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三年,益州飞报:南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
于是,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
且说夔州有一鲍家庄,庄中有一浪子,姓廉名康,身长八尺,形容丑恶。
此人正值壮年,又没老小,半夜三更起来打熬气力;若论诗书礼义,忠信良善,却是一窍不通,日日在乡里间游手好闲。
廉康是个好色之徒,专爱淫垢女子。某日,廉康听闻庄内鲍员外家中藏有一女,姝容俏丽,勇武绝伦。
初时,廉康犹自不信,以为不过世人夸大其辞之谈。然而偶然一日,得见了那女子,顿觉心神激荡。此后竟患上了心病,日夜思念,寝食难安。遂决意以断箭为证,誓要不顾一切,将这女子夺取到手,占为己有。
这廉康就纠集了一二百人,整日在鲍家庄附近游荡,行窃掠夺,扰得庄中人心惶惶,却禁他不得。
鲍员外只好书写诉状,详述廉康等人恶行,呈送至县衙。县令览罢文书,怒不可遏,当即下令调派官军前去捉拿盗匪。
官军得令,不久便将廉康及其党羽尽数擒获,判其受二十杖刑,将其发配出界。
廉康心中不忿,决定前往江州另谋出路,在那里寻到了一个名叫张武的市井泼皮。张武生性豪爽,惯于结交各方无赖,常收留江湖闲汉。
张武听闻廉康往昔,得知其也是个帮闲浮浪之人,正是喜欢,便收留廉康在家中做个亲随。廉康得以在张武处安身,一住便是两年。
时逢风雨适时,五谷丰登,后主龙颜大悦,放宽恩大赦天下。廉康蒙此赦令,思量故乡,遂起意返回。
次日,廉康收拾了担儿,备了马,聚乡中泼皮无赖,得二三百余人,相辞张武,自取夔州路里去了。
且说鲍家庄中,那鲍员外自这半载以来,染患病症,数日不起。三个儿女使人远近请医士看病,不能根治。
却说那小女儿,在家中排行老三,庄中人不叫真名,却都叫她三娘。
这鲍三娘,生得是面若桃花,唇若凝脂。自幼便习得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样样通达,惟不甚好读书。
昔日庄中大旱,三月不雨,田土龟裂,颗粒无收,官府催粮急迫,乡亲们坐立不安,束手无策。
忽一日,几十个差役涌进庄里,挨家挨户催粮,凶神恶煞,手持棍棒,逼迫吊打,将家中的值钱物件尽数抢走,一时间庄中大呼小叫,鸡飞狗跳。
鲍员外和鲍礼鲍义眼看公差一步步逼近他们家,怕三娘受不得惊吓,就叫她赶紧逃往后山躲一躲。
三娘却叫将起来,说道:“快叫他们来,我待赶去找他们。”
鲍义大惊,道:“三妹子不可小觑了他们,那些人端的了得。”
不料这三娘却催促他道:“你快去罢,别叫他再祸害庄里人了。我是个女儿家不便出门,不然我早就自行去了。”
鲍义拗不过自家妹子,只得出门去请差役。
差役们一窝蜂地跟着鲍义来了家里,因见鲍家门口是用石子铺成的,无处可坐,便站在当院。
只见一年轻女子走了出来,身披绯红襦裙,云髻高挽,美艳动人,看的众差役眼睛发直。三娘开口道:“诸位大哥,请坐呀。”
一差役说道:“这这这这那里有桌凳。”
三娘笑道:“我倒忘了。”
说着三娘快步走到院子里,把那里放的一个揣米用的大石舀轻轻抓住,提了起来,一翻手腕,将石舀扣在了当院,道:“各位大哥,请坐罢。”
这大石舀少说也有千把斤,公差们都吐出舌头来,半响缩不入去。
三娘又转身回屋,两手各托着一个磨扇,上头放着几杯茶水,笑道:“各位大哥,请喝茶”。
这公差哪里还敢去端茶,吓得屁滚尿流,丢下棍棒,夺门而逃。只怕逃的慢了,那石磨盘就砸到自己头上来,一个个只恨爹娘少给他们生了两条腿,连抢来的东西也不要了,一溜一溜逃回了城里。
看热闹的乡亲们见鲍三娘吓跑了差役,都欢呼起来。自此,鲍三娘在庄中声名远扬。
时当六月中旬,日头高悬,酷热难耐。这一日,三娘提着双刀,离开了鲍家庄,踏上了一条通往夔州的路,翻山越岭,过河涉溪,饿了,便摘些野果充饥;渴了,则饮一口山泉解渴。连续数日,来到夔州。
三娘看见城中热闹,市井喧哗,路口一个茶坊,铺面不大,伙计简单。
三娘步入茶坊中,抬眸环视,拣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了。茶博士见有客人来了,急忙上前,恭敬问道:“客官,吃那种茶?”
三娘淡淡道:“烦请上一壶老鹰茶。”
茶博士取来一壶泡好的老鹰茶,热气袅袅,清香四溢。
三娘问道:“这里杏林堂在何处?”
茶博士指向门外,答道:“出此门前行不远,便能见得杏林堂的牌匾。”
话犹未了,只见一群大汉大踏步走进茶坊里。为首那人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操胡须。
却说廉康引领众人来吃茶,正碰着三娘。廉康嘿嘿一脸痴笑,要朝三娘迎过去。旁边有人慌忙劝道:“兄弟且慢,那鲍三娘真有几分本事,别去了罢。”
廉康哪里肯听,骂道:“闭了你的嘴!他不过区区一个女子,纵有三头六臂,我只上去取了他便走,他还能吃我不成?”
那人恐怕连累,只得坐下了。廉康心中烦躁,一股无名火起,不暇多想,伸手至腰间,用力一拽,竟是将束身的衣绦解开了,伴随着衣物裂响,直裰上的带子亦噼噼剥剥断了,散落一地。袒露的胸脯上刺着一条青龙。廉康顺手抄起一条木棒,上下翻飞,左劈右挡,看的围观之人连连喝彩。
三娘看了半晌,呵呵大笑道:“你这棒倒是也使得挺好了。只是上不得台面,赢不了真英雄。”
廉康向来瞧不起女人,听得大怒,骂道:“小女娘,你是自讨苦吃,不是我来寻你!”
说罢,奔到三娘桌前,在空地当中把棒使得风车儿转,向三娘逼近道:“小女娘,你且从了我罢。”
三娘见他来得凶了,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来把良人调戏?”
只见那廉康把头一摸,仰首向天,大吼一声,抓起面前的茶桌掀翻在地,桌面与茶具纷纷碎裂,如同揉碎一张薄纸。紧接着,廉康竟是将翻倒的桌腿拆下来,左右各持一条,呼啸着朝三娘砍去。
茶坊内的其他人闻声色变,个个如惊弓之鸟,争先恐后地夺门而出,奔逃至廊下避难。店中的伙计也各自回避。
廉康一面口中轻佻唤着娘子,一边竟放肆地伸出一手去摸三娘。
三娘秀眉一蹙,瞬时间双手已执定一对短刃,直逼廉康而去。二人旋即战作一处,斗得难解难分。廉康暗暗道:“好个火辣的小娘子,你这人我要定了。”
两人激战正酣,又过了七八个回合,三娘体力渐感不支,心中不免焦急万分。
正在这时,忽然跳出一人,只一枪,便将二人尽数拦下,再以巧力一挥,将两个挑出圈外。
三娘错愕看去,只见那小子生的龙眉凤目,皓齿朱唇,十六七年纪。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身穿织金边五彩战袍,袍上绣着云龙戏珠图案,腰间束着一条镶玉狮蛮带,带侧悬垂着一枚玉佩,腿上缠绕着黑铁软甲,足蹬一双鹿皮快靴。
三娘寻思道:“可是那家的小公子出来顽了。”
廉康见状,两道怒焰自下而上,直冲至脊梁,仗着一条大棒就打过来,骂道:“你是哪里来的小儿,也敢来管你爷爷我的闲事!”
那少年不慌不忙提枪来迎,枪棒相交,激起一阵阵黄尘,遮天蔽日。茶坊内一时模糊,只能隐约看见二人身影,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两人缠斗多时,招招紧逼,式式要害,一来一回间已交手数十回合,竟是难分高下。
廉康见对方难对付,狂叫一声,上下左右使力,一膀子撞在柱子上,只听得刮剌剌一声响,把柱子打折了,茶坊塌了半边。
伙计叫苦不迭,却无人敢上前来拦他。
两个又斗了四五回合,廉康斗他不过,只有架隔遮拦,擎棒躲闪的份儿,却待要走时,被那少年抵住喉咙,就势搠倒在地上。
少年提起拳头,照着他脸上便打,不一会廉康脸上开了花,痛呼不止,连叫哥哥四五声。
少年打的他出气多进气少,才罢了手道:“今日须叫你记住,以后休得作恶。”
廉康唯唯诺诺地称是,一骨碌爬起来,带着几个大汉逃了。众茶客见状,皆拍手称快。
三娘亦是又惊又喜,连忙跳下窗子,两手搭在胸前,朝少年福了福:“恩人上楼去请坐。”
少年把枪收起来,道:“不消多事,我正着急赶路。”
他如此说,三娘本不该多问,但见这少年打扮不俗,武功了得,遂追问了一句:“恩人那里去?可是要去益州?”
少年擦拭着枪,道:“非也,我便是要去成都。”
三娘要报答他,便道:“成都离这里近,恩人吃饱饭再走罢。”
三娘再三相劝,少年方受。三娘喊小厮们摆饭,一面收拾菜蔬,一面烫上酒来,摆了一桌子。
不多时,三娘请少年上坐后,转身向着少年,二话不说拜了下去。
少年连忙还礼,道:“受不得此大礼,快快请起。”
三娘道:“救我一命,如何不拜。小女大胆,敢问恩人高姓大名?”
少年道:“免贵姓花,讳关索,鲍家庄人氏,敢问阿妹,你姓什么?”
三娘道:“小女亦是鲍家庄人氏,姓鲍,恩人唤我三娘便可。恩人这般匆匆,可是要去成都做买卖?”
花关索道:“非也,近来得闻益州耆帅雍阎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掠四郡,丞相欲自南征,末将愿赶去投见,助丞相一臂之力。”
三娘闻言,心中敬佩,道:“既然恩人是个图大事的人,我爹爹庄中有良马六十匹,勇士百余人,愿将此相送,助恩人讨贼安民,恩人莫要推辞。”
于是,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
且说夔州有一鲍家庄,庄中有一浪子,姓廉名康,身长八尺,形容丑恶。
此人正值壮年,又没老小,半夜三更起来打熬气力;若论诗书礼义,忠信良善,却是一窍不通,日日在乡里间游手好闲。
廉康是个好色之徒,专爱淫垢女子。某日,廉康听闻庄内鲍员外家中藏有一女,姝容俏丽,勇武绝伦。
初时,廉康犹自不信,以为不过世人夸大其辞之谈。然而偶然一日,得见了那女子,顿觉心神激荡。此后竟患上了心病,日夜思念,寝食难安。遂决意以断箭为证,誓要不顾一切,将这女子夺取到手,占为己有。
这廉康就纠集了一二百人,整日在鲍家庄附近游荡,行窃掠夺,扰得庄中人心惶惶,却禁他不得。
鲍员外只好书写诉状,详述廉康等人恶行,呈送至县衙。县令览罢文书,怒不可遏,当即下令调派官军前去捉拿盗匪。
官军得令,不久便将廉康及其党羽尽数擒获,判其受二十杖刑,将其发配出界。
廉康心中不忿,决定前往江州另谋出路,在那里寻到了一个名叫张武的市井泼皮。张武生性豪爽,惯于结交各方无赖,常收留江湖闲汉。
张武听闻廉康往昔,得知其也是个帮闲浮浪之人,正是喜欢,便收留廉康在家中做个亲随。廉康得以在张武处安身,一住便是两年。
时逢风雨适时,五谷丰登,后主龙颜大悦,放宽恩大赦天下。廉康蒙此赦令,思量故乡,遂起意返回。
次日,廉康收拾了担儿,备了马,聚乡中泼皮无赖,得二三百余人,相辞张武,自取夔州路里去了。
且说鲍家庄中,那鲍员外自这半载以来,染患病症,数日不起。三个儿女使人远近请医士看病,不能根治。
却说那小女儿,在家中排行老三,庄中人不叫真名,却都叫她三娘。
这鲍三娘,生得是面若桃花,唇若凝脂。自幼便习得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样样通达,惟不甚好读书。
昔日庄中大旱,三月不雨,田土龟裂,颗粒无收,官府催粮急迫,乡亲们坐立不安,束手无策。
忽一日,几十个差役涌进庄里,挨家挨户催粮,凶神恶煞,手持棍棒,逼迫吊打,将家中的值钱物件尽数抢走,一时间庄中大呼小叫,鸡飞狗跳。
鲍员外和鲍礼鲍义眼看公差一步步逼近他们家,怕三娘受不得惊吓,就叫她赶紧逃往后山躲一躲。
三娘却叫将起来,说道:“快叫他们来,我待赶去找他们。”
鲍义大惊,道:“三妹子不可小觑了他们,那些人端的了得。”
不料这三娘却催促他道:“你快去罢,别叫他再祸害庄里人了。我是个女儿家不便出门,不然我早就自行去了。”
鲍义拗不过自家妹子,只得出门去请差役。
差役们一窝蜂地跟着鲍义来了家里,因见鲍家门口是用石子铺成的,无处可坐,便站在当院。
只见一年轻女子走了出来,身披绯红襦裙,云髻高挽,美艳动人,看的众差役眼睛发直。三娘开口道:“诸位大哥,请坐呀。”
一差役说道:“这这这这那里有桌凳。”
三娘笑道:“我倒忘了。”
说着三娘快步走到院子里,把那里放的一个揣米用的大石舀轻轻抓住,提了起来,一翻手腕,将石舀扣在了当院,道:“各位大哥,请坐罢。”
这大石舀少说也有千把斤,公差们都吐出舌头来,半响缩不入去。
三娘又转身回屋,两手各托着一个磨扇,上头放着几杯茶水,笑道:“各位大哥,请喝茶”。
这公差哪里还敢去端茶,吓得屁滚尿流,丢下棍棒,夺门而逃。只怕逃的慢了,那石磨盘就砸到自己头上来,一个个只恨爹娘少给他们生了两条腿,连抢来的东西也不要了,一溜一溜逃回了城里。
看热闹的乡亲们见鲍三娘吓跑了差役,都欢呼起来。自此,鲍三娘在庄中声名远扬。
时当六月中旬,日头高悬,酷热难耐。这一日,三娘提着双刀,离开了鲍家庄,踏上了一条通往夔州的路,翻山越岭,过河涉溪,饿了,便摘些野果充饥;渴了,则饮一口山泉解渴。连续数日,来到夔州。
三娘看见城中热闹,市井喧哗,路口一个茶坊,铺面不大,伙计简单。
三娘步入茶坊中,抬眸环视,拣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了。茶博士见有客人来了,急忙上前,恭敬问道:“客官,吃那种茶?”
三娘淡淡道:“烦请上一壶老鹰茶。”
茶博士取来一壶泡好的老鹰茶,热气袅袅,清香四溢。
三娘问道:“这里杏林堂在何处?”
茶博士指向门外,答道:“出此门前行不远,便能见得杏林堂的牌匾。”
话犹未了,只见一群大汉大踏步走进茶坊里。为首那人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操胡须。
却说廉康引领众人来吃茶,正碰着三娘。廉康嘿嘿一脸痴笑,要朝三娘迎过去。旁边有人慌忙劝道:“兄弟且慢,那鲍三娘真有几分本事,别去了罢。”
廉康哪里肯听,骂道:“闭了你的嘴!他不过区区一个女子,纵有三头六臂,我只上去取了他便走,他还能吃我不成?”
那人恐怕连累,只得坐下了。廉康心中烦躁,一股无名火起,不暇多想,伸手至腰间,用力一拽,竟是将束身的衣绦解开了,伴随着衣物裂响,直裰上的带子亦噼噼剥剥断了,散落一地。袒露的胸脯上刺着一条青龙。廉康顺手抄起一条木棒,上下翻飞,左劈右挡,看的围观之人连连喝彩。
三娘看了半晌,呵呵大笑道:“你这棒倒是也使得挺好了。只是上不得台面,赢不了真英雄。”
廉康向来瞧不起女人,听得大怒,骂道:“小女娘,你是自讨苦吃,不是我来寻你!”
说罢,奔到三娘桌前,在空地当中把棒使得风车儿转,向三娘逼近道:“小女娘,你且从了我罢。”
三娘见他来得凶了,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来把良人调戏?”
只见那廉康把头一摸,仰首向天,大吼一声,抓起面前的茶桌掀翻在地,桌面与茶具纷纷碎裂,如同揉碎一张薄纸。紧接着,廉康竟是将翻倒的桌腿拆下来,左右各持一条,呼啸着朝三娘砍去。
茶坊内的其他人闻声色变,个个如惊弓之鸟,争先恐后地夺门而出,奔逃至廊下避难。店中的伙计也各自回避。
廉康一面口中轻佻唤着娘子,一边竟放肆地伸出一手去摸三娘。
三娘秀眉一蹙,瞬时间双手已执定一对短刃,直逼廉康而去。二人旋即战作一处,斗得难解难分。廉康暗暗道:“好个火辣的小娘子,你这人我要定了。”
两人激战正酣,又过了七八个回合,三娘体力渐感不支,心中不免焦急万分。
正在这时,忽然跳出一人,只一枪,便将二人尽数拦下,再以巧力一挥,将两个挑出圈外。
三娘错愕看去,只见那小子生的龙眉凤目,皓齿朱唇,十六七年纪。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身穿织金边五彩战袍,袍上绣着云龙戏珠图案,腰间束着一条镶玉狮蛮带,带侧悬垂着一枚玉佩,腿上缠绕着黑铁软甲,足蹬一双鹿皮快靴。
三娘寻思道:“可是那家的小公子出来顽了。”
廉康见状,两道怒焰自下而上,直冲至脊梁,仗着一条大棒就打过来,骂道:“你是哪里来的小儿,也敢来管你爷爷我的闲事!”
那少年不慌不忙提枪来迎,枪棒相交,激起一阵阵黄尘,遮天蔽日。茶坊内一时模糊,只能隐约看见二人身影,兵器碰撞声不绝于耳。
两人缠斗多时,招招紧逼,式式要害,一来一回间已交手数十回合,竟是难分高下。
廉康见对方难对付,狂叫一声,上下左右使力,一膀子撞在柱子上,只听得刮剌剌一声响,把柱子打折了,茶坊塌了半边。
伙计叫苦不迭,却无人敢上前来拦他。
两个又斗了四五回合,廉康斗他不过,只有架隔遮拦,擎棒躲闪的份儿,却待要走时,被那少年抵住喉咙,就势搠倒在地上。
少年提起拳头,照着他脸上便打,不一会廉康脸上开了花,痛呼不止,连叫哥哥四五声。
少年打的他出气多进气少,才罢了手道:“今日须叫你记住,以后休得作恶。”
廉康唯唯诺诺地称是,一骨碌爬起来,带着几个大汉逃了。众茶客见状,皆拍手称快。
三娘亦是又惊又喜,连忙跳下窗子,两手搭在胸前,朝少年福了福:“恩人上楼去请坐。”
少年把枪收起来,道:“不消多事,我正着急赶路。”
他如此说,三娘本不该多问,但见这少年打扮不俗,武功了得,遂追问了一句:“恩人那里去?可是要去益州?”
少年擦拭着枪,道:“非也,我便是要去成都。”
三娘要报答他,便道:“成都离这里近,恩人吃饱饭再走罢。”
三娘再三相劝,少年方受。三娘喊小厮们摆饭,一面收拾菜蔬,一面烫上酒来,摆了一桌子。
不多时,三娘请少年上坐后,转身向着少年,二话不说拜了下去。
少年连忙还礼,道:“受不得此大礼,快快请起。”
三娘道:“救我一命,如何不拜。小女大胆,敢问恩人高姓大名?”
少年道:“免贵姓花,讳关索,鲍家庄人氏,敢问阿妹,你姓什么?”
三娘道:“小女亦是鲍家庄人氏,姓鲍,恩人唤我三娘便可。恩人这般匆匆,可是要去成都做买卖?”
花关索道:“非也,近来得闻益州耆帅雍阎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掠四郡,丞相欲自南征,末将愿赶去投见,助丞相一臂之力。”
三娘闻言,心中敬佩,道:“既然恩人是个图大事的人,我爹爹庄中有良马六十匹,勇士百余人,愿将此相送,助恩人讨贼安民,恩人莫要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