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天,月明星稀,巍峨瑰玮的永庆宫笼罩在沉沉夜色之中。
仙居殿内外,宫人俱行色匆匆,曹贵妃去得突然,梦中猝然离世,侍女哀泣着连夜找来尚药局奉御,祈求贵妃尚有一丝生机。
人死不能复生,奉御一脸哀痛:“贵妃夫人已谢尘缘。”
濯缨赶到仙居殿时,见温贤妃、范修容和其他几个妃嫔围在曹贵妃榻边,以袖遮面,哀泣不止。
曹贵妃自摄六宫事以来,待下宽和,善待妃嫔、宫人,内廷之中颇有赞誉。近半载,贵妃身体渐渐衰弱,时常缠绵病榻,但宫中无一人小觑。
濯缨沉痛道:“怎会如此,白日我还在太液池见过贵妃,本以为贵妃身子已然大好,谁曾想天妒佳人!”
温贤妃叹惋:“谁说不是!贵妃姐姐前几日还说,等天热到九成宫避暑时要和我们一同蹴鞠、投壶,我还道她身子好了,哪曾想、曾想,她竟遽然辞世!”
一旁的诸妃嫔皆哽咽不止,说不出话来,范修容入宫以来颇受曹贵妃照顾,已经哭湿了衣袖。
“贵妃!”皇帝赶至贵妃遗体边,妃嫔们纷纷让开位置。
“你就这样走了,抛下我与三郎。”皇帝静静地盯着曹贵妃苍白的脸庞,贵妃侍女竹妙将一封帛书呈上:“圣上,贵妃在世时写下此书,称若有朝一日她身亡命殒,令奴将此书献予圣上。”
皇帝接过帛书,从头到尾扫了一遍,与他前后脚进来的郭淑妃不似平日里倨傲,也唏嘘不已:“当年妾和元德皇后、贵妃一同入宫服侍圣上,如今皇后和贵妃皆已仙逝,余妾一人,世事无常啊!”
可不是嘛,世事无常,英姿飒爽的褚皇后、温婉贤淑的曹贵妃作古,温贤妃无宠无子,苏德妃常年闭门礼佛,后宫马上是她郭淑妃一家独大了。
皇帝淡淡瞥了郭淑妃一眼,收起帛书,朝内侍监程佐道:“命礼部好生布置贵妃丧仪。”随后转身离开仙居殿,留下一室泣音。
*
仙居殿内外层层白幡,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宫中负责辅助治丧的女官进进出出,灵堂前跪满了曹贵妃的亲眷,曹宰相不在,惊闻爱女噩耗,他哀痛之下病倒了,朝会都上不了。
曹殷梦哭得几近麻木,眼神虚浮,眼皮肿成了核桃,她父母早逝,被祖父母和姑母曹贵妃养大,曹贵妃视她如亲女,她亦将姑母当做了阿娘,姑母薨逝,为她遮风挡雨的羽翼空了一半。
“阿娘!阿娘!你醒来看看三郎啊!”魏王谢璟跌跌撞撞跑进灵堂,伏在灵柩上,鬓发散乱,全无往日的风流倜傥,像个找不到归家路的孩童,垂头呜呜咽咽。
前阵子,圣上派魏王和蜀王一同出京公干,得知曹贵妃死讯,二人一路快马加鞭,星夜疾驰赶回长安。
魏王和曹贵妃母子情深,未能见到阿娘最后一面,他几乎肝肠寸断,越想越哀痛,也不顾及仪态,嚎啕大哭起来。
蜀王谢璋俯下身子,在一旁温言安慰:“三兄,贵妃在天有灵,定然不愿看到你如此哀颓,且当振作己身,莫要哀毁过度。”
魏王此时没有心力与往日针锋相对的弟弟多说什么,他离开长安前到仙居殿看望母亲,那时母亲精神尚好,嘱咐他一路上和蜀王好好相处,一切以公事为重,为了让母亲安心,他一口答应。
临走时阿娘倚在门边含笑送他,他想,让让四弟也无妨,毕竟四弟早早没了生母,养母郭淑妃对他也不过尔尔,他便不与四弟和他的属僚多计较了。
可是阿娘她走了,再也不会在仙居殿等着他来,再也不会柔声唤他三郎,叮嘱他夏日防暑、冬日防寒了,他曾经得意于自己有亲娘关爱,而四弟是个失去亲娘的可怜儿,如今却轮到四弟怜悯他了。
不过这样哀哀切切、令人见之落泪的场面难以打动濯缨。
面对曹家人,她有种诡秘的心思,曹家人遭难,她幸灾乐祸,曹家人伤悲,她欢欣雀跃——谁让陆家的劫难和曹家脱不开关系呢。
中书令曹勘出身寒门,英宗时期入朝为官,今上登基后弹压世家、拔擢寒门,本身才华出众的曹勘日渐受到重用,从一介寒门子一路高升,登上宰辅之位。
在皇帝的支持下,曹勘大刀阔斧改革,先是革新科举,增加科举的规模、科目、考试方式,同时在全国丈量土地、整理地籍、实行方田均税,又精简官员,将光吃空饷不干实事的世家子弟清除出朝堂。
世家大族当然不乐意,皇帝刚登基时根基不稳,对世家颇多礼待,世家就以为皇帝是先帝那样能和士大夫共天下的仁君。
但先帝耳根子软,皇帝耳根子可一点都不软,坐稳皇位后,他开始磨刀霍霍向世家。
曹勘是一把好用的利刃,无论是欺男霸女还是贪赃枉法,他都严惩不贷,在他手下,世家被杀得杀,贬得贬。
不愿做待宰的羔羊,三年前,以卢家、顾家为首的一众老牌世家于是“揭竿而起”,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包围曹府,攻向永庆宫,欲逼迫皇帝处死曹勘、废止改革——然后被禁军反包围,皇帝大怒,以谋反之罪诛了卢、顾两家家主的三族。
陆家没有参与此次兵变,也不在卢、顾三族之内,但卢家是濯缨祖母卢夫人的父族,顾家六郎顾阳羽则是濯缨之父陆煦的好友,陆煦不忍顾卢三族皆绝,便上书皇帝,乞求皇帝宽宏,留两家一丝血脉,流放也好,没入宫中为奴也罢。
皇帝本就在气头上,对陆煦的求情不假思索驳回。
陆家的厄运随之而至——户部清查顾家家产,在顾阳羽的书房内发现了一首七律诗,前四句称赞松柏傲然挺立的风骨,后四句却言及新政有失,要和故交旧友共护朝纲。
这首诗的署名是陆煦,经三司几番鉴别,笔迹也和陆煦往日诗作、文章吻合。
此诗无疑让陆煦成为了众矢之的,曹勘向皇帝上奏,言尚书省右仆射陆煦对新政不满,对圣上不敬,更有牵涉顾卢谋逆之嫌。
皇帝盛怒之下,下旨将陆家人关入御史台狱,不久后,陆家被贬为庶民,陆家男儿被革除官职、爵位,流放妫州,女眷被褫夺诰命,没入掖庭为奴。
濯缨在狱中一遍遍回想阿耶旧日所言所行。
陆家是百年世家,因有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的家规,子嗣不如其他世家茂盛,濯缨的曾祖、祖父辈醉心于经史、书画,于仕途经济一道不甚热衷。
阿耶陆煦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兼之能力出众、爱民如子,不到四十便升至尚书省右仆射,他无心官场权斗,休沐时常常以诗会友、把酒言欢。
对于曹中书令的变法,陆煦的态度豁达平和,他认为变法于大雍有益,世家权势过盛对朝廷不是好事,再则皇帝也不会把世家全数清出朝堂,否则寒门岂不是成了新的世家?
两厢平衡才是长远之道,郭淑妃之父郭经业不是还稳坐吏部尚书之位吗?
退一万步讲,若有一日长安没有陆家的容身之所,他就带着家人回老家吴郡悠闲度日,远离朝堂纷争。
但谁能想到,陆家会有深陷泥潭之日。
濯缨不信阿耶会写诗抨击变法,更不信阿耶会牵涉谋逆,陆家对世家和寒门之争一向敬而远之,她成为妃嫔后一直暗暗调查当年之事。
前面四句诗确为阿耶所作,当日顾阳羽在顾家举行诗会,阿耶以松柏为题作了一首绝句,但后四句并非阿耶所写,究竟是何人添上去的,濯缨尚且不知。
皇帝老辣,怎会不知其中疑点?
但陆家仍是被草率定罪,成了变法的牺牲品。
御史台狱阴寒幽冷,祖母卢夫人年高体弱,又心神郁结,以致在狱中一病不起,不治而亡。
濯缨心中的痛楚不比魏王和曹家人少一分,陆家败落、祖母之死让她忍不住怀疑过去所学所读的忠君之道,自古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君既视臣如土芥,臣为何不能视君如寇雠?
濯缨知道,曹勘变法于朝政大有裨益,但他们陆家忠君爱国,从不鱼肉百姓,却落得如此下场!
对曹宰相,濯缨有怨,但她深知,曹氏不过是被推到堂前的铡刀,真正决定陆氏生死的是龙椅上那位天子。
曹贵妃故去,曹家仍高居庙堂,花团锦簇,她何时才能洗刷陆氏污名,和家人重聚,濯缨垂下眼眸,拿绣帕擦了擦眼角的泪痕。
若问如今谁是六宫第一得意人,非郭淑妃莫属。四年前褚皇后薨逝,圣上命曹贵妃执掌后宫之权,郭淑妃和温贤妃协理。
褚皇后压在她头上也就罢了,好歹是当朝唯一异性王、幽州褚家的县主,可那曹氏不过一寒门女,却高居四妃之首,自己身为太原郭氏贵女,还要向她低头。
曹氏在梦中溘然长逝,也算死得其所了。
温贤妃懦弱无争,苏德妃整日烧香拜佛,快要成比丘尼了,这后宫也该她郭含玉执牛耳了!
*
曹贵妃的丧仪极尽哀荣,帝追封其为“昭懿贵妃”,灵柩附葬帝陵。贵妃丧事后不久,皇帝下旨,命淑妃郭氏摄六宫事,又擢升婕妤陆氏为昭仪,令贤妃温氏、昭仪陆氏一同协理后宫。
濯缨由婕妤升为九嫔之首,珠镜殿一派喜气洋洋,侍女、内侍来来往往,将皇帝的赏赐搬进库房。
夜间,陆蘅一边拿玉梳梳发,一边冷哼:“圣上升阿姐为昭仪,分明是把阿姐置于火上烤,他打得什么主意,见贤妃势弱,就让阿姐和淑妃相争!”
濯缨如何不知此番晋位并非喜事,郭淑妃一贯自傲,本以为从今往后,这后宫是自己的一言堂,谁知半路杀出个拦路虎,要分她的权,大抵淑妃见着她,脸色要更差了。
不过也无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
濯缨安抚单纯的妹妹:“敏娘,你在内廷行走时千万要小心,如今多的是人想抓咱们的错处,珠镜殿上下毋需恪守宫规,切不可大意。不过若是有人欺负了你,也不必一味退让,有阿姐在,不会让你受委屈。”
陆蘅放下玉梳,将脑袋枕在阿姐双腿上:“阿姐放心,敏娘长大了,会保护好自己。我要为阿姐分忧,做阿姐的解语花,总有一天,我会为阿姐遮风挡雨。”
濯缨心中一片暖意,轻轻抚着妹妹的鬓发:“阿姐愿意庇护你一辈子,只要你好好地陪在阿姐身边。”
*
襄王的车马浩浩汤汤,一路向西,在一个草长莺飞、惠风和畅的日子踏进雍都长安。
皇帝遣魏王、蜀王携百官,在明德门迎接襄王。
宣政殿上,皇帝接见襄王和一干武将功臣,赐封襄王褚羲为范阳节度使、幽州大都督、辅国大将军,特赐褚氏亲王之爵再延三代不降,并对此次对阵兀林部、羽弗部联军的军士论功行赏。
襄王的先祖褚子贞乃大雍开国功臣,太祖皇帝登基后册封其为本朝唯一异姓王,许爵位三代不降,第四代降为襄平郡王,襄王祖父褚静昔年同样对阵北狄蛮军,大胜后被升为亲王,赐爵位沿袭三世。
朝臣无不感慨:襄王褚羲威风凛凛、骁勇善战,有其先祖之风!
是夜,皇帝在麟德殿设宴为襄王接风洗尘。
仙居殿内外,宫人俱行色匆匆,曹贵妃去得突然,梦中猝然离世,侍女哀泣着连夜找来尚药局奉御,祈求贵妃尚有一丝生机。
人死不能复生,奉御一脸哀痛:“贵妃夫人已谢尘缘。”
濯缨赶到仙居殿时,见温贤妃、范修容和其他几个妃嫔围在曹贵妃榻边,以袖遮面,哀泣不止。
曹贵妃自摄六宫事以来,待下宽和,善待妃嫔、宫人,内廷之中颇有赞誉。近半载,贵妃身体渐渐衰弱,时常缠绵病榻,但宫中无一人小觑。
濯缨沉痛道:“怎会如此,白日我还在太液池见过贵妃,本以为贵妃身子已然大好,谁曾想天妒佳人!”
温贤妃叹惋:“谁说不是!贵妃姐姐前几日还说,等天热到九成宫避暑时要和我们一同蹴鞠、投壶,我还道她身子好了,哪曾想、曾想,她竟遽然辞世!”
一旁的诸妃嫔皆哽咽不止,说不出话来,范修容入宫以来颇受曹贵妃照顾,已经哭湿了衣袖。
“贵妃!”皇帝赶至贵妃遗体边,妃嫔们纷纷让开位置。
“你就这样走了,抛下我与三郎。”皇帝静静地盯着曹贵妃苍白的脸庞,贵妃侍女竹妙将一封帛书呈上:“圣上,贵妃在世时写下此书,称若有朝一日她身亡命殒,令奴将此书献予圣上。”
皇帝接过帛书,从头到尾扫了一遍,与他前后脚进来的郭淑妃不似平日里倨傲,也唏嘘不已:“当年妾和元德皇后、贵妃一同入宫服侍圣上,如今皇后和贵妃皆已仙逝,余妾一人,世事无常啊!”
可不是嘛,世事无常,英姿飒爽的褚皇后、温婉贤淑的曹贵妃作古,温贤妃无宠无子,苏德妃常年闭门礼佛,后宫马上是她郭淑妃一家独大了。
皇帝淡淡瞥了郭淑妃一眼,收起帛书,朝内侍监程佐道:“命礼部好生布置贵妃丧仪。”随后转身离开仙居殿,留下一室泣音。
*
仙居殿内外层层白幡,礼部和鸿胪寺的官员、宫中负责辅助治丧的女官进进出出,灵堂前跪满了曹贵妃的亲眷,曹宰相不在,惊闻爱女噩耗,他哀痛之下病倒了,朝会都上不了。
曹殷梦哭得几近麻木,眼神虚浮,眼皮肿成了核桃,她父母早逝,被祖父母和姑母曹贵妃养大,曹贵妃视她如亲女,她亦将姑母当做了阿娘,姑母薨逝,为她遮风挡雨的羽翼空了一半。
“阿娘!阿娘!你醒来看看三郎啊!”魏王谢璟跌跌撞撞跑进灵堂,伏在灵柩上,鬓发散乱,全无往日的风流倜傥,像个找不到归家路的孩童,垂头呜呜咽咽。
前阵子,圣上派魏王和蜀王一同出京公干,得知曹贵妃死讯,二人一路快马加鞭,星夜疾驰赶回长安。
魏王和曹贵妃母子情深,未能见到阿娘最后一面,他几乎肝肠寸断,越想越哀痛,也不顾及仪态,嚎啕大哭起来。
蜀王谢璋俯下身子,在一旁温言安慰:“三兄,贵妃在天有灵,定然不愿看到你如此哀颓,且当振作己身,莫要哀毁过度。”
魏王此时没有心力与往日针锋相对的弟弟多说什么,他离开长安前到仙居殿看望母亲,那时母亲精神尚好,嘱咐他一路上和蜀王好好相处,一切以公事为重,为了让母亲安心,他一口答应。
临走时阿娘倚在门边含笑送他,他想,让让四弟也无妨,毕竟四弟早早没了生母,养母郭淑妃对他也不过尔尔,他便不与四弟和他的属僚多计较了。
可是阿娘她走了,再也不会在仙居殿等着他来,再也不会柔声唤他三郎,叮嘱他夏日防暑、冬日防寒了,他曾经得意于自己有亲娘关爱,而四弟是个失去亲娘的可怜儿,如今却轮到四弟怜悯他了。
不过这样哀哀切切、令人见之落泪的场面难以打动濯缨。
面对曹家人,她有种诡秘的心思,曹家人遭难,她幸灾乐祸,曹家人伤悲,她欢欣雀跃——谁让陆家的劫难和曹家脱不开关系呢。
中书令曹勘出身寒门,英宗时期入朝为官,今上登基后弹压世家、拔擢寒门,本身才华出众的曹勘日渐受到重用,从一介寒门子一路高升,登上宰辅之位。
在皇帝的支持下,曹勘大刀阔斧改革,先是革新科举,增加科举的规模、科目、考试方式,同时在全国丈量土地、整理地籍、实行方田均税,又精简官员,将光吃空饷不干实事的世家子弟清除出朝堂。
世家大族当然不乐意,皇帝刚登基时根基不稳,对世家颇多礼待,世家就以为皇帝是先帝那样能和士大夫共天下的仁君。
但先帝耳根子软,皇帝耳根子可一点都不软,坐稳皇位后,他开始磨刀霍霍向世家。
曹勘是一把好用的利刃,无论是欺男霸女还是贪赃枉法,他都严惩不贷,在他手下,世家被杀得杀,贬得贬。
不愿做待宰的羔羊,三年前,以卢家、顾家为首的一众老牌世家于是“揭竿而起”,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包围曹府,攻向永庆宫,欲逼迫皇帝处死曹勘、废止改革——然后被禁军反包围,皇帝大怒,以谋反之罪诛了卢、顾两家家主的三族。
陆家没有参与此次兵变,也不在卢、顾三族之内,但卢家是濯缨祖母卢夫人的父族,顾家六郎顾阳羽则是濯缨之父陆煦的好友,陆煦不忍顾卢三族皆绝,便上书皇帝,乞求皇帝宽宏,留两家一丝血脉,流放也好,没入宫中为奴也罢。
皇帝本就在气头上,对陆煦的求情不假思索驳回。
陆家的厄运随之而至——户部清查顾家家产,在顾阳羽的书房内发现了一首七律诗,前四句称赞松柏傲然挺立的风骨,后四句却言及新政有失,要和故交旧友共护朝纲。
这首诗的署名是陆煦,经三司几番鉴别,笔迹也和陆煦往日诗作、文章吻合。
此诗无疑让陆煦成为了众矢之的,曹勘向皇帝上奏,言尚书省右仆射陆煦对新政不满,对圣上不敬,更有牵涉顾卢谋逆之嫌。
皇帝盛怒之下,下旨将陆家人关入御史台狱,不久后,陆家被贬为庶民,陆家男儿被革除官职、爵位,流放妫州,女眷被褫夺诰命,没入掖庭为奴。
濯缨在狱中一遍遍回想阿耶旧日所言所行。
陆家是百年世家,因有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的家规,子嗣不如其他世家茂盛,濯缨的曾祖、祖父辈醉心于经史、书画,于仕途经济一道不甚热衷。
阿耶陆煦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兼之能力出众、爱民如子,不到四十便升至尚书省右仆射,他无心官场权斗,休沐时常常以诗会友、把酒言欢。
对于曹中书令的变法,陆煦的态度豁达平和,他认为变法于大雍有益,世家权势过盛对朝廷不是好事,再则皇帝也不会把世家全数清出朝堂,否则寒门岂不是成了新的世家?
两厢平衡才是长远之道,郭淑妃之父郭经业不是还稳坐吏部尚书之位吗?
退一万步讲,若有一日长安没有陆家的容身之所,他就带着家人回老家吴郡悠闲度日,远离朝堂纷争。
但谁能想到,陆家会有深陷泥潭之日。
濯缨不信阿耶会写诗抨击变法,更不信阿耶会牵涉谋逆,陆家对世家和寒门之争一向敬而远之,她成为妃嫔后一直暗暗调查当年之事。
前面四句诗确为阿耶所作,当日顾阳羽在顾家举行诗会,阿耶以松柏为题作了一首绝句,但后四句并非阿耶所写,究竟是何人添上去的,濯缨尚且不知。
皇帝老辣,怎会不知其中疑点?
但陆家仍是被草率定罪,成了变法的牺牲品。
御史台狱阴寒幽冷,祖母卢夫人年高体弱,又心神郁结,以致在狱中一病不起,不治而亡。
濯缨心中的痛楚不比魏王和曹家人少一分,陆家败落、祖母之死让她忍不住怀疑过去所学所读的忠君之道,自古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君既视臣如土芥,臣为何不能视君如寇雠?
濯缨知道,曹勘变法于朝政大有裨益,但他们陆家忠君爱国,从不鱼肉百姓,却落得如此下场!
对曹宰相,濯缨有怨,但她深知,曹氏不过是被推到堂前的铡刀,真正决定陆氏生死的是龙椅上那位天子。
曹贵妃故去,曹家仍高居庙堂,花团锦簇,她何时才能洗刷陆氏污名,和家人重聚,濯缨垂下眼眸,拿绣帕擦了擦眼角的泪痕。
若问如今谁是六宫第一得意人,非郭淑妃莫属。四年前褚皇后薨逝,圣上命曹贵妃执掌后宫之权,郭淑妃和温贤妃协理。
褚皇后压在她头上也就罢了,好歹是当朝唯一异性王、幽州褚家的县主,可那曹氏不过一寒门女,却高居四妃之首,自己身为太原郭氏贵女,还要向她低头。
曹氏在梦中溘然长逝,也算死得其所了。
温贤妃懦弱无争,苏德妃整日烧香拜佛,快要成比丘尼了,这后宫也该她郭含玉执牛耳了!
*
曹贵妃的丧仪极尽哀荣,帝追封其为“昭懿贵妃”,灵柩附葬帝陵。贵妃丧事后不久,皇帝下旨,命淑妃郭氏摄六宫事,又擢升婕妤陆氏为昭仪,令贤妃温氏、昭仪陆氏一同协理后宫。
濯缨由婕妤升为九嫔之首,珠镜殿一派喜气洋洋,侍女、内侍来来往往,将皇帝的赏赐搬进库房。
夜间,陆蘅一边拿玉梳梳发,一边冷哼:“圣上升阿姐为昭仪,分明是把阿姐置于火上烤,他打得什么主意,见贤妃势弱,就让阿姐和淑妃相争!”
濯缨如何不知此番晋位并非喜事,郭淑妃一贯自傲,本以为从今往后,这后宫是自己的一言堂,谁知半路杀出个拦路虎,要分她的权,大抵淑妃见着她,脸色要更差了。
不过也无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
濯缨安抚单纯的妹妹:“敏娘,你在内廷行走时千万要小心,如今多的是人想抓咱们的错处,珠镜殿上下毋需恪守宫规,切不可大意。不过若是有人欺负了你,也不必一味退让,有阿姐在,不会让你受委屈。”
陆蘅放下玉梳,将脑袋枕在阿姐双腿上:“阿姐放心,敏娘长大了,会保护好自己。我要为阿姐分忧,做阿姐的解语花,总有一天,我会为阿姐遮风挡雨。”
濯缨心中一片暖意,轻轻抚着妹妹的鬓发:“阿姐愿意庇护你一辈子,只要你好好地陪在阿姐身边。”
*
襄王的车马浩浩汤汤,一路向西,在一个草长莺飞、惠风和畅的日子踏进雍都长安。
皇帝遣魏王、蜀王携百官,在明德门迎接襄王。
宣政殿上,皇帝接见襄王和一干武将功臣,赐封襄王褚羲为范阳节度使、幽州大都督、辅国大将军,特赐褚氏亲王之爵再延三代不降,并对此次对阵兀林部、羽弗部联军的军士论功行赏。
襄王的先祖褚子贞乃大雍开国功臣,太祖皇帝登基后册封其为本朝唯一异姓王,许爵位三代不降,第四代降为襄平郡王,襄王祖父褚静昔年同样对阵北狄蛮军,大胜后被升为亲王,赐爵位沿袭三世。
朝臣无不感慨:襄王褚羲威风凛凛、骁勇善战,有其先祖之风!
是夜,皇帝在麟德殿设宴为襄王接风洗尘。