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渭北,绿草青青、野花盛开,树木长出了新枝嫩叶,田野里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大地春意盎然。
春光并没有给疙瘩人带来多少喜悦,相反,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一天比一天发愁:瓮里的粮食已经见底了,可地里的麦子还不到一尺高,青黄不接,不少人又开始到矿上拉煤换粮了,姚致远也不例外。
路太远,月亮还在头顶的时候,姚致远就和父亲拉着架子车上路了,车把上挂着一小袋红薯,那是王巧贞为他们准备的干粮。
疙瘩距煤矿有五十多里路,中间隔了一条沟,一上一下二十里。去的时候空车没份量,父子俩一路小跑,早早就赶到了煤矿。回来的时候就难了,七八百斤重的煤压到肩上,就像驮了一座山,每迈一步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多少天了,父子俩每顿饭就只有米汤和红薯,没有多少能量,哄哄肚子还行,遇上拉煤这么重的体力活,就有些撑不住了,腿软绵绵的,鼓不上劲,俩个人腰弯的像一张弓,嘴里的粗气一团团地往外喷,头上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地往下掉,等爬到沟顶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沟顶上,离他们歇脚的地方不远有一个烧饼摊,刚烤好的烧饼黄澄澄,亮晶晶,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姚致远不由地抽动了一下鼻子,说了声“真香”,尽管声音很小,姚俊明还是听到了,他望了望烧饼炉上的烧饼,又看了看挂满汗珠的儿子,犹豫了一下,便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粗布手帕,里面包裹着买煤剩下的零钱,他从中抽出了一毛钱,径直朝烧饼摊走去。姚致远一看,急忙撵了上去,问:“爹,你干啥去?”姚俊明也不回答,只管把钱递给摊主:“给个烧饼。” 摊主正要接钱,姚致远把父亲的手按下了,说:“爹,你忘了,咱还有红薯呢。”姚俊明说:“红薯我吃,你吃烧饼。”姚致远说:“我也吃红薯,一毛钱能买一斤包谷,吃烧饼划不着。”姚俊明说:“都是吃到肚子里,有啥划着划不着的。”
摊主在旁边打讪:“两个大老爷们买个烧饼还这么难场?省下钱下崽子呢?”
姚俊明嘿嘿一笑掩饰了尴尬:“家里穷,让你老哥见笑了。” 说着,他拨开儿子的手把钱重新递给摊主。
摊主有些不好意思:“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姚俊明从摊主手中接过烧饼,转身就递给了儿子:“趁热快吃!”
姚致远噘着嘴,“我不吃,要吃你吃。”说完,一甩手走了。
姚俊明急忙追了上去:“给你买的,我咋能吃呢?”
姚致远头也不回:“我吃不下去。”
姚俊明紧走了几步,挡在儿子前面,说:“你这娃,买都买了,你不吃,咋弄呢?”
姚致远说:“退了。”
姚俊明说:“吃的东西咋能退呢?”他把烧饼再次递给儿子,“好娃呢,快吃,吃了身上就有劲了。”
姚致远还是不接,姚俊明急了,一把拉过他的手,啪的一下就把烧饼放到了他手上,“别犟了,快吃,吃完了还要赶路呢。”
姚致远看了看手里的烧饼,又递给父亲,说:“还是你吃吧,我年轻,撑得住。”
姚俊明说:“你年轻没耐劲,我人老皮实。”
姚致远说:“那就一人一半。”
姚俊明叹了一口气:“唉,你这娃,叫我说你啥好呢,行,就按你说的办,一人一半。”他将烧饼掰成了两半,把大的一半递给儿子:“这回该吃了吧。”
姚致远接过半个烧饼,看了看,还是没有吃,而是放进了红薯布袋。
姚俊明一看,忙问:“不赶紧趁热吃,咋又放起来了?”
姚致远说:“我妈身体不好,还是留给她吧。”
姚俊明的眼睛一下子红了,说了一声“你这娃”就把自己那半个烧饼也放进了红薯布袋。
父子俩一人吃了一块凉红薯就又上路了。
来到渭河平原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落山了,父子俩把架车子停在了一个叫作双泉村的村口。
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私人不能买卖,即便是用煤换粮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的私下交易。
姚俊明让儿子看着车子,自己一个人进村去了。
约莫过了一袋烟的功夫,姚俊明从村里出来了,身后跟着一个低矮的小老头。小老头掀起车上盖的草帘子,用手扒了扒了上面的煤,说:“行,就按你说的,八斤换一斤。”
一车煤总共换了八十斤包谷,姚俊明抓起一把包谷在手里搓了搓,又看了看疲惫不堪的儿子,不觉心酸惘然,这种拉煤换粮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呵,难道要这样一代一代永远延续下去吗?
回到家时候,星星已经满天了。
卸车的时候,王巧贞发现装红薯的小布袋子里还有东西,心想:就那么几个凉红薯,父子俩跑了一天,咋还没有吃完?解开一看,竟是两个半拉烧饼,不觉纳闷:这父子俩平时连个糜面馍都舍不得吃,今天咋想起买烧饼了?于是问:“得是带的红薯不够?”
姚俊明说:“你以为是在地里干活呢,光是几个红薯把肚子哄哄就行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给王巧贞使眼色。王巧贞虽然没有明白丈夫的意思,却也没有再说什么。
晚上,姚致远睡着了,姚俊明这才把白天买烧饼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王巧贞一听,眼泪就出来了,埋怨丈夫:“既然买了,咋不叫娃吃了?”姚俊明说:“娃舍不得,让给你留着。”王巧贞心疼地看了儿子一眼:“这么懂事的娃,你我的福呀。”姚俊明说:“可怜娃自己了。”
第二天,王巧贞把烧饼放到灶膛里烤热了,三个人在你推我让中分着吃了。
春光并没有给疙瘩人带来多少喜悦,相反,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一天比一天发愁:瓮里的粮食已经见底了,可地里的麦子还不到一尺高,青黄不接,不少人又开始到矿上拉煤换粮了,姚致远也不例外。
路太远,月亮还在头顶的时候,姚致远就和父亲拉着架子车上路了,车把上挂着一小袋红薯,那是王巧贞为他们准备的干粮。
疙瘩距煤矿有五十多里路,中间隔了一条沟,一上一下二十里。去的时候空车没份量,父子俩一路小跑,早早就赶到了煤矿。回来的时候就难了,七八百斤重的煤压到肩上,就像驮了一座山,每迈一步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气,多少天了,父子俩每顿饭就只有米汤和红薯,没有多少能量,哄哄肚子还行,遇上拉煤这么重的体力活,就有些撑不住了,腿软绵绵的,鼓不上劲,俩个人腰弯的像一张弓,嘴里的粗气一团团地往外喷,头上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地往下掉,等爬到沟顶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沟顶上,离他们歇脚的地方不远有一个烧饼摊,刚烤好的烧饼黄澄澄,亮晶晶,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姚致远不由地抽动了一下鼻子,说了声“真香”,尽管声音很小,姚俊明还是听到了,他望了望烧饼炉上的烧饼,又看了看挂满汗珠的儿子,犹豫了一下,便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粗布手帕,里面包裹着买煤剩下的零钱,他从中抽出了一毛钱,径直朝烧饼摊走去。姚致远一看,急忙撵了上去,问:“爹,你干啥去?”姚俊明也不回答,只管把钱递给摊主:“给个烧饼。” 摊主正要接钱,姚致远把父亲的手按下了,说:“爹,你忘了,咱还有红薯呢。”姚俊明说:“红薯我吃,你吃烧饼。”姚致远说:“我也吃红薯,一毛钱能买一斤包谷,吃烧饼划不着。”姚俊明说:“都是吃到肚子里,有啥划着划不着的。”
摊主在旁边打讪:“两个大老爷们买个烧饼还这么难场?省下钱下崽子呢?”
姚俊明嘿嘿一笑掩饰了尴尬:“家里穷,让你老哥见笑了。” 说着,他拨开儿子的手把钱重新递给摊主。
摊主有些不好意思:“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姚俊明从摊主手中接过烧饼,转身就递给了儿子:“趁热快吃!”
姚致远噘着嘴,“我不吃,要吃你吃。”说完,一甩手走了。
姚俊明急忙追了上去:“给你买的,我咋能吃呢?”
姚致远头也不回:“我吃不下去。”
姚俊明紧走了几步,挡在儿子前面,说:“你这娃,买都买了,你不吃,咋弄呢?”
姚致远说:“退了。”
姚俊明说:“吃的东西咋能退呢?”他把烧饼再次递给儿子,“好娃呢,快吃,吃了身上就有劲了。”
姚致远还是不接,姚俊明急了,一把拉过他的手,啪的一下就把烧饼放到了他手上,“别犟了,快吃,吃完了还要赶路呢。”
姚致远看了看手里的烧饼,又递给父亲,说:“还是你吃吧,我年轻,撑得住。”
姚俊明说:“你年轻没耐劲,我人老皮实。”
姚致远说:“那就一人一半。”
姚俊明叹了一口气:“唉,你这娃,叫我说你啥好呢,行,就按你说的办,一人一半。”他将烧饼掰成了两半,把大的一半递给儿子:“这回该吃了吧。”
姚致远接过半个烧饼,看了看,还是没有吃,而是放进了红薯布袋。
姚俊明一看,忙问:“不赶紧趁热吃,咋又放起来了?”
姚致远说:“我妈身体不好,还是留给她吧。”
姚俊明的眼睛一下子红了,说了一声“你这娃”就把自己那半个烧饼也放进了红薯布袋。
父子俩一人吃了一块凉红薯就又上路了。
来到渭河平原的时候,太阳已经快落山了,父子俩把架车子停在了一个叫作双泉村的村口。
粮食,由国家统购统销,私人不能买卖,即便是用煤换粮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的私下交易。
姚俊明让儿子看着车子,自己一个人进村去了。
约莫过了一袋烟的功夫,姚俊明从村里出来了,身后跟着一个低矮的小老头。小老头掀起车上盖的草帘子,用手扒了扒了上面的煤,说:“行,就按你说的,八斤换一斤。”
一车煤总共换了八十斤包谷,姚俊明抓起一把包谷在手里搓了搓,又看了看疲惫不堪的儿子,不觉心酸惘然,这种拉煤换粮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呵,难道要这样一代一代永远延续下去吗?
回到家时候,星星已经满天了。
卸车的时候,王巧贞发现装红薯的小布袋子里还有东西,心想:就那么几个凉红薯,父子俩跑了一天,咋还没有吃完?解开一看,竟是两个半拉烧饼,不觉纳闷:这父子俩平时连个糜面馍都舍不得吃,今天咋想起买烧饼了?于是问:“得是带的红薯不够?”
姚俊明说:“你以为是在地里干活呢,光是几个红薯把肚子哄哄就行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给王巧贞使眼色。王巧贞虽然没有明白丈夫的意思,却也没有再说什么。
晚上,姚致远睡着了,姚俊明这才把白天买烧饼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王巧贞一听,眼泪就出来了,埋怨丈夫:“既然买了,咋不叫娃吃了?”姚俊明说:“娃舍不得,让给你留着。”王巧贞心疼地看了儿子一眼:“这么懂事的娃,你我的福呀。”姚俊明说:“可怜娃自己了。”
第二天,王巧贞把烧饼放到灶膛里烤热了,三个人在你推我让中分着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