谈蔻,又觉得她们两人其实很不相同。在她看来,谈蔻当然较她自己更加独立,在她看来是很值得敬佩的。
谈蔻顿了一阵,说道:“我父母早逝,身边又无姊妹帮衬,尽是些堂表兄弟,但和他们根本谈不到一块去。有时,我还真挺羡慕你与令襄,虽然差着辈分,但年纪相仿,至少可以做彼此聊天的对象。”
这是谈蔻第一次对她深剖心事,范渺渺心想,果然即使独立的人,内心也有示弱的时刻。她理解那种寂寞,拉长了乏味的童年,回想起来是一片空白。曾经她也自苦于此,若然表姊没有出现的话。
范渺渺想要开解,但自知言语无力,何况时过境迁,徒然安慰不过为着人情事故,心意太假,谈蔻也未必需要。于是她换了话题:“最近也不太常见你,还在忙地震赈灾的事吗?”
谈蔻将头一点,说道:“震后宫中可谓是一团乱——涉及贵人私事,不好与你多讲,但我因此实在分身乏术,很久没去观窑。”
范渺渺说道:“上次去视察,窑炉已建好,这几日应当可以重新开火了。”
两人相视一笑,继而议论起别的窑场,经此地震,大家库存受损都不是小数。离得近的,尚可迅速补货,离得远的,等上京又不知年岁。谈蔻说道:“我们重开一窑烧成,倒是可占先机。”
范渺渺笑道:“那我先祝贺在前。”
谈蔻也笑道:“你我之间何必恭维。”
她们谈得尽兴,谈蔻今日休值,本还想跟她继续讨论瓷器蘸釉技术,之后把酒言欢,谁知宫里临时来人,急急忙忙居然寻到这处。
若无大事,不必如此冒然,谈蔻道声失礼,告辞而去。
范渺渺忙完手头的事情,回到府里,传闻已是沸沸扬扬,各家各户都在议论纷纷。金妈待在府上自然也有听闻,迎上来时忙不迭地问:“小姐,那件事可否属实?”
今日午后街上都在议论北征大败,谈蔻想必就是受此传召进宫,范渺渺点头道:“恐怕不会有假。”
金妈失声说道:“怎会如此,前一阵不是还说朝廷这次北征十拿九稳吗?”
“既然是战争,难免总有意外的因素。”范渺渺正更衣,说着手上微顿,叹息一声,“未知朝廷这次损失如何?天灾人祸,只怕人心浮动。”
顷刻之间,北征大败的消息传遍朝野,据说皇帝十分震怒,朝廷之上人人自危,朝堂之外人心惶惶。就如她所担忧的,质疑之声也随之出现。
柳家哪怕只是一介商户,生意上也受了许多影响。本来震后物资紧缺,听闻败仗,百姓们更觉风声鹤唳,京里粮价暴涨。
然而就此鸣金收兵,绝非皇帝所愿。范渺渺瞧眼下这形势,像还会继续,因为连着好几日她回去晚了,路过李帘静府上,看见里面漆黑一片,连灯也不点。听金妈说,门房每日三餐往衙门里送,想必他是日夜宿在兵部,忙得脱不开身。
晏庄也在兵部领了事务。范渺渺有心关照两句,不过,当天大败消息传来,是他先托人来了信,信中只有稍安勿躁四字,仿佛料到她会忧虑。范渺渺看过,立时安下心来,任它外面舆论滚滚,府内府外一切照旧。
然而过了这阵,舆论不见消失,反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百官接二连三地上折质疑,请求临阵换帅。
但就连范渺渺这样不通兵事的人也知道,临阵换帅实乃大忌,皇帝虽有急胜之心,却也不敢枉顾军情,尤其太子还在前线阵中,倘若闹大,谁也不知会是如何收场。
皇帝当即驳斥临阵换帅的要求,追令多封,安抚全军,又命英王亲自押送兵器、粮草北上支援,以示再战决心。但在众人都忽视的角落中,将军府凋敝许久的大门打开了,尚且年幼的少主持令星夜入宫,拜见天子。
范渺渺听到坊间消息,已是好几日后。这日正巧她与晏庄约在西郊古刹相见,经一冬夏的辛勤,满墙壁画已修复如新,不复从前颓然。据住持说,不需多时,壁画便能重现往日风采。
她来过几次,熟门熟路走进矮房。她一来,晏庄就知道了,抬头一笑,随后继续忙碌手中的事。
范渺渺在对案坐下,拿起散落于地的纸张,一边归类,一边问道:“今日不忙吗?”
晏庄笑说:“我想,是托你们的福,近日可以偷闲少许。”
他这话太没头没脑,范渺渺听得一头雾水,便听他道:“先前地震,太平社借机宣教,你可知道?”
范渺渺点头,说她知情:“就是他们太过明目张胆,我才察觉柳二将柳家牵涉其中。”
晏庄说道:“原先我就留意到,太平社中人逢乱而动,企图危害社稷。今次北征大败,本该是他们的最好时机,然而柳二死了。”
“柳无意”在太平社中的身份,至今他们也不明了,但是显然不低。“他死了,现如今太平社内动荡不已,争斗频发,倒是省了朝廷费心。”
范渺渺便问:“近日民间舆论,难道不是太平社所为吗?”
“你也如此认为?”晏庄一笑,和她猜想不谋而合。旋即他眉头一皱,却道,“就是怪在此处,若非没人暗中挑拨,舆论何至今日程度,但又不见他们后手,实在不知这些太平社人想做什么。也许是沾上人命官司,他们现在自顾不暇吧。”
谈论一会儿时局,都觉没趣,一时便冷落了对话。虽然如此,彼此相对而坐也不觉无聊,因为宁肯在这狭小的藏经室内,同享片刻宁静,哪怕外面风雨正琳琅。
范渺渺忽问:“你不离京吗?”
常灼刀早赴北地,他家少主进宫之后,多半也要暗中赶往。晏庄筹谋多日,只为将军府能在未来某日重振声威。他会随同,想是必然。
晏庄刚想回答,见她神色,不禁改口问道:“你希望我离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