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四月八日,已经在家“逍遥”了半年多的姚致远突然接到学校通知,要求他四月十日前必须返回学校,有重要文件传达。
是不是要复课了?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这一天盼来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就赶回了学校。
可到了学校一看,仍旧是又乱又脏,完全不像要复课的样子,姚致远的心一下子又凉了,心想,停课都快两年了,再不复课,过去学的那点知识怕是要忘完了。
十日上午,全校师生大会召开,会上,校革委会主任传达了上级的文件精神:66~68届的所有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至于是一年,还是二年,或是更长时间,文件中没有提及。
革委会主任的话还没有讲完,台下便引起了骚动,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看到这种情况,校革委会副主任走到台前,带头喊起了口号:“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走与贫下中农结合的道路!”
“在广阔天地里滾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
窃窃私语没有了,同学们也都跟着喊了起来,至于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还是迫不得已的随大流,只有每个人心里清楚。
姚致远无疑属于第二种,为了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可现在,上面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他十几年的心血一风吹了,他想不通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从小就生活在贫下中农家里,已经被教育了十几年,还要再教育啥?像父母这样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贫下中农,除了教自己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吃馍的时候不要掉馍花花,还能教自己些什么?
可想不通有什么用呢?那是一个绝对服从的年代,“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不管是保皇派还是造反派,也不管是工人、贫下中农的后代,还是地富反坏右的狗崽子,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了。
面对这所曾经寄托了自己无限希望的学校,姚致远有着太多的眷恋和不舍,他把行李收拾好之后,又到最熟悉的几个地方一一告别。
先是教室。他们班的教室坐落在学校的东北角,南面与高六六乙班遥遥相对,北面是一片小树林。今天重新站在教室里,他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课堂上,明亮的窗户,整洁的课桌,自己正端坐在第四排中间的位置上,耳边是老师们一个个熟悉的声音,语文老师的声音潺潺如流水,历史老师的声调慷慨激昂,俄语老师悦耳的发音永远都让他效仿不及。黑板上,数学老师书写的公式清晰而工整,政治老师的字总是龙飞色舞,让人雾里看花,地理老师的字则清新飘逸,苍劲有力,就像是从字帖上临摹下来的。后面墙上是学习专栏,贴着学生们的各种范文,自己那篇“青春赞歌”的文章,就是在全年级传阅后贴在那里的。
然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眼前的教室一片狼籍:桌椅板凳东倒西歪,烂纸片废报纸扔了一地,讲台上是厚厚的一层灰尘,黑板上则是隐约可见的一条条过时的口号,窗户上的玻璃已经没有了,破旧的窗框被风吹得哐当作响,震得他心里隐隐作疼。
教室北面的小树林,是他每天晚饭过后必去的地方,散散步,伸伸腰,靠在树上想想白天上课的内容,舒展舒展一天紧绷的心弦,多么惬意和幸福呀,现在,这里的树木依然茁壮,可自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学校操场的东北角上有一个大土堆,每天早上,他就是在站那里,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朗读课文,背诵俄语,他似乎又听到了自己那醋溜的普通话和拐调的陕西俄语。
还有生活了三年的学生宿舍,虽然现在空空荡荡,脏乱不堪,可在他的记忆里,它曾是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南北两排通舖你挤我拥地睡着十五个学生,铺盖卷一个挨一个,整整齐齐,桌子上的缸子、碗筷摆的满满当当,每天晚自习后短暂的喧闹声,夜深人静后的阵阵鼾声,让这个简陋的房间里充满了生气。南面通铺最靠西的那个位置就是他的铺位,多少个夜晚,他就是躺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窗外明亮的月光,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而现在,梦想已经成了泡影。
他掂起捆好的行李朝学校门口走去。
门口的校牌前聚集着三三两两即将离去的同学,个个神色凝重,姚致远不由地停住了脚步,和大家一样,将目光投向了校牌上的那几个大字——莾山高级中学,据说,那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亲笔所题,苍劲而有力。姚致远清楚地记得,四年前他考入这所学校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几个字,那时候这几个字是金灿灿的,就像是放着光,照得他全身血液都沸腾了,而眼前的这几个字却落满了灰尘。
这时,就见一个男生摘下眼镜,朝着校牌深深地鞠了一躬,眼睛湿漉漉的,姚致远认出,那是闻名全校的白专典型,曾扬言非“清华”不上,不知道他现在还会不会再想那个“清华”?又有一个高个子男生走到了校牌前,用手将几个大字从上到下逐个抚摸了一遍,姚致远看到,他身后的背包里塞满了书,沉甸甸的,已经是农民了,再也用不上了,他怎么还舍不得丢掉呢?还有两个女同学,不约而同的掏出了手帕,去擦拭字上的灰尘。
看来,大家的心情都一样,舍不得离开这个曾经让他们扬起理想风帆的地方。
姚致远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声: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便转身离去了。
是不是要复课了?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这一天盼来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就赶回了学校。
可到了学校一看,仍旧是又乱又脏,完全不像要复课的样子,姚致远的心一下子又凉了,心想,停课都快两年了,再不复课,过去学的那点知识怕是要忘完了。
十日上午,全校师生大会召开,会上,校革委会主任传达了上级的文件精神:66~68届的所有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至于是一年,还是二年,或是更长时间,文件中没有提及。
革委会主任的话还没有讲完,台下便引起了骚动,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看到这种情况,校革委会副主任走到台前,带头喊起了口号:“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走与贫下中农结合的道路!”
“在广阔天地里滾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
窃窃私语没有了,同学们也都跟着喊了起来,至于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还是迫不得已的随大流,只有每个人心里清楚。
姚致远无疑属于第二种,为了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可现在,上面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他十几年的心血一风吹了,他想不通啊!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从小就生活在贫下中农家里,已经被教育了十几年,还要再教育啥?像父母这样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贫下中农,除了教自己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吃馍的时候不要掉馍花花,还能教自己些什么?
可想不通有什么用呢?那是一个绝对服从的年代,“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不管是保皇派还是造反派,也不管是工人、贫下中农的后代,还是地富反坏右的狗崽子,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了。
面对这所曾经寄托了自己无限希望的学校,姚致远有着太多的眷恋和不舍,他把行李收拾好之后,又到最熟悉的几个地方一一告别。
先是教室。他们班的教室坐落在学校的东北角,南面与高六六乙班遥遥相对,北面是一片小树林。今天重新站在教室里,他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课堂上,明亮的窗户,整洁的课桌,自己正端坐在第四排中间的位置上,耳边是老师们一个个熟悉的声音,语文老师的声音潺潺如流水,历史老师的声调慷慨激昂,俄语老师悦耳的发音永远都让他效仿不及。黑板上,数学老师书写的公式清晰而工整,政治老师的字总是龙飞色舞,让人雾里看花,地理老师的字则清新飘逸,苍劲有力,就像是从字帖上临摹下来的。后面墙上是学习专栏,贴着学生们的各种范文,自己那篇“青春赞歌”的文章,就是在全年级传阅后贴在那里的。
然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过去,眼前的教室一片狼籍:桌椅板凳东倒西歪,烂纸片废报纸扔了一地,讲台上是厚厚的一层灰尘,黑板上则是隐约可见的一条条过时的口号,窗户上的玻璃已经没有了,破旧的窗框被风吹得哐当作响,震得他心里隐隐作疼。
教室北面的小树林,是他每天晚饭过后必去的地方,散散步,伸伸腰,靠在树上想想白天上课的内容,舒展舒展一天紧绷的心弦,多么惬意和幸福呀,现在,这里的树木依然茁壮,可自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学校操场的东北角上有一个大土堆,每天早上,他就是在站那里,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朗读课文,背诵俄语,他似乎又听到了自己那醋溜的普通话和拐调的陕西俄语。
还有生活了三年的学生宿舍,虽然现在空空荡荡,脏乱不堪,可在他的记忆里,它曾是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南北两排通舖你挤我拥地睡着十五个学生,铺盖卷一个挨一个,整整齐齐,桌子上的缸子、碗筷摆的满满当当,每天晚自习后短暂的喧闹声,夜深人静后的阵阵鼾声,让这个简陋的房间里充满了生气。南面通铺最靠西的那个位置就是他的铺位,多少个夜晚,他就是躺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窗外明亮的月光,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而现在,梦想已经成了泡影。
他掂起捆好的行李朝学校门口走去。
门口的校牌前聚集着三三两两即将离去的同学,个个神色凝重,姚致远不由地停住了脚步,和大家一样,将目光投向了校牌上的那几个大字——莾山高级中学,据说,那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亲笔所题,苍劲而有力。姚致远清楚地记得,四年前他考入这所学校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几个字,那时候这几个字是金灿灿的,就像是放着光,照得他全身血液都沸腾了,而眼前的这几个字却落满了灰尘。
这时,就见一个男生摘下眼镜,朝着校牌深深地鞠了一躬,眼睛湿漉漉的,姚致远认出,那是闻名全校的白专典型,曾扬言非“清华”不上,不知道他现在还会不会再想那个“清华”?又有一个高个子男生走到了校牌前,用手将几个大字从上到下逐个抚摸了一遍,姚致远看到,他身后的背包里塞满了书,沉甸甸的,已经是农民了,再也用不上了,他怎么还舍不得丢掉呢?还有两个女同学,不约而同的掏出了手帕,去擦拭字上的灰尘。
看来,大家的心情都一样,舍不得离开这个曾经让他们扬起理想风帆的地方。
姚致远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了一声:再见了,亲爱的母校!便转身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