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年八月,天子失踪的消息传遍京师。
偏偏此际,京畿之内、皇家苑囿,南海子围场,竟在天子脚下被一群贱民海户们占领。
张太皇太后震怒。
诏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率三千京营官军荡平之。
推倒神像的第三天,官军至。
镇钰、黄懋松等人掩埋完晾鹰台上的尸首,回到海户屋里正歇口气。
忽然,一人慌慌张张地推门进来:“不好了,大事不好啦,官兵来啦!”
南海子好汉早已派人守住四门。众人定睛看时,这人正是负责东红门的哨兵。
黄懋松大惊,腾地从床上坐起来:“这么快。”
“在哪儿,到门口了?”
“大家伙,快抄家伙哇!”
哨兵弯着腰呼呼喘了阵气,伸出手连连摆起来:“没、没,到东门口了。”
海户们大松了一口气,纷纷坐回通铺上。
黄懋松左右看着合眼擦汗的众人:“不是——你们躺下是什么意思?”
众人诈尸一样地蹬起身来。
“来了兵马无数,不对,没有马。”
哨兵连连拍嘴:“不对,有马!他们正在马驹桥镇休整呢。”
黄懋松焦望祁钰道:“齐钰兄,你有何妙策?”
对方低下头,沉吟片刻,露出笑容:“有了!”
“你们几位是良牧署的吧?快快通知你们同署的,和他们,把圈里的牛羊啊,驴骡啊,都赶过来!”
那几位也听过诸葛亮戏文,知道这时候不宜发问。于是齐声领命道:“遵命!”
过了半晌,镇钰黄三人站在海户屯前的空旷晒场,迎来了浩浩荡荡的五千余头六畜。
祁钰挡了挡飞扬四方的尘土,大手一挥:“我的计策是,利用这些牛、羊、马,驴、骡、鹿,重摆战国田单火牛阵[1]!”
见良牧署众养户张口不解,祁钰娓娓地给他们讲述了一阵复全齐的故事。
“什么,要缚苇灌油,然后烧牛尾巴?”
“正是如此。”
众养户听了,都难为地蹲了下来,拧着脖子委屈地说:“那不行!这可都是我们一把屎一把尿,不是,一把草一瓢水拉扯大的。一把火烧死,我们心疼!”
旁边几个海户取笑道:“说得跟你宝贝闺女似的。放心吧——死不了的。”
养户们猛地齐站起来:“那也不行啊。烧焦了皮,肉质、口感就差一大截了!”
忽然,一个养户眼睛一亮,就往海户屋里跑:“你们等等!”
少顷,他钻出屋亮相,双手高举三四盘整万响的鞭炮:“里面还有大批大批的呢!多得我都怕把这房子给炸了。”
旁边海户睁眼一看,站起来急道:“你偷拿我们的鞭炮干什么!”
养户荡着手中的鞭炮,道:“把这挂牛马的脖子上,临阵一点,岂不妙哉?”
海户们跺起脚来,看着祁钰道:“不行,二头领!这鞭炮是我们几个人凑了多年私房钱,这才大批购置回来的,为的是今晚的聚义庆功宴啊。你,给我放回去!”
黄懋松清清嗓子,从容地走到对峙两方的中间,按住两边的肩膀:
“行了,我听明白了。这牛尾巴——当然是不能烧的,要不然过年时您的供品肉质就不鲜美了。
还有这鞭炮——当然也是不能点的,要不,清明时儿女给您上坟时,都听不到个响啦。”
说完,他松开手,拍了拍走开:“行,搞定。都别吵啦!”
话音落地,养户和海户俱是举头一愣。
突然,他们反应过来。
回头蹲到牛马的屁股下,点火折子的点火折子,缠鞭炮的缠鞭炮。
祁钰走了过来,摇头笑道:“算啦,还是用鞭炮吧。为了肉质鲜美咯。”
就在众人纷纷给牛头马颈缠上鞭炮时,祁钰高举一手:
“且慢!蕃育署的停下手——你们去,把署里的鸡鹅肥鸭也赶过来。”
“为何?”
“为了——加强空中攻势。”
与此同时的东红门。
锦衣指挥马顺两手拄着绣春刀,昂然雄立在一块高石上,检阅仪仗。
朝阳之下,帅旗猎猎,盔明甲亮。
三千虎夫军纪井然,挨个穿过只有三人宽的苑门,在入门不远的旷原上排兵列阵。
旁边,行军参谋抬手眯了眼进度,拱手道:“大人,我军的行进速度略慢啊。不如我们把这门拆了吧?”
马顺伸腿,给了他一脚:“你个狗头军师!我们此行没带搭车,没带撞木,难道要靠我们这三千号人,把门给撞倒啊。”
正在此时,他回过头,听到远处一个方向上,隐隐传响。
那里高高的地平线上,荡起了一层盈天的烟尘,飞扬得滚滚不绝。
马顺见状,如临大敌,拔出刀来,冲身后大喊道:“弟兄们,做好迎击准备!”
待到烟尘四散,只见从烟气里钻出来的,是一匹匹马、一头头牛。
马顺高举的刀僵住了。
所有进到门内列阵的官军,此时都瞪大了双眼,鸦雀无声地望着前方的牛羊从高而下,越翻越多。
烟雾终于散尽。
官军和马顺只见眼前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看不出有几千还是上万。
在大群老实牛羊的旁边,还有阵容较矮的鸡鸭鹅群,发出沸反盈天的咯呱声,半扑腾半摇走地随军出征。
在牛羊牲口的末尾,有十几个人影,挥着长鞭,往着它们往东红门的方向缓缓而来。
行军参谋看到眼前一幕,咂舌不已。
他摇摇石上主帅的袖口:“马大人,这——这是什么情况啊?”
马顺摸着下巴思忖。良久他眯眼点头道:“嗯——我懂了。反贼们,这是在效仿弦高。别说,这伙山贼还挺有文化的。”
他猛然抬起头:“可是,他们就算已有所准备又如何!我们王师征伐,不搞偷袭。就是要浩浩荡荡,与其正面对决,然后碾平之!”
主帅大手向后一挥:“给我架弓,准备射箭!”
此时,牛羊已走到半坡了。
忽然,马顺抬手眺起姗姗而来的牛群羊群,察觉到有点不对。
他眼眯成了两条缝,将其仔细观察了再三。猛地举起手:“不对!”
“将士们住手,别射,莫误伤了良民!”
几枝箭已刷刷窜了出去,落在不远草地上。剩下的弓弩手连忙收手。
“大人,良民?”行军参谋大张嘴,探头道。
“没错,这是来向我们投诚的。”马顺给他指点着越来越近的牲口群,“你看,他们为表诚意,把贼寇的给养都给我们尽数偷来了。这是牛羊,那是鸡鸭,有禽还有畜,丰盛!”
“可您刚才不是说,他们这是在效弦高退秦师[2]之举么?”
“哎呀,刚才离得远!”马顺一脸不耐,把住了参谋的脖子,掰开他的眼睛往前看:“你没看到,最后那排牛羊脖子上挂的什么,那不是鞭炮么!”
“可他们给牛羊挂上鞭炮,是属何意啊?”参谋揉了揉发疼的眼皮,懵然问道。
“嗐呀!干脆咱俩掉个个儿,我来当行军参谋算了!”马顺捂脸道。
“当然是以鞭炮来喜迎王师呗。可见贼寇裹挟良民百姓,不得人心之甚!”
此时,牲口已经近前。
牛羊鸡鸭群密密麻麻,把整齐列阵的官军围得水泄不通,在门墙之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
合奏之中有低沉声,有高亢声,聒噪个不断。
“可他们怎么站在那儿,不过来啊?”行军参谋望着十几个牧民站在牲口群的最后面,弱弱地附首问主帅。
马顺搔搔头,回头望了望东红门口,还正鱼贯而入的官军:“可能他们是知道我们军纪严肃,怕打扰了我们布阵。”
于是他冲着一排的牧民挥了挥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牧户们冲着他咧嘴,回了回笑。他们面面相觑,想到了齐钰的阵前交代——“等官兵一个不落地进了红门,你们再进攻。这叫做半渡而击!”
主帅回过头,站在高石上,开始挥着刀,喊着号子,催促官军加快进门节奏。
等到三千京营官军列阵完毕,旌旗甲胄,齐刷刷亮相于日光云霞之下,马顺回过头看牧户。
果然,十几个牧户见红门外无人再进,抬起手,纷纷拱手道:
“喜迎王师降临——”
马顺眯眼回笑,低头回礼,正想说几句官场话回敬回敬。
忽然,只见前面站成一排的牧户,行完了礼,就往身上各处捞摸着什么。
然后他们左顾右盼一番后,纷纷弯下腰。拿着手里的火摺子,就往最外围的一群牛羊鸡鸭身上伸去,依次点上了挂在它们脖子上的鞭炮。
伴随着劈里啪啦的爆竹声,马顺这才反应过来,伸手指着这群牧户:“你们想干什么?!”
牧户却都像耳朵失聪一般,对他不加理会,低着头我行我素。
伴随着脖间劈里啪啦的爆竹声,牛群吃痛地哞哞,羊群连片地咩咩,马嘶鸣着立起身、扬其蹄,麋鹿弯起锋长如枪的角,鸡群、鸭群、鹅群纷纷扑腾着翅膀,开始起飞,到了空中。
最外围的牲口嗷嗷地往里拱,拱势像一层海浪传导给下一层海浪。最后传递给了排头兵。
官军们看着一条线的排头兵们闷着头,就是到处乱冲。
可是不管它们冲向哪个方向,都是自己的方向。
他们脚下是万蹄,眼前是万角,空中是万爪。这攻势,一股轰轰隆隆的绝望气势排山倒海而来。
官军们从生下来,哪见过这场面,一个个小脸吓得煞白。
可看向高石上的马顺,张嘴不知呜哇着什么、手里不断乱挥的绣春刀,他们只好狠咽了咽唾沫,硬着头皮摆出一个巨大的半月形阵势。
他们一个个俯下头,紧握着枪柄,成千杆长枪也拉成了一条长长的线。一动不动,准备与敌牛来场刺刀战。
可对向的两条线刚刚相接,一个个官兵就接连被连枪带人,哇哇乱叫地挑翻到了半空中。
官军们这才明白什么叫螳臂当车。
纷纷丢下长枪,转身就拼命地往门口跑。
可他们手上刚丢了长枪,就长上了怎么甩都甩不掉、像焊在手上了的鸭嘴和鹅嘴,纷纷啊啊直叫。
突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之下,一座东红门被乱拱的官军们给挤塌了。
过了许久又许久,此处战场,终于安静了下来。
马顺躲在高石后面一动不动了好久。此时终于壮起胆子,扒着石头,露出头来。
烟尘散去,只见地上叠满了一大片无数的官军,都在捂着肚子、大腿、小腿、手,哎呦哎呦地不停哼哼着。
他战战兢兢站起身,回头一看。
只见可见的一线南海子边墙,都被牲口们给拱塌了,踏得平平如也。
远处尘扬上空,只见牛群还在前面追着逃亡不止的官军,哞哞怒吼。
马顺捏了捏自己的脸,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他又回过头,突然看到前面五丈远处,十几个牧户仍旧站在原处,。
他们一个个呆呆地看着眼前场景,叹为观止地张大了嘴,还在用手塞着耳朵。
顿时,马顺的怒火比天旺,趴下身,摸索到了自己的绣春刀。
“将士们,给我抓住他们!”
牧户们见一个将校抓着刀,冲着他们哇哇乱叫,连忙转身就走。
官军们一个个歪歪扭扭地站起来。
“射箭!”
一阵歪歪扭扭的箭雨射了过来。
牧户们连忙解开了背上的铁盾牌,一边举着,一边往前面的旷原跑。
与此同时的九龙山。
祁镇和六岁小童鬼鬼祟祟,摸到了山腰上。
在一层层树林的掩映之下,有一个可容人进的大山洞。
祁镇手捅了捅前面带路的小孩:“喂,这就是你说的有洞的熊,不是……有熊的洞。”
小孩猛回过头,伸出手指冲他嘘了一声:“可不是有熊……是有大熊,有中熊,有小熊,的洞。”
他们蹑手蹑脚到了洞前,都扒着洞口,拼命伸头往里张望。里面却黑乎乎的,看不到熊影。
两人都杵在原地,不敢往里动了。
良久,祁镇道:“哎小孩,你进去看看,熊在不在?我在洞口给你……放风。”
小孩头摇得像拨浪鼓:“还是我放风吧,我眼神好!熊要从外面过来,我立马招呼你撤退。你快进去看!”
祁镇呆立在原地。
小孩见他不动,一急,整个身子都推着祁镇往里走:“你快进去吧……再晚会儿,官兵都上来了!”
对方像石像一样,一步一挪,小孩推得很费劲。
祁镇急得满头汗,回头低声嘟囔道:“得你来!我目标太大,你不容易被发现!”
小孩松开胳膊抬起头,压低声音叫道:“得你来!我身板太小,你抗揍!”
祁镇扭过身,猛地一甩手,道:“是你发现这里有熊的!”
小孩闻言,冷脸,抱起臂,道:“你弟是让你来看熊在不在的!”
两人话不投机,于是开始你推我我推你,在洞口推推搡搡起来。
“好吧,我们一起上。”祁镇拉住小孩一起进。
“对了!有一招叫投石问路啊。”小孩手一拍祁镇,祁镇一哆嗦。
祁镇抱了一块大石头,小孩抱了一块小石头。
“一、二——”两个人前后晃悠着怀里的石头。
“三!”他们卯足了身上劲儿,两块石头一齐进洞。
“嗷——”洞里传出一声震怒的熊叫。
祁镇、小孩登时被吓掉了魂。手拉着手,头也不敢回,一头就跑进了树林。
另一边,重新集合的官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
在马顺的带领下,像叫花子一样的的官军灰头土脸,追着十几个牧户嗷嗷直叫地跑。
牧户不像官军,刚被牛角给顶了肺。
于是带着官军跑一阵子,停下来在前面等一阵子。
官军们气急败坏之下,跑红了眼,体力暴增,一路追着这些山贼追到了九龙山下。
牧户们跑到山下,冲后面勾了勾手,熟稔地摸着山路上了山。
官军咬了咬牙,也跟在他们屁股底下上了山。
上了山路之后,牧户们的身影神出鬼没,时隐时现。
十几个人每次都在官军即将追上的时候隐没,每次都在官军眼看就要放弃的时候出现。
两千号人被如此折腾,恨不得立时跳下山崖去。
就这样他们爬到了半山腰。
忽然,牧户不走山路了。转头往旁边的树林子里一钻,不见影儿了。
官军们气喘吁吁地跟上来,也拨弄着林子往里追。
走没多远,他们赫然发现一个大石洞现在眼前。
官军们交头接耳:“……是不是溜进这里面去了?”
马顺喘定了气,挥刀指洞,声音嘶哑地低喊道:“这定是贼寇老巢。将士们,都给我进去!”
无人应声。
他回过头,只见官军们个个脸色苍白。马顺的目光落到一人的脸上,一人就若无其事地挪走开眼神。
他转头发现了想要躲远的行军参谋,一把把他揪了回来:
“你往哪儿走,给我进去!”
参谋突然一屁股坐倒在地,抱住了右靴:“啊呦,我的脚!刚才被马蹄子给踩断了!”
马顺张张嘴,说不出话来。
忽然,他一提腿,精准地踩中了参谋的左脚,然后用力地往旁拧了一拧。
伴随着更加真切的惨叫声,马顺回头:“让你见识见识——真正的马蹄子!”
他啐了一口,提起刀,就要大步闯进洞去。
忽然,树林里跑出来两个人。站到了他和官军的正前方。
他定睛一看,只见那二人手里,各拿着一挂鞭炮。
马顺顿了一顿,忽然仰起头,哈哈大笑起来。
他挥指正指向二人,得意而视:“小小山贼,还想故技重施?不过可惜,你们的牛羊现在已经跑光了!”
祁镇和小孩对视了一眼,看他道:“嗯对,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牛羊了。不过,我们还有熊!”
说完,他们卯足了身上劲儿,两挂鞭炮一齐进洞。
然后一大一小,再次钻回了树林。
伴随着回声效果更好的山洞里鞭炮齐鸣,洞穴里接连传出一连串声熊叫,而且声音更加震怒。
官军们听到鞭炮声,本就条件反射,抽腿想走。
下一瞬,只见洞穴里奔声隆隆。一群大熊、中熊和特大号的熊齐齐跑出洞,直奔官军们的面门而来。
官军们均被这一幕吓得魂丢魄散,抛下马顺,就往山下落荒而跑。
山顶上,除了被吩咐在海户屯里藏好的老弱妇孺外,南海子里的其余五百多人都聚拢在这儿。
“果然有熊哇!”
众人听到山腰处传来一声声振聋发聩的熊叫声,如同听到了号令。
海户们纷纷上前,正要把从山顶建起的圆木装置给拆掉。
“等一等,”祁钰笑道,“浇上几桶油先。”
于是,在淋上十来桶照明用的火油后,几千上万根圆木土崩瓦解,势如洪水决堤、猛虎下山,从山顶上轰隆隆地滚下山来。
响声所到之处,不断传来熊的咆哮和人的哀嚎。
声音止息后,黄懋松拍了拍祁钰的肩头,用十分膺服的眼神看着他笑:“齐钰哥,你用了牛羊,用了鸡鸭,用了狗熊,用了圆木。接下来,你还要用什么?”
“暂时保密。”祁钰冲他眨巴了下眼,“齐某自有妙策。走,我们去三海子。”
海户们好奇但都不敢发问,只齐声说了句“得令”,就纷纷沿着另一条小路往山下走。
九龙山下,马顺的头磕得像寿星,铁青着脸,清点着官军人数。
溃散之下,如今能动的只剩下了八百余人。
行军参谋则成了铁拐李。
他瘸着腿走到马顺面前,拱了拱手:“马大人,经此一役,我军已无力再战啊。小人的建议是,我们撤吧。出去后,我们向太皇太后请旨,增调军队,再回来一报今日之仇……”
马顺双手捂着脸:“那你说,我向太皇太后怎么回报?就说我们遭遇了十几个牧民,然后丢盔弃甲,大败至此?”
“你听听这话像话吗?!”他双手握拳,睁眼瞪向参谋,“我们三千京营军,难道人还不够多,兵还不够强吗?”
参谋被他瞪得脸发白,低头啐了一口:“都怪贼寇太狡猾!”
“兵者,诡道也。”马顺摇了摇头,“怪我们!怎么能怪他们?”
“可是,”他端起下巴道,“向来诡计,是只能使用一次的。所以只能使用诡计的人,是危险的。”
参谋由衷赞叹道:“大人这话,深奥。”
马顺白了参谋一眼:“我的意思是说,在我看来,贼寇如今恰恰到了黔驴技穷的境地了。”
他抬头,扫视了一遍剩余的八百壮士,从他们的眼神里没有获得几双认同。
马顺怀里抱着刀,在军阵前来回踱步:“将士们,你们没发现吗?这伙贼寇,怕我们。他们怕和我们正面对决,从来不敢在我们跟前露面。因为他们一露面,就会在我王师面前一触即溃。”
看着将士们有些被自己说动了,马顺停下脚步,站正:
“正所谓骄兵必败,说的是他们;哀兵必胜,说的是我们。走,跟我继续围剿反贼!”
官军一整低迷士气。封锁四门,气势汹汹散到各海户屯里去搜捕。可是所到之处,间间空房,人去屋空,一个人影儿也看不到。
他们来到上林苑署,终于解救下了被挟持两三天的衙署官员。
马顺盘问了海户情况,欣喜获知:这些造反海户没有一刀一枪,最致命的武器竟然只是铁锹和钉耙。而且海户中去除了老病妇孺,只有五百余是丁壮。
他一改沮丧心情:八百精兵对五百弱民,优势在吾。
经过在苑内一下午的拉网搜捕,官军发现,整个南海子如今已空无一人。只余下占亩最广、分为三片水面的三海子,未曾搜查占领。
“如今贼寇是作茧自缚,我军却是瓮中捉鳖——”马顺若有所思地拍了拍额,忽然“啊呦”一声,疼得他倒吸了一口凉气。
官军们奔赴三海子,来到船坞。
只见船坞里泊着一百多只大小船只,有撑的、有摇的,安然无动。
站在埠头的马顺,看向身后的参谋和官军,得意地道:“大人我所言不虚吧?他们一千余人,宁肯下水游进海子里,都不敢来船坞这边来拿船。可见贼寇畏我如虎。”
于是,他点出两百不会水的:“你们两百兵,负责去三海子沿岸围起来。把它包围,要似铁桶一般!”
官兵们领了命,退出了船埠。
马顺抬起头,缓缓扫视着埠前的这片三海子。
只见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到底是水面,还是白苇。
良久,他回过头,对官军道:“这海子港汊颇多,路径又杂,加上水荡坡塘,不知深浅。贼寇们都是在此久居,水性熟,地形也熟,我们若是分兵前往,正中他们下怀。剩下的五百人,我们全部下船进发,不可有一人脱队。”
剩下的五百官军皆懂水性。得了令,都下到船坞,纷纷成群地跳上船。
马顺带头,率着大小百船,浩浩荡荡地,向着海子水面,摇船进发。
大军所到之处,一路上,但遇埠头,便遣人下水游去。将埠内船只,尽数夺了。
船队规模越划越大。向着湖泊深处,摇船行进。
行不到四五里水面,忽只听得芦花荡里,有人吟歌。
众人且住了船听,那歌道:
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
虽然生得泼皮身,杀贼原来不杀人。
马顺和官军们听了,皆吃一惊。
只见远远处一个人,独棹一只小船,肩上挑着条笔管枪,唱着过来。
上林苑监正看仔细了,战兢地指他道,“这个正是贼首黄懋松。”
马顺把手一招,官军并力摇橹,挺着手中刀枪,迎向前去。
他拔出刀来,指着来人的鼻子,骂道:“你这小贼,十分胆大!读了本《水浒》,就竟敢依样学样,造起反来。你当你是活阎罗阮小七么!”
黄懋松闻言,仰头哈哈大笑。
笑完后,他轻摇着手指道:“大人,我不是阮小七,我叫黄懋松。这里也不是石碣村,而是南海子。”
他悠哉地摇着桨,在官军前方两三丈处游来荡去,得意地道:“这海子,是我们祖辈的基业,他们世代流血流汗的地方。以前不论,以后这里就归我们了,皇帝老儿以后再想打猎,就让他去别处打吧。大人回去就这样回禀太皇太后娘娘,看这块地她让不让我们占吧。如若不让占,京城离这里也就四五十里地,我们可去占紫禁城——”
马顺身后的弓弩手们,早已隐没着悄悄拉弓搭弦。不待他把话说完,就齐齐放箭。
黄懋松见箭飞来,拿下笔管枪,在船上一点。那船便使个转来,往小港汊里左支右串。
马顺一声喊,官军们也口中跟着叫喊,摇着橹追撵上去。
黄懋松飞也似地摇着船槽,口中打着唿哨,串着小港只顾走。
忽然,只一瞬,人就没影了。
官军又行不到两条港汊,只听得芦苇港里,又有人打了个唿哨。
官军们把船一字摆开,远远眺去,只见前面又荡来了一条船,船头立着一个人。
划近几丈水,也放歌道:
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朱重八。
马顺等官军听了,又吃了一惊。
只见来人上身穿了件短打竖褐,腿着短袴裤,胸脯处隐约露出一道道可怖的剜疤。
一个监工太监眼尖,附耳马顺道:“这个便是贼寇智囊齐钰!”
马顺喝问来人道:“你这厮,是哪里来的亡命之徒?竟敢闯进我这皇家上林,哄诱无知良民,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占山为王。还有,朱重八这三个字,是你叫的么!”
祁钰听完,笑嘻嘻地道:“大人,您管得挺宽!”
他话音未落,一阵箭雨就齐刷刷袭来。
祁钰弯腰躲着箭。松开了船桨,一个猛子钻进了水面里。
官军们划到跟前,水面的波都已散尽了。
官军们追着水下的响动声,一直走。
船队越走,港汊越是狭窄起来,
忽然,马顺抬手道:“停下!不要再深入了,切莫中了贼寇奸计!”
他命手下船只调转方向,都去旱地岸边靠泊下来,暂且不走。
随后,马顺挑出了四五个平时精干的手下。
手下上了两只船,前去探路。
他们一去就是将近整个时辰,无人回报。
参谋望向主帅铁青的脸色,不敢作声。
马顺又点出了七八个强手,让他们分乘四只船,再去侦敌。
过了一个多时辰,四条船又是一去不回。
马顺心中怒道:这些人定是遭了歹人毒手。如此添油战法,可怎么成!
他抬起头,眼看天色已将晚。
他低眼,咬着牙道:“反正此趟交不了差,回去也是死!”
“我倒要看看,这些贼寇究竟是长着七颗头,还是八只脚!”
他踏上一只轻便小船,又叫上五个得力手下。各拿了趁手的兵刃,上了船。
马顺伸靴站在船头上,向着芦花荡,摇起划揪而去。
此时已是日渐西斜。
小船划了有四五里水面,周围无有动静。船上众人也静默无声。
忽然,军校驾船,行入了大片大片的芦花丛中。
宛若禁地的一片水域里,寂静得出奇,四周一点声响都听不到。
船行水荡,只听得桨起桨落的声音。
高大的芦荻丛生密布,遮蔽起了西沉的落日。
船只越是行进,越是深邃,宛若深入到了迷宫。
四下里,高密的芦苇开始随风摇动起来。
马顺不断地快移眼睛,扫视着一切风吹草动,开始绷紧了神经。
忽然,他的眼睛移到水面,看到了一条小腿,在水底里摇动着。
马顺猛地一激灵,刷地一声猛拔出刀。捅进水里,就开始乱戳乱砍起来。
随着血水四泛,一条半大儿的鲫鱼——翻着鱼肚白,浮出了水面。
船只继续徐徐行进。
只见他们目光所及,茫茫荡荡,都是高生的芦苇。
这时,身旁芦苇丛里,马顺忽然听到有人诡异的笑声。
马顺大怒,手抬刀。冲着眼前的高大芦苇,奋力挥砍起来。
芦叶纷飞如雪,在半空延宕了半晌,最终一片片地,飘落到了水面上。
突然,扑腾一声,一个什么东西从眼前苇丛里猛飞了出来。
那东西甫一出来,就一头直冲到马顺的面门前,对着他乱抓乱挠起来。
对方睁不开眼睛来,乱抓着手,啊啊呼救。
五个手下连忙护驾,也不看眼前是什么,手忙脚乱地拔出刀。冲着它胡乱挥砍了一阵儿。
待到那东西腾地一声离开,众人定睛一看。
原来那是一只已经飞远了的黑颈鹤。
“别管我,接着划!”主帅惊魂未定,没好气地冲手下军校挥了挥手。
此时的船只,继续往前划进。
马顺宛如一只惊弓之鸟。
他在船上,不断地猛地转身。
只见眼前四面的芦苇,好像四面的贼寇,缓缓地逼近他,缓缓地包围住了他。
那芦苇杆上重得低垂下来的芦花,就好像一张张敌人的面孔。都在看着他无声地诡笑。
这时,马顺发现,船忽然不动了。
他回头一看,顿时瞪大了双眼。
只见后面的船板上,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
五个军校,一个个不翼而飞。
马顺顿时被吓得慌不择路:
抬足向水面,自己不会水。
抬头望天空,自己不会飞。
继续呆船上,自己要变鬼。
正在马顺手舞足蹈之际,忽然间,芦花荡里,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里撒下天罗网,乌龟王八罩里边。
声音忽远,又忽近。就好像一只会飞的鬼魅一般。
马顺此时已被吓破了胆。手里的刀也不乱挥了,只呆若木鸡地站在原船。
这时,天罗网从天而降,在半空中应声而落。
照着马顺的头,就把呆立在船头的他,整个儿地罩进了渔网里。
下一瞬,他扑通一声,被渔网拉进了水底下。
马顺不会游泳。
一进水里,宛如猴子被烧红了屁股。拼了命地扑腾着双手,往水上爬。
好不容易,他两手扒到了船舷,马顺忽然感到,有一只草鞋踩到了自己的手背上。
这时,他的十个手指根部,顿时一起感受到一股凉意。
马顺头没有露出水面,可是他感受到了,那是自己的绣春刀。
下一瞬,那把锋可断金的长刀,在自己的十个指根上,忽然像拉锯一样地猛烈拉动起来。
这一锯,把马顺吓得啊啊惨叫,连连缩手。
水底里,把他的细腰给抱成了一圈儿的几人,趁机往下一拉。
马顺重新回到了水下喝水。
话说另一头,官军靠岸处。
此时已是二更时分,月明星稀。
官军们在南海子里纵横驰骋了一整天。很多也不管副将拍打,只顾呼呼大睡。
剩下的瞪直了双眼不睡觉,也是因为肚里欠了三顿饭,不允许睡觉。
“马大人怎么还没回来?”副将心疼地低头,吹着拍肿了的手掌,“再不回来,我的手都要废掉了。”
行军参谋躲在船舱里乘凉,望着夜空下窄狭的湖汊,喃喃道:“这场景,我怎么好像在哪本书里读到过啊。怎么这么熟悉呢……”
“什么书。”副将朝他翻了个白眼:“又显摆你比我们多读过两本破书了是么。”
两人正说话间,忽然漆黑夜里,自远处卷来了一股平地而起的大风。
那大风,大得怕人。直吹得飞沙走石,卷水摇天。
大风一起,将一众官军尽数吹醒。
他们揉着眼起身看时,个个大惊叫苦。
风势骤然加剧,一下子把缆船索刮断了大半。
参谋此时从船舱里猛地站出来。像碰见鬼一样,自言自语道:“我、我想起来了。是《水浒传》!”
“《水浒传》?是你刚才说的那本书吗。”
副将害怕这风把自己吹上天去,两手紧紧地抓住舱口:“那书怎么了,里面讲得啥?”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参谋不理会他。他瞪大了双眼,忽然失声叫道:“接下来,是火船!”
他话音刚落,芦苇荡畔,忽地射出一派火光来。
众人早已围拢住了参谋。此时一会儿看向火光,一会儿看看参谋。
官军的大船小船共一百余只,这一刻,都被大风刮得咣咣乱摇,踩踏不住。
待到大风将火光吹到船队面前,官军们欲哭无泪地相觑叫道:“火船!果然!”
只见那是一簇小船,上面满满堆着芦荻柴草。上蹿的火苗烧得噼啪作响,顺着风向直扑过来。
副将看着船前扑面而来的祝融火神,吓得抱紧了旁边的参谋:“军师,幸好你读得书多!那你快告诉我们,接下来,主角用了什么妙策破解了它啊?”
参谋冷着脸,转头看向他:“……谁告诉你我们是主角了?这本书的主角是贼寇。”
副将啊地一声怪叫:“你你,你都看的什么破书啊,主角是贼寇!”
他顿了一顿,忽然一脸死灰地看向参谋,问道:“那……那么,那本书里,我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啊。”
参谋失魂落魄地低声喃喃道:“……‘大半下水里去死,小半都搠杀在烂泥里’。”
副将两手松开了他。登时双腿一僵,吓晕了过去。
大小一百多只船只,聚拢堵塞在一处。港汊狭窄逼仄,无可回避。
水声不时作响,原来火船水底下有人。
他们推拥着船,顺着大船小船的隙空,钻进了船队里。火船们顿时一烧而起。
火舌熊熊,随风起舞。
官军们纷纷爬下船,连滚带爬,跳进了湖面边一小块一小块的湿地里。
只见干岸上,大丛大丛的芦苇被随风引燃起来;水面上,整支船队的遗骸也在大火连绵。
烧得黑脸焦发的官军们,发出哀嚎连连,就这样被围困在了烂泥地之中。
却说此时,三海子里的一座湖心岛。
马顺被捆成一个粽子,丢在船舱里已多时。
浑浑惚惚地合着眼。突然之间,他感到伸进一只手,一把捏住了他脑门上的凸起,把他往外拉。
他被那人扛到了肩头,哼着歌往前走。
走到了一处树荫下,他被一把丢下了尘土里。
马顺在地上蛄蛹着,重重地往外咳进了肺的尘土。
他知道江湖的规矩。南海子贼寇的贼首就在眼前,他不敢抬头看,紧闭着双眼哀叫道:
“大王、大王饶命!”
“睁开眼睛。”平静的声音里略带得意。
马顺闻言,含泪哀嚎道:“大王,小人不敢看——”
说完,他像一条大蚕一样,在地面上拼命蠕动着,把身体调整成了背对大王的姿势。
那声音也终于不耐地叫道:“我叫你睁开眼,看着我!”
地上的马顺听着提高调门的声音,满心疑惑。他突然感到这声音有点熟悉。
他一扭头,只见树荫底下,一把交椅两边,各站着捂嘴偷乐的黄懋松和齐钰。两人后边,都围拢着成群的海户在看热闹。
他再定眼看向正中的交椅,突然发现翘着二郎腿、坐在交椅上的,正是当今的大明天子,自己的皇爷!
马顺大张着嘴愕愕了半日,终于脑子转过弯儿来,反应了过来。
他身子一拱一拱地上前,费了吃奶的劲儿,半天终于拱到了皇帝的脚下。
抬起了头,望向面前的皇帝,脸上已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陛下,难怪您失踪了这么多天。原来这伙贼寇,竟如此胆大包天,连您都敢绑架啊陛下!”马指挥终于找到出口,以来宣泄今日一天以来所受的委屈。
他的头和皇帝的腿彼此缠斗着,哭得皇帝湿了半裤子:“我们君臣今日,同罹此难啊!”
祁镇终于忍无可忍,一脚蹬远了马顺纠缠不休的头:“谁和你同罹此难?”
接着,祁镇变了脸,嘿嘿一笑道:“马顺?你这小子倒机灵,劝进是吧?刚才还大王大王呢,这再一张嘴,就改称陛下了——”
他回过头,环视了一圈儿自己的手下:“你们听见他叫我什么了么?都给我学着点儿啊!”
“看你如此乖觉,我们这番,就不要你的耳朵做表证了。带上你的虾兵蟹将,快滚回去吧!”
马顺闻言,转头一看。只看旁边海户们的手底下,还押着一二十个躺着的粽子。里面有自己两番派出去探路的强手,还有刚才自己船上失踪的那五个军校。
他给祁镇重重地磕了几个头,带着自己的粽子军团,灰溜溜地就要走。
“慢着。”身后的祁钰叫住他,“你们官兵,经过我们的这几番反击,死伤情况如何啊?”
马顺回过身,弓身讪笑道:“多亏了大王和您们所率的义师霹雳手段、菩萨心肠。不愿与我等虾兵蟹将正面对决、多加屠戮,只用了牛羊、山熊、滚木等物,对我们略施威吓惩诫。”
“我刚才把他们清点了一遍,我们之中只有轻伤的,或者中伤的,应该没有伤重而死的。”马指挥面露起难色,道,“不过,我被抓——携来此处之后,他们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祁钰松了口气,道:“他们的问题不大。溺水的都被我们给捞出来了,现在全躺在停靠处的烂泥里。你去那儿,把他们也一并带回京吧。”
马顺恭身,应喏了声。
他还是对刚才祁镇的话半信半疑,边走,边一步三回头地回望着祁镇。
“还不走!”黄懋松猛地朝他撵了几步,“刚才我们是用刀背锯你的手,你再这样,我们可要用刀刃啦!”
马顺这才撒开腿就跑。
他身后,远远传来祁镇的喊声:“告诉太皇太后娘娘,自己的身体要紧,先别管南海子的事儿了!还有,叫她别老操心儿孙辈的婚事啦——”
***************************************
皇帝和郕王找到了,但是他俩已在南海子里落草为寇。
也不知道太皇太后知道了,是会喜,还是会更气?
青乔第一次入宫,随人走在长长的甬道里。
她心中琢磨着:太后如今的身体情况,可来不得火上浇油……要不然过几天,等太后心情好些了,再告诉她吧?
穿过了一道道红墙青瓦。
她被宫女引领着,转身进了院门,来到张太后的居所仁寿宫。
进入寝殿,张太后正靠坐在卧榻之上,青乔给她恭行了礼。
床帷边的宫女回身,给青乔搬来了把独屏背。
青乔在御榻侧边坐下。
待张太后把手腕在桌几的脉枕上放好,青乔搭上她的脉,屏息凝神。
张太后靠着引枕,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青乔的余光感受到了,心里生出点忐忑。
号着张太后的脉息,青乔的心里一沉。
“杭大夫,我的病怎么样?”
青乔一时,不知该怎么措辞。
张太后抚胸嗽了几声,点点头:“好,我已明白了。”
青乔沉默了会儿:“娘娘,您是想得开的人——毕竟……人寿终有尽。”
“您的情况还属较好,我现给您开一副方子吧。”她把脉枕和素帕收起来。
“不必再强加人力了,杭大夫。”张太后摇了摇头,笑道。
“所谓命数天定。既然您这样的神医都对我无能为力,那看来,老天已经把我的命数定到这儿了。”
青乔打开药箱的手顿了下。
神医?她听出了这话里有蹊跷。
再一想到,张太后对自己态度大转,此番竟然让自己来给她诊视。
她心中一动:是不是自己现在坦白,都已经多余了?
青乔拉开椅子,后退了几步,敛起裙对张太后跪陈道:
“民女有一事相禀,乞请娘娘恕罪。”
她顿了顿,道:“之前,民女在您面前撒了谎。其实,贤妃娘娘她……并没有选我为郕王次妃。”
“哦?是这样么?”张太后的声音里只有惊,没有怒。
她喃喃道:“我还在心里纳闷,贤妃的眼光,怎么突然变得这样好了呢。”
青乔惊讶地抬起头。她还以为,张太后会回一句,“我早就知道了”。
“起来吧,饶你无罪。”张太后对她抬了下手,笑眯眯地道:“不光饶你无罪。贤妃她没选中你,今日我选中你。”
对方听到后句话,身子一僵。她应声,坐回到椅子。
“我明白了。”张太后拊掌笑道,“所以之前太医院抢你的功,你不说,是为了留待今日在我面前陈罪的时候一起说,想以功免罪?”
“抢我的功?”青乔拉了拉椅子,明知故问道,“什么意思?”
“什么什么意思?”张太后愣住了,“你还在装糊涂呢!我早就知道了,是你医活了祁钰,可太医院却上报说是他们。”
青乔讪笑了下,道:“娘娘是如何得知?”
张太后抱着胳膊,道:“我遣人去太医院了,得知你被他们看起来了。可你在那儿住了几天,见不着郕王,也不回家,我就知道你有猫腻。等我派的人往官署的正厅里一看,呵,檐柱上,留着脚印子,房梁上,还留着脚印子。敢情这大内太医院出了贼了,而且这贼,还是个惯犯啊。”
“……还是娘娘明察秋毫。”
张太后纳罕道:“我原本以为,你是被选为王妃,不在乎这份功劳了,可是你陈罪自己没被选为王妃。然后我以为你是想在承罪的时候带上这份功劳,在我面前功过相抵,可是我都说破了,你还在装糊涂。明明是一件功,你干嘛要隐瞒呢?”
青乔笑道:“其实是太医院的老大夫们要我隐瞒的。他们苦苦央求我,说如果如实上报,说他们曾把我看管起来,不让我给郕王看病,怕您降罪。如果上报说成他们准我给郕王看病、医好了他,怕看管下人告发,说他们一直都把我看管起来。所以最后上报的是他们医醒了郕王。”
张太后摇头叹道:“这帮老家伙!治不好病人,医术荒疏,还治不好下人,医德也无半点。”
“劳您,推我出去走走吧。”
宫女们左右搀着张太后起身,下榻,扶着她坐上了一辆素舆。
青乔小心推着轻便的素舆,和张太后一起走出了敞开的殿门。
她们下了侧边宫陛,走在殿下。
一转车,走进入寝宫旁周围郁郁苍苍的林荫路里。
“贤妃她——不是都已经默认了么。你为什么还要跑过来跟我坦白,她没选你做郕王妃的事呢?”张太后仰起头,望着空中一片片忽亮忽暗的桧柏叶,谑笑着道,“难道你不想做王妃?”
青乔低头沉吟了半晌,开口道:“是,娘娘。民女的确不想,也不敢去做一个王妃。”
张太后讶然地回头,看向青乔。
“不管你是不敢,还是不想,”半晌,她回过头,“都无济于事啦。反正,现在玉牒上,已经有你的名字了。”
青乔手推着舆,疑惑地看着张太后:“玉牒,那是什么意思?”
“就是皇室宗谱。如今,就算你不想做王妃,从玉牒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你也是与皇家有过一段姻事了的人了。”对方看她,轻笑道。
“……为什么我明明还没成婚,您就已把我的名字写到玉牒里去了!”青乔立住了,突然大急道。
“因为——我选中你了啊。万一我活着的时候,祁钰一直拒婚,那你们这门亲事不就泡汤了?”张太后得意地对她笑,“所以我要早早定下来,现在就把你的名字写上玉牒,反正以后不管我死了多少年,祁钰总归有一天是要完婚的。”
“不管你怎么想——你们此世,这一段的姻缘已经定下咯。”
张太后看着青乔欲哭无泪的表情,摸着她的头,道:“别哭了。要知道,孙太后甥女的名字,我到现在都没添上去呢。”
青乔在原地呆滞了良久,终于垂头丧气地道:“娘娘为什么要选中我?您相中了我哪点好,我改还不成么?”
张太后摇头,反问道:“那郕王他又有哪点不好啦。他将来是裂土为王的人物,长相俊俏也是京中少见。难道,是他的才情不行?”
她补道:“杭大夫你有所不知啊,京师里有多少公门侯府、诗书世家的待字千金,未谋其面,都对郕王念念不忘、心向往之呢。”
青乔咬了咬牙,道:“就算要背上一段姻史,我也决不当这个郕王妃!”
太后睁大了眼看她,眼眸中生出几分愠意:“你竟这般决绝?……究竟为何!”
青乔松开了握着舆柄的手,抬起目,回张太后道:“娘娘,因为民女不想做什么王妃。我此生所愿,就是去做一个游医,一边给千万人治病去疾,一边行走于天地水云之间。”
对方低下头,沉思了半晌。
忽然,她猛地回头,正看向青乔,冷笑道:
“杭大夫,你说的这话,压根站不住脚啊。”
张太后继道:“你为了救下郕王,在我面前谎称,你是被选定的郕王次妃。你是知道你冒了什么风险的。你说你的所愿就是行走于天地水云间,可是你为了他,很可能一辈子失去走出王府大门的自由。你说你此生只想去给千万人治病去疾,可你为了郕王,很可能要从此被迫中止,身为女子本就艰难、作为王妃更不可能的治病行医。”
青乔低着头,听着张太后的质疑,默然不语。
她心头忽然生起一种莫名的感觉,想起了祁钰之前在皎舍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他问她为什么放着大把的病人不救,在他身上用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它和张太后此时说的话,有点相似。
太后也不语半晌。
“除了医者仁心。”张太后静悄悄的一句话,忽然间问到青乔耳边。
“杭大夫,你对郕王,难道没生出一丝——爱慕之心么?”
青乔闻言,心头一惊:“民女,不敢。”
对方不言语了。
青乔抬起头,看着眼前幽静谧然的森森林木,四周只有萧萧然。
一股凉风忽然悄来,拂过她脸庞,她的心中随风泛起一阵惘然。
你敢说,你看他,只是在看待一个普通的病人吗?
风止息了。她心道:
当然不是。他曾救过你,你是要还他一命的。
青乔回过神来,重又推起素舆。
她和张太后默默地行走在小路上,走了半日。
良久,张太后背着身,叹了一口气,静静地道:“如果你当真不愿我定的这桩婚事,那你就得留在京师,别想走喽。”
青乔放缓了推素舆的手:
“您此话何意,娘娘?”
这时,对向小路上,一队宫女各端着浣盆,迎面走过来。
张太后回头,冲青乔招了招手。把口附到她耳畔,轻道:
“你杀了你叔和你伯的事,难道真以为天衣无缝么?”
声音传到了她的耳朵里,青乔顿时惊呆了,整个身子都如冻僵住。
她僵硬地转过头。宫女从她的右手边,一个接一个地贴身穿过,恍若未闻。
“娘娘,您……在说什么?”
张太后目送着宫女一个个离去了。终于开口道:“那个宛平贪官,平时遇到百姓的案子惰怠疏懒,可遇到钦使的案子时,却又精明能干起来。他派仵作,在你叔父伯父两具尸首上提取到了生附子,又从堂案的桌脚里,摸出了一点久存的纸灰,里面有生半夏。”
她忽然伸手,摸住了青乔推素舆的手,抬目看着青乔笑道:“你即将成为郕王次妃的人,我怎么可能不把你的身世底细调查清楚吗?”
张太后低头看了眼她的纤手,又得意地看她道:“说起来,杭大夫,你真是古怪啊。杀人也不用毒药,就只用中药材。你是怕毒药,污了自己的手么。”
青乔呆立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虽然你的叔父伯父死有余辜,但是也应该交由大明律裁决。你在宛平衙署告不灵,可以去顺天府,再不然就来大理寺嘛。你这样对亲叔亲伯动用私刑,不就是在啪啪打我这个临朝秉政太后的脸吗?我大明,还是有王法的,所以我就只能忍痛,将你依法处理了?”
“当然,”张太后转回了头,慢条斯理地道,“如果你成了郕王妃,也就是我的孙媳,那就另当别论咯。”
青乔沉默了半晌,终于低声地道:“娘娘,你想要我做的,就是去当郕王妃么?”
“我们现在,在这件事上,再这么争来争去也没用。另一个当事人不在这儿。”张太后不答青乔,只叹了口气,低声喃喃道,“不过,我病重的时候,郕王是会回来的。我还算了解他,我现在这情况他离我而去,他心里肯定已怀愧疚了。我们就且等到那时候,看他怎么说吧。”
“如果他拒绝成婚,那我就只能对你依法从事了……你的命运,就交由郕王去决定吧。”见对方无言,张太后伸手转着素舆的轮,把车缓缓调转了方向。忽然她抬头,想起一事,“对了,郕王回来之时,你当然可以选择对他说什么。就看你是劝他完婚,还是劝他拒婚了?”
她背后的青乔目瞪口呆:张太后这是又给自己拉了一个逼婚的助手。怎么一转眼之间,你就从一个坚拒这桩婚事之人,变成了一个势必要苦求这桩婚事之人?
她自行推着车慢慢回去,抛给了后面一句话:
“当然,你也可以把我刚才所说,当成是一通吓唬你的瞎话。”
张太后忽然回过头,看着眼神呆呆的青乔,莞尔一笑:
“还愣在那儿做什么?天晚了,我们该回宫了。”
偏偏此际,京畿之内、皇家苑囿,南海子围场,竟在天子脚下被一群贱民海户们占领。
张太皇太后震怒。
诏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率三千京营官军荡平之。
推倒神像的第三天,官军至。
镇钰、黄懋松等人掩埋完晾鹰台上的尸首,回到海户屋里正歇口气。
忽然,一人慌慌张张地推门进来:“不好了,大事不好啦,官兵来啦!”
南海子好汉早已派人守住四门。众人定睛看时,这人正是负责东红门的哨兵。
黄懋松大惊,腾地从床上坐起来:“这么快。”
“在哪儿,到门口了?”
“大家伙,快抄家伙哇!”
哨兵弯着腰呼呼喘了阵气,伸出手连连摆起来:“没、没,到东门口了。”
海户们大松了一口气,纷纷坐回通铺上。
黄懋松左右看着合眼擦汗的众人:“不是——你们躺下是什么意思?”
众人诈尸一样地蹬起身来。
“来了兵马无数,不对,没有马。”
哨兵连连拍嘴:“不对,有马!他们正在马驹桥镇休整呢。”
黄懋松焦望祁钰道:“齐钰兄,你有何妙策?”
对方低下头,沉吟片刻,露出笑容:“有了!”
“你们几位是良牧署的吧?快快通知你们同署的,和他们,把圈里的牛羊啊,驴骡啊,都赶过来!”
那几位也听过诸葛亮戏文,知道这时候不宜发问。于是齐声领命道:“遵命!”
过了半晌,镇钰黄三人站在海户屯前的空旷晒场,迎来了浩浩荡荡的五千余头六畜。
祁钰挡了挡飞扬四方的尘土,大手一挥:“我的计策是,利用这些牛、羊、马,驴、骡、鹿,重摆战国田单火牛阵[1]!”
见良牧署众养户张口不解,祁钰娓娓地给他们讲述了一阵复全齐的故事。
“什么,要缚苇灌油,然后烧牛尾巴?”
“正是如此。”
众养户听了,都难为地蹲了下来,拧着脖子委屈地说:“那不行!这可都是我们一把屎一把尿,不是,一把草一瓢水拉扯大的。一把火烧死,我们心疼!”
旁边几个海户取笑道:“说得跟你宝贝闺女似的。放心吧——死不了的。”
养户们猛地齐站起来:“那也不行啊。烧焦了皮,肉质、口感就差一大截了!”
忽然,一个养户眼睛一亮,就往海户屋里跑:“你们等等!”
少顷,他钻出屋亮相,双手高举三四盘整万响的鞭炮:“里面还有大批大批的呢!多得我都怕把这房子给炸了。”
旁边海户睁眼一看,站起来急道:“你偷拿我们的鞭炮干什么!”
养户荡着手中的鞭炮,道:“把这挂牛马的脖子上,临阵一点,岂不妙哉?”
海户们跺起脚来,看着祁钰道:“不行,二头领!这鞭炮是我们几个人凑了多年私房钱,这才大批购置回来的,为的是今晚的聚义庆功宴啊。你,给我放回去!”
黄懋松清清嗓子,从容地走到对峙两方的中间,按住两边的肩膀:
“行了,我听明白了。这牛尾巴——当然是不能烧的,要不然过年时您的供品肉质就不鲜美了。
还有这鞭炮——当然也是不能点的,要不,清明时儿女给您上坟时,都听不到个响啦。”
说完,他松开手,拍了拍走开:“行,搞定。都别吵啦!”
话音落地,养户和海户俱是举头一愣。
突然,他们反应过来。
回头蹲到牛马的屁股下,点火折子的点火折子,缠鞭炮的缠鞭炮。
祁钰走了过来,摇头笑道:“算啦,还是用鞭炮吧。为了肉质鲜美咯。”
就在众人纷纷给牛头马颈缠上鞭炮时,祁钰高举一手:
“且慢!蕃育署的停下手——你们去,把署里的鸡鹅肥鸭也赶过来。”
“为何?”
“为了——加强空中攻势。”
与此同时的东红门。
锦衣指挥马顺两手拄着绣春刀,昂然雄立在一块高石上,检阅仪仗。
朝阳之下,帅旗猎猎,盔明甲亮。
三千虎夫军纪井然,挨个穿过只有三人宽的苑门,在入门不远的旷原上排兵列阵。
旁边,行军参谋抬手眯了眼进度,拱手道:“大人,我军的行进速度略慢啊。不如我们把这门拆了吧?”
马顺伸腿,给了他一脚:“你个狗头军师!我们此行没带搭车,没带撞木,难道要靠我们这三千号人,把门给撞倒啊。”
正在此时,他回过头,听到远处一个方向上,隐隐传响。
那里高高的地平线上,荡起了一层盈天的烟尘,飞扬得滚滚不绝。
马顺见状,如临大敌,拔出刀来,冲身后大喊道:“弟兄们,做好迎击准备!”
待到烟尘四散,只见从烟气里钻出来的,是一匹匹马、一头头牛。
马顺高举的刀僵住了。
所有进到门内列阵的官军,此时都瞪大了双眼,鸦雀无声地望着前方的牛羊从高而下,越翻越多。
烟雾终于散尽。
官军和马顺只见眼前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看不出有几千还是上万。
在大群老实牛羊的旁边,还有阵容较矮的鸡鸭鹅群,发出沸反盈天的咯呱声,半扑腾半摇走地随军出征。
在牛羊牲口的末尾,有十几个人影,挥着长鞭,往着它们往东红门的方向缓缓而来。
行军参谋看到眼前一幕,咂舌不已。
他摇摇石上主帅的袖口:“马大人,这——这是什么情况啊?”
马顺摸着下巴思忖。良久他眯眼点头道:“嗯——我懂了。反贼们,这是在效仿弦高。别说,这伙山贼还挺有文化的。”
他猛然抬起头:“可是,他们就算已有所准备又如何!我们王师征伐,不搞偷袭。就是要浩浩荡荡,与其正面对决,然后碾平之!”
主帅大手向后一挥:“给我架弓,准备射箭!”
此时,牛羊已走到半坡了。
忽然,马顺抬手眺起姗姗而来的牛群羊群,察觉到有点不对。
他眼眯成了两条缝,将其仔细观察了再三。猛地举起手:“不对!”
“将士们住手,别射,莫误伤了良民!”
几枝箭已刷刷窜了出去,落在不远草地上。剩下的弓弩手连忙收手。
“大人,良民?”行军参谋大张嘴,探头道。
“没错,这是来向我们投诚的。”马顺给他指点着越来越近的牲口群,“你看,他们为表诚意,把贼寇的给养都给我们尽数偷来了。这是牛羊,那是鸡鸭,有禽还有畜,丰盛!”
“可您刚才不是说,他们这是在效弦高退秦师[2]之举么?”
“哎呀,刚才离得远!”马顺一脸不耐,把住了参谋的脖子,掰开他的眼睛往前看:“你没看到,最后那排牛羊脖子上挂的什么,那不是鞭炮么!”
“可他们给牛羊挂上鞭炮,是属何意啊?”参谋揉了揉发疼的眼皮,懵然问道。
“嗐呀!干脆咱俩掉个个儿,我来当行军参谋算了!”马顺捂脸道。
“当然是以鞭炮来喜迎王师呗。可见贼寇裹挟良民百姓,不得人心之甚!”
此时,牲口已经近前。
牛羊鸡鸭群密密麻麻,把整齐列阵的官军围得水泄不通,在门墙之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
合奏之中有低沉声,有高亢声,聒噪个不断。
“可他们怎么站在那儿,不过来啊?”行军参谋望着十几个牧民站在牲口群的最后面,弱弱地附首问主帅。
马顺搔搔头,回头望了望东红门口,还正鱼贯而入的官军:“可能他们是知道我们军纪严肃,怕打扰了我们布阵。”
于是他冲着一排的牧民挥了挥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牧户们冲着他咧嘴,回了回笑。他们面面相觑,想到了齐钰的阵前交代——“等官兵一个不落地进了红门,你们再进攻。这叫做半渡而击!”
主帅回过头,站在高石上,开始挥着刀,喊着号子,催促官军加快进门节奏。
等到三千京营官军列阵完毕,旌旗甲胄,齐刷刷亮相于日光云霞之下,马顺回过头看牧户。
果然,十几个牧户见红门外无人再进,抬起手,纷纷拱手道:
“喜迎王师降临——”
马顺眯眼回笑,低头回礼,正想说几句官场话回敬回敬。
忽然,只见前面站成一排的牧户,行完了礼,就往身上各处捞摸着什么。
然后他们左顾右盼一番后,纷纷弯下腰。拿着手里的火摺子,就往最外围的一群牛羊鸡鸭身上伸去,依次点上了挂在它们脖子上的鞭炮。
伴随着劈里啪啦的爆竹声,马顺这才反应过来,伸手指着这群牧户:“你们想干什么?!”
牧户却都像耳朵失聪一般,对他不加理会,低着头我行我素。
伴随着脖间劈里啪啦的爆竹声,牛群吃痛地哞哞,羊群连片地咩咩,马嘶鸣着立起身、扬其蹄,麋鹿弯起锋长如枪的角,鸡群、鸭群、鹅群纷纷扑腾着翅膀,开始起飞,到了空中。
最外围的牲口嗷嗷地往里拱,拱势像一层海浪传导给下一层海浪。最后传递给了排头兵。
官军们看着一条线的排头兵们闷着头,就是到处乱冲。
可是不管它们冲向哪个方向,都是自己的方向。
他们脚下是万蹄,眼前是万角,空中是万爪。这攻势,一股轰轰隆隆的绝望气势排山倒海而来。
官军们从生下来,哪见过这场面,一个个小脸吓得煞白。
可看向高石上的马顺,张嘴不知呜哇着什么、手里不断乱挥的绣春刀,他们只好狠咽了咽唾沫,硬着头皮摆出一个巨大的半月形阵势。
他们一个个俯下头,紧握着枪柄,成千杆长枪也拉成了一条长长的线。一动不动,准备与敌牛来场刺刀战。
可对向的两条线刚刚相接,一个个官兵就接连被连枪带人,哇哇乱叫地挑翻到了半空中。
官军们这才明白什么叫螳臂当车。
纷纷丢下长枪,转身就拼命地往门口跑。
可他们手上刚丢了长枪,就长上了怎么甩都甩不掉、像焊在手上了的鸭嘴和鹅嘴,纷纷啊啊直叫。
突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之下,一座东红门被乱拱的官军们给挤塌了。
过了许久又许久,此处战场,终于安静了下来。
马顺躲在高石后面一动不动了好久。此时终于壮起胆子,扒着石头,露出头来。
烟尘散去,只见地上叠满了一大片无数的官军,都在捂着肚子、大腿、小腿、手,哎呦哎呦地不停哼哼着。
他战战兢兢站起身,回头一看。
只见可见的一线南海子边墙,都被牲口们给拱塌了,踏得平平如也。
远处尘扬上空,只见牛群还在前面追着逃亡不止的官军,哞哞怒吼。
马顺捏了捏自己的脸,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他又回过头,突然看到前面五丈远处,十几个牧户仍旧站在原处,。
他们一个个呆呆地看着眼前场景,叹为观止地张大了嘴,还在用手塞着耳朵。
顿时,马顺的怒火比天旺,趴下身,摸索到了自己的绣春刀。
“将士们,给我抓住他们!”
牧户们见一个将校抓着刀,冲着他们哇哇乱叫,连忙转身就走。
官军们一个个歪歪扭扭地站起来。
“射箭!”
一阵歪歪扭扭的箭雨射了过来。
牧户们连忙解开了背上的铁盾牌,一边举着,一边往前面的旷原跑。
与此同时的九龙山。
祁镇和六岁小童鬼鬼祟祟,摸到了山腰上。
在一层层树林的掩映之下,有一个可容人进的大山洞。
祁镇手捅了捅前面带路的小孩:“喂,这就是你说的有洞的熊,不是……有熊的洞。”
小孩猛回过头,伸出手指冲他嘘了一声:“可不是有熊……是有大熊,有中熊,有小熊,的洞。”
他们蹑手蹑脚到了洞前,都扒着洞口,拼命伸头往里张望。里面却黑乎乎的,看不到熊影。
两人都杵在原地,不敢往里动了。
良久,祁镇道:“哎小孩,你进去看看,熊在不在?我在洞口给你……放风。”
小孩头摇得像拨浪鼓:“还是我放风吧,我眼神好!熊要从外面过来,我立马招呼你撤退。你快进去看!”
祁镇呆立在原地。
小孩见他不动,一急,整个身子都推着祁镇往里走:“你快进去吧……再晚会儿,官兵都上来了!”
对方像石像一样,一步一挪,小孩推得很费劲。
祁镇急得满头汗,回头低声嘟囔道:“得你来!我目标太大,你不容易被发现!”
小孩松开胳膊抬起头,压低声音叫道:“得你来!我身板太小,你抗揍!”
祁镇扭过身,猛地一甩手,道:“是你发现这里有熊的!”
小孩闻言,冷脸,抱起臂,道:“你弟是让你来看熊在不在的!”
两人话不投机,于是开始你推我我推你,在洞口推推搡搡起来。
“好吧,我们一起上。”祁镇拉住小孩一起进。
“对了!有一招叫投石问路啊。”小孩手一拍祁镇,祁镇一哆嗦。
祁镇抱了一块大石头,小孩抱了一块小石头。
“一、二——”两个人前后晃悠着怀里的石头。
“三!”他们卯足了身上劲儿,两块石头一齐进洞。
“嗷——”洞里传出一声震怒的熊叫。
祁镇、小孩登时被吓掉了魂。手拉着手,头也不敢回,一头就跑进了树林。
另一边,重新集合的官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
在马顺的带领下,像叫花子一样的的官军灰头土脸,追着十几个牧户嗷嗷直叫地跑。
牧户不像官军,刚被牛角给顶了肺。
于是带着官军跑一阵子,停下来在前面等一阵子。
官军们气急败坏之下,跑红了眼,体力暴增,一路追着这些山贼追到了九龙山下。
牧户们跑到山下,冲后面勾了勾手,熟稔地摸着山路上了山。
官军咬了咬牙,也跟在他们屁股底下上了山。
上了山路之后,牧户们的身影神出鬼没,时隐时现。
十几个人每次都在官军即将追上的时候隐没,每次都在官军眼看就要放弃的时候出现。
两千号人被如此折腾,恨不得立时跳下山崖去。
就这样他们爬到了半山腰。
忽然,牧户不走山路了。转头往旁边的树林子里一钻,不见影儿了。
官军们气喘吁吁地跟上来,也拨弄着林子往里追。
走没多远,他们赫然发现一个大石洞现在眼前。
官军们交头接耳:“……是不是溜进这里面去了?”
马顺喘定了气,挥刀指洞,声音嘶哑地低喊道:“这定是贼寇老巢。将士们,都给我进去!”
无人应声。
他回过头,只见官军们个个脸色苍白。马顺的目光落到一人的脸上,一人就若无其事地挪走开眼神。
他转头发现了想要躲远的行军参谋,一把把他揪了回来:
“你往哪儿走,给我进去!”
参谋突然一屁股坐倒在地,抱住了右靴:“啊呦,我的脚!刚才被马蹄子给踩断了!”
马顺张张嘴,说不出话来。
忽然,他一提腿,精准地踩中了参谋的左脚,然后用力地往旁拧了一拧。
伴随着更加真切的惨叫声,马顺回头:“让你见识见识——真正的马蹄子!”
他啐了一口,提起刀,就要大步闯进洞去。
忽然,树林里跑出来两个人。站到了他和官军的正前方。
他定睛一看,只见那二人手里,各拿着一挂鞭炮。
马顺顿了一顿,忽然仰起头,哈哈大笑起来。
他挥指正指向二人,得意而视:“小小山贼,还想故技重施?不过可惜,你们的牛羊现在已经跑光了!”
祁镇和小孩对视了一眼,看他道:“嗯对,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牛羊了。不过,我们还有熊!”
说完,他们卯足了身上劲儿,两挂鞭炮一齐进洞。
然后一大一小,再次钻回了树林。
伴随着回声效果更好的山洞里鞭炮齐鸣,洞穴里接连传出一连串声熊叫,而且声音更加震怒。
官军们听到鞭炮声,本就条件反射,抽腿想走。
下一瞬,只见洞穴里奔声隆隆。一群大熊、中熊和特大号的熊齐齐跑出洞,直奔官军们的面门而来。
官军们均被这一幕吓得魂丢魄散,抛下马顺,就往山下落荒而跑。
山顶上,除了被吩咐在海户屯里藏好的老弱妇孺外,南海子里的其余五百多人都聚拢在这儿。
“果然有熊哇!”
众人听到山腰处传来一声声振聋发聩的熊叫声,如同听到了号令。
海户们纷纷上前,正要把从山顶建起的圆木装置给拆掉。
“等一等,”祁钰笑道,“浇上几桶油先。”
于是,在淋上十来桶照明用的火油后,几千上万根圆木土崩瓦解,势如洪水决堤、猛虎下山,从山顶上轰隆隆地滚下山来。
响声所到之处,不断传来熊的咆哮和人的哀嚎。
声音止息后,黄懋松拍了拍祁钰的肩头,用十分膺服的眼神看着他笑:“齐钰哥,你用了牛羊,用了鸡鸭,用了狗熊,用了圆木。接下来,你还要用什么?”
“暂时保密。”祁钰冲他眨巴了下眼,“齐某自有妙策。走,我们去三海子。”
海户们好奇但都不敢发问,只齐声说了句“得令”,就纷纷沿着另一条小路往山下走。
九龙山下,马顺的头磕得像寿星,铁青着脸,清点着官军人数。
溃散之下,如今能动的只剩下了八百余人。
行军参谋则成了铁拐李。
他瘸着腿走到马顺面前,拱了拱手:“马大人,经此一役,我军已无力再战啊。小人的建议是,我们撤吧。出去后,我们向太皇太后请旨,增调军队,再回来一报今日之仇……”
马顺双手捂着脸:“那你说,我向太皇太后怎么回报?就说我们遭遇了十几个牧民,然后丢盔弃甲,大败至此?”
“你听听这话像话吗?!”他双手握拳,睁眼瞪向参谋,“我们三千京营军,难道人还不够多,兵还不够强吗?”
参谋被他瞪得脸发白,低头啐了一口:“都怪贼寇太狡猾!”
“兵者,诡道也。”马顺摇了摇头,“怪我们!怎么能怪他们?”
“可是,”他端起下巴道,“向来诡计,是只能使用一次的。所以只能使用诡计的人,是危险的。”
参谋由衷赞叹道:“大人这话,深奥。”
马顺白了参谋一眼:“我的意思是说,在我看来,贼寇如今恰恰到了黔驴技穷的境地了。”
他抬头,扫视了一遍剩余的八百壮士,从他们的眼神里没有获得几双认同。
马顺怀里抱着刀,在军阵前来回踱步:“将士们,你们没发现吗?这伙贼寇,怕我们。他们怕和我们正面对决,从来不敢在我们跟前露面。因为他们一露面,就会在我王师面前一触即溃。”
看着将士们有些被自己说动了,马顺停下脚步,站正:
“正所谓骄兵必败,说的是他们;哀兵必胜,说的是我们。走,跟我继续围剿反贼!”
官军一整低迷士气。封锁四门,气势汹汹散到各海户屯里去搜捕。可是所到之处,间间空房,人去屋空,一个人影儿也看不到。
他们来到上林苑署,终于解救下了被挟持两三天的衙署官员。
马顺盘问了海户情况,欣喜获知:这些造反海户没有一刀一枪,最致命的武器竟然只是铁锹和钉耙。而且海户中去除了老病妇孺,只有五百余是丁壮。
他一改沮丧心情:八百精兵对五百弱民,优势在吾。
经过在苑内一下午的拉网搜捕,官军发现,整个南海子如今已空无一人。只余下占亩最广、分为三片水面的三海子,未曾搜查占领。
“如今贼寇是作茧自缚,我军却是瓮中捉鳖——”马顺若有所思地拍了拍额,忽然“啊呦”一声,疼得他倒吸了一口凉气。
官军们奔赴三海子,来到船坞。
只见船坞里泊着一百多只大小船只,有撑的、有摇的,安然无动。
站在埠头的马顺,看向身后的参谋和官军,得意地道:“大人我所言不虚吧?他们一千余人,宁肯下水游进海子里,都不敢来船坞这边来拿船。可见贼寇畏我如虎。”
于是,他点出两百不会水的:“你们两百兵,负责去三海子沿岸围起来。把它包围,要似铁桶一般!”
官兵们领了命,退出了船埠。
马顺抬起头,缓缓扫视着埠前的这片三海子。
只见眼前,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到底是水面,还是白苇。
良久,他回过头,对官军道:“这海子港汊颇多,路径又杂,加上水荡坡塘,不知深浅。贼寇们都是在此久居,水性熟,地形也熟,我们若是分兵前往,正中他们下怀。剩下的五百人,我们全部下船进发,不可有一人脱队。”
剩下的五百官军皆懂水性。得了令,都下到船坞,纷纷成群地跳上船。
马顺带头,率着大小百船,浩浩荡荡地,向着海子水面,摇船进发。
大军所到之处,一路上,但遇埠头,便遣人下水游去。将埠内船只,尽数夺了。
船队规模越划越大。向着湖泊深处,摇船行进。
行不到四五里水面,忽只听得芦花荡里,有人吟歌。
众人且住了船听,那歌道:
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
虽然生得泼皮身,杀贼原来不杀人。
马顺和官军们听了,皆吃一惊。
只见远远处一个人,独棹一只小船,肩上挑着条笔管枪,唱着过来。
上林苑监正看仔细了,战兢地指他道,“这个正是贼首黄懋松。”
马顺把手一招,官军并力摇橹,挺着手中刀枪,迎向前去。
他拔出刀来,指着来人的鼻子,骂道:“你这小贼,十分胆大!读了本《水浒》,就竟敢依样学样,造起反来。你当你是活阎罗阮小七么!”
黄懋松闻言,仰头哈哈大笑。
笑完后,他轻摇着手指道:“大人,我不是阮小七,我叫黄懋松。这里也不是石碣村,而是南海子。”
他悠哉地摇着桨,在官军前方两三丈处游来荡去,得意地道:“这海子,是我们祖辈的基业,他们世代流血流汗的地方。以前不论,以后这里就归我们了,皇帝老儿以后再想打猎,就让他去别处打吧。大人回去就这样回禀太皇太后娘娘,看这块地她让不让我们占吧。如若不让占,京城离这里也就四五十里地,我们可去占紫禁城——”
马顺身后的弓弩手们,早已隐没着悄悄拉弓搭弦。不待他把话说完,就齐齐放箭。
黄懋松见箭飞来,拿下笔管枪,在船上一点。那船便使个转来,往小港汊里左支右串。
马顺一声喊,官军们也口中跟着叫喊,摇着橹追撵上去。
黄懋松飞也似地摇着船槽,口中打着唿哨,串着小港只顾走。
忽然,只一瞬,人就没影了。
官军又行不到两条港汊,只听得芦苇港里,又有人打了个唿哨。
官军们把船一字摆开,远远眺去,只见前面又荡来了一条船,船头立着一个人。
划近几丈水,也放歌道:
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朱重八。
马顺等官军听了,又吃了一惊。
只见来人上身穿了件短打竖褐,腿着短袴裤,胸脯处隐约露出一道道可怖的剜疤。
一个监工太监眼尖,附耳马顺道:“这个便是贼寇智囊齐钰!”
马顺喝问来人道:“你这厮,是哪里来的亡命之徒?竟敢闯进我这皇家上林,哄诱无知良民,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占山为王。还有,朱重八这三个字,是你叫的么!”
祁钰听完,笑嘻嘻地道:“大人,您管得挺宽!”
他话音未落,一阵箭雨就齐刷刷袭来。
祁钰弯腰躲着箭。松开了船桨,一个猛子钻进了水面里。
官军们划到跟前,水面的波都已散尽了。
官军们追着水下的响动声,一直走。
船队越走,港汊越是狭窄起来,
忽然,马顺抬手道:“停下!不要再深入了,切莫中了贼寇奸计!”
他命手下船只调转方向,都去旱地岸边靠泊下来,暂且不走。
随后,马顺挑出了四五个平时精干的手下。
手下上了两只船,前去探路。
他们一去就是将近整个时辰,无人回报。
参谋望向主帅铁青的脸色,不敢作声。
马顺又点出了七八个强手,让他们分乘四只船,再去侦敌。
过了一个多时辰,四条船又是一去不回。
马顺心中怒道:这些人定是遭了歹人毒手。如此添油战法,可怎么成!
他抬起头,眼看天色已将晚。
他低眼,咬着牙道:“反正此趟交不了差,回去也是死!”
“我倒要看看,这些贼寇究竟是长着七颗头,还是八只脚!”
他踏上一只轻便小船,又叫上五个得力手下。各拿了趁手的兵刃,上了船。
马顺伸靴站在船头上,向着芦花荡,摇起划揪而去。
此时已是日渐西斜。
小船划了有四五里水面,周围无有动静。船上众人也静默无声。
忽然,军校驾船,行入了大片大片的芦花丛中。
宛若禁地的一片水域里,寂静得出奇,四周一点声响都听不到。
船行水荡,只听得桨起桨落的声音。
高大的芦荻丛生密布,遮蔽起了西沉的落日。
船只越是行进,越是深邃,宛若深入到了迷宫。
四下里,高密的芦苇开始随风摇动起来。
马顺不断地快移眼睛,扫视着一切风吹草动,开始绷紧了神经。
忽然,他的眼睛移到水面,看到了一条小腿,在水底里摇动着。
马顺猛地一激灵,刷地一声猛拔出刀。捅进水里,就开始乱戳乱砍起来。
随着血水四泛,一条半大儿的鲫鱼——翻着鱼肚白,浮出了水面。
船只继续徐徐行进。
只见他们目光所及,茫茫荡荡,都是高生的芦苇。
这时,身旁芦苇丛里,马顺忽然听到有人诡异的笑声。
马顺大怒,手抬刀。冲着眼前的高大芦苇,奋力挥砍起来。
芦叶纷飞如雪,在半空延宕了半晌,最终一片片地,飘落到了水面上。
突然,扑腾一声,一个什么东西从眼前苇丛里猛飞了出来。
那东西甫一出来,就一头直冲到马顺的面门前,对着他乱抓乱挠起来。
对方睁不开眼睛来,乱抓着手,啊啊呼救。
五个手下连忙护驾,也不看眼前是什么,手忙脚乱地拔出刀。冲着它胡乱挥砍了一阵儿。
待到那东西腾地一声离开,众人定睛一看。
原来那是一只已经飞远了的黑颈鹤。
“别管我,接着划!”主帅惊魂未定,没好气地冲手下军校挥了挥手。
此时的船只,继续往前划进。
马顺宛如一只惊弓之鸟。
他在船上,不断地猛地转身。
只见眼前四面的芦苇,好像四面的贼寇,缓缓地逼近他,缓缓地包围住了他。
那芦苇杆上重得低垂下来的芦花,就好像一张张敌人的面孔。都在看着他无声地诡笑。
这时,马顺发现,船忽然不动了。
他回头一看,顿时瞪大了双眼。
只见后面的船板上,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
五个军校,一个个不翼而飞。
马顺顿时被吓得慌不择路:
抬足向水面,自己不会水。
抬头望天空,自己不会飞。
继续呆船上,自己要变鬼。
正在马顺手舞足蹈之际,忽然间,芦花荡里,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
水里撒下天罗网,乌龟王八罩里边。
声音忽远,又忽近。就好像一只会飞的鬼魅一般。
马顺此时已被吓破了胆。手里的刀也不乱挥了,只呆若木鸡地站在原船。
这时,天罗网从天而降,在半空中应声而落。
照着马顺的头,就把呆立在船头的他,整个儿地罩进了渔网里。
下一瞬,他扑通一声,被渔网拉进了水底下。
马顺不会游泳。
一进水里,宛如猴子被烧红了屁股。拼了命地扑腾着双手,往水上爬。
好不容易,他两手扒到了船舷,马顺忽然感到,有一只草鞋踩到了自己的手背上。
这时,他的十个手指根部,顿时一起感受到一股凉意。
马顺头没有露出水面,可是他感受到了,那是自己的绣春刀。
下一瞬,那把锋可断金的长刀,在自己的十个指根上,忽然像拉锯一样地猛烈拉动起来。
这一锯,把马顺吓得啊啊惨叫,连连缩手。
水底里,把他的细腰给抱成了一圈儿的几人,趁机往下一拉。
马顺重新回到了水下喝水。
话说另一头,官军靠岸处。
此时已是二更时分,月明星稀。
官军们在南海子里纵横驰骋了一整天。很多也不管副将拍打,只顾呼呼大睡。
剩下的瞪直了双眼不睡觉,也是因为肚里欠了三顿饭,不允许睡觉。
“马大人怎么还没回来?”副将心疼地低头,吹着拍肿了的手掌,“再不回来,我的手都要废掉了。”
行军参谋躲在船舱里乘凉,望着夜空下窄狭的湖汊,喃喃道:“这场景,我怎么好像在哪本书里读到过啊。怎么这么熟悉呢……”
“什么书。”副将朝他翻了个白眼:“又显摆你比我们多读过两本破书了是么。”
两人正说话间,忽然漆黑夜里,自远处卷来了一股平地而起的大风。
那大风,大得怕人。直吹得飞沙走石,卷水摇天。
大风一起,将一众官军尽数吹醒。
他们揉着眼起身看时,个个大惊叫苦。
风势骤然加剧,一下子把缆船索刮断了大半。
参谋此时从船舱里猛地站出来。像碰见鬼一样,自言自语道:“我、我想起来了。是《水浒传》!”
“《水浒传》?是你刚才说的那本书吗。”
副将害怕这风把自己吹上天去,两手紧紧地抓住舱口:“那书怎么了,里面讲得啥?”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参谋不理会他。他瞪大了双眼,忽然失声叫道:“接下来,是火船!”
他话音刚落,芦苇荡畔,忽地射出一派火光来。
众人早已围拢住了参谋。此时一会儿看向火光,一会儿看看参谋。
官军的大船小船共一百余只,这一刻,都被大风刮得咣咣乱摇,踩踏不住。
待到大风将火光吹到船队面前,官军们欲哭无泪地相觑叫道:“火船!果然!”
只见那是一簇小船,上面满满堆着芦荻柴草。上蹿的火苗烧得噼啪作响,顺着风向直扑过来。
副将看着船前扑面而来的祝融火神,吓得抱紧了旁边的参谋:“军师,幸好你读得书多!那你快告诉我们,接下来,主角用了什么妙策破解了它啊?”
参谋冷着脸,转头看向他:“……谁告诉你我们是主角了?这本书的主角是贼寇。”
副将啊地一声怪叫:“你你,你都看的什么破书啊,主角是贼寇!”
他顿了一顿,忽然一脸死灰地看向参谋,问道:“那……那么,那本书里,我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啊。”
参谋失魂落魄地低声喃喃道:“……‘大半下水里去死,小半都搠杀在烂泥里’。”
副将两手松开了他。登时双腿一僵,吓晕了过去。
大小一百多只船只,聚拢堵塞在一处。港汊狭窄逼仄,无可回避。
水声不时作响,原来火船水底下有人。
他们推拥着船,顺着大船小船的隙空,钻进了船队里。火船们顿时一烧而起。
火舌熊熊,随风起舞。
官军们纷纷爬下船,连滚带爬,跳进了湖面边一小块一小块的湿地里。
只见干岸上,大丛大丛的芦苇被随风引燃起来;水面上,整支船队的遗骸也在大火连绵。
烧得黑脸焦发的官军们,发出哀嚎连连,就这样被围困在了烂泥地之中。
却说此时,三海子里的一座湖心岛。
马顺被捆成一个粽子,丢在船舱里已多时。
浑浑惚惚地合着眼。突然之间,他感到伸进一只手,一把捏住了他脑门上的凸起,把他往外拉。
他被那人扛到了肩头,哼着歌往前走。
走到了一处树荫下,他被一把丢下了尘土里。
马顺在地上蛄蛹着,重重地往外咳进了肺的尘土。
他知道江湖的规矩。南海子贼寇的贼首就在眼前,他不敢抬头看,紧闭着双眼哀叫道:
“大王、大王饶命!”
“睁开眼睛。”平静的声音里略带得意。
马顺闻言,含泪哀嚎道:“大王,小人不敢看——”
说完,他像一条大蚕一样,在地面上拼命蠕动着,把身体调整成了背对大王的姿势。
那声音也终于不耐地叫道:“我叫你睁开眼,看着我!”
地上的马顺听着提高调门的声音,满心疑惑。他突然感到这声音有点熟悉。
他一扭头,只见树荫底下,一把交椅两边,各站着捂嘴偷乐的黄懋松和齐钰。两人后边,都围拢着成群的海户在看热闹。
他再定眼看向正中的交椅,突然发现翘着二郎腿、坐在交椅上的,正是当今的大明天子,自己的皇爷!
马顺大张着嘴愕愕了半日,终于脑子转过弯儿来,反应了过来。
他身子一拱一拱地上前,费了吃奶的劲儿,半天终于拱到了皇帝的脚下。
抬起了头,望向面前的皇帝,脸上已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陛下,难怪您失踪了这么多天。原来这伙贼寇,竟如此胆大包天,连您都敢绑架啊陛下!”马指挥终于找到出口,以来宣泄今日一天以来所受的委屈。
他的头和皇帝的腿彼此缠斗着,哭得皇帝湿了半裤子:“我们君臣今日,同罹此难啊!”
祁镇终于忍无可忍,一脚蹬远了马顺纠缠不休的头:“谁和你同罹此难?”
接着,祁镇变了脸,嘿嘿一笑道:“马顺?你这小子倒机灵,劝进是吧?刚才还大王大王呢,这再一张嘴,就改称陛下了——”
他回过头,环视了一圈儿自己的手下:“你们听见他叫我什么了么?都给我学着点儿啊!”
“看你如此乖觉,我们这番,就不要你的耳朵做表证了。带上你的虾兵蟹将,快滚回去吧!”
马顺闻言,转头一看。只看旁边海户们的手底下,还押着一二十个躺着的粽子。里面有自己两番派出去探路的强手,还有刚才自己船上失踪的那五个军校。
他给祁镇重重地磕了几个头,带着自己的粽子军团,灰溜溜地就要走。
“慢着。”身后的祁钰叫住他,“你们官兵,经过我们的这几番反击,死伤情况如何啊?”
马顺回过身,弓身讪笑道:“多亏了大王和您们所率的义师霹雳手段、菩萨心肠。不愿与我等虾兵蟹将正面对决、多加屠戮,只用了牛羊、山熊、滚木等物,对我们略施威吓惩诫。”
“我刚才把他们清点了一遍,我们之中只有轻伤的,或者中伤的,应该没有伤重而死的。”马指挥面露起难色,道,“不过,我被抓——携来此处之后,他们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祁钰松了口气,道:“他们的问题不大。溺水的都被我们给捞出来了,现在全躺在停靠处的烂泥里。你去那儿,把他们也一并带回京吧。”
马顺恭身,应喏了声。
他还是对刚才祁镇的话半信半疑,边走,边一步三回头地回望着祁镇。
“还不走!”黄懋松猛地朝他撵了几步,“刚才我们是用刀背锯你的手,你再这样,我们可要用刀刃啦!”
马顺这才撒开腿就跑。
他身后,远远传来祁镇的喊声:“告诉太皇太后娘娘,自己的身体要紧,先别管南海子的事儿了!还有,叫她别老操心儿孙辈的婚事啦——”
***************************************
皇帝和郕王找到了,但是他俩已在南海子里落草为寇。
也不知道太皇太后知道了,是会喜,还是会更气?
青乔第一次入宫,随人走在长长的甬道里。
她心中琢磨着:太后如今的身体情况,可来不得火上浇油……要不然过几天,等太后心情好些了,再告诉她吧?
穿过了一道道红墙青瓦。
她被宫女引领着,转身进了院门,来到张太后的居所仁寿宫。
进入寝殿,张太后正靠坐在卧榻之上,青乔给她恭行了礼。
床帷边的宫女回身,给青乔搬来了把独屏背。
青乔在御榻侧边坐下。
待张太后把手腕在桌几的脉枕上放好,青乔搭上她的脉,屏息凝神。
张太后靠着引枕,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青乔的余光感受到了,心里生出点忐忑。
号着张太后的脉息,青乔的心里一沉。
“杭大夫,我的病怎么样?”
青乔一时,不知该怎么措辞。
张太后抚胸嗽了几声,点点头:“好,我已明白了。”
青乔沉默了会儿:“娘娘,您是想得开的人——毕竟……人寿终有尽。”
“您的情况还属较好,我现给您开一副方子吧。”她把脉枕和素帕收起来。
“不必再强加人力了,杭大夫。”张太后摇了摇头,笑道。
“所谓命数天定。既然您这样的神医都对我无能为力,那看来,老天已经把我的命数定到这儿了。”
青乔打开药箱的手顿了下。
神医?她听出了这话里有蹊跷。
再一想到,张太后对自己态度大转,此番竟然让自己来给她诊视。
她心中一动:是不是自己现在坦白,都已经多余了?
青乔拉开椅子,后退了几步,敛起裙对张太后跪陈道:
“民女有一事相禀,乞请娘娘恕罪。”
她顿了顿,道:“之前,民女在您面前撒了谎。其实,贤妃娘娘她……并没有选我为郕王次妃。”
“哦?是这样么?”张太后的声音里只有惊,没有怒。
她喃喃道:“我还在心里纳闷,贤妃的眼光,怎么突然变得这样好了呢。”
青乔惊讶地抬起头。她还以为,张太后会回一句,“我早就知道了”。
“起来吧,饶你无罪。”张太后对她抬了下手,笑眯眯地道:“不光饶你无罪。贤妃她没选中你,今日我选中你。”
对方听到后句话,身子一僵。她应声,坐回到椅子。
“我明白了。”张太后拊掌笑道,“所以之前太医院抢你的功,你不说,是为了留待今日在我面前陈罪的时候一起说,想以功免罪?”
“抢我的功?”青乔拉了拉椅子,明知故问道,“什么意思?”
“什么什么意思?”张太后愣住了,“你还在装糊涂呢!我早就知道了,是你医活了祁钰,可太医院却上报说是他们。”
青乔讪笑了下,道:“娘娘是如何得知?”
张太后抱着胳膊,道:“我遣人去太医院了,得知你被他们看起来了。可你在那儿住了几天,见不着郕王,也不回家,我就知道你有猫腻。等我派的人往官署的正厅里一看,呵,檐柱上,留着脚印子,房梁上,还留着脚印子。敢情这大内太医院出了贼了,而且这贼,还是个惯犯啊。”
“……还是娘娘明察秋毫。”
张太后纳罕道:“我原本以为,你是被选为王妃,不在乎这份功劳了,可是你陈罪自己没被选为王妃。然后我以为你是想在承罪的时候带上这份功劳,在我面前功过相抵,可是我都说破了,你还在装糊涂。明明是一件功,你干嘛要隐瞒呢?”
青乔笑道:“其实是太医院的老大夫们要我隐瞒的。他们苦苦央求我,说如果如实上报,说他们曾把我看管起来,不让我给郕王看病,怕您降罪。如果上报说成他们准我给郕王看病、医好了他,怕看管下人告发,说他们一直都把我看管起来。所以最后上报的是他们医醒了郕王。”
张太后摇头叹道:“这帮老家伙!治不好病人,医术荒疏,还治不好下人,医德也无半点。”
“劳您,推我出去走走吧。”
宫女们左右搀着张太后起身,下榻,扶着她坐上了一辆素舆。
青乔小心推着轻便的素舆,和张太后一起走出了敞开的殿门。
她们下了侧边宫陛,走在殿下。
一转车,走进入寝宫旁周围郁郁苍苍的林荫路里。
“贤妃她——不是都已经默认了么。你为什么还要跑过来跟我坦白,她没选你做郕王妃的事呢?”张太后仰起头,望着空中一片片忽亮忽暗的桧柏叶,谑笑着道,“难道你不想做王妃?”
青乔低头沉吟了半晌,开口道:“是,娘娘。民女的确不想,也不敢去做一个王妃。”
张太后讶然地回头,看向青乔。
“不管你是不敢,还是不想,”半晌,她回过头,“都无济于事啦。反正,现在玉牒上,已经有你的名字了。”
青乔手推着舆,疑惑地看着张太后:“玉牒,那是什么意思?”
“就是皇室宗谱。如今,就算你不想做王妃,从玉牒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你也是与皇家有过一段姻事了的人了。”对方看她,轻笑道。
“……为什么我明明还没成婚,您就已把我的名字写到玉牒里去了!”青乔立住了,突然大急道。
“因为——我选中你了啊。万一我活着的时候,祁钰一直拒婚,那你们这门亲事不就泡汤了?”张太后得意地对她笑,“所以我要早早定下来,现在就把你的名字写上玉牒,反正以后不管我死了多少年,祁钰总归有一天是要完婚的。”
“不管你怎么想——你们此世,这一段的姻缘已经定下咯。”
张太后看着青乔欲哭无泪的表情,摸着她的头,道:“别哭了。要知道,孙太后甥女的名字,我到现在都没添上去呢。”
青乔在原地呆滞了良久,终于垂头丧气地道:“娘娘为什么要选中我?您相中了我哪点好,我改还不成么?”
张太后摇头,反问道:“那郕王他又有哪点不好啦。他将来是裂土为王的人物,长相俊俏也是京中少见。难道,是他的才情不行?”
她补道:“杭大夫你有所不知啊,京师里有多少公门侯府、诗书世家的待字千金,未谋其面,都对郕王念念不忘、心向往之呢。”
青乔咬了咬牙,道:“就算要背上一段姻史,我也决不当这个郕王妃!”
太后睁大了眼看她,眼眸中生出几分愠意:“你竟这般决绝?……究竟为何!”
青乔松开了握着舆柄的手,抬起目,回张太后道:“娘娘,因为民女不想做什么王妃。我此生所愿,就是去做一个游医,一边给千万人治病去疾,一边行走于天地水云之间。”
对方低下头,沉思了半晌。
忽然,她猛地回头,正看向青乔,冷笑道:
“杭大夫,你说的这话,压根站不住脚啊。”
张太后继道:“你为了救下郕王,在我面前谎称,你是被选定的郕王次妃。你是知道你冒了什么风险的。你说你的所愿就是行走于天地水云间,可是你为了他,很可能一辈子失去走出王府大门的自由。你说你此生只想去给千万人治病去疾,可你为了郕王,很可能要从此被迫中止,身为女子本就艰难、作为王妃更不可能的治病行医。”
青乔低着头,听着张太后的质疑,默然不语。
她心头忽然生起一种莫名的感觉,想起了祁钰之前在皎舍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他问她为什么放着大把的病人不救,在他身上用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它和张太后此时说的话,有点相似。
太后也不语半晌。
“除了医者仁心。”张太后静悄悄的一句话,忽然间问到青乔耳边。
“杭大夫,你对郕王,难道没生出一丝——爱慕之心么?”
青乔闻言,心头一惊:“民女,不敢。”
对方不言语了。
青乔抬起头,看着眼前幽静谧然的森森林木,四周只有萧萧然。
一股凉风忽然悄来,拂过她脸庞,她的心中随风泛起一阵惘然。
你敢说,你看他,只是在看待一个普通的病人吗?
风止息了。她心道:
当然不是。他曾救过你,你是要还他一命的。
青乔回过神来,重又推起素舆。
她和张太后默默地行走在小路上,走了半日。
良久,张太后背着身,叹了一口气,静静地道:“如果你当真不愿我定的这桩婚事,那你就得留在京师,别想走喽。”
青乔放缓了推素舆的手:
“您此话何意,娘娘?”
这时,对向小路上,一队宫女各端着浣盆,迎面走过来。
张太后回头,冲青乔招了招手。把口附到她耳畔,轻道:
“你杀了你叔和你伯的事,难道真以为天衣无缝么?”
声音传到了她的耳朵里,青乔顿时惊呆了,整个身子都如冻僵住。
她僵硬地转过头。宫女从她的右手边,一个接一个地贴身穿过,恍若未闻。
“娘娘,您……在说什么?”
张太后目送着宫女一个个离去了。终于开口道:“那个宛平贪官,平时遇到百姓的案子惰怠疏懒,可遇到钦使的案子时,却又精明能干起来。他派仵作,在你叔父伯父两具尸首上提取到了生附子,又从堂案的桌脚里,摸出了一点久存的纸灰,里面有生半夏。”
她忽然伸手,摸住了青乔推素舆的手,抬目看着青乔笑道:“你即将成为郕王次妃的人,我怎么可能不把你的身世底细调查清楚吗?”
张太后低头看了眼她的纤手,又得意地看她道:“说起来,杭大夫,你真是古怪啊。杀人也不用毒药,就只用中药材。你是怕毒药,污了自己的手么。”
青乔呆立在原地,说不出话来。
“虽然你的叔父伯父死有余辜,但是也应该交由大明律裁决。你在宛平衙署告不灵,可以去顺天府,再不然就来大理寺嘛。你这样对亲叔亲伯动用私刑,不就是在啪啪打我这个临朝秉政太后的脸吗?我大明,还是有王法的,所以我就只能忍痛,将你依法处理了?”
“当然,”张太后转回了头,慢条斯理地道,“如果你成了郕王妃,也就是我的孙媳,那就另当别论咯。”
青乔沉默了半晌,终于低声地道:“娘娘,你想要我做的,就是去当郕王妃么?”
“我们现在,在这件事上,再这么争来争去也没用。另一个当事人不在这儿。”张太后不答青乔,只叹了口气,低声喃喃道,“不过,我病重的时候,郕王是会回来的。我还算了解他,我现在这情况他离我而去,他心里肯定已怀愧疚了。我们就且等到那时候,看他怎么说吧。”
“如果他拒绝成婚,那我就只能对你依法从事了……你的命运,就交由郕王去决定吧。”见对方无言,张太后伸手转着素舆的轮,把车缓缓调转了方向。忽然她抬头,想起一事,“对了,郕王回来之时,你当然可以选择对他说什么。就看你是劝他完婚,还是劝他拒婚了?”
她背后的青乔目瞪口呆:张太后这是又给自己拉了一个逼婚的助手。怎么一转眼之间,你就从一个坚拒这桩婚事之人,变成了一个势必要苦求这桩婚事之人?
她自行推着车慢慢回去,抛给了后面一句话:
“当然,你也可以把我刚才所说,当成是一通吓唬你的瞎话。”
张太后忽然回过头,看着眼神呆呆的青乔,莞尔一笑:
“还愣在那儿做什么?天晚了,我们该回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