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表彰大会结束的当天,姚致远收到了大队转来的一封信,落款是:东海舰队****部队, 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址,会是谁给他来的信?
他拆开信,第一眼先看寄信人:杨旭, 原来是这小子,当上水兵了,该不是想炫耀一番?他重新将信掀到了第一页。
致远:
你好,收到这封信,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一个渭北高原上的旱鸭子怎么就变成了水兵?其实,连我也不曾想到东海舰队会到咱们渭北旱原来征兵。尽管我只学过几天游泳,还是狗刨式,但比起那些压根就没下过水的人要强多了,就凭这一点,征兵的硬是把我看上了,也不知道是哪辈子祖宗修的福。
初到部队,一切都是刚开始,详细情况我以后会慢慢告诉你的,今天,只是想和你说说刘茵的事。
我们点上六个人,现在是各奔前程,我当了兵,赵力走他舅的后门到生产建设兵团开上了汽车,张琪被调到公社当了电话员,卢丽也不知道从哪弄了张肝炎证明,办了病退回城了,现在点上只剩下刘茵一个人。我曾给她去过二封信,可她一封也没有回,也不知道她现在情况怎样。
你可能也知道,在学校那会,我就对刘茵有那个意思,可不知为什么,她并不接受我,还把我怼了好几回,可我就像吃了迷魂药,就是不想放弃,直到你们俩好上,我才死了那个心。
上次你离开我们知青点后,卢丽告诉我,你和刘茵早已经分手了,我这才鼓起勇气再次向她表露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可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不可能的事。”我问:“为什么?”她说:“不为什么,就是现在不想谈个人问题。”听话听音,我知道,她还是对我不感兴趣,我心里寻思,你都到了这份上了,还那么清高?
有一天,干活休息的时候,她拿了根小树枝地在地上画了擦,擦了画,我无意间瞅了一眼,原来是在写你的名子,我这才恍然大悟,她不是清高,而是心里依然想着你,知道么,那一刻我是啥心情?说出来不怕你笑话,酸溜溜的,就像灌了一瓶醋。
人的感情是不能勉强的,我给你写这封信的意思,并不是想和你一争高下,只是希望你不要辜负她的一片心意,常去看看她,她现在一个人,太难了。
……。
信还没有看完,姚致远的眼睛就已经湿润了,他当下便向梁组长借了辆自行车直奔李家沟。
二十多里的路程,他一个多小时就骑到了。
仅仅隔了一年多,李家沟知青点就完全变了样,院子里只见荒草不见人,窑洞门上的锁锈迹斑斑。
姚致远绕着知青点转了两圈,连个人影都没见上,情急之下,想起了在这里扎根的胡玉英。
三年不见,胡玉英这位昔日的革命小将,已经变成了地道的农村妇女,衣服向上撩起,□□上吊着个娃,在外人面前也毫不顾忌。
听说他要找刘茵,胡玉英把嘴一撇,“刘茵?就是把你蹬了的那个刘茵?”
“对,就是那个刘茵,她到哪去了?”
“招工走了。”
“招到哪去了?”
“县上,县上!”胡玉英似乎有些不耐烦。
“县上啥单位?”
“她能去啥单位,集体单位呗。”
“具体是哪个单位?”
“我又不是招工的,我咋知道!”
“刘茵都走了,你咋没走呢?”
“说是结过婚的不要,你说,还讲理不讲理了,听党的话和贫下中农结婚了,咋就不能招工了?”
“有这样的政策?”
“怎么没有?招工通知上写的明明白白,只招未婚的,也不知道是那个王八旦定的政策,□□分子的子女都能当工人,我们这些劳动人民的子女却当不了,真她妈的狗屁政策,……!”一口的乡土粗话,没完没了的骂骂咧咧。
姚致远听得剌耳,赶快借口离开了。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姚致远的脑子不停地寻思着:县上那么多的集体单位,刘茵会在哪个单位?该找谁去打听?唉,这个刘茵,到底是咋回事?既然她心里还想着自己,为什么招工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给自己说一声?
正想着,脚下的自行车突然变重了,蹬都蹬不动,他下车一看,原来是后轮子没气了,他把轮子转了一圈,发现外带上扎了个钉子。
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车是没法修了,他只得推了车子往回走,回到县城时,晚霞已经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县城边的街道又乱又脏,店铺稀稀落落,他好不容易才在一个拐角处找到了一家车子铺。
车子铺又矮又破,昏暗的房子里地横七竖八地放着几辆旧自行车。姚致远朝里面的人喊了一声:“师傅,请给修一下车子!”
里面的人只顾干自己的活,连头也不抬,“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等一会吧!”
“师傅,我就补个带,用不了你多少时间。”
“那让我先看一看。”里面的人说着便站起来朝他看了一眼,就这一眼,他的心颤栗了,多么熟悉的眼睛呵,只是那清瘦的脸庞,蓬散的短发,脏兮兮的衣服,与记忆中的她完全是两个人。
他的声音很小,唯恐叫错了:“你是刘茵?”
对方先是楞了一下,便很快叫出了他的名子:“怎么是你?姚致远。”
姚致远笑了,“真是你呀,变得我都不敢认了。”
“变了?变老了还是变丑了?”
“变得成熟了,老练了。”
“你真会说话,对了,你怎么会到这里来。”
“我到李家沟去找你,没见着你人,听胡玉英说你招工走了,我才寻思着到哪去找你呢,车子带就让扎了,真没想到,能在这里碰到你。”
“找我有事?”
“也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你。你不是招工走了吗,怎么会在这里?”
“我就是招到这来的呀。”
“什么?招到了车子铺?”姚致远惊讶地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是呵。”
姚致远唏嘘不已:“你就不能再等等?或许有更好的工作。”
刘茵笑了,是那种苦涩的笑,“等等就有好工作了?像我这种情况,能出来就不错了,那敢想什么好工作。再说,点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实在呆不下去了。”她的嘴角抽动了一下,“还是说说你吧,这几年过得怎么样?”
姚致远揶揄:“能怎么样?还是农民一个。”
刘茵淡淡一笑,“你和我不一样,等等还是有希望的,知道吗,大学已经恢复招生了。”
“是吗?我怎么没听说?”
“听邻居说的,她有个外甥女原来在内蒙插队,今年初被师范大学录取了。
“要考试吗?”
“听说要考。”
正说着,进来一个留着分头的年青人,问:“小刘,我爸去哪了?”
刘茵说:“买烟去了,一会就回来,有事?”
年青人说:“也没啥事,就是问问,这是两斤鸡蛋,你晚上回去时记着拿上。”说着便将手里的一个小布袋子放在了一个破旧的纸盒子上。
刘茵急忙摆手:“不用!不用!我妈的病已经好了。”
年青人说:“病好了,身体也要补。”
刘茵说:“真不好意思,老是麻烦你!”
年青人说:“你跟我还这么客气?”
年青人走了。
姚致远问:“他是谁?”
刘茵说:“董平,我师傅的儿子,在县农药厂工作。你看,人怎么样?”
姚致远一惊:“什么意思?”
刘茵说:“我师傅想让我当他的儿媳妇。”
“你同意了?”
“不是一路人,话说不到一块。”
“那就是不同意?”
“咋说呢,他对我很好,我妈病了,多亏他帮忙,跑前跑后的。”
“你到底是同意是不同意?”姚致远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也说不清。”刘茵将油污的双手在胸前的兰围裙上擦了擦,“不说这些了,先给你修车吧。”
姚致远说:“把工具给我,我自己修。”在学校那会,刘茵的车子每次出了问题,都是他给修的。
刘茵把工具箱给他拿了过来,“那也好,你自己修吧。”
姚致远从工具箱挑出自己需要的工具,就开始动手了,刘茵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以前在学校姚致远帮她修车的时候,她就是这样看着的。
她问:“你的车?”
他说:“我哪来的车?借工作队梁组长的。”
“哪个梁组长?”
“县委宣传部的梁国辉。”
“你怎么认识他?”
“我参加了路线教育工作队,他是我们那个组的组长。
“哟,不简单哪,参加了路线教育工作队!”
“临时的,完了还得回去。”
“你还是争取上学吧,你有这个条件。”
“肯定要争取,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争取上。”
姚致远要走了,刘茵一直将他送到了通往县革委会的那条大路上。一路上,刘茵几乎没有什么话,只是默默地走在他的旁边,他也只是没话找话,东拉西扯,分手时,他说:“回去吧,不用送了,我会常来看你的。”她说:“挺远的,不要跑了,抓紧时间看看书。”
回去的路上,姚致远思绪万千。
也许是长时间的分别淡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许是残酷的现实冷却了刘茵那颗曾经火热的心,从她的身上他已经感受不到曾经的那种深情和依恋。还有那位董平的出现,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刘茵为什么要提起他?因为她确实看上了他,还是做样子给自己看?刘茵到底是怎么想的?
乱七八糟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他已经理不清了,他甚至怀疑杨旭信上说的那些是不是真的。
他拆开信,第一眼先看寄信人:杨旭, 原来是这小子,当上水兵了,该不是想炫耀一番?他重新将信掀到了第一页。
致远:
你好,收到这封信,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一个渭北高原上的旱鸭子怎么就变成了水兵?其实,连我也不曾想到东海舰队会到咱们渭北旱原来征兵。尽管我只学过几天游泳,还是狗刨式,但比起那些压根就没下过水的人要强多了,就凭这一点,征兵的硬是把我看上了,也不知道是哪辈子祖宗修的福。
初到部队,一切都是刚开始,详细情况我以后会慢慢告诉你的,今天,只是想和你说说刘茵的事。
我们点上六个人,现在是各奔前程,我当了兵,赵力走他舅的后门到生产建设兵团开上了汽车,张琪被调到公社当了电话员,卢丽也不知道从哪弄了张肝炎证明,办了病退回城了,现在点上只剩下刘茵一个人。我曾给她去过二封信,可她一封也没有回,也不知道她现在情况怎样。
你可能也知道,在学校那会,我就对刘茵有那个意思,可不知为什么,她并不接受我,还把我怼了好几回,可我就像吃了迷魂药,就是不想放弃,直到你们俩好上,我才死了那个心。
上次你离开我们知青点后,卢丽告诉我,你和刘茵早已经分手了,我这才鼓起勇气再次向她表露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可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不可能的事。”我问:“为什么?”她说:“不为什么,就是现在不想谈个人问题。”听话听音,我知道,她还是对我不感兴趣,我心里寻思,你都到了这份上了,还那么清高?
有一天,干活休息的时候,她拿了根小树枝地在地上画了擦,擦了画,我无意间瞅了一眼,原来是在写你的名子,我这才恍然大悟,她不是清高,而是心里依然想着你,知道么,那一刻我是啥心情?说出来不怕你笑话,酸溜溜的,就像灌了一瓶醋。
人的感情是不能勉强的,我给你写这封信的意思,并不是想和你一争高下,只是希望你不要辜负她的一片心意,常去看看她,她现在一个人,太难了。
……。
信还没有看完,姚致远的眼睛就已经湿润了,他当下便向梁组长借了辆自行车直奔李家沟。
二十多里的路程,他一个多小时就骑到了。
仅仅隔了一年多,李家沟知青点就完全变了样,院子里只见荒草不见人,窑洞门上的锁锈迹斑斑。
姚致远绕着知青点转了两圈,连个人影都没见上,情急之下,想起了在这里扎根的胡玉英。
三年不见,胡玉英这位昔日的革命小将,已经变成了地道的农村妇女,衣服向上撩起,□□上吊着个娃,在外人面前也毫不顾忌。
听说他要找刘茵,胡玉英把嘴一撇,“刘茵?就是把你蹬了的那个刘茵?”
“对,就是那个刘茵,她到哪去了?”
“招工走了。”
“招到哪去了?”
“县上,县上!”胡玉英似乎有些不耐烦。
“县上啥单位?”
“她能去啥单位,集体单位呗。”
“具体是哪个单位?”
“我又不是招工的,我咋知道!”
“刘茵都走了,你咋没走呢?”
“说是结过婚的不要,你说,还讲理不讲理了,听党的话和贫下中农结婚了,咋就不能招工了?”
“有这样的政策?”
“怎么没有?招工通知上写的明明白白,只招未婚的,也不知道是那个王八旦定的政策,□□分子的子女都能当工人,我们这些劳动人民的子女却当不了,真她妈的狗屁政策,……!”一口的乡土粗话,没完没了的骂骂咧咧。
姚致远听得剌耳,赶快借口离开了。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姚致远的脑子不停地寻思着:县上那么多的集体单位,刘茵会在哪个单位?该找谁去打听?唉,这个刘茵,到底是咋回事?既然她心里还想着自己,为什么招工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给自己说一声?
正想着,脚下的自行车突然变重了,蹬都蹬不动,他下车一看,原来是后轮子没气了,他把轮子转了一圈,发现外带上扎了个钉子。
前不着村后不挨店,车是没法修了,他只得推了车子往回走,回到县城时,晚霞已经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县城边的街道又乱又脏,店铺稀稀落落,他好不容易才在一个拐角处找到了一家车子铺。
车子铺又矮又破,昏暗的房子里地横七竖八地放着几辆旧自行车。姚致远朝里面的人喊了一声:“师傅,请给修一下车子!”
里面的人只顾干自己的活,连头也不抬,“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等一会吧!”
“师傅,我就补个带,用不了你多少时间。”
“那让我先看一看。”里面的人说着便站起来朝他看了一眼,就这一眼,他的心颤栗了,多么熟悉的眼睛呵,只是那清瘦的脸庞,蓬散的短发,脏兮兮的衣服,与记忆中的她完全是两个人。
他的声音很小,唯恐叫错了:“你是刘茵?”
对方先是楞了一下,便很快叫出了他的名子:“怎么是你?姚致远。”
姚致远笑了,“真是你呀,变得我都不敢认了。”
“变了?变老了还是变丑了?”
“变得成熟了,老练了。”
“你真会说话,对了,你怎么会到这里来。”
“我到李家沟去找你,没见着你人,听胡玉英说你招工走了,我才寻思着到哪去找你呢,车子带就让扎了,真没想到,能在这里碰到你。”
“找我有事?”
“也没什么事,就是想看看你。你不是招工走了吗,怎么会在这里?”
“我就是招到这来的呀。”
“什么?招到了车子铺?”姚致远惊讶地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是呵。”
姚致远唏嘘不已:“你就不能再等等?或许有更好的工作。”
刘茵笑了,是那种苦涩的笑,“等等就有好工作了?像我这种情况,能出来就不错了,那敢想什么好工作。再说,点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实在呆不下去了。”她的嘴角抽动了一下,“还是说说你吧,这几年过得怎么样?”
姚致远揶揄:“能怎么样?还是农民一个。”
刘茵淡淡一笑,“你和我不一样,等等还是有希望的,知道吗,大学已经恢复招生了。”
“是吗?我怎么没听说?”
“听邻居说的,她有个外甥女原来在内蒙插队,今年初被师范大学录取了。
“要考试吗?”
“听说要考。”
正说着,进来一个留着分头的年青人,问:“小刘,我爸去哪了?”
刘茵说:“买烟去了,一会就回来,有事?”
年青人说:“也没啥事,就是问问,这是两斤鸡蛋,你晚上回去时记着拿上。”说着便将手里的一个小布袋子放在了一个破旧的纸盒子上。
刘茵急忙摆手:“不用!不用!我妈的病已经好了。”
年青人说:“病好了,身体也要补。”
刘茵说:“真不好意思,老是麻烦你!”
年青人说:“你跟我还这么客气?”
年青人走了。
姚致远问:“他是谁?”
刘茵说:“董平,我师傅的儿子,在县农药厂工作。你看,人怎么样?”
姚致远一惊:“什么意思?”
刘茵说:“我师傅想让我当他的儿媳妇。”
“你同意了?”
“不是一路人,话说不到一块。”
“那就是不同意?”
“咋说呢,他对我很好,我妈病了,多亏他帮忙,跑前跑后的。”
“你到底是同意是不同意?”姚致远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也说不清。”刘茵将油污的双手在胸前的兰围裙上擦了擦,“不说这些了,先给你修车吧。”
姚致远说:“把工具给我,我自己修。”在学校那会,刘茵的车子每次出了问题,都是他给修的。
刘茵把工具箱给他拿了过来,“那也好,你自己修吧。”
姚致远从工具箱挑出自己需要的工具,就开始动手了,刘茵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以前在学校姚致远帮她修车的时候,她就是这样看着的。
她问:“你的车?”
他说:“我哪来的车?借工作队梁组长的。”
“哪个梁组长?”
“县委宣传部的梁国辉。”
“你怎么认识他?”
“我参加了路线教育工作队,他是我们那个组的组长。
“哟,不简单哪,参加了路线教育工作队!”
“临时的,完了还得回去。”
“你还是争取上学吧,你有这个条件。”
“肯定要争取,就是不知道能不能争取上。”
姚致远要走了,刘茵一直将他送到了通往县革委会的那条大路上。一路上,刘茵几乎没有什么话,只是默默地走在他的旁边,他也只是没话找话,东拉西扯,分手时,他说:“回去吧,不用送了,我会常来看你的。”她说:“挺远的,不要跑了,抓紧时间看看书。”
回去的路上,姚致远思绪万千。
也许是长时间的分别淡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许是残酷的现实冷却了刘茵那颗曾经火热的心,从她的身上他已经感受不到曾经的那种深情和依恋。还有那位董平的出现,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刘茵为什么要提起他?因为她确实看上了他,还是做样子给自己看?刘茵到底是怎么想的?
乱七八糟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他已经理不清了,他甚至怀疑杨旭信上说的那些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