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祐六年,淮王叛军攻入京城,兵部左侍郎林珣擅开城门,京城不攻自破。
层层雾雨覆于巍峨皇城,车舆在被雨水浸湿的青石地砖上疾行,皇后张氏带着女儿赶往国舅府。温知瑜心忧父兄,问道:“嬢嬢,爹爹和哥哥……他们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
此次淮王起兵叛乱,意欲何为众人皆知,皇帝与二子留在皇城,无疑把自己置身险地。
皇后略一踟蹰,解释道:“爹爹和哥哥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们先在国舅府等他们。”
语毕,车外传来一阵嘈杂声,车舆急停,皇后心下暗觉不妙,扬声问道:“是谁?”
一声音清冷道:“皇后娘娘,臣奉淮王之命,带您回宫。”
皇后闻言冷笑,“淮王若是想让我回宫,自己亲自来请便是。”
沉默片刻,一人径直拉开了车舆的帘幕,扫视了车上一眼,陪笑道:“淮王正忙,还请皇后娘娘见谅,公主既然也在,那便一起回宫罢。”
温知瑜望向他的身后,班列着数名兵卫,一身穿铠甲,似统领模样的人坐于马上,而为他们驱马的车夫,已倒于一片血泊之中。
皇后知来者不善,怒斥道:“放肆!我去哪还轮不到他说了算。”
那人正欲开口,突然被那名统领阻止,他讪讪去到统领身边,两人低语了几句。那统领始终冷眼望着温知瑜,她虽不畏惧,却也因这幽深目色而打了一寒颤。须臾,那人便会意,一改适才的献媚示好,他拿起了腰间的佩剑,缓步走向车舆,冷言:“这天下已经易主,愿不愿意自然也由不得你,不过,现在你想回也回不去了,陛下已经下令赐死你们一干人等。”
皇后毫无惧色,说:“陛下他们……现在何处。”她不在乎这天下是谁的天下,只在乎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是否平安无恙。
那人讥笑一声,道:“我现在就可以送你们团聚。”说着便举剑直接刺向皇后,温知瑜离那人最近,急切之下,她用身体挡住了利剑,鲜血直接从口中喷涌而出。
皇后慌忙将温知瑜抱住,一面饮泣一面拿巾帕捂住伤口,可血终究止不住,她反复唤:“昭昭,昭昭……”
鲜血的殷红,钻心的疼痛,这一切犹如支离的噩梦,温知瑜只觉视线渐趋模糊,唯一能感知到的,只有皇后的恸哭声。
再次醒来时,是温知瑜还是温知瑜,不一样的是她成为了池州知府温如松的女儿,不再是国朝的长宁公主。
“姑娘,老爷的信到了。”沁茵把信递给温知瑜,笑盈盈道,“老爷定是嘱咐姑娘殿试一事。”
来京已近半年,每月温知瑜都会如期收到父母的信。
温知瑜嘴角微扬,道:“就你知道的多。”
她展信细阅,信中内容的确大致如沁茵所说。
沁茵悠闲坐下,低首饮茶,道:“姑娘,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池州?这京城虽繁华热闹,可我还是想念池州,想念夫人做的紫苏鱼!”
温知瑜搁下信纸,道:“池州……我们会回去的。”
温如松是家中唯一在朝廷为官的人,在他和夫人谢氏成婚之初,他的父亲就盼望着家中能添个胖孙子,一是添香火,二是希望家中更加官运亨通,光耀门楣。温如松则对生儿生女并不在意,也不急于生子之事。温知瑜是在他们夫妻二人成婚五年后出生的,期间谢婳小产过两次,大夫说谢婳因小产伤身,恐怕很难再孕,当得知再次怀孕时,夫妻二人都很欣喜。温如松知道家中长辈都希望谢氏产子,若是产女,他们定会催促他纳妾,温老爷子又是个执拗之人,想抱小孙子的念头只多不减,出于自己的私心,温如松夫妇暗暗做了个大不韪的决定。
若是生下女儿,便对外宣称是儿子。
温如松夫妇的这个决定,无意中促成了温知瑜的心愿。
黄册是国朝用于登记户口所用,身边人人都知温知瑜是温如松独子,温如松为保全稳妥,黄册名录上把温知瑜也记为男子身份。
既为男子,便可科考,这是温知瑜可以重回京城的机会。
庆祐三年三月初一日,殿试举行。
殿试之日,皇帝亲临奉天殿,文武百官皆具公服立班于殿内外,温知瑜等一众应试者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进至奉天殿的丹墀内,这是今生温知瑜初次近处见到皇帝,他戴兽翼冠,着宽领窄袖缎袍,腰系金带,面色威严,正襟危坐于殿中。
在一个失神的瞬间,她忆起和他相处的过所有时刻,都不曾见过他此时的神情,她首次觉悟到,他是和蔼可亲的父亲,十全十美的夫君,更是坐拥天下的国君。现在他们各据一隅,温知瑜却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远到了极处,只因他是君,她是臣。
幼时,温知瑜见身为太子的父亲每日都要出席讲筵,于是对此心生好奇。
后来她和太子提及了此事,太子笑问她:“昭昭也想和爹爹一样听讲官讲经吗?”温知瑜双眸闪亮,展露明丽笑颜,依偎着太子,道:“想!爹爹,我也可以去吗?”,皇帝回答:“当然。”
翌日,太子便安排温知瑜与两位哥哥一同进学,讲官是东阁大学士杨宗道,他颖敏笃学,十岁通六经大义,十四岁成为诸生,为官清直,是以被皇帝选为东宫之师。
杨宗道讲学到:“国朝选举之法,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长子道:“听闻此前陛下在殿试上颁的策题为‘安民’,考察的是士子平素的学问经济,不要求字画工致,只需他们研讨民生。我想这确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好办法。我曾看过新科状元的文章,文理通畅,立论高远,的确是极好的。”
杨先生颔首微笑,悠悠道:“确是。”
温知瑜思索片刻,问道:“状元郎如此厉害,以后也会像先生一样,成为爹爹的讲官,成为大学士么?”
杨宗道回答:“进士及第者,皆会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朝储才之所,入翰林者,此后大多数都会在京中为官。”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是温知瑜第一次知道内阁选拔人才的标准。
晚间太子询问温知瑜今日讲堂所学,温知瑜回答说:“先生今日讲科考一事,我常听爹爹和嬢嬢谈论朝中事,自然对这也是略知一二的。”
王妃假意用团扇拍她,道:“净胡说,小心被外臣听到,责你我私议朝政。”
太子和言道:“无妨,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人,”他侧首继续问温知瑜,“那昭昭可学到这科举其中道理?”
温知瑜回答说:“若我是男子,我也想参加科考,我要写厉害的文章,成为状元!”
太子打趣道:“你四书五经都没背完,怎么当状元。”
温知瑜黯然一叹:“那倒也是。”
往昔的一句戏言,在今生实现了。
鸿胪寺序班把策案置于奉天殿中间的通道上,温知瑜敛去眉间怅惘之色,随诸举人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行稽首礼。皇帝和文武百官先后退朝后,大家各就试桌答卷对策。
这年的策题是“治天下”,温知瑜神情专注书写答卷,在字画上她不敢出错。以往常有举人策内有几字错误,因此错失了入一甲的资格。字画工致这样虔心努力便可做成的事,温知瑜自然是不会轻视的。
至纳卷时间,众人待受卷官封卷后,一齐离开奉天殿。
“景渊。”听见身后有一人唤她,温知瑜循声望去,见宋衡疾步朝她走来。
宋衡和温知瑜相识在鹤鸣楼。
温知瑜来京只带着裴越、沁茵二人随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视彼此为亲人,女扮男装科考这样隐秘的事,温知瑜只信任他们二人。
一日裴越和沁茵想吃鹤鸣楼的醉虾,三人去时店家已快打烊,小厮说最后一份醉虾没有了。邻桌买下醉虾的人便是宋衡,他认出了和自己一起参加会试的温知瑜,邀温知瑜三人同他一起吃,他既盛情邀请,温知瑜亦不想推脱。在席间宋衡和温知瑜从文艺谈论到赏花赋诗,此后两人常来往。
宋衡道:“这次策题可有把握?”
温知瑜回答:“没有十足把握。”
宋衡道:“无妨,你的文章我又不是不知,想来得到个好名次是必定的。”
温知瑜问道:“伯仁兄,你呢?你可有把握?”
宋衡摆首道:“我啊,且看看吧”
见他不愿多说,温知瑜转言道:“近日鹤鸣楼新来的一位大厨,听说做的炙鸡极好,我们今日去尝尝罢?”
宋衡眸光一亮,道:“我也有所耳闻,今日答策辛苦,是该好好吃一顿。”
两人一面说一面朝大明门走去,宋衡视线忽落在走于他们前不远处的一人,唤那人名字:“承明。”
温知瑜循着宋衡的视线望向那位名为“承明”的人。
那人停下脚步,回头寻找唤他之人在何处,倏而和温知瑜视线相融。
只见那少年人眉目如画,资容俊秀,看见温知瑜身旁的宋衡后,迈步朝他们走来。
少年朝宋衡一揖:“伯仁兄。”
宋衡将温知瑜介绍予少年:“这是温知瑜,我前不久结识的一位友人。”
少年闻言,向温知瑜躬身施礼道:“在下顾允樘。”
顾允樘,会试的会元。会试放榜时,两人有过一面之缘。
那日温知瑜在看榜,后方不知为何忽然喧闹起来。在榜前的取士本就多,温知瑜所站位置更是被人团团围住,有人在温知瑜身后推攘,一时她险些站不住脚,仓惶间,一只白皙纤长的手把她扶住,温知瑜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年轻男子俊秀的容颜,他身形颀长,风仪秀整,丝毫不因周遭的吵闹慌乱,见温知瑜站稳后,他才徐徐松手。周围一片嘈杂声,两人顾不得交谈,温知瑜只能对他颔首微笑,以示谢意。
温知瑜回礼道:“在下温知瑜。”
“你们二人,一个是会试第一,一个是会试第二,今日一见,不如一起去鹤鸣楼一叙?”宋衡问。
顾允樘大抵猜到此后会与温知瑜共事,所以也便欣然答应。
鹤鸣楼里,小厮端上热气腾腾的炙鸡,宋衡满眼都是这美味佳肴,招呼道:“快吃,快吃。”
宋衡把一个鸡腿各送到温知瑜碗中,道:“景渊,赶紧吃罢,你太清瘦了,可得多吃些。”
此刻顾允樘柔和的目光掠过温知瑜,流露出好奇神色。眼前这位少年郎身形虽不健硕,却有勃勃英气现于眉宇间,带着一丝凌厉和冷酷,让人顿生畏意。
女儿身本就比男子细瘦,不过她身量较高,倒也不易让人觉出她和平常男子的不同,温知瑜脸上难免有些讪讪:“伯仁兄说得是。”
他赧然垂目的模样比适才少了几分疏离感,顾允樘心觉有趣,因是兀自失笑,忽而又生怕身侧的两人觉出自己的异样,所以佯装无事发生般吃起炙鸡。
片刻,三人就把炙鸡吃尽,宋衡看天色尚早,命小厮备上茶水和果干,三人对无事坐闲谈。
“不知阁下年岁多少?”温知瑜问。
顾允樘答道:“十九岁。”
温知瑜举起手中的茶盏,道:“在下十六岁,那我便唤你……承明兄可好?”
顾允樘回敬:“景渊贤弟。”
一旁的宋衡装作一副艳羡状,叹道:“你们二人年纪轻轻便能求得功名,我都参加过两次会试咯,今日这殿试……我就更是没把握了。”
温知瑜知道他此言只是玩笑话,但不希望他这样自贬,反驳道:“伯仁兄就算不考取功名,也定能有另一番功就,况且此次殿试结果未出,你又怎知你不行?”
宋衡家在京为商,和温如松此前一样,如今家中可能入仕的只有他一人,温知瑜懂得其间艰难。
顾允樘道:“若是殿试不成,还有馆选,伯仁兄不必担心。”
温知瑜附和道:“正是正是。”
这两人这般劝说他,让宋衡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含笑道:“我的事情你们不必挂心,日后你们同入翰林院,可别忘了我,还要同我常来往才是。”
温知瑜和顾允樘异口同声道:“当然不会。”
层层雾雨覆于巍峨皇城,车舆在被雨水浸湿的青石地砖上疾行,皇后张氏带着女儿赶往国舅府。温知瑜心忧父兄,问道:“嬢嬢,爹爹和哥哥……他们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
此次淮王起兵叛乱,意欲何为众人皆知,皇帝与二子留在皇城,无疑把自己置身险地。
皇后略一踟蹰,解释道:“爹爹和哥哥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们先在国舅府等他们。”
语毕,车外传来一阵嘈杂声,车舆急停,皇后心下暗觉不妙,扬声问道:“是谁?”
一声音清冷道:“皇后娘娘,臣奉淮王之命,带您回宫。”
皇后闻言冷笑,“淮王若是想让我回宫,自己亲自来请便是。”
沉默片刻,一人径直拉开了车舆的帘幕,扫视了车上一眼,陪笑道:“淮王正忙,还请皇后娘娘见谅,公主既然也在,那便一起回宫罢。”
温知瑜望向他的身后,班列着数名兵卫,一身穿铠甲,似统领模样的人坐于马上,而为他们驱马的车夫,已倒于一片血泊之中。
皇后知来者不善,怒斥道:“放肆!我去哪还轮不到他说了算。”
那人正欲开口,突然被那名统领阻止,他讪讪去到统领身边,两人低语了几句。那统领始终冷眼望着温知瑜,她虽不畏惧,却也因这幽深目色而打了一寒颤。须臾,那人便会意,一改适才的献媚示好,他拿起了腰间的佩剑,缓步走向车舆,冷言:“这天下已经易主,愿不愿意自然也由不得你,不过,现在你想回也回不去了,陛下已经下令赐死你们一干人等。”
皇后毫无惧色,说:“陛下他们……现在何处。”她不在乎这天下是谁的天下,只在乎自己的丈夫和儿子是否平安无恙。
那人讥笑一声,道:“我现在就可以送你们团聚。”说着便举剑直接刺向皇后,温知瑜离那人最近,急切之下,她用身体挡住了利剑,鲜血直接从口中喷涌而出。
皇后慌忙将温知瑜抱住,一面饮泣一面拿巾帕捂住伤口,可血终究止不住,她反复唤:“昭昭,昭昭……”
鲜血的殷红,钻心的疼痛,这一切犹如支离的噩梦,温知瑜只觉视线渐趋模糊,唯一能感知到的,只有皇后的恸哭声。
再次醒来时,是温知瑜还是温知瑜,不一样的是她成为了池州知府温如松的女儿,不再是国朝的长宁公主。
“姑娘,老爷的信到了。”沁茵把信递给温知瑜,笑盈盈道,“老爷定是嘱咐姑娘殿试一事。”
来京已近半年,每月温知瑜都会如期收到父母的信。
温知瑜嘴角微扬,道:“就你知道的多。”
她展信细阅,信中内容的确大致如沁茵所说。
沁茵悠闲坐下,低首饮茶,道:“姑娘,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池州?这京城虽繁华热闹,可我还是想念池州,想念夫人做的紫苏鱼!”
温知瑜搁下信纸,道:“池州……我们会回去的。”
温如松是家中唯一在朝廷为官的人,在他和夫人谢氏成婚之初,他的父亲就盼望着家中能添个胖孙子,一是添香火,二是希望家中更加官运亨通,光耀门楣。温如松则对生儿生女并不在意,也不急于生子之事。温知瑜是在他们夫妻二人成婚五年后出生的,期间谢婳小产过两次,大夫说谢婳因小产伤身,恐怕很难再孕,当得知再次怀孕时,夫妻二人都很欣喜。温如松知道家中长辈都希望谢氏产子,若是产女,他们定会催促他纳妾,温老爷子又是个执拗之人,想抱小孙子的念头只多不减,出于自己的私心,温如松夫妇暗暗做了个大不韪的决定。
若是生下女儿,便对外宣称是儿子。
温如松夫妇的这个决定,无意中促成了温知瑜的心愿。
黄册是国朝用于登记户口所用,身边人人都知温知瑜是温如松独子,温如松为保全稳妥,黄册名录上把温知瑜也记为男子身份。
既为男子,便可科考,这是温知瑜可以重回京城的机会。
庆祐三年三月初一日,殿试举行。
殿试之日,皇帝亲临奉天殿,文武百官皆具公服立班于殿内外,温知瑜等一众应试者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进至奉天殿的丹墀内,这是今生温知瑜初次近处见到皇帝,他戴兽翼冠,着宽领窄袖缎袍,腰系金带,面色威严,正襟危坐于殿中。
在一个失神的瞬间,她忆起和他相处的过所有时刻,都不曾见过他此时的神情,她首次觉悟到,他是和蔼可亲的父亲,十全十美的夫君,更是坐拥天下的国君。现在他们各据一隅,温知瑜却觉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远到了极处,只因他是君,她是臣。
幼时,温知瑜见身为太子的父亲每日都要出席讲筵,于是对此心生好奇。
后来她和太子提及了此事,太子笑问她:“昭昭也想和爹爹一样听讲官讲经吗?”温知瑜双眸闪亮,展露明丽笑颜,依偎着太子,道:“想!爹爹,我也可以去吗?”,皇帝回答:“当然。”
翌日,太子便安排温知瑜与两位哥哥一同进学,讲官是东阁大学士杨宗道,他颖敏笃学,十岁通六经大义,十四岁成为诸生,为官清直,是以被皇帝选为东宫之师。
杨宗道讲学到:“国朝选举之法,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
长子道:“听闻此前陛下在殿试上颁的策题为‘安民’,考察的是士子平素的学问经济,不要求字画工致,只需他们研讨民生。我想这确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好办法。我曾看过新科状元的文章,文理通畅,立论高远,的确是极好的。”
杨先生颔首微笑,悠悠道:“确是。”
温知瑜思索片刻,问道:“状元郎如此厉害,以后也会像先生一样,成为爹爹的讲官,成为大学士么?”
杨宗道回答:“进士及第者,皆会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朝储才之所,入翰林者,此后大多数都会在京中为官。”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是温知瑜第一次知道内阁选拔人才的标准。
晚间太子询问温知瑜今日讲堂所学,温知瑜回答说:“先生今日讲科考一事,我常听爹爹和嬢嬢谈论朝中事,自然对这也是略知一二的。”
王妃假意用团扇拍她,道:“净胡说,小心被外臣听到,责你我私议朝政。”
太子和言道:“无妨,这里只有我们一家人,”他侧首继续问温知瑜,“那昭昭可学到这科举其中道理?”
温知瑜回答说:“若我是男子,我也想参加科考,我要写厉害的文章,成为状元!”
太子打趣道:“你四书五经都没背完,怎么当状元。”
温知瑜黯然一叹:“那倒也是。”
往昔的一句戏言,在今生实现了。
鸿胪寺序班把策案置于奉天殿中间的通道上,温知瑜敛去眉间怅惘之色,随诸举人在赞礼官的主持下行稽首礼。皇帝和文武百官先后退朝后,大家各就试桌答卷对策。
这年的策题是“治天下”,温知瑜神情专注书写答卷,在字画上她不敢出错。以往常有举人策内有几字错误,因此错失了入一甲的资格。字画工致这样虔心努力便可做成的事,温知瑜自然是不会轻视的。
至纳卷时间,众人待受卷官封卷后,一齐离开奉天殿。
“景渊。”听见身后有一人唤她,温知瑜循声望去,见宋衡疾步朝她走来。
宋衡和温知瑜相识在鹤鸣楼。
温知瑜来京只带着裴越、沁茵二人随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视彼此为亲人,女扮男装科考这样隐秘的事,温知瑜只信任他们二人。
一日裴越和沁茵想吃鹤鸣楼的醉虾,三人去时店家已快打烊,小厮说最后一份醉虾没有了。邻桌买下醉虾的人便是宋衡,他认出了和自己一起参加会试的温知瑜,邀温知瑜三人同他一起吃,他既盛情邀请,温知瑜亦不想推脱。在席间宋衡和温知瑜从文艺谈论到赏花赋诗,此后两人常来往。
宋衡道:“这次策题可有把握?”
温知瑜回答:“没有十足把握。”
宋衡道:“无妨,你的文章我又不是不知,想来得到个好名次是必定的。”
温知瑜问道:“伯仁兄,你呢?你可有把握?”
宋衡摆首道:“我啊,且看看吧”
见他不愿多说,温知瑜转言道:“近日鹤鸣楼新来的一位大厨,听说做的炙鸡极好,我们今日去尝尝罢?”
宋衡眸光一亮,道:“我也有所耳闻,今日答策辛苦,是该好好吃一顿。”
两人一面说一面朝大明门走去,宋衡视线忽落在走于他们前不远处的一人,唤那人名字:“承明。”
温知瑜循着宋衡的视线望向那位名为“承明”的人。
那人停下脚步,回头寻找唤他之人在何处,倏而和温知瑜视线相融。
只见那少年人眉目如画,资容俊秀,看见温知瑜身旁的宋衡后,迈步朝他们走来。
少年朝宋衡一揖:“伯仁兄。”
宋衡将温知瑜介绍予少年:“这是温知瑜,我前不久结识的一位友人。”
少年闻言,向温知瑜躬身施礼道:“在下顾允樘。”
顾允樘,会试的会元。会试放榜时,两人有过一面之缘。
那日温知瑜在看榜,后方不知为何忽然喧闹起来。在榜前的取士本就多,温知瑜所站位置更是被人团团围住,有人在温知瑜身后推攘,一时她险些站不住脚,仓惶间,一只白皙纤长的手把她扶住,温知瑜抬起头,映入眼帘的是年轻男子俊秀的容颜,他身形颀长,风仪秀整,丝毫不因周遭的吵闹慌乱,见温知瑜站稳后,他才徐徐松手。周围一片嘈杂声,两人顾不得交谈,温知瑜只能对他颔首微笑,以示谢意。
温知瑜回礼道:“在下温知瑜。”
“你们二人,一个是会试第一,一个是会试第二,今日一见,不如一起去鹤鸣楼一叙?”宋衡问。
顾允樘大抵猜到此后会与温知瑜共事,所以也便欣然答应。
鹤鸣楼里,小厮端上热气腾腾的炙鸡,宋衡满眼都是这美味佳肴,招呼道:“快吃,快吃。”
宋衡把一个鸡腿各送到温知瑜碗中,道:“景渊,赶紧吃罢,你太清瘦了,可得多吃些。”
此刻顾允樘柔和的目光掠过温知瑜,流露出好奇神色。眼前这位少年郎身形虽不健硕,却有勃勃英气现于眉宇间,带着一丝凌厉和冷酷,让人顿生畏意。
女儿身本就比男子细瘦,不过她身量较高,倒也不易让人觉出她和平常男子的不同,温知瑜脸上难免有些讪讪:“伯仁兄说得是。”
他赧然垂目的模样比适才少了几分疏离感,顾允樘心觉有趣,因是兀自失笑,忽而又生怕身侧的两人觉出自己的异样,所以佯装无事发生般吃起炙鸡。
片刻,三人就把炙鸡吃尽,宋衡看天色尚早,命小厮备上茶水和果干,三人对无事坐闲谈。
“不知阁下年岁多少?”温知瑜问。
顾允樘答道:“十九岁。”
温知瑜举起手中的茶盏,道:“在下十六岁,那我便唤你……承明兄可好?”
顾允樘回敬:“景渊贤弟。”
一旁的宋衡装作一副艳羡状,叹道:“你们二人年纪轻轻便能求得功名,我都参加过两次会试咯,今日这殿试……我就更是没把握了。”
温知瑜知道他此言只是玩笑话,但不希望他这样自贬,反驳道:“伯仁兄就算不考取功名,也定能有另一番功就,况且此次殿试结果未出,你又怎知你不行?”
宋衡家在京为商,和温如松此前一样,如今家中可能入仕的只有他一人,温知瑜懂得其间艰难。
顾允樘道:“若是殿试不成,还有馆选,伯仁兄不必担心。”
温知瑜附和道:“正是正是。”
这两人这般劝说他,让宋衡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含笑道:“我的事情你们不必挂心,日后你们同入翰林院,可别忘了我,还要同我常来往才是。”
温知瑜和顾允樘异口同声道:“当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